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人教版理解并识记熟语正确使用熟语 教案
![人教版理解并识记熟语正确使用熟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b2e1a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1.png)
理解并识记熟语正确使用熟语【教学设想】以全国各地高考题为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找出高考成语(熟语)题命题的规律,总结出高考成语命题的角度和常见错误类型,进一步引导出做高考成语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高考题中引导学生找出高考成语题命题的角度是很关键的步骤,找出规律之后能够让学生把知识迅速迁移运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考试说明》把“正确使用词语”后面括号中的“包括成语”改为“包括熟语”。
什么是熟语?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扩大了词语考查的范围。
熟语作为今年高考新增加的内容,它的出现无疑是给我们一线老师一个信号:必须引导中学生进一步走向生活。
同时,高考新增内容的出现往往在两三年后会趋向“成熟”,以至成为一个稳定的题型。
所以,在高中各个年级开展熟语的教学与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熟语的特点:1、结构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碰钉子”,不能说成是“碰螺丝”;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改动一些字,如“碰了一鼻子灰”与“扑了一鼻子灰”,“不管(不问、不分)青红皂白“等。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开甚至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顺序。
如“开夜车”,可以说成“夜车不能开得太晚,要注意休息”。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
二、熟语的分类:1、谚语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有完整句子。
例如:(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e1a6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a.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教案题目:正确使用熟语教学目标:1.了解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正确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1.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2.熟语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1.区分熟语的意义和用法;2.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1.PPT演示;2.学生练习用的熟语卡片;3.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问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引入熟语话题:请学生回答,他们知道什么是熟语吗?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讲解熟语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熟语的定义。
2.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熟语的定义:熟语是通过长期的使用而形成并广泛流传的固定词组,它们通常不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具有固定的用法和特点。
3.讲解熟语的特点:熟语一般由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单词组成,具有固定和不可分割的字面意思,并且可以被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
三、介绍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20分钟)1.使用PPT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熟语,包括:- 始终如一(consistently)- 神奇的力量(the magic touch)- 谈论(talk of the town)- 悬而未决(up in the air)- 换言之(in other words)2.对于每个熟语,解释其意义和常见的用法,并提供语境示例。
四、熟语练习(20分钟)1.给每个学生分发准备好的熟语卡片。
2.两两搭配,学生之间互相出示自己的熟语卡片,然后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3.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口头使用熟语造句。
五、熟语运用小练习(20分钟)1.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句子,每个句子中都有一个空格,可以用一个熟语填充。
2.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填空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
3.请学生上台逐一解释填空熟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在黑板上进行整理。
六、巩固与拓展(15分钟)1.练习使用熟语比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让每组进行一对一的口语竞赛,使用熟语进行对话。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bbc3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5.png)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熟语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和掌握与高考语文复习相关的常用熟语。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的水平。
3.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与高考语文复习相关的常用熟语。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熟语的技巧。
2.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熟语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籍等。
2.学生准备:学生书、纸笔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幅画作,加深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记忆,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教师可问学生关于画作的问题,如:这幅画作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熟语?等。
二、引入新知(10分钟)1.教师将大量相关的常用熟语展示在PPT或黑板上,并解释每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师通过例句或实例让学生了解每个熟语的用法和应用场景。
三、学习新知(20分钟)1.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到两个熟语进行演练,通过小组间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熟语的用法。
2.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熟语。
3.教师可通过阅读理解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熟语去理解和分析文章。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教师可设计一些情景对话或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熟语进行表达和写作,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2.教师可挑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等,让学生阅读并选取其中的熟语进行解读和分析。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可设置一些附加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一些与高考语文复习相关的熟语。
2.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积累更多的熟语,并督促学生运用到写作和阅读理解中。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可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后续高考语文复习中正确运用熟语的重要性。
2.教师可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正确使用熟语
![正确使用熟语](https://img.taocdn.com/s3/m/c5070dca227916888586d7b7.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考试说明》对成语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掌握考查的重点。
3、掌握成语的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强化基础训练。
学习重点掌握成语的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强化基础训练。
学习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熟语包括成语在高考中属于必考题型,《考纲》规定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两个层面,即理解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包括能够辨析熟语使用的正误。
二、掌握解题方法(一)了解误用类型:请指出下面加点的成语误用的类型,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
1、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2、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3、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5、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6、.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7、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三、课堂作业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6e61a402d276a200292e87.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一、学习目标了解熟语常见的设误类型,掌握常用辨析方法,准确辨析运用熟语。
二、《考试大纲》解读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查能力为E级(表达应用),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这段文字应作如下理解:1.表明对词语考查的范围扩大了。
由“成语”扩大到“熟语”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中学生必须进一步走向生活。
2.对熟语的考查重在正确使用的能力上,能力层级为E级。
3.熟语的运用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准确把握熟语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②细致了解熟语语义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态度、语体风格等特定指向;③辨别熟语在语境中语法搭配、感情色彩、整体语义等方面的协调问题。
三、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熟语使用恰当与否,二是辨析近义熟语,三是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熟语选项。
四、典型题例1.(10年江苏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2.(2009 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作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名不副实)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直言不讳)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正确使用熟语》精品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正确使用熟语》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39822d10661ed9ad51f336.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学设计一、解读《考纲》“正确使用熟语”是从2004年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
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每年都有1题,分值3分,从历年试题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但从高考统计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二、熟语——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考试方式预测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选B项。
B项书写全部正确。
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https://img.taocdn.com/s3/m/1f03cb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3.png)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正确运用各种词语(包括熟语)。
3.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
2. 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分析。
3. 典型例题分析:辨别并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4.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5.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熟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
4. 示例: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练习答案,分析其错误类型,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包括熟语)积累活动,如制作词语卡片、进行词语接龙等。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6fcc9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1.png)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熟语的分类和例句3. 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熟语的定义、分类、例句和练习题。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用于解释和应用熟语。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熟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熟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用法,通过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熟语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熟语,强调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拓展:提供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熟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熟语理解和运用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熟语竞赛:组织学生进行熟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熟语运用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熟语编写故事、对话或演讲,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初中成语熟语教案
![初中成语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f6005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0.png)
初中成语熟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和熟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和熟语的习惯,避免常见的错误。
3.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和熟语的含义和用法,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成语和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和熟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和熟语的运用和注意事项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成语和熟语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成语和熟语。
2. 举例说明成语和熟语的使用场合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成语和熟语的兴趣。
二、讲解成语和熟语的来源和分类(15分钟)1. 讲解成语的来源,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让学生了解成语的丰富内涵。
2. 介绍熟语的分类,包括谚语、俗语、惯用语等,让学生了解熟语的多样性。
三、学习成语和熟语的运用和注意事项(15分钟)1. 讲解成语和熟语的用法,包括词义、词性、语法等,让学生正确理解成语和熟语的含义。
2. 强调成语和熟语的运用注意事项,如避免望文生义、避免重复、避免用错对象等,让学生避免常见错误。
四、练习和巩固(15分钟)1. 提供一些成语和熟语,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填空、选择、改错等,巩固所学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语和熟语的心得和方法,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成语和熟语的定义、来源、用法和注意事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成语和熟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推荐一些学习成语和熟语的参考资料,如成语词典、熟语词典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学习成语和熟语的心得和方法,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21a3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3.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第一章:熟语的概念与分类1.1 熟语的定义1.2 熟语的分类1.2.1 成语1.2.2 谚语1.2.3 俗语1.2.4 典故1.2.5 惯用语第二章:熟语的来源与特点2.1 熟语的来源2.1.1 历史典故2.1.2 民间传说2.1.3 文学作品2.2 熟语的特点2.2.1 结构稳定2.2.2 含义丰富2.2.3 表达生动第三章:熟语的正确使用3.1 熟语的运用原则3.1.1 符合语境3.1.2 贴切表达3.1.3 避免生搬硬套3.2 熟语的错误类型3.2.1 望文生义3.2.2 断词取义3.2.3 前后矛盾3.2.4 语义重复第四章:常用熟语解析与运用4.1 成语解析与运用4.2 谚语解析与运用4.3 俗语解析与运用4.4 典故解析与运用4.5 惯用语解析与运用第五章:熟语的辨析与运用练习5.1 熟语辨析练习5.2 熟语运用练习5.3 综合练习第六章:熟语的语义色彩与语境适应6.1 熟语的语义色彩6.1.1 褒义色彩6.1.2 贬义色彩6.1.3 中性色彩6.2 熟语与语境的适应性6.2.1 正式场合6.2.2 非正式场合6.2.3 不同语境下的熟语选择第七章:熟语的活用与创新7.1 熟语的活用7.1.1 结构变化7.1.2 语义拓展7.1.3 语义转移7.2 熟语的创新7.2.1 基于传统熟语的创新7.2.2 全新熟语的创造7.2.3 熟语的演变过程第八章:熟语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8.1 口语中的熟语运用8.1.1 日常对话8.1.2 辩论演讲8.2 书面语中的熟语运用8.2.1 文章写作8.2.2 商务沟通8.3 跨文化交际中的熟语问题8.3.1 文化差异对熟语理解的影响8.3.2 跨文化交际中的熟语适应第九章:熟语的错误案例分析与修改9.1 常见熟语错误案例9.1.1 语义误用9.1.2 对象误用9.1.3 时代背景误用9.2 错误案例的修改方法9.2.1 替换错误熟语9.2.2 调整句子结构9.2.3 提供正确解释第十章:熟语教学的实践与评估10.1 熟语教学的实践策略10.1.1 教学方法的选择10.1.2 教学活动的设计10.1.3 教学反馈与评价10.2 熟语教学的评估10.2.1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10.2.2 教学方法的评估与调整10.2.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熟语的语义色彩与语境适应补充说明:学生需要理解熟语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它还承载着特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关于熟语的教案
![关于熟语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8ecd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e.png)
关于熟语的教案教案:关于熟语的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熟语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使用常见熟语进行表达和写作。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黑板和白板。
2. 板书工具和文具。
3. 与熟语相关的练习题和例句。
三、教学过程:导入:1. 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扩展至相关的熟语。
2. 呈现一个或多个熟语,让学生尝试理解和猜测其意义。
讲解:1. 介绍熟语的概念:一种固定的、常用的表达方式,具有特定含义的词组或句子。
2. 解释熟语的特点:语义固定,表达简洁,具有文化内涵。
3. 与学生分享一些常见的熟语,并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练习:1. 给学生分发熟语练习题,并提供相应的选择或填空答案。
2.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并相互核对答案。
3. 针对熟语的使用进行例句造句练习,让学生动手尝试运用熟语。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和文化的关联,从中了解和体会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熟语使用。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熟语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或PPT 进行展示。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熟语的重要性。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积极运用熟语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更多的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和文化意识。
四、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整理并完成熟语相关的作业,例如造句练习、语境运用等。
2. 布置学生对某个熟语的研究报告,包括熟语的来源、意义、用法和相关文化背景。
五、板书设计:(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对熟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运用。
但教学中仍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入互动游戏或比赛,增加趣味性和竞争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56db0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4.png)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熟语,包括其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十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熟语的运用和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熟语,了解其大致含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讲解熟语讲解每个熟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内涵。
5.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熟语运用竞赛或测试,评估学生对十个熟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文化拓展介绍熟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熟语收集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熟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八、课程反馈8.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资源9.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中华熟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9.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熟语的讲解视频、案例和练习题,丰富教学手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e9002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e.png)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熟语的用法和含义3. 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实践活动法: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熟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熟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引导学生领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分享心得。
5. 实践活动: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巩固所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运用熟语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与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熟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运用。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熟语教材或资料2. PPT或教学课件3. 讨论话题或场景设计4. 实践活动道具或工具5. 评价量表或评分标准七、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足够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或教学课件。
3. 桌椅:摆放成小组讨论的形式。
4. 教学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熟语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2. 第二课时: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复习巩固所学。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熟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98cb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6.png)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文熟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2 引导学生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运用2.3 熟语与文化内涵2.4 熟语游戏与activities2.5 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4 游戏教学法:通过熟语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4.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熟语及其解析。
4.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3 熟语游戏道具:准备相应的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兴趣。
5.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和运用,让学生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熟语的理解和感悟。
5.4 游戏环节:设计熟语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
5.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熟语。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6.1 熟语采集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熟语,并进行归类和解析。
6.2 熟语故事会:让学生编写含有熟语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以此加深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6.3 熟语与文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深入了解熟语背后的历史文化。
七、教学评估:7.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c2172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3.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考纲要求2、了解熟语的特点3、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重点 1、熟语的积累2、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解读《考纲》“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
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每年都有1题,分值3分,从历年试题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2004年多为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但是从高考统计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二、熟语——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一)口耳相传的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高考考点复习正确使用熟语获奖教案新课标人教
![高考考点复习正确使用熟语获奖教案新课标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7db5316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1.png)
高考考点复习正确使用熟语获奖教案新课标人教高考考点复习正确使用熟语获奖教案新课标人教湖南株洲九方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熟语及高考走势;2、辨析常见错误,形成解题能力和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辨析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和正确使用熟语的语感。
〔一〕熟语类型概念: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
特点:结构的凝固性与内容的丰富性。
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词组〕,谚语和格言〔语句〕。
1、成语:概念: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
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是古代诗文,如学而不厌、闻过则喜;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
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性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等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3、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 —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5、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4、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
例:下列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现在也不用着急。
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时候想想办法,找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还是能找到的。
B.来我们这里办工厂,你放心好了,凡是能开绿灯的地方,政府一定开绿灯,决不会难为你的。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熟语教案10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熟语教案10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3c830f168884868762d699.png)
悠悠熟语,融贯千秋。一个熟语就是一段真挚感人的友谊———高山流水,一个熟语就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破镜重圆,一个熟语就是一种精神———水滴石穿,就是一种力量———翻天覆地,就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把它列为一道“永恒风景”的原因。
二、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白费蜡: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
.白眼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打白条:特指只给欠条,不给现金的做法。
.唱白脸:比喻在批评或争斗中担当严肃批评、凌厉进攻等任务的角色。
.吃白食: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事物或钱财。
.吃白眼:指遭歧视,受冷遇。
.得白财:指白白得到财物。
.交白卷:比喻承担的任务一点没完成。
.亮红牌:借指取消资格、勒令停止。红牌是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来处罚严重犯规运动员的红色标志。
.交红运:多指遇上涉及名利之类的好事。
.开门红:比喻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获得好效益。
.亮红灯:借指不予批准。
.满堂红:比喻全面胜利或兴旺发达。
.老黄牛:比喻工作认真勤勉,不计得失,从不宣扬自己的人。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5b3e5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4.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第一章:熟语的概念与分类1.1 熟语的定义1.2 熟语的分类1.2.1 成语1.2.2 谚语1.2.3 俗语1.2.4 典故1.2.5 其他熟语类型第二章:熟语的来源与特点2.1 熟语的来源2.1.1 历史文献2.1.2 民间口头2.1.3 文学作品2.2 熟语的特点2.2.1 结构稳定2.2.2 意义丰富2.2.3 表达生动2.2.4 语义固定第三章:熟语的正确使用3.1 熟语的语义搭配3.2 熟语的语法功能3.3 熟语的语境适应3.4 避免熟语误用3.4.1 望文生义3.4.2 重复冗余3.4.3 语法错误3.4.4 感情色彩误用第四章:常见熟语辨析与运用4.1 成语辨析与运用4.2 谚语辨析与运用4.3 俗语辨析与运用4.4 典故辨析与运用4.5 其他熟语类型辨析与运用第五章:熟语的实际应用练习5.1 熟语填空练习5.2 熟语解释练习5.3 熟语运用练习5.4 熟语辨析练习5.5 综合应用练习第六章:熟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6.1 熟语与文化的关联6.2 熟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6.3 熟语的价值与作用6.4 熟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第七章:熟语的积累与应用策略7.1 如何积累熟语7.1.1 阅读文献与经典7.1.2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熟语7.1.3 学习专业词汇书籍7.2 熟语的应用策略7.2.1 记忆与复习技巧7.2.2 熟语的创造性应用7.2.3 熟语在不同场合的运用第八章:熟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8.1 教学方法的选择8.1.1 讲授法8.1.2 互动讨论法8.1.3 案例分析法8.2 教学技巧的运用8.2.1 生动举例8.2.2 情景模拟8.2.3 游戏化学习第九章:熟语误用的案例分析9.1 常见误用类型9.1.1 字面理解误用9.1.2 语境不合9.1.3 褒贬不当9.1.4 语法功能误用9.2 误用案例分析9.2.1 具体案例展示9.2.2 误用原因分析9.2.3 纠正与预防措施第十章:综合练习与评估10.1 熟语综合练习10.1.1 填空练习10.1.2 选择题10.1.3 改错题10.2 学生熟语运用展示10.3 教学评估与反馈10.3.1 学生自我评估10.3.2 同伴评估10.3.3 教师评估10.3.4 教学改进策略重点解析本文主要讲解了正确使用熟语的教案,包括熟语的概念、分类、来源、特点、正确使用方法、文化内涵、积累与应用策略、教学方法与技巧、误用案例分析以及综合练习与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高三语文组张磊教学目的1、了解考纲要求2、了解熟语的特点3、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重点1、熟语的积累2、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阐释新的《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调整,增加了“词语”的覆盖面,给我们启示:第一:高考语言命题更加关注人文性,贴进生活,贴进考生;充分考查毕业生的语言基本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广大考生要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把考点放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复习;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做到字不离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
二、知识梳理:什么是熟语?,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
是语言中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惯语、谚语、格语、歇后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定性。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碰钉子”,我们不能说成是“碰螺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说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草烧”。
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再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属于交叉关系,同一语言既可能是谚语,又可能是歇后语,也可能是惯用语。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搞清楚某一语句是谚语还是歇后语或者惯用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恰当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俗语:一般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样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也多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如:“鼻子不通,吃点大葱”“今晚火烧云,明天晒死人”“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
”“燕子钻天,大雨无边”。
又如: 雁怕离群,人怕单干。
人心齐,泰山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煮饭要放米,讲话讲道理。
喜时多失言,怒时多失理。
宁伸扶人手,勿开谄人口。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钟不敲不响,灯不点不亮,理不辩不明。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炼,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业精于勤荒于戏,行成于思毁于随”。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他们的区别在于: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结晶,格言往往出自名人之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坦荡荡:坦然宽广,戚戚:忧愁不安6、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是口语中国短小定型的“三字格”,一般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
如“背黑锅”不是说“背着很黑的锅”而是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枉”;“唱高调”不是说“唱歌的调子可以唱得很高”,而是指“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的好听而不去行动”。
另外,有些惯用语可以拆开,加入其它成分,如“炒鱿鱼”可以说“炒你的鱿鱼”或者“炒老板的鱿鱼”;“挖墙脚”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可以说成“挖他的墙脚”“撬别人的墙脚”。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
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如“下海”“吃醋”“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炮”“喝迷魂汤”“喝西北风”“钻牛角尖”“打退堂鼓”属四字格,“一推六二五”属五字格,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
“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成语:置若罔闻阿谀奉承李代桃僵惯用语:耳边风拍马屁替罪羊、背黑锅例:下面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我们这里办工厂,你放心好了,凡是能开绿灯的地方,政府一定开绿灯,决不会难为你。
B.走过场是不行的,一定要认真自查,查出问题后,再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会来检查的。
C.开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过去的希特勒就是这样。
D.今年的全明星周末对于姚明这样已经二进宫的球星来说,已经少了许多的新鲜与刺激。
试题分析:(D) D .“二进宫”指第二次进监狱,与原文意思不符。
A.“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
B.“走过场”原指戏曲中角色出场后不停留,穿过舞台从另一侧下场,后比喻敷衍了事。
C.“开倒车”比喻违反前进的方向,向后退。
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就用“台柱子”来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
“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
惯用语精编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
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5、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6、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7、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8、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9、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0、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1、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2、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13、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上的)。
14、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
15、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16、穿小鞋:比喻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17、单相思:指男女间仅一方对另一方爱幕。
18、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19、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20、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21、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2、定心丸:能使人情绪稳定的东西。
23、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
24、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
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25、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
26、耳旁风: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多指劝告、嘱咐)。
27、放空炮:比喻说空话,说了不能兑现。
28、放冷箭:比喻暗中害人。
第二教时一、导入悠悠熟语,融贯千秋。
一个熟语就是一段真挚感人的友谊———高山流水,一个熟语就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破镜重圆,一个熟语就是一种精神———水滴石穿,就是一种力量———翻天覆地,就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把它列为一道“永恒风景”的原因。
二、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定型性。
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
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
"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
下面谈谈成语结构活用的情况。
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
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如果由于变动而改变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
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