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
在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记叙文阅读题也是所有文体阅读中使用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所以,训练记叙文的阅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使用语文的规律,使学生学会多种阅读的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水平。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时首先要重视阅读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阅读方面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阅读水平。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记叙文中培养自己的水平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飨读者。
一、牢记文体知识,做好读前准备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和事情经过的叙述来表达中心思想。
2、记叙文的要素。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记叙文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记叙文结构。
记叙文结构划分有六种方法: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组织材料的,按时间推移划分;②按空间位置的变换为顺序组织材料的,按地点转换划分;③按事情发展划分;④按描述角度划分;⑤按人物感情变化划分;⑥以事情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顺序组织材料的,按逻辑关系划分。
4、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如《小橘灯》等课文。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者把后面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如《背影》。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因为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情或相关情况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等课文。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六种形式:①以时间为线索;②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③以事件发生、发展为线索,如《挺进报》;④以实物为线索,如《一件珍贵的衬衫》;⑤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故乡》;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使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
议论,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含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明确阅读步骤,做到有的放矢
1、强化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前提,题目设计着眼整体,侧重于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命题人依据文章特点,抓住文章主旨、思路、篇章结构及表现方法这些全局性的问题设计题目。做这些题目能够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好题目是文章的“题眼”,通过仔细推敲题目所蕴涵的信息,能够推知文章的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文章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的,要仔细辨别含蓄的意味,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按照记叙文结构特点,分析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和关系,概括文章大意,实行主旨总结。
2、注重阅读理解。
阅读水平的核心是理解和驾驭语言的水平。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理解和驾驭水平,才能真的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只有落实了语言的理解,才能够将阅读落到实处。其方法有:①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②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③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的含义。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⑤多方面揣摩词句在文中的含义。一句话,词句的理解要联系具体语境,反复品味。
3、引导整体感悟。
感悟是在理解、领会文段意义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心得,是对文段阅读的超越。这种主观感悟是阅读水平的本质和核心。
在这里,教师更应“授之以渔”,比如对记叙语言的分析,可看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鲜明;看语言在修辞上的特色,看语言风格的别具一格,如幽默、恢谐等。
三、掌握阅读方法,注重水平培养
笛卡尔说过:“没有准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告诉我们,阅读如果不掌握准确的方法,就会成为新时代的瞎子。
1、带着疑问去读。
在阅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在阅读过程中要解决那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字音、字形、字义、词组、标点、修辞、句式等基本层次;然后是深层理解,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所以,阅读文章必须经过熟读深思,心领神会,把文章中可利用的精华,很自
然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领会到文章的精微奥妙之处,把阅读文章学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享受。
2、灵活使用“三读”。
“三读”即粗读、细读、精读。平时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时就按“三读”实行。布置预习作业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有兴趣去读,就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准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受到熏陶感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粗读:就是浏览整篇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字典、词典解决字、词、音义。边读边勾画边圈,粗略懂得课文的内容重点、难点。对不理解的字词作符号。
细读: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和课后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其重难点,弄清课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精读:仔细阅读,抓住精彩的语句及段落,抓住关键词语,认真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趣,把书读“薄”。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
3、课内课外渗透。
我们认真学习课内精典课文,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课外阅读来。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被充,要想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力求选文内容丰富反映当前生活,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时代精神面貌的作品。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精髓,找到文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达到感受和理解的统一,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得到实际性的效果。
总的来说,阅读水平的培养绝不是阅读知识的死搬硬套。阅读水平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有恒心,长期坚持阅读中精读、细读的训练,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