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
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
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
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C.山西
D.内蒙古
解析:这是一道把自然区、自然地区与经济地带、范围叠加起来考查的综合题,且陕西省南部的秦岭正是一些自然区划的重要界线。
答案:A
4.读图1-24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如果图例代表三个产业,那么,正确的组合是( )
①图1表示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 ②图例B代表第二产业 ③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中部和西部两个地带的产业结构 ④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降低
GDP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东部地带最大,占到59%,超过全国的一半;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最小。更切合实际的人均GDP:东部地带为10089元,近中部地带的1.9倍,西部地带的2.4倍,最多;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最少。由此说明,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特别提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按最终消费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劳务总量。GDP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我国依照各省级行政区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疑难精析:(1)1983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在制定“七五”计划时,根据对全国经济状况的分析,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2)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三个经济地带的基本情况:①包括的省市区简称;②面积约占全国的比重;③人口约占全国的比重。
三、差异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原因
经济的发展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各地带的自然条件各有优劣,这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影响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自然原因可从前两课的中国自然区域差异来理解。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小结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 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 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 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将 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 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 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 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3)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 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 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 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 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 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 、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一)环渤海经济区 (二)长三角经济区 (三)珠三角经济区
二、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 (一)环渤海经济圈 (二)长三角经济圈 (三)珠三角经济圈 三、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1)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表3), 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 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2)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速度最快
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4、大力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
信息 技术 资金 产品
能源 矿产 资源
1、加快发展 能源、原材料 工业,主要是 电力、煤炭、 石油、有色金 属、矿产、建 材的开发建设 2、大力发展 农业,促进粮 食和其它经济 作物的发展
引进 资金
资源 电力 食品 农副 产品
1、加强传统 技术
工业和现有企 业的改造,大
设备
力发展新兴产 业发展知识密
资金
集型产业和高
档消费品工业, 发展
使产品向高精
尖方向发展; 2、发挥内引
对外
外联和对外对 贸易
内两个辐射扇
面的作用; 开发
3、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和集 约化的农业生 产
5.为什么说中部地带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任务 尤为艰巨?(从自然、人类活动、周边生态等几个方 面分析)
——由于河床坡度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导致泥沙淤积;夏季雨 水的高度集中,使河湖水满为患。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围湖造田,大大减弱了长江中游湖泊的 调洪蓄洪能力。 ——周边植被破坏,造成地表径流不稳定,也是形成水患的原因。
4. 试比较东、中、西地带的交通运输状况。
——东部:交通便利是又一优势,陆路交通网稠密,海岸线漫 长,海上运输是其他区无法比拟的,也是本地带经济国际化程 度高的一个原因。 ——中部:交通网稠密程度不及东部,作为能源基地支援周边 的任务艰巨,发展交通更显得意义重大。 ——西部地域辽阔,高山、荒漠阻断明显,居民点分散,交通 线建设投资很大。(可以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以扬长避短)
东部经济地带内的农业基地
基地类型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主要分布区
江淮地区大部分、太湖平原、珠江三 角洲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大部分)、长 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大部分)
三大经济带
经济学术语
01 划分
03 优势
目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划分依据 04 发展策略
三大经济带是指我国80年代所采用的经济区域划分方法。在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 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划分
东部经济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十一个省、市。 中部经济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和 四川中部、东部地区。 西部经济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宁夏、甘肃等七个省、自治区和四川西部地区。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科学地划分经济地带,是合理布局我国生产力所必需。
优势
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可以充分发挥各经济地带带优势,进行科学地域分工,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的 生产布局的有机,求得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各地明确各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 术特点,便于国家对各地经济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可以推动横向经济,促进地区分工合作、,利于国民经济的整 体发展,各地共同繁荣。
中部地带
本带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之间。因此,本带最大的特点是过渡型的经济带。 从总的方面看比西部地带基础好,但不如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资源比较丰富,煤、石油、铜、铝、铅、锌、 钨、锑等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占全国重要地位。水能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很多工业部门,特别是原材料生产在 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科技力量比较强,历史开发比较早,传递信息比较 快。
划分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划分了三 大经济带。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最新资料推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基础知识回顾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辽、冀、京、①东部经济地带: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②中部经济地带: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1/ 48基础知识回顾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以产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进程快,工业产值比重高,外资企业、中进程相对滞后,工业民营企外合资企业、产值比低,以传统工业化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型工业为主体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平高、城市分布密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城市化度大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3/ 48基础知识回顾温馨点拨 (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 省呈“T”型分布。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3.2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一、东部地带
4.存在问题 ①能源、原材料不足 ②淡水不足 ③环境污染 ④江河下游防洪问题
一、东部地带 5.发展方向 ①人才、技术、信息基地 ②外贸、金融、海洋基地 ③第三产业、集约农业
④高、精、尖、新
二、中西部地带
1.优势 ①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②我国主要的牧区和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③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 ④中西部在沿边贸易上有优势
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7.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8我国西南地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场、牧场)
3.过度砍伐(东北森林)
3.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 4.洪水危机(黄河中下游)
4.交通运输:铁路、内河 5.洪涝(长江中游)
部 5.外贸:边贸优势
6.风沙问题(长城沿线)
1.发挥资源优势→能源、原 材料、生产基地
2.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粮、 农林渔副产品生产基地
3.加强东西向运输建设→扩 大对外贸易
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特征、差异和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一、东部地带 1.范围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
粤、琼、桂、港、澳、台等十多个省市区,面积 占全国的16%,人口占41.2%。
2.优势 ①工农业基地
工业基地 农业基
农业:黄淮平原、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 工业:环渤海(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 、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全课小结]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 阅读图文资料——获取解读信息—— 确定答题方向——构建答题框架——调动 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判断——表述阐释 结果。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概括为: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 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 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 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 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 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 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 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04春招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 的垂直分布,图4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 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1)该地形区的名称。(4分) (2)指出导致图1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 异的主要因素。
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 是由于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描述该地形区气 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两区域的主要自然 地理环境特点,并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该区域经济 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图1
图2
图1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地 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气候类型属于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 夏季;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有较长的冰期, 含沙量低,并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植被覆盖 率高,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土壤以黑土 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 该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是:土地辽阔,土 壤肥沃,水源充足,森林、煤炭等矿产资源丰 富。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内涝严重。
中部
西部10省区 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 发展速度:较慢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
"10+2+2"是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
中国三大经济行政区域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共14个省、市、区。
中部地区: 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共6个省、市、区。
西部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天文测算而来的金星历法,因此对玛雅人的农耕作息十分重要。一年有18个月,每个月20天,另有5天禁忌日(不吉利的日子,玛雅认为这5天中人间和地狱之间的门会打开),这样一年为365天。精于星象观测的玛雅人经过长期观察、周密计算,将一年的长度修正为365.242129天,这同今天科学测定的绝对年长365.242198天的数值,相差不足万分之一。 当神历年轮回了73圈后,刚好和周转了52圈的太阳年回到同一个标记上,由此形成一个52年的大周期,称Calendar Round。并没有证据显示玛雅人把这52年定为一个世纪,但是对玛雅人来说每个52年大周期结束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们会大肆祭拜神灵祈求神赋予他们另一个52年。这个周期中最后一年的5天禁忌日由此变得异常的不吉利,玛雅人相信冥界的神灵会在几天内来到人间吞噬人类。目前一些流行的玛雅兴趣读物中所提到的“世界末日”恐慌估计就是来自这个。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2013-07-29 | 阅:1 转:10| 分享修改一、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
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
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
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一、 三大经济区的划分1.我国的农业基地有哪些类型?粮、棉、油、糖、出口基地等 -------东部的农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淮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中部的农业基地主要有哪些?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河套平原)经济区域差异划分依据 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 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西部的农业基地主要有哪些?成都平原、南疆地区等(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这些农业基地发展农业的条件如何?生产条件好、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东部的农业基地对工业发展有何作用?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业的雄厚基础3.我国主要的城市群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带--- 东部科技发达、平均受教育程度高、高素质人才比例高4.试比较东、中、西地带的交通运输状况。
----东部: 交通便利是又- -优势,陆路交通网稠密,海岸线漫长,海上运输是其他区无法比拟的,也是本地带经济国际化程度高的一个原因。
----中部: 交通网稠密程度不及东部,作为能源基地支援周边的任务艰巨,发展交通更显得意义重大。
----西部地域辽阔,高山荒漠阻断明显,居民点分散,交通线建设投资很大。
(可以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以扬长避短)5.为什么说中部地带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任务尤为艰巨? (从自然、人类活动、周边生态等几个方面分析)-----由于河床坡度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导致泥沙淤积;夏季雨水的高度集中,使河湖水满为患。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围湖造田,大大减弱了长江中游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
-----周边植被破坏,造成地表径流不稳定,也是形成水患的原因。
中游水患应全方位治理四、三大经济地带的比较东部经济地带优势:1.工农业基地2.交通便利3.经济国际化程度高4.高科技文化水平5.城市密集、人口稠密问题:1.能源原料不足2.北方各省淡水不足3.环境污染4.大江河下游防洪问题方向: 1、外贸、金融、海洋开发基地2、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3、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技术改革,新兴产业中部部经济地带优势: 1.能源、矿产优势2.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3.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4.交通运输:铁路、内河5.外贸:边贸优势问题: 1.晋煤外运的压力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3.过度砍伐(东北森林)4.洪水危机(黄河中下游)5.洪涝(长江中游)6.风沙问题(长城沿线)方向: 1.发挥资源优势-→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2.改善环境,发展农业-→商品粮和农林渔业基地3.加强东西向运输建设,扩大对外贸易西部部经济地带优势: 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3.交通落后4.生态恶化方向: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4.开发能源- +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1.三个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注意什么问题?-------加强横向联合,互补发展一协调发展2.读教材图1.17,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增加了东部的广西,中部的内蒙古,共12个省区-------面积71.5%,人口28.7%,GDP16.9%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措施有哪些?-------加强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得到提高,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也会得到缓解。
三大经济区
第十讲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二 西部大开发范围:青、新、甘、宁、陕、藏、渝、云、贵、川、桂、内蒙古,共12个声级行政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
人口占28.5%,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20%。
三 资源的调配 1.南水北调意义: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总结为“三多三少一个变化大”的特点,也就是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的是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年降水量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特别是我国的华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工农业发展速度也很快,但华北地区位于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量有限,这就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南水北调。
工程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江苏扬州市江都段引水,抽进京杭大运河,用闸控制,用13级抽水台阶,逐级提升,至天津。
沿路供水,主要解决黄淮地区东部、山东、冀东和天津的缺水问题。
逐段提水,耗能大,运营费用高。
水质差,沿线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可能被污染。
中线分两步:第一步把丹江口水库的汉水引到华北平原,第二步,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后,将三峡水库的水引入丹江口水库,加大引水量。
主要解决北京缺水问题,供水范围:京、津、华北地区。
拟采用“封闭式”的输水方式,沿途穿越河道,采用立体交叉式通过,水质好,但工程造价高。
全程自流,运行费用低。
西线: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通天河)引水入黄河上游,增加黄河上游水量,供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用水,工程难度最大。
东部地带西部地带2.西气东输意义:我国资源空间分配很不平衡,比如水资源南多北少,矿产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部山区。
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气东输对合理调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概况:2002年初,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即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塔里木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
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及发展战略的差异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地带,分别是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和西部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三大经济地带根据地理位置的空间连续性,区域特征相对一致性;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自然条件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以及发展潜力与战略生物一致性而划分。
三大经济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划分依据:东部经济地带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东部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皆居三大地带之首。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6%。
这里内外交通都比较发达。
沿海有众多的良港,历史上就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
广东、福建等省还是侨乡集中的地方。
这一地带是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发达、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这里信息灵通,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也比较高。
中部经济地带地带处于全国的腹地,位置重要,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于东部,但已有较好的工农业基地。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7.3%。
这里科技力量比较强,居民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部是全国煤炭、水电、原材料工业和农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西部经济地带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西部地带大体上以东经100度为界,以东为近西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部地带;以西为远西部,那里则地广人稀,大部地区属于高山、荒漠和干旱草原,经济比较落后。
据1985年统计,西部地带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7.1%。
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精编高中地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
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小区域差异?我认为综其原因应该是自然、社会、经济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先看看总结的下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12个中部经济地带9个西部经济地带10个范围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不含台港澳)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川渝黔云藏陕甘宁青新划分依据自然条件优越较优越较差经济基础雄厚较薄弱薄弱发展水平较高较低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较低较低1、从产业结构上由上面表格我们先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民营经济具有强烈的投资欲望,对沿海的经济推动极大。
而西部多数省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并且这些国有企业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从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看,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就业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就业;而西部地区还没有一个省非农业就业超过农业就业。
这样的就业结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东部地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初始资本积累产生不同的影响。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但自然条件先天上的不足是导致了西部地区长期贫穷落后。
【2】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我国的经济布局历史上就集中在东部地区,如其中的工业生产能力60%集中在东部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旧中国的现代工业几乎都在这一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产业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了这一地区现代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以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大经济区
西部大开发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
踏实,奋斗,坚持,专业,努力成就 未来。2 0.11.19 20.11.1 9Thurs day , November 19, 2020
中西部——第一产业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5、综上所述,影响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主要社 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文化因素:思想观念、竞争意识 产业结构因素:东部较优 政策因素:改革开放起步先后
—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首先从东部起步?东部 经济快速发展后,对中西部会产生什么影响?
•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0.11.19 20.11.1 921:21:1921:2 1:19No vember 19, 2020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1 月19日 下午9时 21分20 .11.192 0.11.19
•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 020年1 1月19 日星期 四下午9 时21分 19秒21 :21:192 0.11.19
史实:东部—海上丝绸之路及与日本、朝鲜等的交往 中西部—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交往
差异:海运—运量大、运费低,可到达世界各地 陆运—运量小、运费高,受路线限制性强
3、试分析历史上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特征。
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东南沿海;20世纪 30年代一度西移(抗日);1949年——东部沿海等地。
由于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不同,自然地理特点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先发展东部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 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重大举措。”
西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大部地势低平, 利于开发
地形崎岖或海拔 较高,不利开发
距海较远,不利开放,距海远,较封闭, 区位较差 区位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思想保守,竞争意识不强 第一产业比重大 改革开放晚 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
产业结构较合理 改革开放早
其他 文化教育水平高,交 通便利
经济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地带 东部 地带 中部 地带 西部 地带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机构数(个) 2364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所)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程师 人数(人) 907437 378919 258654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3.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依次增加,人口比重依次增加 B.地势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D
)
4、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正确的( C )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B.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形状况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太阳辐射
5、我国陆地最低处位于 ( B )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D.大陆邻近约海区 6、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叙述错误的是( D ) 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 C.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受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向北弯曲
气候
水文特征 植被土壤 主导因素
海拔高 空气稀薄、 太阳辐射强、 气温低、风 力大 高寒气候
寒冬荒漠广布
少成熟土壤 寒冬风力作用强 湖泊众多 内 、 外 流 区 兼 具
冰川广布 源地
大江大河发
地处 内陆
四周 多山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多荒漠和荒漠草原植被 多内流河和内陆咸水湖 风成地貌广布
风力作用强 烈
日本公布2010年GDP数据 被中国赶超退居世界第三
据日本共同社2月14日消息,日本内阁府14日发布 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 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报道评论说,日本经济下滑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自此,日本终结了二战后40多年仅次于美国的“经济 奇迹”。
____、 ____为主 海拔____ ____气候, 特征____ 河湖___,类型___, 补给____ 植被_ __; 土壤___; 随纬度变化的____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____、 ____为主 海拔____ ____气候, 特征_______ 河湖___,类型___, 补给____ 植被_ __; 土壤___ 随距海远近变化的____ ____、 ____为主 海拔____ ____气候, 特征_______ 河湖__,类型__, 补给____ 植被_ __; 土壤___ 随海拔变化的____
读图想一想: ①1980-1999年期间,哪个地带GDP增长最快?哪个地带GDP增长最慢? ②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在变大还是变小? ③比较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最好比较_ 经济发展速度 _____。
中国跃居第二经济大国 人均GDP世界排名百位左右
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日本14日公布的2010年国 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排在 美国、中国之后退居世界第三。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 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 表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 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陕、甘、宁青、 新、川、黔、 滇、藏、渝、 内蒙古、桂
三、西部大开发
陕、甘、宁、青、新、川、黔、 1、范围: 滇、藏、渝、内蒙古、桂 2、开发整治重点:
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②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
③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巩固练习
1.下列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的是( C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达木盆地 2.有关东部季风区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地形都较平坦,海拔在500 m以下 B.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 C.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D.流域均为外流区,以雨水补给为主
中部经济地带
优势:1.能源、矿产优势
2.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 3.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 4.交通运输:铁路、内河 5.外贸:边贸优势 1.晋煤外运的压力 问题: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幻 灯片 22 3.过度砍伐(东北森林) 4.洪水危机(黄河中下游) 5.洪涝(长江中游) 6. 风沙问题(长城沿线) 1. 发挥资源优势→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方向: 2.改善环境,发展农业→商品粮和农林渔业基地 3.加强东西向运输建设→扩大对外贸易
基础设施 最好,城 东部 市化、科 技水平高 位于中国 腹地,担 中部 负承东启 西的作用 位于西部 边远地区 西部 少数民族 聚居区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 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完成下表:
自然区
地形地势
东部季风区
优势(工农业基地) 1. 农业:黄淮平原、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 2.工业:环渤海(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 、 沪宁杭、珠三角 存在问题:1.能源、原材料不足 2.淡水不足,环境污染幻灯片 19 3. 江河下游防洪问题幻灯片 21 发展方向:1.人才、技术、信息基地 2.外贸、金融、海洋基地 3.第三产业、集约农业 4.高、精、尖、新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怎么记忆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来自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1.东部(12个):沿海省级行政区+北京-港澳台 2.西部(10个):云贵川渝藏+陕甘宁青新 3.中部( 9个 ):34-(12 + 10)-3 东部 面积 人口 41.1 % 中部 35.7 % 西部 57% 23.2 % 16% 27%
2、经济发展的差异
二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探讨: 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读图1.11: 中部地带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____ 、 45% ____ 、 34% ____。 21% 三个经济地带中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的是______ 西部 经济地带,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的是______ 东部 经济地带。 东部 经济地带,其原因是该 三个经济地带中产业结构较优的是______ 东部经济地带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一产业 地带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
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荒漠化和 盐渍化
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 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 • 青藏高寒区垂直差异
7.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人类对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产 物的是( ) A.东北山区的针叶林 B. 华北地区的春旱天气 C.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 D.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D
8.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自然区是( ) A.东部季风区北部 B. 东部季风区南部 C.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D. 青藏高寒区 9.青藏高原寒区的动物特性主要表现为( A.耐湿热 B. 耐干热 C. 耐干旱 D. 耐高寒
D
D
)
10.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是因为该季节 ( ) A. 太阳高度大 B. 受东亚地区暖流的影响 C. 受湿润的西风带控制 D. 受暖湿的夏季风的影响
D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地带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主要农业基地、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工业区,交通 能源、原材料不足, 发展第三产业和集 尤其海运便利, 环境污染严重,江 约农业,发挥技术 河下游洪涝多 城市化、科技 创新优势,产品向 化、国际化 精尖发展 能源、矿产丰 富,农林牧产 品金属重工业 发达 有70%国境线, 利于沿边贸易, 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 广阔 发挥资源优势,建 山西煤炭外运,黄 设能源、原材料基 土高原水土流失、 地,建商品粮、农 东北森林过度砍伐, 林渔基地,东西交 水患、风沙危机 通建设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地区 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稳定粮田面积,提 高能源、矿产成为 全国动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