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合集下载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10)= [(5)-(6)] × 100(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2.高差部分(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17)= (8)-(7)(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除用于国家高程控制网加密外,还常用于建立局部区域地形测量、工程测量高程首级控制,其高程应就近由国家高一级水准点引测。

根据测区条件和用途,三、四等水准路线可布设成闭合或附和水准路线,水准点应埋设普通标石或作临时水准点,亦可和平面控制点共享,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表。

表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指标注:计算往返较差时,L 为单程路线长,以km 计;n 为单程测站数。

一个测站的观测程序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成对双面尺观测。

测站观测程序(表如下。

安置水准仪,粗平。

瞄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下、上、中丝的读数,记入手簿(1)、(2)、(3)栏。

瞄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下、上、中丝的读数,记入手簿(4)、(5)、(6)栏。

瞄准前视尺红面,读取中丝的读数,记入手簿(7)栏。

瞄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的读数,记入手簿(8)栏。

以上观测程序归纳为“”,可减小仪器下沉误差。

四等水准测量亦可按“”程序观测。

后,前,前,后112)上述观测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测站计算与检核,的限差要求后,方可迁站。

测站计算与检核1. 视距计算与检核后视距d 后:(9)=[(1)-(2)]×100 前视距d 前:(10)=[(4)-(5)] ×100前后视距差Δd :(11)=(9)-(10) 前后视距累计差Σ Δd :(12) =上站(12)+本站(11) 以上计算的d 后、d 前、Δd 、ΣΔd 的规定,以满足中间法的要求。

因此,每站安置仪器时,尽可能使Σd 后=Σd 前。

2. 读数检核设后、前视尺的红、黑面零点常数分别为K 1(如4.787)、K 2(如4.687),同一尺的黑、红面读数差为:前视尺 (13)=(6)+K 2-(7) 后视尺 (14)=(3)+K 1-(8)(13)、(14)之值均应满足表2-3的要求,即三等水准不大于2mm ,四等水准不大于3mm 。

否则应重新观测。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K1=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测站编号


后尺下丝
前尺下+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K1=
K2=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水平角观测记录手簿(测回法)
日期天气仪器观测者记录者检查者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日期仪器组别组长
观测者记录者计算者
测站编号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表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表

计算式
备注
(9)=[(1)-(2)]×100 (10)=[(5)-(6)]×100 (11)=[(9)-(10)] (12)=本站+前站 K+黑-红 K+黑-红 (15)=[(16)-(17)± 0.100] (16)=(3)-(7) (17)=(4)-(8) (18)=1/2[(16)+(17) ±0.100]
三第等水准测量手薄
测自 至 年 夜 日 开始 时 分 测 站 编 号 后尺 点号 上丝 下丝 前尺 上丝 下丝 方向 及尺号 黑色面 红色面 观测者: 天气: 结束 时 记录者: 仪器型号: 呈像: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mm) 高差中数 (m) 备注
后距(m) 前后视 距离差(m) (1) (2) (9) (11)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2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5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10m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2m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m。 K1=4.787,K2=4.687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5mm。 K后为小,取+0.100
前距(m) 累计差(m) (5) (6) (10) (12)
后 前 后-前
(3) (7) (16)
(4) (8) (17)
(13) (14) (15)
(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序号 1.读数部分 (1) (2) (3) (4) (5) (6) (7) (8) 2.视距部分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代表意义 后尺黑面上丝读数 后尺黑面下丝读数 后尺黑面中丝读数 后尺红面中丝读数 前尺黑面上丝读数 前尺黑面下丝读数 前尺黑面中丝读数 前尺红面中丝读数 后尺视距差(后距) 前尺视距差(前距) 后、前视距差 后、前视距离累计差 后视尺黑、红面中丝读数差 前视尺黑、红面中丝读数差 黑、红面高差之差 后、前尺黑面中丝高差 后、前尺红面中丝高差 高差中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薄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薄

仪器记录表重要问题记载表页数问题摘要处理结果或意见处理者编号记载由某号水准点至某号水准点或与路线页数联测之三角点其它点的往测或反侧(标出图幅分幅线、水准路线、点位号数及路线联测之三角点或其它点)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一)观测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铟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表1 (单位:m)(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c.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d.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c.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d.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a. 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b. 将望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c. 照准前视尺黑面,按b款操作;d. 照准前视尺红面,按b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e. 照准后视尺红面,按d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铟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

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10)= [(5)-(6)] × 100(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2.高差部分(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17)= (8)-(7)(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及示例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及示例要求

作业要求
1.44站数据,每一站占一行,八个原始观测数据都是按照四等水准后后前前(黑红黑红)的顺序排列;
2.把每站八个观测数据填入四等水准测量手簿空白表格中,按照要求进行相关计算;
3.每4站为一个测段,测站编号为1,2,3,4,下个测段继续从1编号,视距累计差以测段为单位累积;
4.划改要求:①8个原始观测值的厘米、毫米位为严禁划改,若抄错或记错,整站划掉,重新记录;②8个原始观测值的米、分米位允许划改,但只划改错的数字,不能整体划改;
③严禁涂描数据,严禁就字划改,严禁连环划改;④非原始观测数据(计算数据)每个数字可划改,但必须规范清晰;
5.取位要求:①视距、视距差、视距累积差取小数点后1位,以米为单位;②黑面高差、红面高差取至小数点后3位,以米为单位;③测站高差中数取至小数点后4位,以米为单位;
④测段高差取至小数点后3位,以米为单位,取舍遵循“四舍六入,奇进偶不进”;
6.限差要求:①前后视距≤100米;②前后视距差≤3米;③前后视距累计差≤10米(以测段为单位累积,新的测段重新累积);④K+黑-红≤±3mm;⑤黑面高差与红面高差之差
≤±5mm;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示例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实训项目5:四等水准测量综合训练
一、实训目的
1、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和检核的方法;
2、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闭合差调整及求出待定点高程;
3、独立进行连续的四等水准测量;
4、独立完成一条单一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
5、独立完成合格的单一水准路线观测成果。

二、实训内容
1、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的快速算法;
2、进一步规范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方法;
3、提高水准测量成果的方法和措施。

三、实训仪器及工具
每4~5人为一个实训小组,每组领用水准仪一台,水准尺2根,尺垫2个。

自备铅笔、小刀、测距手簿。

四、实训步骤及要点
1、背离已知点方向为前进方向,在每两点之间设置偶数站,前、后距离大约相等,其距离不超过50米;
2、每一测站的操作程序是“后—前—前—后”,详细步骤见“实训情景3: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记入表1中并立即对该站进行各项差检核的计算(每站各项限差的计算内容详见“实训情景4: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和限差检核”)和高差中数的计算;
3、迁下一测站,继续上述操作程序,直到最后回到A 点(或另一个已知水准点);
4、根据已知点高程及各测站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其限差公式为:
)
(20mm L h f
±=容 或(mm)
n
8容
h f
±=
式中:n ——测站数
L ——水准路线的长度,以km 为单位。

5、若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内,则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五、注意事项
1、在每次读数之前,要消除视差。

2、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严格居中(自动安平水准仪没有此项)。

3、必须在每一测站的各项限差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迁移测站。

4、在已知点和待定点上不能放置尺垫,但转点必须用尺垫,在仪器迁站时,前视点的尺垫不能移动。

六、上交资料
实训结束时,每组必须完成一份合格的实训报告五。

实训报告五四等水准测量综合训练
1、实验数据记入表1,并进行高差计算,确保各项校核无误。

表1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测站后尺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K加黑
减红
高差中数备注下丝下丝
编号后距前距
黑面红面视距差 d ∑d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后-前
2、检核计算
∑后视距离:∑前视距离:往测末站∑d: 往测总距离:∑黑面后视中丝读数:∑红面后视中丝读数:∑高差中数:∑黑面前视中丝读数:∑红面前视中丝读数:
∑黑面高差:∑红面高差:∑黑面高差- ∑红面高差:[∑黑面高差+ ∑红面高差]/2 :
3、待定点高程计算
根据表1计算,填入表2,求待定点高程。

表2 待定点高程计算
点号距

测站

高差 (m)
高程备注观测值改正数平差值
辅助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