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过程

合集下载

《审美心理过程》课件

《审美心理过程》课件
们的审美交流和审美创造力的提升。
04
表达阶段中,人们会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将审美体验 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或表现形式,从而将自己的审 美感受传达给他人。
03
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个人经历
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教育背景等都会影响审美心理。例如,一个人在 童年时期经历过艺术培训,可能会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现代审美心理学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现代的审美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完善,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对于审美 心理的本质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02
审美心理过程
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中,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 官来接收美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
处理和加工。
感知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基础,它为后续的理解、 评价和表达阶段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基础。
审美心理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发展
审美心理的发展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提升生活质量
审美体验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
审美心理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审美观念
古代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现代审美 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审美心理的影 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人们的审美 心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人工智能 可以根据用户喜好和行为习惯推荐艺术作品
,从而影响用户的审美偏好和选择。
跨文化审美心理研究
要点一
跨文化审美心理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深 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例如,对 东西方文化中的审美心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 异同和特点。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 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 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 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果然没有浪得虚 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 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
2、审美体验 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 在化和理性化。 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用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 并不是对象的纯粹存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人的内容和 人的生命活动。 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属于直觉性认识,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 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则是对对象意 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 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审美中的体验,从本体论上讲就是 情感活动本身,而从认识论意义讲,则是对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 ——老舍
2、审美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 反映。 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 审美知觉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或完形,人类经验在主体心目中 积淀的种种情感模式(图式)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 , 二是表象运动与情 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
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 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 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艺术审美心理过程 -回复

艺术审美心理过程 -回复

艺术审美心理过程-回复
艺术审美心理过程指的是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主要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和意愿四个方面。

1. 感知阶段:
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官接收艺术作品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对作品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元素进行感知,从而形成初步的印象。

感知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观察、听取、闻取、触摸等感官体验。

2. 认知阶段:
认知是指个体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辨认。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等要素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入的理解。

认知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识别、分类、理解等思维活动。

3. 情感阶段:
情感是指个体对作品所引发的情绪和感受。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对作品产生好恶、喜爱、憎恶等情绪。

情感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情绪反应、心境变化等。

4. 意愿阶段:
意愿是指个体对作品所产生的行动倾向。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去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例如购买、真诚的赞美、分享或转发等。

意愿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行动、转达、交流等。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ABCD
情感与想象
研究情感和想象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 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创造性想象。
审美判断与创造
探讨审美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以及如何激发观众 的审美创造力。
应用的实际意义
提高审美素养
通过应用美学理论,帮助观众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跨文化的美学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共 同理解和欣赏。
而忽略其他刺激。
理解性
感知过程中,人们会根 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 理解和解释所感知的事
物。
情感性
感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反 应,情感会影响人们对
事物的感知和评价。
感知的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原理
感知的恒常性
人们会根据事物的整体特征来感知事物,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们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的 感知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不会因为观察角 度或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
02 感知阶段
感知的种类
01
02
03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感觉 印象,如视觉、听觉、触 觉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 整体属性的认识。
无意识感知
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事物的 感知,如潜意识中的记忆 和情感。
感知的特性
直观性
感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产生直接的经验。
选择性
人们在感知过程中会选 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
评价阶段
个体根据认知和理解,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和评价。
表达阶段
个体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将评价结果表达 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评价的心理学原理
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在面对与已有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从而调整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恢复平衡。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
1.审美心理实现过程 2.审美心理实现标志 3.审美心理实现标志详细表达
审美心理过程
第19页
1.审美心理实现过程
❖ 审美态度形成
审美欲望被激活、唤醒
审美欲望初步满足(沉醉)
❖ 审美心理实现过程
又引发新审美欲望
对对象形式深入地把握 对形式意味领悟 对表象形式改造制作 对审美对象鉴赏与评价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
第10页
二、审美心理准备(初始阶段)
1.什么是审美心理准备 2.审美态度与审美注意力
审美心理过程
第11页
1.什么是审美心理准备
❖ 审美心理准备是审美心剪发生前预备 阶段,也称初始阶段。是从对一个客 体对象日常感知向审美心理过渡。
❖ 这个过渡阶段标志就是审美态度出现。
审美心理过程
第12页
审美心理过程
第32页
② 审美创造实现大致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两次:
审美意象形成 审美欲望(动力)→审美理想(标准)→审 美热情→对表象选择、提炼、组合、加工形 成审美意象(审美对象)。
审美意象物态化 对审美意象加以改造、补充、完善→选择最 适当审美伎俩(形式)→由心象转为物象→ 形成审美客体或艺术品。
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 故画马必以马为师, 画鸡即以鸡为师, 细察其状貌、动作、神态, 务扼其要, 不尚其细 ……
——徐悲鸿论绘画
审美心理过程
第35页
徐悲鸿介绍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当代著 名画家、教育家。幼年随父学画,曾留学日、法, 归国后曾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艺术学 院院长等。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 工作者协会主席等。学贯中西,对中国民族绘画与 西方传统绘画有精深研究。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审美心理过程是人们在感知和评价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感知、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等多个心理层面,并受到文化、个体差异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主观性:审美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评价有所差异。

不同个体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会对审美产生影响。

2. 多元性:审美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时尚等各个方面。

不同领域的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标准,因此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可能在不同领域之间发生变化。

3. 情感性:审美体验往往伴随着情感的产生。

人们对美的感受往往是愉悦的,美的事物可以唤起人们的喜爱、赞美、敬仰等积极情绪。

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

4. 认知性:审美过程中涉及到对物体、形式和结构的认知加工。

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对美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辨别和理解,例如对形状、颜色、比例、对称等视觉元素的处理。

5. 社会性: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社会群体对美的认同和偏好可能存在差异,个体的审美观念和评价也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程度的影响。

总而言之,审美心理过程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涉及到感知、情感、认知等多个心理层面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受到个人差异、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论审美心理的生成过程

论审美心理的生成过程

论审美心理的生成过程*梁红伟(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

审美能力又是人类所独具的,审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的。

虽然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美感具有差异性,但是审美无意识、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性等心理活动却是构成人类审美经验活动的几种最基本的心理要素。

准确把握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生成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将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美;审美;心理要素;生成过程[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10)04 0054 03罗丹在 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美###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说到底,都是!美∀的体现。

审美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意识活动,是人们审辨美丑、好恶等的精神活动。

这也是人为了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作的自我调节活动。

在人的这种自我调节之中,个人与集体相统一、理性与情感相统一、认识与理想相统一、灵与肉相协调,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

一、审美活动中的心理要素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客体的互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要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促使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审美能力正是由这些心理要素及其功能关系组合而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共同保证和促进审美经验的实现。

这些心理要素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无意识审美无意识,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状态之中的一个潜藏的审美心理要素。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时常伴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冲突,要谈审美无意识,就不得不提及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三个层次构成: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这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艺术鉴赏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项活动。

艺术鉴赏不仅有助于增强艺术家的创造力,也有助于帮助观众体会作品中作者的意图,有助于在理解、思考和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审美心理过程是指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在观看和评价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过程。

在审美心理过程中,主要有接收、反映、分析和平衡四个主要步骤。

首先,接收意味着从艺术作品中接收作者要表达的信息。

它要求观众在看作品的时候,要有详细观察的技能,这样才能读懂作品。

此外,也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情节。

接着,反映是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看法、感受或想法等的反映。

反映的大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文字反映,观众以文字形式反映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观点或主观看法;另一种是口头反映,观众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分析结果或评论。

其次,分析是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具体形式、内容和风格进行细节分析,以便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分析的重点要放在对各种元素的研究和讨论上,如:作者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作品中的观点或思想?作品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最后,是平衡。

鉴赏艺术可不是非此即彼,它需要掌握一定的标准,以此来对作品进行评判,也就是平衡这一过程。

艺术平衡可以包括比较、综合、选择和评价等多个步骤。

比较是指比较作品的不同部分或特征;综合则是把作品的不同部分或特征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选择则是挑选出作品中的某些部分、特征或细节,作为主要的鉴赏对象;最后是评价,对作品进行总结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总体特征,也就是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水准。

总的来说,审美心理过程涉及接收、反映、分析和平衡四个主要步骤,它为鉴赏艺术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引,是观众了解作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2、准备阶段——形成审美态度 ①准备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形成一种 审美态度。 ②审美态度由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组成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审美心理美学

审美心理美学

相区别之处:
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 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 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 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 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
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 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 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 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三、想象的类型
接近联想 初级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高级想想
再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1、接近联想——由于事物的时空接近而引起的
联想叫接近联想。如:由五星红旗想到天安门,由天 安门想到故宫和中山公园等。
2、类似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类似而引 发的联想叫类似联想。如:卖炭翁这个形象会使你联 想到你曾见过和听到过的终年勤劳、备受欺凌的可怜 老翁。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其 心理依据都是类似联想。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在轻、 细两种特征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 性。
一般来说,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 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但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 写小说时是创造性想象,欣赏小说时主要是再造性想象,将小 说改编成剧本,则必然会有改编者的创造性想象。

第五章 审美心理

第五章 审美心理

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
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 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
1、审美欲望 审美欲望是审美价值心理的最初表现形态。 它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表现为强烈的价值追求, 有了这种价值 追求,主体才会有审美的激情和冲动,并由此产生对特定审美 对象的兴趣。
B.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为基础,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 需要的,这种情感超越了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推动着审美活 动的发生和发展。
4、审美意志 (审美的价值导向)
所谓意志,首先指的是意愿,而意愿首先作为选择而产生的;意志 又引伸为做出选择、从而使意愿得以产生的能力,以及按照某种意 愿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从而使意愿得以实现的能力。传统美学 通常把意志排斥在审美活动之外 。 审美意志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
B.审美想象与科学想象的区别:1.基础不同 2.目的不同
3、审美理解(领悟)
审美活动中审美理解作为一种价值体悟 ,主要表现为对对象形式的 直觉把握,审美理解的目的,在于体悟审美对象的美的价值,而美 的价值具有建构性 。
审美理解与科学认识的区别:1.过程不同 2.目的不同
审美理解的建构,包括历构、临构和预构三个层次
A.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是,使审美主体进入并保持在
审美状态中。
B.在审美活动中的意志并不表现为主体对审美状态的纯然理性的
控制,它在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审美主体的“情不自禁”的状态, 或者称为“意志自由”的状态。
二、审美认识心理要素 审美活动中的认识,则是审美主体在价值追求过程中,对对象中能 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那部分价值的发现和领悟。它包括审美知觉、 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心理活动。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 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 “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 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 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 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 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卖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 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如何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 东想西想,他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 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如本章开头所指出,审美意识作为广义的美感,包括了审美意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态、各种审美形式。

但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则是审美感受(或称审美情感),即狭义的美感。

审美感受是其他审美反映形式的基础。

不但象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是直接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经过逐渐概括和集中而形成的,就是文艺批评、艺术理论也与人们对一定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有关,经常是对这种审美感受的理论分析和说明论证。

所以,审美意识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由审美感受的本质特征所规定和制约的。

对审美意识的反映特征和心理形式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对审美感受的研究。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由于审美主体本身受着种种个体的特殊条件(例如生活经验、世界观、心理特征的个性等等)所制约,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机械的复写和模拟。

关于审美感受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限于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水平,现在还很难作出十分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一般说来,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

下面将对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其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的关系加以考察。

一感觉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首先要考察审美主体通过什么来与审美容体发生联系。

我们知道,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各种色彩、声音、形状、硬度、温度等。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的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1)审美感受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可能引起审美感受。

第3章第二节美感心理过程

第3章第二节美感心理过程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审美心理活动 的准备阶段 2、审美感知的 获得阶段 3、审美体验展 开阶段 4、审美超越阶段
• 3、特点 • ①主体化 • 审美体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审美 主体的因素,审美体验主要沿着主 体的经验、理解、情感路线深入。 • ②理性化 • 对对象的意义(价值)有把握的要 求,这种意义不是指向科学的真, 而是指向审美对象的社会意义和生 命情调
四、审美超越阶段
• 1、含义 • 在审美体验阶段之后,有时审美主 体会感到自己的心灵追求:欲突破 人现实生存的有限和局促,向往无 限与永恒,因此心灵获得彻底的自 由和解放。这就是审美超越阶段。 它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高阶段。
林黛玉听戏
• 《红楼梦》第23回, • 忽然有两句戏词吹进她耳朵里, 清楚得很,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 倒也十分感慨缠绵。接着又听到: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黛玉听了不觉点头自叹。不由 想起“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欣赏这 些好文章里的趣味。”

侧耳听时,又听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 流年……”姑娘听了这两 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 “你在幽闺自怜”等越发 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倾 一蹲身坐在了一块山子石 上,细嚼“如花美眷,似 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几日见古 人诗中有“水流花谢 两无情”之句再又词 中有“流水落花春去 也,天上人间”之句, 方才所见《西厢记》 中“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之句,这些 听到与想起来的和记 忆中的放在一起想来 想去,不觉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体悟到宇宙本体的规律 自然而然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答案:1.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就立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审美直觉中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指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

2.审美体验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把外在作品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自己的生命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及其情感最为活跃。

3.审美升华指欣赏者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审美再创造使欣赏者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共鸣和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两种现象。

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包括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就立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审美直觉中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指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

审美体验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把外在作品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自己的生命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及其情感最为活跃。

审美升华指欣赏者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审美再创造使欣赏者的心灵
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共鸣和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两种现象。

《审美心理过程》PPT课件

《审美心理过程》PPT课件

一、审美心理的界定

2.审美心理与审美生理
A.审美生理是审美心理的物质 基础,审美心理是(人脑)审 美生理的机能; B.审美心理对审美生理又具有 反作用(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保持审美生理发展);


一、审美心理的界定

3.审美心理与普通心理
A.都是人的生理机能,都是客 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B.后者是常人一般常态现象, 前者是人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 造过程中的内心活动。 普通心理是指人在日常生 活中产生的、有显著功力 目的一种定向性适应或征 服心理。






4.审美知觉
要认识某一对象的整体或联系, 就必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把对这一对象的各个不同类 型的感觉以至联觉加以联系和综 合,从而对这个认识对象形成比 较复杂、比较完整的反映,形成 这种反应就形成了知觉。
与感觉相比,知觉是事物的整体性 和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需要各种 感觉器官的联合行动,才能形成一 个事物的完整性。
1园林美学美学基础知识第四节审美心理过程一审美心理的界定1审美心理的含义审美心理是人心理中特殊的一种是人类群体几个体审美经验积淀的审美心理定势和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在当下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及其状态审美心理不只是感受美享受美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快适的情感活动也是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认识活动还有着美丑价值判断的意志活动一审美心理的界定2
伐薪烧炭南山中——好像看见有人在山 林中砍柴,并会感到好像听见了砍柴声; 夜来城外一尺雪——好像看到皑皑白雪, 并会感到一些寒意 这就是联觉 只有感觉和联觉,对这首诗的美的感受 还只是零散的淡薄的和肤浅的。


煤炭翁
煤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土烟灰色,两鬓苍 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 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 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 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两骑翩翩来是谁?黄 衣使者百衫儿。手把文书 口中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官使驱 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 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审美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

次展开的各个阶段。

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

段、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

在这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各阶段的整体状态与特征也不同。

与特征也不同。

准备阶段:第一节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的态度”,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

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

1.审美态度的作用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即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

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

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

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

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使这一定的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以保证获得特别清晰的反映。

晰的反映。

3.审美注意的特点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

感上的渴求。

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当审美注意产生时,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的事物都退居为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的对象。

的对象。

初始阶段:第二节初始阶段:审美感受的获得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

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

当人们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是对对象的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

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

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温度、形象、重量、锋芒)(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艺术中的通感现象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切如私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 琵琶行……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

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

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

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茫的歌声似的。

2.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审美知觉与错觉、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觉”、“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错觉是一种对对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错觉是一种对对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幻觉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知觉。

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知觉。

3.审美感知的过程审美感知过程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并对情感表现性作出“同构”反应,情感表现性作出“同构”反应,实行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4.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感知既是主体沿循客体的形、审美感知既是主体沿循客体的形、色、质、声等所暗含的结构及其运动来组织,含的结构及其运动来组织,形成整体形象的知觉完形过程,又是主体对对象的情感表现性的情感接受过程。

过程,又是主体对对象的情感表现性的情感接受过程。

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主要是一种感性的愉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 快,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

5.审美感知中的审美对象在审美感知活动中,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的审美对象,它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对象,它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知觉完型:加工、转换、构建知觉完型:加工、转换、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的因素,主体按内在的审美图式加工。

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的因素,主体按内在的审美图式加工。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的转换。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的转换。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是幻觉的创造。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是幻觉的创造。

深入阶段:第三节深入阶段:审美体验的展开在这个阶段,主体的想象活动全面展开,在这个阶段,主体的想象活动全面展开,并以想象为媒介,以体验的方式从对象的外在并以想象为媒介,形式进入对对象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形式进入对对象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从心物交感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物交感进入“ 物我同一” 的境界,从而从想象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获得更高的审美愉快。

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获得更高的审美愉快。

1.审美体验与审美想象审美体验主要是指通过自己的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

活动。

2.审美体验的过程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认识作用。

有更大的认识作用。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均属于直觉性认识,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均属于直觉性认识,都采取非概非逻辑的把握方式,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念、非逻辑的把握方式,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审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是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它是对个体自身置身于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

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

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丰富和扩大了审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美对象,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美对象,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意义的理解和情感的满足审美体验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认识,审美体验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认识,而是要通过体验这种亲历性的行为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这种亲历性的行为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并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

与审美愉快。

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占有主导地位,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占有主导地位,想象使体验得以发生并完成。

以发生并完成。

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是主体建构的心灵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是主体建构的心灵的世界,是与主体情感合一的世界。

这种由物我同一、是与主体情感合一的世界。

这种由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引起的心理过程,忘的境界引起的心理过程,既是对自我情感的意识过也是产生比较高级的审美愉快的过程。

程,也是产生比较高级的审美愉快的过程。

4 .审美体验中的审美对象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

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

其次,它是情感的世界。

其次,它是情感的世界。

日出》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日出》—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日出好象可以看见法国赤白杨树夹道成荫的大街,浅绛和淡蓝色的、瓦片铺的房屋,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法国人民。

的大街,浅绛和淡蓝色的、瓦片铺的房屋,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法国人民。

升腾阶段:第四节升腾阶段:审美超越的实现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心灵追求,一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心灵追求,一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无限或永恒的追求和对抽象的美的理想的追求。

永恒的追求和对抽象的美的理想的追求。

由于这种心灵追求的导引,这种心灵追求的导引,审美活动会由内部体验向精神的无限自由的境界升腾,实现审美超越。

向精神的无限自由的境界升腾,实现审美超越。

1.审美超越的涵义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

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

它作为高尚的精神活动,超越人的动物性和凡俗性,精神活动,超越人的动物性和凡俗性,在人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

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

从狭义上讲,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狭义上讲,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主体心理状态所达到的一个层次。

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状态所达到的一个层次。

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一种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

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

2.审美超越的过程审美超越的发生与实现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审美超越的发生与实现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此达到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

到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

与审美知觉、审美体验中的理解不同,它不是想象、移情、与审美知觉、审美体验中的理解不同,它不是想象、移情、体验,不是完全进入对象和与对象合而为一,而是了悟、把握,体验,不是完全进入对象和与对象合而为一,而是了悟、把握,是从对象中浮出来,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境地。

是从对象中浮出来,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境地。

体验是理解的基础,体验越深,领悟越透,体验是理解的基础,体验越深,领悟越透,就越能理解到对象的底蕴,解到对象的底蕴,主体在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蕴含时进一步升腾,实现审美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