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842eafad51f01dc381f15c.png)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77a88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d.png)
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分析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战争史,也是汉朝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建立初期,中原地区处于一种纷繁复杂的局势,各族群体的利益纷争、势力角逐十分激烈。
此时,匈奴崛起并掌握了草原上强大的实力,逐渐成为了当时汉朝对外战争的主要敌人。
一、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匈奴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国土范围不断扩张,逐渐威胁到中原地区。
而当时的汉朝国力不足,无力对抗匈奴的强大势力,因而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协和让步的策略。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联姻:汉朝和匈奴在婚姻联姻方面采取了一些策略,以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
例如,光武帝刘秀时期,为了调和两国之间的紧张气氛,他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这样做既有利于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巩固汉朝自身的统治基础。
2. 支付岁贡:汉朝每年向匈奴支付金银、丝绸、布帛、马匹等物品,以获取匈奴方面的支持或者至少是不攻打中原地区。
3. 实施分化战略:汉朝在对待匈奴问题上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劝降了不少匈奴部落,从而造成了匈奴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4. 利用外族:汉朝还采取了利用外族的策略,将匈奴以外的其他民族攻打匈奴或者鼓励这些民族内部进行权力争斗。
这样可以分散匈奴的注意力,减弱其对汉朝的威胁。
二、汉朝与匈奴战争的原因虽然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是较为温和的,但仍然出现了不少次的战争。
具体来说,汉朝和匈奴战争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争夺领土:汉朝和匈奴在当时时期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两边的国界并没有明显的划分。
因此,两国之间经常为了领土的争端而开战。
例如汉武帝时期,为了争夺鄯善地区,汉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2. 争夺利益:除了领土之外,汉朝和匈奴之间还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纷争。
例如在中原地区的贸易和商业活动中,匈奴经常起到掠夺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匈奴也在不断的向南方扩张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这些利益上的纷争也往往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b311a37b90d6c85ec3ac622.png)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表现: 的问世、 表现: 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 》的问世、天文 的发明、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 基础。 基础。 (4)气势恢弘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 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汉武帝时, 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 与汉通使。 国王“ 半岛 与汉通使。东汉光武帝赐 倭奴国国王“汉委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2.两汉与中亚、南亚、 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 两汉与中亚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河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 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 氏、安息 、大秦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 大秦的陆上要道“ 帝以后,还开辟了“ 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5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落实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并进行贸易往来。 限,汉政府与匈奴“ 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政府与匈奴“ 北击匈奴, (2)汉武帝时,派 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匈奴 汉武帝时, 迁徙漠北。 迁徙漠北。 作为公主, (3)汉元帝时,将宫女 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 呼 汉元帝时,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韩邪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四十多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627f93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a.png)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汉代对匈奴关系的认识一、古代汉代的历史认识1、西汉时期:西汉视匈奴为“异域之民”,与西域、楔形文字国家关系密切,深受河西走廊政治文化的影响。
2、东汉时期:东汉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对完善,它将匈奴视为射猎的“真正的蛮夷”,与汉族的关系也由和平转为分歧。
二、汉代中期(秦汉、汉匈、西汉)的战略态势1、秦汉时期:汉灵帝派遣大军南进涿郡,与匈奴直接对抗,使得汉代实力进一步突出。
2、汉匈时期:汉武帝接替秦汉,取消地方外交政策,彻底取消匈奴国和汉代的互助关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及早发现匈奴进攻的重大危险。
3、西汉时期:刘邦在攻抗青牛和犍为之后,重新恢复对匈奴的重视,实行要求匈奴部落缴纳贡物的政策,中止匈奴与西北各国的巧变谋联。
三、汉朝晚期(东汉、南朝、北朝)的政策主张1、东汉时期:东汉朝廷在反击贵族王室不满的碰撞中,激烈地抗击匈奴,但也不得不和他们缔结盟约,实行“料!纳!定!”的征收政策,以稳定中原及联盟关系。
2、南朝时期:自齐桓公以来,匈奴已经不再恐吓中原,而是变成南北朝时期的支柱,南朝政府的关系政策也在改善,大量救济了匈奴军民。
3、北朝时期:北宋重新实施重关东西的政策,将与匈奴的关系放到首位,以“免要求,宽以容”的态度和匈奴友好相处,从而保持了中原的稳定。
四、后汉代对匈奴关系的发展1、隋代:隋朝继承了前朝政策,将外交政策放在统一全国的任务之上,实施“尊贵朝贡”的方式与匈奴邦国缔结条约,以此来维护汉朝的东亚大业。
2、唐代:唐武帝与匈奴发生了长期战争,推行“驱蛮”政策,严控和管制匈奴,以强制外交和独立朝代的方式维护唐朝的统一。
3、后汉代:晋朝实施的政策向匈奴的发展有多轮曲折,沿用了贸易和要求的政策,但也加强了对于匈奴内政的控制和历史的印记,在与其他吐谷浑、察合台等古汉语族民族的关系中,也意味着会议维护中原稳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状况。
《史记》所见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
![《史记》所见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84cad1110a6f524ccbf85b5.png)
关键词 : 史记》 匈奴 ; 《 ; 中原王朝 ; 拉拢 ; 利用 ; 离间; 优待 降人
中圈分类号 : 2 2 0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4—16 (0 9 0 0 5 0 K 3 .7 A 10 8 9 20 )4- 0 5- 5
夺取 “ 河南地” 今 内蒙古河套南 )迫使匈奴向北退 ( ,
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的六七十年间 , 由于经济 残破 , 国力空虚 , 动 力不 足 , 劳 与匈 奴 的力 量对 比处
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政权 , 一度使其它国家联合 , 并 拉 拢匈 奴参 与 对 秦 的战 争 , 韩 、 、 、 、 帅 匈 “ 赵 魏 燕 齐 奴 共攻 秦 ” (㈣ 。 [ ]
秦始 皇 统一 六 国 , 蒙 恬 率 兵 3 使 0万 北 击 匈 奴 ,
此事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 , 陈稀求救匈奴 , 燕 王绾也让张胜去拉拢匈奴 , 最后 张胜 的一番话令燕
《 索隐》 “ 日: 战国策 , 媾 ’ ‘ ’ ” , ‘ 作 莆 。 耩 和也 , 亦合也。《 书》 《 汉 、 史记 》 中媾 、 两字 常常混杂 。 耩
鞠 武 之所 以不 同意将 樊 于 期 留在 燕 国 , 不想 因此 是 事 而招来 秦 王 的怨恨 , 因为燕 国 的实力 远 不及 秦 国。
55
看 破 了这 一点 , 家 为 了 自保 , 得 不 这样 做 , 大 不 而此 时 的匈奴 则成 为政 治权谋 的借 口和工 具 。
人 内地 , 运 的是几 次 内乱都 被 中央王朝 及 时平 叛 , 幸 否则匈 奴势 力 随之进 入 , 会直 接威 胁 中央政权 。 将 ( ) - 汉族政 权制 造匈 奴 内乱 匈 奴 作 为一 种 不 安定 因素 , 次成 为 汉 族政 权 屡 内乱时 的外 援 , 因此 除 了战争与 和亲 等手段 外 , 汉族 政权 也试 图在 匈 奴 内部 制 造 矛 盾 , 以达 到 削弱 对 方 的 目的。汉 武 帝 时 期 , 儿 单 于立 , 使 两 使 者 , “ 汉 一
匈奴与汉朝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
![匈奴与汉朝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https://img.taocdn.com/s3/m/76236a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8.png)
匈奴与汉朝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古代中原与北方民族的边界,是千百年来发生过众多冲突与战争的地方。
其中,匈奴与汉朝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两个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既有战斗的火花,也有可贵的互通有无。
未来几百年,匈奴与汉朝之间的边境将会经历何种变化?首先,要谈及匈奴与汉朝之间的边境冲突,就必须提到匈奴的特点和汉朝对其的反应。
匈奴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他们擅长骑射并以牧业为主要经济基础。
而汉朝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是汉朝人民的主要追求。
两者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也是他们之间冲突的根源之一。
匈奴经常兴兵侵犯汉朝边境,掠夺附近的城市和乡村。
为应对这一威胁,汉朝先后实施了许多措施。
其中之一是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袭击。
虽然长城的修建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使得汉朝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文化。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外交和交流的手段,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减少冲突。
例如,九百户牧民策略允许匈奴牧民在汉朝边境定居,给予他们一些土地和物资,以期通过经济共赢来降低冲突。
尽管历史上匈奴与汉朝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冲突,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了一些和平共存的时期。
例如,汉朝的皇帝与匈奴的可汗通过联姻的方式实现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这种外交手段巧妙地利用了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政治利益,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和平共处找到了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
在和平共存的时期,两个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贸易和文化交流,这对于彼此了解和文化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无论是冲突还是和平共存,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隐患和困扰。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常常收编郡县内的汉族人作为奴仆,这给汉朝的边境安全带来了威胁。
同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支出也是巨大的负担,长时间的边境战争使得中央政权的稳定受到了影响。
因此,匈奴与汉朝之间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既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也是内政与外交的复杂关系。
汉代匈奴与汉族的关系演变
![汉代匈奴与汉族的关系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477d1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3.png)
汉代匈奴与汉族的关系演变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变。
这种关系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双方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汉代初期的汉匈关系主要是以战争为主的。
当时的汉朝刚刚建立,而匈奴势力强大。
匈奴经常侵扰中原,对汉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匈奴的挑战,汉朝实行了比较强硬的对外政策,进行了多次的征战。
其中,著名的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战争可以说是整个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汉朝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武力镇压匈奴是无法长久解决问题的。
于是,汉朝开始采取一系列政治、外交手段,试图通过外交和文化渗透来稳定匈奴的局势。
汉朝内部也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以满足匈奴的一些合理需求,增加了两族之间的互信。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汉匈双方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与汉族人民的接触,匈奴人逐渐了解并接受了汉朝的文化和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族之间的和谐。
同时,汉朝也积极吸纳匈奴的一些优秀文化和技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然而,尽管双方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但冲突和争斗并没有完全消除。
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匈奴与汉族之间的利益矛盾仍然存在。
匈奴人对中原的贸易和资源有着需求,而汉族王朝也不希望匈奴重新崛起。
这种利益冲突使得双方难以达成真正的和解。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种汉匈关系的演变并没有停止。
随着汉朝逐渐衰落,匈奴人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了北方的匈奴政权。
这一过程既反映了匈奴人民的野心和抱负,也反映了汉朝政治权力的失衡和混乱。
综上所述,汉代匈奴与汉族的关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从最初的战争冲突,到后来的外交和文化交流,再到最后的争斗和冲突,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变数。
这种关系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两族的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与匈奴边疆上的千年之战
![汉朝与匈奴边疆上的千年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f87261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e.png)
汉朝与匈奴边疆上的千年之战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二世纪末,被称为千年之战。
这场持久而激烈的战争对于中原大地和边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千年之战。
一、历史背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之一,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疆地区。
而匈奴是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北方边疆上崛起。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级。
二、对抗与联盟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与边境争夺。
汉朝对抗匈奴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军事打击、边境建设、外交交涉等。
同时,汉朝也试图与匈奴建立联盟关系,以稳定边疆。
三、长城的修筑汉朝统治者认识到边境地区的重要性,为了加强边境防御,汉朝修筑了伟大的长城。
长城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入侵,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四、交战与和平千年之战中,汉朝和匈奴之间交战多次。
在一些战争中,汉朝获得了胜利,对匈奴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然而,由于匈奴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胜利并没有使汉朝成功地击败匈奴。
除了交战,汉朝与匈奴之间也有过一些和平时期。
通过外交手段,两个国家曾经达成过一些协议,暂时缓和了边境局势。
然而,这些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战争很快再次爆发。
五、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千年之战对边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导致边疆地区经济受到一定破坏,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由于边境战事的不断发生,汉朝不得不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与控制。
六、中央与地方千年之战使得汉朝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受到了考验。
为了维持边境的稳定,汉朝不得不在边疆地区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行政体制。
这种地方自治与中央统一的探索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胜败与传统文化尽管千年之战具有一定的胜败,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匈奴的存在。
匈奴文化对于汉朝和中原地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语言、服饰、艺术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语汉朝与匈奴边疆上的千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持久而激烈的一场战争。
《2024年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范文
![《2024年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2d92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8.png)
《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篇一一、引言匈奴,一个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游牧民族,其与西汉的复杂关系成为了历史学研究的热点。
自战国晚期至汉朝的数百年间,匈奴与西汉的互动频繁而复杂,这一段历史为我们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化和古代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匈奴与西汉之间的历史关系,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匈奴与西汉的初期关系在战国晚期,匈奴与西汉的接触逐渐增多。
初期,由于实力较弱,匈奴常向西汉寻求援助和贸易。
此时,西汉对匈奴采取的是安抚和拉拢的政策,希望通过外交手段维护边境的稳定。
然而,随着匈奴的逐渐强大,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紧张。
三、匈奴与西汉的冲突阶段随着匈奴势力的不断扩张,其与西汉的冲突日益激烈。
汉武帝时期,为遏制匈奴的威胁,西汉发起了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在这一阶段,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事较量,彼此间的领土争端、民族矛盾愈发严重。
此外,还有贸易摩擦、文化冲突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两国关系。
四、匈奴与西汉的和亲政策为缓解边境紧张局势,西汉开始采取和亲政策,通过联姻、贸易等手段与匈奴建立友好关系。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紧张关系,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和亲政策并非一劳永逸之计,匈奴内部的权力更迭、部落争斗等因素仍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
五、匈奴与西汉的最终走向随着历史的发展,匈奴最终被中原政权所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虽然匈奴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族和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逐步实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总的来说,匈奴与西汉的关系经历了由初期和睦到冲突对抗再到最终走向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既包含了战争和矛盾的冲突面,也包含了和平与合作的积极面。
通过对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古代国家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d1798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3.png)
参考内容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财政改革的重要阶段。本次演 示将介绍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 财政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目的 和必要性
汉武帝时期,国家面临着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以及经济衰败等问题。为了 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 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汉匈贸易
尽管战争不断,但汉匈两族之间的贸易活动并未完全停止。在长城沿线设立关 口,允许汉匈两族进行贸易活动。这些贸易活动满足了双方的需求,促进了经 济和文化交流。此外,汉朝还通过征收匈奴人民的税收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五、结论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表现为战争与和平并存。虽然战争给 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在这一时期,汉朝通过积极调整政策、采取进攻态势并实行和亲政策等手段维 护了边境安全和稳定了两国关系。汉匈贸易等经济文化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 足了双方的需求。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现代国际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促进经济发展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由于财政收入的不足以及农民负担 的沉重,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支撑。因此,推行财政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措施。
二、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具体 内容
1、税制改革
汉武帝推行了“算缗”和“告缗”政策。“算缗”是对商人、手工业者和拥有 田产的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则是鼓励人们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官 员和商人,并对告发者进行奖励。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 入,而且打击了贪污腐败现象。
《2024年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范文
![《2024年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25f46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9.png)
《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篇一一、引言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史,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段重要的篇章。
两者之间的互动、冲突与融合,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史,探讨两者之间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影响后世的历史意义。
二、匈奴与西汉的历史渊源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西汉王朝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历史渊源。
早在战国时期,匈奴就已经与中原各国产生了交往。
秦朝统一六国后,匈奴的势力逐渐壮大,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边患。
西汉时期,匈奴与西汉的关系更是成为了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三、匈奴与西汉的冲突与战争在匈奴与西汉的关系中,冲突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汉初,由于国力较弱,西汉王朝采取了和亲政策,与匈奴和睦相处。
然而,随着汉朝国力的逐渐恢复与增强,匈奴与西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发动了多次战争,试图消除边患。
在这些战争中,匈奴与西汉的胜负互有,但总体上,西汉逐渐占据了上风。
四、匈奴与西汉的和亲与交流除了冲突与战争,匈奴与西汉之间也存在着和亲与交流。
在汉初的和亲政策下,匈奴与西汉的贸易、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汉朝的丝绸、瓷器、铁器等物品通过贸易传入匈奴地区,而匈奴的马匹、毛皮等物品也进入了汉地。
此外,匈奴与西汉之间的和亲婚姻也时有发生,这种政治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矛盾。
五、匈奴与西汉的融合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与西汉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冲突与战争转向了融合与发展。
在政治上,匈奴与西汉的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得两者之间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逐渐交融。
在文化上,匈奴的游牧文化与汉地的农耕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中原-北方文化圈。
在经济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匈奴与西汉之间的经济繁荣,也使得匈奴地区的生产方式逐渐向农耕化转变。
在社会上,匈奴与西汉的融合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后世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两汉与匈奴关系
![两汉与匈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add40fe009581b6ad9ebd5.png)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20213133班47号袁馨自古以来,我国的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更是其中的典型。
一匈奴起源要了解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匈奴的起源。
中国局部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或者是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死后,其子与父亲的妻妾,向北迁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秦朝之前的鬼方、混夷、戎、狄、胡等等,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匈奴〞原义,为“人〞,义为“天帝之子〞,源于原始时期对天神的信仰。
据王国维考证,“匈奴〞二字急读为“胡〞。
而“胡〞一词在匈奴人心目中,也以为即“天之骄子也〞。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同,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并未统一,这也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二平城之围平城之围又称白登之围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冒顿单于攻马邑,刘邦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忧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
随后韩王信与匈奴出兵,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
第二年冬,汉高祖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并镇压韩王信叛乱。
汉军连连取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亦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
韩王信的一些将领拥立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准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
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在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离石,楼烦西北均被汉军部队击溃。
汉军节节胜利,已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
刘邦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派使臣出使匈奴,而匈奴成心将老弱病残列于阵前以迷惑刘邦。
刘邦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认为匈奴不可击。
刘邦不听劝告,大骂刘敬并将刘敬囚禁在广武城。
刘邦率骑兵先到平城,而步兵还未完全赶到。
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着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就被围困在白登山。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和平与战争的边界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和平与战争的边界](https://img.taocdn.com/s3/m/c32c84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b.png)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和平与战争的边界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与战争的边界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历史上既有和亲交往,也有战争边界。
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摩擦与冲突,也有和平与合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匈两个民族之间的边界问题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和亲交往之边界汉朝的扩张政策与匈奴的侵扰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代表,匈奴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汉朝称为“匈奴可汗”。
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和亲政策。
首先,汉朝在北方修筑了长城,目的是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并与匈奴达成和平共处。
长城的修筑使得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边界的固定化。
其次,汉朝还经常与匈奴进行婚姻联姻,以加强双方的关系。
通过亲戚关系的建立,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冲突减少,并且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部分争端。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贸易互通的政策,与匈奴进行经济交流。
匈奴需要汉朝的物品,如丝绸、茶叶等,而汉朝需要匈奴的草原产品,如马匹和皮毛等。
贸易的进行使得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和亲政策,汉朝与匈奴的边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
然而,和亲也并非完全解决了双方之间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边界问题再次凸显。
二、战争边界的冲突虽然汉朝与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和亲交往,但由于双方利益的冲突,战争边界问题无法完全消除。
不断的战争与边界摩擦使得汉匈两国之间的关系始终紧张。
汉朝为了解决匈奴的威胁,多次派遣军队进攻匈奴,试图削弱匈奴的实力。
例如,西汉时期的汉朝大将霍去病曾率领军队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一定的战略胜利,维护了边界的稳定。
然而,匈奴也并非软弱可欺。
匈奴的统治者们经常发动突袭,侵扰边疆地区,对汉朝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匈奴骑兵的快速机动性和游击战术,使得汉朝军队很难有效控制边界。
在汉匈两国的战争边界上,还发生了一些著名的战役。
例如,平城之战是汉朝与匈奴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边界战斗,汉朝大将韩信在此战中击退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边界的安全。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45af62b647d27284b7351d7.png)
汉族与匈奴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
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民族,中国境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它们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在和匈奴的关系上……一、秦汉与匈奴战国末年,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了。
尧舜时称它为荤鬻,自称黄帝的后代,与夏朝密切的交往。
在商朝和西周是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后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后来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
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发展了军队。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秦赵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
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楼烦、林胡,修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
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二、西汉与匈奴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刚建立的汉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1、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
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四百年战争与和平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四百年战争与和平](https://img.taocdn.com/s3/m/d343eb2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7.png)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四百年战争与和平此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
他问娄敬该怎么办?娄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汉高祖同意娄敬的意见,派娄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
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其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汉朝国力下降,于是恢复了和亲,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当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
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而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虽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
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就是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所以,管事的大臣就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同意了并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只能随她去。
昭君来到匈奴地域,她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
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后来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70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权力,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而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它意味着汉匈关系开始发生新的转变。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47db31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b.png)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自战国以来,中国北方边疆大漠南北散居这一个部落众多的匈奴族。
该族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有些兼营少量的农业生产,并逐渐进入阶级社会。
自秦将蒙括率兵北击匈奴,迫使他们北迁七十余里,从此匈奴不敢南下骚扰,北部边境曾一度安宁。
秦汉之际,匈奴乘中原内乱之机,又南下河套地区。
尤其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以后,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对汉朝的骚扰更是变本加厉。
西汉王朝建立伊始,所面临的就是这样强悍的对手,自然不能等闲视之。
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刘邦令韩王信徙封太原以北,都于晋阳,以防御匈奴南下侵扰。
这年秋,冒顿单于率兵南下,围攻马邑。
韩王信几次去匈奴,要求撤兵,以便求得和平的解决。
汉王朝闻讯,以免发兵救援,一面怀疑韩王信有二心,曾派人责备他。
韩王信恐遭杀身之祸,于同年九月投降匈奴。
冒顿乘胜引兵南下,越过句注山,向太原郡进军,直攻下晋阳为止。
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刘邦得知韩王信投降,亲自率兵征讨,大破韩军,斩杀韩将王喜,韩王信逃往匈奴。
韩将曼丘臣、王黄共立赵立为王,收韩军散兵,并与韩王信及匈奴合谋攻汉。
联合军在晋阳发生激战,汉军连获大胜。
汉军乘胜北击,娄敬发现匈奴情况异常,要刘邦担心匈奴埋伏奇兵,劝他收兵回师。
但刘邦一意孤行,陷于汉军主力到达平城,冒顿单于预设精兵埋伏,终于以四十万骑将刘邦包围在白登山。
汉军被围七天,粮饷供应断绝,情况十分危急。
刘邦只好采用陈平的计策,派人厚贿冒顿阏氏(匈奴妻妾的称号),阏氏乃劝说冒顿撤兵。
冒顿也怀疑王黄和赵立与汉有夹击匈奴之谋,不敢轻举妄动,便听从阏氏之言,刘邦才得以解围。
平成一役大败,刘邦撤兵南归,匈奴对于边地的侵扰也更加肆无忌惮。
刘邦采用娄敬的建议,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以“家人子”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派娄敬与匈奴定下和亲之约。
这种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使汉王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搞好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但终究不能有效地阻止匈奴的南侵。
历史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PPT
![历史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PPT](https://img.taocdn.com/s3/m/9ae6e282763231126edb11b6.png)
•6
+
屠耆欲阻止胡汉和好,假借呼韩邪之名侵袭 汉朝边塞,消息传来,朝野大哗,幸而被及时揭 破真像,这才平息了事态。被指定和亲的平都公 主不愿远嫁匈奴,以死相威胁。呼韩邪向元帝表 示愿意迎娶一位普通汉家女子,元帝大感欣慰。 皇后王政君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加紧活动,想送 昭君出塞和亲。一直暗恋昭君的王莽为使昭君获 得幸福,不计私利劝说元帝,而画师毛延寿更是 把王昭君出塞当成自己的生命,在昭君的画像上 点了一颗泪痣,种种机缘,促使元帝决定让昭君 出塞和亲。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
目录
一、秦汉时期地图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四、东汉和匈奴的和战关系
•2
秦汉时期地图
匈奴 西
汉
衰牢
•3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 条件:西汉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 时间: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21年 公元前119年 战役: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 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 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 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 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 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 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 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 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 匈奴主力全部被歼。
•11
Thank you all~
•12
•4
+ 作用: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 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和汉朝斗争200多年的匈奴,是如何融入了汉族之中
![和汉朝斗争200多年的匈奴,是如何融入了汉族之中](https://img.taocdn.com/s3/m/92bce50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1.png)
和汉朝斗争200多年的匈奴,是如何融入了汉族之中匈奴,是中国古代大漠的一个游牧民族。
严格来说,匈奴是许多民族组成的一个部落联盟或者松散国家。
匈奴的成分十分复杂,根据匈奴墓葬的基因分析,匈奴人群父系成分有C3、N1、R1a、O3、R1b、02、Q1等。
当其中的匈奴一族统一了大漠之后,漠北的所有民族都被称为“匈奴”了。
匈奴汗国是中国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帝国,和秦汉长期对峙,在东汉瓦解。
此后,匈奴这个民族就分化、迁徙,最终融入了其他民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本文主要介绍匈奴的南迁和融入汉族的情况。
一,匈奴的分裂和瓦解匈奴,从战国后期崛起,逐渐成为了农耕王朝的劲敌。
赵国、秦朝、汉朝都曾占据河套地区,凭借阴山要塞,修建长城以防御匈奴南下。
汉武帝时期,曾经多次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给予其重大的打击。
但是,想要彻底击垮匈奴是很难的,汉朝对付匈奴的主要方法是联合匈奴周边的游牧民族,实行“以夷制夷”。
公元71年,汉朝和乌孙联合出兵20万出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匈奴势力大减,随后丁零北攻,乌桓入东,乌孙击西,加上草原发生了严重的雪灾,匈奴元气大伤,从此衰落。
匈奴的迁徙此后,匈奴又陷入了内乱。
前60年,屠耆堂为单于,他排除异己,杀尽前单于所用旧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发生内讧,兵败自杀。
他死后,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一度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
后来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臣服汉朝,两族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昭君出塞东汉初期,匈奴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匈奴也分裂为了南北两部。
其中南匈奴占据漠南,向东汉称臣,为东汉守边,从此匈奴也成为了汉朝民族之一。
北匈奴占据漠北,连年遭遇汉朝、鲜卑、南匈奴、乌桓的攻击,最终放弃了漠北,选择西迁。
当然,北匈奴并非全部西迁,《后汉书》记载“匈奴余众尚有十余万落”,当鲜卑族到来,他们就加入了鲜卑的联盟,“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二,匈奴的内迁汉代时期,居住在漠南的南匈奴和汉族开始杂居在一起,《晋书·北狄匈奴传》说:“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
试探中原、匈奴和西域的三边贸易关系
![试探中原、匈奴和西域的三边贸易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47fda06ddccda38376bafc6.png)
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1)前言 (2)第一章、汉朝以前的三边贸易关系 (2)第二章、从汉初到武帝的三边贸易关系 (3)1、匈奴开始主导三边贸易 (3)2、匈奴对西域的经济剥削 (4)3、匈奴主导下的三边贸易 (6)第三章、武帝到宣帝时的三边贸易关系 (8)第四章、宣帝到西汉末的三边贸易关系 (10)1、汉朝羁縻匈奴的经济表现 (10)2、日渐活跃的西域商人 (11)总结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4)摘要:根据考古资料,汉代前,中原、匈奴和西域之间就存在贸易关系。
后来匈奴崛起,控制西域,并威胁汉朝。
匈奴建立起了一种有利于它自己的三边贸易关系,并获得了维持这一大帝国运转的财富和资源。
当汉朝开始从匈奴手里夺取了西域、河西等地后,三边贸易关系的主导权开始从匈奴向汉朝转移。
最终控制了贸易主导权的汉朝一方面削弱和笼络匈奴,另一方面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和交流,实现了西汉中后期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
关键词:西汉、匈奴、西域、贸易Abstract: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two great empire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xiongnu launched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was also involved. In the hundreds of years of confrontation, there is a kind of changing tr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the xiongnu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This kind of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ee sides when the xiongnu was stronger than the han dynasty, which brought the wealth and resources to maintain the operation of the great empire of xiongnu. When the han dynasty took the western region and hexi, it changed the trade relations of the three sides. The han dynasty, which controls the dominance of the trade, weakened and caged xiongnu, and on the other hand strengthened the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estern region and achieved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Key words: western han dynasty, xiongnu, western region, trade.前言对于西汉时期的中原、匈奴与西域三边贸易关系,现有研究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而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冒顿单于是匈奴国的全盛时期(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
),在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
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
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
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徒。
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而汉朝与匈奴也进行大规模战斗,其中平城之围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场战役,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
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
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
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于是冒顿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
汉高祖感到事态紧急,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于是在公元前200年寒冬,汉朝的军队冒着寒冷与匈奴兵对战,打了才一会儿,匈奴兵就败走了。
所以汉朝军队一连打赢了好几仗。
于是冒顿单于带兵逃到了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听说了就派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有点怀疑,又派娄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娄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
”说着,就把娄敬关押起来。
而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去攻打位于代谷的匈奴,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突然受到匈奴的突袭,他们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
汉高祖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于是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上。
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人马整整在白登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幸亏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
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
当天晚上,阏氏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也有人会来救他。
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此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
他问娄敬该怎么办?娄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 汉高祖同意娄敬的意见,派娄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
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其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汉朝国力下降,于是恢复了和亲,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当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
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而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虽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
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就是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所以,管事的大臣就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同意了并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只能随她去。
昭君来到匈奴地域,她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
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后来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70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权力,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而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它意味着汉匈关系开始发生新的转变。
于是募兵制度在武帝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募天下死罪击朝鲜”。
天汉四年,又发“勇敢士”出朔方。
此后,关于募兵的记载史不绝书,不但在作战中使用募兵,在京师禁卫军中使用募兵,而且在边境也使用募兵屯戍,在此基础上,在建元三年(前138年),大行王恢建议以诈献马邑的办法,将匈奴主力诱至马邑包围歼灭,武帝准许,遂派30万大军在马邑周围设伏。
然而被匈奴识破计谋,围歼计划破产。
由此,汉匈关系恶化,双方激战开始,从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汉军与匈奴多次交战,而最关键的战役有三次: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兵由云中郡出击,横扫河套南部直至陇西,赶走匈奴白羊、楼烦王,占领河套南部地区。
汉军在与匈奴的历次交战中第一次取得大胜。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两次由陇西、北地出击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斩匈奴混邪王子、相国、都尉等百余人,士兵4万多,大胜。
第三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10万精骑及数十万步兵,辎重队伍,越沙漠寻歼匈奴主力。
匈奴经过几次沉重打击,尤其是第三次打击,更加远离汉区,以至“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问题基本解除了。
汉匈力量对比的这种剧烈变化以至递转,使汉匈和亲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匈奴经过连年的军事打击,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响,因而希望息战和平,重建和亲,即汉仍像以前那样向匈奴称臣纳贡,匈奴兵不南犯。
汉武帝不反对和亲,但他希望的和亲则是要匈奴臣属于汉,遣子入侍为质,与其他藩国一样待遇,汉匈地位完全颠倒。
双方为此僵持了数十年。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一次是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但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
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
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
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
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也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
公元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
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
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也取得了巨大利润。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也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其中丝绸被带到了了罗马,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据说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连贵族也乐于穿丝绸;而另外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等等。
更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