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
3. 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A.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在化学中已经学过的酸碱反应,提问:在酸碱反应中,我们有没有遇到过产生沉淀的情况?为什么会产生沉淀?
B. 讲授(40分钟)
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动态平衡”的概念。

2. 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20分钟)
讲授如何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包括反应式、平衡常数的定义、计
算方法等。

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0分钟)
介绍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离子强度等。

4. 实例分析(10分钟)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C. 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与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的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手段
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七、教学评价
1. 学生能正确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3. 学生能够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沉淀溶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表达式2. 溶解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 实验:沉淀溶解实验及结果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沉淀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规律。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溶解度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过程。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沉淀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评价1.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问题解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沉淀的与溶解过程。

2. 评价策略: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和溶解度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2. 能够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一些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

2. 准备PPT课件和相关视频材料。

3. 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供学生实践和讨论。

4. 引导学生自行预习相关知识,提供参考资料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现象,如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钙溶液的反应等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速率、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以及沉淀生成的条件等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1. 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通过实验演示,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溶度积等。

2. 沉淀溶解平衡的挪动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沉淀溶解平衡挪动的现象,讨论平衡挪动的原因和规律,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3. 应用实例结合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干系、设计实验方案等。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习题、实验设计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方法。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4页word文档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4页word文档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剖析(一)教材剖析苏教版本节教材知识建构线路:■ 这个建构线路体现了由理论到运用主线。

在理论部分有两个要点,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沉淀与溶解是可逆过程观点;二是通过类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构建沉淀溶解平衡概念。

教材编写体现以下四个特点:①充分考虑学生认识能力。

②特别注意生产、生活与实验情境创设。

本节生活情境美丽溶洞、误食钡盐中毒救治、氟化物防治龋齿等体现了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而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知识,则被全部置于生产生活情境之中。

③注意运用直观方式说明问题。

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是可逆过程”建构时,采用了直观描述微观图景方法;在“形成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概念”时,采用相关化学平衡知识类比迁移这种比较直观建构方法。

④能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个活动与剖析、三个交流与讨论,涵盖了上述知识建构线路中全部环节。

(二)学生情况剖析学生此前深入地学过物质溶解与化学平衡,也经历过将化学平衡知识迁移运用于电离与盐类水解,这些为学生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奠定了知识与方法层面基础。

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沉淀与溶解问题仍有错误认识。

具体为:①沉淀与溶解是两个对立统一现象,在学生那里却常常是割裂。

②生成沉淀复分解反应因其反应迅速、现象明显、反应灵敏,常使学生形成单向反应错觉,妨碍了其为可逆反应建构。

③习惯上将沉淀物看作不溶物前概念,对沉淀在水中有微少溶解认同有强干扰。

二、设计思路要进行追求科学本质剖析,就要关注科学中观点与证据,即观点产生过程要被追问,获取证据实验要经历紧扣目标思路层面构想,这些在下面学习过程设计中将被显性化。

第1课时从帮助学生产生“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存在着沉淀溶解可逆过程”核心问题开始,到用反证法设计实证方案并实施实证,证实该核心问题结束。

第2课时内容是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第1节课核心问题是:难溶物在水中真存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可逆过程吗?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过程:三、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难溶物亦溶,难溶物在水中真存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可逆过程。

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沉淀溶解平衡

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沉淀溶解平衡位于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一《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内容要求: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教学提示:查阅资料并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原理(学习活动);钡盐中毒与解毒(情境素材建议)。

学业要求:能用化学用语正确表式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能通过实验证明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能举例说明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地位作用沉淀溶解平衡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水溶液中又一平衡,符合化学平衡的规律,是对平衡体系的拓展延伸和丰富完善。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运用Q与K SP的关系定量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具体学情,融合三维目标如下:1.科学认识:从不同角度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定量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

2.科学实践:通过探究BaSO4的溶解性,建立沉淀溶解平衡,运用Q与K SP的关系分析平衡的移动。

3.科学应用:解决钡盐的中毒与解毒、蛀牙的防等医学问题,认识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沉淀溶解平衡,认识沉淀的转化。

教学难点:定量分析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二)评价目标1.通过对“服用BaSO4是否会中毒”问题的解决,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水平(宏观、微观、符号)。

2.通过对“能否用BaCO3代替BaSO4”、“BaCl2中毒怎么办”以及蛀牙形成原因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溶解与生成知识的结构化水平(定性、定量)。

3.通过对蛀牙的防治措施的分析以及对AgCl能否转化为AgI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转化的认知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理解、应用)。

4.通过归纳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应用的认识水平(学科视角,社会视角)。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

名师工作坊Җ㊀北京㊀余㊀洁1㊀王㊀春21㊀教学背景分析1 1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沉淀溶解平衡的一节复习课.沉淀溶解平衡位于化学平衡㊁电离平衡㊁盐类的水解平衡之后,是平衡的收官之作.从学科角度看,沉淀溶解平衡是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各种变化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价值看,沉淀的生成㊁溶解和转化,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本课时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体会化学平衡和条件对反应的调控,了解其在生活㊁生产和科研领域的重要作用,并能有机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1 2学生情况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对水溶液中几种常见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㊁盐类的水解平衡和沉淀的溶解平衡)的学习,具备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在能力方面,学生学科能力较强㊁勤于思考㊁肯于钻研㊁善于质疑,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由于所学知识相对孤立㊁零散,很难将离子反应和平衡相关的知识建立联系.在涉及复杂体系或是多因素影响的平衡问题时,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㊀教学目标设计2 1㊀教学目标1)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2)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沉淀的生成㊁溶解和转化.2 2㊀评价目标1)学生通过解决 水垢生成和清除 的实际问题,运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建立解决复杂水溶液体系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模型认知核心素养.2)体会条件对反应的调控,增强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3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2)教学难点:建立解决复杂水溶液体系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利用条件对反应进行调控.4㊀教学过程设计环节1㊀水垢的形成沉淀的生成ʌ引入ɔ通过水垢的危害创设情境,提出任务.ʌ任务1ɔ天然水中含有N a +㊁C a 2+㊁M g 2+㊁C l -㊁H C O -3㊁S O 2-4(少量)等.请结合教材后附录Ⅲ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5ħ),以及所学的平衡原理和离子反应的知识,分析加热煮沸后生成的水垢可能有什么,形成过程是什么.ʌ学生分组讨论ɔ小组汇报㊁质疑㊁补充(如图1).图11)分析体系中微粒.体系中除了C a 2+㊁M g 2+㊁S O 2-4㊁H C O -34种粒子,还有什么微粒?O H -和C O 2-3的来源是什么?2)分析体系中微粒的相互作用(竞争).①为什么C a 2+主要和C O 2-3结合而不和O H -结合?②为什么M g 2+主要和O H -结合而不和C O 2-3结合?③为什么C a S O 4不会转化成更难溶的C a C O 33)分析条件(浓度㊁温度等)对可逆反应的影响.①H 2O 电离出的O H -与M g 2+生成M g (OH )2,那么H 2O 电离出的H +不会溶解M g (O H )2吗?为什么M g C O 3转化成M g (O H )2的过程进行得很彻底?②H C O -3电离出的H +不会与C a C O 3反应吗?C a (H C O 3)2转化为C a C O 3为什么进行得很彻底?ʌ设计意图ɔ这一情境的突出特点是复杂,因为微粒多,微粒间存在反应的可能性也多,同时涉及水溶液中的三大平衡,既需要学生运用平衡理论的知识,又需要结合数据来分析,是一个思维容量很大的讨论活动,引发学生多次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ʌ小结ɔ解决复杂水溶液体系问题的一般方法:微粒(来源)ң相互作用(竞争)ң反应方向ң内因(K )㊁外因(温度T 和浓度c )调控可逆反应方向.ʌ设计意图ɔ学生思维清晰化,知识结构化,方法55名师工作坊具体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解决其他复杂的实际问题做准备.环节2㊀如何清除水垢 沉淀的溶解和转化ʌ任务2ɔ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 a C O3㊁M g(O H)2㊁C a S O4,如何清除水垢?应用平衡原理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ʌ学生分析ɔC a C O3和M g(O H)2可用酸除去,将C a S O4转化为C a C O3再除去,应用平衡原理知识,从微观上解释过程.ʌ演示实验ɔC a S O4转化为C a C O3,再用盐酸溶解.ʌ小结ɔ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ʌ设计意图ɔ学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知识解释C a C O3和M g(O H)2溶于酸的过程.但对于难溶于水和酸的C a S O4应怎么办呢?有些学生能马上意识到将沉淀转化,但将C a S O4转化成C a C O3,理论上是否可行,具体怎么操作呢?在学生的讨论㊁质疑㊁补充中,刚刚提炼出的方法以及调控的手段被自然而然地应用,而在探讨可能性时,学生还分析了K s p数据,有了定量比较的意识.将难溶于水和酸的C a S O4转化为难溶于水㊁易溶于酸的C a C O3,再到可溶性钙盐C a C l2,学生在运用沉淀溶解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人在调控反应方面的能力,这也恰恰体现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环节3㊀氢氧化镁的制备和转化 速率和平衡的再应用ʌ学生体会ɔ水中的镁浓度高会产生水垢,造成危害.但我们之前学过海水中富含镁,是巨大的宝藏,可以用来制备M g(O H)2,M g(O H)2是一种应用前景较好的高聚物基复合材料的无机阻燃填料.应用反应原理分析卤水 氨法制备M g(O H)2的反应温度控制在40ħ的原因.ʌ学生分析ɔ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是温度太高,氨气极易挥发,会减小氨水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ʌ提出问题ɔM g(O H)2还可以转化为M g C l2,用于冶炼金属镁,除了可以加入盐酸溶解,还可以用什么试剂呢?ʌ学生回答ɔN H4C l溶液.ʌ学生实验ɔ用镁盐和浓氨水制备氢氧化镁,再用饱和N H4C l溶液溶解.ʌ任务3ɔM g(O H)2溶解于铵盐的原理.ʌ学生分析讨论ɔ(1)M g(O H)2能用氨水制备,又能用铵盐溶解,怎么解释?(2)制备M g(O H)2的溶液中就有N H+4,却没能将M g(O H)2溶解,加入高浓度(饱和)的N H4C l就溶解了,又怎么解释?(3)M g(O H)2溶于铵盐到底是H+的作用,还是N H+4的作用,怎么证明?ʌ设计意图ɔ在制备M g(OH)2时,没有用N a O H,而是选用了浓氨水,创设了上面的问题情境.以上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意识到该反应具有可逆性,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所提炼的方法和调控手段来解决问题,在设计实验时还训练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环节4㊀总结和展望ʌ总结ɔ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有意识地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应用化学的眼光认识世界.体会化学不但能够制造新物质,还能通过改变条件调控反应.ʌ设计意图ɔ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5㊀教学设计特色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成功的.1)指导思想: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教会学生从化学视角看问题,增强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㊁模型认知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本节课通过创设水垢这一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平衡的角度认识反应,运用平衡原理解决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问题,建立微粒在水溶液中行为的一般思路和调控可逆反应方向的方法,并将建立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其他生产㊁生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2)教学理念:将学科知识渗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 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始终遵循着课程内容问题化㊁问题情境真实化㊁解决问题自主化,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㊁在讨论中提高㊁在解决问题中成长.3)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能够充分展现学生思维,引发学生间思维碰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避免了以往那种 亦步亦趋 按部就班 教学的弊端,使整个学习过程紧张㊁高效㊁充满活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组织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单位:1.北京四中2.北京教育学院)65。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沉淀溶解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3、培养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运用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方法。

3、沉淀溶解平衡的结果分析。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应用。

2、理论讲解: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包括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等。

3、实验操作:带领学生开展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步骤1、复习相关概念:回顾沉淀、溶解、酸碱中和等基本化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2、引入沉淀溶解平衡:通过实例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3、理论讲解: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包括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等。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4、实验操作:带领学生开展沉淀溶解平衡实验,讲解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5、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和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深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五、教学反思1、回顾教学过程,总结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程度。

2、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

2、针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应用,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七、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小论文的撰写,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八、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沉淀溶解平衡(课时1)编写人:【学习目标】1.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了解溶度积及其计算[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及计算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1.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可将物质分为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2. CaCO 3、FeS 、Mg(OH)2等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何种形式存在?【探究实验】1、在装有少量难溶的PbI 2黄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约3ml 蒸馏水,振荡。

2、静置,待上层液体变澄清后滴加几滴同浓度KI 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在上层清液中滴加KI 溶液后,有______________产生。

结论解释:说明上层清液中有__________当加入KI 后,I -浓度增大,原因:__________从而有_____________色的_______________生成。

【自主学习】课本P 90—91 一、沉淀溶解平衡 1、定义: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水中_________的速率和_________的速率相等时,形成电解质的________ 溶液,达到平衡状态,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

2、特征:(1) (2) (3)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巩固】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等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D.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2. 在平衡体系Ca(OH)2(s) Ca2++2OH-中,能使c(Ca2+)减小,而使c(OH-)增大的是()A.加入少量MgCl2固体 B.加入少量Na2CO3固体C.加入少量KCl固体 D.加入少量Ba(OH)2固体二、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Ksp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时,其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为溶度积,用______表示,有单位。

沉淀溶解平衡第二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第二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第二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2、学业要求能用化学用语正确表示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能通过实验证明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能举例说明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综合运用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解读教材在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建立之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活动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沉淀溶解平衡的三个应用: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

通过引导学生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化学理论的应用价值;并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及应用的理解。

在对实验现象的具体解读中,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素养。

从宏观现象入手,分析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促进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化学平衡和条件对反应的调控,了解其在生活、生产和科研领域的重要作用,并能有机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化学反应平衡及水溶液中离子反应平衡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化学反应平衡的相关概念,建立了分析平衡问题对一般模型。

通过上节课对学习,也初步建立了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并且对相应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有时难以理解。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验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2、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生活中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的相关现象,并总结出一般规律。

【评价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探查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理解。

2、通过解释实验现象,评价学生对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六、教学方法教法:七、教学思路八、教学过程除去?问题1:根据下表,选择合适的沉淀剂,并确定除杂流程。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解读“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1教学思路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是《化学反响原理》中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之后的一块区别于老教材的新增内容,所以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和总结,进步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才能。

此外,本课的知识又与生活、消费和科学研究有非常严密的联络,所以为了更好的检验新知识落实的效果,教学中我以消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分析^p 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而且进步了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2.1引入阶段[引入]:展示一瓶PbI2悬浊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师]介绍:PbI2是一种难溶性盐,颜色为黄色。

[问]过滤后,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吗?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结论。

结论: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

方案:取上层清液,滴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假设有黄色沉淀生成,那么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I-。

[学生活动]:请学生做演示实验。

(实验结果明显,说明上层清液中含I-。

) 2.2知识预备阶段[师]:总结:实际上,难溶物质在水中还是有一定的溶解度,只是相对来说比拟小。

所以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可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

而PbI2那么属于难溶性盐。

[投影]:[过渡]:既然难溶物在水中仍有少量的溶解。

如:在25℃时,AgI的溶解度为2.1×10-7g,能不能说浓度到达饱和后溶解是就停顿了呢?[讨论]:难溶物在水中饱和后,溶解是不是就停顿了,请从平衡的角度考虑分析^p 。

2.3新课知识落实——知识迁移与总结阶段[学生活动]观点:饱和后,溶解没有停顿,只是在溶解的同时,又有PbI2固体析出,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理解什么是沉淀溶解平衡。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含义。

2. 溶解度积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4. 实际生活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积的表达式推导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现象。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沉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2. 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解释溶解度积的含义。

3. 演示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沉淀溶解平衡。

4. 讲解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进行实例计算。

5.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溶解度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沉淀溶解平衡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矿物的浮选、水质净化等。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分析相关问题。

(3)了解溶度积KSP 的概念及KSP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习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度积KSP三、学习难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学情分析1、已有的学习经验(1)初中已接触过溶解度、溶解性的概念,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反应的条件之一——生成难溶物。

(3)已接触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已具备了平衡的相关知识,已具备了用平衡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方法分析组织讨论和实验探究3、个性发展群体提高力争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沉淀溶解平衡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每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难溶盐AmBn的离子积Ksp=〔C(A n+)〕m·〔C(B mˉ)〕n,已知常温下BaSO4的溶解度为2.33×10ˉ4g,则其K sp为:A.2.33×10ˉ4B.1×10ˉ5C.1×10ˉ10D.1×10ˉ12 2.在100ml0.01 mol·Lˉ1KCl溶液中,加入1ml0.01 mol·Lˉ1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Cl的Ksp=1.8×10ˉ10):A.有AgCl沉淀析出B.无AgCl沉淀C.无法确定D.有沉淀,但不是AgCl3.铝和镓的性质相似,如M(OH)3都是难溶的两性氢氧化物。

(最新整理)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最新整理)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的全部内容。

《沉淀溶解平衡》学生的已有认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生基本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了解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常见的难溶物质。

在高中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电解质的概念.沉淀溶解平衡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与化学平衡有许多相似地方。

通过高中阶段《化学反应原理》这门必须课程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平衡的意识,学习了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以及盐类水解平衡等,知道了平衡体系的特征及研究平衡的过程与方法,这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初步分析和处理。

一、学生认知障碍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班级学生是全市1200名之后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饱和溶液,但他们并不知道可溶性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他们认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时,晶体不发生任何改变。

学生认为试管中未溶解的氯化钠晶体是一成不变的。

2.学生很难直接提出检验碘化铅能溶于水的实验方案,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能力方面有欠缺.3.学生不能理解溶度积常数Ksp与沉淀的量无关,学生认为再加入沉淀固体,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4.在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时,学生习惯用勒下特列原理,不会定量的用浓度商Q与溶度积常数Ksp相比较来确定。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1.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溶解度和溶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际应用举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应用,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重要性第二章:溶解度与溶度积2.1 教学目标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理解溶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2.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溶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溶度积的计算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第三章:沉淀的形成与溶解3.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掌握沉淀溶解的原理了解影响沉淀溶解速率的因素3.2 教学内容沉淀的形成过程及机理沉淀溶解的原理影响沉淀溶解速率的因素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和例题,讲解沉淀溶解的原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沉淀溶解速率的因素第四章: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4.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因素4.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溶度积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因素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通过例题,讲解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因素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5.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掌握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操作6.1 教学目标学会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的操作步骤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理解实验结果与沉淀溶解平衡原理之间的联系6.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6.3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操作,讲解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图解法7.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图解法表示沉淀溶解平衡掌握图解法在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中的应用理解图解法与代数法的相互转化7.2 教学内容图解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图解法在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中的应用图解法与代数法的相互转化讲解图解法的原理和表示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解法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图解法和代数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第八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际案例分析8.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实际案例中的沉淀溶解平衡问题掌握实际案例中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8.2 教学内容实际案例中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实际案例中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价值8.3 教学方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方法讨论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的拓展与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与应用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与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讲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与应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进一步学习兴趣10.2 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进一步学习的建议10.3 教学方法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习效果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这部分明确了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和预期效果,是整个教案的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理解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达式2. 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3.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5. 实验操作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2. 教学难点:沉淀溶解平衡的表达式、溶解度积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表达式,讲解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验现象,探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

5.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沉淀溶解平衡在生活中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欧阳晨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描述溶解平衡,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3)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4)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分析,建立起溶度积概念。

(2)通过对溶度积的分析,了解在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情况。

(3)运用溶度积知识对溶液中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进行理论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沉淀的转化及其应用知识的学习,认识其中蕴涵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2)结合实验现象以及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及其应用,沉淀的溶解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通过溶度积常数求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四、教学建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的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四单元。

本节内容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不但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此部分内容与与科研、生产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前面对化学平衡理论的深入探讨,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平衡原理的观点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方法,并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思维方式;此时再来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学生比较轻松的就能掌握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

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先对初中的溶解度做了复习,再通过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运动,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并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①通过分组实验,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能准确说出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②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③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并能说出溶度积常数的含义④通过案例学习,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溶度积常数三、教学难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五、教学过程:问题二:NaCl 能不能与盐酸反应?在饱和NaCl 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有什么现象?【探究二】如何证明难溶电解质在水中能极少量的溶解?【归纳总结】 沉淀是难溶物,但不是绝对不溶,只不过溶解度很小,难溶物在水中也存在溶解平衡。

【动画演示】氯化银的溶解过程少量的Ag + 和Cl -脱离AgCl 表面进入水中(沉 淀溶解过程);溶液中的Ag +和Cl -又回到AgCl 的表面析出(沉淀生成过程)。

当沉淀溶解的速 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在饱和NaCl 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学生分析讨论】 白色沉淀是NaCl 。

原因:NaCl (S ) Na + (aq) + Cl -(aq)加入浓盐酸,C(Cl -)增大,使平衡 向左移动,有NaCl 固体生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1)将少量的PbI 2固体加到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一 段时间。

(2)向上层清液中逐滴加入KI溶液,振荡。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析讨论】在上层清液中滴加K I 溶液后,有黄色沉淀产生。

说明上层清液中有Pb 2+聆听,观看【分析】 PbI 2(s)Pb 2+(aq)+ 2I -(aq),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初步从平衡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溶解问题。

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已有知识形成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分析,深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反应的实质。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关注沉淀溶解平衡体系,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等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掌握利用平衡常数分析化学反应的方向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质疑,利用数据分析,初步建立利用平衡常数判断沉淀生成的科学分析方法。

结合实验探究,掌握平衡常数的理论和实际生产应用,并深刻认识到化学对指导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品质。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法(1)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的建立,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化学反应能否进行的学习方法。

(2)难点: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化学反应能否进行的学习方法。

3、教具准备[试剂]:浓度均为0.1mol/L的Pb(NO3)2、KI溶液、[仪器]:离心机、数字化电导率传感器、试管架、试管、滴瓶、滴管、多媒体投影设备。

4.教学过程5.板书设计课题沉淀的溶解平衡一、沉淀的溶解平衡1.定义2.特征3.影响因素:4.溶度积常数: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取少量硝酸铅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碘化钾溶液,生成黄色沉淀,沉淀是什么?将生成的沉淀多次水洗,去除溶质离子,借助离心机将沉淀和液体快速分离,得到碘化铅沉淀。

碘化铅是黄色固体,现加入少量蒸馏水,搅拌、震荡,将会产生怎样的行为?观察实验。

浑浊,那沉淀溶解吗?如果溶解上测光液体是溶液,不溶解上层液体是水。

通过实验证明是溶液而不是水,并且电导率数值仅仅是纯水的5倍多,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扔很小,从而说明溶质是难溶于水的电解质,但仍可以说明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对的。

那上层溶液中离子是不是Pb2+、I-?如何证明?以纵坐标表示速率,横坐标表示时间,加入碘化铅后,一方面少量的碘化铅溶于水形成碘化铅溶液,溶于水的碘化铅电离出铅离子和碘离子,使碘离子和铅离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且碘化铅溶解速率逐渐减小;另一方面碘化铅电离出的碘离子和铅离子浓度会不会一直增大?当铅离子和碘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他们又会碰撞生成碘化铅固体,且生成固体速率逐渐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淀溶解平衡》
学生的已有认知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生基本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了解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常见的难溶物质。

在高中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电解质的概念。

沉淀溶解平衡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与化学平衡有许多相似地方。

通过高中阶段《化学反应原理》这门必须课程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平衡的意识,学习了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以及盐类水解平衡等,知道了平衡体系的特征及研究平衡的过程与方法,这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初步分析和处理。

一、学生认知障碍
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班级学生是全市1200名之后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饱和溶液,但他们并不知道可溶性电解质存在
溶解平衡,他们认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时,晶体不发生任何改变。

学生认为试管中未溶解的氯化钠晶体是一成不变的。

2.学生很难直接提出检验碘化铅能溶于水的实验方案,学生在设计
实验的能力方面有欠缺。

3.学生不能理解溶度积常数Ksp与沉淀的量无关,学生认为再加入
沉淀固体,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4.在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时,学生习惯用勒下特列原理,不会定量
的用浓度商Q与溶度积常数Ksp相比较来确定。

5.关于沉淀转化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可能是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较
差。

对于混合体系学生的意识比较模糊,他们还是把混合体系的各成分割裂开研究问题。

二、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的原因
1.学生闹不清楚可溶性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主观
臆断,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相关性做的不
够好。

2.学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割裂的、断层的,知识内化不够好,
往往都是课堂上用到以前的知识或方法时,很难很快从大脑中提
取知识或者提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学生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没有明确的依据,学生习惯用勒夏特
列原理来定性分析,不习惯用Q与Ksp相比较的定量分析,而恰
巧勒夏特列原理学生在使用起来比较模糊。

4.对于沉淀转化问题学生从未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并且主要是学生
对Ksp表示的意义与用Q与Ksp的大小来判断是否生成沉淀不熟练。

三、解决学生认知障碍的策略
1.为了学生自主建立建立起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观点。

通过
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有白色晶体析出的实验事实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印象后再逐步分析溶液中的成分以及析出晶体的原因。

建立难溶物溶解平衡时以难溶物PbI2的两个实验为情境,引导学生得出难溶物的性质,再结合flash 展示PbI2 的沉淀-溶解过程增强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2.学生很难提出检验上清夜中有铅离子时可引导学生与上述1中德
实验相比较的,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实验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Q与Ksp相比较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
在教学中我主动运用这一思路来解决平衡移动的相关问题,学生慢慢也就学习使用了。

4.想要弄明白沉淀转化问题学生必须要清楚以下两点:一是Ksp的
意义是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Ksp越小,溶解度越小,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小。

二是明确当Q﹥Ksp时,沉淀生成。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学生逐渐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当溶液中离子浓度之积大于Ksp时就要生成沉淀,并且Ksp越小,这种物质想沉淀下来对离子浓度要求越小。

最后通过生产中FeS等难溶物质作为沉淀
剂除去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应用,学生知道使用沉淀转化的分析过程及应用实例。

五、检测习题
1.下列有关AgCl沉淀的溶解平衡说法正确的是(C) A.AgCl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达平衡后不再进行
B.AgC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Cl-
C.升高温度,AgCl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D.向AgCl沉淀中加入NaCl固体,AgCl沉淀的溶解度不变
解析难溶物达到溶解平衡时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都不停止,但溶解和生成速率相等;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温度越高,一般物质的溶解度越大;向AgCl沉淀中加入NaCl固体,使溶解平衡左移,AgCl的溶解度减小。

2.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B)
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相等
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和溶解的速率相等
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D.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
3.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石灰乳悬浊液存在下列溶解平衡:Ca(OH)2(s) Ca2+(aq)+2OH-(aq),当向此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时,若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溶液中Ca2+数目减少B.c(Ca2+)增大
C.溶液中c(OH-)减小D.c(OH-)增大4.在100 mL 0.01 mol•L-1 KCl溶液中,加入1 mL 0.01 mol•L-1 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Cl的Ksp=1.8×10-10 mol2•L-2)(A) A.有AgCl沉淀析出B.无AgCl沉淀
C.无法确定D.有沉淀但不是AgCl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在一定温度下的AgCl水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B.AgCl的Ksp=1.8×10-10 mol2•L-2,在任何含AgCl固体的溶液中,c(Ag+)=c(Cl-)且Ag+与Cl-浓度的乘积等于1.8×10-10
mol2•L-2
C.温度一定时,当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等于Ksp值时,此溶液为AgCl的饱和溶液
D.向饱和AgCl水溶液中加入盐酸,Ksp值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