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六法一、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例①“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一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
例⑵“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例③“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
仅以“也”为例: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
例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
例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
例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例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
例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
例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三、代入检验法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一、位置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名、代动、形名、代例如: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二、删除观察法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如:1.余嘉其.能行古道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三、结构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嘻,危乎.高哉.四、对照比较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2、石之.铿然有声者3、夫晋,何厌之.有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侵之.愈急6、何以.战五、词性记忆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非、微、靡;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文言文专题2: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 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 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七、对句互推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文言文中排比 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语言现象很 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 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 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推断文言虚词六法
推断文言虚词六法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六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二、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就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
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三、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将它们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四、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文之虚词推断八法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六、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 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文言文
之
虚词推断八法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 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 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 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文 言 虚 词
复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 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 是虚词,如;之,为,夫等.
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顷之,烟炎张天 (音节助词) 鞣使之然也 (代词:它) 长江之险已与我共 (结构助词)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动词:是) 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副词: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副词:将要)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 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介词,删去后影响句意 ②得全首领以没 • ③扈从以行 连词,可能换成而 •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 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哉”同义。
•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 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 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C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副词:就,便,即)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副词:就,便,即)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文言虚词推断七法演示文稿
• 结构推断法:
• 解析: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1)句中“因”字用在“关市呵难之”和“事 关市以金”两句之间,前后有因果关系,且用在 动词“事”之前,因此可译为“于是,就”,是 副词;(2)句中的“因”,也是用在“某时有 客过而予汝金”与“遣之”两句之间,且用在动 词“遣”之前,因此,也是副词,但前后是条件 关系,应译为“才”。
• 标志识别法:
• 解析: • (1)句是特殊句式结构,“唯……之”表宾语前置,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唯异书之信”按现代汉语 的正常语序为“信异书”。(2)句中的“之”字也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按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 不解惑”。两个“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 译文:过去的记载怪异现象的书,有记载洪水滔天,鮌 偷了玉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玉帝于是命令祝融在羽郊 杀了鮌,这种说法没人经历和见识过。现在这种土,铲 平他的人就会不幸而死亡,这不是玉帝喜欢做的事吗? 南方多瘟疫,劳动的人先死亡,于是那些拿铁锹掘地的 人,他们是死于劳役和瘟疫,土哪里能有什么神性呢? 我恐怕学者到了这里,采纳了这种说法,只相信志怪书 籍的言论,所以(把文章)记在堂上。
• 译文:
•
卫嗣公派人装扮成旅客经过边关的贸易市场。 管理边关贸易市场的官吏故意刁难他,假扮成旅 客的这个人拿金钱送给官吏,官吏才放过他。卫 嗣公对官吏边关贸易市场的官吏说:“曾经有个 客人经过你们在边关所管理的贸易市场,给你们 金子,你们才放他过去。”管理边关贸易市场的 官吏非常惶恐,而因此认为卫嗣公是明察秋毫, 圣明,不受蒙蔽。
• 位置推断法:
• 解析:(1)句中的两个“乎”字,处于句 末,是表疑问语气的语气词;(2)句中的 两个“乎”字,处于句中,相当于“于”, 是介词。两个句中的“乎”字意义和用法 不同。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学案一、方法指导:(一)位置推断法(语法结构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最基本的方法莫过于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句中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状] 谓+(定)宾名、代动、形名、代●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试一试:用位置推断法来推断下面句中“之”的用法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就不同。
所以备考期间要熟记一些典型虚词在特定位置的常见用法。
例如: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但是有时候可以做主语的定语。
例如:“其.贤不及孔子”?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试一试:总结一下“乎”用法的一般规律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②叫嚣乎南北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美哉乎,山河之固⑥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二)对应互译法(以熟解生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试一试:用对应互译法来推断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三)标志识别法●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三、虚词的复习方法
(1)归纳积累,辨析异同 归纳积累,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 复习过程中,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 、 复习过程中 , 要通过阅 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 结合文中的典型句子不断练 要树立全句意识, 习 , 要树立全句意识 , 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来准确理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要识记那些要求务必掌握的 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日积月累, 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日积月累 , 自然就能得心 应手。 应手。 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 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 , 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大 不相同, 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 不相同 , 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 , 在感叹句中助感 叹语气, 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 叹语气 , 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 , 答题时切忌生硬 地胡乱套用。 地胡乱套用。
难 道
带入筛选法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围着它又围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
不下去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攻 不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而陋者乃 而陋者 乃:副词,可译为“竟” 副词,可译为“ C人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人益之, 损之,胡可得而法? 人益之 连词,可译为“或者” 或:连词,可译为“或者”
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 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概念的词。 概念的词。 例如: 例如:方、但、益
2.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 2.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
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 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 。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 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6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在焉那(里”蒲。松龄《促织》)
② 说 ③》颠故)而为不之扶说语这“境篇能,,是文够则以交章看将代。到俟写它由焉夫文此”用可章。观的推彼人目断相的“风矣是焉者等”(待是得《那代焉些词论考,(语“ 示 断 译察代责焉 “ 为柳·民文季备”焉“情章宗的用”何氏得。语、在是元人“将气哪疑疑能得《伐,里问问够焉由句代”捕看颛”此词中。到即蛇臾可,,推可表》者)
《鸿门宴》表目的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师说》代词,“之”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孔雀东南飞》“于是、就”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语气助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组是( D )
• A.遗善为闾里传 • B.其惧人之拒我也
为焦仲卿母所遣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语气副词。可译为“一定”。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孝敬忠信之事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所以贵虚无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A项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第一句的“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 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 “以”和后半句的“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 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去韩”愈“《往”师的说意》思),“垄上”是补充说
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3.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 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 入手。如“乎”: (1)作介词: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 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 等。虚词(介词)+名词(代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相与枕藉乎舟中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5.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 法。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 ”,宾语是“刀俎”和“鱼肉”,那句中的两个“为 ”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 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 “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 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 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 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 常见。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音节助词,无实义 顷之,持一象笏至
以上①至⑤是结构助词,通过分析虚词的词性,以理 解其意义和用法。
(3)作动词 ①辍耕之陇上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 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规律,就会发现, 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 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觉今是而昨非。
文言虚词推断七法及难点突破
文言虚词推断七法及难点突破一、推断七法1.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高考山东卷)原文信息: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答案:不同。
理由:第(2)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
第(1)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的大意是“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句子中的“之”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或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
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参考译文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
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
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
”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
”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
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
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 eg: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 ②吾其还也。
• 【“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 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 eg:秦王恐其破璧。
• 【“其”作代词,代荆轲。 】
A
17
• 焉: •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 eg:风雨兴焉。
•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
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
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例:
• 1、“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无义。
• 2、被动句的标志:“见”、“于”、“见……
于”、“为所”。
• 3、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和“之”。
•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也和它相同,作 连词表修饰关系。】
•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 秦论》)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 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 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 也: •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A
18
• 五、 看具体语境 •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
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此,可根据句子 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 【“见”和“于”表被动。】
• ④婴之亡,岂不宜哉。
• 【在主谓之间是助词,无义。】
A
16
• 四、看句位分析(句位分析法)
•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 其:
• 1、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 eg: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002年全国卷)
• 【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 “大概”。】
• 4、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 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
种标志,就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A
15
• ①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 【该句是“判断句” ,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 气。】
•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这是陈述句,“也” 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 ③晏子见疑于景公。
A
7
4.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 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 虚词的连用 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A
8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A
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A
5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Biblioteka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A
9
文言虚词推断八法
A
10
• 一、 看语法结构
•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 法。所以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 虚词的用法。
•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 【“焉”是兼词“于此”,在这里。 】 •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
者说》) • 【“焉”是代词,代文章。 】 •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
臾》) •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 •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是句末语气助词,A译为“了,啊,呢”。】19
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消是》句结)子构独助立词性,的可作不用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之马垄迁上《”陈是涉动世补家短》语,)“之”是动词,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
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
实词,而不A 是虚词。
12
• 二、看对应位置
•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 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 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A
6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A
1
《考试大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其而以焉乃 所者与于则若 为因何且也乎
A
2
一、回顾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 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代词、语气词、 象声词。
A
3
1.分清虚实
学法指导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A
13
•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 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
•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 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A
14
• 三、看特殊标志
A
11
“仲尼之闻”是
“抚之”是动宾短 语,“之”是动 词“抚”的宾语, 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偏正短语, “之”用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 间,是结构助 词,可译为 “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师志道》之)不传”是主谓
短语,作“久矣”的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主·秋语,水“》之)”用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