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合集下载

针刺的补泻的临床应用

针刺的补泻的临床应用

针刺的补泻的临床应用针刺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其中的针刺的补泻疗法更是备受关注,被认为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价值。

本文将从针刺的补泻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基本原理针刺的补泻疗法源自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腧穴理论。

补和泻是中医药学中的两种治疗原则,补指通过针刺、药物等手段来增补体内不足之物质,以恢复机体正常功能;泻则是通过排毒、清热等途径来消除体内过多之物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的补泻疗法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腧穴选择。

通过调整针刺的深浅、力度和频率等关键因素,达到补泻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调节失调。

二、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中,针刺的补泻疗法被广泛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内科疾病:针刺的补泻疗法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顺畅,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对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外科疾病:对于一些外伤、扭伤、疼痛等临床症状,针刺的补泻疗法能够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有助于康复。

3. 妇科疾病:在治疗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常见妇科病症时,针刺的补泻疗法也能够帮助恢复女性生理平衡,缓解症状。

4. 儿科疾病:在治疗小儿感冒、消化不良、过敏等常见疾病时,针刺的补泻疗法可以调理儿童的免疫系统,促进康复。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针刺的补泻疗法时,临床医生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具体注意事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对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辨证,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针具的清洁和消毒,防止感染风险。

3. 针刺的深浅、力度和频率等操作要点需要严格掌握,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标幽赋》指出“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要求针刺得气后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 处带着气感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向 下按,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泻法则相反在 得气之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量,指力向上提。 屈肌群,伸肌群。
4.迎随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 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全和。”《难经•七十二难》 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后世医 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1.辨别虚实 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
补泻的依据。
2.审察经络 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 经络的虚实情况。 3.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令患者深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呼进吸退 之法行针,患者深吸 气时出针,是为补法;
令患者深吸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吸进呼退之 法行针,患者深呼气时 出针,是为泻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自然呼吸 *“鼻吸阳气,口呼凉气” —使然呼吸
《刺法灸法学》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
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
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
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1.补虚泻实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摘要]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

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主题词]针刺补泻;针刺补法;针刺泻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

也正是由于补泻手法操作的难度大,致使对传统的补泻操作术式产生了神秘的认识,使后学者不能真正掌握补泻的精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产生上千年的争论,出现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现象。

用现有教材上的补泻理论不能圆满解释临床中的问题,如教材上讲用针要“虚者补之”,“实则泻之”,“补泻反则病益笃”,但临床实际中并不完全如此,许多医生对各种病证均采用平补平泻,甚至补泻反用,也有治疗效果,对此应如何解释?笔者认为针刺补泻具有相对特异性。

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指补法是相对于虚证而设的一种操作手法,泻法是相对于实证而设的操作手法,补法、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对特异性的另一个含义即补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

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

依据如下。

1补泻效果主要取决于机体本身1.1针刺补泻作用取决于机体针刺时的机能状态机体的机能状态(包括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不同,对针刺手法的反应性也必然不同,也就是说针刺手法能否在体内产生补泻效应,只有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人体的机能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
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
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
止痉而使疼痛缓解。

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
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

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

在临床上为了
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
手法。

针刺补泻原则

针刺补泻原则

针刺补泻原则
针刺补泻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一种重要原则,针刺的目的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具体来说,补针是指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加人体所需的能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等;而泻针则是指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刺激穴位来减少人体多余的能量,达到调节阴阳、平衡人体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都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补针和泻针的选择取决于人体气血、阴阳的状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症状。

补针一般适用于气血不足、阴虚阳虚等虚证疾病;而泻针则适用于气血过盛、阴阳偏盛等实证疾病。

在针刺补泻过程中,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并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进行操作。

通常情况下,补针采用缓慢进针、轻揉等手法,泻针则采用快速进针、深刺等手法。

此外,针刺补泻原则还需要注意针刺时间、针灸频率等方面,以充分发挥针灸治疗的效果。

总之,针刺补泻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原则,通过补针和泻针的交替应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浅谈针刺补泻手法

浅谈针刺补泻手法
一 、 针 刺 补 泻 的 重 要 性 《灵 枢 ·根 结 》说 :“满 而 补 之 ,则 阴 阳 四 溢 … … 阴 阳交 错 ,虚 而 泻 之 ,则 经 脉 空 虚 ,血 气 枯 竭 … …予 之 死 期 ”。 古人 经 验 之 谈 . 虽 略有 夸 张 之 嫌 ,但 补 其 实 而泻 其 虚 的确 对 人 体 伤 害很 大 。甚 则 导致 死 亡 。针 灸 若 不 明 其 虚 实 ,滥 用 手 法操 作 ,不 仅 于 病 无 益 .还 可加 重 病 情 。王 居 易 《毫针 手法 医话 》中论 及 他 与 李 医对 其 好 友 杨 某 行 针 刺操 作 ,取 同 一 穴 位 环 跳 ,李 医 起 针 后 杨 某 反 增 疼 痛 . 王 老令 杨 某 重 新 卧 床 ,予 “寻 、求 、抚 、恋 之 法 ”,起 针 后 杨 某 病 若 失 。足 见 针 刺 手 法 对 治 疗 效 果 的 影 响 。 二 、针 刺 前 的 准备 — — 注重 神 (一 )病 人 之 神 首 先 通 过 对病 人 的 四诊 合 参 ,明于 阴 阳虚 实 的 病 性 。晓 于 经 络 脏 腑 的 病 位 ,之 后 全 面 分 析 总 结 病 人 目前 的 精 神 状 态 。病 人 精 神 充 沛 、状 态 稳 定 时 才 能进 针 ,勿 于 病 人 紧 张 、饥 饿 、疲 劳 、大 汗 大 出 血 等 不 良状态 进 针 。否 则 不 仅 会 难 获 针 感 ,降 低 疗 效 ,还 易 发 生 各种 针刺 意外 。 (二 )医 者 之神 医者 应 于操 作 时 凝 气 敛 神 ,全 神 贯 注 于 整 个 针 刺 过 程 ,密 切 观 察 和感 知病 人 的各 种 细 微 变 化 ,从 而 予 以 不 同 的 调 节 措施 。易 说 而难 做 ,正 如 王 居 易 说 :“我 于 手法 操 作 之 时凝 神 敛 气 之 痴 态 , 唯知 针者 知 之 .不 知 针 者必 讥 之 ”。 三 、针 刺 补 泻 具体 操 作 手 法 针 刺 补 泻 操 作 手 法 颇 多 ,主要 可 以分 为两 类 :单 式 补 泻 和 复 式 补 泻 .兹 简 介 部 分 于 下 : (一 )单 式 补 冯 手 法 以某 一 对 简 单 的 操 作 作 用 于 一 定 的 穴 位 或 部 位 来 实 现 补 泻 效 果 的针 刺 操 作 方 式 。 常 用 的 单 式 补 泻 手 法 有 以 下 几 种 1.提 捕 补 泻 。《难 经 ·七 十 八 难 》里说 到 “得气 推 而 内 之 是 谓 补 ,动 而伸 之 是 谓 泻 ”。 推 内 即 插 ,把 自然 界 的 (阳 )气 引 人 人 体 , 是 补 法 ;动伸 即是 提 ,把人 体 的 (阴 )气 引 出 大 自然 界 ,是 泻 法 。具 体 操 作 时 ,其 动 作 特 点 是 提插 的 幅 度 小 ,达 到 目的 所 需 的 动 作 快 ,即 补 法 小 幅 度 快 插 针 ,慢 慢 退 回 到 刚 才 的 层 次 ,泻 法 为 小 幅 度 快 提 针 ,慢 慢 插 回到 原 来 的层 次 。 2.徐 疾 补 泻 。《灵 枢 ·九针 十 二 原 》:“徐 而 疾 则 实 ,疾 而 徐 则 虚 。”徐 而 疾 指 的是 慢 慢 进 针 而 快 速 出针 。是补 法 :疾 而 徐 指 的 是 快 速 进 针 而 慢 慢 出 针 ,是 泻 法 。其 动 作 特 点 是 幅 度 大 ,达 到 目的 所 需 的动 作 快 。即 补 法 是 大 幅 度 慢慢 插 针 ,快 速 退 回到 刚 才 的 层

针灸补泻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

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⑦捻转补泻: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⑦提插补泻补法:得气后泻法:得气后③疾徐补泻操作时间短操作时间长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疾:快速之意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④迎随补泻:补法,近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泻法,出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⑤呼吸补泻: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⑥开阖补泻: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①烧山火: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

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⑦透天凉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提至下1/3(地部)。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2)腧穴特征:许多腧穴有一定的特异性。有的能够补虚,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俞等穴;有的可以泻实,如十宣、少商、曲泽等。
(3)补泻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手法。临床常用的几种基本单式补泻手法有: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的效果主要与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及腧穴的特性有关,更与针刺手法有关。
(1)机能状态:针刺对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不同的机能状态,具有一定的双向性调整作用,如机能低下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邪盛而表现为实证时,针刺可以泻实。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

1 制定针刺补泻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虚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

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

《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所竭力遵循。

2 创立多种补泻手法2.1 迎随补泻:《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指出迎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2 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这是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3 呼吸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4 提插补泻:《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揭开针刺补泻的神秘面纱---认识补泻

揭开针刺补泻的神秘面纱---认识补泻

揭开针刺补泻的神秘面纱---认识补泻
揭开针刺补泻的神秘面纱---认识补泻
揭开针刺补泻的神秘面纱
关于针刺补泻看了一些帖子讨论针刺补泻的问题,忍不住要说几句。

在临床治疗中,补泻问题至关重要,但是存在一个误区,大家总对于针刺补泻的认识局限在现在临床常用的毫针这一针刺工具之上。

特别是针灸教材上面规定几种补泻手法,很是误导针灸学习者。

我们读读《内经》就能明白,古人在总结针刺补泻的时候,是在“九针”的范围内讨论的,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到了现代人们在谈论针刺补泻的时候却局限在毫针的小圈圈内,是为谬矣!有些针灸大家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这种错误的观点,但是没有讲明!
《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可见在补泻之时强调的是九针,而不是局限在毫针之上。

《小针解》“言补者作然若有得也,泻则优然若有失也。

”就是说要是补病人就得有得到什么的感觉,要是泻病人就得有失去什么的感觉,其实就这么简单。

我们现在运用的毫针是偏于温补的,得气,就会有得到的感觉!
我老师在临床运用时,主要就是偏于“九针”的范畴,毫针多于补,要是想起到泻的作用取粗点的毫针;三棱针、火针偏于泻,也就是常说的放血疗法,“有所失么”。

针刺能起到补泻的作用,是综合因素的结合。

要强调中医辨证,还跟病人的体质,所取腧穴的穴性等因素有关,是整体的调整,针刺手法的作用微乎其微,针具粗细与补泻的关系要大于手法操作!其实现在针具的不断更新,像小针刀、长圆针等是发展了针刺补泻!综合运用“九针”,才可能明白补泻的真髓!
总之,针灸治疗疾病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离开了辩证只谈手法,那只会是事倍功半!
“遵古不拟于古”简单数言,难以说的更详,欢迎讨论!。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针灸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补泻效果的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的因素。

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不同的调节作⽤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不同的调节作⽤,即补泻效果。

如当机体处于虚寒、脱证状态时,针刺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为补法;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的情况下,针刺⼜可以起到泄热启闭的作⽤,为泻法。

⼜如胃肠痉挛时,针刺可以消除痉挛,使疼痛缓解,为泻法;胃肠弛缓时,针刺可使胃肠蠕动增强,为补法。

⼼率慢时,针刺可使其加快,为补法;⼼率快时,针刺⼜可使其减慢,为泻法。

由此可见,针刺时的机体状态,是产⽣针刺补泻效果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这是⼀个由量变(针刺)到质变的过程。

当然,针刺对机体的这种调节作⽤,也与机体正⽓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机体的正⽓如机体的正⽓旺盛,经⽓则易于激发,针刺的调节功能就显著;反之,如机体的正⽓不⾜,经⽓不易激发,则针刺的调节功能就差发,则针刺的调节功能就差。

⼀.机体的状态⼆.腧⽳的偏补、偏泻特性 许多腧⽳对⼈体的作⽤具有偏补或偏泻的相对特异性,即有的腧⽳具有补虚的功能,有的腧⽳具有泻实的作⽤。

例如⽓海、关元、命门、肾俞、三阴交、⾜三⾥等⽳均有强壮的作⽤,多⽤于补虚;⽽⼈中、⼗宣、合⾕、太冲、曲泽、委中等⽳均有宣散作⽤,多⽤于泻实。

这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媒介”因素。

三.针刺⼿法 有道是:“⼿法不明,针灸不灵。

”《灵枢·九针⼗⼆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为了进⼀步达到补泻的⽬的,在进针并得⽓以后,往往需要配合运⽤⼀定的⼿法,这是促使⼈体内在因素转化的“量变”条件。

《针灸聚英》中说:“针形⾄微,何以能泻有余补不⾜?⽈:如⽓球然,⽅其未有⽓也,则靥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满起胖,此虚如⽓球然,⽅其未有⽓也,则靥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从窍出,复靥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

针灸有补泻之分,你用对了吗?

针灸有补泻之分,你用对了吗?

针灸有补泻之分,你用对了吗?【快速掌握针灸补泻的手法】针灸,看他人扎针好似轻松就能得手,话说要自己真正从头学针灸,感觉还是挺难的,先不说人体那些穴位都要明了于心,光是针刺手法,就有不少学问要掌握。

但是针灸的效果,的确是不可估量的,比如用针灸来补泻,就是其中的功效之一,但针刺补泻的手法要怎么才能掌握到呢?且看正文吧!【针灸的“补”与“泻”】针灸补泻前提——“得气”针刺补泻的前提是得气,得气的前提是取穴准确。

除了井穴外的其他腧穴我们都要求针下得气,这种得气不是病人酸麻胀痛,而是医者有针与病人气交感的感觉。

另外,在针刺之前一定要认真揣穴。

古人认为经脉行于人体就如河流穿行于山谷之中一样,因此所有的经脉穴位都在骨的边缘或肌肉的边缘凹陷处,骨与肌肉之间的缝隙,或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是经脉的通道,针刺要找到这个缝隙,用细细的针深入这个缝隙,与流行其中的经气交感。

如果针扎在了经脉所在的缝隙里,医者的指下会有针被气包裹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针穿透皮肤后就有,进针过程始终相伴。

针灸经脉的虚实不同,针下的气感也有差异。

如果针太深,过了经脉的深度,这种得气的感觉会忽然消失。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一般不超过《经水第十二》中描述的每条经的深度。

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先看看是不是没有针准穴位,如果确定穴位准确,还是没有得气的感觉,说明病人经气太虚,针刺需要浅刺而久留针。

这种得气的感觉医者只要静下心来,都能感觉得到,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想象。

能够准确地取穴,针刺能得气,我们才能详细谈论针刺补法与泻法的操作。

针刺时,尽量注意每一个细节,成功的补泻是针灸取效的关键。

针灸的补泻取决于进出针的时间,针刺的深度,针刺过程中针的动静,进出针的速度以及出针是否按压针孔。

针刺补法针刺补法的要求就是要“静”,只有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集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第一步,闭神。

选准穴位后要在穴位上用手扪循、切散、推按、弹怒、抓下等,目的是为了闭其神。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7种针刺补泻的操作要点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7种针刺补泻的操作要点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7种针刺补泻的操作要点距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7种针刺补泻的操作要点”感兴趣,记住考点考试不丢分!我们为您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是决定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

以下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捻转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在多数腧穴均可应用。

③捻转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捻转法相区别。

2.提插补泻根据提插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区分提插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③反复提插。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③反复操作。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宜在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处应用。

③提插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相区别。

3.疾徐补泻根据进针、出针、行针的快慢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徐徐刺入。

②留针期间少捻转。

③疾速出针。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疾速刺入。

②留针期间多捻转。

③徐徐出针。

注意事项:①应明确区分进针、退针的徐疾速度。

②注意与提插补泻操作的区别。

4.迎随补泻根据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针灸施行补泻的依据

针灸施行补泻的依据

针灸施行补泻的依据
施行补泻的依据
1、明辨经络
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2、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3、辨别虚实
《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

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

针灸施治之前,必须明辨虚实,即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作出正确诊断。

对针灸治疗来说,更须审察其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感觉以分虚辨实。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标签:《内经》;针刺;补泻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是通过诊断、辨证、选穴、施术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施术”,就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法;在运用手法时,又必须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诚如《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1 针刺补泻的作用和意义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

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2],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从而起到“泻实”的作用。

所以,针刺补泻的作用,就在于“补虚泻实”,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内经》中关于针灸理论和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是后世各家针法的基础,尤其是《灵枢》更为突出,所以被称为《针经》。

因此,掌握了《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掌握了针刺补泻手法的根本,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后世医家的针刺手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针刺技术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内经》中虽然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刺法,但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徐疾补泻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同时,《素问·针解篇》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就是说《内经》中关于徐疾补泻法的内容包括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即进针慢出针快为补法,进针快出针慢为泻法;其二是指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分补泻,即留针时间较长为补法,留针时间较短为泻法;其三是指以按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出针时快速按闭针孔为补法,缓慢按闭针孔为泻法。

刺法灸法学简答题

刺法灸法学简答题

影响针刺补泄的因素1.机体的功能状态影响针刺作用效应的决定因素是机体的功能状态。

当机体功能状态低下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功能状态亢进,或因实热、邪闭而呈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

如胃肠功能亢进而痉挛疼痛时,针刺可解痉止痛;胃肠功能抑制而腹胀纳呆时,针刺可促进胃肠蠕动,消除腹胀,增进食欲。

2.腧穴相对特异性腧穴的临床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定的相对特异性。

诸如关元、气海、命门、膏育等腧穴,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于补虚。

诸如水沟、委中、十二井、十宣等腧穴,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补泻用,适于泻实。

当施行针刺补泻时,(应结合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有助于取得更好的针刺补泻效果。

3.针刺手法患者的功能状态,以及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的选择,是影响补泻效果的基础条件,针刺手法是激发、促进腧穴功能特性发挥,改善机体反应状态的手段,是取得补泻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临床治疗过程的体现。

同时,不同规格针具的选用,刺入角度、方向与深度的选择,也会影响针刺补泻作用的发挥。

得气的意义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定医师针刺操作正确与否、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转归、临床治疗效果有无的重要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1)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基础(2)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3)得气是判定正邪的依据影响得气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取穴得当,针刺方向、角度、深浅适宜,多会出现得气感应。

否则,就应当探究未能得气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方法,以促使尽快得气。

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师因素:医师因素包括取穴失准,行针手法不熟练,针刺角度方向、深浅把握不当,医师注意力不集中等,医师要及时加以纠正。

2患者因素,患者因素包括个体禀赋、体格强弱,以及机体状态等原因。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四时节气、雨雪阴睛、冷暖保湿等原因。

灸法的作用1温通经络,祛散寒邪。

中医:针灸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

中医:针灸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

中医:针灸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
针灸属于中医疗法中的一种。

中医针灸可祛病强体,然而针灸效果如何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机体所处功能状态、针灸手法以及针灸穴位。

在行灸时,穴位要准确,手法要根据疾病症状、身体状况及穴位位置等多因素而有所变化,以便取得良好的祛病效果。

因素一:机体所处功能状态
应用电针引产、催产的临床资料表明,胎膜已破者的针刺效果明显地优于胎膜未破者:根据宫颈扩张度、宫颈消失度、先露高低、宫颈位置、宫颈硬度等指标的评分总和得出宫颈成熟度,其中越高者,针刺成功率越高。

说明针刺前的子宫收缩功能状态与针效有明显的关系。

因素二:针灸穴位
也有人发现肢体远端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引起子宫收缩的潜伏期长,需在起针后20分钟显效;而近位穴(如秩边)潜伏期短,效果更明显,但起针后作用即见消失。

如果秩边配合谷、三阴交,则于针后宫缩即见加强,持续时间延长,起针后作用仍极为显著。

如取与生殖功能无关的绝骨或非穴点针刺,则子宫收缩不明显。

因素三:针灸手法
例如在针灸引产、催产中,一般使用电针,手针则多采用中、强刺激手法,多用泻法:
而在针灸保胎时,多使用手针、皮内针留针针刺,一般不行大幅度捻转提插。

可见,中医针灸手法不同、选取穴位不同都可能对针灸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同时,在针灸时也不能忽视机体所处功能状态。

1。

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徐疾泻法徐疾泻法徐疾补泻法徐疾补泻法难经七十八难提插补法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提插泻法提插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捻转补泻法捻转泻法捻转补泻法捻转补泻法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机能状态
决定针刺补泻 效果的因素
腧穴特性
针刺手法
机能状态
辨证论治 腧穴选配
针刺补泻的
实现途径
腧穴特性 配穴补泻 针刺术式 针刺手法 刺激量
• 捻转泻法
捻转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呼吸补泻法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针灸大成》
呼吸补法
呼吸泻法
呼吸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ຫໍສະໝຸດ 一、单式补泻手法• 开阖补泻法
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 存。 ——《灵枢· 官能》
开阖补法
开阖泻法
开阖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小结
徐疾补泻法 在内针和退针过程 中体现的补泻方法 呼吸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在行针过程中体 现的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法
提 插 因 素 捻 转 因 素
捻转补泻法
荣卫补泻法
• 补则从卫取气, 宜轻浅而针,从其卫 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 也;泻则从荣弃置其 气,宜重深而刺,取 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 其实。 ——《医学入门》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此乃 宣行营卫之法也。 故左转从子 ,能外 行诸阳 ;右转从午, 能内行诸阴。
——《针灸大成》 子


徐疾补法
徐疾泻法
徐疾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一、单式补泻手法
• 提插补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经·七十八难》
提插补法
提插泻法
提插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一、单式补泻手法
• 捻转补泻法
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取暖。 ——《标幽赋》
捻转补泻法
• 捻转补法
• 捻转泻法
捻转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呼吸补泻法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机能状态
决定针刺补泻 效果的因素
腧穴特性
针刺手法
机能状态
针刺补泻的 实现途径
腧穴特性 针刺手法
辨证论治
腧穴选配 配穴补泻 针刺术式 刺激量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按 先后次序组合
复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 分层次组合
针刺操作的层次
皮肤及皮下组织 进针和得气
皮下深层组织
能内行诸阴。
• ——《针灸大成》 子
——《针灸大成》
呼吸补法
呼吸泻法
呼吸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开阖补泻法
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 存。
——《灵枢·官能》
开阖补法
开阖泻法
开阖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小结
徐疾补泻法
在内针和退针过程 中体现的补泻方法
呼吸补泻法
提 插
单式补泻手法 一层
热补法、凉泻法
针刺补泻
阳中隐阴 二层
阴中隐阳
烧山火
三层 透天凉 持凤迎源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徐疾补泻法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九针十二原》
徐疾补法
徐疾泻法
徐疾补泻法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一、单式补泻手法
• 提插补泻
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 伸之,是谓泻。

开阖补泻法
素提插补泻法在来自针过程中体捻现的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法
转 因

荣卫补泻法
• 补则从卫取气, 宜轻浅而针,从其卫 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 也;泻则从荣弃置其 气,宜重深而刺,取 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 其实。
——《医学入门》
子午补泻
• 子午补泻,此乃

宣行营卫之法也。
故左转从子 ,能外
行诸阳 ;右转从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