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说文通训定声》:清代朱骏声著。该书对每个字的解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说文”,列出许书的说解,有时作补充或订正;二是“通训”,朱氏称为“转注”与“假借”,“转注”其实是词义引申,“假借”其实是古音通假;三是“定声”,是以《诗经》、《楚辞》的用韵说明词的古韵,所列“古韵”是指同韵相押,“转音”是指邻韵相押。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也称秦篆。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型而总结出来的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
分化字: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于是人们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词职能,其中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被称为分化字,原有兼多个记录职能的字被称为源字。如“女—汝”,女,有女子、第二人称代词。汝,有汝水之意。借汝记录第二人称代词。这时,汝为女的分化字。
通假字: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人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称作通假字,简称借字。
繁简字:是指现代通行的简化字及其对应的繁体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韵:常见的指称有以下两个: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这样的韵为韵类。比如《广韻》东韵有两个韵母,也说有两个韵类。其二,指韵书中把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字
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
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四声别义:四声别义,汉语利用四声(平、上、去、入)区别一个中文字义,通常用来区别词性。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多音字(因字义多于一个而有多个读音,并非同一字义但有不同读音)有多于一个读音,每一个读音代表的字义又不同,而声母相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这就是四声别义。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五经正义:唐代初年孔颖达奉敕为五部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合称“五经正义”,即魏王弼注《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汉毛亨传《诗经正义》、汉郑玄注《礼记正义》、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史典籍。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勘的。主要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礼仪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典籍从汉代以及汉代以后一直到唐宋时期,所作的注解,再加上唐代陆德明为这些典籍所作的注音,统称为十三经注疏。
春秋三传:指战国秦汉时期解释《春秋》的三种著作,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传》、《谷梁传》重在阐明《春秋》体例和经文大义。
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古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发展影响十分
深远。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史记》三家注:早期注释《史记》的三种著作,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后世合称“《史记》三家注”。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它要求逐章逐句地串讲、分析古书的内容,在辨章析句中解释原文的篇章大意。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但因章句大多繁冗琐碎,汉代之后慢慢亡佚。
集解:也叫集注、集释,是汇集诸家注解,有时也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体裁,如:何晏《论语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义疏:其含义实即“疏义”就是疏通其义。这是一种既注释典籍原文,又兼释前人注文的注释。对这种体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音义:这类注释以注音为主,有时有简单的释义,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往往隐含着释义。音义类注释有时也列出不同版本典籍的异文,兼及对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着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讹: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