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前言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和封闭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

2. 长征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把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摆在了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中心工作中。

1952年内蒙古建设了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实现了从工业落后省份到一流制造业的转变。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首先,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农业和轻工业建设受到了忽略,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文化大革命使得全国思想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混乱。

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断和停滞。

4. 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新时期,我国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讨论与互动:通过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整风运动(1957年):1、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2、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④注意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整风运动相区别(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意义: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这样,以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2、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
(一)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其扩大化:1、背景:在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于是党中央发动了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在当时是必要的。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3、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影响:一是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二是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

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曲折中发展

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曲折中发展

目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仍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3)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潮和逆境中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并取得辉煌成就。

表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4)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展现了一条光明之路 (5)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5)参考文献 (6)附录 (7)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曲折中发展[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为社会主义走出低潮展现了一条光明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潮和逆境中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并取得辉煌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党深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仍闪耀着理想的光芒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但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只是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现在看来,他们的设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状况进行的分析批判,因而难免带有局限性。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探索在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

他虽然根据当时俄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如关于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采取“新经济政策”等符合经济规律的措施,但由于他去世过早,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论述不是很多。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 事业的发展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生活,把满足 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 的。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初步满足占世界1/4 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文化建设方面,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 加大教育投资。新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 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一系 列重要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
XXXXX XXXXXXXXXXXXXXX
目录
一、良好的开局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 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 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 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刚刚取得政 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 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 来建设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发表 在1956 年的多事之秋,国际上,苏共 二十大后相继发生波兰、匈牙利事件;国 内接连出现工人罢工、农民退社事件。中 国共产党认真冷静分析后,对事件原因和 形势作了比较客观的估计。基于这种正确 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这一理论根据党民主革命实 践和建国后头7 年的新鲜经验,对重大理 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三年困难时期
周恩来同志经常深入 农村调查研究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 年正当我国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 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 发生,党和国家陷入一场延续十年之久的内 乱。“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 其主观目的是寻求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的办法,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 会主义道路,但他据以发动“文化革命”的 主要论点则是完全错误。“文化大革命”的 发难从文艺、学术、教育界开刀,这也是毛 泽东把他赋予文化意义的原因之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 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 反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
1976) 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
一五计划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 产党中央一九五三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 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 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 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 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 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农业、手工业开展合作化运动,走合作化道路; 2、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概念认知:
■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掌握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探究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含义,意识到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建设中的曲折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1.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包括土地改革和工业化;3.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包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4.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存在的问题1.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与应用;2.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3. 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1.什么是科学实验精神?2.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应用和作用。

四、课堂教学1. 教师引导•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引导学生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探索中曲折”和科学实验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学生查找资料,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

3. 教师组织讨论•教师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就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五、评价与反思1. 评价指标•学生是否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学生是否能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是否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内涵和意义,并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用)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用)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P4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经济
(4)结果和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 本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 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 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 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 原因是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大幅度超额完成。②四大标志工程:鞍山钢 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 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合作探究: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上取得重大成 就。那些重要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主要集中在这里?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5)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 变化情况是:( )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 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心得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心得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心得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对新社会的全面建设和改造。

这场建设是十分艰辛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初期,中国面临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坚定探索和不断的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典范。

在这里,我将就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做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既宏大又辽阔,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和探索,才能够真正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

比如,中国在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经济困难、生产力不足、物质匮乏等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的进展。

而且,这些困难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使得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能够快速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责任,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比如,科学家需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工人需要努力生产,生产管理者需要更好地管理和规划。

只有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才能够打败困难,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建设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毛主席曾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和需要的道路。

比如,中国在20世纪末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的一例,它使中国社会主义向一个更加开放、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中,中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为全球社会主义做出了强大的贡献。

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既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又要遵循时代的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 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
索新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4年9月16日星期一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解析]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答案为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 立,排除C.D两项;A项明显错误。
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2)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 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 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经济上
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 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
生活上 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政权机关分工合作, 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

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1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1956年1957年2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前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

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宜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极大刺激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在胜利面前不少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偏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左”三.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概述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概述

[点击 命题角度] 视角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例1] (2012·广东高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 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 家最高权力机关。
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 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 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 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 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4.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 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 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 设人才。 ②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 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 下降。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经历了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期。

毛泽东等革命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从而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在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逐步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并在1950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以及政治上的混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摆脱了这些困难,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发展。

在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

这一举措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中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曲折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全球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3.1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3.1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
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 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 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分析出来。 A项旧民主主义 的经济形态是1840~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
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 史传统。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典例2】(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
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C.土地的所有权
B.土地的用途
答案:C
【即时点拨】近几年高考特别关注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新时
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之处,因此复习时要重
点理解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 何适应国情,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保驾护航。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
D.土地的规模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分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 并结合其实质进行理解。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 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 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符合题意。土
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 B、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成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敢于创新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伟大
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 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小结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3.政策调整——成功的探索
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 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
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主要措施: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③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实质: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致开幕词,号召 “团结国内外一切
间的矛盾。
可以团结的力量,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②制定主要任务
为 主
建义
设 中
伟 国
大的社会 而奋斗”。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播放视频

9000万吨




3000

1070
万吨

535 万吨

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宣传画)
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1. 引言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从改革开放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行回顾,并分析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2. 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折点,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滞后、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

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便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 探索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着重在经济领域进行探索。

首先,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逐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同时,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发展了国内的城市经济。

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减少干部的数量和权力下放等。

4. 延续与突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在农村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

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空前的动力。

此外,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高等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然而,与此同时,曲折发展也开始显现。

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开始出现,例如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公平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

5. 深化改革与探索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以解决日益增加的社会问题。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6. 结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良好的开局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照抄苏联。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毛泽东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他说。

与此同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指出,苏联革命和建设中的教训必须认真汲取,但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则必须坚持。

对这方面的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概括为五条:(1)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为共产主义的政党。

这个政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

(2)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

(3)在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导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努力取得各国劳动人民的援助,并且努力援助各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

文章指出,我们必须“保卫十月革命所开辟的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这“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内容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

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总路线的失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中国现代文明第一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考情分析:从近几年的新高考来看: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6-66年)中的经验与教训、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高考的重点区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上述内容。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政治上:建国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经济上: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了时代特色。

课本内容: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23课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7课的相关内容第七单元的相关内容主干知识整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⑴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等等⑵开放性:(略)2:关于一五计划的地区分布和发展重点:⑴:地理分布:集中于东北:原因:①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③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⑵: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重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建国前,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3:正确理解“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①:从背景看:新中国成立时,正处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之中,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的政策,为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一边倒”是当时根据国际形势而做出的明智的选择。

②:从内容上看:它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而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利益。

③:从结果上看: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4: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功与失误这一时期探索的主题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速度与规模问题。

成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的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这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60年“八字方针”。

失误: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

在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5: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经验①要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断纠正错误,带领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教训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②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中,别国的模式。

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6: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

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策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

19世纪60年代凯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

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沽”。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言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

1972年纪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巩固提升: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4、(2012年上海历史,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5、(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7、(2012年海南卷历史,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8、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C.三大战役的胜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D.“大跃进”时期10、《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全国销售的纱布、卷烟有1/3是上海生产的,日用工业品有60%是上海生产的。

从1953年到1956年,仅上海支援外地工业建设的工人、基教人员、管理人员及政工干部达21万人。

上述局面的出现得益于①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中心,工业发展潜力巨大②上海地处沿海,大力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③上海私营企业集中,“赎买”政策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④近代上海形成了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