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研究的基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里卡多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兴起,带来了希克斯-奥尔洛夫模型、利奥塔模型等一系列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近年来,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为国际贸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罗·萨缪尔森、保罗·克鲁格曼等学者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产品差异化理论等,对国际贸易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政策也在不断演变。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政策的两大主流,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寻求最大化利益。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都对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更加开放、包容的贸易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国际贸易也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然而,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贸易逆差、产业空心化等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

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正文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

1 梅里兹模型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

新贸易理论综述

新贸易理论综述

新贸易理论综述提要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此后根据此理论又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本文通过阐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对贸易理论的贡献,说明该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新贸易理论引入了规模经济的假设,从而打破了比较优势理论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条基本假设,使得研究的重心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

一、新贸易理论的理论渊源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1、传统的贸易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

六十年代以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是在偏好、技术和资源都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而差异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向贸易,已成为主流。

二者由于与传统的贸易理论相抵触,因而需要发展一种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成为“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异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

(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仍以2×2模型为基础,假设X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规模经济。

新一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一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市场 ? 它们如 何服 务 国际 市场( 通过 出 口的 方式还 是对 外直 接投 资 的方 式) 是 ?什 么情
况下企业会选择外包 而不是 一体化?什 么情况下企业会 选择 国际外包 ( fhr O t O so u e -
suc ) ore 而不是 国内外包 ?什 么情 况下 企 业会 在 国 内一体 化 而 不是 国际 一体 化 ( eta V rcl i




国际 贸易理论 是 随着贸 易实 践 的发 展 而 不 断演 进 的 , 解释 国际 贸 易 的模 式和 趋 是 势 以及 分析 贸易 的经济 效应 的理 论 。 国 际贸 易在 最 初 的 阶段 表 现 为产 业 间的分 工 , 比 较优势 和 要素 禀赋 能够很 好地 解析 该 种贸 易 ; 而随着 国际分工 和 贸易 的深入 , 业 内分 产
国际贸易的现状是 , 大多数企业只供应 国内市场, 在服务国际市场的企业 中, 一部分采 用 出 口贸 易的形 式 , 一部分 采用 对 外 直接 投 资 的 方 式 ; 生产 组 织上 , 另 在 一方 面众 多 的 企业采取 内部 化和 一体 化的 生产 结构 , 产 品生 产 的各 环 节 和 上下 游 产 品都 纳 入企 业 把 内部 以节 约交易成 本 , 另一 方面 企 业又 把 部分 生产 环 节 外包 出去 。为什 么会 出现这 些
情况 , 以及 这 些情况 对 于企业 的成 长有 什 么作用 , 同特 征 的企业 会选择 何 种 贸易和投 不 资模 式等 等 问题 , 以前 的理论 都 不 能够 解释 , 时就 出现 了以企 业 异质 性 、 这 不完 全 竞 争 和规模 经 济为特征 的新一 新 贸易理 论 ( e -e rd hoy 。 N wN wTaeT er)

新贸易理论综述

新贸易理论综述

新贸易理论综述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经典教科书上一般是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看作是古典贸易理论,而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及随后的贸易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最近兴起的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贸易理论则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因为本文所偏向研究的是新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所以在下面的文章中将着重讲解的是新贸易理论中包含的各种定理,并将详细解释各个定理的起源,内容及意义等这些相关知识,从了解定理入手来揭示研究新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作用,以此来加深对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

2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2.1.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个2×2×2的模型。

新贸易理论综述解读

新贸易理论综述解读

新贸易理论综述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经典教科书上一般是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看作是古典贸易理论,而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及随后的贸易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最近兴起的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贸易理论则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因为本文所偏向研究的是新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所以在下面的文章中将着重讲解的是新贸易理论中包含的各种定理,并将详细解释各个定理的起源,内容及意义等这些相关知识,从了解定理入手来揭示研究新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作用,以此来加深对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

2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2.1.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个2×2×2的模型。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一、引言外贸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迅猛。

众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外贸领域,对外贸文献进行综述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外贸文献的综述,总结外贸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以期为外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外贸发展趋势综述1. 互联网与外贸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贸领域也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

互联网为外贸商家提供了全新的拓展方式,跨国电商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外贸贸易发展。

同时,互联网也提高了外贸的效率,促进了外贸经营的转型升级。

2. 新兴市场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外贸的重要动力。

这些新兴市场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还推动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开拓新兴市场,深入研究其特点和需求,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3. 商务模式转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商务模式也在转型。

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冲击,新的商务模式不断涌现。

比如B2B(企业对企业)平台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而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低成本的渠道。

三、外贸影响因素综述1.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外贸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外贸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外贸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

2.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外贸发展的基础。

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等都对外贸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

外贸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保持竞争优势。

3. 国际市场变化外贸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变化。

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外贸的发展。

外贸企业需要及时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外贸对策综述1. 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贸易便利化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国应加强合作,降低贸易壁垒,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

同时,外贸企业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贸易效率。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 : 本文分析 了新新 贸易理论 的提 出背景 、 核 心思想、 中国经验和 面临 的挑战 , 以及 多重异质性模型 的理论 和 实践意义 。 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深化 , 企 业 已经成 为出口行 为的主体 , 基 于企业层面异质 性的新新 贸易理论 正在 构建传统 贸 易理论 的微观 机理。 新新 贸易 理论 的核心理论思想是企业层面异质性是预测和解释 贸易行为的基础 , 其经典模型是 生产 率异质性模型 。 这一模型极具理论企 业异质性 ; 多重异质性
Ke y wo r d s : n e w— — n e w t ad r e he t o r y ; i f r m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 mu l t i p l e h e t e r o g e n e i y t
(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i c s a n d C o m me r c e , G u a n g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G u ng a z h o u 5 1 0 5 2 0 , C h i n a )
b e h a v i o r a n d p od r u c t i v i t y h e t e og r e n e i t y mo d e l i s i t s c l a s s i c a l mo d e 1 .T h i s mo d e l i s i n s p i in r g b u t a l s o me t c h a l l e n g e f r o m C h i n a S r e li a t y . T h e r e f o r e ,e x p nd a i n g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mo d e l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mu l t i p l e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mo d e l n o t o n l y c a l l p r o mo t e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贸易理论是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认识与启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研究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假设不同,贸易理论对影响贸易的边界条件的解释各不相同,对贸易动因解释也各不相同。贸易结构从最初的行业内贸易、行业间贸易发展为企业间贸易,国际贸易正在向全球化企业分工演变。国际贸易是贸易的持续展开,使得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革新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因此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估价。国际贸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被转化为较昂贵的商品。我们应慎重地考虑贸易政策和关注贸易特征的变化。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直以来资源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经济学中的一颗明珠。然而,到了1953年之后,随着实证分析法的引入该理论研究中,许多问题与不足被发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对美国外贸结构所做的研究。分析美国200个行业,发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此后经济学家对迷的主要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等等,这些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和发展,由此形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新新贸易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

这一理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现象的理解。

它从企业的层面出发,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研究同一产业内部有差异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作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两个主要模型:异质企业模型(Heterogeneity of new trade theory)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这两个模型都强调了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异质性和边界的动态性。

异质企业模型主要探究了企业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

这个模型认为,尽管在相同产业内的企业可能面临类似的外部环境,但它们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上的差异会导致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有所差异。

一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可能选择不出口或者专注于国内市场。

这种现象,称为“自我选择效应”。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

这个模型认为,企业的边界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

也就是说,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的内部因素,如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的产业环境决定的。

这个模型强调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是基于其内部条件和战略考量的。

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角色和作用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思路。

然而,这一理论仍然有许多未解之处,例如异质性和内生边界的具体衡量、自我选择效应的实证检验等等,这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对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论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贸易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讨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新新贸易理论论文: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论文: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论文: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摘要: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了企业,并以异质企业作为研究重点。

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对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以及发展进行论述,进一步指出生产效率的高低与企业是否进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有一定的关系;第二,论述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在贸易模型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公司内贸易模式。

关键词:新新贸易;异质企业;内生边界1 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以往贸易理论的局限,开始以异质企业为重点发展新的贸易理论,为贸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Melitz (2003)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随后Bernard、Yeaple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1.1 生产率与出口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

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

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

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并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

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

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e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了企业,并以异质企业作为研究重点。

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对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以及发展进行论述,进一步指出生产效率的高低与企业是否进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有一定的关系;第二,论述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在贸易模型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公司内贸易模式。

标签:新新贸易;异质企业;内生边界1 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以往贸易理论的局限,开始以异质企业为重点发展新的贸易理论,为贸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Melitz(2003)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随后Bernard、Yeaple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1.1 生产率与出口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

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

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

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并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

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

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e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新新贸易理论综述_发展与启示_王海军

新新贸易理论综述_发展与启示_王海军

经济问题探索 2009年第12期新新贸易理论综述、发展与启示王海军(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摘 要: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新新贸易理论是在评判的继承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异质性企业模型和内生边界模型两个理论分支,以此解释了异质性因素和组织制度对企业贸易模式的影响,本文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内生边界;贸易:启示前言国际贸易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

传统贸易理论可追溯到A da m S m ith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A bso l ute advantage trade theory),之后经过D avid R i car do比较优势贸易理论(T rade t heory of co mparati ve advantage)和H ecksc her-Ohlin要素禀赋理论(HO 理论)等发展阶段,其核心思想在于用技术的绝对或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以及对贸易国双方福利的影响,进而指出国际贸易模式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K r ug m an和Brander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假说,并建立了战略贸易理论(K rug man,1979,1980)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 r ug m an&Brander,1983),合称新贸易理论(N e w T r ade Theory),其对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市场竞争和同质产品等假设提出了严厉的评批,他们认为传统理论模型无法解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占大多数的典型化事实。

进入20世界90年代,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再次反思新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因为大量的经验证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外贸文献的综述,总结外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外贸发展现状1. 外贸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1.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

2.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外贸结构正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快,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3. 对外投资不断增长。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逐渐多元化,投资地区逐步拓展。

三、外贸发展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外贸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较低。

2. 市场竞争激烈。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3. 外贸政策体系不完善。

我国外贸政策体系尚存在一些不足,如贸易便利化程度不高、贸易壁垒尚未完全消除等。

四、外贸发展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提高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

3.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4. 完善外贸政策体系。

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为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总结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当前外贸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贸竞争力,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外贸文献的综述,本文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以期为实现我国外贸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出口企业与企业生产率一个基于_新新_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出口企业与企业生产率一个基于_新新_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Pr ( X i, t - 1 = 1 /X i, t - 1) = F (βΩ’ i, t - 1 +δs +δt + it) 其中为 X i, 虚t 拟变量 ,表示企业 i在 t期是出口的 。Ω i, t - 1为控制 向量 ,反映了企业出口的可能性 。δs 和 δt 分别是表示产业和年份的虚 拟变量 。一般可以利用 Probit估计方法来估计参数 ,从而验证出口对企 业生产率的影响 。
型 、Kraay (1999)模型 、随机占优分析方法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分 位数回归方法等来检验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
2. 1相匹配企业模型 。简单说 ,相匹配企业模型就是找出两组企 业 ,他们的初始特点均大致相同 。但是 ,一组企业后来进入出口市场 ,
而另外一组企业只专注于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 ,而不进入国际市场 。 通过对这两组 企业的 生产率 进行比 较 , 以 此 来 验 证 出 口 学 习 效 应 。 W agner( 2002) , Girma, Greenaway和 Kneller ( 2003, 2004 )以及 A lvarez和 Lopez(2004)均采用这种方法来检验出口学习效应 。匹配技术的优点 在于可以减少样本数量 ,匹配企业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选择相匹 配的企业 。匹配企业技术模型如下式所示 :
3. 5Yeap le (2005)的研究试图解释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系统性 差异 ,将贸易成本与企业的收入 、技术选择 、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类 型等四方面决策联系起来 ,有效地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 , 同时也对于国际贸易对技术溢价和能观测到的产业层面上的生产率的 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出口市场的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估计系数 。其

新新贸易理论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综述作者:王亮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9期摘要:近年来,对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视角性的转换,大量文献开始运用微观数据分析出口行为和生产力的关系。

这些文献的结论似乎殊途同归,都归于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了一个简单梳理。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全要素生产率;自选择学说;学习效应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到目前为止,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

四种理论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三大问题,即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进行的路径,以及国际贸易带来的福利问题。

其中古典贸易理论以优势理论为代表,从技术角度出发,以产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基于内生技术层面产生的生产成本差异,并分析论证了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国家层面的产业间分工,有利于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使得进口国与出口国同时获得收益。

而新古典贸易理论以H-O 理论为代表,从国家资源丰裕度的角度出发,拓展了古典贸易模型,从外生技术层面的生产成本差异角度分析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原因、路径以及福利效应,认为各个国家应该出口本国资源丰裕的产品,进口本国资源匮乏的产品,这样有利于世界资源的配置,并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思想。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古典经济学以无规模经济以及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条件,较好的解释了产业间的贸易,但是在这些假定条件下,产品是同质的,那也就无法解释后来出现的产业内贸易这一现象。

这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977年,Dixit和Stigliz放松了无规模经济的假设,创立了DS模型,Krugman继续放松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创立了PP-ZZ模型解释了源于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放松假设条件的一种理论创新过程,三种理论虽有差异但却联系非常密切,它们都假设企业是同质的,都以产业为研究对象,都未能从国际贸易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方式以及福利效应,因而导致理论缺乏一定的微观基础。

浅谈“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论文

浅谈“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论文

浅谈“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论文一、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关注国家间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差异以及规模经济等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现象时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在某些产业上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却仍然能够成为该产业的重要出口国;一些国家的企业通过外包、离岸生产等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但传统的贸易理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发展新的贸易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崭露头角。

新新贸易理论强调企业异质性、市场不完全竞争以及企业行为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试图更全面地解释现实贸易现象。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例如,Melitz(2003)提出了“企业异质性”的概念,认为不同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出口能力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Antràs和Helpman(2004)则进一步提出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会面临市场准入壁垒、贸易成本等限制,这些限制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形成。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解释现实贸易现象的关键因素。

企业异质性会导致不同企业在生产效率、出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市场不完全竞争则会导致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临各种限制,如市场准入壁垒、贸易成本等,这些限制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三、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例如,Antràs和Helpman(2014)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价值链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与创新关系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创新关系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创新关系文献综述内容摘要:随着尚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新贸易理论的演进,经济学家对于开放经济、贸易自由化和创新之间关系的认识视角与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以具有异质性且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企业作为出口决策和创新决策的主体,是目前诸多相关文献研究的出发点。

除了拓展理论模型之外,相关领域也有了许多以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

本文试图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提供现阶段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创新企业异质性引言随着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贸易自由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学术界对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问题也日趋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贸易自由化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其中贸易与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研究从宏观的国家、产业视角转向微观的企业视角,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

在早期的文献中,经济学家观察到行业内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生产率是体现企业异质性最重要的特征,在假定外生的生产率服从一定分布的条件下,研究的重点放在出口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上。

内生增长理论将企业生产率与企业的创新投资决策联系起来,近年来,出口和创新行为之间的联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济学家开始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贸易自由化、出口行为与企业特性的关系研究中,创新是否是缺失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出口与企业创新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文献开始涌现。

本文将从视角转换、模型演变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贸易自由化与创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从宏观到微观视角的变迁早期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创新的认识主要基于宏观视角。

贸易和创新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即创新会促进国家之间贸易的开展,贸易活动也会对创新产生影响。

Venon(1966)将技术先进的创新国和产品的最先出口国联系起来,当产品经历了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之后,技术先进的创新国将成为产品的进口国,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继续获得比较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

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正文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

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

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向其进一步集中,而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整个行业的效率都会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得到提升。

2.2 BEJK异质企业模型Bernard与Eaton, Jansen和Korturn(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iltz (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基于出口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比较低、出口企业规模更大并且生产率更高等事实,Bernard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研究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39%,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搞生产率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

在同一产业内,较低的贸易成本和产品差异会导致企业不同的反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可能倒闭,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则开始选择出口。

因此,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证含义。

2.3 HMY模型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扩展到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

Helpman, 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 的形式进行国际化。

Brainard(1987,1993)认为,当外国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

Helpman, 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且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

从实证经验看,采用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进出口的成本的变化,或FDI成本的变化时如何影响各国哥哥产业内生产模式的。

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对出口和FDI关系研究的贡献与Melitz(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

2.4 Melitz和Ottaviano模型Melitz和Ottaciano(2005)研究了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不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该市场中企业的疏朗和平均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的,市场规模和贸易会营销那个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异质企业的市场决策。

总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的双重作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而利润越低。

该模型对于研究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有一定价值。

Melitz和Ottaviano(2007)放松了最初Melitz模型中的效用函数,考虑一个连续的线性生产品需求系统(Ottaviano, Tabuchi & Thisse, 2002),从而在Melitz(2003)的框架下的重新配置效应,同时还引入低成本加成变量。

2.5 BRS模型Bernard,Redding和Sehott(2007)¨叫结合梅里兹模型和Helpman和Krugman(1985)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了一个考虑企业异质性的两要素、两部门和两个国家(南国和北国)的世界经济模型,并反应了要素比例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利用梅里兹模型中的方法,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07)olo]分析了自由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虑成本的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出口生产率最高、行业内重新配置效应最强并且行业生产率提高最快。

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使低生产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更小,停止运营点生产率也更高,所以促成了更多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

研究还发现,当贸易成本下降时,处于比较优势部门(来源于要素禀赋)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并且会增加这一部门的企业规模和数量,同时创造了比比较劣势部门更多的工作机会。

3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Antràs(2003)结合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提出了企业能生边界模型,用来解释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是选择的方式。

Melitz模型提出后,Antràs和Helpman(2004)将强调组织结构差异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和强调生产率差异的Melitz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内在边界模型,用来解释为什么海外生产通常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交易、外包或许可的方式进行。

新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考虑一个南北两国贸易的情况,并假定企业会选择不同的组织方式、不用的产权结构和不同的生产地,这些差异反映了企业异质性的存在。

采用Melitz模型类似的均衡分析方法,新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发现,生产率差异影响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

具体而言,Antràs(2003)通过对美国进口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内部进口占美国进口的比例很大,出口企业往往是有着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且在国际贸易中有着独特的技术或组织优势。

而对美国出口行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内出口占美国出口的比例也很庞大,美国出口企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度相比进口企业而言更高。

这表明企业的异质性(资本、技术和契约制度)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出口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采用企业边界内贸易的重要原因恐怕还是在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当然也可以是出于保持技术或管理优势的垄断或规避风险和管制需要。

在Antràs和Helpman(2004)共同建立的模型中,他们将企业惊醒的国际一体化战略之为企业对内生组织边界的自发选择,也就说拥有异质性要素的企业会更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要素生产和技术方式,进而选择不同的组织或契约制度。

一般而言,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内部一体化或垂直一体化,相应的贸易模式更多采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前或者子公司之前的内部贸易,而对市场有较少的依赖。

咋就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之中的资本和技术垄断以及为什么南方公司在贸易一体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北方国家等问题。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运用的函数如下:需求方面,对各部门j的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效用函数和价格函数为自己定义的函数;在生产方面,模型采用带有生产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产品生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总部服务h,一是产品自造m,并且总部服务只能在北国进行,而产品制造只能在南北两国进行。

4 新新贸易理论的启示新新贸易理论告诉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应该是长期不变的战略,政府应通过有效措施鼓励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应该积极的发展同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和协助降低企业出口的额外成本,这不但可以突破因为国内消费不足和市场饱和带来的发展瓶颈,还可以提高我国整体生产率水平,让那些具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异质企业模型还表明,对外开放和贸易并不会降低人均财富,反而会因为产品种类和生产率的提高而增进人均财富。

总之,该模型体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但我们也得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合理选择有助于自由贸易的政策,以避免出现本国企业生产率严重偏低导致的大量企业退出,当生存下来的高生产率企业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好处不足以弥补本国大量企业退出带来的损失时,异质企业模型的贸易政策启示就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部门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6), 1695-1725.【2】Yeaple S. R.,2005, “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es,” Journal of Economics【3】Antas,P.and E.Helpman(2004).Global Sourcing.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1 12(3),552—580.【4】Helpman,E.,Melitz,M.J,and Yeaple,S.R.(2004),Exports vs FDl with Heterogeneous Fir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01.94,No.1,300~316.【5】Helpman,E.,M.J.Melitz and Y.Rubinstein(2007).Estimating Trade FlowsI 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NBERPaper 12927,http://www.nber.org /papers/w12927.【6】Keller W.and Yeaple,S.R.(2005).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Trade,and Productivity Growth: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States.Deutsche Bundesbank Discussion PaperSeries 1:Economic Studies No 07/2005【7】Bernard,A.B.,S.Redding and P.K.Schot(2007).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74(1).【8】Antras,P01.Firms,Contracts and TradeStructure.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ics[J],2003,118(4):1375—1418.【9】Bernard,A.Eaton,J.Jensan,J.B.Kortum,S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2003【10】Helpman,E.Melitz,M.Yeaple,S Export versus FDI 2004【11】Antràs,Pol.Luis Garicano.Esteban Rossi-Hansberg Offshoring in a Knowledge Economy 2006(01)【12】Antras,Pol,Luis Garicano and Esteban Rossi-Hansberg. Offshoring in a Knowledge Econom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2006,121:1,31-77. 【13】林发勤,崔凡.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9(1).【14】Hopenhayn H Entry,Exit,and Firm Dynamics inLong Run Equilibrium 1992 【15】Kalina Manova Credit Constraints,Heterogeneous Firms,and International Trade.NBER Working Paper 14531 2008【16】李春顶出口贸易、FDI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扩展及我国分行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 2009(2)【17】邓翔、路征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30(12)【18】王海军新新贸易理论综述、发展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 2009(12)【19】樊瑛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国际经贸探索 2007,23(12)【20】李春顶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世界经济文汇 2010(1)【21】李春顶、王领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与经济效应——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扩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2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