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人教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人教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定条件下,在某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g) + 3Y(g)2Z(g),若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 mol/L、c2 mol/L、c3 mol/L(c1、c2、c3均大于0),当反应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08mol/L,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c1:c2 = 1:3

B.当4v(X)正= v(Y)逆时,该反应还在向正反应方向建立平衡

C.c1可能为0.1

D.X、Y的转化率相等

【答案】B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若反应物的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由于反应过程中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反应物的平衡量之比必然也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相等。

【详解】

由题中信息可知,当反应达平衡时X、Y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X、Y的平衡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其起始量之比一定也等于1:3, A和D正确;因为有起始投料与平衡量相同的可能,所以C正确;当4v(X)正= v(Y)逆时,因为3v(X)正= v(Y)正,所以v(Y)

逆> v(Y)

,该反应还在向逆反应方向建立平衡,B不正确,选B。

2.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B.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反应

C.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比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多的反应

D.燃烧反应和中和反应

【答案】D

【分析】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或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热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A项,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A不选;

B项,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为吸热反应,故B不选;

C 项,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比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多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 不选;

D 项,可燃物的燃烧以及酸碱中和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故D 可选; 故答案选D 。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如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要吸收热量,在化学上叫做吸热反应。其原因是

A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C .在化学反应中需要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D .在化学反应中需要降温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 【答案】B 【分析】

【详解】

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答案选B 。

4.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H >0的是( ) A .铝片与稀H 2SO 4的反应 B .22Ba(OH)8H O ?与4NH Cl 的反应 C .灼热的木炭与CO 2的反应 D .甲烷在O 2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C 【详解】

A .铝片与稀H 2SO 4的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发生放出热量,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H <0,A 不符合题意;

B .22Ba(OH)8H O ?与4NH Cl 反应吸收热量,属于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B 不符合题意;

C .灼热的木炭与CO 2反应产生CO ,反应发生吸收热量;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 符合题意;

D .甲烷在O 2中的燃烧,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

5.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 ,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mol ?L -

1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 ,则1mol 无水乙醇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 A .10Q B .10Q ~5Q

C .大于10Q

D .5Q

【答案】C 【详解】

n (NaOH )=0.05L ×8mol /L =0.4mol ,则由CO 2~2NaOH ~Na 2CO 3,可知n (CO 2)=0.2mol ,则n (C 2H 6O )=0.5×n (CO 2)=0.1mol ,放出的热量为Q ,所以1mol 乙醇完全

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0Q,由CO2~NaOH~NaHCO3可知,n(CO2)=0.4mol,则n(C2H6O)=0.5×n(CO2)=0.2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Q,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则乙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介于5Q~10Q之间,所以选项C不符合;故答案选C。

6.航天飞船可用肼(N2H4)做动力源,已知液态肼与液态 H2O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mol肼(N2H4)分子中含有4molN-H键

B.该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如图所示

C.该反应的反应物总键能小于生成物总键能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g),其产物对环境无污染

【答案】B

【详解】

A.肼结构式为,1个肼分子中含有4个N-H键,则1mol肼中含有4molN-H键,故A正确;

B.如果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否则为吸热反应,液态肼和液态过氧化氢反应时放出大量热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图中为吸热反应,不符合,故B错误;

C.液态肼和液态过氧化氢反应时放出大量热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断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的反应物总键能小于生成物总键能,故C正确;D.氮气和水都无毒,所以其产物无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右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Zn+H2O-2e-=ZnO+2H+

C.该电池放电时OH-向Zn电极移动

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1 mol e-

【答案】C

【详解】

A.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Zn-2e+2OH=ZnO+H O,故B错B.锌作负极,碱性条件下,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

2

误;

C.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H-向Zn电极移动,故C正确;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2 mol e-,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铝不能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并不是因为铝熔点高,而是因为加热时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很高的氧化铝,故A错误;

B.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出现白雾并不是白烟,故B错误;C.铝和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只有H2O2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6%的H2O2溶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可以说明相同条件浓度大H2O2分解速率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9.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盐酸的反应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B

【详解】

A.金属与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且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 正确;

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吸热反应,为高考高频考点,侧重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或氢气)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10.可逆反应2NO 22NO+O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情况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③NO2、NO、O2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②④⑤

【答案】A

【分析】

根据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来判断:(1)v(正)=v(逆);(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详解】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符合特征(1),正确;

②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正确;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说明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转化量的关系,不符合,错误;

④NO2是红棕色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NO2的浓度保持不变,符合特征(2),正确;

⑤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该体系的ρ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答案选A。

11.在一定条件下,向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答案】B

【详解】

A.由于发生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的,所以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正确;

B.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的速率逐渐增大,最后当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了平衡,但是不可能减小为零。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与正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而最后保持恒定,正确;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当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正确。

12.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 C(g)+2D(g)。2 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 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8 mol·L-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x=4 B.2 min内B的反应速率为0.1 mol·(L·min)-1 C.混合气体密度不变,则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D.B的转化率为40%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平衡时C的浓度为0.8 mol·L-1,物质的量为1.6mol

3A (g)+B(g) xC(g)+2D(g)

起始量(mol) 3 1 0 0

变化量(mol) 1.2 0.4 1.6 0.8

平衡量(mol) 1.8 0.6 1.6 0.8

依据上式分析计算:

A、根据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4,故A正确;

B、2min内B的反应速率=0.4mol/(2L·2min)=0.1 mol·(L·min)-1,故B正确;

C、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密度不变,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C 错误;

D、 B的转化率=0.4mol/1mol=0.4,即 B的转化率为40%,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转化率的有关计算、平衡状态的判断等,难度中等,注意平衡状态的判断,选择判断的物理量应随反应发生变化,该物理量不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解题关键:依据化学平衡的三段式计算进行分析,结合题中各量列式计算判断;A、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x的值;B、根据平衡浓度的变化量求出速率;

C、容器的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密度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

D、利用

转化率定义计算。

13.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再利用,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原材料的价值。下图是工业生产纳米磁性氧化铁的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用Na2CO3溶液浸泡是为了除去废铁屑表面的铁锈

B.若生产中不通入N2,暴露在空气中生产,将不能得到高纯度产品

C.加适量的H2O2是为了将部分Fe2+氧化为Fe3+ ,涉及反应:H2O2+2Fe2++2H+=2Fe3++2H2O D.溶液A中Fe2+和Fe3+的浓度比为1:2

【答案】A

【详解】

A. Na2CO3溶液水解显碱性,浸泡废铁屑可以使表面的油脂水解除去,但不能除去表面的铁锈,故A错误;

B.废铁屑被硫酸溶解生成硫酸亚铁,生成的亚铁离子被双氧水部分氧化生成铁离子,形成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混合溶液,若生产中不通入N2,暴露在空气中生产,亚铁离子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铁离子,将不能得到高纯度四氧化三铁产品,其中会混入氧化铁杂质,故B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加适量的H2O2是为了将部分Fe2+氧化为Fe3+ ,涉及反

应:H2O2+2Fe2++2H+=2Fe3++2H2O,故C正确;

D.根据最终产品为四氧化三铁,其中Fe2+和Fe3+的数目比为1:2,因此溶液A中Fe2+和Fe3+的浓度比为1:2,故D正确;

故选A。

14.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 MgSO3(s) +

CO(g)MgO(s) + CO 2(g) +SO2(g) △H>0。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选项x y

A温度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B CO的物质的量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

C SO2的浓度平衡常数K

D MgSO4的质量(忽略体积)CO的转化率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H>0,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故A 正确;

B、

[]

[]2

CO

k

CO

= ,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常数不变,增加CO的物质的量, CO2

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变,故B错误;

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常数不变,故C错误;

D、MgSO4是固体,增加固体质量,平衡不移动, CO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答案选A。

15.根据反应KMnO4+FeSO4+H2SO4→MnSO4+Fe2(SO4)3+K2SO4+H2O(未配平)设计如下原电池,其中甲、乙两烧杯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 mol·L-1,溶液的体积均为200 mL,盐桥中装有饱和K2SO4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b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忽略溶液体积变化,Fe2(SO4)3浓度变为1.5 mol/L,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0.1 mol C.甲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MnO4-+5e-+8H+=Mn2++4H2O

D.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K+向甲烧杯中移动

【答案】B

【详解】

A. 在乙池中,Fe2+-e-=Fe3+,则石墨b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

B. Fe2(SO4)3浓度变为1.5 mol/L,则反应生成的Fe2(SO4)3为0.5 mol/L ×0.2L=0.1mol,由Fe2+生成的Fe3+为0.2mol,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0.2mol,B错误;

C. 甲烧杯中,MnO4-得电子转化为Mn2+,电极反应式为MnO4-+5e-+8H+=Mn2++4H2O,C 正确;

D. 电池工作时,甲烧杯中阳离子减少,所以盐桥中的K+向甲烧杯中移动,D正确。

故选B。

16.一定温度、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s)+3B(g)2C(g)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①C的生成速率和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

③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⑤A、B、C物质的量之比为1∶3∶2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⑦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不变

A.②④⑤⑦B.①③④⑥⑦C.①④⑥⑦D.①③④⑤

【答案】B

【分析】

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详解】

针对于可逆反应:A(s)+3B(g)?2C(g);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故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①正确;

②单位时间内a mol A生成是逆反应,同时3a molB是逆反应,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②错误;

③密度=m

V

,气体的总质量会变,体积不变,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

衡状态的依据,故③正确;

④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等,故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④正确;

⑤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故A、B、C的物质的量比为1:3:2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⑤错误;

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n

,反应向右进行时,气体的总质量增大,总物质的量变小,故混

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⑥正确;⑦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达平衡状态,故⑦正确;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⑥⑦;

故答案选B。

【点睛】

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该量必须是变量,当变量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

17.在一定温度时,将1 mol A和2 mol B放入容积为5L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 s2

B g

C g2

D g

++,经5min后,测得容器内B的浓度减少了

1

0.2mol L-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5 min 内,该反应用C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10.02mol L min --??

B .在5 min 时,容器内D 的浓度为10.2mol L -?

C .该可逆反应未达限度前,随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逐渐增大

D .5 min 时,容器内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3 mol 【答案】D 【详解】

A. -1

-1-1(B)0.2mol L (B)

0.04mol L min 5min

c v t ??===???,则在5 min 内,该反应用C 的浓

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1-1-1-111

(C)(B)0.04mol L min 0.02mol L min 22

v v ==???=??,A 正确;

B. 由化学方程式知,相同时间内B 的浓度减少值等于D 的浓度增加值,则在5 min 时,容器内D 的浓度为10.2mol L -?,B 正确;

C. ()()

()()A s 2B g C g 2D g ++正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增加的反应,则该可逆反应未

达限度前,随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逐步增加,则压强逐渐增大,C 正确;

D. A(s)+2B(g)=C(g)+2D(g)

1200221-x 2-22x x x x x x x

起始(mol)转化(mol)5分时(mol)5min 后,测得容器内B 的浓度减少了10.2mol L -?,则-1

(B)(B)0.2mol L 5L 1mol n c V ?=??=??=,2x =1mol ,x =0.5mol ,则

5 min 时,容器内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2-2x +x +2x =2.5 mol ,D 错误; 答案选D 。

18.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 mol A 、0.l mol C 和一定量的B 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3A g B g +2C g 0 ΔH<,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t 0~t 1阶段

的c (B )变化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t 1=15s ,则用A 的浓度变化表示t 0~t 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4 mol·L -l ·s -1

B .t 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 的转化率为60%

C .该容器的容积为2L ,B 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D .t 0~t 1阶段,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3A g B g +2C g H=-50a kJ mol ??

【答案】B

A .t 0~t 1阶段,A 的浓度变化为0.15-0.06=0.09 mol·L -1,t 0~t 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10.09mol/L

=0.006mol L s 15s

??,A 错误;

B .t 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 A 的转化率为=0.09/0.15×100%=60%,B 正确;

C .根据反应()

()()3A g B g +2C g 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A)=0.09 mol·L -1, ?c(B)=0.03

mol·L -1,由图像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B)=0.05 mol·L -1,所以B 的起始的浓度为0.02 mol·L -1

,B 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2L=0.04 mol ,C 错误;

D .t 0~t 1阶段,?c(A)=0.09 mol·L -1,?n(A)=0.09×2 mol =0.18 mol ,此时放热a kJ ,如果有3mol A 完全反应,放热为50

a 3

kJ ,即()()()-150

3A g B g +2C g H=-

a kJ mol 3

??,D 错误; 答案选B 。

19.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氢气燃烧生成水时的热量变化,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H 2O 分解为H 2与O 2时放出热量

B .生成1mol H 2O 时吸收热量245 kJ

C .甲、乙、丙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D .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小于水的能量 【答案】C 【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1mol H 2断裂共价键变为2mol H 要吸收436kJ 的能量,0.5mol O 2断裂共价键变为1mol O 要吸收249kJ 的能量,2mol H 和1mol O 结合成1mol H 2O 要放出930kJ 的能量。因此,可以算出1mol H 2和0.5mol O 2反应生成1mol H 2O 要放出245kJ 的能量,反过来,水分解为H 2与O 2时吸收热量。综上所述,C 正确,本题选C 。

20.298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2NH 3(g) ΔH =-92.4

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 .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 .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 .若再充入1 mol H 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二、实验题

21.某探究性学习小组拟通过锌与盐酸的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该探究性学习小组用相同质量的锌和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锌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2)实验Ⅰ和Ⅱ表明_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3)能表明固体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盐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速率的影响:____________。

【答案】固体表面积温度温度越高ⅡⅢ其他因素相同,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在相同的温度下,采用相同状态的质量相同的锌片与两种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

【详解】

(1)分析表中信息知,锌的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则实验目的为探究固体表面积、温度对锌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Ⅰ和Ⅱ中,温度不同,温度高的反应速率快,即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大。(3)实验Ⅱ和Ⅲ中,固体表面积不同,表面积大的反应速率快,即其他因素不变,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4)探究盐酸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保证温度和锌的用量和状态相同。证明盐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方案为在相同的温度下,采用相同状态的质量相同的锌片与两种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

22.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的常用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

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Fe2++H2↑

(2)实验用品:电极(__、__)、稀硫酸、__、__耳机(或电流计).

(3)①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出“嚓嚓……”的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__,在耳机中__又转化为声波这种能量。

②在该原电池内中,Fe在___极发生了___反应,H+在___极发生了___反应。

【答案】铁钉(或铁条等)铜钉(或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等)烧杯导线电能电能负氧化正还原

【分析】

根据Fe+2H+═Fe2++H2↑知,铁失电子被氧化,则Fe作原电池负极,不如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原电池正极,电解质溶液为弱氧化性酸溶液,结合原电池构成条件及能量转化方式分析解答。

【详解】

(2)由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需要铁为负极,正极为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可以),硫酸为电解质溶液,还需要烧杯、导线等,故答案为:铁钉或铁条;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可以);烧杯、导线;

(4)①在原电池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耳机中又由电能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故答案为:电能;电能;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计,则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形成原电池反应,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Fe-2e-=Fe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铁钉应该连接电流计的负极,铜钉连接电流计的正极,故答案为:负;氧化;正;还原。

23.用酸性KMnO4和H2C2O4(草酸)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离子方程式为

2MnO4 +5H2C2O4+6H+=2Mn2++10CO2↑+8H2O。一实验小组欲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2的速率,探究某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KMnO4溶液已酸化):

实验序号A溶液B溶液

①20mL0.1mol·L-1H2C2O4溶液30mL0.1mol·L-1KMnO4溶液

②20mL0.2mol·L-1H2C2O4溶液30mL0.1mol·L-1KMnO4溶液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一,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的

CO 2体积大小关系是___(填实验序号)。

(2)若实验①在2min 末收集了2.24mLCO 2(标准状况下),则在2min 末,c(MnO 4-

)=___mol·L -1(假设混合液体积为50mL)。

(3)除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CO 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外,本实验还可通过测定___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4)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二,其中t 1~t 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产物MnSO 4是该反应的催化剂、②___。

【答案】浓度 ②>① 0.0596mol/L 测定生成相同体积的CO 2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内KMnO 4溶液颜色变化的程度 该反应放热 【分析】

根据表中的数据,其他因素均相同,就只有H 2C 2O 4的浓度不同,可判定;根据CO 2的量,先求出反应的n (MnO 4-)的物质的量,再求出反应后的浓度;根据t 1~t 2段反应速率加快除了催化剂,还有可能是升温,据此解答。 【详解】

(1)对比①②实验可探究草酸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②中A 溶液的浓度比①中大,化学反应速率大,所得CO 2的体积大,②>①;答案为:浓度;②>①。

(2)根据2MnO 4- +5H 2C 2O 4+6H +=2Mn 2++10CO 2↑+8H 2O ,生成CO 2的物质的量为:n (CO 2)=

32.2410L

22.4L /mol

-?=0.0001mol ,设2min 末,反应消耗的n (MnO 4-)为xmol ,由

42

2MnO 10CO 2mol 10mol

xmol

0.0001mol

-~,x=0.00002mol ,则剩余的MnO 4-的物质的量n (MnO 4-

)=0.1mol/L ×30×10-3L-0.00002mol=0.00298mol ,则剩余的MnO 4-的浓度为c (MnO 4-)=

0.00298mol

0.05L

=0.0596mol/L ;答案为0.0596mol/L 。

(3)除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CO 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本实验还可以通过测定KMnO 4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或产生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答案为KMnO 4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或产生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

(4)研究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二所示发生变化,则t 1~t 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产物Mn 2+是反应的催化剂,②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环境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速率;答案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环境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速率。

24.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2

Fe+浓度的废水中加入22

H O,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 CP

-,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

控制p CP

-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 K或313 K(其他实验条件如表所示),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1)请完成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编号实验目的T/K pH

()

-3-1

c/10 mol L?

22

H O2

Fe+

①为以下实验作参照2983 6.00.30

②探究温度对讲解反应速率的影响____________

③___29810 6.00.30

(数据处理)

实验测得p CP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2)请根据图中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 s内的反应速率:

()

v p-CP=_______1-1

mol L s

-

??。

(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Fenton法所用试剂22

H O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

(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等于10时,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5)实验时需要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____________。

【答案】313 3 6.0 0.30 探究溶液的pH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6

8.010-

?过氧化

氢在温度过高时迅速分解 有机物p CP -不能降解 将所取样品迅速加入到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使pH 约为10 【分析】

对比实验的基本思想是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否则无法确定影响因素,则可以在温度相同时,变化浓度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或者在浓度相等时,变化温度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详解】

(1)实验①是对照实验,由控制变量唯一化可知,与实验①相比,实验②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313 K T =,其他条件与实验①相同;实验③是探究溶液pH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313;3;6.0;0.30;探究溶液的pH 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2)由图可知,在50~150 s 内,()3

1

0.81p 0 m l CP o L c ---?=??,则降解反应速率

()41

6118.010mol L p CP =8.010 mol L s 100s

-----??-=???v ,故答案为:68.010-?;

(3)温度过高时,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过氧化氢的浓度减小,导致反应速率减小,故答案为:过氧化氢在温度过高时迅速分解;

(4)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pH 10=时,()

p CP c -不变,说明反应速率为零,该条件下有机物p CP -不能降解,故答案为:有机物p CP -不能降解;

(5)由图可知,溶液pH 10=时,有机物p CP -不能降解,则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是将所取样品迅速加入到pH 为10的溶液中,使反应停止,故答案为:将所取样品迅速加入到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使pH 约为10。

25.某化学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 2KMnO 4+5H 2C 2O 4+3H 2SO 4=K 2SO 4+2MnSO 4+10CO 2↑+8H 2O [实验内容及记录]

请回答:

(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实验1中数据计算,用KMnO 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 (KMnO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 (Mn 2+)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但有同

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 (Mn 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2所示。该小组同学根据图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①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 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0.6 mol/L H 2C 2O 4溶液

H 2O

0.2 mol/L KMnO 4溶液 3 mol/L 稀硫酸 4

3.0

2.0

3.0

2.0

________ t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 4浓度(或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1.5 × 10-2 mol·L -1·min -1 生成物中的MnSO 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 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MnSO 4 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t )小于4 min 及其他合理答案] 【详解】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控制变量法),增大KMnO 4浓度(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反应中消耗高锰酸钾的浓度是0.2 mol/L×3mL ÷10mL =0.06mol/L ,所以υ(KMnO 4)=0.06mol/L÷4min =1.5 × 10-2mol / (L·min)。

(3)①由图2可知反应开始后速率增大的比较快,说明生成物中的MnSO 4(或Mn 2+)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②要验证假设作对比实验4与与实验1比较,其它条件相同时加入MnSO 4即可。 ③与实验1比较,如果假设成立,则加入硫酸锰以后若反应加快,溶液褪色的时间小于4min ,说明Mn 2+是催化剂。

26.将浓度均为1

0.01mol L -?的22H O 、24H SO 、KI 、223Na S O 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

理进行探究。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2-+2-2223462H O +2S O +2H =S O +2H O 。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A 为-+

2222H O +2I +2H =I +2H O ,反应B 为……

(1)反应B 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总反应,I -的作用相当于

_______。

(2)为证明反应A 、B 的存在,进行实验Ⅰ。

a .向酸化的22H O 溶液中加入试剂X 的水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b .再向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加入23Na SO 溶液,溶液的蓝色褪去。 试剂X 是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Ⅱ、实验Ⅲ。(溶液浓度均为

10.01mol L -?)

①实验Ⅲ中,x 、y 、z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溶液浓度均为

10.01mol L -?)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及反应A 与反应B 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解释实验Ⅳ未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22346I +2S O =2I +S O 催化剂 淀粉、碘化钾 8、3、2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

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由于()()222231

n H O :n Na S O <2

,v(A)

“碘钟实验”分反应2222H O 2I 2H I 2H O -+++=+、22

22346I 2S O 2I S O --+=+两步进行,

实验采取控制变量方法,探究氢离子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仅改变加入硫酸的体积来进行实验。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

(1)“碘钟实验”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23462H O 2S O 2H S O 2H O -

+

-

++=+,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A 为2222H O 2I 2H I 2H O -+

++=+,

则总反应减去反应A 可得反应B 的离子方程式为22

22346I 2S O 2I S O --+=+;

通过反应A 、反应B 可知,I -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因此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作催化剂。

(2)22H O 具有氧化性,会将KI 氧化为2I ,淀粉溶液遇2I 变为蓝色,2I 具有氧化性,会将223S O -

氧化为2

46S O ,2I 被还原为I -。所以试剂X 是淀粉,KI 。

(3)①为便于研究,在反应中要采用控制变量方法,即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Ⅲ与实验Ⅱ相比硫酸溶液的体积减小,为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而且混合后总体积相同,实验Ⅲ中,8x =,3y =,2z =。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4)由反应A 、B 方程式可得,在达到平衡时,应有n (H 2O 2):n (Na 2S 2O 3)=1:2,对比实验Ⅱ、实验Ⅳ,可知其他量没有变化,溶液总体积相同,22H O 溶液的体积减小,

223Na S O 溶液的体积增大,()()222231

H O :Na S O 2

n n <

,结果未出现溶液变为蓝色的现象,说明(A)(B)v v <,导致不能出现溶液变蓝的现象。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新生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化学口诀+总结)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化学口诀+总结) 一、化学计算 化学式子要配平,必须纯量代方程,单位上下要统一,左右倍数要相等。 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 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二、气体制备 气体制备首至尾,操作步骤各有位,发生装置位于头,洗涤装置紧随后,除杂装置分干湿,干燥装置把水留; 集气要分气和水,性质实验分先后,有毒气体必除尽,吸气试剂选对头。 有时装置少几个,基本顺序不可丢,偶尔出现小变化,相对位置仔细求。 三、氢气还原氧化铜 试管被夹向下倾,实验开始先通氢,空气排尽再点灯,冷至室温再停氢 先点灯,会爆炸,先停氢,会氧化,由黑变红即变化,云长脸上笑哈哈。 一、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氟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硫酸盐除去钡铅钙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④ 注: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硫酸钙不溶;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三、1—20号元素顺序口诀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青孩你别蹦,炭蛋养沸奶,那妹雨归淋,牛鹿鸭呷莱。 四、金属活动性口诀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制氧气口诀: 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 集气口诀: 与水作用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电解水口诀:

正氧体小能助燃;负氢体大能燃烧。 化合价口诀: 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常见根价口诀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初中)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高中)钾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化合价口诀二: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 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初中化学知识记忆方法 学习初中化学,“记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谈一下记忆的方法。 一、简化记忆 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同学们在处理时易东扯西拉,记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话,或分几个要点,或列表来简化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在研究氧气化学性质时,同学们可把所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归纳得出如下记忆要点:一、燃烧是否有火或火焰。二、是燃烧的产物是如何确定的看到、嗅到或通过其它辅助实验。 三、所有燃烧实验均放热。抓住这几点就大大简化了记忆量。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新奇但很陌生,不易掌握,可分如下几个步骤简化记忆。一、原理用什么药品制取该气体;二、装置;三、收集方法;四、如何鉴别。如此记忆,既简单明了,又对以后学习其它气体制取有帮助。 二、编顺口溜记忆 初中化学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很适合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忆。如刚开始学元素符号时可这样记忆:碳、氢、氧、氮、氯、硫、磷;钾、钙、钠、镁、铝、铁、锌;溴、碘、锰、钡、铜、硅、银;氦、氖、氩、氟、铂和金。记忆化合价也是同学们比较伤脑筋的问题,也可编这样的顺口溜: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2价;氧、硫-2价;铝+3价。这样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就记清楚了。 三、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能改变其它物质化学反应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的字来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学习“离子”概念时,可用第二章中所学过的“原子”概念在结构方面、所带电荷方面、性质方面、表示方面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及联系,从而防止混淆加深记忆。另外离子的表示方法和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也易混淆,应注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 A.Ba(OH)2与 NH4Cl 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D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详解】 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 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 符合; 答案选D。 3.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一化学必修1从第一章复习提纲及试题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班别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确保实验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①药品安全存放和取用②实验操作的安全③意外事故的处理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识别一些常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腐蚀品 [练习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练习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B.在食盐溶液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C.先在天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再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纸上称量 D.过滤时,慢慢地将液体直接倒入过滤器中。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或主要物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可用重结晶法;还可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除去,然后再结晶得到主要物质。 ②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若固体不溶于液体,可用过滤法;若固体溶于液体,可用结晶或蒸馏方法。 ③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若互溶在一边且沸点差别较大,可用蒸馏法;若互溶在一起且沸点差别不大,可选加某种化学试剂萃取后再蒸馏。 ④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用洗气法,可选用液体或固体除杂试剂。 (2)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练习3]、以下过滤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并用少量水润湿,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B.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 C.倒入漏斗的过滤液的液面应高于滤纸边缘 D.要沿着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溶液 [练习4].请从上面选择下列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填序号) (1)食盐水与泥沙____________ (2)海水晒盐__________________ (3)苯和水_______ (4)蒸馏水的制取_________(5)用CCl4将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______

第一章 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旋冰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了解焓、焓变、反应热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理解反应热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5.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6.理解中和热。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形式较多,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H2和I2、S、P等不活泼 的非金属化合,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 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4.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 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 键要 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 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 中能量的相对大小。 (图示)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 小结:能量公式化 E (反应物)=E (生成物)+Q (能量守恒定律) Q>0为放热反应;Q<0为吸热反应 知识点二: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 热量 。 (2)表示符号: Q 。 (3)单位: (或 )。 (4)计算方法:?H =E (反应物的键能)- E (生成物的键能) ?H =E (生成物的总能量)- E (反应物的总能量) △H<0, 为放热反应; △H>0,为吸热反应。 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 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能 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点燃 点燃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对于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高中化学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其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复杂,让同学们头疼不已。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三)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三) 考点五能源 1.概念: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2.发展阶段: 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3.分类 (1)化石燃料 ①种类:煤、石油、天然气。②特点:蕴藏量有限,且不能再生。 (2)新能源 ①种类: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②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 4.能源问题 (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5.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①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②科学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一是保证燃烧时有适当过量的空气,如鼓入空气、增大O2浓度等。 二是保证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将固体粉碎成粉末,使液体喷成雾状等。 (2)开发新的能源 开发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深度思考 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被称作“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①回收再利用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等资源 ②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开发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 用③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④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⑤研制开发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使用填埋法处理的措施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③不正确。 2.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向外界释放出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①当化学键键能越大,断开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形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多。 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总键能E1)断裂时,吸收能量E1,在形成化学键变成生成物(总键能E2)时,放出能量E2。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为 ΔE=E1-E2 . 2、有的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能量。 据图可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 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 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 (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表现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由1、2联系得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注意: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某些常见的热效应:放热:①浓硫酸溶于水②NaOH溶于水③CaO溶于水,其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二、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可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用于电池中电能的生产源,由此制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1、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 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三)由称量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 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物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 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

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 铝不能滴落下 来,好像有一层 膜兜着 铝熔点高,没 能熔化 B将H2在充满Cl2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口上方有 白烟生成 H2、Cl2化合 生成HCl C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 分别加入3mL20%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都有气体产生 前者生成氢 气,后者生成 氧气 D 相同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质 量分数为3%和6%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二氧化锰粉末,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6%的H2O2溶液 试管中产生气泡 的速率较快 相同条件浓度 大H2O2分解 速率快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铝不能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并不是因为铝熔点高,而是因为加热时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很高的氧化铝,故A错误; B.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出现白雾并不是白烟,故B错误;C.铝和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只有H2O2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6%的H2O2溶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可以说明相同条件浓度大H2O2分解速率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 【答案】B 【详解】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d>b D.b>d>c>a 【答案】B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 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 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 故选:B。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由于知识点较细,以下内容若有误。欢迎老师和同学们留言指正。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食盐:NaCl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