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群体调查报告
![残障群体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3c5b9c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3.png)
残障群体调查报告残障群体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残障群体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调查开始关注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项最新的残障群体调查结果,旨在为社会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了解,以促进残障群体的融入和发展。
调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残障人士,包括视觉、听觉、肢体和智力方面的残疾。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到了1000份有效问卷和50个深度访谈。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残障群体在教育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半数的残障人士表示在教育机构中遭受歧视和排斥,甚至受到欺凌。
这种情况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丧失,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管,确保残障人士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其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残障群体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超过六成的残障人士表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很多企业对残障人士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这导致了残障人士的就业率较低,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教育,鼓励他们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适应他们需求的工作环境。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不便和挑战。
超过八成的残障人士表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遇到了困难,很难得到其他乘客的帮助和理解。
此外,残障人士在医疗和社交方面也面临着障碍,很多医疗机构和社交场合缺乏对残障人士的友善和包容。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公共交通、医疗机构和社交场所的无障碍改造,提高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和服务水平。
最后,调查结果还显示,残障人士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超过七成的残障人士表示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支持的资源。
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残障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结果揭示了残障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1ffaacf9f61fb7360b4c654f.png)
【健康心理学】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日期:2011-02-28访问:点击 170 次来源:松果心理咨询我们认识到残障人士往往容易出现孤独感、自卑感,容易敏感,自尊心强,这就容易引起性格的孤僻。
为了克服残障人士的自卑感,是残障人士心理卫生的重要环节,同时进行障碍部分的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并且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障人士回归社会;引导残障人士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等等,都有助于残障人士形成良好心态,促进心身健康,以更好地融人社会。
1、克服自卑感由于障碍带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巨大障碍,造成巨大的痛苦,使残障人士部分或全部地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在某些功能上又不如常人,做事常常遭受挫折,加上社会上少数人的嘲笑和不适宜的同情、怜悯,因而,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自卑感。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压抑。
对残障人士来说,倘若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势必使躯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干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要强调必要的心理补偿训练,克服自卑感。
要克服自卑感,关键在于认识自卑感的起因。
通常认为,自卑感产生的关键在于社会的评价,它是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评价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等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
家庭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长辈的行为言论,特别是对孩子的评价,常常是儿童产生自卑感的根源。
学习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也是可能导致自卑感形成的原因之一。
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生理健康状况,也容易成为自卑感的起因。
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身材的高矮、胖瘦、体重的轻重,乃至肤色的深浅和头发的浓密程度,如此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自卑感,就更不用说肢体的残疾了。
因此,避免对残障人士任何不正确的评价以及避免进行不正确的比较,是克服残障人士自卑感的重要条件。
如何做好特殊人群的安全教育工作
![如何做好特殊人群的安全教育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208f5f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2.png)
如何做好特殊人群的安全教育工作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孕妇等,他们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或社会地位等因素,在面对各种安全风险时可能更加脆弱,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做好特殊人群的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他们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特殊人群的安全教育工作呢?一、了解特殊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要做好特殊人群的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
儿童天真好奇、好动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迟缓,可能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残障人士可能存在行动不便、感知障碍等问题;孕妇则需要特别注意自身和胎儿的安全。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对于儿童,我们要采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通过故事、游戏、动画片等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不跟陌生人走、不玩火玩水等。
对于老年人,教育内容要简单易懂、实用,例如如何正确使用电器、如何防范诈骗等。
可以通过社区讲座、上门宣传等方式,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和示范。
对于残障人士,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残疾类型和程度,提供个性化的安全教育,例如为视力障碍者讲解如何在道路上行走、为听力障碍者提供可视化的安全提示等。
对于孕妇,要重点关注孕期的饮食安全、出行安全以及预防早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在了解特殊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应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用电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同时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交通安全方面,要教育儿童遵守交通规则,认识交通信号灯和标志;提醒老年人过马路时要小心谨慎,尽量选择有人行横道的地方;为残障人士提供特殊的交通出行指导,如轮椅使用者如何安全过马路。
消防安全方面,要教会儿童不玩火、遇到火灾如何逃生;帮助老年人检查家中的电器和电线是否老化,提醒他们不要在床上吸烟;为残障人士规划好紧急逃生路线,并确保他们能够熟悉和使用。
残障人士的积极生活态度与心态
![残障人士的积极生活态度与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da446d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a.png)
残障人士的积极生活态度与心态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会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
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他们面临的障碍更多而复杂。
然而,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许多残障人士展现出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心态。
他们以乐观、坚韧的力量战胜困境,展现了人类的不屈和智慧。
本文将聚焦于残障人士的积极生活态度与心态,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生活中的残障人士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多重障碍。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被困境击垮,相反,他们选择了拥抱生活,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
这种积极生活态度首先源于内心的力量。
残障人士经历了长期的康复训练和自我调适过程,他们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足,相信自己仍然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对于完美的追求,转而专注于自己拥有的优势和能力。
这种内心的力量使得残障人士能够正视困难,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残障人士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受到外界支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与此同时,残障人士也经常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和社交活动,与其他人士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这种相互支持和交流的环境使得残障人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增强了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为残障人士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提升残障人士的自信心。
他们相信自己拥有与别人一样的权利和尊严,他们坚信自己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种自信心不仅有助于他们克服困难,还能够激发他们的个人潜力,培养出更多的才华和创造力。
其次,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改善残障人士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观的心态可以有效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情绪和幸福感。
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他们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保持积极心态势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益处。
残障人士的积极生活态度也给予我们普通人很多启示和反思。
生活中,在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是否也能像残障人士一样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心态呢?或许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畏困难,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残障人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残障人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3d2a3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f.png)
残障人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残障人士由于生理问题,造成其社会心理较正常人更加脆弱,加之部分人的低素质歧视行为,使残障人士容易形成自卑、孤独、敏感和消极等心理。
进而妨碍残障人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导致残障人士远离社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社会和残障人士自身应共同努力,解决残障人士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
残障人士由于机体缺陷使之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学习、工作、恋爱,导致心中的悲伤和失落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总感觉自己的缺陷带来诸多不便,导致情绪低落。
当个人不能解决困难的问题,而又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遇嘲笑和鄙视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孤独心理
残障人士由于机体缺陷,如行为障碍、语言障碍等,加之社会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无障碍通道、残障人士卫生间、红绿灯声音信号等,限制了残障人士外出,导致他们活动范围狭小;此外缺乏活动场所,缺少人际交流,久而久之产生了孤独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重。
敏感心理
残障人士由于自身缺陷,与外界交流较少,遇到事情藏在心里,造成他们敏感多疑的性格。
对其他人的评论也特别敏感,尤其是涉及个人的缺陷时,不正确的眼神、不恰当的称呼、不合适的动作都可能被他们视为针对自己,往往引起他们特别强烈的反感。
消极心理
部分残障人士由于机体缺陷,自我效能感弱,抱怨老天的不公正,对个人的未来失去希望,易产生消极逆反心理,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兴趣、缺乏生活动力等。
更有甚者表现出敌对情绪,当个人利益受影响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一部分会辱骂甚至攻击他人。
残障人士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
![残障人士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576834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9.png)
残障人士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
引言
残障人士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面临着特殊的挑战。
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残障人士所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对策。
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 忧虑和抑郁:残障人士常常面临与日常活动的困难和社会隔离等问题。
这些困境可能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沮丧。
2. 自尊和身份认同:残障人士可能受到社会刻板印象和歧视,影响他们对自我的看法和身份认同感。
3. 心理创伤:有些残障人士可能经历了意外事故或疾病,导致心理创伤的后遗症,如创伤后应激障碍。
4. 身体形象问题:某些类型的残障可能导致残障人士对自己的外貌产生负面情绪和不安。
干预对策
1.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2.社会支持网络:加强社交活动和社会参与,帮助残障人士建立支持网络,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3. 教育和宣传:加强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知和理解,减少歧视和偏见,促进包容和尊重。
4. 康复训练:提供适当的康复训练,帮助残障人士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自主能力。
5. 身体形象辅助:提供外科手术、假肢等身体形象辅助设备,帮助残障人士改善身体形象问题。
结论
残障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强教育宣传、康复训练和身体形象辅助等干预对策,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 张三.(2021). 残障人士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干预[J]. 心理学杂志, 28(3), 123-135.。
走进盲人的感知觉世界
![走进盲人的感知觉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851737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0.png)
走进盲人的感知觉世界查理是贝尔中学的优秀生,利用感恩节的时间找了一份周末工作。
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是让他帮助看护一名年长的盲人――法兰。
法兰是美国的一名中校,在一次军训中双目失明,从此对生活失去兴趣,变得敏感、多疑,失去生活的信心,脾气古怪而暴躁,并且还有酗酒的习惯。
这是电影《闻香识女人》中所讲述的故事。
如何与法兰进行交往,进入他的生活世界,对查理来讲实在是一个难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接触到失明的人士,怎么才能轻松地与他们进行交往呢?如何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盲障人士心理的感知觉特点吧,你会发现,其实与他们进行交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或许你还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过人之处。
敏感是盲人感知觉最突出的特点。
当查理第一次进入法兰的居室时,发现法兰对叫他“先生”非常敏感,而当查理改叫他上校时,他仍然对称呼表示“不满”。
敏感是盲人感知觉的突出特点,一般情况下,盲人比明眼人对一些诸如称呼、评价、语言的声调、语气、说话的速度等非常在意,不了解的人会以为他们很难打交道,实际上这是他们的感知觉特别的正常反应。
明眼人与他人进行交往、沟通时不仅通过听觉来捕捉信息,而且主要是通过视觉来观察对方的动作、眼神、姿势等获得全面的信息。
而盲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主要通过听觉来判断对方的意图,所以对听觉的信息非常敏感。
不仅听觉敏感,他们其他方面的感觉能力也相当敏锐,如嗅觉、触觉、味觉等。
所以我们在与盲人进行交流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在语音、语调、语速、用词等方面都要恰当,最好在和他们交往前,能够向熟悉他们的人了解一下基本情况、特殊的忌讳、爱好等。
当一种感知觉信息的通道遇到障碍时,来自其他通道的信息感知觉能力会得到加强,以补偿障碍信息。
查理发现法兰虽然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但他可以非常准确地开关收音机、从酒瓶里把威士忌倒到酒杯里、女人在身边走过时可以准确地说出所用香水的品牌,甚至他还可以在25秒钟内把一把拆散的手枪重新组装完毕。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aa85a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9.png)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障儿童的关注和关心也越来越多。
而其中,听障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残障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
因为听力的缺陷会影响到儿童的交流能力和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家庭乃至儿童自身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对策两个角度进行相关研究。
一、影响因素1. 生理因素听障儿童由于先天性因素或意外受伤等原因导致听力受损,这种生理因素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由于听力受损,儿童难以与外界有效地交流,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 社会环境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孤立、歧视、欺凌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由于社会对残障儿童的认知不足和不完善,导致他们往往面临社交、就业等不公平待遇,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家庭的态度和环境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家长对听障儿童缺乏理解和支持,或者家庭环境缺乏关爱和包容,都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策研究1. 家庭教育和支持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制定对策。
首先是家庭教育和支持,家长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了解如何与听障儿童相处、沟通以及如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2. 社会环境改善另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残障儿童的保护和教育,扩大残障儿童的社会融合程度,减少其面临的歧视和欺凌,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干预对于已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心理沟通、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树立自信,重建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4. 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针对成年听障人士,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残障儿童是什么意思
![残障儿童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2bd6e401ed9ad51f01df2b7.png)
残障儿童是什么意思【篇一:残障儿童是什么意思】智障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智障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
但智障人士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
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因智力发展受到障碍,智力水平较一般人稍低。
需要适当教育及训练,使其能独立工作和照顾自己。
2.吸收知识和技能方面较为缓慢。
3.十八岁以下发生,若依据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程度,智障人士可为:(a)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b)中度智障:智商介乎25-49;(c)严重智障:智商在25以下。
智障儿童智障成因引致智障的成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先天及后因素两大类:(一) 先天因素,如唐氏综合症,遗传因子结合出现问题;新陈代谢系统出现问题。
近亲结婚或较容易产下此类婴儿。
(二) 后天因素怀孕期间: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病菌感染(如得过麻疹,糖尿病)、错服药物、跌伤、营养不良、酗酒、吸烟、吸毒或受x光辐射感染等都可能引致出生婴儿智障。
生产期间:早产、难产、婴儿缺氧、病菌感染或体重不足引致儿童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造成智障。
婴儿及幼童期间:初生婴儿抽筋、血糖过低、病菌感染(如、)、营养不良或意外令脑部受损,会影响智力。
后天培养:后天环境培育也影响个人智能的发展。
智障儿童特质学习方面: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学习的动机少出于自发;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情方面:他们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
残障人士社会实践报告
![残障人士社会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d47d86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f.png)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残障人士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残障人士的生活,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们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我国残障人士数量众多,据统计,我国残障人士占总人口的5%左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残障人士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就业难、生活不便、心理压力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设施建设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实践目的1. 了解残障人士的生活现状,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参考。
2. 提高残障人士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推动残障人士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四、实践内容1. 调查了解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残障人士的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残障人士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就业难:残障人士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身体条件限制而面临就业困难。
(2)生活不便: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给残障人士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心理压力大:残障人士在社会中容易受到歧视,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2. 举办残障人士技能培训为了提高残障人士的就业能力,我们组织了残障人士技能培训班。
培训班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手工制作、烹饪等。
通过培训,残障人士掌握了一项或多项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残障人士心理压力大这一问题,我们邀请了专业心理辅导师为残障人士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辅导师通过倾听、沟通等方式,帮助残障人士缓解心理压力,树立自信心。
4. 组织残障人士参与社会活动我们组织了残障人士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如文艺演出、运动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残障人士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增强了社会认同感。
5. 建立残障人士互助平台我们搭建了一个残障人士互助平台,为残障人士提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服务。
平台上,残障人士可以互相倾诉、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特殊人群的心理学分析
![特殊人群的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73a0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b.png)
特殊人群的心理学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人群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些人天生具备特殊的身体和智力,而有些人则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某些特殊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这些特殊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帮助,因为他们与其他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困难。
本文将针对几种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进一步理解和关注这些群体。
一、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问题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社交交往和语言功能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感官过敏或感官缺陷等。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他们与别人交流缺乏互动,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情感,不善于表达说话;在行为方面,他们独立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在面对困难时会出现焦虑和沮丧的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帮助他们积累社交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尽量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多动症儿童的心理问题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容易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长时间持续一项任务;同时,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较为冲动和激动,缺乏自制力和耐心,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情绪波动。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目标,帮助多动症儿童建立起一种有序、规律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逐渐培养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问题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进食障碍等。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情绪的波动、对生活的失去兴趣和动机、对自我和环境的否定和消极情绪等。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他们的情感世界和行为状态都较为不稳定,容易出现自闭、忧郁、焦虑、暴躁等行为表现,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针对这些问题,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以及社会工作者都需要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帮助和支持。
残障人士的心理特征(残障社会工作课件)
![残障人士的心理特征(残障社会工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3af75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4.png)
残障人士的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一样,有普遍的心理活动规律, 同时残障人士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心理有特殊性的一面。 这种特殊性是在残障人士生活实践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一般来讲,残障人士的心理特点表现为
1.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2.有较强的心理补偿能力
1.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残障人士,特别是感官与肢体障碍但是智力正常的残障 人士,他们自身的生理条件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也能 明显的感受到自己和非障碍人士的差异。在对比中他们会 出现自卑、孤独、封闭、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体验。
库伯勒-罗斯模型
库伯勒-罗斯模型
库伯勒-罗斯提出了悲伤(grief)的五阶段模型,这五个 阶段分别是:
①否认(Denial); ②愤怒( Anger); ③讨价还价(Bargaining); ④绝望(Depression); ⑤接受(Acceptance)。
第一阶段:否认(Denial)
(2)心理潜能的发挥
残障人士的心理潜能包含潜在的能力和潜在的动力两方 面。
残障人士由于生理缺陷而普遍具有一种补偿心理,为他 们心理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动力。残障人因意识到自己生理上 的缺陷,他们反而对社会地位,社会作用,个人能力和事业 成就的心理期望往往比健全人更为强烈。同时,这种深厚的 潜在能量又为残障人士心理潜能的发挥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阶段:讨价还价(Bargaining)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是和自身,也或者是和自己信仰
的神灵(例如上帝)。通常我们会希望奉献一些东西来改
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例如,我们企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
来换回我们我们的爱人,回到悲剧发生以前。这只是人类
希望一切如旧的表现。
第四阶段:绝望(Depression)
特别人群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
![特别人群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5c01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f.png)
特别人群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特别人群,指的是一些有特殊需求或特殊情况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妇、婴幼儿、残障人士等等。
由于身体状况或生理特点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人群的角度,探讨这些人需要特别注意的健康问题。
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也逐渐增多。
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健康问题:1.饮食问题:老年人一般容易口耐乏味,容易产生饮食上的偏好性和厌食状况。
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老年人饮食不健康,营养不良,进而引发多种健康问题,例如缺钙、贫血等问题。
所以,老年人的饮食需要注意均衡、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水果,控制热量摄入。
2.运动问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长期缺乏运动容易导致肌肉关节僵硬、容易疲劳等问题。
适当进行适合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预防这些身体问题,例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进行。
3.心理问题: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老年人需要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多参加社交活动等。
二、孕妇在孕期,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孕妇的健康问题也需要重视。
以下是孕妇需要特别注意的健康问题:1.饮食问题:孕期饮食营养需要均衡,同时还需要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利于胎儿生长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腐、鸡蛋等等。
但是需要避免摄入太多的糖分和脂肪,控制体重的增长。
2.运动问题:孕妇需要适度的运动来保持身材和身体健康。
但是需要避免过度运动和高强度的运动,例如激烈的有氧运动等都需避免。
3.心理问题:孕妇的心理健康也需要重视。
孕期孕妇的情绪波动较大,而孕期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胎儿。
孕妇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避免产生过度焦虑或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
三、婴幼儿婴幼儿需要长时间的照顾和保健。
以下是婴幼儿需要特别注意的健康问题:1.饮食问题:婴幼儿的饮食需求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吃奶和添加辅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和适度的营养摄入。
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
![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1e5c3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9.png)
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残疾儿童是指因生理或心理原因而在身体或智力功能上有缺陷的儿童。
他们与其他儿童相比,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困扰和挑战。
了解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于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怀至关重要。
残疾儿童往往面临着自尊心的挑战。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与其他儿童不同,并因此产生自卑感。
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他们无法像其他儿童那样自如地进行日常活动,或者因为其他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和言行。
因此,我们应该尽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残疾儿童也可能面临着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会被其他儿童排斥或孤立,因为其他儿童对他们的残疾缺乏了解和接纳。
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环境,鼓励其他儿童与残疾儿童建立友谊并共同参与各种活动。
残疾儿童可能面临挫折和焦虑。
由于他们的身体或智力上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像其他儿童那样轻松地完成一些任务或达到一些目标。
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沮丧和失望,并且担心自己无法胜任。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还包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残疾会影响他们的未来,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希望和信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未来展望,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了解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于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怀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尽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提供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环境,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并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未来展望。
通过我们的关爱和支持,让残疾儿童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拥有快乐和有意义的生活。
残疾人进入公共场所的心理障碍
![残疾人进入公共场所的心理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9d8a4bc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4.png)
阻碍社会融入
心理障碍可能使残疾人产生自卑和孤 立感,难以融入社会,影响其人际关 系和社交网络。
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自身因素
残疾人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状况是 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如自 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社会因素
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以 及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不完善 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残疾人心理障 碍的产生。
THANKS.
宣传教育
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残疾人出行的关注 和尊重,营造友善的社会氛围。
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
05
成功克服心理障碍的残疾人案例
案例一
小张是一位双腿截肢的残疾人,通过长期的自我调整和心理辅导,他逐渐克服了 自卑和恐惧,能够自信地出入公共场所,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案例二
小李是一位聋哑人,在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但她通过学习和使用手语,成功融 入了主流社会,在公共场所中表现得自信开朗,与健全人无异。
对公共设施的疑虑
残疾人可能对公共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存在疑虑,担心在使用过 程中出现问题。
对陌生人的焦虑
01
02
03
社交恐惧
残疾人可能因为自身的残 疾而感到自卑,害怕与陌 生人交流,产生社交焦虑 。
对他人反应的担忧
残疾人可能会过分关注他 人的反应,担心他人对自 己投来异样或歧视的目光 。
对他人帮助的依赖
,这会导致他们在进入公共场所时感到紧张和不安。
03
残疾人社会适应困
难与自卑心理
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社交障碍
由于身体上的不便,残疾 人可能难以与他人进行正 常的社交互动,导致社交 圈子狭窄。
环境不友好
公共场所的设计和设施可 能没有充分考虑到残疾人 的需求,导致他们感到不 适应和困难。
国际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
![国际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0a416d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e.png)
国际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残障人士是指因为先天或后天的身体、智力、心理、感官等方面的缺陷,而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困难和障碍的人群。
国际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主要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模型和标准。
根据WHO的定义,残障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功能或者智力上受到严重限制,从而对其社会参与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状态。
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国际上通常使用的是“缺陷-活动限制-参与限制”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当一个人身体、智力、心理等方面存在缺陷时,就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其社会参与的能力。
这种定义强调了残障人士在社会中的参与和平等权利。
根据这个模型,残障人士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缺陷,而是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缺陷。
例如,身体方面的残障可以包括四肢残疾、行动不便、健康问题等;智力方面的残障可以包括智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等;心理方面的残障可以包括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等;感官方面的残障可以包括视觉障碍、听力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残障都可能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造成不利影响。
国际上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还与其社会参与和平等权利有关。
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规定,残障人士应当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这包括平等对待、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平等就业机会、无歧视等方面的权利。
此外,国际上还对于残障人士的权利保护,提出了相关措施和政策。
国际上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和权利保护,旨在推动社会的包容和平等。
在很多国家,各种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都在努力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和保护。
这包括提供教育、就业、医疗、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以及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歧视和障碍等。
总之,国际上对于残障人士的定义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模型和标准,并强调了残障人士在社会中的参与和平等权利。
这个定义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缺陷,还包括了智力、心理、感官等方面的缺陷。
为了实现残障人士的平等权利,国际社会不断努力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平等。
肢残护理讲座心得体会
![肢残护理讲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debac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c.png)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在这个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肢残护理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肢残护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内容概述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康复医学专家主讲,内容涵盖了肢残护理的基本理论、实践技巧以及心理关怀等多个方面。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以下内容:1. 肢残的定义与分类:专家首先对肢残进行了定义,并介绍了常见的肢残类型,如截肢、截瘫、肌肉萎缩等。
2. 肢残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座深入分析了肢残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包括疼痛、活动受限、自卑感等。
3. 肢残护理的基本原则:专家强调了肢残护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患者、个性化护理、全程管理等。
4. 肢残护理的实践技巧:讲座详细介绍了肢残护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康复训练、日常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
5. 心理关怀的重要性:专家指出,心理关怀在肢残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二、心得体会1. 肢残护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通过讲座,我认识到肢残护理并非简单的照顾,而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
它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技能。
2. 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在肢残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至关重要。
我们要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生活。
3. 个性化护理,关注患者需求:每个肢残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关注患者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4. 康复训练,助力患者回归社会:康复训练是肢残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5. 心理关怀,助力患者战胜自卑:肢残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心理辅导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有何特点
![心理辅导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f78f1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00.png)
心理辅导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有何特点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他们可能包括残障人士、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遭受过重大创伤的个体、服刑人员等等。
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手段,在帮助这些特殊群体应对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与一般人群相比,心理辅导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残障人士为例,他们可能不仅要面对身体功能的限制所带来的生活不便,还可能经历因社会歧视和自我认同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如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其心理状态可能更加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存在自杀的风险。
而遭受过重大创伤的个体,如灾难幸存者、性侵受害者,可能长期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困扰,出现闪回、噩梦、回避等症状。
服刑人员则可能面临着适应监狱生活、对未来感到迷茫、与家庭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辅导工作者需要对不同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其次,建立信任关系在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中尤为重要。
由于特殊群体在生活中可能经历过更多的挫折和不信任,他们对他人的防备心理往往更强。
例如,服刑人员可能对辅导人员的动机产生怀疑,认为这只是一种监管手段;遭受过性侵的受害者可能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难以敞开心扉。
因此,辅导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通过真诚、尊重和理解来逐渐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这可能需要从一些小的细节入手,比如倾听他们的抱怨、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接纳。
再者,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需要根据特殊群体的特点进行调整。
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特殊群体,如智力障碍者,辅导人员可能需要采用更加简单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引导。
比如,通过图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听力或语言障碍者,可能需要借助手语、文字交流或者特殊的辅助工具来进行辅导。
残障人士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残障人士课程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a1425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7.png)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障人士的生活现状和权益保障。
2. 培养学生关爱残障人士的情感,树立平等、尊重、包容的社会价值观。
3. 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学会与残障人士友好相处。
教学重点:1. 残障人士的生活现状和权益保障。
2. 关爱残障人士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尊重残障人士。
2. 如何将关爱残障人士的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残障人士的概念和分类。
2. 引导学生思考:残障人士在生活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二、新课讲授1. 残障人士的生活现状:a. 介绍我国残障人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b. 分析残障人士在就业、教育、出行等方面的困境。
c. 讲述一些残障人士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感人事迹。
2. 残障人士的权益保障:a. 介绍我国关于残障人士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
b. 分析残障人士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c. 讲述一些残障人士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
三、课堂讨论1. 如何关爱残障人士?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残障人士?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关爱残障人士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残障人士在生活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残障人士?二、新课讲授1. 残障人士的心理需求:a. 介绍残障人士的心理特点,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b. 分析残障人士的心理需求,如尊重、关爱、理解等。
c. 讲述一些残障人士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实现人生价值的案例。
2. 残障人士的沟通技巧:a. 介绍与残障人士沟通的注意事项,如语气、表情、动作等。
b. 讲解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与残障人士建立良好关系。
c. 分享一些与残障人士友好相处的实例。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模拟与残障人士的交往场景,运用所学沟通技巧进行互动。
2. 教师点评,总结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的认知特点
残障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着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
由于残疾的类别不同,残疾的程度不同,以及致残发生的时间(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其认知特点也不同。
盲人由于视觉丧失,尤其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景认识。
由于人的外界信息90%是来自视觉通道,因此,盲人的形象思维很不发达。
他们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D
盲人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
由于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较丰富,也促成他们言语能力强的特点。
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健谈、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D
聋人的特点
聋人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差些。
二、残障人士的情感特点
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曰益増强
自卑感:这是每个残障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
由于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足够的帮肋,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敏感、猜疑:
由于他们身上的缺陷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
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
(比较好的用词是“残障人士”
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
这种特点在许多残障人身上都相当突出。
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
爆发性情感较少。
富有同情心:
残障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障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为其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三、残障人士的性格特点
残障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与普通人不同,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类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
此外,每一类残疾人又有其独具的性格特点。
盲人性格比较内向,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 很少爆发式的对外表达;他们喜欢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比较深刻。
聋人则与盲人相反,他们的性格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方式比较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
聋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拐弯抹角n聋人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
有的聋人倾向于眼前世界.考虑长远利益少。
有的聋人偏重于物质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愿意去深入探索知识世界的内涵。
他们对生活是通过直接乐趣、具体行动和自己的情感表达来分析的。
四、盲人的心理特点
盲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盲人更加注意听觉信息.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也更为细致,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如盲人运动员借肋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通过球里面小铃铛发车的声音判断球的走向,进行
门球比赛等。
同时,听知觉的选择性要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
因此,盲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
手机静音等。
否则,盲人运动员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认为是裁判员的声音而做出犯规动作。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盲人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
盲人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空间知觉的形成
盲人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例如,盲人跳远运动员凭借步幅移动的运动觉形成距离感,从而能
够在自己最佳的距离内助跑和起跳。
有些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样,我
们称这种能远距离感知障碍的“奇怪”现象为“障碍觉”。
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
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由于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或形成不了完整的视觉表象。
盲对个体注意的影响
1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意注意有所加强而无意注意亦有所増多.
其它感知觉通道利用率的提高,其有意注意加强。
又由于这些通道的注意选择性均不如视觉通道,故其无意注意也随之增多。
2、盲人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减少而对第二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加强. 视觉表象对盲人注意的吸引力相对减弱,语词的注意和感知通道应用频率高.
3、盲人的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
缺乏(或少有)视觉系统无意注意的干扰,盲人的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
盲对个体记忆的影响
1、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盲人的听觉表象、触觉表象、运动觉表象、嗅觉表象等比较鲜明和稳定,而且在这些方面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发展n
2、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
盲人因为视觉缺陷而缺乏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常常需要识记一些需要识记而又不理解的东西.如物品存放的位置、衣服颜色与款式及面料的搭配等等°
盲对个体想象的影响
1、听觉想象比较丰富.
他人讲话的语调,文学作品中的语句,音乐的旋律等都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2、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
由于个体的想象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多数盲人很难产生色彩斑斓、景色如画的想象.
3、想象常常带有个人和情感色彩。
如听到亲切温和的声音,再加上受到宽松的对待,会将对方想象得很美丽。
相反,听到严厉的声音,受到严格的对待,会将那个人想象得很丑陋。
盲对个体思维的影响
1、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
借肋于第二信号系统进行形象或抽象思维。
有的盲人常独自沉思默想,长期的动脑使他们思维更敏捷。
2、形象思维缺乏
盲人由于缺少视觉表象,对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盲对个体语言的影响
1、学语言的动机比较强烈
通过语言来获取信息满足的需要比较迫切,词汇的掌握及口语的发展可能比普通人要快。
2、模仿发音整合困难
缺少了视觉在模仿发音过程中的整合作用,无法模仿正确的面部表情,不可避免地出现发
音不准、颤音等现象.甚至在发音时出现面部上的多余动作。
3、词与事物形象脱节
由于感性经验的积累慢而词汇积累快,在词汇和事物表象之间发生脱节现象•不能理解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白雪皑皑、雪白等词汇。
4、注重自己的表达
注重自己表达并占据主要话题,而忽视了对方的沟通与参与。
缺少体态语言.
与盲人的沟通技巧
⑴对盲人避讳“瞎说”、“瞎猜”、“瞎想”、“瞎……"等不文明不尊重的词句,免得刺伤他们的
隐痛。
(2) 第一次见面可以尽量多地告知对方关于你的信息,让他有信任和安全感。
(3) 来到他们的身边和离开他们的身边一定要有声音或动作示意。
(4) 对他(她)讲话时先说他(她)的名字,提示正在对他(她)说;并保持正常的语调和语音与他们讲
话。
(5) 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
如“把水杯放在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把水杯放在那儿”;“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不是“在这里”。
(6) 别以为他们看不见而有时做些“小动作”一其实他们有可能“看到”,有可能听到,有可能猜
到。
(7) 不断向他(们)解释你所看到的一切或他关心的物品。
(8) 见到好几个盲人在场时,宜喊一遍名字都打招呼。
(9) 让盲人等待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有所倚靠,而不是让他觉得“孤苦伶仃”和有无依无靠的“广场恐
怖症”。
(10鼓励盲人使用残存视力。
要当他的“眼睛二而不是做他的“手”——需要的是“借,你的眼并通过嘴翻译给他,而不是替他做他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