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共19页word资料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演变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演变的影响历史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因素,它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期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貌地势、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三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首先,地貌地势对历史文化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山脉、河流、海洋和平原都是地貌地势的表现形式,它们成为不同地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基础。
例如,高山和丘陵地带常常给人以艰苦困难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会促使居民发展出与山地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如喜马拉雅山区的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
而河流和海洋则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这种优势地理条件导致了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如古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气候对农业生产、民族迁徙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例如,亚马孙雨林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原住民发展出与雨林相适应的传统农耕和狩猎方式,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雨林文化。
又如,北欧地区的寒冷气候使得当地人发展了与极地气候相适应的捕鱼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北欧民族的特有文化。
最后,资源的分布也对历史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上的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某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差异。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一些地区提供了经济的基础,如石油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使得该地区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而且石油也成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资源的不足也会引发冲突和迁徙,从而对地区历史文化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文化的演变。
地貌地势、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对地理环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发展历程中,地理环境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等因素都会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几个不同的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这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九寨沟被誉为“人间仙境”,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山水环绕,地势险峻。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九寨沟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
当地居民长期以来在这片山水间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另外,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九寨沟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这也让当地人形成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并通过口头传统将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其次,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巴西的亚马孙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片雨林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孙雨林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各种生活所需的原材料,比如木材、水果、药材等。
此外,雨林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前往观光。
因此,雨林的存在不仅推动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兴起,为整个地区注入了活力。
再者,地理环境还可以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
荷兰作为一个低洼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海平面以下,荷兰人民长期以来依靠建设围堤和水道来应对海洋的侵袭。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了荷兰人对水利工程的熟练操作和管理能力。
他们开创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河网农业”和“湖泊农业”模式,发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和渔业,并成为欧洲的农业强国。
荷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支持,这也成为了他们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和艺术形式,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一)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年,建都咸阳。
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经过历代发展,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帝,历267年,建都北京。
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畴。
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一、萌芽时期(商周时期):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尚书禹贡》)。
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属为卿大夫。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①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② 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文化是在历史地理变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这些变迁包括战争、征服、迁徙和交流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历史地理变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族群的居住。
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不同的王朝更迭、民族迁徙和各类文化交流。
这些变迁使得中国文化充满了多元性和包容性。
例如,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藏族文化等各自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其次,历史地理变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融合。
在不同地域的人民迁徙和交流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
例如,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交流中,北方的农耕文化与南方的渔猎文化相互交织,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此外,历史地理变迁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的历史地理变迁经历了许多战乱与灾难,这些困境迫使中国人民培养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例如,在长期的战乱和征战中,中国事文化形成了强大的事思想和智慧,这种精神特质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之中。
最后,历史地理变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这些挑战迫使中国人民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和创新。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在历史地理变迁中产生的,它们的发明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①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②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完整word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最新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中国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
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
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
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
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
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
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
”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
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
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
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
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
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
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
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对我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的资料收集和历史资料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高咏兴湛江师范学院,5240408摘要: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1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
比如汉族的祖先崇拜文化,这种文化的由来是可以找到地理环境的因素的。
汉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促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体(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饭万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对子孙来说已足够应用,家族宗法观念由此得到强化,引出了对祖先的莫大崇拜。
”2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长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也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这些广大的区域的总面积有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广阔的,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奠定了地理基础。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
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
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而不至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那样在历史上灭绝了。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456四、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7五、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89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如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建立清的满族。
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汉族却采取退让的态度,偏居一隅或服从少数民族的统治。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国)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确定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体制。
将地理环境中的微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确定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体制。
将地理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
往往我们只重视山水,没有注重周边环境。
《》片面解释了海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用的观点基本上都是西方的。
西方中指的海洋主要是指地中海,地中海西面是直布罗陀海峡,到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除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封闭的内海。
中间还有一个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南斯拉夫的巴尔干半岛。
所以它的交通条件不能与其他海相比较。
人类的很多文明都是在地中海沿岸发展起来的,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罗马都在地中海。
中国三亚的苏东坡被流放到所写的“天涯”“海角”什么意思?穷途末路没有地方走了的意思。
那个时候的中国周边属于“汉字文化圈”:指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文化区域。
这方面就不同于地中海文明。
心胸开阔要借助海洋这个媒介走向外部进而产生交流而形成。
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
同样的地理环境有贫有福、又开放又落后。
地理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不一样。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只要不超过它的极限,就存在着相对无限的可能性。
湖南湘西石灰岩地形出土匪、徽商、晋商、安徽淮北闹土地贫瘠洪水出乞丐、绍兴出师爷“无绍不成衙”。
世界也是一样比如:以色列返回巴勒斯坦这个地方,他们的生存条件和阿拉伯条件一样,土地缺水干旱但是他们发展喷灌。
他们进口粮食种植蔬菜水果,出口灌溉技术,发展高科技还有就是以色列的。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
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化自然”的实体文化,总结说来,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诗歌、和绘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也就是说,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气候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差较大。
以上三点是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总的来看,有史以来没有实质性变化。
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最明显的体现在温度与湿度两个方面,比如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厄尔吉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速上升,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山开始融化。
再比如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的人。
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于水灾。
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冰山融化有关。
另外,人口急剧增长,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系,甚至连治世和乱世也与气候的变迁有关,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等等都与当时的气候宜人、风调雨顺有关。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特定的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春争日,夏争时”,农民们世世代代就像打仗一样按24节气种地。
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连收成都成了问题。
24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
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南京中医学院老教授干祖望说:“欲知《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
不同的季节应取不同的穴位,针探深度也不一致。
中药的使用也分季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有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用药也要讲究季节。
《黄帝内经》中指出:在各季节中要分别加温热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候而养天和之气。
三是诗词与气候。
请大家举出与气候季节有关的诗句。
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鲜明的四季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环境和灵感。
于是,古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都是咏春的。
在四季中诗人们对气候体会最深的要数夏季的炎热。
杜甫遇到酷热天气就会:束带发狂欲大叫,恨不得“安得赤脚踏层冰”。
王维在《苦热》一诗中,热得想到大气层之外去凉快凉快:“思出宇宙外,矿然在寥廓。
”还有展示暮秋景物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的《西厢记》)。
总之,正是四季分明的气候造成了咏怀四季的美妙诗句。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疆域、政区(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式”、960万平方公里。
(2)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省、市、县。
2、民族、人口:(1)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
华夏族指汉族。
(2)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货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疆域(重点了解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西汉、唐、元、清)(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
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
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
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
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
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
(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
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
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
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里的土地。
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域相似。
(最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实际面积是一千万平方公里)。
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清代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