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地理学习心得读后感
地理学习心得读后感地理学习心得读后感(优秀3篇)地理学习心得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理学习心得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理学习心得读后感(优秀3篇)】,供你选择借鉴。
地理学习心得读后感篇1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奔放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伟大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用科学的智慧,用一方方水土,培育出了数以千计的地理标志产品,它们是我国富饶物质文明中璀璨的明珠。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随着时空的变迁,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已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野,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也似乎慢慢地被历史尘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系列丛书,让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得以经典荟萃,文化传承。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从产品概况、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文化积淀、品牌建设和知识链接六个方面对我国一千多个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内容充实,文字优美,辅以精美的图片展示,让人心弛神往,如醉如痴!地标产品之美,美在产品。
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地标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质量特色,让经典重现。
无论是深藏于沃土的长白山人参,还是巧夺天工的景德镇陶瓷,寥寥数语,精美纷至沓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产品概况”为你开启了地标产品的探知大门,让你耳目一新,为你逐一还原地标产品之美。
地标产品之奇,奇在地理。
地标产品的神奇在于它独特产地的地理条件,无论是原料,还是加工工艺,都与当地气候地质生生相息。
正如茅台之醇离不开茅台镇清洌的赤水河,武夷岩茶之清香得益于灵秀的武夷山。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河水来。
“地标地理”除给你带来祖国神奇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外,还将为你步步揭秘地标产品之奇。
地标产品之韵,韵在文化。
每一个地标产品蕴含着中华大地的地域文化,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或传说。
杭州丝绸上可以追溯到黄帝元妃嫘祖,新兴皇帝柑有六祖惠能的印记,陶艺界的南刘北张,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文房四宝无一不有地域和传统工匠的文化韵味。
城市地理学思政
城市地理学思政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规律。
而思政,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的一门课程。
将城市地理学与思政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城市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一、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社会文化活跃等特点。
城市地理学通过对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土地、人口、经济、交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二、城市地理学对思政教育的意义1. 培养对城市的正确认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
通过学习城市地理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城市的本质和特点,认识到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形成正确的城市观念和城市发展的思维方式。
2. 培养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城市环境。
城市地理学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城市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绿色发展的理念。
3. 培养对城市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城市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地,如贫富差距、居住问题、就业问题等。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中也包含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通过学习城市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如何将城市地理学思政教育有机结合1. 创设适合的教学环境为了将城市地理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创设适合的教学环境。
可以通过组织城市考察、邀请城市规划师进行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城市的魅力和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2. 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城市地理学和思政教育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
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
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我总感觉这样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
读完此书,还是颇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
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
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
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
经验主义者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成知识。
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
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
地理学习代表的学习方法与心得
地理学习代表的学习方法与心得在探索地理学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
地理学习不仅是了解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更是掌握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过程。
我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也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首先,我发现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地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研究气候变化时,我会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分析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通过观察气候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实际影响,我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
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地理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种生动的体验。
其次,采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学习,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
地图不仅仅是地理学习的工具,更是信息传递的载体。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和人口密度图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利用GIS技术,我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层叠加,查看城市扩展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视觉化的学习方式,使得复杂的地理信息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理学强调的是系统性和综合性。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会注重将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例如,在学习板块构造时,我不仅关注地震和火山的形成,还考虑这些地质现象如何影响人类居住模式和经济活动。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法,我能够从全局的角度理解地理现象,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此外,与他人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地理学习中,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分享,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在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理问题时,大家可以各自查阅不同的资料,然后进行集体讨论。
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不仅能够获得多角度的分析,还能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广泛且复杂,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因此,我会主动查阅相关的书籍、学术文章和在线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城市地理学》课程学习心得
《城市地理学》课程学习心得引言在《城市地理学》这门课程中,我首次深刻地理解了城市化这一复杂现象。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城市化的原理、类型、机制,以及郊区化等关键概念,并对其发展历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虽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有时会分心,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但一部纪录片的观看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促使我用所学知识对纪录片中展示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思考。
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及其影响显而易见,当前的城市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这种加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以孟买为例,我目睹了城市资源的紧张和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些都加剧了城市系统的压力。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33%的新城市居民生活在贫民窟中,人口与卫生设施的比例令人震惊。
政客们不愿为贫民窟增加卫生设施,担心这会导致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孟买被誉为印度最富裕的城市,常被比作中国的上海,但贫富差距的鲜明对比,难道不令城市规划者感到讽刺和悲哀吗?二、过度城市化现象这让我想到了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过度城市化。
人口过度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虽高,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失业率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窟。
书本上的描述很难让人感受到这种生活的艰辛。
拥挤的房间,狭小的走廊,缺乏安全保障,这些都是贫民窟居民的日常。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失衡,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
是否有政府或组织能够参与进来,像卡亚利莎镇那样,为居民提供保障?不同城市能否采用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公众能否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总会有人出于英雄主义的情怀,希望改变这种现状并为之努力。
正如纪录片中亚厉山卓所说:“想想最后阶段,保障房如何激励贫困的人们朝着中等收入方向奋斗,那才是评估其价值的标准。
”三、北京的城市生活变迁当我看到中国北京的部分时,我感到了一种失落。
张永和回忆说,小时候的夏天晚饭后,他会和家人外出散步,与亲朋好友打招呼、交谈。
但这种城市生活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读了城市地理学之后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奇妙世界的大门,那感觉就像是一个好奇的小孩,突然被带进了一个满是宝藏的大屋子。
以前看城市,就只是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感觉城市嘛,就是人多、热闹、东西贵的地方。
但是这本书让我知道,城市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城市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大怪兽,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呢。
书里讲到城市的起源,原来城市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就像一棵大树,它是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大的。
最早的城市可能就是因为大家发现一起住、互相交换东西方便,或者是在交通要道上,人越聚越多,就慢慢形成了城市。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的小镇,以前可能就是几个小村子的人在一个交通稍微方便点的地方做买卖,然后就越来越大,现在都有好几条商业街了呢。
再说说城市的布局。
城市地理学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把城市布局的秘密都给挖出来了。
商业区为啥在这儿,住宅区为啥在那儿,工业区又为啥在另外一边,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比如说,商业区一般都在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地方,就像城市的心脏,不停地跳动着商业的脉搏。
那些大型商场周围啊,交通线路就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的,把人都输送到这个消费的核心地带。
住宅区呢,又要考虑到安静、舒适,离学校、医院不能太远。
这就像在搭积木,每个部分都有它最合适的位置。
我还对城市的等级体系特别感兴趣。
原来城市之间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呢。
大城市就像武林盟主,统领着周围的小城市和城镇。
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
而小城市和城镇呢,也有自己的作用,它们就像是大树的小分支,给大城市提供各种支持,大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体系。
这就好比在一个游戏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等级和任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这个游戏世界才能正常运转。
书里也讲到了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像一个人长得太快,也会生病一样。
比如说交通拥堵,每次我在上下班高峰期被堵在路上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
车多得像蚂蚁搬家,大家都在那儿一点点挪,喇叭声此起彼伏,就像城市在痛苦地呻吟。
《地理学的新思维》读后感
《地理学的新思维》读后感
《地理学的新思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作者对地理学的重新思考和理解,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了新的启发。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地理学的新思维,强调了地理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地理学不仅仅是研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更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空间和地域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地理学的重新思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地域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地理学的新范式,即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传统的地理学研究往往局限于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而新思维的地理学强调跨学科合作和综合分析,通过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来探讨地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仅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为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理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地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地理学的新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把握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总的来说,读完《地理学的新思维》让我对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了新的启发。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地理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启发人们思考和探索的著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启发,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优秀4篇)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优秀4篇)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篇2我是一名热衷于地理学研究的学者。
在探索地理世界的过程中,我体验过困惑与释然,惊喜与振奋。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心得。
首先,我要说的是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研究的关键。
我曾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答。
例如,空间分析工具能让我们理解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而对比研究则能帮助我们发现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
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
其次,数据收集和处理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数据收集要充分考虑到研究的主题和目标,而数据处理则需要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
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此外,我发现实地调查是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地调查,我能够直接观察和感受到地理现象,从而在理论研究中添加更真实、更生动的实例。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数据库、地图和遥感数据等,这些资源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地理学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地理现象本身,还要考虑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我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反思,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总的来说,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研究的乐趣和挑战,也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收获和成长。
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心得,能够为更多的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篇3研究方法心得:地理学的数据挖掘与实证研究*旨在分享我在地理学研究过程中,对于数据挖掘和实证研究方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研究方法既包括理论分析,也包括实证研究。
数据挖掘和实证研究正是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
在学习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实地调研的重要性。
地理学研究方法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实践操作和实地观察。
通过实地调研,我能够亲自接触到真实的地理环境,感受到地理现象与理论的联系,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同时,地理学研究方法也教会了我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数据。
从设计问卷调查到收集地理数据,再到使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我了解到了如何正确地收集、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这些技能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会非常有用。
另外,地理学研究方法还强调多学科的跨界合作。
地理学的研究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需要我们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和研究者进行合作。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果,并且还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丰富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总结起来,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我能够在地理学的研究中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结论,并且能够将地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为社会做出更多的
贡献。
城市地理学读书报告及评价
城市地理学期末论文(一)前言:本学期的城市地理学采用的是许学强老师等合著的《城市地理学》教材第二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梳理了一遍,并在重点的章节上添加近年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在的广州及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城市地理学》一书从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原理、城市的分类等多个角度向我们深层次剖析了城市这个自然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自由与规划的思想矛盾又统一的巨大有机体。
我们生活在城市,熟悉通向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线路,对这座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了然于胸,却无法参透关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城市从何而来?城市为谁服务?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什么?本书通过地理与规划工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向我们部分解答了对城市的种种疑问。
本文将以学生和读者的角度对《城市地理学》一书进行评价和学习感受,全文分为三部分:1、对全书架构的分析和评价;2、对城市发展史和城市空间两章的重点讨论;3、关于此书缺漏和不足的一些个人看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评价,我希望能够对这门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也希望在对教材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同时找到自己关于城市地理学的个人理解。
(二)全书架构分析与评价《城市地理学》第二版一书共有13章,与第一版无异,但在一些小节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小幅度的补充和删改,旨在更加系统地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城市地理学是隶属于地理学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简言而之就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两种尺度下的空间形态。
由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十分宽广,即使是其中的某一分支也足够让专业人士倾尽一生心血用做研究。
因此本书主要面向本科生和非专业人士读者群,用科普性较强的理论叙述结合案例让读者熟悉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即所谓的“入门”阶段。
读书报告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院系名称城环学院课程名称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任课教师李专业自然地理学学号2012207**姓名刘日期2012年12月25日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地理学思想简史》读书笔记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曾对大学地理教育提出警告和建议:“大学生的自学必须多样化。
……但是许多人都把他们的地理基本教育局限于听讲课和教科书,那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他们随时都应该辅之以各种好的专门著作和经典的旅行记等等读物;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完全钻进地理学的思想中去”。
读过这本《地理学思想简史》后发现专门著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科研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从古自今介绍了地理学的思想史。
开篇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地里记载和地理学的概念以及地理学史的基本概念。
书中说到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前史和历史,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将地理知识记录下来便是地理记载。
记载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但不能说一切地里记载都是地理学。
地理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
“地理学史是人类对周围地理环境认识、记载和概括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的发展史。
传统的地理学,不仅包括古代和近代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记载,还指传统理论和方法的有用方面。
地理学是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地理发现史——人类由已知地区向未知地区推进,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素材和知识的过程;地理图籍史——地图是地理学的特殊语言,从原始的地图到最紧密的地图,均表示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了解程度,有广度也有深度;地理学思想史——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的发展史。
一、古代地理学思想古代地理学是近代地理学出现前的全部时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般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古代早期地理学指的是地理思想和地理著作出现于世的历史时代的地理学,大体上是奴隶社会的中后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地理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和评析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著作,是对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与方法的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
通过对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和对中外城市研究典型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哲学和社会思潮、技术和方法变革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及其应用,阐述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强调了哲学思想和方法工具对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研究的前沿。
这本书关于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内容只有第二、三和四章,分别写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学术规范和研究动态与方法取向。
我国城市地理学始于二十世纪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后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浮沉,走了一条艰辛曲折中奋进的道路。
在1994年以前人文地理的兴起阶段,城市地理在二、三十年代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
解放以后,人文地理横遭批评,而城市地理成为批判的重点之一。
此后长期萧条,城市通常只在区域经济地理的描述中被提及。
八十年代人文地理在我国振兴,带来了城市地理学的明媚春天,一举成为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第四章同过统计的方法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地理动态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有关城市地理方面论文的数量变化、研究方法的变化、研究类型的变化、研究视角的变化、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区域的变化、研究者所属单位变化和核心作者群的变化特征,从侧面对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论文数量及其份额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了城市地理学的学术阵营;研究的方法日益多样化,定量、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运用日益普遍;研究类型上,理论方法类论文比重下降,案例研究日趋得到重视;研究视角从侧重于宏观转变为宏微观并重;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同时更为深入的功能研究也有加强的趋势;研究区域集中在全国层面,以及城市化较快的中部省区和特大城市,仍比较注重中宏观的尺度,但对于更大尺度的全球城市体系以及更小规模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及发达省区内部的一般城市关注不足;研究人员的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群体已发生了代际更替,但对具体论文的分析,核心作者仍然是学科发展知识贡献的主要力量。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篇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地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篇》,您浏览的《地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篇》正文如下:地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在这学期我参与了学校地理培训班的学习,培训内容很多,赛过我多年的学习,我们是通过网络,有幸倾听了多位专家的讲课风采,倾听专家们的教导,感受很深,收获颇丰。
我深肤浅醉其中,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一、听专家们的报告,提高了教育生疏,升华了教育理念教育要进展,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需要每一位老师“心中有爱,眼中有人”。
也就是必需坚持“一切为了同学、高度敬重同学、全面依靠同学”的生本教育理念,必需确立“主人、主体、主角”同学主位观,在教学中必需强化“教同学学会学习”的科学行为。
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动力。
假如我们每位老师都真正宠爱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了,真正宠爱我们的每一位同学了,我们老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好,我们的老师就会主动乐观的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的活动中来,就会像这些讲课的专家学者们一样,从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迹。
所以,转变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引领老师走上教育教研道路的前提与关键。
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目前封闭的、落后的教育教学现状。
二、听专家们的报告,学到了很多教育艺术和方法人民老师的师德,其主要内涵是:“宠爱教育事业,宠爱同学。
”“爱”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点和动身点。
老师对事业和对同学的爱,是一种乐观的情感,是老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气源泉。
老师对同学的爱,可以点燃同学心灵的火花,溶化同学心头的冰霜,激发同学的爱好,唤醒同学的自信念,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从而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成效。
听了教授们的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思考:传统课堂上,我们老师经常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以成人的思维来备课、上课,“把自己清楚的‘说给’同学清楚、明白”,同学被动学习,而且不会有创新思维。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进展同学的终生成长为理念,完全以同学为学习的主体,以开发同学学会学习为主导,老师装作什么也不明白,让同学自由自主的学习。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城市地理学的相关书籍时,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它们对于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至关重要:1. 城市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不仅仅涉及到人口的增长,还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变迁。
城市化的速度和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异,这通常受到历史背景、政策导向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2.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中心区通常集中了商业、金融和行政功能,而郊区则更多地承担了居住和工业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空间结构会因为交通、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3. 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形态和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效的交通网络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合理的交通规划则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4. 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分布紧密相关。
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居民在城市中的居住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格局。
城市中的社会隔离和不平等是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5. 城市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垃圾处理,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6. 城市政策和规划对于引导城市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政府和规划者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方案,以促进城市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7.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除了传统的地图分析和统计方法,现代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和大数据分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通过这些读书笔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地理学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领域,它要求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全面理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我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中闪亮。
花了一学期的时间认真阅读了《近距离看美国之四》这本书,也由此发现美国为何会如此充满魅力,让很多其他国家的人都到这块土地上寻找自己的梦想。
因为在美国这块土地上,人才更加真切的是“人”,拥有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人权”。
即使在这块土地上依然比在中国有更多的不安定因素,因为这是他们追求自由所付出的代价。
中国的国情是与美国大不相同的,所以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去奢望短时间内享受高度的自由和更多的权利是不可能的,除非经历社会动荡的沉重代价,而且即使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也没有人敢保证能够让中国人民如美国人民那样幸福和有“人权”,很大一部分是沉重的历史枷锁的原因。
所以很多激进的中国青年有那心也没那个办法。
所以现在中国在非常悄悄的向美国靠拢,愚公移山似的。
共产党高层在长远来看我想他们心里也清楚的,当然不少人中间有多少的不情愿,所以短期内也是不断的想减慢社会改变的速度。
中国的国情是与美国大不相同的,所以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去奢望短时间内享受高度的自由和更多的权利是不可能的,除非经历社会动荡的沉重代价,而且即使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也没有人敢保证能够让中国人民如美国人民那样幸福和有“人权”,很大一部分是沉重的历史枷锁的原因。
所以很多激进的中国青年有那心也没那个办法。
所以现在中国在非常悄悄的向美国靠拢,愚公移山似的。
共产党高层在长远来看我想他们心里也清楚的,当然不少人中间有多少的不情愿,所以短期内也是不断的想减慢社会改变的速度。
书中用大篇幅记叙了美国制宪会议:会议代表们会聚在费城的一间小屋里,讨论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制定。
有人说,政治是丑恶的。
其实,丑恶的是政治的操作,政治是一门追求幸福的学问。
会议代表们是真正的政治家,他们长久的辩论,不断的妥协,只是一个目的——为了各前殖民地的发展,而不掺杂任何私利。
以华盛顿总统为代表的好人政治,虽然十年后被党派政治所取代,但他们追求道德完美的绅士风范、树立的政治就是为民众谋幸福的治国理念,和他们领导之下顺利进行的民主实践,奠定了美国二百多年来政治运行的基础。
地理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
地理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学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地理学学习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5个课题(自然地理课题:《地球的运动》、《中国的土地资源》,人文地理课题:《高新技术产业》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选手们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多人次的指导,水平的确很高,为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导向。
从各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同时深感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大多选手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尤其是不局限于一个版本的教材。
注意挖掘乡土地理素材,选手们设计的案例和例子很多涉及到聊城本地的资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实。
这一点来自泰安的老师体现格外突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讲授就是分析聊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并配以诺基亚手机和碳纤维自行车借以引导和分析,实例选取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生活,抓住一个细微点,以点带面,讲透讲细。
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我认为这一点在今后的讲课活动中至关重要,照本宣科的课越来越得不到认可。
新的教学观念带来了教材使用的新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
教师必须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从现实生活的切身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次听课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的淋漓尽致。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第一篇:城市地理学读后感a contemporary city的读后感这篇文章是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所写的书《明日之城市》的一部分内容,而关于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城市之肺的描述。
或许,在这篇文章中,这小小的一段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于我而言,它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它本就不是简单的几句话。
什么是肺?在新华字典中,它是这样说的:肺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
那么又是什么在城市中扮演了肺脏的角色?毫无疑问的,是绿化。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归根结底,城市的活力是人带来的,那么,以牺牲城市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无论它的经济发展的有多好,必将带来无数的问题。
城市,是人们的城市,是必须服务于人的。
由此,不得不提的是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适宜居住的城市。
这是字面上的解释。
究竟什么是宜居城市,怎样界定宜居城市,国内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侧重点。
而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2010)曾经提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突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指城市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创造较为宽松、良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住环境。
现代城市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紧绷的神经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这是危险的,而这时城市不能只给人们所谓的繁荣,所谓的发达,而是为人们提供一份舒适,洁净的空气,蓝蓝的天空。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环境的保护与整治。
无论宜居城市的标注或内容有多大的分歧,宜居城市的建设一定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俞孔坚曾这样解释:“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
它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城市地理学读书报告及评价
城市地理学期末论文(一)前言:本学期的城市地理学采用的是许学强老师等合著的《城市地理学》教材第二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梳理了一遍,并在重点的章节上添加近年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在的广州及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城市地理学》一书从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原理、城市的分类等多个角度向我们深层次剖析了城市这个自然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自由与规划的思想矛盾又统一的巨大有机体。
我们生活在城市,熟悉通向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线路,对这座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了然于胸,却无法参透关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城市从何而来?城市为谁服务?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什么?本书通过地理与规划工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向我们部分解答了对城市的种种疑问。
本文将以学生和读者的角度对《城市地理学》一书进行评价和学习感受,全文分为三部分:1、对全书架构的分析和评价;2、对城市发展史和城市空间两章的重点讨论;3、关于此书缺漏和不足的一些个人看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评价,我希望能够对这门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也希望在对教材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同时找到自己关于城市地理学的个人理解。
(二)全书架构分析与评价《城市地理学》第二版一书共有13章,与第一版无异,但在一些小节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小幅度的补充和删改,旨在更加系统地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城市地理学是隶属于地理学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简言而之就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两种尺度下的空间形态。
由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十分宽广,即使是其中的某一分支也足够让专业人士倾尽一生心血用做研究。
因此本书主要面向本科生和非专业人士读者群,用科普性较强的理论叙述结合案例让读者熟悉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即所谓的“入门”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和评析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著作,是对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与方法的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
通过对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和对中外城市研究典型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哲学和社会思潮、技术和方法变革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及其应用,阐述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强调了哲学思想和方法工具对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研究的前沿。
这本书关于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内容只有第二、三和四章,分别写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学术规范和研究动态与方法取向。
我国城市地理学始于二十世纪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后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浮沉,走了一条艰辛曲折中奋进的道路。
在1994年以前人文地理的兴起阶段,城市地理在二、三十年代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
解放以后,人文地理横遭批评,而城市地理成为批判的重点之一。
此后长期萧条,城市通常只在区域经济地理的描述中被提及。
八十年代人文地理在我国振兴,带来了城市地理学的明媚春天,一举成为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第四章同过统计的方法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地理动态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有关城市地理方面论文的数量变化、研究方法的变化、研究类型的变化、研究视角的变化、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区域的变化、研究者所属单位变化和核心作者群的变化特征,从侧面对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论文数量及其份额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了城市地理学的学术阵营;研究的方法日益多样化,定量、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运用日益普遍;研究类型上,理论方法类论文比重下降,案例研究日趋得到重视;研究视角从侧重于宏观转变为宏微观并重;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同时更为深入的功能研究也有加强的趋势;研究区域集中在全国层面,以及城市化较快的中部省区和特大城市,仍比较注重中宏观的尺度,但对于更大尺度的全球城市体系以及更小规模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及发达省区内部的一般城市关注不足;研究人员的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群体已发生了代际更替,但对具体论文的分析,核心作者仍然是学科发展知识贡献的主要力量。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地理学中的学科地位稳步上升,尤其是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影响和满足国家需求的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工学化”倾向也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越来越关注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对而言却弱化了其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方面的贡献;在理论方面则过多地依赖于西方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引进,淡化了对学科本身学术研究的历史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的城市地理学几乎每隔十年都经历一次研究思潮的“转向”,且不断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同时,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也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多样化。
在此背景下,仅靠一味的“学习”、“模仿”已渐渐难以跟进日益庞大、复杂和多变的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潮流,也难以回应国内不断增长的学科理论需求。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我国的城市地理学者需要对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定位做出基于自身条件的明确判断。
此外,国内现有的城市地理学教科书大多是国外理论的介绍,缺乏与我国
城市现实问题的互动,大多是哲学层面的探讨但相对缺乏可操作性及实践性。
教材建设是培养学科专业人才的关键。
因此,当前也迫切需要一系列基于我国实践的本土教材,需要梳理和凝练已有的思想和方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与现实事例对应起来,将研究思潮和案例结合起来,为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真正实用而权威的学科指引。
由于西方现代化进程领先于我国,导致城市地理研究的许多领域必然率先形成于西方国家,并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这也导致我国城市地理学者更多地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的实用主义模式,而不同于西方“理论-假设-验证-理论”的科学主义模式。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的迅速起飞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专型,是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为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我们需要并应该重视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并将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实用主义与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科学主义相结合,科学与实用相辅相成,追求形成通用的知识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并且,改变过去对科学问题的狭隘理解,现实中我国城市发展研究课题或许有些已经超出了西方的“科学问题”范畴,亟需依托中国的实际问题来改革和发展城市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另外,我国城市地理学还必须重视以区域研究为基础,重视区域调查与区域研究方法的运用,强调基于区域调查来获取数据的研究规范。
努力基于我国案例形成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研究范式,保持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独立性并促使其理论价值的实现。
西方地理学经过多年积淀,已形成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学术思潮及其相应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这些理论思潮是西方科学、哲学知识体系的精华所在。
本书在第五章到第十章分别介绍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和城市研究;在第十六、十七和十八章分别介绍了定量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这些内容可以绘制成如下的图示:
第一层面哲学流派,城市地理学在总体上与人文学科保持一致,包括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等。
每种流派都具有自己的认识优势和劣势,中国城市地理学界还只是在消化和吸收哲学流派,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哪些问题适合采用何种认识论,因此从哲学源头的梳理尤其重要。
第二层面是方法层面,主要可划分为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每种方法大类还可分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如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算机辅助以及空间查询、分析、计算等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层面是运用各类思想与方法而进行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案例,表现为运用西方案例和本土案例加深理论理解。
如,结构主义的剖析中引用了布伦纳的全球化、再地域化和尺度重组的研究,以及吴缚龙关于转型城市与累积机制的分析;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中借鉴了希尔莫和查理昂的蒙特利尔收入分布研究、张京祥关于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塑造的分析等。
在面对具体问题的地理学中,哲学高度的归纳固然重要,但太抽象的方法不具有实用性。
另一方面,从具体问题入手的一些方法论总结又过于零散,过分强调可操作性,忽视了方法论体系的完整性。
因此,城市地理学方法研究需要哲学理解与可操作解释相结合,一方面保持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另一方面则要针对具体思想和方法进行案例解读,力图达到认识论、方法论和工具论的融会贯通。
运用已有城市地理学研究实践是进行已有理论吸收与本土化的有效手段。
来自学科外部的哲学思潮和学科内在理论的发展对城市地理学方法论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来自于大量面向城市规划需求的实践也是运用与创新理论的重要环节,即从以我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著、课题成果、技术进步等环节凝练新的理论方法与分析手段,进而提升为方法论的科学高度。
因此,城市地理学方法研究采用分层次的吸收转化与本土化,充分表现出科学认识、方法创新与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于学科方法论的创新。
本书最后一章对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展望。
在城市地理学思想的展望中提出了虽然中西之间城市发展历史阶段不同,但总体上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城市用地的增长越来越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环境的供给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
这种人地矛盾的紧张,成为当今城市地理学研究所针对的共同课题。
围绕这一课题,城市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一道寻求解释和解决的方法,期间产生了诸多新的思想,如可持续、全球主义、后现代思维、平等思想……可称为“新人地思想”。
在城市地理学方法展望时指出研究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互验证,这样可以形成对问题更为全面和可信的认识。
当前,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等使得城市问题的空间过程与空间机制越来越复杂,社会流动性的提高与社会极化与隔离状况加剧,使得城市地理学者应当更加深入社区、深入人群,需要将基于空间格局与趋势描述的汇总性分析与基于了解个体特征与地方性认识的微观研究相结合。
这应当是我国城市地理学未来方法论创新的主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