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

合集下载

了解儒家、道家思想,体会先秦说理散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

了解儒家、道家思想,体会先秦说理散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

了解儒家、道家思想,体会先秦说理散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作者:陈艳辉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4年第01期入乎其内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相当重要的思想流派,是华夏文明的夜空中两颗闪耀的明星。

儒家主张实行“仁政”“王道”,追求入世。

而道家强调顺势而为、无为而治,追求出世,与儒家思想存在较大差异。

但儒道两家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实现的路径不同。

《论语》《孟子》《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其说理的技巧与表达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说理技巧直言说理,指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或感受,不加掩饰。

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采用直言说理的方式,表明自己对弟子言志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孔子在回答曾晳的疑问“夫子何哂由也”时,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由”,直接表明治國为人要谦逊有礼,表达了“礼治”的主张。

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形象生动,有较强的说服力。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指出行霸道的危害时将其比喻成“缘木求鱼”。

当齐宣王不能明白行霸道之危害时,孟子继续譬喻,以“邹人与楚人战”来演示出行霸道将会与天下为敌的结果,贴切的比喻让齐桓公意识到了行霸道的严重性。

类比说理,就是将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得出有关结论。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时运用类比说理,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进行类比,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自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寓言说理,就是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

如《庖丁解牛》一文就将养生之道在于顺乎自然这一道理寓于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之中。

庖丁之所以能在牛的身体中游刃有余,是因为他掌握解牛的规律,顺乎天然的结构,避开错综复杂的经络。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形式为主,通过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范畴。

这些文论范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的文论主要可以分为经学、儒学、道家等几个范畴。

其中,经学是先秦时期文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经学是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学研究中,尤其重要的是《易经》的研究。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研究不仅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启示。

而在先秦时代,《易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和注释上。

另一个重要的文论范畴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上。

先秦时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的研究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儒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的研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的研究和启迪至关重要。

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研究其中的儒家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经学和儒学,道家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著作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庄子》是另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文论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儒学和道家等几个重要范畴。

经学研究注重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儒学研究注重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传承,道家研究注重《道德经》和《庄子》的研究。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1)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1)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
一、先秦文论概述 二、儒家文论 、 三、道家文论 周易》 四、周易》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先秦文论概述
所谓“先秦” 指的是中国秦王朝( 221—前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公元前 221 前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不同的 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先秦,这是一个伟大而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先秦,这是一个伟大而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从盘古开天地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从盘古开天地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政治、经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政治、 军事、文化、科学、历史、哲学、语言、文艺等一切, 济、军事、文化、科学、历史、哲学、语言、文艺等一切, 都是在这里奠基。 都是在这里奠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令人羡慕的 第一” 都在这里应运而生,如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 “第一”,都在这里应运而生,如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 编年体史纲《春秋》 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书《 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书《左 第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文集《论 语》等。
6、诗乐关系
先秦诸子特别注重“ 先秦诸子特别注重“诗”与“乐”的关系问 在孔子之前就有“季扎观乐” 诗言志, 题。在孔子之前就有“季扎观乐”与“诗言志,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 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 孔子以“ 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孔子以“乐”作 六艺”之一。并提出“兴于《 立于礼, 为“六艺”之一。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的理性规范, 成于乐”的理性规范,使“诗”、“乐”、“礼” 三位一体,融合为一,实际上是以“ 三位一体,融合为一,实际上是以“乐”为 “礼。” 荀子非常强调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感化教 育作用, 乐论》 育作用,其《乐论》是中国最早的一篇音乐美学 论文。 论文。他认为音乐是抒情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 荀子说: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论音乐功能: 故人不能无乐”。论音乐功能:“夫声乐之入人 也深,其化人速”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也深,其化人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 善相乐” 善相乐”。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的萌生期,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和理论处于草创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它又一下特点:第一,文、史、哲、道德、宗教不分,文艺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和哲学、历史、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混合在一起;第二,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论争而展开;第三,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的各个部门的理论想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意识形态最为活跃、最为开拓创新的一个时期,而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治,同时他创立了“仁”学,强调以“仁”为核心与灵魂,对旧礼制进行一次夺胎换骨的改造。

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

对“道”多层次、多侧面的反复论述,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无形无象;既无始,亦无终,是自然无为、原始混沌的。

老子的“道”论中体现出来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老子》一书中的哲学思想,不仅深深地启发和影响了先秦道、儒、墨、法诸家的学说,对中国封建时代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构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儒道互补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文学上,儒家的影响主要在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如文学的社会公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等等方面。

文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因为它“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可以“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是因为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文学只有在社会中,只有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某一方面,达到了“美刺”的效果和作用,文学才成为文学,文学才有了文学存在的价值。

在儒家的文艺观中,文学的功能是远远重于其本质的,它的价值就体现它具有讽柬功能。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是指导思想,主导着人生的外在入世进取;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它们的共同促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参与和自我的超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仁、廉、耻,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人物。

周公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

他对天命有所怀疑,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

孔子继承周公强调人事重要性的思想,并在此基础提出自己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他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挽救濒于瓦解的奴隶制—周礼。

这反映出孔子政治态度的保守性。

后世许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

孟子在继孔子之后,提出了“性善说”、“仁政说”。

荀子是先秦最后以为儒家大师,他的思想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知识。

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显得更为广泛、丰富。

其学说概括为“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需要后天的教化。

“法治理论”认为礼需要法来保障,但认为人治更重要。

他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谓之乱。

”道家思想之精髓是(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二)“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是春秋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

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

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中心,以“天人”关系为框架,以“自然无为”为基本精神的学说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开山。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道”的本体论。

老子认为“道”的基本性质是“自然无为”的,其“自然无为”体现在“天道”上,“天”不再是神秘主义的人格神,高高在上的人类的主宰,而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笔记总结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笔记总结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笔记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思想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进行总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几个流派。

这几个流派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和“礼”,强调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诸多名言警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为后世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素材。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道”和“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诸多章节,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等,成为后世中国文学中的引用经文。

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特殊流派。

墨子主张爱人和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普遍和平。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强调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墨子的爱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治理社会,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制约和约束,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经典《韩非子》中的诸多观点,如“法不行,则无人主乱”,“百姓不杀,又何故杀?”等,成为后世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非常丰富多样,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都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道家强调自由和无为,墨家主张爱人和兼爱,法家主张法律和制度。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根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X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X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顶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X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开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X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构造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X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先秦哲学文献综述之儒道哲学

先秦哲学文献综述之儒道哲学

先秦哲学文献综述之儒道哲学先秦时期,诸侯争霸,天下纷忧,各国为谋求富国强兵之策,一些学者游说诸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哲学观点,形成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家。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和道家。

长久以来,儒家和道家哲学被认为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两者处于互补关系。

要想更好地了解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其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本文正是从这点入手,主要从生态观,生命伦理观两点,结合相关的文献,主要分析其不同点,对儒道两家哲学思想进行探究。

一、儒道两家的生态观比较哲学生态观主要包括生态存在论、生态认识论、生态价值论、生态实践论、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五个层面。

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对生态存在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分析概括两者的差异。

1、生态认识论①道家存在论注重自然总体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运化的根本法则是“自然”主要强调自然演化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有序性;儒家存在论则注重自然总体运化过程的“生生不息”特征。

如《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等。

本质上是强调自然对生命的创造。

②道家重视“以人合天”,更多地强调自然统一演化过程对人与万物的包容性,相对忽视人的独立性,主体性。

荀子批判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揭示了这一特性;儒家则强调人的主体性。

③人与万物关系上,道家突出“以道观之”的整体性视角,强调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平等性、一体性;儒家则相对注重人与万物的差别,如孟子的“人禽之辨”,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生有气有知亦且有义。

故为天下贵”等。

(文献③)2、生态价值论①关于自然整体运化方式、存在状态的价值,道家强调自然运化的目的性,认为自然生化万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合目的的自然过程。

《庄子·马蹄》篇中所描述的“至德之世”:“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分析先秦儒道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分析先秦儒道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儒家与道家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思想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作为思想学说中一部分的文艺思想,这两个学派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注重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特别是政教作用,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追求中和之美;以老庄为宗师的道家学派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崇尚自然,反对雕饰,追求虚静之美。

虽然乍一看儒家与道家的文艺思想是对立、相反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一种相通而互补的关系。

以下我将分别从对文学价值取向的认识、审美观、创作心理、内容与形式这四个方面来浅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上的互补关系。

一、从对文学价值取向的认识来看。

先秦时期的诗歌、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诗》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更是有着核心地位的。

《论语·阳货》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鱼草木之名。

”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在这句话之中,《诗》体现了认识、教育、审美的三大作用,强调文艺作品的政教、美刺作用。

《论语·为政》中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是说,《诗》中的三百首诗用一句来概括它的内容,就是思想内容纯洁无邪。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文艺作品思想的“纯洁”,即能够为人生、为社会作出贡献,体现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才华,移风俗”的实用功利作用。

《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对儒家学派对文艺作品的价值的认识,它强调文艺是进行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道家学派则反对儒家的这种教化论,它追求淡泊虚静的人格境界,注重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和文学风格的自然真美。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所谓文艺思想,是指对于文艺现象的总的看法和主张。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文艺思想,不同流派、不同时代,文艺思想也有差异。

先秦儒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和孟子的文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并且主要体现在其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先秦道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老子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但在其著作中少有直接体现。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老子隐含的文艺思想,并且相当深刻,值得咀嚼和学习。

两家文艺思想各有特色,都对后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着重对比两家文艺思想的异同:一.不同点:1.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孔子一直都在推崇“文”。

先秦时期的“文”有几个不同含义:包括礼乐典制等在内的广义的文、文献典籍、文辞文采等。

在孔子时代,诗已经完全从乐中分化出来而成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作用,经常敦促和考验他的弟子乃至他的儿子孔鲤学诗的情况。

如《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是指孔子思想里的政治、伦理内涵。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学习要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学习则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学习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要把治国安邦摆在第一位。

另外,孔子认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孔子是一位热爱文艺的人,积极肯定文艺的作用,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认为,文艺是由心产生的,人心的萌动是由外在事物影响导致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萌动,就表现为声音。

并且,声音也是有区别的,它跟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在和平时代和在动乱年代就有很大区别。

因此要有选择地学习,“放郑声,远佞人”。

浅谈先秦儒家与道家认识论

浅谈先秦儒家与道家认识论

浅谈先秦儒家与道家认识论作者:伍松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7期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学派的认识论思想较为庞杂,过去很多人都将他们归之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其实儒家的认识论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完美统一,道家的认识论强调的是运用人的理性与直觉,最终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两者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所能概括的,而要加以具体地研究。

一、先秦儒家注重形而下的为学之知就认识论而言,有一个根本问题,即知识的来源问题。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将知识的获取分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两种,由此也就开启了知识论的两条发展线索。

不过实际上,那种不待学而能知的“生知”,在孔子只是虚悬一格,虽然它给以后孟子先验主义的“良知良能”说打开了门户,但总的说来客观上在前期儒家的思想中“生知”并不占重要的位置。

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早期儒家更多的是经验主义的,即知识起源于经验。

因此,孔子似乎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这正是礼。

孔子还认为在交往的人中总有他的正面老师,也有他的反面教员。

子贡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哪里都去学习。

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对知识的学习,孟子也十分重视实践经验,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一章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者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杵也”。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孟子并不轻视念书,从书中获得知识。

他反对的是“尽信书”,当书本的奴隶。

孟子强调独立思考,他说,君子学问达到精深的境地靠的是正确的方法,即想要自觉地有所收获,也就是“自得”。

孟子认为,一个读书人的知识要达高深而有造诣,学有“自得”就应有“博”与“约”的过程。

论先秦儒道文艺思想的互补

论先秦儒道文艺思想的互补
的遗 风 , 如《 老 子 》中 隐 喻 女 阴 的 “ 谷 ”、 “ 玄牝 ” 、 “ 无” 、 “ 容” 、 “ 柔” 等 屡 见 。“ 母” 字 出 现 得 更 为 频 繁, “ 母” 隐喻 “ 道 ”, 如“ 无, 名 天地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的文艺思想既对峙分离 , 又相互协调 , 成为了两千多 年 来 中国历 史之 轮 围绕 着 旋 转 的 轴 心 , 奠 定 了 中 国
先 秦是 中国古代 文艺 思 想 的 萌 芽 时期 , 当 时百 家 蜂起 , 诸 子 争鸣 , 可 谓 是 中 国文 化 的 轴 心 时 代 。 “ 轴 心 时代 ” 这 一 概 念最 早 是 由德 国哲 学 家 卡 尔 ・ 雅 斯 贝尔斯 提 出来 的 , 指的是公元前 8 0 0年 至 2 0 0
第3 3卷
第 7期
绵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Mi a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3 3 No . 7
2 0 1 4年 7月
J u 1 . 2 0 1 4
论 先 秦 儒 道 文 艺 思 想 的 互 补
论述 , 其 中提到 儒 家 的 昭 、 穆 古 义 是 道 家 的 乙丁 制 。
婆沙 德 , 古 希 腊 的荷 马 、 苏格拉底 、 柏 拉 图等 。先 秦 时期 , 诸 子百 家 中尤 数儒 道 两家 最为世 人 瞩 目, 它们
有 意 思 的是, 殷 商 时代 的 乙丁 制 恰 好 是母 系 氏族 的 遗制。 _ 3 由此 可 见 , 儒 道 互 补 是 有 着 一 定 的 历 史 渊 源 的 。在 道 家文论 中 , 人们 可 以发 现 古 代母 系 氏族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峰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流派,其中以儒家、道家和法家最为著名。

这三个流派在对君道的论述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本文将从先秦儒家、道家、法家的角度出发,对君道论研究进行探讨,并通过五个例子阐述它们各自对君道的理解和实践。

一、先秦儒家君道论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在于“仁爱”、“礼治”和“中庸”,而君子德行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构成之一。

在儒家看来,君子应该具备的德行包括中正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温和、尊重上级、敬畏天地等等。

而君子的行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也应当符合这些德行的要求。

君子之道就是用这些德行来丰富自己、尊重他人、治理国家,又称“仁政”。

1. 仁爱为天下之大道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仁者爱人,施于人则温,怀德于人则信,得人之心则备矣。

”的确,仁爱是儒家君道理念的核心,它要求君子有着广阔的胸怀和深厚的爱心,能够爱人如己,体谅他人,慷慨助人,善待下属,以德治国。

2. 大义兴天下儒家认为,君子必须站在道义的高度去审视一切事物和行为,脚踏实地、明察秋毫。

以大义为前提,以理论为准绳,才能构建一个充满道德和规范的政治秩序。

3. 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种处事态度,不偏不倚,大体平衡。

在君子的标准中,中庸就是指矫枉过正或者是过于偏颇都是不妥的,应该追求平衡,以人性为本,既能解决问题,也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4. 人治政治儒家认为,在一个国家中,要实现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系,强化君王的德行,使其真正体现民心。

儒家从君子个人的德行和榜样入手,培养和推广一群特别的人,即“君子”,让“君子”成为治国的主体。

这种治国方式,被儒家称为“人治”。

5. 行以明道对于君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洁身自好,以身作则,遵循德行,行出道理,从而将良好的德行和行为评判标准,传递给子后代。

二、先秦道家君道论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种思想流派,道家强调“道”这个概念,认为这个世界上观察到的所有事情都有相应的“道”,而人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道”的规律,追求并实践这些规律以达到某种境界。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是中国三大主要思想流派。

它们各自对于君道都有着独特的研究和理解。

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分别对君道进行论述。

首先,儒家对于君道的研究是以仁爱为核心的。

儒家认为,君道的本质是仁政,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愆,其一为爱人之心不足,他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待人,以身作则,悉心负责地治理国家。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政,即以仁爱来统治人民,让人民感受到君权的恩德,从而人民自愿地服从君王的统治。

其次,道家对于君道的研究是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

道家认为,君主应当无为而治,不要过分干涉人民的生活,尊重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他认为君主应当尊重民众自发的行为,而不是过多地干预。

因此,道家主张君主要具备谦逊、淡泊和无私的品质,保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最后,法家对于君道的研究是以法治为核心的。

法家认为,君道的本质是法治,君主应当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法规来管理国家和人民的行为。

法家强调君主要以法律来统治,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社会秩序。

商鞅在《商君书》中指出,法是君主统治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明确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法家对于君道的研究各有侧重,但又不可分割。

儒家以仁爱为核心,以人心为主,强调君主应以仁政来治国;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尊重自然和谐的发展,主张君主应保持谦逊无私的态度来治理国家;法家以法治为核心,强调君主应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人民的行为。

这三种研究角度对于君道的探讨,不仅展现了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于君道的多元视角,同时也为后世君主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先秦儒道文论

1、先秦儒道文论

货》) ——《诗》可以引起联想;观察社会得失;交往
切磋;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文学美的追求:“辞达而已”“言之有文”“文质
彬彬” (《论语•雍也》) ——内容与形式相称。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拜孔子之孙 子思的门人为师 。 孟子的文论,保留在他和弟子万章 等撰著的《孟子》一书中。
“致虚守静”(第十六章)——排除与“道”无关的
杂念,保持心境虚明宁静--在创作和鉴赏心态上要超功利。
2、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
国蒙人(战国蒙地多有争议,一说河南商 丘市民权县,另说安徽蒙城县)
庄子及其门人著有《庄子》一书。
“心斋”“坐忘” (《人间世》) ——
虚静,达于忘我、入神—超越功利的创作状态。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天道》)—
—超越于语言文字本身,去寻求言外之意-充分调动艺
术联想和想象。
思考讨论:
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中,哪些观点和 思想更能触动你,为什么?
(三)、道家的文学思想
1、老子(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
姓李,名耳,字聃dān ,春秋时期楚国 苦县人(今河南鹿邑)。
《道德经》 ,又名《老子》 。
“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遵循自然规律即
“道”-崇尚自然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章)——
最美的声音和形象,是超越于具体的言表的-以“无限”为 美。
儒道禅三家思想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
1.儒家哲学和社会价值标准:如兴观群怨说、文
以载道说——以政治教化为中心。
2.道禅哲学和审美价值标准:如意境说、妙悟 说——以审美为中心。

试论先秦儒道两家在文学理论探索上的成就

试论先秦儒道两家在文学理论探索上的成就

试论先秦儒道两家在文学理论探索上的成就先秦儒家和道家在文学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学创作实践,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品性。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第一,主张文学表现真情,反对虚情假意;第二,重视艺术修养和语言表现技巧;第三,在内容和形式上,孔子提出了“文”、“质”互依的理论;第四,注重“言意”关系;第五,庄周提出的“天籁说”,不仅规定了我国抒情文学和音乐的最高境界,也反映出对诗歌形式的最关键因素——节奏的深刻认识。

另外,道家的“齐(斋)以静心”、“乃凝于神”、“以天合天”、“指与物化”等思想,对后人研究酝酿、构思、形成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等有很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学派林立,各家对社会思考的着眼点不同,在文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创作实践,也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

这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儒、道两家。

但由于儒家重行轻言的思想作风和道家否定各种理论说教的学术主张,整个先秦时代都缺乏反映当时理论思考的论著。

所以,我们只看到“得数”而看不到“演算过程”。

今天,我们应该由“得数”去探求它的“演算过程”,从而认识当时人们思维的细密深刻和理论的健全。

一般说来,理论著作是理论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

但毕竟它只是一种标志,并不是理论本身,尚不能完全说明理论上达到的高度。

因为理论的深刻与否关键看是否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命题,是否对该领域一些关键性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

……我们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研究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

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表了个态,对理论没有什么实质性贡献。

倒是诗、词、笔记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入神智的精湛见解,含蕴着很新鲜的艺术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表彰。

儒家与道家文论之比较

儒家与道家文论之比较

儒家与道家文论之比较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都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道互补,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两家无论在思想主张,还是文论内容上都是形似实异。

关键词儒家道家互补文论正文儒家以德化人,是强调宗法伦理的文学。

《论语.雍也》中写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而道家,是强调顺乎自然,道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活力所在的文学。

《老子》第62章中写道,“道者,万物之奥”。

对于两家的异同,稍作一下对比:在人性方面,儒家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等,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认为无礼乐法度,人性不能发展完美。

《苟于·性恶》中写道“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儒家文学强调的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有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等,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为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庄子.骈拇》中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道家文学强调的是人性自然发展的重要性。

在思想上,儒家思想很大众化,一般人都能明白。

而道家思想相对超脱,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其内涵,最多是知道。

韩愈《原道》中所说:“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很简单明了的从法治国说。

而《逍遥游》中,其“无所依”思想的超脱非一般人能做到心神领会。

儒家的想法是治世,道家的境界是离世。

所以儒家思想是外在的,是通过外在的政策,决定,使社会得到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而道家思想是内心的,是通过内在的反省,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不被世间事物与情感所纠缠,打到逍遥自在境界。

二者殊途同归,都是使人自我陶醉。

在理论上,儒家哲学最大的特色是哲学、伦理、政治三位一体,被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讲述做人和礼教、治国,重在养性。

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都是围绕人性和礼教道德规范的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略说
之先秦文论
➢先秦时期已有《诗经》和散文,已经产生了儒家和道家文论。战国时期产生了《 辞》,对《楚辞》的讨论在西汉已经开始。先秦时儒家的文论,有孔子讲《诗》, 在《论语·为政》里,提出“思无邪”来,说明他对诗歌创作,要求思想正确。《论 语·阳货》里,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启发鼓舞作 用,观是观察民情风俗的认识作用,群是联系群众,怨是讽刺。这个论点对后世有 不小影响,直到清朝王夫之论诗还在讲“兴观群怨”。 ➢接下来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里讲了“知言养气”。知言是懂得各种不正确的 言论,探讨它所以造成的原因,这对后来的鉴赏论有影响。养气是培养正气,培养 正义感。唐代韩愈论文讲“气盛言宜”,就发挥了养气说。孟子又在《万章下》讲 “知人论世”,要结合作家和他的时代来论他的作品,这在鉴赏中很重要。后来荀 子在《荀子·乐论》里,结合诗和音乐来讨论陶冶性情的教化作用,要去掉淫声和邪 僻的文章,回到正路上。以上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文论。 ➢庄子在《庄子·天道》里讲了轮扁砍轮的故事。轮扁砍轮时觉得轻重快慢都有关系 他在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他说不出来。庄子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些精妙 的道理是无法言传的。后来的文论借它来说明微妙的情思难以表达,可以同作品有 言外之音相结合。庄子在《养生主》里讲庖丁解牛,在牛的骨节间隙处下刀,以免 损害刀锋。后来的文论借它来说明必须熟悉各种复杂情况,加以剖析,才能把作品 写好。这是道家的文论。
周振甫(1911年—2000年),原名麟 瑞,笔名振甫,后以笔名行,浙江 平湖人。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 ,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 家。
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随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先生学习治 学,1933年,上海开明书店招录朱 起凤《辞通》的校对,周振甫作《 老学庵笔记》断句测验,得以录用 ,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 。进开明书店帮助宋云彬校对了《 辞通》后,又校对了王伯祥主编的 《二十五史补编》。
结论:
儒家的文论已涉及创作论、鉴赏论和教化作 用。
道家的文论以探索创作的体验和精微的构思来自为主。名词解释: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 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 ,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 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 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
关于孔子、孟子、荀子、庄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农历二月十 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 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思想的创始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 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 “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 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提出“性恶论”。 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 哲学家,宋国蒙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 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 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 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中国古代文论新编
——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
任课教师:周泓霖 联系方式:18239280802
2013年1月
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大师:
张少康,1935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一直留校任职。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张教授 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数十年,主要研究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文心雕龙》,同时兼及中 国古典美学。张氏著述甚丰,重要著作有: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文赋集释》、《中 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文心雕龙新探》、《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下)等。
具体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第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 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 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 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 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统治者

中间人(士)

人民
孔子对《诗》意识形态功能
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 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 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 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第一章需要弄懂的几个问题
名词解释:“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 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 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 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 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