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人教版适用年级:初一至初三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复习历史知识,巩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的概念理解;3.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1. 古代史-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 秦朝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史;- 中国古代帝制的兴衰周期;-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 近代史- 中华民族的抗战史;-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全球热点问题与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2. 对比法:比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 练习法:设计历史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巩固与实践。

教学过程:1. 复习知识:通过回顾历史课程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并理清头绪;2. 拓展知识:引入新的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内容;3. 深化理解:通过讲解、对比、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4. 练习应用:组织学生做历史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学习方法,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学科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3. 学科情感态度: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反馈:1. 教师反馈:根据学生复习表现,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方法;2. 同学互评: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习动力;3. 家长交流: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教学参考资料:1.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2. 历史相关教辅资料3. 互联网教育资源教学时间安排: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一个小时的历史复习时间,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石、骨、蚌);土地公有制;壁画、彩陶画。

2.奴隶社会:(1)商、西周时期:①经济:农业:石器锄耕、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国王代表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官府垄断,青铜制造;官营手工业为主:产生于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资金、原料由官府供给,规模经营,产品不入市场,职业世袭,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工商食官”政策②政治:夏朝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王位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周朝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

三者的关系: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③文化:甲骨文、金文。

(2)春秋战国:①经济:农业,A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B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向私有制。

C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产生时间:春秋。

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简单概括为: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2课时 人教版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2课时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课时] 第2课时[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史(2)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1)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2)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3)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4)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的开发。

2、理解层次:(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运用层次:(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考点导学]1、陈胜吴广起义。

为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成语“揭竿而起”由此得来)2、张骞通西域。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汉武帝召募,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丝绸之路在中外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至今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七上P83丝绸之路4、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用10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他北击匈奴,开发南疆,扩大了疆域。

人教版高中历史复习 满分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复习 满分教学案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学习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比较熟悉,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等分辨模糊不清,特别容易理解错误,因此,在上本课时应该多用材料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学生更好理解和学习本课。

四、巩固诊断1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

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

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9·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4.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单元复习课时】本单元复习共计6课时【2009大纲要求】一、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教材知识复习】(一)单元阶段特征生产力(石质-铜器-铁)铁制农具牛耕私田出现封建经济农业:主导地位的确立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商业:全国市场的形成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封建城市政治:禅让制-井田、分封-县制(军功受爵)文化:成熟文字(甲骨文)春秋战国文化出现繁荣-百家争鸣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主干民族融合趋势国家统一的趋势出现(二)单元知识复习第1讲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井田制与分封制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复习课时:1课时基础网络建立: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

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

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

灭亡:公元前771年9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

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辨疑解难】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远古时期)1.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从远古时期到清朝。

1.2 重点内容:三皇五帝的传说:介绍燧人、伏羲、神农等三皇五帝的传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夏商周的更迭:介绍夏朝、商朝、周朝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以及思想家如孔子、墨子等的思想影响。

1.3 复习题目:简述燧人、伏羲、神农的重要贡献。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2.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中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2 重点内容:秦朝的统一与灭亡: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及秦朝的暴政和灭亡。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介绍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改革,以及汉朝的繁荣和衰落。

丝绸之路的开通: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和对中国与西方的交流2.3 复习题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和秦朝的暴政。

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交流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3.2 重点内容:三国鼎立: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争夺,以及三国归晋的过程。

两晋的更迭:介绍西晋和东晋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介绍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的发展。

3.3 复习题目:三国鼎立的情况和三国归晋的过程。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和灭亡。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四章: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4.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中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4.2 重点内容:隋朝的建立与灭亡:介绍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及隋朝的繁荣和灭亡原唐朝的建立与繁荣:介绍唐太宗建立唐朝,以及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全套教案(含必修和选修,供学生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全套教案(含必修和选修,供学生用)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目的:巩固,扩大。

<2)分封的对象和主体:①对象:<又称“同姓亲族”)、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②主体:<3)主要内容:①天子给诸侯授、授、授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A.权利:接受天子的分封,爵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B.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4)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天子——————士<5)特点:主要以关系层层分封, 等级<6)影响:①西周:扩大了,巩固了②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争霸、混战,破坏了国家2、宗法制<1)目的:凝聚,防止,强化<2)主要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宗;余子分封为,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宗。

诸侯、卿大夫、士比照天子类推。

<3)核心和特点: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和。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分封制是宗法制在上的体现。

二、中国早期<指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1、主要以分配政治权利,等级。

2、权与权相结合,具有色彩。

3、诸侯有相当大的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第二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秦朝建立和汉朝巩固△课标要求: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1、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独裁,专断,即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2、过程:战国奠基 → 秦朝建立 → 汉朝巩固 → 唐朝完善 → 北宋加强 →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的理论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行<2)秦朝建立:①政治前提:秦灭六国,统一了皇帝制:皇帝,皇权,皇位②制度构成 制——中央行政制度 制——地方行政制度 A. 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事。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课时] 第1课时[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2)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4)记住夏朝的时间、建立者。

(5)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6)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理解层次: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导学]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他们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他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因为环境险恶和工具简陋,过着群居生活。

大约在夏、商、周时期,闽西的居民主要是闽越族和畲族。

3、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1)都开始了原始农业。

河姆渡的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和粟的国家。

(2)都有了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半坡原始居民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3)都已使用磨制石器。

(4)都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见书七上p8“干栏式房屋”和p9“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5)都处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七千年)和半坡遗址(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4、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水有功。

尧舜禹时期形成了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6、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1 夏商西周的更迭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掌握夏商西周的主要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成就等。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等历史事件。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经济发展等。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2.1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了解秦朝的建立、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法律制度等。

掌握秦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2.2 汉朝的兴衰了解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历史事件。

掌握汉朝的衰落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1 三国鼎立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主要战役、三国归晋等历史事件。

掌握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了解两晋南北朝的建立、发展、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掌握两晋南北朝的主要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成就等。

第四章: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4.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南北、大运河、科举制度等。

掌握隋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4.2 唐朝的盛世与衰落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

掌握唐朝的衰落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第五章: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5.1 宋朝的兴衰了解宋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

掌握宋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5.2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了解元朝的建立、蒙古族的历史、忽必烈的统治、行省制度等。

掌握元朝的统治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第六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6.1 明朝的建立与衰落了解明朝的建立、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土木堡之变等历史事件。

掌握明朝的衰落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6.2 清朝的建立与衰落了解清朝的建立、康乾盛世、文字狱、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

掌握清朝的衰落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第七章: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7.1 鸦片战争与晚清的变革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中国古代史复习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2.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重点了解每个时期的政
权更迭、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和社会生活等。

三、教学方法:
1.教师授课和学生参与互动;
2.班级讨论和小组合作。

四、教学步骤:
1.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分组讨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并进行汇报。

3.整体复习并归纳各个时期的重点知识点和考点。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总结,教师进行答疑和评价。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教学难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

六、教学资源和评估:
1.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设备。

2.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总结和巩固。

七、教学延伸:
1.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
2.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掌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这将为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基础。

历史教案(总复习)

历史教案(总复习)

历史教案(总复习)第一章:中国古代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史的综合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远古时代至清朝末年。

2. 重要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

3. 人物: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

4. 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行省制度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

2. 难点:对古代史事件的深入理解,人物功绩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对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深对古代史的认识。

2. 归纳法: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古代史上的规律性知识。

3. 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及重要性。

2. 课堂讲解:分别讲解重要事件、人物、制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史。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古代史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范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 重要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 人物: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等。

4. 制度:近代化改革、民主政治制度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教案一、复习内容:秦汉时期1. 秦朝的建立及统一战争2. 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统一措施3. 秦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4. 汉朝的建立及文帝、武帝的统治5. 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迁6. 汉朝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成就二、复习目标:1. 掌握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2. 理解秦朝和汉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3. 熟悉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科技成就三、教学重点: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措施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3.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建设四、教学难点:1. 理解秦始皇和武帝的统一措施和政治制度2. 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料2.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成果3. 课堂练习和自主复习六、教学过程:第一课:秦朝的建立及统一战争1. 讲解秦朝的建立过程,分析秦国的统一战争2. 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和政治改革3. 布置课后阅读《秦朝兴亡史》,做笔记第二课:汉朝的建立及文帝、武帝的统治1. 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分析文帝、武帝的政治措施2. 学生展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科技成就3. 布置课后复习《汉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准备期末考试七、课后作业:1. 阅读《秦朝兴亡史》,做笔记2. 复习《汉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准备期末考试3. 分组制作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展板八、评价与展望:通过本次秦汉时期的总复习,学生们掌握了该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了秦朝和汉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

希望学生们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1 夏商西周的更迭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与灭亡掌握夏商西周的主要制度和社会结构了解夏商西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第二章: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2.1 秦的统一与灭亡了解秦的统一过程和原因掌握秦朝的主要制度和政策了解秦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2.2 汉朝的兴衰掌握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的统治了解汉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掌握汉朝的衰落原因和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1 三国鼎立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原因掌握三国的主要政治和经济状况了解三国鼎立的影响和结果3.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掌握两晋南北朝的建立和灭亡了解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掌握两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和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4.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原因掌握隋朝的主要制度和政策了解隋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4.2 唐朝的兴衰掌握唐朝的建立和唐太宗的统治了解唐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掌握唐朝的衰落原因和影响第五章: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5.1 宋朝的兴衰掌握宋朝的建立和宋太祖的统治了解宋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掌握宋朝的衰落原因和影响5.2 元朝的统治了解元朝的建立和蒙古族的特点掌握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了解元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第六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6.1 明朝的兴衰掌握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的统治了解明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掌握明朝的衰落原因和影响6.2 清朝的统治了解清朝的建立和满族的特点掌握清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了解清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第七章: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7.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7.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掌握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要措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掌握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八章:中国现代史(五四运动至建国前)8.1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掌握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思想8.2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掌握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了解国共内战的背景和过程第九章:中国现代史(建国至改革开放前)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主要政策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9.2 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第十章: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至现在)10.1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的夏商西周的更迭补充说明: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了解这一时期的建立与灭亡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教案(总复习)

历史教案(总复习)

历史教案(总复习)第一章:中国古代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时期。

2.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3. 培养学生的史实记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阶段。

2.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图表、时间线等方式展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2. 引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时期。

2. 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3. 培养学生的史实记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阶段。

2.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图表、时间线等方式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2. 引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世界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时期。

2. 理解世界史的发展和变迁。

3. 培养学生的史实记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阶段。

2.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

人类文明由政治文明(政治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物质文明(生产、生活、流通、交通等)、精神文明(思想、科技、文艺等)三部分组成。

认识历史的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

认识历史的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等。

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专题学习的价值: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各时期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发展历程,探究其原因、影响、规律,有助于辩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批判传承。

◆整体感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考纲、课标要求◆考点解析◆难点提醒: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轨迹,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对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科学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制度因素。

◆整合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和宗法制: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二、中央集权制度◆高考回顾:1、(07广东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C【解析】属于容易题。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上册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史实和线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2.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3.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史实和线索。

2. 教学难点:不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参考资料,自行复习相关知识点,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历史作业,评估学生的复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或历史知识竞赛等形式的考试,检验学生的复习成果。

教学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建议每章安排2-3课时。

六、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4.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人教版初中历史复习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复习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复习教案设计学科:历史年级:初中教材版本:人教版主题:复习教学目标:1. 教会学生复习历史中的重要知识点和概念;2. 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历史意识;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复习中国历史的朝代、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3. 复习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事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导学生回忆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点复习(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分组讨论并整理重要历史知识点;2.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整理的知识点进行点评和加深理解;3. 练习和答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练习,并在答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三、概念梳理(15分钟)1. 教师介绍历史中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 学生思考:学生结合实例,思考概念的内涵和应用;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概念间的关联和区别。

四、历史图表解读(15分钟)1. 教师示范:教师展示历史图表和数据,指导学生理解图表内涵;2. 学生分析:学生根据图表解读历史事件和趋势;3. 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分析图表,总结规律和结论。

五、综合评价(10分钟)1. 小组展示:学生按照组织要求,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2. 互评交流: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和补充意见;3.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次复习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复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复习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复习效率和方法。

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需要继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提高历史学习的整体水平。

初中校本教案 历史

初中校本教案 历史

初中校本教案历史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史实。

2. 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3. 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

2. 提问: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主要史实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补充。

3.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

2. 提问: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有哪些?背景、过程和意义是什么?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补充。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讲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强调其贡献和影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拓展(1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 课堂练习和讨论,评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复习备课湖南省涟源市荷叶高考补习学校吴爱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阶段特征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

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

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

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1、元谋人:(1)我们伟大祖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2)元谋人的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3)元谋人的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4)元谋人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因此我国的历史可上溯到约一百七十万年前。

(5)陕西出土的蓝田人,距今约100万年至65万年。

2、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1929年我中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的。

(2)距今年代:约70至20万年。

(3)体质特征: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头部还残留着猿类的特征,双手和上肢发展最快,这是他们劳动的结果。

由于劳动与直立行走,促进了头脑变化。

北京人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作用。

(4)劳动工具(旧石器):元谋人和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以及使用火,他们使用打制石器。

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5)使用天然火:有了火,就能吃烧熟的食物,促进体质的发展,也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6)早期的人类社会——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时代,自然条件艰难,为了生存,他们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得来的食物,过着群居的生活。

这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开始了。

(7)语言:他们已经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二、氏族公社时期:※1、山顶洞人:(1)距今年代:18000年前。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

(3)体质特征:同现代人大体一样。

(4)劳动工具: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会制造骨针和饰物,把兽皮缝成衣服,有了爱美观念。

懂得人工取火。

2、氏族公社:(1)山顶洞人已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2)氏族公社是按血统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团。

(3)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3、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1)距今年代:七千至五千年,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2)劳动工具:普遍作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并已使用弓箭,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的一项重大改进。

河姆渡人制造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

(3)原始农业:半坡人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半坡人还种蔬菜和麻,用麻线织布制衣。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4)学会饲养家畜家禽,有猪、狗、牛、羊和鸡。

(5)制造彩陶;如半坡人面网纹盆。

(6)定居生活;半坡人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会建造房屋。

他们的居住区,有氏族成员的住处,有公共活动的场所,有公共墓地和窑场,形成一个村落。

河姆渡人会建筑木结构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7)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其特点是: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氏族成员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土地、牲畜为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的生活。

5、大汶口文化中晚期:(1)发现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2)距今年代;四五千年。

(3)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它的早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4)社会经济发展很大,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制陶技术和工艺水平很高,已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5)社会关系的变化——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现了私有财产,逐渐产生了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1、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1)黄帝的距今年代、生活地域: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联盟首领。

(2)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3)华夏族的形成:黄帝曾率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现在把会夏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2、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禹——部落联盟首领及生活的地域、时代:尧舜禹是继黄帝以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首领。

(2)禅让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禹治水:传说舜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控制住,禹治水认真负责,三过家门而不入。

4、阶级社会的产生:(1)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传说中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氏族和部落的首领都拥有私有财产。

(2)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形成与原始社会的瓦解:富有的氏族首领逐渐成为氏族贵族,他们强迫战俘做奴隶,一些贫苦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

氏族贵族转化为奴隶主,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了,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

四、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1)夏朝的建立:从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禹是夏朝的建立者。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

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定都阳城。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

2、夏朝的灭亡:(1)夏桀的暴政:公元产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

(2)奴隶的反抗:夏桀的暴政中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夏朝奴隶的不断反抗加速了夏桀统治的瓦解。

(3)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机起兵,向夏进攻,打败了桀,夏朝灭亡了。

五、商朝的兴衰:1、商朝的建立:(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2、殷墟和甲骨文:(1)殷墟:19世纪末在今河南安阳发现的殷都废墟称之为“殷墟”(2)甲骨文: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今有15万片左右。

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之为“甲骨文”。

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经研究表明,甲骨文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的内容可与《史记》相印证。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1)奴隶的悲惨生活:商朝统治者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

(2) “人牲”和“殉葬”: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批奴隶作为供品。

奴隶主死了,活埋或杀死奴隶做陪葬。

六、西周的政治和经济:1、武王伐纣:(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统治非常残暴。

主要表现在:一是过着腐朽的生活;二是用酷刑镇压人民。

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2)周部落的强盛:生活在泾水、渭水流域的商朝属国周国的首领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整顿政治和军事使周国发展成为强国。

(3)牧野之战和商朝的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继承了父亲周文王的事业,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商纣临时武装的奴隶们在阵前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七、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

(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4)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2、西周的灭亡:(1)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

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

(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八、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1)井田制的实行始于商朝,它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2)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因此称为井田。

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产品分配形式。

2、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统治者实施分封制的原因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和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制的作用是:通过分封,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九、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①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

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