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北京园博会之大师园——彼得拉茨《雾中叶脊》课件

《雾中叶脊》在设计中注重生态优先,强调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这种以生态为核心的设 计理念逐渐成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共识,促使设计师们更多地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艺术与功能的融合
《雾中叶脊》不仅是一个艺术品,还具备了实际的功能性。这种艺术与功能的融合为园林 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使得设计师们开始探索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创造出具有艺 术美感的空间。
《雾中叶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地理位置
《雾中叶脊》位于北京园博会的核心区域,周围有其他国家的园林作品,形成 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景观群。
设计特点
彼得拉茨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运用借景、障景等手法,将周围的景 观融入园中,使《雾中叶脊》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
03 《雾中叶脊》的设计解析
《雾中叶脊》的总体布局与规划
总体布局
彼得拉茨将《雾中叶脊》设计为一个半开放式的空间,以雾 、水、石、植物为主要元素,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规划,创造 出一种神秘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规划理念
彼得拉茨以“师法自然”的理念进行规划,通过模拟自然山 水,将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整个空间显得和谐而富有生 机。
《雾中叶脊》的景观构成元素
北京园博会之大师园——彼得拉茨 《雾中叶脊》课件
• 彼得拉茨简介 • 《雾中叶脊》的创作背景 • 《雾中叶脊》的设计解析
• 《雾中叶脊》的特色与亮点 • 《雾中叶脊》的实践意义与影响
01 彼得拉茨简介
彼得拉茨的背景与经历
彼得拉茨出生于德国 ,毕业于德国斯图加 特大学,获得景观设 计师学位。
彼得拉茨的设计作品 以简洁、现代、富有 创新而著称。
《雾中叶脊》在园博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01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园林131 张越内容简介:中国的景观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国现在的状况,与西方国家几十年前的情况有惊人相似的地方,景观行业也是如此。
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不同,研究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意味着全盘吸收、照搬照抄。
但是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无疑会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少走弯路,有意识地吸取其中优秀的方面,促进我国景观事业的发展。
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涉及的内容,从地域上看,包括欧洲和美洲两个大陆;从时间上看,跨越19、20世纪,直至21世纪初。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用22万文字、约600幅珍贵的图片,首先简述了西方园林发展的历史和西方现代景观探索的过程,然后按地区和时间的先后介绍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景观的主要流派,最后介绍西方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新发展。
全书将各个单一现象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国家众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成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的重要文献。
一.西方的园林传统“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
中国园林的起源是从模仿第一类自然开始;欧洲园林是在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
”“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古埃及园林特点:一般是方形的,周围有墙,入口建有塔门,园内成排种植庭阴树,园中心一般是矩形水池,园林式规则式的有明显的中轴线。
古希腊园林的特点:位于住宅的庭院或天井之中,中央有水池,雕塑或种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古希腊园林为以后的柱廊式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后工业景观代表作----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延伸归纳
•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西方现代环境主义、生 态恢复和城市更新等思潮,这在废旧工业 设施如何进行生态恢复和再利用方面有着 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 在以后的设计规划中对于传统园林,我们 应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 •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将技术、艺术、 建筑、景观紧密联系起来。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图片1
以开放空间整合及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题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总平面图
北杜伊斯堡公园形成一个巨大的绿地
设计手法
• 在设计手法上彼得•拉茨融合了艺术、建筑和 景观的各种创作语言,北杜伊斯堡公园是他运用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设计景观的代表作之一, 彼得•拉茨称北杜伊斯堡公园的方案是“句法结构 式的设计初衷”(syntaktischen Gestaltungsansatz);已经成为公园标志之一的由 废弃铁板铺装而成的“金属广场”(Plazza Metallia)可以看到极简主义(minimalism)艺术风格 的影子;而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 甚至是废料等堆积物都可以归纳为大地艺术(land art)作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计理念
• 设计师彼得• 拉茨(Peter Latz)的设计思 想理性而清晰,要表现钢铁的制造加工过 程 ,因此他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大幅度改动, 并加以适量补充,使改造后的公园所拥有 的新结构和原有历史层面清晰明了。
设计方法与景观层次
• 设计方法是重新诠释和改造,通过生态设 计和视觉设计改变工业设施的功能和应用, 让它转型而不是毁掉它们。公园中的各个 系统独立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利用视觉、 功能或仅仅是象征性的要素将各层连接起 来。顶层是结合高架散步道的铁路园,底 层是低标高的水园。其他独立的系统包括 田野、林地为主的使用区和与街道同一水 平的散步道系统,其中散步道系统将长期 破碎的城区重新连接起来。
景观设计大师及作品分析

德国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Landschafts park Duisburg Nord 这里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 的鲁尔区,20世纪90年代,著名景观 设计大师彼得· 拉茨进行了一项对欧洲 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IBAEmscherpark)。它的最大特色是 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集合公 众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的场所,并 且仍基本保留原有的工业设施,又创 造了一种独特的工业景观,赋予旧的 工业基地新的生机。杜伊斯堡风景公 园(Landschafts park Duisburg Nord) 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彼得· 拉茨(Peter Latz)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 1983年担任了慕尼黑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现担任宾 夕法尼亚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著 名理念是强调对旧工业基地的回收和再利用。中国风景园林 网近期推出世界著名景观大师彼得· 拉茨的经典作品系列展示 。
漫步在公园中,植物季节更替的 炫彩明亮取代了旧工业时期的肮 脏灰暗,旧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 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被保留下 来,设计没有掩饰这些破碎的景 观,而是寻求了对旧有景观结构 和要素的重新解释,它们不再是 丑陋的废墟,任何一个细节都能 让人发现美,感受历史。
•
•
地形地貌:该场地位于北京平原区上,西北部沙河,清河,温榆河的冲洪积 平原上。地形坡度很小,没有明显的起伏但存在数条1~2m深的水沟。
水文地质:场地以山前冲洪积物沉淀为主,沉淀物主要为颗粒较细的粘性土 层 和颗粒相对较粗的粉土层,砂卵石地层的交互沉积,在勘测深度30m范围 内主要存在3个含水层,即上层滞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和第二承压含水层。
-----俞孔坚
大师简介——生平
工业遗址改造案例分析

(3)植被保护
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面积的植被环境,成为多种植物 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4)工业废弃物利用
利用工业生产形成的沉积在厂区内的废渣铺筑道 路、广场以及新的净水河渠的河床。
总结与反思
•
景观公园在完成场地功能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建立 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系统。与传统的园林景观不同, 它没有过多的植物造景来点缀,取而代之的是自由 和发展。
背景:杜伊斯堡市的规划
鲁尔区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70年 代后煤炭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杜伊斯堡市的内港逐渐 荒废,为重新繁荣这个地区,带动整个杜伊斯堡市的发 展复兴,对杜伊斯堡市内港进行规划更新.
目的是实现就工业区功能置换、使城市产业成功转 型,治理工业污染,带动城市整体繁荣。
规划策略
考珀活动场地
原来作为堆放废渣的场地,现更新改造为林荫广场, 作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
广场地面利用废渣铺筑,并在广场中均匀栽 植桦树
开放绿地
主要指分布在厂区东西两侧的田野、林地等大尺度的开放空间 主要用作体闲区域和学校社团的生态中心。
公园绿地
优化环境的生态对策
(1)水污染净化和雨水收集
改造后将污水由地下直径 4m的污水管道排走,经过净化 的水则采用水渠的形式以避免与 受污染的土壤接触;
(二)废弃工业场 地和设施综合利用
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 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 能。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 得到尽可能地利用。
1、博物馆模式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废弃场地和设施可以作为有关 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
德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的色彩

德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的色彩,从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到上世纪未的新柏林的建设,理性的光芒一直照耀在德国的上空。
德国到处都是森林河流,墨绿色延绵无际。
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他们更尊重生态环境,景观设计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规划。
使景观确实体现冥想的空间“或“静思之场所“,它迫使观者去进行思考,超越文学、历史、文化常规,不断地对景观进行理性分析,辩析出设计者的意图及思想,或是从中找出逻辑秩序,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和感官的体验。
德国的景观是综合的理性化的,按各种需求、功能以理性分析、逻辑秩序进行设计,景观简约,反映出清晰的观念和思考。
简洁的几何线、形,体块的对比,按照既定的原则推导演绎,它不可能产生热烈自由随意的景象,而表现出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观念,深沉、内向、静穆。
自然的元素被看成几何的片断组合,但这种理性透出了质朴的天性,来自黑森林民族对自然的热爱,自然中有更多的人工痕迹表达,自然与人工的;中突给人的强烈的印象,思想也同时得到提升。
数理思考当代德国景观中的静默与沉思,是以观念来表达的。
在数理关系中,用抽象的几何形体来完成线条的交织、转折,图案的重迭、转换,矩阵的相对与穿入草坡中的巨大石墙对应……。
它很少有完美的古典对称构图,如法国式的水池、花坛、喷泉、放射状的路。
它遵循理念和关系,直接而明晰,观念不用太多的修饰和衬托,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不对称的简洁几何关系,一种解读自然宇宙和此片空间的理念,它给人更多的是静思后思考的愉悦和理性的磨练,而不是情感上和视觉上的快乐,这也是与美国,东方景观最大的差异。
欧美近现代自然式花园设计风格在以规则式造园为传统特征的西方国家,自然式花园最早出现、也最常见于那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农舍花园。
园林源于自然景观,高明的园林设计师们总是能在自然与人工之间找到精彩的契合点,从而创造出令观者动心、访者动情的园林景观。
特别在英国,随着18世纪后期风景式造园的鼎盛,自然式园林受到越来越多园主的青睐,并在西方国度流行一时。
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案例分析

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案例分析彼得·拉茨(PeterLatz),1968年在德国成立(Peter+Partner)设计事务所,1973年担任卡塞尔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1983年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其作品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同时与艺术完美结合。
尤其擅长用生态的手法,巧妙将旧工业区改建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的作品为世界许多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在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影响广泛。
拉茨的一重要作品是位于萨尔布吕肯市(Saarbruecken)的港口岛公园(Buergpark Hafeninsel),在那里拉茨也是用生态的思想,对废弃的材料进行再利用,处理这块遭到重创而衰退的地区。
1985至1989年间,在布吕肯市的萨尔(Saar)河畔,一处以前用作煤炭运输码头的场地上,拉茨规划建造了对当时德国城市公园普遍采用的风景式的园林形式的设计手法进行挑战的公园──港口岛公园(见彩页)。
公园建成后立即引起广泛的争议,一些人热情洋溢地赞扬拉茨对当代新园林艺术形式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认为那是垃圾美学,认为公园在材料、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非常混乱。
拉茨的思想清晰坚定,他反对用以前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园林形式来描绘自然的设计思想,相反,他将注意力转到了日常生活中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是要改善日常生活,而不只是仅为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hm2,接近市中心。
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
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作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
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
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构、基地上的植被等因素,首先对区域进行了“景观结构设计”,目的是重建和保持区域特征,并且通过对港口环境的整治,再塑这里的历史遗迹和工业的辉煌。
彼得·拉茨建筑设计理念与手法探析

然而 一些废 弃 的场地 、 路 、 道 工厂 等普 遍 存 在 场所 的景 观 价值 却 被 忽视 的现 象 , 实 上 这 些 非传 统 意义 上 的景 观 事 具 有更深 的文化 价值 和 生命 力 ,它们 包含 了 整个 自然 生 态
他 的作 品 中 , 日渐 形成 拉茨 独特 的设计 手 法—— “ 观 句 并 景 法 ” 拉 茨 教 授将 景 观 元 素 比 喻为 一 个 句子 的词 语 , 么 结 。 那 构便 是 这 些 词语 组 成 一 句话 所 依 托 的逻辑 关 系 即 “ 句法 ” , 并 认 为 只要 依 托 于正 确 的“ 法 ” 景 观 元 素 间 的相 互 转换 句 ,
现 代农业 科技
21 0 0年第 1 7期
林 业科 学
彼 得 ・ 茨 建 筑设 计 理 念 与手 法 探 析 拉
赵 洁 田习倩
( 京 林 业 大 学 园 林 学 院 , 京 10 8 ) 北 北 0 0 3
摘要 彼得 . 茨教授 是 欧洲 景观 建筑 史上 尤其是 产 业类 景观 革命 的性代 表 人物 之 一 。 拉 着重 从彼 得 ・ 茨教 授 的“ 墟 式保 护” 计理 拉 废 设 念 和“ 景观 句法” 的设 计 手法 出发 , 讨 其作 品 中贯 穿的设 计理 念和 手 法 , 探 为我 国景观 建筑行 业提 供 经验 和借 鉴 。 关 键 词 彼 得 ・ 茨 ; 计 理 念 ; 计 手 法 ; 墟 式 保 护 ; 观 句 法 拉 设 设 废 景 中 图分类 号 T 一 6 U 8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7 9 2 1 )7 0 0 - 2 0 75 3 (00 1-2 9 0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
中国园林的起源是从模仿第一类自然开始;欧洲园林是在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
”“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一、英国的景观设计1.1 唐纳德(Christopher Tunnard)“把握日本庭院的本质,他提出:‘要从对称的形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提倡尝试日本园林中石组布置的均衡构图的手段,以及从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感受园林的精神实在的设计手法。
’”“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的严格划分,运用割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
”本特利树林Bentley Wood1.2 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第一阶段:彻德峡谷工程(Cheddar Gorge)迪去雷庄园(Ditchley Park)“在园中杰里科设计了一个有喷泉的下沉式的半圆形水池,水池被紫杉高篱围绕着,人们可以在水池中戏水。
杰里科还沿着水面设计了一个长平台。
”第二阶段:肯尼迪纪念园(The Kennedy Memorial)“‘白色纪念碑、美国详述、开阔的草地、规整的小路、冥思的石凳、俯瞰泰晤士河和绿色的原野’杰里科希望参观者能够仅仅通过潜意识来理解这朴实的景观。
舒特住宅(Shute House Garden)“水池、杜鹃花、古典雕塑、链式小溪、小瀑布、喷泉、平整的草地”第三阶段:莎顿庄园(Sutton Place)“被认为是杰里科作品的顶峰。
杰里科试图赋予园林一些含义,是要引喻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系列的食物和思想。
鱼形的吃糖和小湖,引喻水和更神秘的东西,它与周围的小山精心组合,代表着阴阳结合。
整个园林似乎微妙地潜藏着一些当今世界之外的东西。
他认为,景观是历史、现在和将来的连续体。
在这种意义上,莎顿庄园的设计是连续的,是现存轴线、视景线和原先设计者可能的设计意图的发展”“杰里科喜爱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绿篱、雕塑、链式瀑布、远景、凉亭、座椅、棚架、瓶饰、花篮、长平台、长步道、丰富的水景如池塘、瀑布、跌水、水池、喷泉等、视景线、植物。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考研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笔记王向荣一,西方的园林传统二,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1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2 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2.1 新艺术运动的产生与设计风格2.2 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师与园林作品2.3 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的影响三,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19世纪下半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艺术的发展及对景观设计的影响2 现代建筑运动先驱与景观设计2.1 门德尔松2.2 荷兰风格派2.3 包豪斯2.4 勒·柯布西耶2.5 赖特2.6 纽特拉2.7 阿尔托3 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和法国现代景观设计四, 英国的景观设计1 唐纳德2 杰里科五,美国的景观设计1 斯蒂里2 “哈佛革命3 第一代现代景观设计师3.1 托马斯·丘奇和“加州花园”3.2 盖瑞特·埃克博3.3 丹·克雷3.4 詹姆斯·罗斯4 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4.1 二战后的景观设计的行业形势4.2 劳伦斯·哈普林4.3 佐佐木英夫4.4 泽恩5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变化六, 拉丁美洲的景观设计1 布雷·马克斯与巴西的景观设计2 墨西哥的景观设计2.1 巴拉甘2.2 里卡多·莱戈雷塔·比利切斯七,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景观设计1 瑞典的景观设计2 丹麦的景观设计2.1 布兰德特2.2 索伦森2.3 安德松八, 德国的景观设计1 联邦园林展与德国现代城市公园2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2.1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2.2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2.3 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2.4 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2.5 科特布斯露天矿区生态恢复3 景观设计师3.1 格茨梅克3.2 马汀松3.3 卢茨3.4 拉茨3.5 鲍尔九, 现代雕塑对景观设计的影响1 雕塑结合景观的设计1.1 野口勇1.2 穆拉色1.3 其他2 大地艺术2.1 大地艺术的产生2.2 为艺术的大地艺术作品2.3 景观中的大地艺术2.4 大地艺术与废弃地的更新十, 生态主义与景观设计1《设计结合自然》与麦克哈格的景观规划思想2 生态主义原则指导下的景观设计十一,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1 “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2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3 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3.1 极简主义3.2 彼得·沃克4 艺术的综合——玛莎·施瓦茨的景观设计5 艺与科学的结合·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6 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舞台——高伊策的景观设计结语一,西方的园林传统“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
景观规划设计一席谈——访德国景观建筑师拉兹教授

景观规划设计一席谈——访德国景观建筑师拉兹教授彼得·拉兹(Peter Latz)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景观建筑师,德国《景观建筑学与大地艺术》一书的专栏记者采访了他。
访谈披露了拉兹教授的专业特长、思想发展历程及近年提出的一系列挑战经典景观概念的独特见解。
本文由韦峰、王建国编译。
记者:教授,你是如何成为一个景观建筑师的?拉兹教授:我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我的第一个雄心壮志是拥有一个大农场,而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实际状况,我没法实现这个愿望。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在父母的花园里开始为家人种植蔬菜。
在15岁时,我就栽种了数百棵果树,并且开始种植草苟。
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我为父母和许多亲戚提供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并利用卖水果的钱来支付学费,这就是直到今天我在项目设计中仍然对“果实生长和果树”的主题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由于受到父亲的职业的影响,建筑对于我来说始终是很重要的。
我在很早以前就接触了景观建筑学,并且积累了很多重要的技艺和知识。
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将成为一名景观建筑师确定为自己的目标。
促使我干这一行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像一名建筑师那样从事创作,而且希望是利用众多的植物素材进行这种创作行为。
记者:你如何定义目前一个景观建筑师所担任的角色?你认为目前景观建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拉兹教授:如果以我所做过的项目来论证,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
作为一种设计规则,景观建筑学常常与转变或保护相关。
景观建筑师既要尽可能地利用在特定文脉中出现的自然元素,又要考虑现存的环境因素。
有时,很小的细节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例如,对于箱式树篱中的常年生和多年生植物,虽然它们经常出现在蔬菜园里,但人们几乎觉察不到它们的生长蔓延。
有时,明确地介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其它选择的话,运用像铁和石头这样粗犷坚硬的材料也是可行的。
我认为,通过检验某些事情并且最终认识它们,以寻找自己的思想极限,是很重要的。
全部技能也包括表面上的保守成分。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摘要彼得?拉茨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用生态主义的思想和特有的艺术语言进行景观设计,在当今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拉茨的主要设计作品及其设计思想。
1 拉茨的设计作品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
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
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要了解拉茨的这一作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情况。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Bergkamen),长70km,从南到北约12km宽,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万。
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150年的工业发展,这一地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
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运河、高压输电线、矿山机械、高大的烟囱、堆料场等成为地区的典型景观。
自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渐渐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
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主要内容包括:350km长的埃姆舍河及其支流的生态再生工程,净化区域中被污染的河水,恢复河流两侧的自然景观;建造300km2的埃姆舍公园,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改造现有住宅,并兴建新住宅,解决居住问题;建造各类科技、商务中心,解决就业问题;原有工业建筑的整治及重新使用等。
02-7德国-彼得·拉兹

作 品 篇
作
品
篇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炉渣铺装的林荫广场
作
品
篇
杜伊斯堡风景园中由铁板铺成的“金属广场”
作 品 篇
废杜 弃伊 物斯 构堡 筑风 的景 小公 花园 园利 用 原 有 的 料 仓 和
作 品 篇
作
品
篇
3.关于水的循环。从屋顶、公路、铺地汇集
起来的地表水由明渠导入冷却池和老的沉降 罐。由于水中含有粉尘污染成份,这些水必 须得到净化,经原先的净水厂的风力设备来 处理后,流入埃姆舍河。
作 品 篇
作
品
篇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利用原有的建筑和循环水系统建造的花园
拉兹教授采取的公园设计方法不是掩盖
不连续和片段,而是探寻一种对现有建 筑和元素的新的解读。
作
品
篇
这个公园完成了对逝去的那段工业化历史的
新的诠释。设计者力图使工业生产的历史遗 存呈现新的面貌,而不是破坏它或抹杀它。
理
念
篇
在具体景观规划设计概念上,规划设计提供
一个灵活而有序的空间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景观作品的表现力并不完全在于精益求精的 艺术设计结果,而是在于:在作品中存在一 个尽量合理的构架——这就是拉兹在港岛煤 矿码头遗址改造再生中所创造的。
理
念
篇
拉兹教授提倡“从废墟到废墟的保
护”(Protection of Destruction From Destrution) 。
作
品
篇
港口岛公园
一些人认为该公园项目的艺术形式“摆脱了旧的
衣钵”,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的景园模式,为未 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当代造园艺术形式。 另一些人称其为“垃圾美学”,一种空前的“材 料形式和数字元素的混乱”。
彼得·拉兹景观建筑中的设计智慧解读 ——评《景观文法——彼得·拉兹事务所的景观建筑》

彼得·拉兹景观建筑中的设计智慧解读——评《景观文法——彼得·拉兹事务所的景观建筑》作者:梁燕莺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6期彼得·拉兹(以下简称为拉兹)曾经说过:“我们总认为世界上除了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的原始森林之外,就没有什么遗产了,甚至现在我们想上月球上去搜寻一下。
然而,最迷人的且最易开发的地方恰恰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向这些地方再走近一点”。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城市规划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人类生活的家园正在经受污染和垃圾的双重围攻,地球逐渐成为人类文明破坏的沉疴。
但是,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必须珍爱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去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
当然,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不论是被污染的工业遗址还是垃圾堆,我们也应该积极应对,从中找寻某种景观环境生成的逻辑和可能性,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变为令人欣喜的、可持续的新地景。
废弃物堆积、废弃地闲置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拉兹的一些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正打破人们思维的桎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曾经被漠视的地方:只要有新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废弃地也一样可以建成最美的公园。
“与劣地共舞”便是拉兹灵感的出发点。
20世纪末,拉兹的代表作——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面世,其独特的景观设计手法获得了中外设计者的广泛赞誉,他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21世纪公园的新风向,其本人也成了处理废弃地景观的代表人物。
同时,拉兹还设计了许多其他项目,比如卢森堡的齐尔斯堡高原、都灵的多拉公园等,他因地制宜且充满智慧的设计对于当下城市景观设计有着极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由德国学者乌多·维拉赫撰写的《景观文法——彼得·拉兹事务所的景观建筑》(林长郁,张锦惠,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以拉兹及其事务所的主要作品为赏析对象,可谓是拉兹景观理论及作品的集大成者。
乌多·维拉赫是拉兹从慕尼黑工业大学退休后景观规划讲座的继任者,与拉兹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彼得.拉茨建筑设计理念与手法探析

彼得.拉茨建筑设计理念与手法探析摘要彼得·拉茨教授是欧洲景观建筑史上尤其是产业类景观革命的性代表人物之一。
着重从彼得·拉茨教授的“废墟式保护”设计理念和“景观句法”的设计手法出发,探讨其作品中贯穿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我国景观建筑行业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彼得·拉茨;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废墟式保护;景观句法19世纪始,自然风景园在德国蔚然成风,自然式园林占了越来越多的比重,人们对于园林理解是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景象。
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显然存在不足,单纯追求模仿原始自然,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累,例如其高投入和高维护[1-2]。
然而一些废弃的场地、道路、工厂等普遍存在场所的景观价值却被忽视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具有更深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它们包含了整个自然生态的动态过程。
拉茨教授作为这一理念的开创者,在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大工业时代萧条的德国饱受争议,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产业类景观的认识的加深,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为全世界范围内产业类景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3-6]。
1拉茨的设计理念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应对现存的要素尽可能地“照单全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场地的结构特征,尽可能利用已存在的要素,摆脱“形式追随功能”的做法,力图使自然和技术达到境界的完美统一。
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对于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挑战。
拉茨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和景观价值观,他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式,相对于人工建造景观,这些承载历史进程的日常景观更具价值和生命力,他认为“这些景观侧面反应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没有理由视而不见,甚至将其抹杀”。
同时,他也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他认为工业废弃地具有别样的魅力,不但不认为那些生锈的钢板是丑陋的,而且认为那些历经沧桑而呈现不同纹理的钢板具有特殊的美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史。
彼得 拉茨 德国景观设计师

——彼得· 拉茨
目录
一、个人简介 二、设计思想 三、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四、彼得· 拉茨花园
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
彼得· 拉茨(Peter Latz)
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 1964年拉茨毕业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 业,然后在亚琛工大继续学习城市规划和 景观设计。 1968年毕业后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1983年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
彼得· 拉茨花园:享受水雾幻境
彼得· 拉茨花园,好像一架巨大的动物脊柱半掩在地里,阳光下白花花 的页岩石本色,有些刺目,而突如其来的水雾,则给花园增加了迷幻的色 彩。踩着碎石走进花园,走进岩石的肌理中,走进水雾里,如入幻境。
主通道顺着轻缓的斜坡下抵中心花 园,又上升到第二入口。一个由垂直 安放的天然石板搭建的脊状结构的走 廊,像一个峡谷一样伴随着下降的通 道。它的颜色和纹理塑造了花园的特 色。 拉茨表达的应该是龙脊柱,可跟中国的 月门又有相通之处
铁路公园层的高架步行道系统
穿过料仓花园的高架步行道
3)公共使用区(Areas of Public Use)
包括金属广场、考珀活动场地、 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开放绿地等 公共开放空间。 金属广场(Metallic Plaza)位于 厂区中心的位置,作为公园的标志 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 列的7X7共49块的方形铸铁板构成, 拉茨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 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 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 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 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 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
拉茨的主要设计作品: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 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Buergpark Hafeninse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王向荣来源:互联网浏览: 3253∙摘要:彼得·拉茨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用生态主义的思想和特有的语言进行景观设计,在当今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
本文介绍了拉茨的主要设计作品及其设计思想。
1、拉茨的设计作品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
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
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要了解拉茨的这一作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情况。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Bergkamen),长70km,从南到北约12km宽,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万。
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150年的工业发展,这一地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
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运河、高压输电线、矿山机械、高大的烟囱、堆料场等成为地区的典型景观。
自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渐渐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
经济、和环境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主要内容包括:350km长的埃姆舍河及其支流的生态再生工程,净化区域中被污染的河水,恢复河流两侧的景观;建造300km2的埃姆舍公园,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改造现有住宅,并兴建新住宅,解决居住问题;建造各类、商务中心,解决就业问题;原有工业建筑的整治及重新使用等。
这些项目多与风景园林相关,世界上许多最著名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参与了项目中一些建筑与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由于整个地区被大量的高速公路,铁路、轻轨、污水排水渠、高压线等分隔,埃姆舍公园的规划非常复杂。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方案使该地区成为居住和办公区,并有就近休息的绿地,景观必须是生态的、功能的、美观的,工业的痕迹要看得出来,要有休憩和运动场。
”处于核心地位的埃姆舍公园,把这片广大的区域中的城市、工厂及其他单独的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为整个区域建立起新的城市建筑及景观上的秩序,成为周围城市群及250万居民的绿肺,园中有人行小径和自行车道系统。
在埃姆舍公园中,又包括了众多景观独特的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之一。
面积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尽管这座钢铁厂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但它却无法抗拒产业的衰落,于1985年关闭了,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
1989年,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
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
从1990起,拉茨与夫人──景观设计师A·拉茨领导的小组开始规划设计工作。
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见彩页)。
规划之初,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像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
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
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公园的处理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
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的纪念物保留下来,它们不再是丑陋难看的废墟,而是如同风景园中的点景物,供人们欣赏。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
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第三,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上述要素分成四个景观层: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
这些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
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的区域作了明确的标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
公园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娱乐、、和文化设施。
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在绿色成荫和原有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墙体上攀登、市民在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的游泳馆内锻炼娱乐,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魅力,他启发人们对公园的含义与作用重新思考。
拉茨的另一重要作品是位于萨尔布吕肯市(Saarbruecken)的港口岛公园(Buergpark Hafenin sel),在那里拉茨也是用生态的思想,对废弃的材料进行再利用,处理这块遭到重创而衰退的地区。
1985至1989年间,在布吕肯市的萨尔(Saar)河畔,一处以前用作煤炭运输码头的场地上,拉茨规划建造了对当时德国城市公园普遍采用的风景式的园林形式的设计手法进行挑战的公园──港口岛公园(见彩页)。
公园建成后立即引起广泛的争议,一些人热情洋溢地赞扬拉茨对当代新园林艺术形式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认为那是垃圾美学,认为公园在材料、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非常混乱。
拉茨的思想清晰坚定,他反对用以前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园林形式来描绘自然的设计思想,相反,他将注意力转到了日常生活中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是要改善日常生活,而不只是仅为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hm2,接近市中心。
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
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作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
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
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构、基地上的植被等因素,首先对区域进行了“景观结构设计”,目的是重建和保持区域特征,并且通过对港口环境的整治,再塑这里的历史遗迹和工业的辉煌。
在解释自己的规划意图时,拉茨写道:“在城市中心区,将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它将重构破碎的城市片段,联系它的各个部分,并且力求揭示被瓦砾所掩盖的历史,结果是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设计。
”拉茨用废墟中的碎石,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
他认为这样可唤起人们对十九世纪城市历史面貌片段的回忆。
这些方格网又把废墟分割出一块块小花园,展现不同的景观构成。
原有码头上重要的遗迹均得到保留,工业的废墟,如建筑、仓库、高架铁路等等都经过处理,得到很好地利用。
公园同样考虑了生态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建筑材料利用了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并成为花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各种植物交融在一起。
园中的地表水被收集,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
新建的部分多以红砖构筑,与原有瓦砾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属于过去的和现在的不同地段,纯花园的景色和艺术构筑物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港口岛公园获得1989年德国风景园林学会奖。
2 拉茨的设计思想拉茨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童年时他即在父母的花园里种植蔬菜。
十五岁时,便种植了一处拥有几百棵果树的果园,在以后的很多年中,他能为父母和亲戚朋友们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后来又用卖果园赚的钱供自己上学。
对栽培果树和有关果树方面的兴趣至今还体现在他的规划中。
由于父亲的,他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决定了将来要做一位景观设计师,这样他可以像建筑师那样创造性地工作,但是用更多的植物材料。
1964年拉茨毕业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业,然后在亚琛工大继续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1 968年毕业后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在卡塞尔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有机会与很多工程师、家和建筑师合作,接触不同的行业、学习不同的技术。
他们探讨的包括屋顶花园、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且积极地把的附诸实施。
这些研究与合作使他受益匪浅,对他今后的事业和在景观设计中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3年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一处以利用太阳能为主的生态住宅,在当时并不多见,这一住宅赢得了相关的建筑奖。
后来他移居慕尼黑附近,在那里他又为自己的家和事务所建造了类似的住宅。
拉茨从建造住宅的过程中学到许多相关的知识,这种体验对于他的景观设计实践也非常重要。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重要的地段,让其他广阔地区自由发展。
景观设计师处理的是景观变化和保护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利用在特定环境中看上去的要素或已存在的要素,要不断地体察景观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的思想源泉,从中寻求景观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设计之初应尽可能采用一种理性的,结构清晰的设计,设计师首先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系统,即对于特定项目的观念和的系统。
在不同的项目中,规划可以有很多变化。
只要一个规划项目是在不断发展的,就会有某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这意味着要在做的时候,就能预想到以后的发展。
对于传统园林,拉茨认为,应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
过去的许多手法他在设计中也经常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