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学原理

主要内容:

绪论、洪积扇沉积、河流沉积、冰川与沙漠沉积、湖泊沉积、海洋碎屑岩沉积、海洋碳酸盐岩沉积、三角洲沉积、事件沉积作用、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沉积相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章绪论

一、沉积学的涵义及发展概况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奠基阶段(1777-1940)

1777年: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 Werner,1749- 1817年)首次提出水成论。1777年,将德国厄兹山区的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

4)冲积层:砾石、沙子、粘土,含大量化石。机械沉积。

3)成层岩层:石灰岩、砂岩、石膏、岩盐、煤,含大量化石。主要是机械沉积,也有化学沉积。

2)过渡层:结晶片岩、板岩,含最早的生物化石。化学沉积为主。

1)原始层: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等,无化石,原始海洋化学沉积。

1795年: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James Hutton,1726-1797)出版《地球学说》(Theory of the Earth),提出了均变论的思想。

1830年: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出版《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均变论--研究古代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的钥匙

1850年:索比(Sorby)首次利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拉开了对岩石进行微观研究的序目。

1914年:吉尔伯特(Gilbert)首次用各种粒径的砂和不同的水流强度进行了水槽实验,开创了用实验方法进行沉积学研究的先例。

1939年:Twenhofel出版了《沉积学原理》,标志着沉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

(2)成熟完善阶段(1940-1970)

提出了科学的沉积岩分类方案,建立了各种沉积相的相模式。

(3)多学科交叉发展阶段(1970-现在)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交叉学科沉积学,如构造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等。

二、陆源碎屑沉积学研究现状

(一)陆源碎屑沉积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

1、关于事件沉积作用1)风暴沉积和风暴岩2)浊流沉积和浊积岩3)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2、等深流沉积和等深岩

3、关于热水沉积

4、成岩作用研究有新进展

(二)多种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1、解释沉积环境

2、确定古水流方向

3、研究成岩作用

(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1、大地构造沉积学

2、测井沉积学

3、地震沉积学

4、沉积地球化学

5、层序地层学

三、陆源碎屑沉积学研究展望

1、从微观到宏观

2、从定性到定量

3、学科的交叉渗透

4、重视新技术、新方法

5、重视对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

6、与社会发展结合越来越紧密

四、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洪积扇沉积

洪积扇或冲积扇:洪水在出山口处堆积的扇形粗碎屑沉积体

第一节洪积扇的形态及形成条件

第二节洪积扇沉积类型

一、泥石流沉积

形成条件:源岩风化后能形成大量包括粘土在内的细碎屑(前提)、气候、坡度。

运动、沉积过程

沉积特征:泥与砂砾混杂、颗粒粗、分选差、磨圆差到中等、杂乱排列、杂基或颗粒支撑、可具逆粒序、顶底界面截然。

二、片流沉积

形成过程和水动力特征

沉积特征:砾石、砂砾混合、砂;分选、磨圆中到差;颗粒支撑、平行层理;砂体呈席状,常被河道切割。

三、河道沉积

河道的大小与形态:宽浅、辫状。

河道的沉积特征:砾、砂砾、砂;磨圆中到差;分选中等到差;颗粒支撑、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冲刷面;砂体条带状、截面透镜状。

四、筛状沉积(筛积)

形成机制:物源区缺乏细粒沉积物、位于交会点下方。

沉积特征:多为砾石、分选较好、双众数、高孔渗。

1、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产状要素及其表述方法):;4、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面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5、地面地质图,“V ”型法则及其应用。

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真倾角永远大于视倾角

产状要素的测定: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根据钻井资料、地形地质图等资料间接求取。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A 文字表示法

① 方位角表示法

倾向+倾角 走向=倾角±90°130°∠30°

② 象限角表示法:N40°E/30°SE

B 符号表示法 地质图

走向+倾角+倾向 产状水平 产状直立 倒转

2、水平岩层基本特征:倾角<5°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①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

②上新下老,谷内老、山头新

③地层厚度是高程差

④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层厚度及地形坡度

3、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倾角5°~85°的岩层,>85°,直立

倾斜岩层露头形态:取决于岩层产状,地形特征及二者关系,遵循“V ”字形法则:

①倾向与坡向相反

②倾向与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

③倾向与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

20°

褶皱的形态描述

(1)横剖面上的褶皱形态

根据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征,褶皱形态分为: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歪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倒转。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其中一翼倒转。

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根据两翼夹角大小:

平缓褶皱:翼间角120°~180°

开阔褶皱:翼间角70°~120°

闭合褶皱:翼间角30°~70°

紧闭褶皱:翼间角<30°

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

根据褶皱面的弯曲形态:

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状褶皱、挠曲

(2)地面(平面)上的褶皱形态

根据褶皱某一岩层在地面(平面)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线状褶皱:长宽比>10∶1

短轴褶皱:长宽比3∶1~10∶1(A、B)

穹隆构造:长宽比<3∶1的背斜构造(C)

构造盆地:长宽比<3∶1的向斜构造(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