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秦汉史研究动态
2004年秦汉史研究述评
2004年秦汉史研究述评黄留珠24年大陆的秦汉史研究继续深入发展。
据初步统计,全年出版有关著作6部左右,发表论文6篇上下,著作数与论2004年大陆的秦汉史研究继续深入发展。
据初步统计,全年出版有关著作60部左右,发表论文600篇上下,著作数与论文数较前两年均增加了1/3。
①全年学术活动相对活跃,较重要的学术会议接连不断,如(西安)“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长沙)“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章丘)“汉代考古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哈尔滨)“秦汉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等。
还有不少专论汉、唐两代的学术会,如(北京)“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西安)“汉唐历史文化讨论会”等。
以下拟就论著方面的情况略作述评,而对有关学术会议的信息,由于各次会议均有综述稿或纪要稿发表,故不再赘述。
一2004年出版的约60部著作中,约17.9%为研究专著,约l6.1%为论文集(包括个人论文集、学术会议论文集和以书代刊者),约33.9%为考古文物类著作,约12.5%为整理的历史文献,约19.6%为人物传记。
三联书店推出的钱穆作品系列之《秦汉史》,虽为钱氏旧作,但其对秦汉史的总体把握及对众多问题的独到见解,迄今仍不失其学术指导意义。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修订本)》(中华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两部贯通秦汉魏晋的专题研究论著,凝聚着两位前辈学者的真知灼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刘乐贤《马王堆天文书考释》(中山大学出版社)、吉仕梅《秦汉简帛语言研究》(巴蜀书社)是两部学术特色突出的简帛研究专著。
中国汉画学会、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汉画研究(第一卷)》(广西师大出版社)、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齐鲁书社)、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砖石的视觉造型》(河南美术出版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汉画、总结汉画,颇具参考价值。
黄怀信主编的《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汇集有关《大戴礼记》的校、注于一册,并参以己见,多便读者。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视为国家统一的起点,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以及相关的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法律改革向世人展示了王朝的统一力量和强大军事制度。
秦代史书《史记》的编纂和刊印,奠定了现代历史著作的奠基石。
《史记》不仅在内容上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也通过其独特的编纂方法和史学思想,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范本。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纪元体”作为史书的基本框架,通过纵向的系统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全面地呈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与此同时,司马迁也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史学思想。
他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夫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思想,反映了他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史记》还采用了多种史料的处理方法,如史料的整理、删节、补充和拼凑等,使得史书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
除了历史事件的记载,作者还通过叙事和议论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评价和解读,展示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评价和解读的方式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师说”派别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王道”派别。
师说派别主张通过学习古代经典和尊崇古代圣贤,以求治国安邦;王道派别则主张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统一,以保持社会和谐。
这两种思想都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逐渐发展和演变。
汉代史书《汉书》、《后汉书》等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的记录和总结。
同时,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一书更是集中体现了汉代的史学思想与方法。
班固强调历史的价值和教训,提出了“京口瓜洲一百一十有六年”这一观点,强调官僚制度和文明的连续性。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一、本文概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十年间陕西地区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考古发掘与研究对于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学术影响等多个方面,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历程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展示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首先概述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础性发掘到近年来的精细化研究,展现考古工作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
接着,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如秦始皇陵、汉长安城等重要遗址的发掘情况,以及这些发现对于秦汉历史研究的贡献。
同时,还将对考古发掘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以展示考古学的科技进步。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综述学者们对于陕西秦汉考古资料的分析与解读,包括对遗址功能、文化内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还将关注考古学与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多学科合作在推动秦汉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学术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以及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贡献。
还将对未来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秦汉时期这一辉煌历史阶段的面貌。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就已起步。
当时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及其周边地区的勘探与发掘,以及汉长安城遗址的初步调查。
这些工作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日益成熟,陕西的秦汉考古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兵马俑坑的发掘震惊了世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6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之探析【优质】
2013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之探析2013年的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在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的同时,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出现了一批学术水准较高的论著,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相关著作和论文集40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
其中,如果就个人的研究成果统计而言,当以王子今最为突出。
他出版了三部著作——《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合著)[1]、《细说秦汉》(合著)[2]、《中国社会福利史》(合著)[3],发表学术论文23篇,并在《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诸报刊发表文物考释、读书随笔、学术综述等11篇。
以一人之力而有如此丰厚的收获,实在令人惊讶和钦佩。
正是由于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出现了秦汉史研究全面推进和步步深入的可喜局面。
兹依据见闻所及,分七个专题综述如下。
为了节省版面,对作者的尊称一律省略;成果出处凡是学报“社科版”者皆略去三字。
遗珠之恨,恐所难免;论说失当,尚祈鉴谅。
一学术交流与成果结集重要学术讨论会议有: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西安,8月11日至15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主办,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咸阳师范学院等单位承办。
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地区以及韩、日、英等国的200多位学者参加了年会,提交会议论文(含提要)175篇。
在这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上,与会者围绕“政治与制度”、“学术与文化”、“简牍与考古”、“农业与科技”四个中心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
特别是对新出张家山汉简相关问题的讨论,构成了此次会议的明显热点。
与之相关的会议论文多达45篇,并有多位学者在大会发言时交流了研究张家山汉简的心得体会。
这充分反映出重视利用新出考古资料、注意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已经成为秦汉史学者的共识。
会议还选举出以周天游教授为会长的新一届秦汉史学会理事会。
与前几届年会一样,一批海外知名学者(来自日本的学者东晋次、江村治树、鹤间和幸、吉村昌之、太田幸男等人,来自港、台地区的学者管东贵、廖伯源、陈文豪、吕宗力等人)参与了盛会。
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读新版林剑鸣著《秦汉史》
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读新版林剑鸣著《秦汉史》第24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vo1.24No.22004年3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Mar.2004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读新版林剑呜着《秦汉史》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091)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断代史系列"终于出齐.这一系列包括:王玉哲着《中华远古史》,胡厚宣,胡振宇着《殷商史》,杨宽着《西周史》,顾德融,朱顺龙着《春秋史》,杨宽着《战国史》,林剑鸣着《秦汉史》,王仲荦着《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着《隋唐五代史》,陈振着《宋史》,李锡厚,白滨着《辽金西夏史》,周良霄,顾菊英着《元史》,南炳文,汤纲着《明史》,李治亭主编《清史》.完整的"中国断代史系列"的推出,对于中国史研究者无疑是一个喜讯.这一系列13种断代史研究专着中,林剑鸣着《秦汉史》是完成较早的一种,曾经产生比较好的学术影响.2003年4月新版林剑鸣着《秦汉史》则又改善了装帧,精选了图版,可以说面貌一新.比如新近出土的秦石铠甲图片的采用,即体现出编者对新的历史文化信息的特别关注.在林剑鸣教授结束学术生涯6年之后这部新版《秦汉史》面世,可以看作对林剑鸣教授的最好的纪念.秦汉史研究专家,法律出版社原总编辑林剑鸣教授曾经在西北政法学院,西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曾任西北大学秦汉史研究室主任,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曾经赴日本关西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等学府研究,讲学,任客员教授.曾先后担任《中国文化史大辞典?秦汉卷》主编, 《中国法制史?秦汉卷》主编,《中国经济史?秦汉卷》主编. 林剑鸣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秦史研究,所着《秦史稿》及有关一系列论文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意义,曾经产生了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关于简牍研究,关于秦汉考古与文物研究,关于中国法制史研究,林剑鸣教授也都有学术水准相当高的论着发表.林剑鸣教授学术生涯近4o年间,出版学术着作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有:《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3年);《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85年);《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台湾谷风出版社1987年);《秦汉社会文明》(合着)(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台湾谷风出版社1990年,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秦汉简史》(合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年);《吕不韦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新编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秦汉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以及《试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西北大学》1978年2期);《论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人文杂志》1982年5期);《秦代官爵制度变化的奥秘》(《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产生的两条途径》(《历史研究》1984年4期);《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2期);《西汉时代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2期);《秦王朝统一后的社会各阶级》(《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2期);(西汉戊己校尉考)(《历史研究》1990年2期);(秦汉政治生活中的神秘主义)(《历史研究)1991年4期)等.可以看到,秦汉史研究,是林剑鸣教授学术工作的主攻方向,也是他学术收获最为丰富的研究领域.林剑鸣教授突出的学术贡献之一,是在秦汉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方面多有成就.他曾经发表《我的两部(秦汉史)》(《深圳特区报)1994年7月9日)一文,介绍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学术心得.他的《"考察之功"与"独断之学"》(《光明日报)1992年2月26日)一文,也曾经申明了自己注重综合之功,坚持宏观视角的学术倾向.林剑鸣教授很早就曾经参与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古代史》的编撰,负责秦汉史部分.《秦史稿》的着成,也体现出对历史总体进行科学观察,对历史规律进行认真探索的能力.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秦汉史》第一章"绪论"中"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秦汉史基本史料介绍","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等节,以及最后的"结束语"中"主旋律与变调","中外文明的碰撞","挑战和进步"等节,都表现出作者长于进行综合工作的学术特点.比如这部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者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专制制度的形成和文化思想的统一","文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结论是大体允当的.尽管今天的许多研究者可能已经不再完全赞同用"封建"的说法概括中国古代的社会特征,但是考虑到作者着书年代的学术背景,这样的表述是可以理解的.对一个历史阶段进行断代史的总体的描述,需要把握基本的历史线索,主要的历史事件,突出的历史特征.总结整个历史过程,也要有适当处理详略,重轻,主次诸问题的考虑.林剑鸣着《秦汉史》在这一方面的成功,是得到学界大多数研究者的赞赏的.至于重视新出考古资料的利用,也是林着《秦汉史》超过许多同类专着的地方.收稿日期:2003—12—28作者简介:王子令(1950一)男,河北武安人,教授,博导,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秦汉史.。
秦汉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秦汉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古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其中,秦汉时期的古籍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因为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本文将探讨秦汉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以展示古籍研究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秦汉文化的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是统一中国的始末,还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古籍在乱世中被破坏、散失或湮灭。
因此,对秦汉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二、秦汉古籍的整理方法古籍的整理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
从发掘到整理,需要借助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首先,需要寻找古籍的遗址和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以保护和保存古籍。
其次,需要对古籍进行鉴定、分类和编目,以了解其内容、特点和价值。
同时,还需要进行翻译、整理和注释工作,帮助读者理解古籍中的内容和意义。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古籍整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数字化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图像和文字的录入和存储,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古籍。
三、秦汉古籍的研究成果秦汉古籍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研究者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解读,揭示了秦汉时期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例如,《汉书》是一部记录了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不仅详细记载了汉朝历代皇帝的经历和功绩,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汉书》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此外,许多诗歌、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和医学知识等也都被整理成书,为后人所传颂和学习。
四、秦汉古籍的现代价值秦汉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不仅对于学术界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对古籍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对于把握当代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秦汉古籍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和思想触角。
古代中国的秦汉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秦汉文化发展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从历史的长河中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秦汉文化以其丰厚的内涵和辉煌的历史印记,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古代中国的秦汉文化发展。
一、秦汉文化的发展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和演变。
秦朝建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秦始皇实施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如铸币、度量衡、文字标准化等,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一体化。
汉高祖刘邦继位后,承袭了秦朝的政治、军事、文化成果,并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如修建皇家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秦汉文化的发展背景,正是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二、秦汉文化的主要内容1、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家和思想思潮,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
其中,儒家在秦汉时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为代表古典文化的主要思想流派。
秦朝末年,儒家思想家刘向编纂了《说苑》,集中了儒家的思想和哲学理论。
汉初儒家学派逐渐形成,出现了颜回、荀子、孔子等各个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其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艺术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色。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辞赋”的文学形式,在辞赋中,诗歌、散文、赋都有着很高的创作水平。
秦朝末年文学家李斯有着高超的辞赋才能,其代表作《谏逐客书》曾被誉为“千古绝唱”。
汉代文学上更加繁荣,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文学家,如司马相如、班固、班彪等。
在艺术方面,秦汉时期的陶瓷、织锦、雕塑等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中,织锦尤其值得一提。
汉代的“西楚风骨·汉锦熙熙,十步一人尽掌握”的锦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美的纺织品之一。
3、科技创新在科技方面,秦汉时期发展了多种学术研究,如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农学、医学、建筑工程学、机械制造学等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成就。
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三、基本史料
1.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 书》及其注解。
• 宋裴骃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三十卷 •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集历代67家的
考订要义,是为研究西汉历史和《汉书》 的基本著作)他和他的门人写的《后汉 书集解》
三、基本史料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3.秦汉政治制度 • 80年代以前,秦汉封建专制主义是研究的重点。
程树德《汉律考》(1919年自刊)、沈家本 《汉律摭遗》、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重 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钱穆《刘向刘歆 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7卷,1930年) 和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商务印书馆 1935年)等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著作。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6.其他。秦汉史学、经学诸子、科学技 术、周边民族、中外关系等等也是研究 方向。
总而言之,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1) 秦汉出土文献的整理和利用。(2)思想 文化史。 (3)地域史。 (4)研究不要局限秦汉史。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思想文化。王子今《秦汉区域思想文化研究》 四川1998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则 对以往较少注意的汉代下层社会观念进行了尝 试性整合。
一、秦汉史的特点和地位
• 2.中国社会基本结构模式在此时奠定。 例如政治体制、土地制度、社会类型等 都为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3.基本思想文化特质在此时奠定。如教 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
• 4.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时期。
二、秦汉史研究的难易
1.三不易:史料少、文字难、研究者多; 2.三有利:新时代:研究角度可以有很
近代时期关于秦汉史的研究
近代时期关于秦汉史的研究秦汉史的研究,可以说从汉初就开始了。
陆贾的《楚汉春秋》、贾谊的《新书·过秦》,是这方面有名的著作。
此后,司马迁、班固、范晔的书,裴骃、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李贤的书,都是研究秦汉史的巨著。
这些书,是以叙述的形式或注释的形式出现的。
在它们之后,还有不少这样的著作。
到了近代,秦汉史的研究要比以前兴盛。
有的研究,是就历史的进程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研究,是就残阙、隐晦的资料发掘出具体的历史面貌。
这都是以前研究工作中很少见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西方考据方法的输入,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不同性质的作用。
王国维、顾颉刚、吕思勉、劳榦王国维、顾颉刚、吕思勉和劳榦是近代从不同角度研究秦汉史而有显著成就的史学家。
王国维重视考古新发现的材料,并把它同文献材料相结合,在秦汉史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还在20 世纪初,当敦煌汉简发现后,即引起他的注意,认为汉代简牍材料对于西北史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所著《流沙坠简》①等著作,对于汉代简牍和西北史地研究,均有开创之功。
王国维对秦汉制度的考证方面,发表了一些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
其中如《汉魏博士考》②,是通过对博士制度考证来研究汉代经学演变的文章。
文章不仅对汉代经学博士、博士人名、博士职掌及博士弟子等,作了全面的考证,而且论证了汉代经今古文学的“代谢”及其“枢纽”之所在。
《秦郡考》③和《汉郡考》④,对《汉书·地理志》前后自相矛盾和后人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对匈奴史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所撰《鬼方昆夷ǎ狁考》⑤,是近代国内第一篇研究匈奴族源的名作。
文中把钟鼎彝器铭文与古书记载互相释证,认为商周间的鬼方、昆夷、獯鬻,西周末的ǎ狁,入春秋后的戎、狄,战国以降的胡,皆与匈奴是一个系统,为同族异名。
匈奴的先祖鬼方等,原来活动地区达于黄河岸边,后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其活动地区逐渐向北退至长城以北。
自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提出匈奴先祖乃“夏后之苗裔”说后,学者多相信此说。
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_凌文超
3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凌文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2011年秦汉史研究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论坛:出土简帛与地方社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出版论著、整理资料4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史籍的结合为主流,各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政治文化、祭礼、社会变迁、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现将重要学术成果和动态分类综述如下。
一、政治史研究政治史研究历来是史学研究中的重点。
本年度秦汉政治史研究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传统政治史和思想史的成果渐多,祭礼研究勃兴,皆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政治文化研究。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系统探讨了“以礼为治”与“以德化民”政治思想互动下的汉代政治变迁史,深入细致地论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书中新增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值得关注。
楼劲《西汉时期“革命论”之退化与政治思想之转折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7集,商务印书馆)讨论了西汉一代革命论展开和退化的基本背景、阶段和内容,及其与当时政局和政治思想转折变化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景帝以来“革命”等同于“易代改姓”,昭、宣以来“禅让”入主“革命”内涵,王莽以来“改制”必与“革命”伴生的全过程。
陈侃理《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历史研究》第6期)认为京房灾异论是以“儒学为体,数术为用”,属于灾异论的儒学传统,具有与董仲舒和刘向、刘歆相一致的儒家立场和追求。
同作者《罪己与问责———灾异咎责与汉唐间的政治变革》(《中国中古史研究》第2卷,中华书局)对汉唐间灾异责任的追究方式在君主罪己与问责大臣之间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绪论 秦汉史研究动态PPT课件
12
西汉的分期与线索
• 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即206 B.C. -23 A.D. 共225年(包括王莽簒位), 分三个时期:
• 1、西汉前期(刘邦高祖元年到景帝后元三 年,即206-141B.C.)
• (3)重农、贵粟政策
• (4)“七国之乱”。 柳宗元《封建论》: “(秦)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 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时则有叛国而无叛 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 可知也。”
• (5)对匈奴、南越的羁糜政策 14
• 2、西汉中期(武帝建元元年至宣帝黄 龙元年,即140-49B.C.)
•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18
• 对于小块土地所有者来说,经济实力薄弱,经常卖田
宅。《汉书》卷24上《食货志》载晁错说:“今农 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 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 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 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 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 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秦汉史专题研究
• 授课专业:历史学 • 授课时数:54课时 • 授课教师:温乐平副教授 • 电子邮箱: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
① 代表性论著有侯外庐 《: 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胡如雷 《: 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北京 :三联书 店 , 1979 年 ;何兹全《: 中国古代社会》,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
11
14
5
70
19
秦王朝
9
4
5
6
7
15
3
汉代
108
273
422
523
786
1525
492
两汉
35
76
118
151
282
438
143
汉朝
12
6
6
14
27
37
18
汉王朝
0
0
2
2
2
3
2
西汉
110
215
224
300
394
754
230
东汉
63
139
181
243
220
398
130
合计
413
933
1223
1603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三十年 ;秦汉史研究 ;理论关怀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 ,历史学注定不是孑然独立的象牙塔之学 ,它的发展变化与时代 脉搏的跳动息息相关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 ,中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历史学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史学工作者在清除“左”倾思想 影响的同时 ,重新出发 ,在正常的学术轨道上开始了历史学的新征程 。三十年来 ,在秦汉史研究者的 共同努力下 ,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和丰硕成果 。
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学术环境的改变,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前的秦汉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上)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下)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
在改革开放前,秦汉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秦汉史研究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政治色彩。
例如,对于秦始皇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暴君”为主,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术界往往将其简单地归为“英明领袖”,而忽略了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些错误政策。
因此,改革开放前的秦汉史研究存在一些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学术环境的改变,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考古发现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例如,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的发掘,为研究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洛阳出土的文物也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秦汉史研究的素材,也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文献整理也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加大了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力度,出版了大量校注、今译等形式的文献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如《居延汉简》等,这些资料为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思想史研究也成为了秦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过去,秦汉史研究多注重政治、制度等方面,而忽略了思想方面的研究。
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等方面。
例如,对于秦朝法家思想的研究、对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认识,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价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秦汉史研究的新得与心得_秦汉史论集_外三篇_述评
#书评#秦汉史研究的新得与心得)))5秦汉史论集(外三篇)6述评ù刘汉东秦汉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这基于当时的历史重要性。
长期以来,研究秦汉史的专家学者可谓多矣,且硕果累累。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学者反而有些彷徨,不得不面对四大问题。
一是有关秦汉的各种材料,包括成文的和物化的各类信息载体,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数量显得不足,经过了千百年的研究者的反复爬梳,增加了材料运用的难度。
二是有关秦汉史的各种问题,从小到大,几乎都有研究成果,特别是重大问题,或有定论,或者认可,或者沉寂,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要有新的构思,才能有所突破。
三是历史为前人各种社会活动所遗留的痕迹,与总体文化相关,如何把握历史文化的关系,涉及到理论体系和一系列的观点问题,要有全盘和慎重的思考。
四是成果的发表和学术书籍出版难,不少颇有见地的成果因而不能及时面向社会和学术界,甚至常年湮没不闻。
在这种情况下,张荣芳教授的5秦汉史论集(外三篇)6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以下简称5论集6,文中观点,一般标页码,不注明论文题目)与各界读者见面,将有助于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5论集6收入论文15篇,从内容上加以归类,笔者肤浅之识,意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为社会与阶级研究,包括秦末大起义性质和西周/民0、/氓0身分两篇;第二组为经济状况,主要是田制和对外交通与贸易;第三组研究文化,涉及面较广,跨度较大,上及先秦,下至现代;第四组着眼于岭南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对南越国、岭南青铜铸造、地区文化等进行了探讨,资料发掘工作做得较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关于社会和阶级研究,5论集6主要侧重于秦末农民大起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体建立之后所爆发的第一次全国性大起义,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有关研究论著因之纷至迭出,数量很多。
但评论的角度有所不同,观点也就有所区别,甚至于结论迥然相异。
5论集6从大起义参加者社会身分入手,对其性质具体分析。
近年来秦汉史研究动向概览
近年来秦汉史研究动向概览宋尚文秦汉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题。
其重要之点在于:它既承上且又启下,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在制度与文化上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对后世有着极重大的影响。
所以,秦汉史的研究在这方面便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仅据个人所见,述其研究动向的几点可资注意的地方。
1.考古资料的发现,推动了秦汉史的研究。
静安先生早就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史学界也颇注意文献与考古的结合。
七八十年代的考古似乎更垂青秦汉史研究者。
杨家湾汉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尹湾汉墓简牍、汉景帝阳陵、秦始皇帝陵、徐州狮子山汉墓及徐州兵马俑、西安西郊相家巷的秦汉封泥、广州西汉南越王御苑遗址等的发掘清理和资料的公布,大大地丰富了秦汉史的研究内容。
它们对秦汉史的研究价值,不只是资料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和思路的启迪。
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各擅其长,均有丰硕成果。
2.秦汉制度研究,这不是新课题,但是,近年来,主要是近一二年来,在这方面又有了新的开拓,取得新的进展。
1997年、1998年,台湾学者廖伯源先生向学术界贡献了《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和论文,对汉代皇宫的宿卫警备、监军制度、将军制度、爵邑制度、乡里制度等,做了进一步更细的探索。
3.地域史更展现出其优势。
地域史的研究,在国外行之久矣,在我国史学界受到重视且提到议程上来时间并不是很长。
虽然说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地域史历来是史学的重要一支。
在这方面,1996'年由周天游先生主编的《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一书,虽不是秦汉地域史的论集,但其中也有相关的论文,如《汉代三辅研究》等。
1996年、1999年在广州、昆明召开的两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年会,则明确地将秦汉时段的广州、昆明作为讨论的重要议题。
导向所至,学术界对这两处地方的历史做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小成果。
而在此期间,张荣芳先生的《南越国史》问世,则体现了地域史研究的新成果。
近10年来韩国的中国先秦_秦汉史研究综述_具隆会
范围等,为相关人物研究提供了检索的便利。
赖玉芹爬梳黄州方志、文集、家谱等地方文献,通过对明清时期黄州士绅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方面事迹的勾勒,认为士绅表现出了高度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洪认清回顾延安时期革命学人的中国史研究后,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及古史分期、原始社会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创新性成就,影响深远。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保见)近10年来韩国的中国先秦、秦汉史研究综述〔韩〕具隆会(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2)一对中国先秦、秦汉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自2000年以后,在韩国对先秦、秦汉史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加。
从数量上看:自2000年到2001年,发表的论文约有20多篇(《〈东洋史〉回顾与展望》,《历史学报》第175辑);2002年到2003年,发表的论文约有30余篇(《〈东洋史〉回顾与展望》,《历史学报》第183辑);2004年到2005年,有关研究成果大幅增加,发表的论文约有50多篇(《〈东洋史〉回顾与展望》,《历史学报》第191辑);2006年到2007年特征为随着在中国新出土考古资料的增加,在韩国的学术界成立了金文研究小组、简牍研究小组、礼制史研究小组等,并能够利用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信息,解决了中国出版资料收集的问题。
这时期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约有70余篇文章(《〈东洋史〉回顾与展望》,《历史学报》第199辑)。
近10年来有9篇先秦、秦汉史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其题目如下:其一,权赫允《汉代官吏等用制度与尚书的关系研究》(韩国高丽大学校,2004年);其二,闵厚基《在古代中国爵制的形成与展开———从殷商到战国》(韩国延世大学校,2004年);其三,文贞喜《秦汉祭礼与国家支配》(韩国延世大学校,2005年);其四,金容天《前汉时代典礼论研究》(韩国东国大学校,2005年);其五,金东民《汉代春秋公羊学的成立和展开研究》(韩国成均馆大学校,2006年);其六,郑勉《古代云南“”研究》(韩国西江大学校,2006年);其七,金珍佑《中国古代‘孝’思想的展开和国家权力》(韩国高丽大学校,2007年);其八,番采英《从尹湾汉墓简牍来看汉代地方统治》(韩国忠北大学校,2007年);其九,李晟远《古代中国之乐的统合性研究》(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校,2007年)。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近五十年来,陕西省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级的秦汉遗址,成为中国考古研究中的重要热点。
通过对陕西秦汉考古工作的总结和回顾,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陕西省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填补了国内关于秦汉历史的许多空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秦汉考古的五十年历程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陕西省考古院组织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成功发掘了秦始皇陵及其陵园。
这座庞大的陵墓被修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古代陵墓。
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秦兵马俑、铜车马、玉器等,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秦朝的社会制度、军事力量和艺术水平。
此外,陕西省还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秦汉古城遗址,如咸阳、渭南、长安等。
通过对这些古城的发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居民生活和社会风貌。
咸阳古城作为秦始皇陵所在地,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道路遗址,这些遗址为我们揭示了秦朝的盛世景象。
而渭南和长安则在汉朝时期扮演重要角色,渭南是西汉初期的都城,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墓葬,这些遗址为我们重建了汉朝初期的城市景观。
长安作为东汉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寺庙和墓葬,这些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都城的规模和繁荣。
在综述五十年来的陕西秦汉考古工作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如城墙、灌溉渠等。
陕西省考古院还在秦汉古城遗址附近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农田、灌溉渠等农业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规模,为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陕西省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址,如寺庙、墓葬等,这些遗址中的文物,如石刻、壁画、铜器等,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挽救危机和改制思潮
• (3)王莽改制。
• (4)绿林、赤眉起义
• ※对王莽的评价
• 小结:西汉后期 元帝继位以后至王莽 时期,土地高度集中,奴婢买卖问题,社 会危机重重。王莽“王田”、“私属”、 “五均六筦”改革。
• 对于大土地所有者来说,广占田宅,兼并 土地。
• 经济上:
• (1)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 (2)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土地所有制: 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 主和自耕农向政府据实申报登记手中 的土地数量,政府据以征税,并以法 律形成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
2、秦朝后期(215-207B.C.,即秦始 皇三十二年至秦二世二年),共9年。
• (1)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 • ①农业 • ②手工业 • ③城市与商业 • (3)民族关系发展,疆域扩大 • (4)昭宣中兴
• 3、西汉后期(元帝初元元年至刘玄更始二 年,即48B.C.-24A.D.,王莽地皇四年灭 亡,即公元23年,也是更始元年,次年更 始二年。公元25年,光武帝建武元年)
• 秦朝的分期与线索 221-207B.C.,共 15年,分前、后两个时期:
• 1、秦朝前期(221-216B.C.,即秦始皇二 十六年至始皇三十一年),共6年。
• 政治上 • (1)提高皇权,确立皇帝称号。 • (2)废分封,设郡县。 • (3)组建三公九卿的行政官僚体制 • (4)统一法律,加强法制 • (5)迁徙豪富,收缴兵器 • (6)巡视各地,刻石颂功
一、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
确立。 • (二)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三)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格局。 • (四)农民起义表现出的特点和规律,在
以后历代社会中反复出现。 • (五)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二、秦汉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
• (一)秦朝的分期与线索 • (二)西汉的分期与线索 • (三)东汉的历史分期和线索
宅。《汉书》卷24上《食货志》载晁错说:“今农 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 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 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 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 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 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的分期与线索
• 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即206 B.C. -23 A.D. 共225年(包括王莽簒位), 分三个时期:
• 1、西汉前期(刘邦高祖元年到景帝后元三 年,即206-141B.C.)
• 公元前206年开始为汉代纪年,此年刘邦被 封为汉王。这是有根据的。公元前202年, 刘邦大败项羽,史称“汉高祖五年”,据 此推论而知的。共225年,包括王莽在位15 年。
秦汉史专题研究
• 授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授课专业:历史学 • 授课时数:54课时 • 授课教师:温乐平副教授 • 电子邮箱:wenleping@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卢星 编制
本课程学习目的、内容与要求
• 学习目的: 站在学术前沿的基石上,比较全面地把握
秦汉史的基本线索,掌握基本史实,为深入理 解和研究秦汉史铺垫基础。
• (2)南征北战,开拓疆域。(秦的疆 域“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 辽东”。这其中包容了各族人民,成 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 )
• (3)营建阿房宫,修造骊山墓
• (4)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 (5)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 秦后期,秦始皇32年-秦二世2年(即 公元前215年-207年),是秦衰亡时 期,赋役繁苛,社会矛盾尖锐。特征 是赋役繁苛,法令严酷,大兴土木, 赵构篡权,加速了阶级矛盾尖锐化。
• (5)对匈奴、南越的羁糜政策
• 2、西汉中期(武帝建元元年至宣帝黄 龙元年,即140-49B.C.)
•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采取 多种措施
• ①建立“中朝”,设置“刺史”,颁 布“推恩令”,加强法治。
• ②扩充中央禁卫军,光禄勋下增设期 门、羽林;执金吾下设“八校尉”。
• ③改革经济,开辟财源。
• 历经高、惠、吕后、文、景、武、昭、宣、元、成、哀、 平、王莽等13代帝王。
• (1)郡、国并行制。
• (2)“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秩序
• (3)重农、贵粟政策
• (4)“七国之乱”。 柳宗元《封建论》: “(秦)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 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时则有叛国而无叛 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 可知也。”
• 学习内容:
• 基本要求:
进入第一讲
专题内容
• 1、秦汉史研究前沿信息 • 2、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 3、秦汉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 • 4、秦汉官僚制度史 • 5、秦汉军事制度史 • 6、秦汉社会史 • 7、秦汉思想文化史
基本要求
• 1、做好学习与读书笔记 • 2、大量阅读参考书籍,提高史学理论素
•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
•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 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 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 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 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 月朘,寖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 者穷急愁苦。”
•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对于小块土地所有者来说,经济实力薄弱,经常卖田
养 • 3、掌握基本学术规范,按时完成课外作
业 • 4、勤于思考,勤于提问,勤于讨论 • 5、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四新”,
即问题新、观点新、史料新、方法新。
第一讲 绪论 秦汉史研究动态信息
• 授课内容: • 一、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二、秦汉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 • 三、秦汉史研究的学术队伍及其主要成果 • 四、秦汉史的研究动态与研究热点 • 五、学习与研究秦汉史的资料来源 • 六、学习与研究秦汉史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