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调节货币流通量,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目的。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货币供应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包括M0、M1、M2等,其中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数量;M1是指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指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国债存款等。

货币政策最常使用的指标是M2。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货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其可信程度的认同。

因此,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还需要关注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货币的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着货币价值。

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合理配置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流通性。

货币政策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改变货币的流通方式、控制外汇市场和采取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等方法来实现。

如果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上调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经济出现萎缩,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精确调整。

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程序,同时需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市场预期。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国际通行的货币政策实践方法。

1. 目标寻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以便进一步调整货币供应量。

有些国家会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美联储的‘双重目标’,即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有些国家也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目标或指标,如日本等国制订的‘核心CPI’指标等。

2. 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市场上最基本的价格,是货币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理论综述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理论综述金融危机伴随着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而时有发生。

经济学家针对不同时期各种类型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和治理对策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许多经典的金融危机理论。

现有解释金融危机的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1)早期货币经济周期的角度,以奥地利学派和货币主义者为代表,明确研究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与预防、应对中的作用。

(2)早期经济周期运动中基于企业负债的角度,以金融不稳定理论为代表。

(3)金融市场投资者与政府进行理性博弈的角度,以第一代、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为代表。

(4)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角度,以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为代表。

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经历了“由强调宏观因素到强调微观因素,再到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并重”的发展过程。

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理论中的重要性也随着理论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总结。

一、货币经济周期角度的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一)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奥地利学派米泽斯、海克和罗斯巴德(Mises、Hayek和Rothbard)等人提出和发展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成功地预测到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并指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应为信贷扩张以及随后的金融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而独立承担责任。

海克(1935)在其第一部专著《货币理论与商业循环》中,强调了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货币量的改变永远不可能维持经济的均衡,相反会破坏经济均衡。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利率下降导致了信贷过度增长和资产价格过度上涨,刺激了投资增加和经济繁荣。

货币当局得以通过通胀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产生了虚假繁荣。

但是,这种干预扰乱了生产的均衡状态。

当实际投资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随投资需求增加而上升、进而投资成本上升并影响到投资者预期利润水平时,一些投资者将撤回投资,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罗斯巴德(1962)在其专著《美国大萧条》中进一步指出,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和银行信贷扩张扰乱了自由市场秩序,导致繁荣期间投资过度和扭曲、资产价格泡沫形成。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理论综述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理论综述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定 目标 , 同时以基 础货 币规划进行操作。其与泰勒规则的区
别在于操作 工具和 目标变量的不同。根 据这一规则 , 基础货
20 0 9年第 2 期
经济研究导 刊
E N0MI C0 C RES ARCH GUI E E D
No2, 0 9 . 20
总第 4 期 O
S ra .0 eil No4
货币政 策操作规则的 理论综述以 及对我国 借鉴意义 的
张 宪 伟
(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 北京 10 8 ) 00 1 摘 要: 要有效 实现 货 币政策的最终 目标 , 是采取相机抉择 , 还是 采取规则操作执行货 币政 策?理论界和 实业界
收 稿 日期 :0 8 1- 2 20 — 1 1
作者简介 : 宪伟(9 3 )男 , 南雨州人 , 张 18 一 , 河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宏观 经济运行与调控研 究。

5 — 5
货币数量上 的不足 , 一般 的货 币数量规则并不会像弗里德曼
所主张 的那样 , 以一个 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 也就是众 所周知
标规则是指使一个特殊 的损失函数极小化 的一种安排。根据 目标变量 的不 同, 目标规则可 以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 货币数 量 目标规则 、 汇率 目标规则 、 泰勒规则 、 麦考勒姆 规则和通货 膨胀定标规则等 。 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 ,货币政策规则 已经引起全球范围 的广泛关注 , 19 自 9 3年泰勒提出泰勒规则以来 , 联储 以及 美 国际经济组 织都对泰勒规则 表示 出相当的兴 趣。然而 , 于 关 货币政策规则的广泛讨论在学术上并没有达成一致 的看法 。
3 货 币政策操 作规 则 的理论 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牲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牲综述
货 币政 策所 涉及 的 内容 实 质 上 是一 个 包 括 货 币政 策 目标 、货 币
政 策工 具 、货 币政 策 作用 过 程 及 其 效 果 在 内 的 完整 货 币宏 观 调
控体 系 。
二 、 方关 于 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的争 论 西 ( ) 于 货 币政 策 理论 有效 性观 点 一 关 1 恩斯 认 为 , 正 常 条件 下 , 币政 策 是有 效 的 , 以通 过 . 凯 在 货 可
4 新 凯 恩 斯 主义 的信 贷 理论 对 货 币 政策 向实 体 经济 传 导 渠 .
反 之 , 表 示 货 币是 中性 的 , 也 表 明货 币政 策 缺 乏 有 效 性 , 则 这 或
道 进行 扩 展 ,认 为 货 币 政策 通 过 影 响 资 金 需 求 者 的财 务 状 况 和
授 信能 力 以及 资 金 提供 者 的借 款 意 愿 和 借 款 能力 而 影 响 市 场上
理 论 。货 币 政策 有 效 性 包 括 三 个 层 次 : 实 体经 济有 没 有 影 响 ; 对 如 何 影 响 真 实经 济 的 , 即货 币政 策 的传 导 机 制 问题 ; 如何 选 择 和
实 施 货 币政 策 , 即货 币政 策实 践
问题 。
生 活 中总 供 给 与 总需 求 平 衡 等 问题 ,货 币政 策 在 调 节 与控 制 现 代 经 济 活 动 中有 着 较 强 的影 响 力 和极 其 广 泛 的作 用 范 围 。因此 ,
根 据 西 方 货 币 经 济学 理 论 ,货 币 政 策 有效 性 有 以下 三 种 含
义:
改变 利 率 来 刺激 投 资 和 有效 需 求 , 而 影 响产 出和 就业 。 进 2 新 古 典综 合 学 派从 货 币需 求 和货 币供 给 两方 面 发 展 了凯 .

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综述与启示

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综述与启示
产 生符合监管 当局需要 的变化 。 反过来看 . 如果监 管当局希望 商业银行 . 资产 结构发生某种 变化 . 以通过对银行不 同资产规 定不同风险准备 它可


引言
来实现这一目的。 可以看出. 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发生了若干重大 ;
变化。 这种 关系可能是相辅 相成 相互替代 的 . 如两者对 经济总量与结 构具 有调控功能; 有可能是相 互矛盾与抵制 的 . 如货币政策 着力解决 中 实施货 币政策 .经 济资本约束应该 是重点考虑 因素之 。
工具规 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 的政 及 时调整资产成本 系数 , 资产 随宏观调控政策变化而流动 达到有效 导 包括工具规 则与 目标规 则。 使 贯彻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目的 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3加强 中小企业 制度创新 缓解中小企业 贷款难 问题
币信贷政 策 支持区域经济稳 定协调发展
1货币数量规 则
效率为特征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 四是考核机制向全面经济资本控制
和资本回报 目标机制转变 断提 高风险定价和运用经济资本控制风 险 不
能力 制定有效的资本运营体制. 优化经营管理系统 全面提升商业银 行经营效率 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协调发展 这样一方面可为货币政策实 施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根据货币政策变化
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 资本监管反而促进了中小企业贷款难 。 因此制定与 争论 的主题 始终末变 . 即究竟选择规则 的货 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 1 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协调配合. 最大限度发挥货币政策宏 观调控作用
近年来 ,许 多西方 学者对货 币政策规 则 ( oeaY P I y M nt oi r c Rl ) ue 的研究不仅 在理论 基础上取得 了突破 性的进展 , s 而且在 实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引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随着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理论和模型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旨在对相关理论与模型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1. 新古典综合效应理论新古典综合效应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时应该考虑整体经济的长期均衡效应。

该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应该在制定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时考虑到对长期利率、通货膨胀率、产出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

2. 新凯恩斯理论新凯恩斯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时应该考虑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价格刚性。

该理论认为,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和价格刚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利率规则,以应对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3. 博弈论博弈论认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并寻求达成最优化的博弈结果。

该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通过博弈行为来平衡市场利益和宏观经济稳定,从而实现货币政策利率规则的最优化构造。

以上理论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路,为相关模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模型发展1. IS-LM模型IS-LM模型是解释宏观经济的一种基本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

该模型通过分析投资和储蓄的均衡关系和货币供求的均衡关系,揭示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 新凯恩斯模型新凯恩斯模型是对传统凯恩斯模型的改进和延伸,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

该模型通过考虑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价格刚性,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更为灵活和细致的分析框架。

经济学货币政策

经济学货币政策

经济学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

经济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以指导政府的决策和央行的操作。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实施方式等角度来论述经济学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控货币供求关系来影响经济运行。

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行为,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根据经济运行状态和政府政策目标的不同,货币政策可以实行宽松政策或紧缩政策。

宽松政策通常指央行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这种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因此需要谨慎实施。

紧缩政策则相反,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抑制通胀和控制金融风险,但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压制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就业水平的情况来判断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其次,通货膨胀和价格稳定也是货币政策所关注的重点。

央行需要通过适当的货币供应调控来控制通胀水平,保持价格的稳定。

此外,国际经济环境、汇率情况、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等也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三、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通常包括直接工具和间接工具两种。

直接工具主要是指央行直接对金融机构进行操作,例如通过降低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放或回收信贷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间接工具则是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政策来间接影响货币供求和经济运行。

同时,货币政策还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而定量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操作。

定量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货币政策一直是经济学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经济不景气的挑战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更加显著。

那么,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是怎样的呢?一、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达到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数量理论”和“利率传导机制”两种。

数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货币量学说”认为,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反之亦然;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应该随着经济周期进行调节。

利率传导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从而决定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向。

利率传导机制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传导两种。

直接传导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而间接传导则是通过影响银行对外贷款和投资等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主要有三种形式:紧缩型、宽松型和中性型。

紧缩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政策利率和缩减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增加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压低物价水平。

宽松型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策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近年来,多数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倾向于中性型,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避免对经济产生过大的干扰。

但也有一些国家面临通货紧缩压力,采取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如土耳其和阿根廷;或者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压力,采取了宽松型货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如欧洲和日本。

三、货币政策的风险:尽管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进行调节和促进,但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风险。

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过度紧缩则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就业率的下降。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一、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其主要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物价稳定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急剧的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充分就业意味着将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汇率和资本流动等方式,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工具1.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货币;当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卖出有价证券,从市场回笼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点,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存更多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减少了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货币供应量减少;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3. 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资金时,可以将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

最优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综述

最优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综述
A b tac : Ast ih fmo e ay poiy c nr lg i si c o— e o o cm a a e n 。 rs a c fo tma n - sr t heweg to n tr lc o to a n n ma r c n mi n g me t e e r h o p i lmo e
Ke r s o t lmo ea y p l y fa w r y wo d : p i n tr i r me o k;mo ea l y r l n ain t r ei g ma o c n t r p i ue;if t a g tn yo c l o


引言
2 1 / 2 总第 4 6期 0 0 1 0
文 章编 号 :1 0 0 1—1 8 ( 0 1 2— 17一O 4 X 2 1 )0 0 5 8
商 业 研 究
C MME I L R S A O RC A 般 框 架 理 论 综 述
王 宏 涛
t yp lyaa s a w r hsnes e r d ein g i b c o t l oe r oi 。te rc n— a oc n yif me ok a t i l s e .B g i t oj t f pi nt ypl y h t l aa r i l sr i nvyp a n n w h e o ma m a c aie
现代宏观经济学 被划分为两 大阵营 :一是关 于实 际经 济周 期学 派 的新 古典 分析 框 架 ,该学 派 确信 经 济周 期的原 因是经济增 长 自身 的随机 特征 ,其核 心观点 是经 济波 动与真 实 冲击 (如技 术 冲击 )有关 ,而
与 货 币 冲 击 无 关 ;二 是 新 凯 恩 斯 主 义 的 分 析 框 架 。其 主 要 特 征 是 存 在 非 自愿 失 业 、短 期 内 货 币 政 策 的 非 中性 和价 格 与 工 资 的 刚 性 ,其 中货 币扰 动 是 经 济 总 量 波 动 的 关 键 因 素 。货 币 政 策 ( ntr P l y 是 中 Moe y oi ) a c 央 银 行 通 过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为 实 现 长 短 期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目标 在 实 际 操 作 运 行 中 的 具 体 形 式 或 策 略 ,最 优 的 、 时 间一 致 的 、前 瞻 的 、稳 健 的 货 币政 策 规 则 不 仅 可 以指 导 中 央 银 行 制 定 出 切 实 可 行 的 货 币 政 策 不 仅 可 以 促 进 经 济 平 稳 发 展 ,而 且 可 以 有 效 调 控 经 济 。 凯 恩 斯 主 义 认 为 货 币 政 策 对 产 出 和 就 业 产 生 实 际 影 响 仅 仅

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作者:————————————————————————————————日期: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专业:金融学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

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

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货币政策目标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

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

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经历了产生、进展和完善的进程。

3O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诞生。

5O-6O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进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

7O年代到8O年代中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好坏和改良方面。

8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彼此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办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划分为下面三种: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标准,可供选取的操作目标有短时刻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预备金和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正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到中间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的。

二、中间目标准确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使货币中间目标能够有效的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取的中间目标要具有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四个条件,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包括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3、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归纳的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固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前者包括法定存款预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后者主如果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信贷配给-直接信用控制和道义劝导、窗口指间接信用指导。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如何通过金融系统来影响微观经济主题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转变的一整套机制理论。

西方经济学—简述货币政策

西方经济学—简述货币政策

⑴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理论: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

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⑵谈谈你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的认识和改善策论:要改善和提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扩大利率浮动范围。

第二,要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要加大金融机构改革力度。

第四,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范围。

(一)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利益风险对称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取各种方式调节货币应量,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宏观调控目标。

我国中央银行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择的调节变量或调控指标。

我国目前正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的直接调控,转变为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贷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

目前正在逐步加大间接调控的比重,向着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目标迈进。

但是,以经济杠杆为基础的间接调控,必然是通过利益机制的传导发挥作用的。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理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家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使市场在自由竞争中自我恢复平衡,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当私人部门投资不足时,通过刺激需求和增加公共支出来解决失业问题。

货币政策在凯恩斯主义中被视为调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工具,主张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三、新古典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另一主要流派。

新古典主义对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建设和市场的运作机制上。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主体的预期和市场信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信号和预期,从而调整经济活动。

四、供给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供求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供给学派强调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信号和供求平衡的影响,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结合。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复杂,对未来的预期和市场信号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主张货币政策应该结合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通过逆周期调节和灵活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综述作者:贺泽娇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02期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货币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框架逐渐成熟,中央银行开始实施以短期利率作为操作工具、稳定通胀为核心目标的常规货币政策。

然而,传统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货币政策研究大多基于宏观框架,分析政策传导的逻辑和效率,但由于理论模型求解的限制很難完美地与真实经济状况相匹配,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本土化的调控。

而在理论和数据的不断完备下,近年来货币政策的研究开始在各个领域出现新的观点,逐渐形成涵盖宏观、微观领域的理论体系。

但是相应的研究还局限于理论研究、定量研究或是套用国外已有的理论模型,最后的结论是否能够调控中国本土的经济似乎不得而知。

在此背景下探究、梳理、评述货币政策的相关文献极具重要意义。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常指中央银行利用调控工具影响不同渠道的经济变量,最终使实际状况达到预期效果的途径或方式。

由于实际经济环境中的要素与变量过多,学者们研究的切入角度也不尽相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两类,一是货币渠道,二是信用渠道。

以上两大渠道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债券与货币能够相互替换。

货币渠道派学者认为银行主要通过汇率、利率、资产价格等途径影响货币数量,且债券与货币可以相互代替。

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但学者忽略了现实金融市场的运转过程和结构缺陷。

而持信用渠道观点的学者则认为,银行资产不仅有货币,还包含了贷款,而贷款与债券性质不同,并不能相互转化。

在我国的金融环境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基于何种渠道?我国学者以此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他们结合我国的实际金融数据,对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分别进行了实证性检验。

蒋瑛琨等(2005)针对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一直存在的争论,抛开复杂环境中的干扰因素,选取了几个主要指标,对货币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优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综述

最优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综述

2011/02 总第406期商业研究 CO MMERCI AL RESEARC H 文章编号:1001-148X(2011)02-0157-08最优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综述王宏涛(西安邮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61)摘要:随着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对于最优货币政策分析框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

从最优货币政策的目标出发,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内涵、类型和最优货币分析框架的特征,及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货币政策决策方式和几个典型的货币政策规则,特别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及中国的最优货币政策设计,旨在为我国确立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最优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图分类号:F821 1 文献标识码:AR evie w of General Fram e wor k Theory of Opti m alM onetary Policy AnalysisWANG H ong-tao(S chool of E con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X i an Universit y of P ost&T eleco mmunications,X i an710061,Chi na)Abstract:A s the w e i ght o fm one tary policy con tro l gains i n m acro-econom i c m anagement,research o f opti m alm one tary po li cy ana l ysis fra m e w ork has i ntensi ve l y spread.B eg i nning w ith object of opti m a lmonetary policy,t he article anal yzes the de finiti on,c l assifi cation and cha racte ristics o f opti m a lm one tary policy,re l ationsh i p a m ong po li cy goa l s,mo neta ry po li cy dec isi on-m aking mode and seve ra l typicalm one tary policy rules,i n parti cular the i n flation ta rgeti ng and strategy design,i n order to prov ide t heoretica l reference f o r Chi na s opti m a lm one tary policy fra m ework.K ey words:opti m al monetary po licy framewo rk;m onetary po li cy rule;infl ation targe ti ng一、引言现代宏观经济学被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关于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新古典分析框架,该学派确信经济周期的原因是经济增长自身的随机特征,其核心观点是经济波动与真实冲击(如技术冲击)有关,而与货币冲击无关;二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胡海 1302305003摘要:上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诞生了。

五、六十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发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

七八十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优劣和改进方面。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相互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综述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各种货币理论。

1 金本位制及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1.1金本位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通货论争”。

通货主义者认为,发行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做准备,银行券对黄金贴水的原因在于发行数量过多和停止兑现。

银行主义者认为,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兑现也不会过多;银行券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也不必在银行券和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1.2金本位时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来被称为传统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方面,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的变量:投资、产出、就业。

另一方面,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向处于主导地位的货币面纱论提出挑战。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威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理论。

二是“休谟机制”及对休谟机制的批判。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2.1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践,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是在一战以后才真正开始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动荡的时期。

极其复杂的各国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各国中央银行在管理愈益复杂的货币流通和汇率波动、协调国债发行和货币发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操作。

这些操作尽管很不成熟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但却为其后的货币金融理论,尤其是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2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以《通论》出版为标志,凯恩斯首先提出了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包含了四个方面:1、货币政策目标;2、货币政策实施的限度;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从货币政策目标上看,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目标服从于其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的总目标——消除非自愿失业,也就是说以充分就业为目标。

货币政策实施的限度来看,凯恩斯以“半通货膨胀理论”为依据,提出货币政策的实施以达到充分就业为限,在达到充分就业前不会发生真正的通货膨胀;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来看,凯恩斯认为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私人部门投资的利率弹性不足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的不稳定,货币政策的作用要小于财政政策;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心环节是利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有效需求,最后影响就业。

3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取得进展3.1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进入到新的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世界性的组织纷纷成立,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为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在许多方面得到了扩展和深化。

与此同时,信奉自由主义的货币学派以对抗“凯恩斯革命”的立场开始兴起。

3.2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流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通称为凯恩斯主义者)分别发展了自己的货币理论,作为其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创始人美国的汉森(ALVIN H·HANSON),主要代表人物麻省理工学院萨缪尔森(PAOL SAMUELSON)、索洛(ROBERT SOLOW)和耶鲁大学的托宾(JAMES TOBIN)等。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ichohas Kaldor)、斯拉法(Piero Sraffa)、帕西内蒂(T·Pasinetti)。

由于这些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而他们的理论又叛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此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3.2.1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一)货币理论的发展在货币供给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凯恩斯主义者否定了凯恩斯本人的外生货币供应论,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由经济运行过程中诸多变量决定的内生变量,根据存款创造乘数公式,货币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都可以影响到货币的供给。

在货币需求方面,新古典综合派则通过惠伦模型和鲍莫尔模型证明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样具有利率弹性,从而证明了所有类别的货币需求都具有利率弹性,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认识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则证明了不仅当前的利率高低,而且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同样会影响货币的投机需求,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模式中加入了预期因素,从而增加了货币需求的弹性;利率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批判地吸收了凯恩斯货币供求决定论和新剑桥学派的借贷资金论,又加入了国民收入这一因素,把国民收入放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曲线分析模型,从总体上说明利率是由储蓄、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在国民收入的配合下决定的,精致、朴素的IS-LM模型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占支配地位的利率决定理论。

(二)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多重目标论,利率中介指标论和货币政策资产传导论。

多重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包括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同时实现,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或者统筹兼顾,力求协调;或者视经济形势的需要突出重点,权衡主次,这便是相机抉择。

利率中介指标论,新古典综合派认为,中央银行应该也可以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因为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是衡量经济态势的最佳指标。

利率是把实物领域和金融领域连接起来的中介环节,是联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利率的变动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状况的综合表现,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预期都可以及时、灵敏、全面地反映出来。

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应盯住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托宾提出了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从资产的价值与结构变动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传导过程如下: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现金存款增加,出现超额准备→商行增加放款或投资来消除多余的超额准备→引起存款货币供给的增加→非银行部门的资产结构中出现多余的货币余额→(在贷款需求和债券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将导致利率下降和债券价格上涨)→非银行部门用过多的货币余额去购买相对便宜的股权资产→股权资产价格上涨而其收益率降低→剌激企业增加股权资产的发行以扩大其投资额→投资品价格上涨、就业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吸收一部分超额货币供给,并使整个经济社会的资产结构回复到均衡状态。

3.2.2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一)、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种动机不能说明全部现实状况,应该予以扩展。

英国经济学家悉得尼·文特劳布( S·Weintrarub)提出了货币需求七动机说,认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扩展为七个:①、产出流量动机,相当于交易动机;②、货币—工资动机,物价上涨带动工资的增长;③、金融流量动机,高档商品购买需要积蓄货币的过程;④、预防和投机动机,超过交易需求的货币;⑤、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为保持信誉或信用等级,进行资本融资,偿还债券、支付利息等保持的货币量;⑥、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为弥补货币贬值的缺口,必须持有更多的货币;⑦、政府需求扩张动机,政府赤字支出的需要。

文特劳布的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凯恩斯的三动机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它是在凯恩斯三动机说的坚持上发展而成的,并包括了凯恩斯的三个货币需求动机,在分析方法上也采用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分析方法,对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的不同动机分别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将相近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它们不同的特征以及影响所在。

其区别主要在于一是论述的角度不同,文特劳布的七动机说从现实经济中经常存在的现象入手进行分析,更为关注货币需求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关系;二是货币需求七动机说提出了一个凯恩斯没有分析过的动机,即政府的货币需求动机,这个动机的提出与分析对于解释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不同程度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变动及其影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新剑桥学派货币供给理论: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成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往往只能被动地适应公众的货币需求,难以自主地决定货币供给量。

在货币供给的控制上,他们认为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但是,其效果却没有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好。

因为银行体系会规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中央银行的控制存在着漏洞;还有它增加货币供给的能力比减少货币供给强。

(三)新剑桥学派的借贷资金利率决定理论新剑桥学派没有完全遵循凯恩斯的路线,而是在传统利率理论和凯恩斯利率理论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借贷资金理论。

认为传统理论把利率的决定因素局限于实物市场,而认为利率高低与货币无关的观点是不对的,凯恩斯否定市场因素的观点也是片面的,所以要将实物因素,货币因素,存量流量结合起来,分析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