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合集下载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篇1: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翻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彷徨。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头活水: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开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究,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如今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挪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头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篇2: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进步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入,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注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

问渠④哪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⑥巨舰一毛轻。

向来⑦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⑧自在行。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鉴:古代的镜子。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移动。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⑤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⑥“艨艟”:古代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⑧中流:江心。

引(那通哪)。

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

【写作背景】:《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腚兄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持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能够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持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地学习、使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升理解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来说,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够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所以人们常常用来比喻持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持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持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升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淌、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持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导语】朱熹(1130年9⽉15⽇~1200年4⽉23⽇),⾏五⼗⼆,⼩名沋郎,⼩字季延,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称紫阳先⽣、考亭先⽣、沧州病叟、云⾕⽼⼈、沧洲病叟、逆翁。

谥⽂,⼜称朱⽂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称朱⼦,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师。

下⾯是为⼤家带来的朱熹《观书有感⼆⾸·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观书有感⼆⾸·其⼀ 宋代:朱熹 半亩⽅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那通:哪) 译⽂ 半亩⼤的⽅形池塘像⼀⾯镜⼦⼀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的⽔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

注释 ⽅塘:⼜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别墅》词云:“清晓⽅塘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 鉴:⼀说为古代⽤来盛⽔或冰的青铜⼤盆。

镜⼦;也有学者认为镜⼦。

指像鉴(镜⼦)⼀样可以照⼈。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称代词,这⾥指⽅塘之⽔。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不断积累,只有在⼈⽣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和探索,才能使⾃⼰永保先进和活⼒,就像⽔源头⼀样。

赏析 这是⼀⾸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种微妙难⾔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泓死⽔,⽽是常有活⽔注⼊,因此像明镜⼀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个⼈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有收益、提⾼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观书有感其一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的作者是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亩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朱熏的观书有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观书有感》的相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2篇【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 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2023最新-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2023最新-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篇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

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

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

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

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

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

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

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观书有感》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解读~~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解读~~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译文: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进步。

~~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一、题目(一)1.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诗句是“,?”2.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读书能使我们心智明澈,见识多广的诗句是哪一句?1和2答案都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答案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之泉源源不断。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今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频、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赏析: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二、题目(二)《观书有感》其二中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诗句是,。

答案: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答案解析:本诗作者朱熹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

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美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

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

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

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

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不断。

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中考文言文《观书有感》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书有感》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书有感》全文详细翻译导读:精品源自历史科【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

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
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假如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
物的漂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

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
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因
为有源源持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

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

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
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持续地汲取知识,
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

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
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敞
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持续。

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
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
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
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词结
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
诗作。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因为父、师
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
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持续地
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持续有所发展提升才能活跃,免得
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自由自在,自由自在。

这两首诗以鲜明
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扩展阅读:朱熹的人物评价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
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
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

路修齿耄,神往形留。

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许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

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

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
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
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
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
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在地方官的任
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

最后还应指出,朱
熹还是中国教育的教育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