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六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湖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的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对HIV患者进行标本送检检查,主管医师要告知检验科。
三、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初筛(+)时,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科室并及时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做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四、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五、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征得领导同意后可去相关科室进行免费检查、治疗。
八、发生HBV暴露后,经医院感染科调查审核后,受伤医务人员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疫苗。
第二篇: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一、编制目的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二、编制依据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检验科内的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非预防性接触四、组织机构(一)人员构成:组长:田永丽副组长:李阳,段弘张建强凌海峰成员:何斌(二)工作职责1协调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2组织科室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HIV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HIV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随着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医院感染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确保医疗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预防和控制HIV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HIV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患者的福祉。
1. 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在医院中,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HIV传播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该制定并执行感染控制政策,包括:(1)洗手:医务人员应该经常和彻底地洗手,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消毒液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体,减少感染的风险。
(2)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例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
这些装备可以防止体液的直接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3)规范操作程序: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规范操作程序,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并强调无菌操作。
这可以减少穿刺伤害和其他潜在的HIV 传播途径。
2. 安全注射和穿刺伤害防护安全注射和穿刺伤害防护是减少HIV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做法:(1)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医务人员应该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每次使用前后都进行妥善的处理。
这可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降低感染风险。
(2)正确处理废弃物:医院应建立正确的废弃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经过安全的处理和处置。
这包括正确分类、密封和标记,以防止废弃物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和感染。
(3)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提供培训和教育,教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和处理医疗设备,以及对注射和穿刺伤害进行紧急处理。
这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并减少意外的发生。
3. 艾滋病病毒筛查和教育艾滋病病毒筛查和教育是防止HIV医院感染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相关的建议和做法:(1)定期筛查: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HIV筛查,以及其他可能的传染病筛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2)病人教育:医院应该向患者提供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包括感染途径、预防措施等。
艾滋病传播的防护及消毒方法
艾滋病传播的防护及消毒方法一、艾滋病传播的预防及措施(一)、一般预防措施1、保护屏障(1) 手套、白大衣和围裙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粘膜和不完整的皮肤,以及处理受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和穿白大衣。
如果戴了手套,在接触每位病人和要护理另一位病人之前应当换手套,同时无论何时和何种原因手套发生撕破后都应立即更换手套。
(2) 口罩和保护眼罩当预料到有血液和体液溅出时,应当戴口罩和保护眼罩或面部护罩。
2、手假如手上皮肤有破损,应用防水绷带包扎。
在检查病人或接触每位病人之后和护理另一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假如手被血或其它体液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洗净。
3、房间一般情况下,无须用单间隔离。
但以下情况应当单间隔离:(1)、病人大量出血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或当病人故意以其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染环境时;(2)、艾滋病病人合并感染其它传染病如结核等。
4、锐器当清理使用过的针头、解剖刀和其它锐利时,应当采取措施以防皮肤损伤。
所有使用过的锐器应当放入不能穿透锐器盒。
此盒应固定于使用的位置,并且注意不要使锐器合放满。
5、标本收集和运送所有病人的标本都应放置于坚固的防漏容器内,并有可靠的盖,在运输时以防漏出。
当收集处理标本时,要小心避免污染容器的外面及伴随标本的实验室申请单。
6、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所有使用过的设备根据医院消毒原则进行消毒。
在消毒或灭菌前,彻底清洁是十分重要的。
废物应当放入红色塑料袋内,标记后送医疗垃圾场→省无害化处理中心。
对于血液或体液飞溅物,用浸有10000PPM 含氯消毒剂擦拭干净。
环境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等,通常以常用的清洁方法清扫。
(二)、有创操作的预防措施有创操作是诊断性或治疗性的操作,包括外切入组织、体腔或器官,或修复大的外伤损害。
根据手术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失血程度和所需的引流,需要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
一般情况下当进行“易接触的操作”,操作持续 3 小时以上,以及失血大于300ML,除了采取常规的程序预防交叉感染外,还要采用以下屏障保护。
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HIV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医疗工作中,由于与HIV感染者接触的
机会较多,医务人员经常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止HIV的
职业暴露,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了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1.个人防护
首先,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戴好医用口罩、手套和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粘膜,减少HIV传播的可能性。
2.工作环境防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环境中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消毒工作台面、器械
和工具,减少污染源,防止HIV的传播。
3.规范操作
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应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消
毒器械和工具,避免手术操作中的不当用力、溅射和划伤,减少感染的风险。
4.暴露报告和处理
5.接种疫苗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接种HIV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
HIV感染的危险。
6.心理疏导
对于暴露HIV的医务人员,应及时接受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降低恐惧和焦虑感,保持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和规范,旨在减少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的感染风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循这些原则,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HIV的传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应急处理一、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即外伤事件),有可能被HIV感染的事件,而外伤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组织管理:成立我院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专家小组:小组组长:黄德嘉小组成员:雷秉钧、毛庆、成翼娟、刘自贵、吕晓菊、冯萍、何春凤、何庆秘书:陈敏、尹维佳、舒明蓉、王志芬职责:对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外伤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
三、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1、迄今未见有因接触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传染艾滋病的报道,因此,防护重点是避免与血液和体液(针对艾滋病主要指各种腔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和浆膜腔积液)的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护理、操作或手术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其它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操作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必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建议医务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
5、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艾滋病职业暴露管理要求与处置流程
艾滋病职业暴露管理要求与处置流程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血液、体液、组织、器官或其他含有HIV的物质而导致的潜在感染。
为了保护医护人员和艾滋病患者,我国制定了严格的。
一、艾滋病职业暴露管理要求1. 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医护人员应当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2. 个人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应当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3. 安全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
如: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药品,避免针刺伤等。
4. 暴露后评估与处理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评估与处理流程,确保医护人员在暴露后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评估和处理。
5. 随访与监测对暴露后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了解其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
二、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流程1. 暴露后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在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报告表》。
2. 评估暴露程度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的程度、路径、感染风险等因素,对暴露事件进行评估。
评估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暴露。
3. 紧急处理根据暴露程度,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如:清洗伤口、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4. 暴露后检测对暴露后的医护人员进行HIV抗体、病毒载量等检测,以评估感染风险。
5. 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根据检测结果和医生建议,对暴露后的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6. 定期随访与监测医护人员在暴露后需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查。
7. 心理支持为暴露后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困境。
8. 法律保障医疗机构应当为暴露后的医护人员提供法律保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毫无疑问,艾滋病是20世纪以来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艾滋病的理解就是患上艾滋病就等于被判死刑;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全世界艾滋病病毒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言的那样失控蔓延,相反,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近10年来,人类因感染艾滋病死亡的人数正逐步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也在不断下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发,这些讯息都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治疗艾滋病的曙光;联合国在近一两年也屡次提及要在2030年真正消灭艾滋病;这不是异想天开但是,从目前来看艾滋病仍然是人类生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仍然艰巨;远离艾滋病,人人得健康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有一人群,明知艾滋病的危害,因为责任与使命,仍要与艾滋病进行亲密的接触,这就是医护工作者;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既要保证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权利,又要确保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因此,医院有责任培养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两种错误的认识1、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极端排斥,恐惧,对待艾滋病患者如临大敌,认为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就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甚至拒绝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2、不以为然,没有充分意识到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生命力强,即使被损伤,患病几率也低;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要求,严格落实首诊问负责制;对门诊、急诊、住院和自愿咨询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要积极、科学、妥善地做好接诊和相关处置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现已证实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75%的艾滋病2、血液传播5%静脉吸毒,3%输血或使用血制品3、母婴传播爱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离开人体就会死亡,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会感染艾滋病;目前认为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咳嗽、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蚊子叮咬等;医护人员在对艾滋病人治疗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主要在于体液,血液,造成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艾滋病感染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戴手套,接触后洗手;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手部皮破损情况下进行上述操作,必须带双层手套;口罩与防护眼镜;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或者围裙;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发生职业暴露应如何处理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时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戴手套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尸体料理时必须戴手套;在接触每位患者后都应换手套;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戴口罩或防护眼镜一般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和围裙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和围裙;双手及皮肤破损的防护操作者双手有皮肤损伤时应用防水绷带包扎后戴手套操作;在检查患者和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后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亦应该在流水下或肥皂水冲洗;必要时应在洗手用消毒剂浸泡双手;锐器的处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控制措施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控制措施(一)增强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经血和经有潜在传染危险性的体液感染已知和未知传染病的认识。
(二)一般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接触HIV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血液、有潜在传染性的体液、黏膜和损伤皮肤时,应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在医疗活动中,若病人血液和体液可能发生喷溅,则应戴口罩、防护镜和防水围裙。
3.医务人员若皮肤有破损(划伤、擦伤、皲裂、皮炎等),应避免接触HIV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或艾滋病人血液、有潜在传染性的体液、黏膜和可能被HIV污染的物品。
若需接触,则必须做好防护,使损伤的皮肤避免暴露。
4.检查病人或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立即用肥皂彻底洗手。
5.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应注意避免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引起的损伤。
用过的锐器应置于防刺的容器中,清洗锐器和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时,应避免损伤。
6.采集或处理病人标本时,应防止标本容器外污染。
传送HIV阳性或疑似阳性标本,必须用带螺盖并用封口塑料袋包装,以防二次泄漏。
7.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衣服、床单、被套、枕套应每周更换2次,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时要及时更换。
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的物品。
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床上用品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30分钟,单独清洗。
8.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须进行消毒、毁形,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三)透析的防护措施1.进入血液净化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严格洗手。
2.HIV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应在隔离净化室内接受透析治疗,固定床位,专机透析。
3.透析器、管路应一次性使用。
透析机使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消毒30分钟。
(四)内窥镜检查的防护措施1.检查人员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防护镜、防水围裙。
2.内窥镜一人一用一消毒。
HIV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用过的内窥镜应先消毒,再常规清洗消毒。
用过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内的残留组织,洗净的内窥镜应沥干水分后再消毒。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及其预防PPT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及其预防PPT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风险,而艾滋病职业暴露是其中之一。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会对感染者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在医务工作中,医生、护士等人员可能会因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而发生职业暴露,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至关重要。
一、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害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感染的情况。
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黏膜、破损的皮肤或注射器针头等渠道进入人体,一旦进入体内,会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严重的感染和疾病。
因此,艾滋病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以下预防措施:1. 规范操作:在接触感染者血液或体液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等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2.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佩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3. 废弃物处理:医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和处置,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4. 职业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相关培训,了解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5. 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在从事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时,应定期接受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暴露事件。
三、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一旦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医务人员应按照以下处理流程进行:1. 立即处理:发生暴露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进行伤口处理,清洗受暴露部位,保持伤口通畅。
2. 报告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或感染控制中心报告暴露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暴露时间、暴露原因等信息。
3. 进行评估:暴露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检测和评估,了解暴露风险和感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艾滋病人护理人员的防护要点
艾滋病人护理人员的防护要点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因此对于护理艾滋病患者的人员来说,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防护要点:
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和护目镜或面罩。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阻止血液或其他体液的直接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2. 遵守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洗手、消毒和正确处理污染物品。
频繁洗手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尤其是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或处理其体液后。
3. 避免暴露于患者的体液,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避免皮肤损伤和黏膜暴露。
4. 定期接受疫苗接种,如乙肝疫苗接种,以预防其他可能的感染。
5. 遵守正确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正确处理和处置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和其他可能被污染的医疗废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6. 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定期接受艾滋病病毒和其他相关疾病的筛查,以及接受健康教育和培训,保持对艾滋病的最新认识。
7. 心理保健,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可能会带来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寻求心理支持和保健。
总之,护理艾滋病患者需要严格遵守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免受感染,并且定期接受健康监测和心理保健。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安全地进行工作,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制度】艾滋病防控及消毒隔离措施一
【关键字】制度艾滋病防控及消毒隔离措施一、科学防控艾滋病提起艾滋病,人们往往谈“艾”色变,许多医务人员也存在着强烈的恐惧感。
事实上,只要以科学态度正视这种疾病,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
防控艾滋病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艾滋病的感染和扩散。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叫艾滋病毒,简称HIV/AIDS)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艾滋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眼泪、唾液、尿液及脑脊液等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病毒浓度最高。
当人感染这种病毒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数年(5-8年)不出现症状,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只有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有关症状,当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才可确诊为艾滋病病人。
HIV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75%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也能灭活病毒。
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HIV在PH7.1,37℃的条件下可以存活24小时;玻片表面的HIV经过干燥处理后,其活性降低5-12倍;经冷冻处理,其活性降低4-5倍。
HIV不耐酸,PH3.0时病毒滴度在10分钟下降4个对数。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染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
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指同性或异性涉及体液交流的性行为。
2.血液传播:①输血及注射: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注射器针头未经严格消毒,含有少量HIV污染的血液,重复给其他人应用,有造成感染的危险。
②吸毒: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③血制品未经彻底灭活处理。
④器官或组织移植,以及人工授精。
⑤受到HIV污染的锐利器械刺伤。
3.母婴传播:感染HIV 的妇女在围产期及分娩时通过胎盘或产道分别传播给 2 胎儿和新生儿,哺乳也可将HIV传播给婴儿。
(三)预防措施:HIV在外环境中抵抗力并不太强,对乙肝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对HIV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HIV患者病房感控措施
HIV患者病房感控措施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HIV患者的病房中,实施有效的感控措施至关重要,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HIV患者病房感控措施:1.洁净病房:HIV患者应住在单人病房,以确保隐私和个人卫生。
这些病房需要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手卫生:由于HIV可通过体液传播,医护人员在每次进入和离开病房时,都应进行正确的手卫生程序。
这包括使用洗手液或洗手皂进行充分的手部清洁,或使用酒精洗手液进行快速的手部消毒。
3.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PE):医护人员在进入HIV患者的病房时,应佩戴适当的PPE。
这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服等。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需要注意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和处理。
4.废物处理:所有与HIV患者有直接接触的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处置。
这些废物应被妥善封装并标记为感染性废物,并按照危险废物的要求进行分类和处理。
5.注射器和针头使用:在处理HIV患者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注射和针头使用的指引。
每次注射前应使用新的、一次性的注射器和针头,并正确处置已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
6.避免交叉感染:在HIV患者的病房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与其他病房的交叉感染。
这包括限制来访者的数量和频率、严格的手卫生程序、隔离病人等。
7.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有关HIV感控的全面培训,并更新其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正确使用PPE、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了解HIV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
8.患者教育:HIV患者和其家属应接受关于HIV感控的教育,包括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他们应被告知如何正确使用个人保护装备、遵循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以及避免与其他人分享个人物品等。
9.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HIV患者病房的感控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应得到密切监察,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一.职业暴露预防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8)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艾滋病: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
艾滋病: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
作为医护人员,在处理艾滋病患者时,面临着一定的职业风险。
因此,了解艾滋病的防护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1、职业风险在护理艾滋病患者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其他感染性体液,存在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此外,医护人员在执行手术、皮肤穿刺、注射等操作时,也可能因为一不慎而被感染。
因此,医护人员成为患者的第一道防线,也面临着较高的职业感染风险。
2、防护措施为了有效预防职业感染,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以下防护措施:(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血液或其他体液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2)遵守手部卫生规范:频繁洗手、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并在需要时做好手部消毒,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3)注意医疗废物处理:将使用过的注射器、试管等医疗废物进行正确分类和集中处理,避免意外伤害和交叉感染。
(4)定期接受职业防护培训:不定期接受防护知识的培训,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能力。
3、心理疏导与支持在面对艾滋病患者时,医护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恐惧和焦虑情绪,建立起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艾滋病患者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爱,避免因为疾病带来的歧视和排斥。
4、结语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构成一定的风险。
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艾滋病患者时,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职业感染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共同为控制艾滋病疫情作出努力。
希望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爱。
HIV患者病房感控措施
HIV患者病房感控措施随着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确保HIV患者病房的感控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其他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
1. 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医院管理层应定期组织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了解有关HIV感染的最新知识和指南。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HIV传播途径、感染预防、个人保护装备的正确使用以及按照感染控制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工作。
2. 个人保护装备的使用:医务人员应戴上适当的个人保护装备,如一次性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降低接触HIV患者体液时的感染风险。
所有使用的装备应符合国家的标准,并应根据指南及时更换。
3. 隔离措施:对于HIV患者,需要根据感染控制指南和医疗机构的政策,设立特殊的隔离措施。
患者应被分配到专门的病房,确保病房内空气流通,并设立合理的间隔。
此外,应为每个患者提供单独的使用器具、床单和衣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4. 消毒和清洁: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标准,对HIV患者的床铺、设备和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传染病防控科或相关部门应制定消毒程序,并确保医务人员正确执行。
5. 医护人员健康监护:医务人员应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以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
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以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其他人。
医院管理层应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以促进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
6. 宣传与教育:医疗机构应组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HIV感染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传达正确的信息,可以减少对HIV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的包容和支持。
总结:在HIV患者病房中,采取适当的感控措施对保护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这包括适当的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个人保护装备的正确使用、隔离措施的实施、消毒和清洁程序的执行,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监护和宣传教育的开展。
通过有效的感控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HIV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艾滋病预防知识对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
艾滋病预防知识对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作为医护人员,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是一项必备的职业技能。
正确的预防措施和信息传递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保护自己和病人的关键。
本文将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医护人员提高预防艾滋病的能力。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男女性行为、男男性行为和女女性行为。
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注射毒品时共享注射器、输血和器官移植过程中感染。
母婴传播主要是指孕妇艾滋病病毒感染,使胎儿在受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被感染。
二、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预防措施1.注重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照料艾滋病患者时,应加强自身的个人防护。
包括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具,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注意勤洗手,特别是接触到患者体液或血液后,要及时清洗双手,并且避免将手触摸到脸、嘴巴、眼睛等易受感染的部位。
2.正确使用一次性器具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使用一次性器具,避免重复使用或共享器具。
包括注射器、针头、手套、刀片等一次性器具,使用后要及时废弃并采取正确的处置方式,以防止交叉感染。
3.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包括采取血液暴露预防措施,对患者使用隔离措施,确保感染的隔离性,避免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工作人员。
4.艾滋病病毒的快速检测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输血等操作之前,需要对涉及到的血液进行快速检测,确保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自身的安全。
三、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是阻断病毒传播链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作为重要的宣传者,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1.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针对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控培训,加强他们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策略随着艾滋病病例的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在防控艾滋病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既需要保护自己免受HIV感染的风险,又要确保提供质量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探讨医护人员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方面所应采取的举措,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1. 加强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医护人员应时刻保持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并了解相关知识,包括病情传播途径、预防策略和感染风险评估等。
医疗机构应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医护人员更新知识,增强职业安全意识。
2. 符合艾滋病传播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时,应遵循传播预防措施,如佩戴手套、面罩和护目镜,正确使用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此外,医护人员应定期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3.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医疗废物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医护人员在处理废弃物时必须遵循相关规定。
医疗机构应提供专用容器和标志,正确分类储存和处理医疗废物,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支持安全注射实践医护人员在注射操作时应严格遵循安全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并确保正确处理和销毁,避免再次使用的风险。
此外,医疗机构应提供培训和资源,支持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
5. 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与支持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向患者提供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咨询与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头等措施,帮助降低感染风险。
医疗机构也应提供相关教育材料和咨询服务,以加强患者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6. 保护患者隐私权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患者往往面临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医护人员应积极支持患者,提供安全保护的医疗环境,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7. 进行定期检测和接触追踪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艾滋病相关的健康检测,并与患者进行接触追踪。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何预防艾滋病感染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何预防艾滋病感染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由于接触到病人体液和血液,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因此,预防艾滋病感染对于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预防艾滋病感染的一些建议。
1.预防接触感染: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体液和血液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2.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有创操作前应仔细洗手,使用符合规范的操作程序。
遵循正确的无菌技术,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安全处置:医护人员应将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医疗废弃物放入专用的容器中,并妥善处理。
避免针刺事故的发生,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4.保护破损皮肤: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有破损或潮湿的皮肤,及时进行处理,以避免艾滋病病毒侵入体内。
5.预防性用药:医护人员在被艾滋病病毒暴露的情况下,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预防性药物,减少感染的风险。
但是,这一点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使用。
6.关注个人健康: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增强免疫力。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任何相关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
7.加强宣教: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培训,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等。
还应积极参与艾滋病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增强社会防控意识。
总之,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预防艾滋病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此外,加强宣教和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确保他们的健康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毫无疑问,艾滋病是20世纪以来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艾滋病的理解就是患上艾滋病就等于被判死刑。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全世界艾滋病病毒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言的那样失控蔓延,相反,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近10年来,人类因感染艾滋病死亡的人数正逐步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也在不断下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发,这些讯息都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治疗艾滋病的曙光。
联合国在近一两年也屡次提及要在2030年真正消灭艾滋病。
这不是异想天开!
但是,从目前来看艾滋病仍然是人类生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仍然艰巨。
远离艾滋病,人人得健康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有一人群,明知艾滋病的危害,因为责任与使命,仍要与艾滋病进行亲密的接触,这就是医护工作者。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
既要保证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权利,又要确保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因此,医院有责任培养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两种错误的认识
1、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极端排斥,恐惧,对待艾滋病患者如临大敌,认为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就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甚至拒绝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
2、不以为然,没有充分意识到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生命
力强,即使被损伤,患病几率也低。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要求,严格落实首诊(问)负责制。
对门诊、急诊、住院和自愿咨询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要积极、科学、妥善地做好接诊和相关处置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现已证实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75%的艾滋病)2、血液传播(5%静脉吸毒,3%输血或使用血制品)3、母婴传播?
爱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离开人体就会死亡,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会感染艾滋病。
目前认为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咳嗽、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蚊子叮咬等。
医护人员在对艾滋病人治疗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主要在于体液,血液,造成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艾滋病感染
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戴手套,接触后洗手。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医务人员在手部皮破损情况下进行上述操作,必须带双层手套。
口罩与防护眼镜。
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
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隔离衣或者围裙。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发生职业暴露应如何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时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
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
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
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戴手套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
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
当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
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尸体料理时必须戴手套。
在接触每位患者后都应换手套。
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
戴口罩或防护眼镜一般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穿隔离衣和围裙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和围裙。
双手及皮肤破损的防护操作者双手有皮肤损伤时应用防水绷带包扎后戴手套操作。
在检查患者和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后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亦应该在流水下或肥皂水冲洗。
必要时应在洗手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锐器的处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回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