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
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课件
病例发现与报告
. 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 以内进行报告
标本采集
时以内报。
. 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24小
时以内报
本
采
集 •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 和 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 (附件)要采集、
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
检 • 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 测 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 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 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 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 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 集第2份血液标本。
– 病例所在班级应立即开展应急接种,同时对校内所有 儿童免疫史进行查验并开展查漏补种,校内工作人员 如果无免疫史也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如病例数较 多、传播风险较大时,对同一地区暂时未受暴发影响 的学校与托幼机构的儿童也应考虑开展接种率评估和 查漏补种。
– 在发生暴发疫情的学校及周边学校,应开展晨检和因 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 报告、早调查。
当该病例被纳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进行专病管理后,只能由麻疹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的管 理员对病例进行订正
麻疹暴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 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 暴发。
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 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 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 以上麻疹病例。
落实麻疹监测方案
• 3.落实“麻疹疑似病例”监测报告任务
接种率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
接种率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疫苗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接种率是衡量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接种率免疫效果的监测与评价是确保疫苗预防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一、接种率的意义接种率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特定人群中接受指定疫苗接种的比例。
它是评估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于传染病的流行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
首先,接种率反映了群体免疫水平。
只有当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疫苗免疫才能有效地抑制该疾病的传播。
例如,麻疹疫苗的效果要求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只有当大部分人都接种疫苗,才能实现“群体免疫”,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并保护未接种者。
其次,接种率反映了免疫接种工作的覆盖率。
高接种率意味着更多的人受到了预防性疫苗的保护,减少了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染风险。
通过监测接种率,可以评估疫苗接种工作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最后,接种率可以帮助制定疫苗接种策略。
接种率的监测与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关键信息,以便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疫苗接种策略。
根据接种率的数据,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接种率并改善人们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二、接种率免疫效果的监测接种率免疫效果的监测是评估疫苗预防工作的有效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接种率,可以及时了解疫苗接种覆盖面和人群接种率的情况,及早发现和解决接种工作中的问题。
1. 数据收集与统计:收集和整理接种率的数据是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等方式,收集不同人群的接种率数据。
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2. 接种率监测网络:建立接种率监测网络是有效监测接种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监测网络,可以及时获取关于接种率的数据,并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接种率的波动和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数据分析与报告:监测工作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接种率情况,并进行比较和评估。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区(县)疾控中心应在24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 首先要核实病例,确定符合高危AFP病例定义后,市、区(县)疾
脊髓灰质炎
❖疾病简介 ❖脊灰病毒:粪-口传播,人是唯一宿主
室温、污水、粪便中存活4~6个月,煮沸、紫外线 各种氧化剂敏感
❖潜伏末期、瘫痪前期排毒最多、传染性强
病前2~3天,病后1周内排毒最多 持续时间可达3-6周,少数长达3~4月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带病毒者
(1:75~1:1000)
脊髓灰质炎
G62.9); ❖ 神经根炎(M54.1); ❖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 单神经炎(G56, G57); ❖ 神经丛炎(G54.0-G54.9); ❖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 ❖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G72.9) ❖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 肉毒中毒(A05.1) ❖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d(3~35d)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分四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顿挫型(轻型) 无麻痹型 麻痹型
脊灰主要鉴别诊断
❖ 脊髓灰质炎(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
可有双峰热 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肌麻痹 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重症伴呼吸衰竭 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粪便:分离出细胞致病性病毒
云南发现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 输入性病例1例
免疫接种必须与选修答案-2024年全国疾控系统“大学习”活动
免疫接种必须与选修答案2024年全国疾控系统“大学习”活动答案5.1我国免疫规划的历史与展望1.“计划免疫”在我国是哪一年提出的参考答案:1978年2.建国后,我国群众普遍接种哪个疫苗参考答案:天花疫苗3.国务院哪年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参考答案:2005年4.2002年,我国将哪个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参考答案:乙肝疫苗5.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是哪个疫苗参考答案:乙肝疫苗6.中国所在的WHO西太区哪一年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参考答案:2000年7.下列哪一类疫苗通常不适用于免疫缺陷人群参考答案:减毒活疫苗8.下列哪一种疫苗接种后可诱导机体产生粘膜IgA抗体参考答案:脊灰减毒活疫苗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相关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国家坚持疫苗产品的战略性和公益性;国家实行免疫规划制度;国家实行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10.关于免疫规划疫苗,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增加的免疫规划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疫苗11.实现群体免疫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参考答案: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均可获得持久保护;疫苗接种或疫苗接种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感染;病原体仅在人间传播12.目前国家免疫规划儿童用疫苗分别有哪些技术路线的疫苗参考答案: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13.预防下列哪些疾病的疫苗已纳入我国国家免疫规划参考答案:乙肝;麻疹;乙脑5.2我国免疫规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关于疫苗,以下概念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2.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所需的补偿费用,由()承担参考答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3.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接种单位由哪个部门指定()参考答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4.疫苗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由负责参考答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5.《疫苗管理法》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可以向接种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免疫规划疫苗参考答案:不可以6.预防接种单位由()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参考答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7.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按照职责组织调查、处理参考答案: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8.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规定,保存接种记录应当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备查参考答案:五年9.生产、销售假药的,不包括哪项处罚参考答案: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十倍以上十五倍以下的罚款10.下列关于接种单位的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制定本行政区域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计划,并只需要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PPT课件
04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控制
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确定目标传染病
首先需要明确需要控制的 传染病种类,了解其传播 途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 响范围。
制定控制策略
根据目标传染病的特性, 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包 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 预防措施等。
实施控制策略
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 物资保障等手段,确保控 制策略的有效实施。
02 疫苗针对传染病概述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特点和危害
01
02
03
传播速度快
疫苗针对传染病可通过空 气、接触等方式迅速传播, 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感染。
危害严重
疫苗针对传染病可能导致 严重的身体疾病,甚至危 及生命,对社会和经济造 成重大影响。
预防和控制难度大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 径多、潜伏期长,给预防 和控制工作带来挑战。
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疫苗接种
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提高人群 免疫力,降低易感性,阻断传染
病的传播。
隔离治疗
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以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 生等方面的管理,减少疾病传播的 可能性。
控制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评估效果
通过监测和调查,评估控制策略 的实施效果,了解传染病控制情 况。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疫苗针对传染病概述 •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 •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控制 •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社会影响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 成严重威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 速,传染病传播范围更广、速度 更快。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管理制度范文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的监测和管理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疫苗监测和管理制度的目标、框架、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保障疫苗的质量和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一、疫苗监测和管理制度的目标疫苗监测和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疫苗的质量状况,包括疫苗的成分、生产工艺、贮存和运输条件等。
2. 发现和评估疫苗的不良反应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危害。
3. 监测和评估疫苗接种效果,确保疫苗的免疫效果符合预期。
4. 建立有效的疫苗监测和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确保公众的安全。
5. 提高公众对于疫苗的认知和接受度,减少疫苗的拒种现象,提升疫苗的接种率。
二、疫苗监测和管理制度的框架疫苗监测和管理制度的框架包括法律法规、监测机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立法和法规制定,明确疫苗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责任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监管机构、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等。
完善疫苗管理的制度和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
2. 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和实验室,负责疫苗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具备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监测工作。
3. 定期更新和制定疫苗监测指标,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确定监测的重点和方向。
包括疫苗的成分、纯度、滴度、安全性、免疫效果等。
4. 制定并推广疫苗监测方法和技术,提升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包括化学分析、生物学检验、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5. 进行疫苗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建立不合格疫苗的追溯和召回机制。
对于疫苗的不良反应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可能的危害。
6.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
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监测制度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和副作 用
宣传教育方式和途径
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手册、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 宣传渠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 宣传活动:举办宣传活动、讲座、培训等 合作宣传: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学校等合作进行宣传
宣传教育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疫苗知识普及率、疫苗接 种率、传染病发病率等
06 疫 苗 针 对 传 染 病 宣 传 教 育
07 疫 苗 针 对 传 染 病 应 急 处 置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疫苗接种计划
疫苗种类和接种对象
疫苗种类:包括流感疫苗、乙肝疫苗、HPV疫苗等 接种对象: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确定 接种时间:根据疫苗种类和接种对象确定 接种地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
THANKS
汇报人:
控制措施建议
加强疫苗研发和 生产,提高疫苗 质量和效果
加强疫苗宣传和 普及,提高疫苗 接种率
加强疫苗监管和 监测,确保疫苗 安全有效
加强传染病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 现和控制疫情
救治措施建议
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 传染病最有效的 措施之一,建议 及时接种疫苗, 提高免疫力。
加强个人防护: 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勤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 避免接触传染源。
疫苗针对传染病防 控措施
预防措施建议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 疫苗,提 高免疫力
保持卫生: 保持个人 卫生,勤 洗手,避 免接触传 染源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 所佩戴口 罩,减少 感染风险
减少聚集: 减少人群 聚集,降 低感染风 险
加强锻炼: 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 素质,增 强免疫力
及时就医: 出现症状 及时就医, 避免病情 恶化
预防接种门诊制度(全)-迎检基本制度全
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问询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问询的内容;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和“一验证”。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一验证:请接种者或者监护人验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有效期。
5、实施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各种疫苗的接种年(月)龄、间隔时间、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种剂量等规范操作。
6、预防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和信息系统中详细记录接种信息,记录真实、完整、清晰、规范。
7、预防接种后,受种者现场留观30 分钟,如浮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1、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 (国卫办医发〔2022〕40 号)等有关规定。
2、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普通注射器及其它医疗废物要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规定处理。
3、预防接种前方可打开或者取出注射器材,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得双手回套针帽,或者用手分离注射器针头。
4、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
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
5、无菌干棉球和棉签使用前须经高温、高压消毒,用前应检查小包装的密封性、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6、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 75%乙醇的容器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 2 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75%乙醇,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 天。
预防接种制度
预防接种单位工作职责1.收集适龄儿童信息,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内适龄常住儿童、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和摸底调查,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
2.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对辖区新生儿接种单位、狂犬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成人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管理,开展业务指导、考核和评价。
3.制定并上报第一类疫苗、注射器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采购计划,负责疫苗接收、储存和使用管理。
4.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提供第一、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记录并保存接种信息,确保安全接种。
5.负责常规免疫接种率和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工作。
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要求。
6.协助托幼机构、学校做好入托、入园、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7.承担冷链设备使用管理和疫苗冷链温度监测工作,保证疫苗质量。
8.报告及协助调查处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
9.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和咨询,发放宣传材料。
10.负责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和基础信息的日常维护、预防接种数据录入、上传和备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
11. 做好开展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协助开展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调查和疫情控制。
12.收集和上报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13.落实接种单位管理相关要求,保证本单位日常管理、运行、服务等工作符合相关部门、相关规定要求。
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制度1.根据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疫苗冷链管理、预防接种服务、安全接种、环境消毒、异常反应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各项工作职责和制度,确保单位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序。
2. 落实疫苗冷链管理制度,专人负责,按要求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和设备维护,做好疫苗接收、登记、存储、使用等工作,保证冷链设备正常运行和疫苗质量。
3.做好接种单位日常环境卫生管理,落实环境消毒、医用废弃物处理和安全接种等制度,保证环境整洁、卫生、安全。
4、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与控制
初报的AFP病例,均以【1. 临床诊断病例】录入
“其他传染病”中选择 “9825,AFP”;
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AFP病例的调查分类
❖ 高危AFP病例
①年龄<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3次或不详、未采 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
❖ 采取快速、正确的反应阻断病毒传播
报告 采样 病史资料
AFP病例定义
❖ 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 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 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上海市最后本土脊灰野 病毒病例
❖ 最后1例确诊的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出生日期: 1987年08月31日 免疫史:麻痹前11天口服OPV一次 发病时间:1987年11月15日 发病地点:上海市卢湾区 病毒类型:Ⅱ+Ⅲ型脊灰野病毒
应对输入性脊灰病例的关键
❖ 监测系统是否足够敏感,在第一时间识别、发 现病例
脊灰主要鉴别诊断
❖ 脊髓灰质炎(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
可有双峰热 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肌麻痹 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重症伴呼吸衰竭 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粪便:分离出细胞致病性病毒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全球本土流行国家与脊灰 报告病例数(2000-2013年)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 染病监测与控制
疫苗可预防疾病
❖ 甲类传染病
霍乱
❖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 脑炎、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 生儿破伤风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管理制度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管理制度引言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自17世纪以来,疫苗已经成为预防疾病的常规方式。
疫苗通过引入微生物或其产物,激发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宿主对病原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
但是,疫苗的使用和管理并非一帆风顺,监测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确保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一、疫苗监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随着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不断变异和流行,疫苗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用越发凸显。
2. 疫苗接种是为了建立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3. 由于疫苗是直接向人群接种的,一旦发生问题,将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健全的疫苗监测管理制度是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必要手段。
二、疫苗监测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1. 疫苗质量监测(1)建立完善的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体系,包括对疫苗原材料、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生产记录等方面的监测管理。
(2)加强对疫苗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确保疫苗的生产质量符合要求。
(3)建立完善的疫苗质量监测体系,对疫苗的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检验。
2. 疫苗安全监测(1)建立全面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系统,对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报告。
(2)开展疫苗不良反应的研究和评估工作,掌握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疫苗不良反应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对疫苗安全问题进行及时处置和公众风险沟通。
3. 疫苗接种效果监测(1)建立全面的疫苗接种效果监测系统,对疫苗接种的效果和免疫保护水平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2)开展疫苗接种效果的研究和评估工作,为制定疫苗接种策略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疫苗接种效果评估指标和标准,对疫苗接种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和监测。
4. 疫苗监测信息系统(1)建立完善的疫苗监测信息系统,对疫苗生产、流通、接种和监测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
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监测制度
所有 15 岁以下浮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 AFP 病例。
AFP 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征候群。
常见的 AFP 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 )脊髓灰质炎;( 2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 )神经根炎;( 6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起的神经炎);( 7 )单神经炎;( 8 )神经丛炎;( 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 )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 )短暂性肢体麻痹。
年龄小于 5 岁、接种 OPV 次数少于 3 次或者服苗史不详、未采或者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 AFP 病例。
同一县(区)或者相邻县(区)发现2 例或者 2 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 2 个月。
AFP 病例分类基本参照WHO 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
对脊灰疫苗病毒阳性的 AFP 病例,要求省级专家诊断小组综合国家脊灰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流行病学和临床等资料进行诊断,对符合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进行单独分类。
1.2.1 脊灰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 病例为脊灰确诊病例。
1.2.2 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 1 ) 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脊灰野病毒和疫苗病毒检测都阴性的 AFP 病例;(2)脊灰疫苗病毒检测阳性的 AFP 病例,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采集到不合格粪便标本,脊灰疫苗病毒检测阴性/或者无粪便标本,无论 60 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者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9.14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监测与防控 答案
1下列哪一种措施可以提高疫苗接种率?(6分)A限制疫苗接种时间B提供便捷的接种服务C随意更改疫苗接种计划D增加疫苗费用答对了考生得分:6考生答案:B难易程度:一般2哪种疾病目前可以通过疫苗有效预防?(6分)A糖尿病B流感C骨关节炎D高血压答对了考生得分:6考生答案:B难易程度:一般3下列哪种疫苗是针对麻疹的?(6分)AHPV疫苗B流感疫苗C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D肺炎球菌疫苗答对了考生得分:6考生答案:C难易程度:一般4在监测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趋势时,最常用的指标是什么?(6分)A发病率B死亡率C接种率D康复率答对了考生得分:6考生答案:A难易程度:一般5疫苗接种的主要目的是:(6分)A提高个人免疫力B减少社会医疗支出C控制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传播D促进经济发展答对了考生得分:6考生答案:C难易程度:一般6以下哪些疾病可以通过疫苗进行预防?(10分)A麻疹B流行性乙型脑炎C乙型肝炎D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答对了考生得分:10考生答案:A,B,C,D难易程度:一般7在疫苗不良反应监测中,以下哪些措施是常见的?(10分)A及时报告不良反应B进行接种后的随访C隐瞒不良反应以保护疫苗的形象D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答对了考生得分:10考生答案:A,B,D难易程度:一般8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疫苗接种率?(10分)公众对疫苗的认知B接种服务的可及性C疫苗的价格D气候变化答对了考生得分:10考生答案:A,B,C难易程度:一般9在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中,以下哪些情况可以导致免疫失败?(10分)A接种时间不当B疫苗储存不当C个体免疫系统状况差D疫苗成分的改变答对了考生得分:10考生答案:A,B,C,D难易程度:一般疫苗接种的优势包括哪些?(10分)A降低传播疾病的风险B产生群体免疫C促进国际旅行D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答对了考生得分:10考生答案:A,B,D难易程度:一般11自然感染的免疫力通常比通过疫苗获得的免疫力更强。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培训小结报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培训小结报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疫苗作为一种重要的预防医学手段,在保障人类健康和控制传染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疫苗可以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诱导特定抗体的产生,从而提高人体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达到预防、减轻或消灭该疾病的目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疫苗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包括定义和分类、工作原理以及预防效果等内容。
接着,将详细探讨疾病监测与控制领域,包括监测的定义和意义、常见疾病的监测方法与指标体系以及针对疾病的监测策略和流程等。
其后,将重点关注疫苗接种相关培训措施及其效果评估,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设计和方式选择以及接种率和免疫效果等评估指标和方法。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出未来针对疫苗接种监测培训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疫苗针对疾病监测培训的综述和探讨,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疫苗接种及其相关培训的框架,并探索如何评估培训效果,以促进更好地推广和落实疫苗接种工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将从疫苗基本概念和作用入手,逐步展开探讨,并提出结论和建议,为未来的疫苗接种监测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2.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1 疫苗的定义和分类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它可以通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定抗体来提高机体对某种感染病原体的免疫力。
根据制备方法和使用对象的不同,疫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细菌疫苗:由杀死或削弱了特定细菌的细胞制成,如百日咳、肺炎球菌和麻风等细菌性感染。
2) 病毒疫苗:由杀死或削弱了特定病毒的细胞制成,如麻腮风、流感和乙型肝炎等病毒性感染。
3) 子单位疫苗:由特定抗原子单位组成,不包含完整的微生物体,如乙型流感、人乳头状瘤和乙型脑脊髓膜炎等。
4) 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特定抗原蛋白的基因导入其他微生物中制成的疫苗,如乙型肝炎、人乳头状瘤和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等。
5) 多价混合疫苗:将多种不同的抗原组合在一起制成的疫苗,如五联疫苗(百日咳、白喉、麻风、小儿脑膜炎球菌和A型和C型流感嗜血杆菌)、九联疫苗(百日咳、麻风、轮状病毒和流感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确诊病例:
•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 者作为确诊病例: (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 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 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 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 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 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 以上升高。
当该病例被纳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进行专病管理后,只能由麻疹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的管 理员对病例进行订正
麻疹暴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 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 暴发。
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 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 (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 及以上麻疹病例。
➢ 未住院病例 ➢ 建议暂时离开学习、工作的场所,居家休息隔离,避 免接触婴儿、无疫苗接种史的儿童或成人,尽量只与 接种过麻疹疫苗或麻疹患病史的家庭成员接触。
பைடு நூலகம்
接触者管理
➢调查人员应找出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结 合疫情发展趋势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 措施。
➢在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厂矿企业等集 体单位及家庭内发生疫情时,
传染病报告卡管理权限
当传染病报告卡中的“疾病名称”订正为除 “麻疹”、“风疹”外的其他疾病名称时 ,病例管理权将 自动推送回传染病报告信 息管理系统,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 统中不可再更改传染病报告卡部分 内容, 但仍可以浏览到该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相 关信息,订正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血清 学、核酸检 测、病毒分离、基因型鉴定结 果和监测 病例分类相关信息。
流脑病例定义
• 1、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 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 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 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 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 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以上病例作 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
• 2.规范“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报告管理
– 麻疹临床病例隔离治疗,按要求采样送检和网络直报 – 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如风疹、幼儿急疹、病毒疹等),应在
病历第一诊断之后列出第二诊断:“麻疹疑似病例(待排)” ,同样按要求采样送检和网络直报,若第一诊断已非传染病,仅 仅是需要排除麻疹,可以不予隔离
落实麻疹监测方案
神经病) • 神经根炎 •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 单神经炎 • 神经丛炎 •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高钾、正常钾软瘫) • 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 急性多发性肌炎 • 肉毒中毒 •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 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
• 麻痹出现14天以内 双份粪便 两份便的采集间隔24—48小时 6—8克 2—8℃保存运送
麻疹、风疹监测
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 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做好 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麻疹临床诊断病例
• 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 性鼻炎、结膜炎、淋 巴结肿大、关节炎/关 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 怀疑为麻疹或风疹的病例。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单位负责对就诊的监测病例采集血标本和/ 或病原学标本,完整填写标本送 检表,并协 助将标本于24小时内送达县级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
在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等过程中发现的未 就诊监测病例,由县级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负 责组织采集血标本和/或病原学标本。
当确认为麻疹暴发疫情时,应采集疫情早期至 少5例病例的血标本和病原学标 本,病例数 小于5例 应全部采集。
与病例近距离接触须带口罩,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 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易感者须及时接种麻疹疫 苗。
收治麻疹患者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隔离条件
➢在麻疹暴发期间要实施更严格的感染控制,按照《医 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 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防止在门 诊输液室等区域造成交叉感染。
➢了解可疑的暴露因素以及与续发病例间 的流行病学关联等流行病学信息。
病例管理
➢对麻疹病人应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 麻疹病例 ➢ 应自前驱期出现卡他症状时开始隔离至出疹后4天,并 发肺部感染的应隔离至出疹后14天。
➢ 疑似病例 ➢ 未确诊之前,按确诊病例进行隔离。
➢ 住院病例 ➢ 应实施呼吸道隔离措施, ➢ 疑似麻疹病例应单独病房诊治, ➢ 确诊的麻疹病例可同住一个病房
➢调查感染来源尤为重要,若为输入病例还需补充调查病例 国籍、外出史、入境时间、入境后活动范围及接触人群及 接触者发病情况等流行病学信息。
个案调查
➢每例麻疹疑似病例的个案流行病学 调查参照监测方案的 “个案调查” 部分
➢对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要重点调查
➢其发病前7~21日以及在传染期的活动 情况、接触人群
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和任何年龄组临 床医生高度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 突然出现 肌肉不能变硬或收缩——软瘫 • 肌力减退;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
AFP病例种类
• 脊髓灰质炎 • 格林巴利综合症 •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
➢接触者在接触传染期麻疹病例后应进行医学 观察,观察期限到最后一次接触后21天,在 此期间避免与其他易感者接触。
➢告知接触者若出现发热、流鼻涕、咳嗽或结 膜炎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感染控制
对麻疹病例所在的一般场所和居家室内环境可开 窗通风,但随时消毒并无必要。
集体单位发生麻疹疫情后避免集体活动减少病毒 的传播。
搜索范围及方式
➢医疗机构
➢查阅内科、儿科、皮肤科、传染病科等相关 科室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访谈村医或个 体医生。
➢学校(幼托机构)
➢了解学生或教师缺勤情况及原因,通过晨检 及早发现既往和续发病例。
➢村(社区) ➢入村与村医和群众访谈搜索病例。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其他适宜的搜索方式 ➢如对机关、企业、厂矿等单位进行搜索。
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
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 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
包括
患者的看护人员 家庭成员 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 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传染病报告卡管理权限
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传染病报告卡在未纳入 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专病管理 前,在传染病报 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进 行病例订正、删除等管理操作。
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 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 例麻疹病例。
麻疹暴发疫情的发现
应每周对辖区内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 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 疹暴发疫情。
开展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 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 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个案调查
病例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现住址、每一剂麻疹/风疹疫 苗接种日期、出疹日期、报告日期、调查日期、标本采集 日期、感染来源等10个关键变量要核实清楚
尤其要获取详细准确的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免疫史信息 15岁以下儿童病例须以接种证、接种卡、儿童预防接种信 息系统为准,准确记录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
• 3.落实“麻疹疑似病例”监测报告任务
– 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专科医院 – 落实到主要科室和骨干医生头上 – 符合监测病例定义住院病人尽量报告,门诊病人要尽量动员病人
和家长配合采样
• 4.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监测报告督导
– 参考AFP监测报告的管理方式,通过查阅病历找出符合定义的漏 报个案进行讲解和动员
时以内报。
• 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24小
时以内报
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和检测
•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 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件)要采集 、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
• 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 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 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 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 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 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 集第2份血液标本。
学校与托幼机构疫情处置
➢ 麻疹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时,病例须暂 时离开学校,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出疹后4天内避免 与易感者接触。
➢ 病例所在班级应立即开展应急接种,同时对校内所有 儿童免疫史进行查验并开展查漏补种,校内工作人员 如果无免疫史也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如病例数较 多、传播风险较大时,对同一地区暂时未受暴发影响 的学校与托幼机构的儿童也应考虑开展接种率评估和 查漏补种。
➢ 在发生暴发疫情的学校及周边学校,应开展晨检和因 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 报告、早调查。
➢ 教室等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开展预防麻疹的健康宣传 教育,使师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医疗机构处置
➢ 在麻疹流行的地区和麻疹高发季节,医疗机构可能成为助推麻疹病毒 传播的特殊场所,这对小月龄儿童的影响尤为明显。应在以下几个方 面加强医疗机构的麻疹防控工作。 ➢ 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麻疹并成为传染源造成医源性传播。所有可能暴 露于麻疹病例的医务人员,如无两剂次麻疹疫苗免疫史、既往患病 史或血清学免疫力证据,均应接种麻疹成分疫苗。对于已经暴露于 麻疹病例的医护人员,无免疫史者应进行隔离并采取适当的暴露后 预防措施(如接种麻疹疫苗)等。 ➢ 防止医院成为助推麻疹病毒传播传播的场所。做好就诊病例的预检 分诊,尤其防止门诊治疗、集中输液等环节造成的交叉感染。做好 住院病例的隔离,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例应隔离更长时间,禁止麻疹 病例与易感者接触。 ➢ 做好宣传教育。对于在医疗机构就诊并可能接触到麻疹病例的易感 者,尽早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未到免疫月龄婴儿,在医疗机构接 受诊疗活动过程中,尽量避免与其他患者近距离接触。医生在诊治 适龄儿童病例时,应常规询问疫苗接种情况,提醒及时接种免疫规 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