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兰花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四9、10节

中国画兰花鉴赏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辅导老师:

中国画兰花鉴赏

摘要:中国的兰文化自赏兰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对兰的推崇,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咏赞美兰花的比比皆是,不仅指兰的优雅形态更在于它的清幽芬芳。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兰品被当做人品的象征,兰骨是风骨的写照,通过借助兰花来寄予感情、节操,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崇高志向、远离污浊政事、保全自己美好品格的化身,传达着自身热爱国土、至死不渝的坚贞信念。

关键词:兰花赵孟坚郑思肖

中国画就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为国画或水墨画。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中国画植根于华夏民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各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

一、我对国画兰花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我唯独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描绘出来的独特事物,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一旦沉迷进去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对中国画痴迷的人。

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

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在我国兰花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历来收到画家诗人的特宠历来收到画家诗人的特宠。画家画兰,始于宋末赵孟坚、郑思肖(号所南)。也许是兰花这种植物的生态很适合国画的工具笔和墨的发挥,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具有的清高、飘逸、雅兴的、动态的表动态的表露,所以自宋后,画兰名家迭起辈出,相继以兰花为载体,把他们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是五叶三花即形态毕现,情趣盎然。加上艺术书法的题文题诗题句(中国古代的画家往往也是书法家、诗家、园林花卉的行家),或寄情或寓意,笔简意赅,意境邃深,辄成珍品。历代画兰名家如林,如苏轼、赵孟坚、郑思肖、赵雍、文徵明、项元汴、周天球、石涛、郑板桥、汪士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刘福林等。其中赵孟坚、郑思肖被后人尊称为画兰宗师,二人都善画墨兰,各有特长,后人评述,赵孟坚绘兰之姿,郑思肖传兰之质之质。

二、赵梦坚的兰花之姿

赵孟坚(1199-1264)〔南宋〕子固,号彝斋、彝斋居士,浙江海盐人,晚年隐居海盐广陈镇(广陈镇北宋时属海盐县,今属浙江平湖市,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从兄。赵孟坚的首创墨兰(用墨写兰用)笔调劲利而舒卷,清爽而秀雅。画上春兰两株,丛生草地,鲜花盛开,如蝶起舞,给人以清新的快感。

现存赵孟坚《墨兰图》长卷,纸本,纵34.5cm,横90.2cm,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墨缘江观》称此图:“作淡墨幽兰两本于草坡丛草之间,觉清气侵人,笔法飞舞”。上有作者自题诗题:“六月湖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渐西种,一岁一华一两茎”。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花盛开,如彩蝶翩翩起舞;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图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是赵氏画兰的代表作。此图花叶皆用淡墨撇出,笔法萧散闲淡,松秀明快,含蓄丰富,颇有韵致,虽水墨为之,远胜着色。

古代咏兰花诗、写兰花画最多的当推郑板桥,其兰花诗、画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近百件。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其绘画以兰蕙竹石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用笔秀劲潇洒,天趣横溢。郑板桥写兰是写心中之兰,借咏兰与写兰歌唱心声,达到了人兰合一的境界。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吟诗曰:“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

六十六岁时,他的二女儿出嫁,他作了一幅《兰竹石图轴》作陪嫁,并题诗赠之。郑板桥对兰偏爱,“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观他的画作,的确,除偶见有数的几幅菊花外,主要是画兰竹,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画兰的高手,郑板桥最佩服白丁、石涛两禅师币。当时画坛评论为“白丁以少胜,以韵胜;石涛以多胜,以气胜”。“而潇洒清劲,似又不及板桥先生也”。“板桥兼而有之,故名盛一时”。

郑板桥画兰“以造物为师”。故时人评他的画,“脱尽时习,秀劲绝伦”。大约自唐宋时开始,书画家以兰花为创作题材,历代有数百上千位书画名家,留下了很多画兰的传世珍品。作品的落款均署上“某某写”,人们欣赏这些以兰花为主题的国画时,往往着重其书法的功力,并通过写的水平欣赏他写出了兰花的多少精髓。

三、郑思肖的兰花之质

郑思肖(1241—1318),南宋。字所南,一作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又号一是居士,福建连江人,世家三山(今福州)。太学上舍,应博学宏词科,会元兵南下,隐吴下。坐必南,誓不与北人交往。

郑思肖画兰完全是借物抒情言志,所画兰多疏花简叶,不求甚工,而自由挥洒,更觉天真烂漫,清气袭人,元朝初年隐居吴下以画“露根兰”(即画兰不画土)寄寓他的无土亡国之痛。传世《墨兰图》(长卷,纸本、纵25.7cm,横42.4cm,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亦不画土,益显花的品格不凡。笔笔中锋,线条流畅,柔中寓刚,写出了中国兰清丽、高洁、飘逸的风韵。浓墨写叶廖廖数笔,雄健沉稳,淡墨点花,点滴如泪。写出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兰花坚贞不屈、高昂的风骨。画上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