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合集下载

快来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快来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快来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虽然姗姗来迟,但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终究还是来了。

相信各位医药界同仁们都翘首以盼很久了。

白天看到朋友圈这个消息小欣就兴奋不已,终于我们有了自己的免疫原性指导原则。

也很高兴自己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晚上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品读起来。

(跟大家说一下,基因治疗的免疫原性那篇我没忘,只是写的一直都不满意,这篇先插个队)CDE发布的这个《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可谓根正苗红,出自CDE就天然带着不凡的影响力。

通读下来发现全文结合了很多CDE审评的实践经验,也有了我们国家自己在免疫原性上的思考,不再简单是对某一篇国外指导原则的翻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生物药发展给我们监管机构带来的挑战及推动),行文方面比小欣翻译的FDA指导原则可读性要强不少。

绝对要给个大大的赞。

接下去就让小欣带大家看看《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里面讲了些啥,跟FDA免疫原性指导原则的差异部分以及对我们实际工作带来的影响。

“概述”部分与FDA的指导原则相比有几处值得注意的地方1,第4行,在免疫原性定义中加入了药物代谢物的描述,这个描述显然比FDA指导原则的适用面要更广的,但是小欣建议是否能给出一个范例,这样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代谢物如何考量。

2,第9行,在免疫原性影响描述里,加入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考量。

这显然是和第11行体液免疫,第14行细胞免疫相呼应的。

这3处描述可以说一下就把免疫原性的概念给丰富了起来。

要知道FDA的指导原则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抗药抗体的检测上。

3,概述部分的短短一段描述既兼顾了影响免疫原性的影响因素:患者、疾病及药物自身;又指出了对于药企应该寻求什么样的产品:要么尽量免疫原性风险小,要么有合适的免疫原性控制和减免策略。

不得不说,语言精练,用词精准。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被认为信息量太大。

“免疫原性研究内容”部分不得不说,信息量忒大了。

FDA最新版-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翻译版

FDA最新版-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翻译版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目录1.介绍 (1)2.背景 (2)3.分析方法开发 (3)4.分析程序内容 (3)A.原则/范围 (4)B.仪器/设备 (4)C.操作参数 (4)D.试剂/标准 (4)E.样品制备 (4)F. .................................................................................................................... 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G.步骤 (5)H.系统适应性 (5)I.计算 (5)J.数据报告 (5)5.参考标准和教材 (6)6 分析方法验证用于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和DMF (6)A.非药典分析方法 (6)B.验证特征 (7)C.药典分析方法 (8)7.统计分析和模型 (8)A.统计 (8)B.模型 (8)8.生命周期管理分析程序 (9)A.重新验证 (9)B.分析方法的可比性研究 (10)1.另一种分析方法 (10)2.分析方法转移的研究 (11)C.报告上市后变更已批准的新药,仿制药,或生物制品 (11)9.美国FDA 方法验证 (12)10.参考文献前言本指导原则草案,定稿后,将代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目前关于这个话题目前的想法。

它不会创造或赋予或任何人的任何权利,不约束FDA 或公众。

您可以使用另一种方法,如果该方法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如果你想讨论一个替代方法,请与FDA 工作人员负责实施本指南。

如果你不能确定适当的FDA 工作人员,请拨打本指南的标题页上所列的电话号码。

介绍:该修订指南草案将取代行业2000 年的指导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草案,并最终确定后,也将取代1987 年美国FDA 行业指南《提交的样品和分析数据的方法验证》。

该草案提供了有关申请人如何提交分析程序和方法验证数据来支持说明原料药和制剂具有强度、质量、纯度和效用的文件。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 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 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 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采用的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和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 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试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201507FDA行业指南:分析方法验证(中英文)(上)

201507FDA行业指南:分析方法验证(中英文)(上)

201507FDA行业指南:分析方法验证(中英文)(上)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 Validation for Drugs and Biologics药品和生物制品分析方法验证Guidance for Industry行业指南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July 2015Pharmaceutical Quality/CMC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 Validation for Drugs and BiologicsGuidance for IndustryAdditional copies are available from: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Division of Drug Information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10001 New Hampshire Ave., Hillandale Bldg., 4th FloorSilver Spring, MD 20993Phone: 855-543-3784 or 301-796-3400; Fax: 301-431-6353 Email:****************.gov/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 ces/default.htmand/orOffice of Communication, Outreach and Development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10903 New Hampshire Ave., Bldg. 71, Room 3128Silver Spring, MD 20993Phone: 800-835-4709 or 240-402-7800Email:************.gov/BiologicsBloodVaccine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 ormation/Guidances/default.htm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July 2015Pharmaceutical Quality/CMC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 Validation for Drugs and Biologics药物和生物制品分析方法验证Guidance for Industry[1]行业指南This guidance represents the current thinking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or Agency) on this topic. It does not create any rights for any person and is not binding on FDA or the public. You can us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f it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cable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 To discus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contact the FDA staff responsible for this guidance as listed on the title page.本指南代表了FDA对本专题的当前想法。

FDA分析方法验证指南(中英文对照版)

FDA分析方法验证指南(中英文对照版)
一旦FDA有要求,则NDA或ANDA的申请者必须提交制剂,原料药,非药典对照品和空白以使FDA实验室能对申请者所用分析方法进行评审(21 CFR 314.50(e) and 314.94(a)(10))。
The FDA laboratory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s are reproducible by laboratory testing. The review chemists and laboratory analysts determin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s for regulatory purposes.
尽管本指南并不专门叙述原料,中间体,赋形剂,包装材料及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中所用的其它物料的分析方法及分析方法验证资料的递交,但是应该应用验证过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检测这些物质。
For questions on appropriate validation approaches for analytical procedures or submission of information not addressed in this guidance, applicants should consult with the appropriate chemistry review staff at FDA.
本指南中所述的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分析方法。但是,本指南中特定的建议可能不适用于有些产品所用的特殊分析方法,如生物药,生物技术药,植物药或放射性药物等。
For example, many bioassays are based on animal challenge models, 39 immunogenicity assessments, or other immunoassays that have unique featur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ubmitting analytical procedure and methods validation information.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是根据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针对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进行技术指导的文件。

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对象主要为新药物和生物制剂,不包含常规药物。

2.研究对象需要经过评估和确认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免疫原性研究的设计需要明确目标、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2.应采用多种实验方法综合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3.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亲和力实验等。

4.动物实验主要包括小鼠或大鼠模型,使用正常组织或人类化的动物模型。

5.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人群中的观察和测试,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同意。

三、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的收集应遵循规范操作程序,并进行详细记录和保存。

2.实验数据的分析应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等。

3.实验结果的数据解读应结合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知识进行。

四、结果和讨论1.结果应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2.讨论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并与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五、实验的伦理与安全1.实验过程应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实验需经过伦理审查和同意。

2.实验期间应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对实验人员和动物造成伤害。

六、结论与建议1.结论部分应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药物开发和使用的建议,包括避免或降低免疫原性等。

综上所述,《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提供对药物免疫原性研究的技术指导,规范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报告,确保药物的免疫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该指导原则仍然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文件,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 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 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 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采用的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完整版)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

(完整版)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

(完整版)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一、准确度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人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人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可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或面积比(% )。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可用对照品进行加样回收率测定,即向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人一定量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

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人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 (C - A ) /S X 100%式中:A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B 为加入对照品量;C 为实测值。

4.校正因子的准确度对色谱方法而言,绝对(或定量)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的色谱峰代表的待测物质的量。

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左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 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左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圧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测立(限度或泄量分析)、含量测左(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立,苴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龙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岀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越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① 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 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別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泄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含量测泄和杂质测圮采用的色谱法和英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任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怎,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左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圧结果。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
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1.03.05
•【文号】2021年第25号
•【施行日期】2021.03.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
原则》的通告
2021年第25号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药物免疫原性研究,为工业界、研究者及监管机构提供技术参考,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年3月5日附件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摘要:几乎所有的生物制药产品都会引起一定的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反应,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人体内,抗药抗体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

但是对于某些治疗性蛋白质,抗药抗体反应能引起各种临床的不良反应,包括温和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前研究表明,抗药抗体能对药物暴露、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造成影响。

因此治疗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引起了临床医生、药企及监管机构的注意。

为了评估生物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以及将实验结果与临床事件联系起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很有必要开发可靠的能够有效评估抗药抗体反应的实验方法。

这里方法学验证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方法学验证是药物上市申请必不可少的。

现行的监管文件对于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相当有限,特别是缺乏有关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

因此,本文对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提供科学的建议。

在现有的关于生物分析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性能验证。

笔者建议采用实验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免疫分析的方法学验证。

这些建议被视为最佳的例子,旨在促进整个医药行业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抗体检测方法。

1.简介:生物制药产品包括氨基酸聚合物、碳水化合物或核酸,一般通过人细胞系、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进行表达,比常规的小分子药物更大(一般大于1~3KD)。

由于以上特性,生物制药产品引起免疫反应的潜力更大。

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与产品的内在因素(种属特异性表位、外源性、糖基化程度、聚合或变性程度、杂质和制剂)、外在因素(给药途径、慢性或急性给药、药代动力学及内源性当量)、患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和替代疗法)相关。

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过敏、自身免疫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例如,药物中和、生物分布异常和药物清除率增强等均可能会使药物的的疗效发生改变)。

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前言由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为起始材料,经培养增殖等制成的减毒、灭活的病原体,或再经分离、提取等方法制备的富含免疫原性组份(亚单位),免疫机体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产品,为预防用疫苗。

本指导原则仅适用于采用传统方法(灭活、减毒、分离提取)制备的预防用疫苗,目的是为该类制品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本原则(一)应符合国家《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应对所预防的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疾病的危害程度,所涉及的人群特点,病原体的分型及流行趋势等;(三)应对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四)评估疫苗接种的风险与效益,并提出拟采取避免或减少其危害性或不良反应的措施。

二、用于疫苗生产的菌毒种疫苗生产用菌毒种必须证明为引起相应疾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如该菌毒株分离自人体,应明确提供以下信息:(一)菌毒株名称及来源1.菌毒株名称。

2.菌毒株来源:(1)菌毒株来源的宿主一般情况。

(2)发病地点、发病日期;临床确诊疾病名称及日期、实验室确诊的主要依据、检测项目、结果及日期;病人病程及转归。

3.菌毒株分离样本来源:咽拭子、漱口液、痰液、血液、粪便、尿液、组织标本。

取样日期;取样时病人的病期。

应提供病人治疗期间使用的主要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等资料。

鉴于人类的血液、脑脊液等在同一时间内相对较少感染多种病毒或细菌,因此用病人血液等分离的菌、毒株较适宜用于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其他来源分离的菌、毒株的自然样本参照上述要求提供相应资料。

(二)菌、毒株分离过程1.病毒分离用细胞名称、代次、来源应清楚,应进行无菌、支原体和外源因子等检测;病毒分离不得使用肿瘤原性的细胞系,应使用非肿瘤原性细胞,如原代细胞、人二倍体细胞或Vero细胞等。

2.病毒分离用动物名称、品系、级别、年龄、接种途径、饲养条件和制备毒种的动物脏器名称等需详细记载;如再适应到细胞,应参照上述对病毒分离用细胞的要求。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左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 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左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圧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测立(限度或泄量分析)、含量测左(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立,苴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龙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岀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越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① 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 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別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泄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含量测泄和杂质测圮采用的色谱法和英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任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怎,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左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圧结果。

《抗体药物分析》

《抗体药物分析》

《抗体药物分析》抗体药物分析是一种对抗体药物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抗体药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抗体药物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分子,从而发挥药理活性。

抗体药物的分析和评估是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抗体药物的分析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抗体药物的结构分析:抗体药物由上、下两个重链及上、下两个轻链构成,其结构特点包括氨基酸序列、二次结构、立体结构等。

结构分析可以通过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进行。

2.抗体药物的纯化和富集:抗体药物通常是在表达系统中进行大量制备的,其中可能会有其他蛋白质和杂质的存在。

因此,需要进行纯化和富集步骤,以去除杂质,提高抗体药物的纯度。

3.抗体药物的定量分析:抗体药物的定量分析可通过生物学活性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

生物学活性测定包括细胞毒性测定、中和活性测定等,可以评估抗体药物的生物活性。

4.抗体药物的稳定性分析:抗体药物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温度、光照、PH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稳定性降低。

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进行,以评估抗体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5.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抗体药物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药物抗体,从而影响疗效。

免疫原性分析通过免疫学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组化等,评估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

6.抗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分析:抗体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效学分析则包括药物对靶标的亲和力、半衰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

7.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过程的监控、关键步骤的验证、批记录和相关文件的管理等。

此外,还需要对批生产药物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测试,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抗体药物分析是对抗体药物进行全面评估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抗体药物的结构、纯化和富集、定量分析、稳定性分析、免疫原性分析、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抗体药物在疾病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抗体药物法规指导原则解读,方法开发及实例验证

抗体药物法规指导原则解读,方法开发及实例验证

抗体药物法规指导原则解读,方法开发及实例验证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医药领域,抗体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抗体药物研究认知的加深,相关的法规指导原则也逐渐完善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抗体药物法规指导原则进行解读,同时探讨方法开发与实例验证的相关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整体概述,并明确文章结构。

其次,在第二部分将重点解读抗体药物法规指导原则,包括法规概述、指导原则解析以及应用范围及意义,旨在增加读者对相关方面的理解。

然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方法开发与优化的内容,包括方法选择与设计原则、试验方案制定要点以及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策略。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具体实例验证和案例分析来展示抗体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涵盖实验流程介绍、结果展示与讨论以及成果验证和推广应用。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工作,并展望未来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抗体药物法规指导原则的框架,并探讨方法开发与实例验证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法规指导原则的解析,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政策要求,有助于其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合规操作。

同时,通过实例验证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抗体药物在具体应用中的效果,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促进抗体药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 抗体药物法规指导原则解读2.1 法规概述抗体药物法规是针对研发、生产和上市的抗体药物所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标准。

这些法规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抗体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确保其能够带来临床应用的益处,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一致性。

抗体药物法规主要涉及到药品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设计、临床实验、生产工艺控制以及药品审批等方面。

2.2 指导原则解析抗体药物法规中的指导原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质量要求:包括对抗体药物品质特征、纯度、杂质含量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其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和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 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试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FDA生物制剂的指导原则翻译版

FDA生物制剂的指导原则翻译版

FDA生物制剂的指导原则公共健康服务法案还要求申请351(k)应包括基于从动物研究中获得的资料能顾阐明生物相似性的信息,除非FDA确定这些动物研究在申请351(k)时是没有必要的。

1.动物毒性研究就科学的角度而言,基于试验药品广泛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当其安全性不确定,且在开展临床试验前需要阐明其安全性时,动物毒性数据就是非常有用的。

如果没有哪种动物能够提供蛋白质品的药理学相关数据(例如,蛋白制品的生物学活性不能在任何动物身上模拟出人类的反应),那么动物毒性研究通常就变得没有用。

然而,从药理学无反应的物种(包括啮齿动物)身上获得的动物数据可能支持那些从未在人体上做过试验的药物开展临床试验,比如可比性PK和全身耐受性研究。

有关阐述物种相关性的详细讨论,请参阅ICH S6指导原则的附录ICH S6(R1)—生物技术制药的临床前安全评价中的标准。

动物毒性研究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参比药品、试验药品以及两者之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程度的有效信息。

如果动物毒性研究不是必要的,那么另外的体外检测比较(合适的话使用人细胞或组织)可能就是必要的。

正如第IX部分所进一步描述的,FDA鼓励申办者在开发早期与该机构就生物相似开发计划进行讨论,包括确定不实施动物毒性研究或确定此类研究范围和程度合适的科学依据。

当实施动物研究时,进行试验药品和参比药品可比性毒性研究是很有用的(例如可比性桥接毒性研究)。

在进行该研究时,剂量、疗程、持续时间和试验动物的选择应该提供两个产品间有意义的毒性比较。

当对试验药品和参比药品比较的结果进行解释时,能够充分了解这些动物研究的局限性是很重要的。

申办者也许能为只进行试验药品的毒理学研究而不进行比较性毒理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有关动物毒理学研究设计的详细讨论,参见ICH S6/ S6(R1)。

一般情况下,如果试验药品和参比药品通过广泛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及动物毒性研究已被证明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那么非临床安全性药理学、生殖生育毒性和致癌性研究就不是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摘要:几乎所有的生物制药产品都会引起一定的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反应,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人体内,抗药抗体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

但是对于某些治疗性蛋白质,抗药抗体反应能引起各种临床的不良反应,包括温和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前研究表明,抗药抗体能对药物暴露、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造成影响。

因此治疗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引起了临床医生、药企及监管机构的注意。

为了评估生物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以及将实验结果与临床事件联系起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很有必要开发可靠的能够有效评估抗药抗体反应的实验方法。

这里方法学验证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方法学验证是药物上市申请必不可少的。

现行的监管文件对于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相当有限,特别是缺乏有关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

因此,本文对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提供科学的建议。

在现有的关于生物分析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性能验证。

笔者建议采用实验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免疫分析的方法学验证。

这些建议被视为最佳的例子,旨在促进整个医药行业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抗体检测方法。

1.简介:生物制药产品包括氨基酸聚合物、碳水化合物或核酸,一般通过人细胞系、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进行表达,比常规的小分子药物更大(一般大于1~3KD)。

由于以上特性,生物制药产品引起免疫反应的潜力更大。

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与产品的内在因素(种属特异性表位、外源性、糖基化程度、聚合或变性程度、杂质和制剂)、外在因素(给药途径、慢性或急性给药、药代动力学及内源性当量)、患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和替代疗法)相关。

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过敏、自身免疫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例如,药物中和、生物分布异常和药物清除率增强等均可能会使药物的的疗效发生改变)。

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是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这也是监管机构、生产企业、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

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监管机构均要求通过药理学或毒理学相关的方法对抗药抗体进行评估。

免疫原性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依赖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对于抗药抗体的客观检测和表征。

因此免疫原性生物分析方法在用于检测研究样本之前应进行适当的开发及验证。

已有出版物提供了关于抗药抗体检测和表征的策略、方法开发及优化等方面的指南。

方法学验证是对分析方法的评价,通过特定的实验室方法表明采用的分析方法适用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具体到抗药抗体的检测方法,验证就是指证明该方法能可靠的(例如一致性和重复性)在复杂的生物基质(血清或血浆)中检测出低量的药物特异性抗体。

方法学验证应该通过预先研究阶段和研究阶段两个阶段进行,预先研究阶段是指在分析样品之前的工作,研究阶段是指样品的分析工作,预先研究阶段和研究阶段对于表明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同等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性能特征,推荐方法学验证相关的方法和措施。

本指南应当被视为最佳实践范例,考虑到具体实际分析方法时,在保持科学合理性和客观性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替代方法。

若采用替代方法,建议与监管机构进行充分讨论。

以细胞功能为基础的中和抗药抗体生物检测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分析不在本指南的讨论范围内。

2.方法2.1 抗药抗体检测临床和非临床研究通常是通过对治疗引起的抗药抗体反应的检测和表征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目前可通过多种方法可用于抗药抗体的检测,包括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检定法(RIA)、放射免疫沉淀法(RIPA)、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电化学发光法(ECL)。

每一种检测方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最近的文章中已进行过讨论[8,14]。

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在方法开发和优化后均应进行正式的方法学验证,以保证该方法适合相应的检测要求。

因此可以预测,本指南的验证建议适用于大部分的抗药抗体免疫检测。

研究人员应根据检测系统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方法学验证方案。

临床研究中抗药抗体的检测和表征通常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方法。

抗药抗体检测试验通常包括筛选试验和特异性确证试验,表征试验通常包括抗体滴定和中和抗体检测[10]。

应用到具体研究样本时,抗药抗体分析试验需要两个关键决策参数,分别为筛选试验的筛选临界点(screening cut point)和特异性确证试验的特异性临界点(specificity cut point)。

筛选临界点有助于抗药抗体检测结果的分类,高于筛选临界点为活性样品(活性样品通常为潜在阳性样品),低于临界点为无活性样品。

活性样品通过特异性确证试验(如竞争性药物抑制信号通路)检测是阳性(特异性活性)还是阴性(非特异性活性)。

特异性临界点为抑制信号通路所需的样品量,也就是具体药物的抗药抗体,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抗药抗体的检测方法通常是非定量试验(有时是半定量试验),因为没有可用的标准化的物种特异性的抗药抗体作为校正标准品[15]。

阳性对照一般都是内部开发的(例如单克隆抗体或高免血清的多克隆抗体),不可能将受试者检测到的所有抗药抗体作为阳性对照。

如果准备使用质量单位标示抗药抗体水平,那应该证明标准品和试验样品的平行性,以确定样品的浓度的准确性[8,10]。

若未证明样品与标准品间的平行性,则准确性是可疑的。

滴定法是另一种评估抗体水平的方法,该方法不同样品稀释间容易缺乏平行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表明,滴定法适用于抗体水平的评估。

几十年来,临床上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接种等都采用这一方法[16~22]。

滴定法比较抗药抗体反应更为简便且所需的验证工作更少,因为其不需要再对不同产品的抗药抗体与标准品间的平行性进行详细描述与证明。

此外质量单位法每当标准品品改变时均需要进行重新验证。

综上所述,两种方法都无法提供准确的定量数据。

因此,赞助商建议采用相对浓度(质量单位)或滴度表示抗药抗体水平。

某些监管机构会更倾向于使用滴度单位。

滴度是仍能产生阳性结果的最大稀释倍数的倒数。

在方法的开发和优化阶段,应先确定方法并进行记录,例如选择所需的试剂、最佳浓度、预期样品所需的最大稀释倍数等。

这些需要研究人员在预先研究阶段进行简单或重复确证。

本文假定以下属性在验证之前已被确证:免疫分析方案及方法设计,分析基质的类型,最大稀释倍数(MRD)、试剂的最佳浓度、酶标板的均匀性评估(如位置的影响、漂移等)。

监管机构可能会要求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

在方法的开发和优化阶段,通过对对照品的检测,对方法的变异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2 统计学的应用降低验证过程中的主观作用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为了确保实验的客观性必须依靠于统计手段。

由于大多数研究者无法获得统计学家的服务,本文提供了简单且足够严格和有效的统计学方法。

所涉及的统计计算都可以采用商业统计软件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不需要经验丰富的统计学家。

然而,如果有统计学家协助进行验证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话,统计学的应用可能会比本文提供的更为严格和有效。

3.预研究验证临床和非临床研究中在开始样品生物分析前的验证试验称为预研究验证,它主要从数学和可定量方面描述分析方法的性能特征[8]。

预验证(prevalidation)是指研究工作启动前的筹备工作,两者不能混淆。

另一方面,在研究验证是指监控整个方法使用过程的性能特征,以确保方法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通过完整的方法开发和优化后,分析方法应具备验证的条件,如优化试验数据表明检测方法具有潜在的可靠性和适用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方法的可靠性依赖于分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以及试验人员的熟练程度。

本质上,分析方法是包含多个因素的整体系统而不仅仅是试剂而已。

验证方法应包括系统适用性,这属于在研究验证范畴。

建议开始预研究验证之前制定相应的验证实验方案或验证实验标准操作程序(SOP),验证实验方案应说明该方法的预期目的、分析方法的详细说明、待验证的性能特征以及精密度、稳健性、稳定性和耐用性的预期验收标准。

此外建议在验证实验方案中加入适当的实验细节和数据处理步骤,这样可以为验证人员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以确保更好的处理数据。

抗药抗体检测应建立相应的验收标准,有助于确保在研阶段的试验的有效性。

为此,应通过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评价后建立用于质控的系统适用性标准(可接受范围)。

此外,在研验证阶段中间精密度试验,对照品和样品检测也应有相应的验收标准。

当在研验证阶段的分析数据不符合验收标准时,应拒绝该数据。

在预研验证阶段不应建立验收标准,因为这可能会使某些验证数据被排除,导致不能准确估计分析误差。

除了可明原因(如技术误差)、有意或无意偏离实验方案所得分析数据应被剔除外,预研阶段的所有分析数据都应计算在内。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际协调会议(ICH)和美国药典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定量检测的分析验证应研究的一般性能特点[23~25]。

由于抗药抗体免疫分析属于半定量检测,所以有些要求并不不适用。

对于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学验证,应对以下9项参数进行测定:1. 筛选临界点2.确证临界点3.灵敏度*4.系统适用性控制(QCs)验收标准5.耐药性*6.精密度7.鲁棒性8.稳定性*9.耐用性(有条件时)如果分析方法的开发和优化过程已充分说明并得到适当记录,在预研验证阶段不需要对以上标有*的参数进行重复验证,尽管验证报告中应提供相关的数据。

如果最终的方法有所变动的话,预研验证阶段应重新测定。

抗药抗体检测方法开发阶段的预期用途和产品上市后的用途可能会不同。

例如,在开发早期只有一个分析人员进行试验,开发工作完成后和上市后可能会有多个分析人员进行试验。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验证要求应随着检测方法应用的改变而改变。

然后,在药物申请期间还是应对以上列出的参数进行验证。

传统分析方法的稀释线性测试不适用于抗药抗体检测。

当使用滴度标示抗药抗体反应时,需要使用阳性对照,或者最好使用累积抗药抗体阳性样品,在合理稀释范围内不出现异常非线性。

通常,在方法开发阶段都会包括最大稀释浓度(MRD)的选择,验证阶段不需要进行重复测定。

如果出现前带效应,建议选择一个不受前带效应影响的MRD,或者采用多种稀释样品。

稀释线性信息有助于设计系统适应性质量控制。

3.1筛选临界点筛选临界点定义为筛选试验的响应水平,响应值高于该临界点的样品为活性样品(或者称为潜在阳性),响应值低于该临界点的样品为阴性样品。

一个有效的筛选临界点需要在预研究验证阶段对一些列样品测定值进行系统性的统计分析确定,所使用的样品要求来自代表药物使用目标群体或受试者。

当免疫分析的方法存在错误风险时,筛选试验宁可出现假阳性也要避免假阴性[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