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4)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导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心: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情势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辞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情势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依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暂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地方等有关的行动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地方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干的行动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10後代的語言文字研究影響十分深遠。
25、《說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說文解字》著稱的四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段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26、說文學:指以《說文解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
因為包括古代文字學的主要內容,也成為文字學的代名詞。
27、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包括對古代漢字形、音、義的研究,義近於古代的“小學”。
狹義的文字學指對漢字形體結構、形義關係等的研究。
一般所說的文字學即指狹義的文字學。
28、三倉:又作三蒼,是秦代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的合稱,是用小篆作为規範文字書寫的字書,也是当时兒童識字的課本。
29、《史籀篇》:相傳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字書。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名词解释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 古代汉语 编者:王力 吉常宏 中华...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4)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三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四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E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4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41.《说⽂解字》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
是我国最早的⼀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字学著作,第⼀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收字9353个,重⽂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每字先列⼩篆,后进⾏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
其确⽴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化资料。
2.说⽂四⼤家清代是对《说⽂》的研究达到了⿍盛时期,其中对《说⽂》进⾏全⾯研究的四⼤家及其作品是:段⽟裁的《说⽂解字注》、桂馥的《说⽂解字义证》、王筠的《说⽂句读》和《说⽂释例》、朱峻声的《说⽂通训定声》。
其中,前三位⽂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学家,语⾔学家,中国⽂字学的开拓者。
有“字圣”之称,有“五⾦⽆双许叔重”之誉。
历经21年写成《说⽂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1163个,按540个部⾸排列。
是我国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汉字⽂化的重要资料。
另著有《五⾦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4.《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法的著作。
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虚词为主;在编排上⽤⾳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因声求义的⽅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5.《尔雅》《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
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当代通⽤的语⾔来解释古语词和⽅⾔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古代汉语来造句?下面是为你整理古代汉语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
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
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古代汉语造句欣赏一、破读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破读又称为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
二、现代音韵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词义的研究更加深入、清晰,而词义的清晰研究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关键。
三、在此基础上,尝试为古代汉语用典修辞理论建立起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构架。
四、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确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要根据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特征和本质特征,古代汉语的名词谓语句并不都是判断句。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指在历史上特定时期,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和语言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我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
1. 君子(jūnzǐ)君子在古代汉语中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人格,即充满仁德、孝顺、礼仪等美德的人。
在古代的士人中,君子是最受尊重和推崇的人。
君子的行为和品德常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贤与否。
2. 志士(zhìshì)志士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
志士常常追求的是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
他们通常在文学、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和贡献。
3. 尚书(shàngshū)尚书在古代是指职位和书籍。
在政治上,尚书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负责国家政务的管理和记录。
在文学上,尚书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集,记录了国家重要的历史事件、法律和政策等。
4. 公卿(gōngqīng)公卿是指古代官员的等级和地位。
在古代,官员根据职位高低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公卿指的是最高级别的官员,包括丞相、太尉等。
公卿们通常参与重要的决策和国家事务。
5. 仕宦(shìhuàn)仕宦是指古代士人从事政治官职的行为和状态。
士人将自己的才能和学问投身于政治事务中,希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仕宦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6. 绅士(shēnshì)绅士在古代代表有地位和财富的士人。
绅士通常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是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
绅士们常常从事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活动,也对社会公益事业有着敏锐的关注。
7. 文人(wénrén)文人在古代汉语中指代才华出众、善于写作和创作的人。
他们经常在文学、艺术和哲学方面表现出才华横溢。
文人们常常以作诗、写文章、论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些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仅仅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小部分。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
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
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
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
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
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
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
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渊源的最高敬意。
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二者。
2.《说苑》,西汉刘向撰。
本书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一部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
《说文》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说解共用133,441字,原书分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
原书现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内容被汉朝以后的其他书籍引用,并有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年)校订完成的版本(称为“大徐本”)流传至今。
宋以后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此为蓝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4.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
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5. 助字辨略:解释古籍虚词的书。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01年真题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
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
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4、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一、古代汉语常识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叶音说:
人们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时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三十六字母:
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二、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
三、古书读音
(1)破读: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破读”也叫“读破”。
(2)特读: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些字并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八九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
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特读”。
(3)如字: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四、诗律
格律诗/近体诗: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字句固定、对仗的诗,是在隋末唐初形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1)对:近体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
(2)失对:近体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3)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4)失粘: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
楚辞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楚辞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它源于唐朝前期,影响着今天中国普遍使用的汉语文字。
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汉语文字,比如书面语、口语、汉字方言等。
而楚辞的语言也被认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
楚辞语言是以六朝时期的楚国文字为基础的语文,它的特点是清晰而优美,具有流畅的句子结构、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语法。
它把中国古代汉文由文学和语言的双重作用中剔除了大量的句法和语音,而只保留了汉字文字的主要内容。
楚辞的名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植物名词:植物名词指的是植物的种类,如“柏”、“桃”、“蓊”。
(2)动物名词:动物名词指的是动物的种类,如“熊”、“犬”、“鹿”。
(3)自然名词:自然名词指的是自然景观,如“山”、“水”、“河”。
(4)人物名词:人物名词指的是历史人物,如“武”、“禹”、“无名”等。
(5)服饰名词:服饰名词指的是古代服装,如“衣”、“裳”、“褐”等。
(6)事物名词:事物名词指的是古代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如“井”、“船”、“缰”等。
楚辞名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
楚辞的语言具有高度的表现力,通过使用楚辞名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
楚辞名词还能起到把语言连接到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在理解古代文字的同时,也能够想起古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楚辞语言的优质特点和高度的表现力使它在古代汉语中有着重
要的位置。
随着我们对楚辞语言的深入研究,我们将可以进一步了解
中国古代汉文,为中国汉语文字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
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
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说文通训定声》:清代朱骏声著。
该书对每个字的解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说文”,列出许书的说解,有时作补充或订正;二是“通训”,朱氏称为“转注”与“假借”,“转注”其实是词义引申,“假借”其实是古音通假;三是“定声”,是以《诗经》、《楚辞》的用韵说明词的古韵,所列“古韵”是指同韵相押,“转音”是指邻韵相押。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在青铜器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
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也称秦篆。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型而总结出来的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
分化字: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于是人们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词职能,其中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被称为分化字,原有兼多个记录职能的字被称为源字。
如“女—汝”,女,有女子、第二人称代词。
汝,有汝水之意。
借汝记录第二人称代词。
这时,汝为女的分化字。
通假字: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人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称作通假字,简称借字。
繁简字:是指现代通行的简化字及其对应的繁体字。
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韵:常见的指称有以下两个: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
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这样的韵为韵类。
比如《广韻》东韵有两个韵母,也说有两个韵类。
其二,指韵书中把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字
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
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四声别义:四声别义,汉语利用四声(平、上、去、入)区别一个中文字义,通常用来区别词性。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多音字(因字义多于一个而有多个读音,并非同一字义但有不同读音)有多于一个读音,每一个读音代表的字义又不同,而声母相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这就是四声别义。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五经正义:唐代初年孔颖达奉敕为五部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合称“五经正义”,即魏王弼注《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汉毛亨传《诗经正义》、汉郑玄注《礼记正义》、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史典籍。
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勘的。
主要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礼仪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典籍从汉代以及汉代以后一直到唐宋时期,所作的注解,再加上唐代陆德明为这些典籍所作的注音,统称为十三经注疏。
春秋三传:指战国秦汉时期解释《春秋》的三种著作,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传》、《谷梁传》重在阐明《春秋》体例和经文大义。
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对古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发展影响十分
深远。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史记》三家注:早期注释《史记》的三种著作,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后世合称“《史记》三家注”。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它要求逐章逐句地串讲、分析古书的内容,在辨章析句中解释原文的篇章大意。
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但因章句大多繁冗琐碎,汉代之后慢慢亡佚。
集解:也叫集注、集释,是汇集诸家注解,有时也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体裁,如:何晏《论语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义疏:其含义实即“疏义”就是疏通其义。
这是一种既注释典籍原文,又兼释前人注文的注释。
对这种体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音义:这类注释以注音为主,有时有简单的释义,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往往隐含着释义。
音义类注释有时也列出不同版本典籍的异文,兼及对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着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讹: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夺:“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丢失的字。
也叫夺文、阙文。
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凡一字有数音者,其本音下注如字,表示读本音,不须破读。
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词)要读本音。
破读:是注音的一种特殊情况,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也称为“破”、“破字”、“易字”。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参互,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中,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渗透、补充,使文词简洁精炼、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手段。
《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着,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广雅》:十卷,魏·张揖撰,是汇集汉代和汉代以前语词与解释材料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为增广《尔雅》的续书,体例全依《尔雅》,但内容较《尔雅》广博,不少语词解释较《尔雅》精审,一些语词词义反映的年代也较《尔雅》为早。
《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编纂,不仅对《广雅》作了很好的注释、补正、证明的工作,而且创造性地论证与演示了汉语言文字学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广韵》: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由北宋陈彭年、邱雍等为增广修订《切韵》及《唐韵》而作,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
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北朝至宋末的中古语音体系,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语料。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臧镛堂等人编,它纂集了唐代以前经、史、子、集各种经籍中的训诂成说,以及汉晋以来字书、韵书、音义书中的训释材料,是唐以
前训诂材料的总集。
在编排上采用韵目排列法,以平水韵一百零六韵编次被释的字,每一韵为一卷。
《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周秦汉代经传古书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著。
本书的特色之一是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释虚词的假借、通转;特色之二是侧重于解释虚词的特殊用法,而通常用法则谈得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