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合集下载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生物学试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生物学试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生物学试题分析2017年10月2日卡罗琳斯卡研究所的诺贝尔大会决定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三人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他们在果蝇体内分离出一个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夜间积聚在细胞中的蛋白质(PER 蛋白),然后在白天降解,随后,他们发现了这个机制能影响其他蛋白质组分。

生物钟就是靠着这种机制影响着其他多细胞生物(包括人类)。

一、什么是“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即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

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随之建立了有规律的昼夜周期,睡眠和醒觉节律就是一例。

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昼夜之间有周期性变化。

人的体温早晨稍低,白天逐渐上升,到黄昏又高一些。

新陈代谢活动,白天分解过程旺盛,晚间则同化过程增强。

白天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夜晚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人体的肾上腺素含量在白天某一时刻达到一定水平,然后逐渐下降,12小时后再度上升。

这些生理变化,一天之中的波动范围是恒定的,周期和时钟相似,又称生物钟。

二、发现昼夜节律机制的简要过程1984年,洛克菲勒大学迈克尔?杨以及布兰戴斯大学的杰弗理?霍尔和迈克尔?罗斯巴殊团队先后独立地成功克隆了per基因。

自此,科学家们开始逐步揭开昼夜节律的神秘面纱。

霍尔和罗斯巴殊的团队随后发现per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通过抑制自身的表达而产生周期约24小时的表达节律。

而杨的实验室则对7000多个果蝇突变株进行分析,在1994年发现了另一个核心生物钟基因Timeless(tim)。

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TIM蛋白,与PER蛋白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互作用。

后来,霍尔、罗斯巴殊与杨进行合作,获得了更多关于生物钟分子调节机制的关键信息。

他们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分离出控制生物钟的基因。

三、昼夜节律的机制在转录因子激活下,per与tim基因不断表达。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录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录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录作者:小乜老师简介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签署了他的遗嘱,将他的大部分财产用于奖励表彰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也叫做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

迄今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外科医师弗雷德里克·班廷。

他与C.H.贝斯特等人一同从动物胰腺中提得可供临床应用的胰岛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做出巨大贡献,在32岁时荣膺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是也。

迄今最年长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是美国生物学家裴顿·劳斯。

他因发现了病毒在某些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96岁高龄荣膺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每名诺贝尔奖得主将得到三样东西:一份诺贝尔奖获奖证书、一枚诺贝尔奖奖章和一份奖金证书。

每一份诺贝尔奖证书都是由瑞典和挪威最为卓越的艺术家和书法家创作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背面的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正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

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名录近三年获奖情况: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三位科学家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 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抑制免疫负调节机制领域的杰出贡献——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方法。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和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昼夜节律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昼夜节律

人体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型,因此人体的垂体细胞也含有PER基因,图2为转录过程,该过程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A正确;由图1可知,PER基因的表达过程存在反馈调节,B正确;图3中,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往右移动,C错误;密码子位于mRNA上,由图3可知,决定“天”氨基酸的密码子为GAC,D正确。

A.由于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导致pers、perL、per0l出现
B.突变体1与野生型正交或反交,F1羽化周期均为24h
C.突变体2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羽化周期大约为19h
D.突变体3与2杂交,F1雄性的羽化周期与野生型不同
解析: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和伴性遗传。
pers,突变体3为perL。
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多方向性导致pers、perL、per0l出现,A正确;由于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突变体1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无节律,所以突变体1与野生型正交或反交,F1羽化周期有的为24h,有的无节律,B错误;突变体2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所以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羽化周期大约为19h,C正确;突变体3与2杂交,F1雄性的羽化周期为19h和29h,与野生型24h不同,D正确。
(17年长沙二模试题)人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研究表明,下丘脑SCN细胞中PER基因表达与此生理过程有关,其表达产物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如图为相关过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垂体细胞也含有PER基因,图2过程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
B.PER基因的表达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C.图3中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往左移动

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2017年诺贝尔奖揭晓获得者名单公布
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

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为发现引力波作出的贡献。

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

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5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于日本,5岁时随家人移居英国。

他曾在肯特大学学习英语和哲学,后来到东安格利亚大学学习创作。

和平奖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6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以表彰该组织致力于普及核武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相关知识以及争取彻底消除核武器的努力。

经济学奖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9日揭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凭借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摘取这一奖项。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里说:“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缺乏自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性特征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个体决策以及市场结果。

”。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2018版)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2018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 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威廉·C·坎贝尔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聪大村日本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细胞自噬机制”2017年杰弗里 C ·霍尔(Jeffrey C. Hall )美国“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迈克尔W·扬(MichaelW. Young)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美国“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本庶佑日本。

以高中生物学知识为背景解读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高中生物学知识为背景解读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高中生物学知识为背景解读#3!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吴劲松!!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南京!&$'###"摘!要!对&#$(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解读)阐述该研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并联系高中生物学知识为高中教学与命题提供参考&关键字!生物钟!诺贝尔奖!高中生物学!!&#$(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三位科学家R6]]:6.8C511!杰弗理,霍尔"%J3@0561L2D H5D0!迈克尔,罗斯巴希"和J3@0561Y_2G9N!迈克尔,杨")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生物钟是生物体内周而复始的节律)如植物的春华秋实%动物的昼行夜伏55常见的近&*0昼夜节律是典型的生物钟之一&!"生物钟的研究$,$!开启生物钟研究的大门!$)($年)K6.A2G:769d6:和L29514S292/b5利用果蝇突变体研究生物钟'$()他们首先建立检测表型的方法#用致变剂诱导果蝇的基因发生突变)并检测果蝇活动的变化)发现确实有昼夜规律)但工作量比较大&后来)S292/b5用果蝇一生一次的羽化这一特征作为筛选方法)发现筛选到的突变果蝇的运动昼夜节律异常&三种品系的突变果蝇在表型上不相同#一种没有节律)一种节律周期加快到$)0)一种节律变慢到&%0&然后将该突变种与已有的其他突变种交配)确立三种突变在染色体图谱的大概位置)结果发现很近&通过进一步把三种突变相互交配)进行顺反检测)根据得到的结果推测三种突变可能是同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于是)把这个基因命名为,#)&26!,#)"&,#)基因很可能是生物钟的关键基因之一&但是)&#世纪(#年代重组O M?技术刚发明)由于技术的缺乏很难得到,#)基因的O M?序列& $,&!生物钟关键基因的克隆!$)%*年)J3@0561_2G9N%R6]]:6.C511与J3@0561L2D H5D0三个研究果蝇的团队几乎同时发表论文#克隆出9#)基因附近的基因组O M?'&)'(&这段O M?可以产生*,"bH和#,)bH两种A L M?)并编码相应的蛋白质=F L)其水平存在&*0的周期性起伏)与昼夜节律相一致&将编码*,"bHA L M?的基因组O M?转入果蝇)可以使,#)突变种果蝇的昼夜节律恢复正常&进一步发现)改变导入的,#)基因表达的相位可改变果蝇昼夜节律的相位&之后)75.136D还确定了S292/b5实验中,#)基因在最初三种突变株的O M?变化#,#)#%,#)-和,#)%)分别表示提前终止%两个不同部位的碱基变化'*(&$,'!反馈调节的生物钟机制!$))#年)J3@0561 L2D H5D0和R6]]:6.C511实验室的博士后=5G1C5:439终于在果蝇的头部以每个小时为单位检测得到,#)的A L M?)发现其含量呈昼夜变化$在,#)-中)其A L M?昼夜周期也缩短'"(&他们提出简单的模型#,#)基因转录A L M?%翻译产生=F L蛋白的过程存在负反馈),#)的A L M?或蛋白质产生后)可以影响,#)基因自身的转录&之后)实验组制造出=F L蛋白的抗体)抗体可以识别=F L蛋白以此确定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F L蛋白既可以存在于细胞核%也可以存在于细胞质'>(&随后)J3@0561_2G9N实验室的K6N051等人通过筛选(###多个突变种找到影响果蝇生物钟的新基因<3A616D D!?&+")很快克隆出该基因并猜测-I J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年)L2D H5D0实验室发现-I J蛋白影响=F L蛋白出入细胞核)-I J与=F L两个蛋白质可以形成复合物抑制,#)基因的转录)且该复合物的存在与消失呈昼夜节律)其原因是光可以调节-I J蛋白的稳定性)从而提供了光对生物钟的调节的分子机理!图$"'%(&图$!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理图$,*!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基因!$))*年)R2D6/0K -5b505D03实验室研究了'#*只小鼠)他们从突变体!第&"只小鼠"发现了影响小鼠生物钟的基因)将其命名为-$%2$G.'%(&正常小鼠生物钟的周期是&',(0)$%2$G杂合的突变鼠昼夜节律为&*,%0&变化可谓微妙)需要可靠的检测才能发现&从杂合体检测出微小但可靠的变化后)R2D6/0实验室通过小鼠交配而获得$%2$G 基因突变的纯合体)其表型很强)完全丧失节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现在对动物中以&*0为周期的生物钟的构成和机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动物生物钟的循环基本上是一个基因表达的负反馈环路)即迄今为止被公认的-转录2翻译负反馈环.!<:59D @:3/<329c <:59D 15<329]664H5@b 122/)--U E "&#"人体生物钟与健康所有的生物性状都是自然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性状就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生物钟让一个生物个体预见到食物的定时出现而提前准备并及时到场)生物钟也使生物预见不利于生理活动的事件)如对高温和寒冷的定时出现而提前规避&能掌握环境变化规律并预见环境变化的物种显然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因此被自然所选择&生物钟的元件和机理就这样在长期的生物演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成了普遍的生物现象&人的生物钟就是人体内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形态结构和行为变化等现象&人体的各种生理指标)如脉搏%体温%血压%体力%情绪%智力等)都会随着昼夜交替产生周期性变化&例如)体温早上*时最低)下午>时最高)相差约$i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对人体许多生理生化活动的昼夜节律现象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图&"&#+$&点$&+&*点图&!&*0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生物钟失调会导致失眠%体乏%抑郁%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产生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根据人体生理生化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从而使工作和休息效率达到最高)也使得人的身心健康状态达到最佳&$"生物钟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联系',$!基因的表达!高中生物学必修&-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基因的表达一章是重点内容)描述的是具有遗传效应的O M ?片段!基因"如何携带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然后转化为相对应的蛋白质发挥功能&教师在-遗传信息的转录.新授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果蝇在遗传学上的经典实验)并结合图$中,#)基因指导合成蛋白质=F L 的示意图提出问题串#!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哪里/"基因能直接合成蛋白质吗/为什么/#A L M ?是什么/如何形成/通过结合图形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转录的过程&',&!反馈调节!高中生物学必修'-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对反馈调节的描述为#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本概念抽象%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时往往采用举例!如冰箱制冷"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概念)但是效果甚微&建议授课老师可以展示出生物钟的分子调节模式图)结合必修&的-转录.与-翻译.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尝试说出,#)基因如何周期性控制蛋白=F L 的合成&最后)教师结合图解解释-负反馈.的概念)这样可能事半功倍&','!试题命制!各省历年高考生物学试题均会与当年的最新科研或诺贝尔奖有关研究相联系&例如)&#$>年江苏卷第$%题考查8L I K=L e 85D )基因编辑技术)第'#题考查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群体基因型的影响)&#$(年江苏卷第&%题考察葡萄糖转运载体!T E Q -"与糖尿病的关系分析等&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之外)应该去关注生物学最新的科学前沿研究)把握最新的科学动态&以科研成果为背景命题)不仅考查学生对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把握)还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主要参考文献'$(S P M P =S ?L R )7F M a F LK,$)($,812@b A G<59<D 2]:)2-2,<&%"A 61592N 5D <6:,=:2@66439N D2]<06M 5<32951?@546A .2]K@369@6Q K?)>%!)"#&$$&+&$$>'&(7?L T I F E E P -?)_P Q M T J Y,$)%*,J 216@G15:N 696<3@D 2]5H3212N 3@51@12@b 39:)2-2,<&%",=:2@66439N D 2]<06M 5<32951?@546A .2]K@369@6Q K?)%$!("#&$*&+&$*>''(L F O O _=)a F C L I M T Y ?)Y C F F E F L O ?)6<51,$)%*,J 216@G15:5951.D 3D 2]<06/6:32412@GD 39:)2-2,<&%"A 61592N 5D <6: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及其启示王!颖!!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北京!$###%$"摘!要!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及其合作者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是人们认识-O M?是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三个经典实验&揭示遗传物质本质的过程反映科学之路充满了观点的碰撞和论争)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展现出科学家质疑%求真%实证等科学精神&关键词!遗传物质!肺炎链球菌!O M?!发现!启示!!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能引起人的肺炎和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年)美国的乔治,斯滕伯格!T62:N6K<6:9H6:N"和法国的路易斯,巴斯德!E2G3D=5D<6G:"分别分离得到这种细菌)最初它被命名为9.#*+2$2$$*-&$)&#年改称肺炎双球菌!:&,%2$2$$*-,.#*+2.&"#"&因为它与链球菌非常相似)$)(*年被正式命名为肺炎链球菌!7()#,(2$2$$*-,.#*+2.&"#"&这种菌对小鼠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会导致小鼠死亡& !"格里菲思实验$)&'年)英国卫生部病理实验室的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思!U:646:3@b T:3]]3<0)$%()2$)*$"发现肺炎链球菌的菌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光滑的圆顶形)形态较为规则)这种菌有荚膜)能引起小鼠死亡)被称为光滑型!KA22<0)K型"$另一种菌落为颗粒状%不规则)这种菌无荚膜)是减毒的)不会导致小鼠死亡)被称为粗糙型!L2GN0)L型"&格里菲思发现K型菌!以下简称K菌"经传代培养可以转变为L型菌!以下简称L 菌"&当时已经发现的肺炎链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不同可分为4型%/型和8型等&每种类型的肺炎链球1111111111111111111111 !!!5943469<3]3@5<3292]5<:59D@:3/<39X21X6439H3212N3@51:0.<0A D, 8611)'%!'"#(#$+($#'*(7?_E I F K J S)7?L T I F E E P-?)_P Q M TJ Y,$)%(,8059N6D 395HG9459@62]D<:G@<G:62]<06,#)N696/:24G@<@5951<6: /6:3243@3<.2]<06:)2-2,<&%"@12@b,M5<G:6)'&>!$#"#')#+')& '"(C?L O I M=F)C?E ER8)L P K7?KC J,$))#,U664H5@b2]<06 :)2-2,<&%"/6:324N696/:24G@<29@3:@54359@.@139N2]3<D A6D D69N6:L M?16X61D,M5<G:6)'*'!>&"%"#"'>+"*#'>(K?F aE)_P Q M TJ Y,$)%%,I9D3<G12@513d5<3292]<06,#)@12@b /:2<6394G:39N46X612/A69<2]:)2-2,<&%"A61592N5D<6:,J216@G15: 861173212N.)%!$&"#"'(%+"'%"'((KF C T?E?)=L I8FR E)J?M7)6<51,$))*,E2D D2]@3:@54359 H605X32:51:0.<0A D594,#)L M?2D@3115<329D39<06:)2-2,<&%"A G<59<<3A616D D,K@369@6)&>'!"$"'"#$>#'+$>#>'%(a F M TC)V I?Ma)J_F L K J=)6<51,$))>,?13N0<c69<:539A69< A6@0593D A]2:<06:)2-2,<&%"@3:@54359@12@b,M5<G:6)'%#!>"(#"#$&)+$'"')(B I-?-F L M?J C)S I M T O=)8C?M T?J)6<51,$))*, J G<5N696D3D594A5//39N2]5A2GD6N6965%2$G)6D D69<351]2: @3:@54359H605X32:,K@369@6)&>*!"$")"#($)+(&"#菌都有光滑品系K菌和粗糙品系L菌'$(&格里菲思将不同类型的活的L菌分别与加热致死的K菌同时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的存活)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和鉴定肺炎链球菌&在他的一组实验中)将活的4型L菌和加热致死的/型K菌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几天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型K 菌&这种转化不仅是同型的L菌转化为K菌)还有4型转化为/型'&(&是什么原因导致4型的L菌转化为/型的K菌呢/新产生的/型K菌的荚膜多糖来自哪里/格里菲思于$)&%年发表论文介绍了上述实验并作出解释#死亡的小鼠体内!受体细胞"保留了合成/型K菌荚膜多糖的物质)它能够促使4型L型活细菌转化为/型K型活细菌'&(&格里菲思没有意识到)将L菌转化为K菌的是加热致死的K菌中的活性物质)即后人所说的-转化因子.)他没有继续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后来)格里菲思不幸死于$)*$年德国对伦敦发动的一场轰炸中''(&#"艾弗里及其合作者的实验在格里菲思发表论文两年后的$)'#年)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奥斯瓦尔德,艾弗里!P D`514?X6:.)$%((2$)"""实验室的亨利,道森!C69:.O5`D29"和理查德,夏!L3@05:4K35"实现了肺炎链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他们在含有抗L血清和加热致死的K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L菌)结果产生了活的K菌'*(&后来)艾弗里实验室的詹姆斯,阿洛韦!R5A6D?112`5."将K 菌过滤)除去一些细胞组分)得到一种无细胞的提取液)并用提取液进行体外转化实验获得成功'"(&$)'*年)科林,麦克劳德!82139J5@E624)$)#)2$)(&"加入了艾弗里实验室)他同艾弗里一起用阿洛韦的体外系统进行转化实验&$)*$年)他们已经很有信心地认为转化因子是-胸腺类的核酸.'$(&$)*'年'月)艾弗里首先在洛克菲勒理事会上介绍了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于$)**年发表了这个经典的实验&他们将K菌用去氧胆酸盐溶液漂洗数次)用乙醇沉淀)得到黏性的乳白色沉淀&将沉淀溶于盐溶液)然后用氯仿抽提&+'次除去蛋白)再用乙醇沉淀&将沉。

生物钟的研究 功能和机理 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析

生物钟的研究 功能和机理  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分析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对生物 钟的研究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其中,一位科学家发现了生物钟的基因基础, 揭示了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的奥秘;另一位科学家则揭示了生物钟在调节生理 代谢和激素水平方面的作用;最后一位科学家发现了生物钟的染色体机制,为 理解生物钟在睡眠节律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生物钟的重要性和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生物钟的内在机制,还阐明了生物钟在调节生理代谢、 激素水平和睡眠节律等方面的作用。这些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节律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结论
生物钟在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生理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对生物钟的研究、功能和机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 识生物体的节律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生物钟机理
生物钟的机理主要包括基因表达、信号转导和染色体机制等方面。首先,生物 钟的基因表达具有周期性,它受到光信号和内部时钟的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 产物可以与相应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其次, 信号转导在生物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光信号可以激活视网膜特殊受 体,进而调控生物钟基因表达。最后,染色体机制也是生物钟的重要环节。
生物钟研究
生物钟,也称为生物节律,是指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周期性节律。它包括 外貌、内在机制和不同物种间的差异等方面。生物钟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8 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生物体存在着周期性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生物钟的内在机制。
生物钟功能

2021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角度6与诺贝尔奖有关的试题含解析

2021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角度6与诺贝尔奖有关的试题含解析

与诺贝尔奖有关的试题(建议用时:30分钟)1.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右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S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 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惊人一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B.①过程的产物运出细胞核与per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了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C.per基因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其只存在于人体下丘脑S细胞中D.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基因调控有关而与环境无关2.(2020·某某某某阶段检测)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共同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利森发现抑制CTLA­4分子活性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而发挥免疫功能。

本庶佑则在T细胞上首次发现了PD­1分子,PD­1和CTLA­4相似,抑制PD­1则能够活化T细胞,刺激生物体免疫功能。

研究进一步发现:CTLA­4与PD­1联合疗法对晚期黑色素瘤效果显著。

可见,治疗人体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据此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T细胞大量增殖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B.注射特异性结合CTLA­4和PD­1的抗体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C.一个人是否会患癌症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都与人体免疫力有关D.CTLA­4与PD­1联合疗法就是通过同时口服CTLA­4与PD­1来治疗癌症3.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指出,在富氧环境下,VHL(一种蛋白质)会结合HIF­1α(缺氧诱导因子的组成成分之一,其在常氧或富氧时会被降解),使HIF­1α被“标记”,从而被相应蛋白酶分解。

2017年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

2017年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
2.Bargiello,T.A., Jackson,F.R., and Young, M.W. (1984). Restoration of circadianbehavioural rhythms bygene transfer in Drosophila. Nature 312, 752–754. 出版年: 1984
获得了 3 个不同的昼夜节律表型缺陷的突变品系—per0、perS、perL(分别为节律丧失、节律周期缩短和节律 周期延长)。这 3 种不同的节律缺陷的表型源自果蝇同一个基因的突变,并将该基因命名为 period (per)。
● 1984年, Michael W. Young团队在克隆 per 基因时发现一段约 7.1 kb 的 DNA 序列与果蝇的生物节律相关,其 转录一段 4.5 kb 的 mRNA。他们利用 P-element 介导的基因插入技术,将这段基因导入无节律的突变体果蝇 per0,对其羽化行为和自发活动进行检测,发现突变体果蝇的节律性可以得到恢复,因此他们认为这段 4.5 kb 的 mRNA 对应的基因就是 per 基因。
谢谢观看
7.Price,J.L., Blau, J.,Rothenfluh, A., Abodeely, M., Kloss, B., and Young, M.W. (1998).double-time isa novel Drosophila clock gene that regulates PERIOD proteinaccumulation. Cell94, 83–95. 出版年: JUL 10 1998
6.Vosshall,L.B., Price,J.L., Sehgal, A., Saez, L., and Young, M.W. (1994). Block innuclearlocalization of period protein by a second clock mutation, timeless.Science263, 1606–1609.出版年: MAR 18 1994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故事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故事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故事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他们被授予这一殊荣
是因为他们的发现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这对于我们理解动植物的生理行为以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非常重要。

三位科学家的故事始于1984年,在那时,他们共同开始研究
果蝇的生物钟。

他们发现,果蝇具有固定的24小时行为轮廓,而这一行为周期实际上是由一组特定基因的激活和抑制来调控的。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他们最终确定了这些基因中的一个,称为"period"基因。

这个基因是生物钟的核心,它会通过编码
一种名为"PER"的蛋白质来调节生物钟的活动。

每天晚上,"PER"蛋白质会在果蝇体内积累,然后在白天逐渐降解。

这个
循环的节奏保证了果蝇的行为周期。

之后,这些科学家还发现了另外几个基因,这些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钟的节奏。

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仅在果蝇身上成果显著,还能应用于其他生物体,包括人类。

这项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物钟。

例如,夜班工作和长时间的时差旅行都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我们的睡眠和健康。

通过了解生物钟的机制,科学家们可以开发新的疗法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调整生物钟,提高生活质量。

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生物钟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近十年年生物和医学诺贝尔奖概述

近十年年生物和医学诺贝尔奖概述

近十年年生物和医学诺贝尔奖概述自21世纪以来,生物和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不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莅临。

下面是近十年内获得生物和医学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及其所获奖项的概述。

2010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德斯和安德鲁·菲尔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两位科学家在2006年首次开发出通过化学方式触发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法,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

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包括布鲁斯·博特勒、Jules A. Hoffmann和莱夫·罗尔夫·索门霍夫。

获奖的理由是这些科学家通过研究果蝇和小鼠等模式生物,发现了一种的免疫系统的新型机制,即通过信号传递的方式,触发机体对感染做出及时反应的内在程度化反应。

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约翰·伯达和西尼斯拉夫·彼得罗维奇·涅姆佐夫。

这两位科学家因以圆线虫为模式生物发现了一种“调节基因表达的小RNA分子”。

2013年,詹姆斯·罗斯曼、兰迪·希克曼和托马斯·苏德霍夫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研究发现了一种调节细胞内运输系统(即“高速公路”)的蛋白质分子,从而为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知识基础。

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约翰·奥基弗德、爱德华·莫赫等科学家。

他们以画虫草和小鼠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了奖励回路的重要性,这种神经途径对各种行为,包括成瘾、抉择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动物行为的某些规律性。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威廉·坎贝尔、山中伸弥和托马斯·普赖斯,这三位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了iPS细胞的育种方法。

这意味着可以利用该技术替代旧有的干细胞技术,并用以个性化药物测试或重新生产组织和器官。

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杨振宁、和富三和高锟,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自噬方面的突破、研究。

201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201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201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对果蝇的生物钟研究的突出贡献。

以下是对这一研究的解读: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模型生物,因其生物钟机制研究而被广泛应用。

三位获奖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钟调控机制的重要基因和分子调控网络。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果蝇生物钟系统中关键的基因和蛋白质,以及这些基因和蛋白质如何相互作用来调节生物钟的节律性。

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eriod"(per)基因和一种名为" timeless"(tim)基因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他们发现per基因蛋白和tim基因蛋白在果蝇细胞中呈现周期性的积累和降解。

这一周期性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水平和生理过程的周期性变化。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调控生物钟的基因和蛋白质,这些基因和蛋白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

这项研究对理解生物钟机制的调控和节律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钟在许多生物体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人类。

它调节着生物体的睡眠-觉醒周期、代谢过程、行为活动等。

对生物钟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生物节律以及与生物钟相关的疾病,如睡眠障碍和代谢紊乱。

因此,这项研究对于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方向。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介绍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介绍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介绍篇一: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吗?这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奖项呢!从我开始学习知识起,就常常听到老师提起这个奖。

每年,都会有一些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因为在生理学或者医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获得这个奖。

就比如说1901 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他发现了白喉抗毒素,这可不得了!就好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治疗白喉的大门。

你们能想象到当时那些被白喉折磨的人们,突然看到了希望的那种喜悦吗?还有2015 年,屠呦呦奶奶获得了这个奖!她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这难道不像是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一束明亮的光吗?疟疾曾经让多少人痛苦不堪,而屠呦呦奶奶的发现,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那些干涸的生命。

再说说2017 年获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发现了控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这就好比是找到了我们身体内部的一个神秘时钟的调节密码,难道不神奇吗?每次听到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我都会忍不住想,他们怎么能这么聪明?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他们难道不怕失败吗?我想,正是因为他们不怕,才会有这么多伟大的发现。

小伙伴们,你们说,如果没有这些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是不是很多疾病都没办法治疗,很多人的生命都会早早结束?所以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仅是一个奖项,它更是一种鼓励,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去勇敢地探索,去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向这些科学家学习,要有探索的精神,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呢!篇二: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吗?这可太了不起啦!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就有好多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在为了让我们更了解生命、更健康地生活而努力。

这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为了表彰他们的伟大成就设立的。

比如说,1901 年,第一个获得这个奖的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2017年诺贝尔奖完全获奖名单

2017年诺贝尔奖完全获奖名单

2017年诺贝尔奖完全获奖名单编者按: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

2017年诺贝尔奖完全获奖名单1.生理学与医学奖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决定,将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Jeffrey C.Hall, Michael Rosbash以及Michael W.Young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

地球上生物的生活节奏是与地球的自转相适应的。

很多年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生命包括人类的体内都存在一种生物钟,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并适应昼夜的节奏变化。

但这一机制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揭示了我们生物钟的秘密并阐明其内在工作机制。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为何植物、动物和人类能够适应这种节律,从而与地球的运动规律相适应。

杰弗里·霍尔杰弗里·霍尔于1945年生于美国纽约。

1971年,他在华盛顿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1971~1973)。

1974年,他加入迈克尔·罗斯巴什的研究小组,并参与了果蝇周期基因的克隆。

2002年,他称为缅因大学任生物学教授,并于2009年退休。

此外,在一次造访南北战争的战场之后,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关于葛底斯堡战役的专著。

迈克尔·拉斯巴什迈克尔·拉斯巴什是一位遗传学家和时间生物学(又称生物钟学)专家,于1944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每年诺贝尔奖的一部分,旨在奖励对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者。

自1901年以来,这一奖项已经被颁发给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健康和医学进步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本文将从实用的角度探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通常是那些对疾病机制有深入理解,并提出了重大突破性的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科学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塞尔医生提出了“抗生素疗法”概念,为当时无法治愈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这对于当时的医学界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许多疾病的治愈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们研究的成果也常常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不仅仅对特定的疾病治疗具有价值,更是对人类生理学和病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提出了自噬的新发现,这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细胞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医学界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们也帮助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改进。

他们的成果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通过实验验证和临床应用得到了实质性的证实。

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细胞内信号传递调控系统,这一发现对于医学界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们也常常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他们的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更是能够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善。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就提出了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017诺贝尔奖昼夜节律

2017诺贝尔奖昼夜节律

2017诺贝尔奖昼夜节律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与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到底讲了什么呢?地球上的生命都适应了这颗星球的自转。

很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都拥有一个内在的生物钟来帮助它们预测和适应一天的规则节律。

但是这个生物钟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呢?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深入钻研了我们的生物钟,并且阐释了它内在的原理。

他们的发现阐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使其与地球的旋转保持同步。

今年的三位诺奖得主使用果蝇作为生物模型,分离出了一个控制生物正常昼夜节律的基因。

他们发现这种基因可以编码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夜间在细胞内聚集,白天降解。

他们随后确定了这个生物钟的其他蛋白质成员,发现了这个细胞内自我维持的钟表受怎样的机制控制。

我们现在也认识到,其他多细胞生物(包括人类)的生物钟也遵循相同的机制。

我们的生物钟以非同寻常的精密程度,使我们的生理机制适应每天截然不同的各个时段。

生物钟调控着一些关键机能,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体温以及新陈代谢。

我们的健康安乐会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生物钟不匹配而受到影响,比如旅行跨越了几个时区,就会体会到“时差感”。

有一些迹象表明,如果生活方式和我们内部时钟要求的节律之间有慢性的不匹配,那么这样的不匹配就和多种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存在相关。

我们的生物钟大多数生物有机体对于环境变化会作出预测和适应。

在十八世纪,天文学家让-雅克·道托思·麦兰(Jean Jacquesd’Ortous de Mairan)研究了含羞草属植物,发现植物的叶子在白天朝着太阳舒展,而黄昏则闭拢。

果蝇与诺贝尔奖

果蝇与诺贝尔奖

果蝇与诺贝尔奖作者:汤波来源:《科学24小时》2018年第01期2017年10月2日,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因为利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发现了控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种飞舞在烂水果上的小虫子——果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这可不是果蝇第一次为科学家们赢得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

夏天,水果一旦开始腐烂,果蝇就会寻着烂水果释放出来的特殊气味,成群结队地飞到烂水果上吸食残存的甜蜜物质或酵母菌。

它们的体长一般只有2~3毫米,如果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小虫子有点像Mini版的蜜蜂,不过它们那对红色眼睛却是独具特色的。

一旦几天不处理这些烂水果,果蝇们很快就会在其上面繁衍后代,不到两周时间,它们就能繁衍一代。

雌性果蝇每次产卵约400枚,不到一天的时间,幼虫就能破壳而出。

跟人类一样,果蝇也起源于非洲。

大约在1万年至1.5万年前,它们随着人类的脚步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进而演化出约1000种不同的果蝇。

不过,最受科学家青睐的是一种黑腹果蝇,因雄性腹部为黑色而得名。

除了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饲养和便于观察等特点之外,果蝇还因染色体数目少,具有适合作模式动物的优势。

自20世纪初,果蝇就成为遗传学研究的最佳模式动物。

黑腹果蝇的染色体只有4对,同为模式动物的斑马鱼和小鼠染色体分别有25和20对。

2000年,黑腹果蝇基因组测序完成后,科学家发现果蝇和人类基因组序列同源性高达60%,而且人体75%的已知致病基因与果蝇身上的相似,因此染色体相对简单的果蝇非常适合人类遗传学或疾病机理的研究。

研究果蝇染色体的鼻祖是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他利用一只偶尔得到的白眼果蝇开展了一系列杂交实验,由此证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呈线性排列,并提出了“基因连锁-交换定律”。

【2017年整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整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开创了用于治疗白喉的血清疗法在医学科学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血清疗法为医生对付疾病和死亡提供了有力武器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国马尔堡大学1854年—1917年在贝林生活的时代,传染病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率中占第一位的疾病。

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没有有效的方法。

贝林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当豚鼠“感染上”白喉后,他就把碘化物注入这种动物,白喉杆菌被及时地消灭了,但大多数豚鼠也死了。

所幸的是,极少数的豚鼠不仅没因白喉而死,也没因碘化物而死。

在贝林的多次实验中,大批豚鼠已经死亡。

为了继续试验,贝林不得不把那些在实验中幸免于死的豚鼠又用于实验,它们再次被注入新鲜的、活的白喉杆菌。

贝林等待着这些豚鼠出现感染。

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接种过白喉杆菌并幸存下来的豚鼠竟没有重新被白喉杆菌所感染。

他从已愈的豚鼠中抽出一点血,将其血清与新鲜白喉杆菌混合,注入一只健康的、未经处理过的豚鼠体内,结果是:该豚鼠保持着健康状态。

说明注入的具有免疫力的动物血清使白喉杆菌不能进一步繁殖、蔓延。

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对照实验,给健康豚鼠注入一份不加免疫血清的白喉杆菌培养液,这些豚鼠后来出现白喉的典型症状而死去。

显然,在相同条件下,是否注入免疫血清是豚鼠是否患病的决定因素。

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关疟疾和疟原虫的发育环的研究为成功地研究和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罗斯Ronald Ross英国利物浦大学学院1857年—1932年19世纪时疟疾流行,印度每年死于疟疾者达百万人。

热带病学先驱A·拉韦朗1880年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疟原虫;P·曼森1893年提出疟疾由蚊传播的假说。

1895~1898年罗斯为证实曼森的假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曼森的帮助。

他首先证明饮用污染了受感染成蚊或幼虫的水不会患疟疾。

他学会鉴定蚊种,让蚊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他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的配子体和囊合子,进而他研究了疟原虫在鸟体内的生活周期,在蚊的唾液腺中观察到疟原虫子孢子,证实蚊是鸟类疟疾的传播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天时含羞草的叶片会张 开,但在黄昏时就会自动 关闭(上图);天文学者 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将含羞草置于 持续黑暗的环境中(下 图),结果发现,含羞草 的叶片会持续遵循自身正 常的昼夜节律,甚至并不 会在白天发生波动。
• 究竟是什么在其中发挥作用呢? • 根据本次诺奖获得者的研究来看,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 有三个,分别为:周期基因(period gene)、无时间基 因(timeless gene)以及双倍时间基因(doubletime gene)。 • 那么这些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进行24小时的精确昼夜节 律调控呢?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 TIM蛋白和PER蛋白一起绑定后进入细胞 核会抑制周期基因(period gene)的表 达;而另一个关键的发现是TIM蛋白可以 根据日照来进行昼夜节律的调节,这就 是人们常说的“倒时差”的过程,就是 TIM蛋白在够解 释细胞中蛋白水平发生波动的机制, 但仍然存在研究人员无法解释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控制着波动(摆动)的频 率呢?研究者Michael Young鉴别出 了另外一个关键基因—doubletime, 其能够编码名为DBT的蛋白,该蛋白 能够减缓PER蛋白的积累,这或许就 能够帮助阐明这种昼夜节律波动是如 何被调节来精密适应每天24小时循环 的。 • 研究人员模式转变的重磅级发现建立 了生物钟的关键机制及原理,在接下 来的时间里研究人员还能够阐明生物 钟机制中所涉及的其它分子组分,也 能解释生物钟的稳定性及功能;比如, 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鉴别出了维持 period基因活性的关键蛋白以及光同 时钟同步的机制。
故事开始
• 在1970年的时候,科学家Seymour Benzer 和他的学生 Ronald Konopka在实验中发现了一只睡不好的果蝇:很有个性的白天睡觉, 晚上嗡嗡叫。于是Seymour Benzer 对这个失眠的果蝇产生了兴趣,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只与众不同的果蝇是因为体内的一个未 知基因的突变从而失去了昼夜节律。 • 而这个未知的基因,后来被人们叫做:周期基因(period gene)。 • 这就是一切的开始。 • 所以,请不要放过实验室里的每个细节,下一个诺贝尔奖,或许就 在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实验当中出现!(和摩尔根神相似)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颁奖时间 • 2017年10月2日,下午17点30分,2017年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杰弗里C · 霍尔 (Jeffrey C. Hall)、迈克尔· 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W· 扬(Michael W. Young), 获奖理由为“奖励他们在有关生物钟分子机制方面的 发现“。
• 其次,治愈失眠。随着现代人各种方面的压力倍增,人们的 失眠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一旦当分子机制的结构被我们完整 的剖析出来,这一类型治愈失眠的药物或者说技术将会被不 断地开发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已知睡眠节律调控 过程的基础上。
• 第三,揭示熬夜危害。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精密的仪器,这个 仪器最重要的部件就是细胞,细胞的昼夜节律控制着人的昼 夜节律,而一旦人体违背这种昼夜节律,则必然会导致各类 疾病的产生。而当我们知道了昼夜节律的分子结构,我们便 有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去判断熬夜对于人体的损害到底是在哪 一部分,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 最后,诺奖揭示基因的未来。当人类的研究水平进入到细胞 分子水平的时代,基因必将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基础。不论 基因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通往真理的阶梯,科学家们都将在 基因这一块不断的推进研究。现在我们知道基因编码的蛋白 质可以控制昼夜节律,未来我们未必不能发现基因控制这人 类的记忆、行为以及其他重量级别的研究。而此次诺奖的发 布,也告诉了人们:基因领域的研究,必将推动人人类社会 的发展。 • 本ppt源自SME由王佳奔剪辑制作
• 首先登场的是周期基因(period gene)。周期基因(period gene)会 编码名为PER的蛋白质,这种PER蛋白 质会在夜晚通过无时间基因(timeless gene)编码产生的TIM蛋白质帮助从细 胞质转移到细胞核,并在细胞核中堆积, 而PER蛋白质会在白天降解,这一个堆 积降解的过程约为24小时,这就是一天 的时间。而这个堆积和降解的过程就对 应着人们的白昼和黑夜。而双倍时间基 因(doubletime gene)编码的DBT蛋 白的作用就是减缓PER蛋白的积累,从 而可以实现昼夜节律的精确调控 • 。如果把控制人昼夜节律的过程比喻成 锁和钥匙的话,那么解开这把锁需要两 把钥匙,一把名为PER蛋白,由叫周期 基因的人把控,另一把叫做TIM蛋白, 由无时间基因掌控。而开门的频率,则 由双倍时间基因(doubletime gene) 编码的DBT蛋白掌控 • 这就是昼夜节律的大致过程
• 这个诺奖,对于人类到底有什么用?

• 首先,治愈某些遗传性疾病。在人类的遗传性疾病中,有一种 疾病叫做“睡眠时相前移综合症”(Advanced sleep phase disorder,ASPD),有这种遗传病的患者的睡眠期间会前移,大 约在晚上6点到8点入睡,凌晨3点醒来。而根据2001年的一项 研究:ASPD致病机理是患者的hPer2(period基因的同源物) 发生了基因突变,从而使得DBT蛋白无法正常的修饰降解PER 蛋白。而当我们揭开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面纱,我们对于这 一类遗传疾病就可以有更好的治疗手段。
机体的内部时钟 很多有机体都会通过调节自身不断适应环境中所发生的的改变,在 18世纪,天文学者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就会含羞草 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白天时含羞草会打开叶片,而黄昏时就会关 闭叶片,于是他就想知道如果将含羞草置于持续的黑暗环境中会发 生什么?结果发现,含羞草的叶片并不依赖于日光,其会持续遵循 正常的日间振荡(daily oscillation)(图片1),植物似乎也有着 自身的生物钟。 其他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也发现,不仅是植物,动物和人类同样也有 这自身关键的生物钟,生物钟能够帮助他们为一天各种环境的波动 做好准备,这种调节适应机制也就指的是昼夜节律钟(circadian rhythm),其源于拉丁文中的“circa”意指“围绕”和“dies”意指 “白天”,但是内部昼夜节律生物钟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如 今依然是一个谜题!
• 获奖理由为“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 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作息规律:人类晚上出现倦意、猫头鹰昼伏夜出、花朵 白天开放晚间收拢……我们通常称这些昼夜节律叫“生物钟”。虽然这个名 词大家耳熟能详,但关于其本质及运作模式却让人捉摸不透。 而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及迈克尔 杨(Michael W Young)沿着已故西摩本泽(Seymour Benzer)的研究,用三十 年时间探索生物钟奥秘,揭开其神秘面纱,找到了操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三位诺奖得主是使用果蝇作为生物模型,分离出了一个控制生物正常昼夜节 律的基因。他们发现这种基因可以编码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夜间在细胞 内聚集,白天降解。他们随后确定了这个生物钟的其他蛋白质成员,发现了 这个细胞内自我维持的钟表受怎样的机制控制。 自从三位获奖者做出这些开拓性的发现以来,昼夜节律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 一个广泛而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有着重要影响。
在保证精密准确性的前提下,我们机体内部的时钟能够调 整生理学状态适应一天中剧烈变化的不同阶段,生物钟能够 调节一些关键的机体功能,比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体 温和代谢机制等,当外部环境和内部生物时钟之间发生短暂 的不匹配时机体的健康就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当我们穿 越几个时区经历所谓的时差综合征时,当然也有迹象表明, 机体内部“计时员”介导生活方式和节律之间的慢性失调或 许与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直接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