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1. 引言本地理学教学大纲旨在为地理学课程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以确保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理解。

本大纲涵盖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理解,并帮助他们掌握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运用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掌握地球的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 培养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和内容:1. 自然地理学-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 气候与气候变化- 生物地理学2. 人文地理学-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3. 区域地理学- 亚洲地理与文化- 欧洲地理与文化- 非洲地理与文化- 美洲地理与文化4.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GIS技术和应用5. 地理学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和分析- 地理学实地考察和研究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和演示-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践- 多媒体和在线资源利用- 个人或小组项目研究5. 评估方式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 个人和小组项目报告- 书面作业和测验-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期末考试6. 参考资料本课程的参考资料将包括地理学教材、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报告和在线资源。

具体的参考资料将在课程开始前由教师通知。

以上即为地理学教学大纲的完整版本。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地图解决基本问题。

3. 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信息。

4.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5. 理解地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分类-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理坐标和地图投影- 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3. 第三章:世界地理-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信息4.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和水循环- 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景观5. 第五章: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与城市- 农业和工业的地理分布- 文化和旅游的地理因素三、教学方法1. 前导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研究地理的动机。

2.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地理问题的探索中。

3. 归纳总结:通过教师引导,把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4. 综合应用: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提升拓展:通过扩大阅读、研究论文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互动探究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等。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地理实际问题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期中与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选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辅助教材:地理地图、地理实物模型、多媒体资料等。

六、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仪等。

2. 图书馆资源:地理书籍、地图、地理杂志等。

七、教学安排共计12个课时,每周2课时,持续6周。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Cart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和地图分析应用技能。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能力、地形图修测能力、阅读和应用各类地图的能力、编绘专题地图的知识等,以此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现代地图学的科学概念和发展体系。

(二)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地图的分类系统和功用。

(三)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地图投影等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专题地图的编绘制作及在环境资源分析中的应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第一节地图的特征及定义知识点: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的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第二节地图的功能和分类知识点:地图的功能、地图的类型第三节地图的历史与现代发展(自学)第四节地图的成图方法知识点:实测成图法、编绘成图法第五节地图学的定义与相关学科知识点:地图学的定义、地图学的学科体系、与地图学相联系的学科本章小结重点: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分类难点: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思考题:地图、地图学的定义;地图的基本特征、分类(按内容分类、按比例尺分类等)及功能;测制地图的方法;地图的构成要素作业:名词解释:地图学、地图、地理图、地形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1、地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简述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3、地图的分类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 2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6学时第一节地球体2学时知识点:地球体的基本特征、地理坐标第二节大地测量系统知识点: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大地控制网第三节地图投影4学时知识点: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变形、地图投影的分类、地图投影的选择第四节地图比例尺知识点: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变比例尺本章小结重点:地图投影基本概念和地图投影方法难点:地图投影变化和地形图投影思考题:多圆锥投影的概念;普通多圆锥投影、等差分纬线投影、桑逊投影、彭纳投影的特点和应用;地图投影判别的方法;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变化、表现形式和特殊比例尺作业:名词解释:地图比例尺、主比例尺、变比例尺、地图投影、长度比、长度变形、面积比、面积变形、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圆柱投影1、如何理解地图投影对地图比例尺概念的影响?2、传统上地图比例尺表现为哪几种形式?3、地图比例尺的作用?4、地图投影变形分布的规律是什么?5、什么是变形椭圆?研究变形椭圆有何意义?5、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哪几类?各类投影有何特点?6、地图投影按构成方式分为哪几类?经纬网的构成有何特点?7、方位投影有何特点?适合何种区域制图?8、在实际航海中,为什么要把等角航线和大圆航线结合起来航行?— 3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第三章地图概括2学时第一节概述知识点:地图概括的性质、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第二节地图概括的内容和方法知识点:选取、简化、夸张、符号化本章小结重点:地图概况的性质和地图概况的数量分析方法难点:开方根规律的应用思考题:地图概括的概念和意义;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实施地图概括的步骤;.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作业:名词解释:地图概括、简化、移位/位移1、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地图概括中分类的基本方法有哪些?3、在地图概括中简化的基本方法有哪些?4、在地图概括中夸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第四章地图符号化4学时第一节地图符号———地图的语言2学时知识点:地图符号的特征和功能第二节符号的分类与量表知识点:地理现象的空间维度及其符号化、属性特征度量标准及其符号化第三节符号的视觉变量知识点:视觉变量、视觉变量的组合第四节色彩2学时知识点:色彩的三属性、色彩的命名、地图用色设计第五节符号与图形的心理感受特点— 4 —知识点: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第六节注记知识点:注记的作用、注记的设计本章小结重点:地图符号的分类和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地图学课程设计

地图学课程设计

地图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地图学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地图知识的学习,实现以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用途;(2)培养学生识别和解读地图符号、比例尺、方向等要素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分布特点,提高地理素养。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提取的能力;(2)提高学生使用地图导航、规划路线的实践操作技能;(3)锻炼学生通过地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发展的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地理学科的一部分,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和地理技能。

学生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地图知识基础薄弱,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地图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地图学教学内容如下:1. 地图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地图的定义、功能、分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地图等)以及各类地图的用途。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地图与地理信息”。

2. 地图三要素:详细讲解地图的符号、比例尺、方向,使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和运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三要素”。

3.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应用,为学生了解现代地图制作技术打下基础。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图导航、规划路线等实际操作,提高地图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地图的应用与实践”。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图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地图三要素(符号、比例尺、方向);第三周:地理信息系统简介;第四周:实践操作及总结。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测量与地图学》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

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因此,测量与地图学的任务是系统传授先进、实用的地图学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服务。

2、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地图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学会地图设计和地图分析应用技能,能够运用地图工具进行地理学教学研究,尤其是在GIS 中的展示和基本分析。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方法。

(2)、使学生掌握地图制作、地图分析的基础软件的各项功能的应用方法及基本操作。

(3)、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

本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中除注意突出重点,讲清基本原理外,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操作、应用地图软件的能力上,加强上机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图特性、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地形图、地理图、专题地图和计算机制图。

教学难点: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地图概括、地图制图数据处理和地图编制。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地图具有表达空间地理信息精确、丰富、灵活和动态等特点,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传统数据源,很多地理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地图,地理学其它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研究、分析结果的表达手段主要是地图,地图方法已成为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分析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学科基础。

5、学时分配、学分学时分配表6、使用教材: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图学/Cartography课程编码:07442403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考核方式:考试制定日期:2003年制定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冯艳芬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关于地图制作的有关理论及应用对于GIS专业的学生了解空间数据表达至关重要,通过《地图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图制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形图识图、用图与制图的知识,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地图学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构成、地图的基本要素,可以熟悉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以及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训练,因此,还需要进行一些实习来教会他们地图制作的重要环节。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课内实践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内实践来传授。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逻辑性比较强,若有《高等数学》知识作背景是最合适的,后续的《计算机地图制图》、《专题地图编制》都以此为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本课程教材:蔡孟裔等著.《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参考教材:祝国瑞著. 《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廖克著.《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2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制作过程第二节地图学定义与学科体系,第三节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第四节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地图的功能,地图的应用,地图的类型。

地图学 教学大纲

地图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测绘类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学员充分认识地图在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中的作用,掌握地理信息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理解常规地图和数字地图的生产方式,了解地图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地图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基本具备熟练读图识图用图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理解并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内容表示、地图生产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图设计和生产的基本环节,了解地图印制的原理和方法。

熟练阅读分析各类地图并写出读图报告;深刻认识空间信息在地图上符号化表示的全过程;掌握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在地图编制中的作用;掌握地图常用的分析方法;了解数字地图制图原理与过程。

重视将地图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专业作风,鼓励学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第一章地图与地图学第1节: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功能和作用第2节:地图阅读第3节:地图的内容和分类、地图的一般制作过程、地图学及其发展趋势教学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深刻理解地图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地图的概念,在对地图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地图分类等知识点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地图的功能与作用,了解地图测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达到从总体上对地图与地图学有一个比较全面认识的目的。

通过明确地图是测绘过程的最终成果,认清测绘各专业在地图测制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从而理清专业关系,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并为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认识基础和框架。

教学方法:本模块共安排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2学时。

采用课堂讲授、实例示范和参观实践的方法实施教学。

课堂讲授:通过准确解释各个基本概念,清晰阐明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相互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大量地图实物和多媒体电子课件,力求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以加深学员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教学大纲.doc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教学大纲.doc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7423056 课程名称: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英文名称:Map compile and design 总学时:32学分:2 开课单位:地理信息系统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前置课程:地图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地图设计与编绘》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课。

本课程从地图的基本概念开始,研究地图的内容及表示方法;地图的数学基础; 地图设计:包括地图设计的理论基础,图幅设计,内容设计以及表示方法的设计、成图工艺方案设计等;地图编绘:包括编绘地图的技术方法,制图综合基本理论,制图综合的实施等。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图与地图学(一)理解地图的定义、特性(二)了解地图的类型与用途(三)了解地图的历史(四)理解地图学(五)掌握地图的分幅与编号第二章地图符号和地图表示(一)了解地图符号、分类(二)理解视觉基本规律(三)掌握基本图形变量(四)掌握地图符号设计(五)掌握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第三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掌握坐标系与高程系(二)掌握比例尺(三)掌握高斯投影(四)掌握地图定向第四章地图的制作过程(一)了解传统技术编制地图(二)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过程第五章地理变量与图形表达(一)了解地理变量(二)了解地理数据的图形表达(三)理解统计数据(四)掌握图形设计(五)理解地图色彩第六章制图综合(一)理解制图综合的基本定义(二)理解制图综合的方法(二)理解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四)掌握制图综合的基本规律(五)掌握海洋要素的制图综合(六)掌握陆地水下的制图综合(七)掌握居民地的制图综合(八)掌握交通网的制图综合(九)掌握地貌的制图综合(十)掌握植被要素的制图综合(十一)掌握境界及其他要素的制图综合第七章地图设计文件(一)了解地图设计与编辑(二)掌握编绘规范、细则、土式(三)掌握编辑大纲(四)掌握编图大纲第八章地图的图面设计(一)掌握地图的分幅设计(二)掌握地图的图面配置(三)掌握地图拼接制图区域和制图资料(四)理解制图区域研究的目的(五)掌握制图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六)掌握制图资料分析和评价的标准(七)掌握制图资料的加工(八)了解遥感资料的应用第十章地图的原图编绘和出版准备(一)了解传统制图方法的原图编绘和出版准备(二)掌握计算机制图的编绘与出版准备一体化第十一章地图集的设计与生产(一)了解地图集的特点(二)掌握地图集的设计(三)理解地图集的编辑特点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在学习地图定义的基础上,主要讲述制图综合的方法,以及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编辑和设计方法。

《地图编制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编制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编制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专题地图编制/Thematic Map Compiling课程编码:12024015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使用范围:06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2.5 先修课程:《地图学》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课外学时:考核方式:考查制定日期:2006年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冯艳芬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该课程是GIS专业一门专业课,专题地图的制作是学生了解了地形图的编绘后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技能,专题地图的相关理论及应用对学生地理信息系统的最终成果的表达上提供了一门利器。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对《地图编制与设计》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专题地图的构成、可以熟悉专题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掌握专题地图设计的十余种方法、专题地图数据的处理以及专题地图的整饰与设计。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训练,最后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让他们基本掌握设计与制作专题地图的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课内实践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内实践来传授。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地图制作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基础,所以需要同学们学习过《地图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另外学生最好修过相关平面设计的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本课程教材:黄仁涛.《专题地图编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参考教材:祝国瑞《地图设计与编绘》.测绘出版社.2002姚兴海.《CorelDraw地图制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专题地图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专题地图的构成第三节专题地图的分类第四节专题地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重点:专题地图基本特征;专题地图的构成;专题地图按内容分类;专题地图按概括程度分类难点:专题地图的构成第二章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及其表示方法第一节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定点符号法第三节线状符号法第四节布满整个制图区域面状现象的表示方法第五节范围法第六节点数法第七节适用于多种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第八节运动线法第九节表示方法的变种及其功能扩充第十节各种表示方法的比较和配合使用。

地图学教学大纲

地图学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7050003课程名称:地图学英文名称:Cartology学时/学分:34/2主要选课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本科学生课程简介:地图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技能性质的工具课。

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以及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与地学的其他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时空变化规律等惟有借助地图才能表现更加形象、清晰、准确、简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正确的读图、识图、用图,掌握基本的手工作图以及应用软件作图的技能与技巧。

从而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地图学基础,为进一步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供初步的基本知识。

主要参考书:陆淑芬等编著,《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张奠坤等编著《地图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祝国瑞等编制,《地图设计与编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王琦等编著,《地图概论》,中国地质出版社,2002年9月。

孙以义著,《计算机地图制图》,科学出版社,2000 年8月。

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金谨乐.《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马永立.《地图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吴忠性.《地图投影》.测绘出版社.1980龚剑文.《地图量算》. 测绘出版社.1987先修课程:地貌学自然地理学测量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地图学》教学大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适用)(34学时)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7年版)制定(一)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本科学生(二)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主要先修课程:地貌学自然地理学测量学2、主要后续课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等(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验实习2、重点内容: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基本特性;地图的功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原理和等高线原理与特性;地图十大表示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地图编绘的四个编制阶段;地图应用。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217英文名称:ChineseGeography总学时:108学分:6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一、编写所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学习了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学、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区域地理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区域差异,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这对将来从事地理教学和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和形成原因。

2.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区域差异、形成原因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了解中国人口构成特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4.掌握中国土地资源开发现状、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及原因。

5.了解中国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6.掌握东北等地理区的区域特点和内部差异。

7.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中国地理》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用以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实践环节无﹙五﹚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试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213242中国自然资源及其评价82103中国经济地理93124中国区域文化5165中国地理区划5166东北地理区7187晋陕内蒙古区5168西北区5169长江中下游区51610华北区51611东南区51612西南区51613青藏区5161415`合计9018108﹙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版图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等部门地理学的知识是该课程学习的基础,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部门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图学/Cartography
学时/学分:64/4(其中含实验24学时)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
适用专业:—开课学院:
—系:
—教研室:
是否含课内实验:■是□否(若选择“是”,则还需填写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等)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大类课程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地图学的任务是系统传授先进、实用的地图学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服务。

课程由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学实践两部分组成,主要介绍地图理论、及地图制作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有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形图的应、地图的概括、地图的表示、地图符号以及专题地图的编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图学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用图能力,使学生掌握地图应用与制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突出重难点等)
1.导论
地图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现代地图的作用、类型、功能与应用;地图学的历史发展。

2. 地图的数学基础
地球体及坐标系统的概念及表示;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地图投影的变形、投影变换与地图投影的识别。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概述、地形图的特点和内容,地形图的分类和用途。

中国地形图的分带、地形图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高程系的建立和起算;地形图的分幅编号。

3. 地图概括
地图概括的概念和任务,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实施地图概括的步骤和基本方法。

地图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

4. 地图符号
符号与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功能,地图符号的分类。

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与视觉变量的组合。

符号与图形的视觉感受效果与心理效应。

注记的作用、分类,注记的配置与排列。

5. 地图表示
地理数据的点状符号表示: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比例圆的视觉尺度,点状符号的扩展,点状符号的定位处理,分区统计图,点值图。

线状符号的构成与表示:定位线,走向线,定量数据分布的线状符号表示。

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定性信息的地图表现形式,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

等值区域制图:定量数据的特征,数据的分级,表示等值区域图的变量。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6. 地图图型
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人文要素的表示。

地理图的设计、地理图的编制特点、地理图的编制过程、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

专题地图的基本特性,专题地图的分类,专题地图的应用。

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和处理,地理底图的编制。

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的选择,图例设计,图面内容的安排,色彩与网纹设计。

地图集的定义和特点,地图集的分类,地图集的编制方法。

三、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下列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图,地球椭球体,地理坐标、平面坐标、高程,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分度带,方
位角和偏角图,地图概括,量表,视觉变量,彩色,心理效应,注记,分区统计图,点值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2.正确理解下列基本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地图投影的主要公式,投影变形的主要公式。

3.牢固掌握下列公式:
地图分幅编号的主要公式,制图综合的主要公式,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4.熟练运用下列法则和方法:
比例圆的视觉尺度,色彩的心理效应,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专题地图的图面配置,基本地形图的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我国基本地形图的投影方法,地图表示的基本方法。

四、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课学时分配40学时,实验课学时数24学时。

表:
五、课程特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
地图理论部分:1.地图的数学基础的重点:地图投影的相关概念、地图投影分类、常见投影的特点及分类。

难点: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选择、地形图的数学基础。

2. 地图概括的重点:地图概括的概念、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和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难点: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3. 地图符号的重点:地图符号的分类和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难点: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地图编制部分:1.地图表示的重点:地图的常用表现方法。

难点:不同表示方法的区
别与适用范围。

2. 地图图型的重点:地理图中地貌的表示方法、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制。

难点:专题地图的设计。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

六、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内容、方法、相应内容或环节所占比例等)
闭卷考试:实验成绩:平时成绩:
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主编:毛赞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9年6月参考书: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主编:王家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6年
《地图设计与编绘》,主编:祝国瑞
出版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5年9月《地图学原理》,主编:马耀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7年
《现代地图学》. 主编:廖克
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
《数字专题地图》,主编:刘万青
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地图学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820—1997》,
主编: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出版社: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1997
《Art as Maps: Influence of Cartography on Two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CE)》主编:BANGBO HU CARTOGRAPHICA
出版或修订时间:Vol.37,No.2,2000
执笔(撰写人):日期:
审阅(教研室主任):日期:
审定(教学院长):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