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问题 剩余变量
对偶问题的变量
对偶问题用两阶段法求解的最终的单纯形表
对 偶 问 题
对偶问题的变量 对偶问题剩余变量
上页 下页 返回
y1 y2 y3 y4 y5 y2 1 / 4 5 / 4 1 0 1 / 4 1 / 4 y 3 1 / 2 15 / 2 0 1 1 / 2 3 / 2 3/2 c j z j 15 / 2 0 0 7 / 2 x3 x4 x5 x1 x2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 (4)若对偶问题可行,但其目标函数值 无界,则原问题无可行解。 • (5)若原问题有可行解而其对偶问题无 可行解,则原问题目标函数值无界。 • (6)对偶问题有可行解而其原问题无可 行解,则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值无界。
CX
原问题
Yb
对偶问题
CX
Y b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五、互补松弛性:
对 偶 问 题
ˆ ˆ ——若 X , Y 分别是原问题(1) X 与对偶问题(2)的可行解, , Y 分别为(1)、(2)的松弛变量,则: ˆ ˆ ˆ ˆ 即: YX 0, Y X 0 X , Y 为最优解
S S
S
S
上页 下页 返回
ˆ ˆ ˆ Y X S 0 Y ( b A X ) 0 y i x si 0 ˆ ˆ ˆ y 0 x 0 A X a x b , ˆ si ˆj ˆi i ij i j 1 ˆ x si 0 A i X b i y i 0 ˆ ˆ
原问题松弛变量
原问题的变量
原问题化为极小问题,最终单纯形表: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化为极小问题
x1 x 2 x 3 x4 x5 x 3 15 / 2 0 0 1 5 / 4 15 / 2 x 1 7 / 2 1 0 0 1 / 对偶问题/ 2 4 1 最优解 x2 3 / 2 0 1 0 1 / 4 3 / 2 0 0 0 1/ 4 1/ 2 ( c j z) j y 4 y 5 y1 y2 y3
AX 证明: b Y A X Y b CX Y AX Y b
Y A C Y AX CX
从弱对偶性可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 (1)极大化问题(原问题)的任一可行 解所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是对偶问题最优 目标函数值的下界。 • (2)极小化问题(对偶问题)的任一可 行解所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是原问题最优 目标函数值的上界。 • (3)若原问题可行,但其目标函数值无 界,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说明: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中,如果对 下页 应某一约束条件的对偶变量值为非零,则 返回该约束条件为严格等式;反之如果约束条 件为严格不等式,则其对应的对偶变量一 定为零。
• 互补松弛定理应用:
– (1)从已知的最优对偶解,求原问题 最优解,反之亦然。 – (2)证实原问题可行解是否为最优解。 – (3)从不同假设来进行试算,从而研 究原始、对偶问题最优解的一般性质。 上页 下页 – (4)非线性的方面的应用。
1 2
厂 家
3
s .t
收 购
1
6y y 2
2 3 2 3
5y 2y y 1 y ,y ,y 0
1 2 3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化为极小问题,最终单纯形表: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 的变量
原问题松弛变量
上页 下页 返回
化为极小问题
x1 x 2 x 3 x4 x5 x 3 15 / 2 0 0 1 5 / 4 15 / 2 x1 7 / 2 1 0 0 1 / 4 1/ 2 x2 3 / 2 0 1 0 1 / 4 3 / 2 (c j z ) 0 0 0 1/ 4 1/ 2 j y 4 y 5 y1 y2 y3
对 偶 问 题
返回
以上性质同样适用于非对称形式。
对 偶 问 题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上页 下页 返回
返回
n
A的第i行
原问题第i条约束
另一方面:
对 偶 问 题
ˆ ˆ Y X 0 (YˆA C ) X 0 (YˆP c ) x 0 ˆ
S j j j
x 0 YˆP c ˆ YˆP c x 0 ˆ
j j j j j j
对偶问题的第j条约束
上页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 偶 问 题
Fra Baidu bibliotek
四、对偶定理(强对偶性): ——若原问题及其对偶问题均具有可 行解,则两者均具有最优解,且它们最 优解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证明: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解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个有有限最优解 另一个有有限最优解。 一个有无界解 另一个无可行解。 两个均无可行解。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 偶 问 题
三、最优性定理: ——若 X 和 Y 分别是(1)和(2) 的可行解,且有 CX Y b, 则 , Y X 分别是(1)和(2)的最优解 。
上页 下页 返回
证明:因为(1)的任一可行解
C X Y b, CX
X
均满足
Y b
则 X 为(1)的最优解, 反过来可知: 也是(2)的最优解。 Y
对 偶 问 题
设原问题(1)
max z CX s .t . AX b X 0
对偶问题(2)
min w Yb s .t . YA C Y 0
上页 下页
一、对称定理: 定理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返回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二、弱对偶性定理: ——若 X 和 Y 分别是原问题 (1)及对偶问题(2)的可行解, 则有 CX Y b
对 偶 问 题
第二节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引例 •对称性 •弱对偶性 •最优性 •对偶性(强对偶性) •互补松弛性
上页 下页 继续 返回
返回
引例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max z 2 x1 x 2 5 x 2 15 原 s.t. 6 x1 2 x 2 24 问 题 x1 x 2 5 x1, x 2 0 min w 15 y 24 y 5 y
对偶问题最优解(决策变量)
y1 0, y 2 1 / 4, y 3 1 / 2
原问题的松弛变量
从引例中可见: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在某种意义上 来说,实质上是一样的,因为第二个 问题仅仅在第一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达 而已。 理论证明: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解的关系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偶问题 剩余变量
原问题 最优解
原问题 的变量
原问题松弛变量
对偶问题的变量
对 偶 问 题
• 两个问题作一比较:
1.两者的最优值相同 z w 8.5 2.变量的解在两个单纯形表中互相包含 原问题最优解(决策变量)
x1 7 / 2 , x 2 3 / 2
对偶问题的松弛变量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偶问题的变量
对偶问题用两阶段法求解的最终的单纯形表
对 偶 问 题
对偶问题的变量 对偶问题剩余变量
上页 下页 返回
y1 y2 y3 y4 y5 y2 1 / 4 5 / 4 1 0 1 / 4 1 / 4 y 3 1 / 2 15 / 2 0 1 1 / 2 3 / 2 3/2 c j z j 15 / 2 0 0 7 / 2 x3 x4 x5 x1 x2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 (4)若对偶问题可行,但其目标函数值 无界,则原问题无可行解。 • (5)若原问题有可行解而其对偶问题无 可行解,则原问题目标函数值无界。 • (6)对偶问题有可行解而其原问题无可 行解,则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值无界。
CX
原问题
Yb
对偶问题
CX
Y b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五、互补松弛性:
对 偶 问 题
ˆ ˆ ——若 X , Y 分别是原问题(1) X 与对偶问题(2)的可行解, , Y 分别为(1)、(2)的松弛变量,则: ˆ ˆ ˆ ˆ 即: YX 0, Y X 0 X , Y 为最优解
S S
S
S
上页 下页 返回
ˆ ˆ ˆ Y X S 0 Y ( b A X ) 0 y i x si 0 ˆ ˆ ˆ y 0 x 0 A X a x b , ˆ si ˆj ˆi i ij i j 1 ˆ x si 0 A i X b i y i 0 ˆ ˆ
原问题松弛变量
原问题的变量
原问题化为极小问题,最终单纯形表: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化为极小问题
x1 x 2 x 3 x4 x5 x 3 15 / 2 0 0 1 5 / 4 15 / 2 x 1 7 / 2 1 0 0 1 / 对偶问题/ 2 4 1 最优解 x2 3 / 2 0 1 0 1 / 4 3 / 2 0 0 0 1/ 4 1/ 2 ( c j z) j y 4 y 5 y1 y2 y3
AX 证明: b Y A X Y b CX Y AX Y b
Y A C Y AX CX
从弱对偶性可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 (1)极大化问题(原问题)的任一可行 解所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是对偶问题最优 目标函数值的下界。 • (2)极小化问题(对偶问题)的任一可 行解所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是原问题最优 目标函数值的上界。 • (3)若原问题可行,但其目标函数值无 界,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说明: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中,如果对 下页 应某一约束条件的对偶变量值为非零,则 返回该约束条件为严格等式;反之如果约束条 件为严格不等式,则其对应的对偶变量一 定为零。
• 互补松弛定理应用:
– (1)从已知的最优对偶解,求原问题 最优解,反之亦然。 – (2)证实原问题可行解是否为最优解。 – (3)从不同假设来进行试算,从而研 究原始、对偶问题最优解的一般性质。 上页 下页 – (4)非线性的方面的应用。
1 2
厂 家
3
s .t
收 购
1
6y y 2
2 3 2 3
5y 2y y 1 y ,y ,y 0
1 2 3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化为极小问题,最终单纯形表: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 的变量
原问题松弛变量
上页 下页 返回
化为极小问题
x1 x 2 x 3 x4 x5 x 3 15 / 2 0 0 1 5 / 4 15 / 2 x1 7 / 2 1 0 0 1 / 4 1/ 2 x2 3 / 2 0 1 0 1 / 4 3 / 2 (c j z ) 0 0 0 1/ 4 1/ 2 j y 4 y 5 y1 y2 y3
对 偶 问 题
返回
以上性质同样适用于非对称形式。
对 偶 问 题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上页 下页 返回
返回
n
A的第i行
原问题第i条约束
另一方面:
对 偶 问 题
ˆ ˆ Y X 0 (YˆA C ) X 0 (YˆP c ) x 0 ˆ
S j j j
x 0 YˆP c ˆ YˆP c x 0 ˆ
j j j j j j
对偶问题的第j条约束
上页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 偶 问 题
Fra Baidu bibliotek
四、对偶定理(强对偶性): ——若原问题及其对偶问题均具有可 行解,则两者均具有最优解,且它们最 优解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证明: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解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个有有限最优解 另一个有有限最优解。 一个有无界解 另一个无可行解。 两个均无可行解。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 偶 问 题
三、最优性定理: ——若 X 和 Y 分别是(1)和(2) 的可行解,且有 CX Y b, 则 , Y X 分别是(1)和(2)的最优解 。
上页 下页 返回
证明:因为(1)的任一可行解
C X Y b, CX
X
均满足
Y b
则 X 为(1)的最优解, 反过来可知: 也是(2)的最优解。 Y
对 偶 问 题
设原问题(1)
max z CX s .t . AX b X 0
对偶问题(2)
min w Yb s .t . YA C Y 0
上页 下页
一、对称定理: 定理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返回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二、弱对偶性定理: ——若 X 和 Y 分别是原问题 (1)及对偶问题(2)的可行解, 则有 CX Y b
对 偶 问 题
第二节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引例 •对称性 •弱对偶性 •最优性 •对偶性(强对偶性) •互补松弛性
上页 下页 继续 返回
返回
引例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max z 2 x1 x 2 5 x 2 15 原 s.t. 6 x1 2 x 2 24 问 题 x1 x 2 5 x1, x 2 0 min w 15 y 24 y 5 y
对偶问题最优解(决策变量)
y1 0, y 2 1 / 4, y 3 1 / 2
原问题的松弛变量
从引例中可见: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在某种意义上 来说,实质上是一样的,因为第二个 问题仅仅在第一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达 而已。 理论证明: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解的关系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偶问题 剩余变量
原问题 最优解
原问题 的变量
原问题松弛变量
对偶问题的变量
对 偶 问 题
• 两个问题作一比较:
1.两者的最优值相同 z w 8.5 2.变量的解在两个单纯形表中互相包含 原问题最优解(决策变量)
x1 7 / 2 , x 2 3 / 2
对偶问题的松弛变量
上页 下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