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概论[1]
抗菌药物概论
耐药性
肠道阴性杆菌—青霉素G
铜绿假单胞菌-多数
获得(常见)
3.耐药的机制 ①产生灭活酶:β-内酰胺酶;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核苷转移酶(林可霉素)
②靶位改变: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MRSA;
肠球菌-β-内酰胺类
③改变外膜的通透性: 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
④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转运子-附加蛋白-外膜蛋白
物的抗菌范围
异烟肼-结核杆菌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 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的药物(磺胺类)
最低抑菌浓度: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
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
4.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①突变: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因编码某个蛋白的基因
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能与
②转导: 转相导应由的噬药菌物体结完合成或,结由合于能噬力菌降体低的蛋白外壳上
掺有细菌DNA,如这些遗传物质含有药物耐受
③转化:敏基感因细,菌则将新环感境染中的的细有菌利将D获NA得掺耐进药敏,感并细将菌此的特
4.影响核酸及叶酸代谢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抑制DNA的复制 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mRNA 的合成 磺胺类-四氢叶酸
蝶啶+对氨苯甲酸
二氢蝶酸+谷氨酸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自身生存过程
2.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氨基糖苷类-氧-厌氧菌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抗菌药物概论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常见病原微生物
金葡菌 疖、痈、呼吸道感染、肺 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脑膜炎、骨髓炎、心包 炎 、 蜂窝组织炎、丹毒、上呼 吸道感染、猩红热、败血 症 大叶性肺炎、脑膜炎 青霉素首选;四 环素、红霉素、 庆大毒素、先锋 霉素 青霉素首选
溶血性链球 菌
2.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磷脂质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胞浆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 核苷酸、氨基酸、 糖和盐类等外漏, 从而使细菌死亡 真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
类固醇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2.3 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原核细胞 30S亚基 四环素 氯霉素、林可霉素 和大环内酯类 终止
③其它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 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 素。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1)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
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2)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转肽酶 二糖聚合物 粘肽 直链十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这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损伤,菌体内的高渗 透压,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使细菌膨 胀、变形,在自溶酶影响下,细菌破裂溶解而死 亡——繁殖期杀菌药。
a.产生灭活酶
②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氨基苷类 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 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 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 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 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苷类的结构改变而 失去抗菌活性。
药理学35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的分类
繁殖期杀菌药 静止期杀菌药 快速抑菌药 慢速抑菌药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 万古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磺胺类 TMP
防止不合理应用
病毒感染不用 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者一般不用 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 剂量或疗程不恰当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分泌物,命名青霉素。 1941年Chain和Florey分离和提纯了青霉素,并 研制工艺。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Nobel Prize。
抗菌药物的发展和贡献
1953:发现头孢菌素C(对青霉素稳定) 1959:研制成功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60S’ :半合成青霉素发展 70S’ :头孢菌素发展迅速 80S’ :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崛起 80S后-90S中:针对细菌耐药机制、药动学特点、
一、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8.化疗指数(CI):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CI=LD50/ED50 或 CI=LD5/ED95
9.抗菌后效应(PAE、抗生素后效应)
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 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 抑制的效应。
某些抗菌药的PAE
青霉素类—1.4h
卡那霉素—2.7h
(二)细菌耐药性的机制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其他酶类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靶蛋白结构改变,降低与抗菌药的亲和力 ▪产生一种新的靶蛋白 ▪增加靶蛋白的数量
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细菌耐药
抗菌药抗菌作用
▪细菌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概论(β-内酰胺类药物)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多见、过敏反应(皮疹多见)、二重感染等
◆ 抗铜绿作用: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羧苄西林 ◆ 临床常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复合制剂
β-内酰胺类
分类
青霉烯类 (法罗培南)
03
典型β-内酰胺类
典型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药物
天然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类
抗假单胞菌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青霉素V 普鲁卡因青霉素 苄星青霉素
抗菌谱几乎一致 但各有特点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 奈夫西林 双氯西林
临床较少使用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口服吸收好; 抗菌谱广,临床应用多
抗菌谱并不一致
用法用量、 疗程不适宜
• 门诊患者20岁男 性,咳嗽、发热, 诊断CAP
• 初始治疗方案首 选头孢他啶2g ivd q8h
• 头孢曲松2g q12h常规使用
• 青霉素类qd使 用
• 疗程从入院到出 院
未能正确认识 过敏、交叉过敏
• 青霉素过敏(不 具体询问何时过 敏,皮试还是输 液过敏,是不是 过敏,严重程度)
典型β-内酰胺类
天然青霉素
共性
抗菌谱:对G+球菌(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效 对G-球菌(脑膜炎球菌)作用强 对白喉杆菌、李斯特菌、螺旋体和部分拟杆菌有作用
药动学:t1/2短,建议一日多次给药; 大部分原型经肾脏排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酌情减量 青霉素G可透过血脑屏障(BBB)
临床应用:敏感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首选药物
抗菌药物概论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原菌 2.按适应症选药
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抗菌谱,即使有相 同抗菌谱的药物还存在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差 异,故各种抗菌药药物的临床适应症亦有所 不同。
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目的:防止细菌可能引起的感染。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高度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 难以控制。
• 2.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含有 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 阳离子能与胞质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 损; • 如:多粘菌素E •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能选 择性地与真菌胞质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 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真菌内的蛋白质、氨 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真菌死亡。 •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 药物作用环节: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 四环素类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 生抑菌作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 内酯类抑制移位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 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 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IV.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 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 (active efflux system)。由于这种主 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 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 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 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
•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药物作用靶点: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30s亚基和70s亚基 合成始动复合物。②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亚基结 合,阻止氨基酸tRNA在30s亚基A位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 产生抑菌作用。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 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 受阻,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
抗菌药概论
17
抗病原微生物药 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 P A
大环内酯 类抑制移 位酶
氯霉素、林可霉素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氨基糖苷类
18
抗病原微生物药 D 、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D 、抑制核酸代谢
19
抗病原微生物药 D、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20
抗病原微生物药 E、干扰细菌叶酸代谢
28
抗病原微生物药
29
抗病原微生物药抗菌Leabharlann 物的分类(1)按照抗菌谱分类
作用于G+菌的抗菌药:
青霉素、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红霉素 作用于G-菌的抗菌药: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广谱抗菌药:对G-菌、G+菌均有效。
四环素、氯霉素、磺胺、喹喏酮类
抗真菌药 抗肿瘤药:丝裂霉素、博莱霉素
30
抗病原微生物药
抗病原微生物药
1
抗病原微生物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有关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2.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原理。 3. 熟悉抗微生物药物、机体、病原微生物三者 的相互关系。 4.熟悉微生物的耐药性。
2
抗病原微生物药
发展简介:
1、1932年Domagk发现一种偶氮染料——百浪多息, 对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感染的小鼠有保护作用。1935年 发现其体内代谢为对氨苯磺胺,这是第一个抗细菌性 感染的特效药介绍于临床,从而开始了化学合成抗菌 药物的时代。此后磺胺药相继问世病应用于临床。至 此1939年,Domagk获诺贝尔奖金。
6
抗病原微生物药
3、化疗指数(CI):动物的半数致死量 与治疗病原体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 比,即LD50/ED50。指数越大疗效越好, 毒性越小。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学习重点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的基本原则、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二、学习提纲(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3.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6.广谱抗菌药(wideantibacterialdrugs)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8.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9.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2.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常用术语
n 抗菌谱:药物抑制是或抗杀菌灭药病物对原细微菌生特物有的的范效围应称。
抗菌谱。
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
n
抗菌活性:指药物当抑药制物或浓杀度灭下降病至原最微低生抑物菌的浓能 力 最。 低能 抑够 菌抑 浓制度培(养M度仍讲I基C受以,)内到下PA;细持甚E能菌较续至够长生抑消的杀制除长药的后灭的物效,培最,应细养低其菌。基浓抗生一内度菌长般细称
透性发生改变,
细菌改变自 身代谢途径 或对药物具
改变药物靶位结构 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使抗生素不易进 入,从而不能发 挥疗效。
有 拮 抗 作 用 改变代谢途径
的底物浓度
增加。。
抗菌药概论[1]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 要做到对证用药,必须结合 临床诊断、必要时作细菌学诊断确证病原(感染因 素),配合体外药敏试验(必要时需做联合药敏试验) 等资料选药。原因不明的发热或病毒性感染选用抗 菌药物,均属滥用。
抗菌药概论
2020/11/20
抗菌药概论[1]
化学治疗药概论
n 第1节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疗) 定义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 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包括: 抗微生物药(antimiczobial drug) 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 抗癌药(anticancer drug) 化学治疗药
菌产生耐药,剂量过大不但造成浪费,还会引起毒 副反应。疗程不宜过短,防止感染复发或转为慢性, 一般用到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d;疗程长短依 病情及患者体质等因素决定。急性感染2~3d内疗效 不佳者,应考虑改用药物或调整剂量。
三、预防用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 应症。
如风湿病或先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脏病进行拔牙、扁桃体摘除术
2. 根据感染部位选药 同时考虑药物的动力学特点。注 意避免局部用药 皮肤、粘膜局部用药易致过敏反应, 更易致耐药菌产生。
3. 根据用药群体生理病理特点选药
抗菌药概论[1]
二、抗菌药物的剂量与疗程 为使患者血液中抗菌药 物达到并保持有效浓度,必须注意用法、用量。
剂量过小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可促使病原
n 抑制蛋白质合成 如氨基甙类、四环素类、 红霉素、氯霉素等。
n 抑制核酸代谢 如利福平、喹诺酮类。 n 影响叶酸代谢 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等。
抗菌药概论[1]
抗菌药概论[1]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产生抗生素灭
细改受型抗n菌体发菌变药和生体,耐 对 的物靶变内细药 途药结酶化靶菌性 径物合蛋位体,又 有敏。白结内不:称感质构药利产构的物于抗性生药下灭性降活,甚酶系至细消菌失活药灭种种与。为活为失酶药细钝酶水去,化物细菌有解抗从酶菌多产两酶菌而细次生种活使,胞接耐:性抗另膜触药一菌。一的后性通,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20
抗菌药概论[1]
抗菌药概论[1]
•联合用药的结果:
Ⅰ类为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Ⅱ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苷类、多黏菌素类等;
Ⅲ类为速效抑菌剂红:霉如素四、环氯霉素素类、、林氯可霉霉素素类、大环内
酯类、林可霉素类之等间;不宜合用,因它们均作
Ⅳ类为慢效抑菌剂用:于如细磺菌胺核蛋类白、体TM的P相等同。亚
前后用抗菌药预防心内膜炎;
抗菌药概论[1]
四、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目的: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间 的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反应,延迟、减少 耐药性的发生。
凡是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的,绝不应 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药物。
联合用药的指征:①未明病原菌的细菌性严重感 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③单 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④较长 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⑤感染部位抗菌药 物不易渗入者。
菌的最低浓度称最活低性杀较菌强浓,度可适(当M延BC长)用药。时
n 抑菌剂/杀菌剂: 间间隔,而疗效不降。
n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菌药概论[1]
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n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如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等。
n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两性霉 素B等。
n 作用:抑菌或杀菌
抗菌药概论[1]
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LD50/ED50 或 LD5/ED95
药物治疗效果↑
CI↑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理想抗菌药物:对病原体有高度选择性;不易产生耐药性;对 人体毒性低;能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
①产生协同作用,基可上以,联作用用点的接药近物而:产Ⅰ生类拮与Ⅱ类、Ⅱ
类与III类、Ⅲ类与抗合;用Ⅳ氨,类基可;苷使类耳抗、生肾素毒之性间大的大
②产生拮抗作用,增不强宜,联特用别是的易药致物永:久Ⅰ性类耳与Ⅲ类不宜
合用。
聋,也不宜合用。
作用同制和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不能合用。
抗菌药概论[1]
3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