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旋转》教案
生活中的旋转
共2页 第 1 页数学讲学稿 年级:八年级 课型:新授课 执笔: 郭冬琳 学生姓名审核:八年级备课组内容:3.3 生活中的旋转 时间:2011年9月 日【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2)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1)请作出经过平移后的五边形。
二. 新知探究(自学课本 )想一想: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呢?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 ,这个定点称为 ,转动的角称为 .注意:“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个方向旋转一个角度”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都同时都按相同的方向转动相同的角度。
旋转的特征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议一议:如图所示,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作四边形AOBC ,它绕O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_____.旋转角是___________.2.经过旋转,点A ,B 分别移动到点_______和点______.3.AO 与DO 的长有什么关系?BO 与EO 呢?__________.4.∠AOD 与∠BOE 有什么大小关系?__________.21A 编 号共2页 第 页 2由上述过程,我们可以得到:旋转的基本性质: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2.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三. 例题讲解: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2)经过20分,分针旋转了多少度?四. 巩固练习:1)在图中,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EFGH 边长相等,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2)本图案可以看做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3)利用图形旋转的知识画全下面的图案:4)把图中(1)图顺时针旋转90°填在图(2)中,再顺时针旋转90°填在(3)中,再顺时针旋转90°填在(4)中:。
生活中的旋转(教案)
生活中的旋转一、教学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基础操作技能,学会分析图形中的旋转现象,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学到贴近生活的活生生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区别平移与旋转的异同,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
2、初步学会分析图形中的旋转现象,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教学难点:1、旋转不改变图形形状、大小等几何性质.2、找旋转中心,旋转角.3、揭示旋转的性质.三、教学方法与措施: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归纳、学习,通过“问题情景——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2、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知概念1(多媒体展示)还有一种不同的运动,你能找出来吗?这种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吗?它和平移运动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
2、具体展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转动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学生描述、总结、归纳出旋转的定义,关键是指明绕中心做旋转运动.投影给出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3、这些物体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学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要点,区别引出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旋转,并总结旋转的定义,加深印象;连续几个问题的逐层深入,激发学生探询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描述、概括新知识。
(二)议一议,亲身感受新知,探索旋转的基本规律F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作四边形AOBC,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三年级数学上册《旋转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教具等展示旋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旋转性质。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知识。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交流、分享、互助,共同解决旋转相关问题。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旋转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强调旋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旋转现象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旋转现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旋转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实物演示、动画模拟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等基本概念。
-结合教材,以图形为例,讲解旋转的性质、规律,让学生了解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
-学会运用旋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形的变换、对称等。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难点:
-旋转中心的选择和旋转角度的度量。
-理解旋转与其他图形变换(如平移、翻转)的区别与联系。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旋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生活中旋转现象的简单教案
生活中旋转现象的简单教案】话题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是否有注意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在旋转的,比如:球,陀螺,风扇等等。
它们的旋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有时候让我们感到快乐愉悦,有时候则会让我们觉得不适。
那么,旋转现象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一、探究现象1.现象的观察:请小朋友们观察以下物体的旋转现象,并记录下来:物体名称旋转方向观察到的现象小球向左运动轨迹呈弧形陀螺向右不断旋转,并保持平衡风扇向上产生风,发出嗡嗡声2.现象的探究:请小朋友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1)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轨迹会呈弧形?这是因为小球在运动时,惯性使其向前前进,而地球的引力又会将其拉向下。
这样的力作用下,小球的运动轨迹就呈现出弧形。
(2)为什么陀螺可以不断旋转,并保持平衡?这是因为陀螺在转动时会产生力矩,使得陀螺保持平衡。
这个力矩的产生,是因为陀螺的旋转轴和陀螺自身的重心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会产生一个垂直于旋转轴的力矩,使得陀螺能够保持平衡。
(3)为什么风扇可以产生风?这是因为风扇在运转时,叶片在空气中的作用下,产生了强风。
当叶片高速旋转时,就会产生一股气流,将空气向远处扔去,从而产生强劲的风。
二、生活实践1.动手实践: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制作陀螺,并试试能不能让它保持平衡。
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逐步调整陀螺的旋转速度,以及它的重心位置,从而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2.生活应用:请小朋友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1)除了风扇,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产生强风呢?为什么?答案:电风扇、吹风机、煤气灶等等都可以产生强风。
这是因为它们在运转时,都会产生流体动力学效应,将空气流向远处,从而产生强风。
(2)除了陀螺,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保持平衡呢?为什么?答案:比如自行车、滑板车、滑雪板等等,都可以保持平衡。
这是因为它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力矩和重力的平衡,从而保持平衡。
三、小结与展望通过本次探究,我们了解了生活中旋转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生活中的旋转(优质课的教案)
生活中的旋转一、引言旋转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旋转的现象,如旋转木马、转动的风车、转动的风扇等。
通过近距离观察和研究这些旋转现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应用。
本教案将以生活中的旋转为主题,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技能:观察、记录和测量;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旋转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旋转方向、旋转速度、旋转轴等。
2. 旋转的应用介绍一些与旋转有关的实际应用,如旋转木马、风车、风扇等,让学生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旋转运动的测量引导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旋转角度、旋转时间等,探究旋转运动的测量方法和规律。
4. 制作旋转模型学生分组制作旋转模型,如旋转木马、风车等,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对旋转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旋转现象,例如旋转木马、风车等,进行小组讨论,记录下观察到的旋转特征和规律。
步骤二:旋转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对旋转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和总结。
包括旋转方向、旋转速度、旋转轴等。
步骤三:旋转的应用介绍一些与旋转有关的实际应用,并讨论其原理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这些旋转应用。
步骤四:旋转运动的测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探究旋转运动的测量方法和规律。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时间。
步骤五:制作旋转模型学生分组制作旋转模型,如旋转木马、风车等。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旋转的理解和掌握。
步骤六:展示与总结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旋转模型,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总结旋转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学生观察和记录旋转现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2.学生在制作旋转模型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3.学生在测量旋转运动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生活中的旋转(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三、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去分析判断简单的旋转现象。通过几何画板的使用
生活中的旋转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课题名称生活中的旋转案例概述生活中的旋转是一节基于资源的学生自主探究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网页课件展示了大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借助几何画板学习软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加深对旋转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课题名称
生活中的旋转
案例概述
“生活中的旋转”是一节基于资源的学生自主探究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网页课件展示了大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借助几何画板学习软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加深对旋转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在教学中,几何画板软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探究问题、验证结果的重要工具。在本课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教室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信息化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应用是教学实现的重要工具。
一、基本信息
案例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P146-P150.
设计者:宋春晖,单位:营口市雁楠中学
学生:营口市雁楠中学八年级六班
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1个
二、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承接“轴对称”和“平移” ,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3.2生活中的旋转(2)教学设计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2.图形的旋转(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曲道鹏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已对轴对称、平移这两种简单的全等变换有了很好的认识,并对旋转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材将旋转变换安排至此,目的是力求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图形、分析问题,为将来掌握“全等”知识奠定基础。
由于旋转与轴对称、平移都是全等变换,在特征上既存在共性又有特性;而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平移的特征,因此,探索、理解旋转区别于轴对称、平移的特征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旋转变换,探索、理解旋转的特征,并应用旋转的特征作图、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2.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的条件.能力训练:1.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和动手操作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画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教学难点: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1.下列一组图形变换属于旋转变换的是()2.大家来看一面小旗子(出示小旗子,然后一边演示一边叙述),把这面小旗子绕旗杆底端旋转90°后,这时小旗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图案,你能把这时的图案画出来吗?在原图上找了四个点,即O点、A点、B点、C点,如图(教师把该生所画的图在投影上放影)这四个点是表示这面小旗子的关键点.因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组成的旋转角彼此相等,所以根据已知:要把这面小旗绕O点按顺时针旋转90°.我在方格中找到点A,B,C的对应点A′,B′,C′,然后连接,就得到了所求作的图形.作图的一个要点:找图形的关键点。
《生活中的旋转》 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生活中的旋转》授课教师: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何细珍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3节的内容。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又一种重要的图形变换。
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旋转,进而探索其性质。
旋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为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旋转的定义和旋转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通过探索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观。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通过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教学的难点:体会旋转性质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4、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刀,硬纸板,白纸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了平移、轴对称,有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思想和观察分析能力,能从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三、教法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这个理念,在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和发现式教学法等。
通过主动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四、学法分析经过一年初中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动手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中,学生采取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从中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有关旋转的知识和一定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利用多媒体演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转动现象。
《旋转》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旋转》教学设计(精选12篇)《旋转》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景,让同学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同学通过观看、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推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洁的图形。
通过观看、动手操作,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预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今日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学问—平移和旋转。
(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同学的距离。
二、新授课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3)依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沟通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围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看,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结合同学亲身经受,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预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同学动手在学具上移)(2)假如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3)假如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同学动手在学具上移)(4)老师演示,同学回答。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5)老师演示,同学回答。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6)假如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7)推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同学效果就更明显。
生活中的旋转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旋转数学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旋转数学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旋转现象。
比如打开水龙头的瞬间,水流形成了螺旋状;转动门把手时,门轴也会跟着旋转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而在数学中,我们也有一种重要的变换方式——旋转。
本篇教案将以的篇幅,详细探讨生活中的旋转数学。
二、主要内容1. 旋转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
在几何学中,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变换方式,它是指一个图形围绕一个固定的点(叫做旋转中心)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2.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例如,当我们骑自行车时,脚踏板会围绕着车轮的轴心进行旋转;当我们拧开瓶盖时,瓶盖会围绕着瓶子的顶部进行旋转等等。
这些现象都可以用旋转的概念来解释。
3. 旋转的数学表达然后,我们将介绍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旋转。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然后再用旋转矩阵或者欧拉角等方法来描述物体的旋转状态。
4. 旋转的应用最后,我们将探讨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会利用旋转的原理来设计出独特的建筑结构;在机械工程中,工程师们也会利用旋转的原理来设计出高效的机械设备。
三、教学方法在教授这个主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实例讲解: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概念。
2. 互动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转动木棒、旋转纸片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旋转的过程。
3. 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旋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数学表达。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教案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3. 掌握旋转的数学表达方法。
4. 知道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结语总的来说,旋转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变换方式。
《3.3生活中的旋转》教学案例
3.3 生活中的旋转》教学案例湖北省当阳市坝陵中学鲍玉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通过对生活中旋转现象本质的探究,理解旋转的定义;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③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了解、应用旋转的有关性质。
技能目标: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情感目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3.3 生活中的的旋转》这一课时是探究旋转的定义与基本性质以及主动应用有关旋转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它与已以学习过的轴对称、平移都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探究它们的性质,认识和欣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重要目标。
本节的基本定位是“生活中的旋转”,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观,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并能主动应用有关性质。
因此,确定本节课上面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旋转的性质。
教学难点:旋转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认真分析本节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去探究:①研究旋转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于是我让学生在欣赏、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摆钟、方向盘、辘轳的基础上引入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共性、特性,从而得出旋转的定义,这是第一个关键问题:探究定义;②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得出,是一个难点,我针对具体实例设计了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第二个关键问题:探究性质;③“旋转性质的简单应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为此,我准备了两个例题、一组“尝试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性质,讲评中配以动画演示,在讲评过程中我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应用性质,这是第三个关键问题:探究如何应用;④为了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我准备了一组“评价练习”,使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找出前面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让教学效果落到实处,这是第四个关键问题:探究经验教训;⑤为了让零乱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梳理知识,理清结构,探究本节课的心得,并记入成长记录袋,这是第五个关键问题:探究心得。
生活中的旋转教案
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引导由学生得出“旋转”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追求成功的精神,增强学生自我价值感.
实
践
运
用巩固新来自知例1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
(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
经历对旋转图形的涵义和性质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后,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层次,激发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此处意在再次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找不同的“基本图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堂练习
右图可以看作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解:该图案可看做是以一个菱形为基本图案依通过5次旋转而得到.旋转角度分别为60°、120°、180°、240°、300°.
(4)∠AOD与
∠BOE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1)旋转中心是O,旋转角有∠AOD和∠BOE.
(2)点A到点D的位置,点B到点E的位置.
(3)AO=DO,BO=EO.
(4)∠AOD=∠BOE.
引导学生得到旋转图形的性质: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的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飞机螺旋桨的转动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来找出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如果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可补充说明)
1.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
《旋转》教学设计15篇
《旋转》教学设计15篇《旋转》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玩儿华容道的游戏和欣赏陀螺旋转的视频)师:华容道通过三国时期故事演变而来的一种益智类游戏,你还记得怎么玩吗?谁愿意来试试看?(上下移动,左右移动)——————平移板书师:请大家回顾欣赏一段视频,玩华容时我们所看到的是平移现象,陀螺的运动方式就是旋转、(板书)二、讲授新课1、分一分师:(出示六幅图)老师把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录了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可以用手动作比划一下、师:接下来,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把所选项目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师:为什么会把升国旗、推窗户、推箱子分到平移,到底什么才是平移?小结;物体沿直线运动的现象称为平移。
2我说你做师:(贴图)请生移动,老师说口令向上平移……生接着说指令:向左平移。
向右平移。
向左上怎么移?移动的时候注意什么?(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了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完成表格)总结:通过我们的感受、体验、观察、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运动的现象称为平移。
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形状、大小、方向不变。
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做一做做一个平移的动作:生自己做并展示4、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那些平移现象?(请生走过来这就是平移运动,回座位)平移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拿回座位这么简单平常的事儿,没有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连回座位都成了难事儿。
生活中的旋转(精选4篇)
生活中的旋转(精选4篇)生活中的旋转篇1一、教学目标:1、经受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关图形进行观看、分析、观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把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进展初步的审美力量,增加对图形观赏的意识。
2、通过详细实例熟悉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做数学上的分析讨论,旋转定义,旋转基本性质。
难点:对旋转现象的分析讨论,旋转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1)出示钟表、风车、摩天轮。
等旋转的动画图片。
问:这些情景中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种运动吗?旋转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其中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叫做旋转角。
再问:你能举出显示生活中其他旋转的例子吗?这些物体在旋转的过程中,其外形、大小、位置是否转变?同学:和平移一样,旋转不转变图形的外形和大小,会转变图形的位置。
(二)探究旋转的基本规律:议一议:如图所示,假如把钟表的指针看做四边形aobc,它绕 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动画演示)在这个旋转的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3)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 呢?(4)∠aod与∠boe的大小有什么关系?(5)旋转角是什么?(6)假设四边形aobc旋转一周后和开头时位置重合需 60分钟,那么他旋转20分钟时的旋转角是多少?假设它旋转一周需 12小时,那么20分钟它又旋转了多少度的角呢》?引导同学说出旋转的性质: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着相同方向转动可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三)探究图形之间的旋转关系:(1)如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边长相等,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2)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绕某个定点旋转得到某个图案,画出来。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及教案分享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及教案分享旋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因为物体围绕其自身或者被其他力的调动下转动。
例如,一个车轮在路面上旋转,一个玩具在桌子上旋转,甚至我们的地球也一直在自转的运动中。
旋转现象不仅具有实际应用,而且也能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如何利用旋转现象来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幼儿园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探究有关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促进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旋转现象的教案分享,帮助教师有效地设计幼儿科学实验活动,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教具和材料小玩具车、块状物体、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洗盘、玩具旋转器、书籍等。
二、实验过程1.教师首先展示一些旋转现象,例如车轮、风扇、电风扇。
并鼓励孩子们自己寻找并说出生活中的其他旋转现象,比如拖拉机轮子的旋转。
2.接下来,教师给孩子们一个分组任务:让每个小组设计一组实验来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旋转器内旋转时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
3.教师将小组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小车、块状物体等),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洗盘和旋转器。
4.孩子们将物体放入旋转器内,并用洗盘固定它们。
接着,他们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物体在旋转器内旋转时的视觉效果。
孩子们可以尝试多个旋转器,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旋转器产生的效果,从而了解材料对旋转器效果的影响。
5.孩子们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察,教师也将这些发现作为探究旋转现象的基础,进一步深入讲解旋转现象的相关概念,例如物体角速度和圆周速度之间的关系等。
三、教育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在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学习方面,我们可以达到以下教育目标:1.探究旋转现象,加深对旋转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发现和探究物理运动中的基本力和运动概念。
3.发展科学推理和实验技能。
4.加强团队与合作能力,和交流和表达能力。
5.扩展认知领域,增进科学欣赏和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教案,促进孩子们科学思维和语言发展。
《生活中的旋转》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国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观摩展示会课题:《生活中的旋转》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是图形变换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承接轴对称平移,旋转也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图形变换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具体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翻折)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而且又经历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活动经验,同时八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愿望,这些对本节的学习都会有帮助。
但旋转是三种变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图形也比较复杂,因此学生对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仍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环境分析:根据学校实际,采取网络教室授课。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分析、操作等过程,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多角度地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流互动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发现旋转变换所蕴含的美,体验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定义、基本要素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对旋转现象的分析研究和性质的探索及多角度的理解图形的形成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说明]课前:演示生活中有关旋转的图片。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有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图形与数学的关系。
课中:①flash动态演示旋转过程,帮助学生感悟对应点对应边的变化及旋转角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直观的发现旋转的基本性质②动画展示基本图案的旋转,达到愉快求知和多角度理解图案形成的目的;③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合作完成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验证学生的结论。
22旋转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22旋转的概念及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旋转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旋转的定义、性质以及实际例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扇转动)引出旋转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旋转的定义、性质,并结合PPT展示相关实例。
3. 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旋转图案。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画出来。
3. 思考如何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了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旋转变换在数学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解析几何、坐标系等。
2. 引导学生探索旋转变换与平移、翻转等变换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旋转现象,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
九、课后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旋转变换的应用。
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
4. 教学过程:讲解旋转变换的应用,展示实例,练习题,应用练习。
中班科学教案旋转与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旋转与反思活动目标: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理解旋转的概念。
2. 能够找出日常生活中旋转的例子。
3.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1. 旋转玩具(如陀螺、风车)若干。
2. 彩色纸张、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
3. 视频设备,播放旋转的画面。
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向幼儿展示旋转玩具,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转吗?”2.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旋转。
二、探索旋转(10分钟)1. 教师演示陀螺的转动,并请幼儿观察其旋转的特点。
2. 幼儿动手操作旋转玩具,感受旋转的乐趣。
3. 小组讨论: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旋转现象,教师归纳总结。
三、了解生活中的旋转(10分钟)1. 教师播放旋转的画面,如钟表指针、风扇叶片等。
2. 幼儿讨论并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例子。
3. 教师小结,强化幼儿对旋转的认识。
四、创意制作(10分钟)1. 教师提供材料,指导幼儿制作旋转玩具(如纸风车)。
2. 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3. 作品展示: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制作过程。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2.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3. 布置课后作业: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并记录家中出现的旋转现象。
活动反思:本次《旋转的世界》中班科学教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和讨论,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了旋转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创意制作环节,部分幼儿由于动手能力较弱,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这部分幼儿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旋转《生活中的旋转》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例。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态图片,呈现生活中的旋转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展示了数学的美妙,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并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借助几何画板抽象出数学的本质,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顺利地把握旋转概念以及性质;借助FLASH帮助学生探究问题、验证结果;借助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一)案例背景(基本信息)设计者:张颖单位: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学生: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八年,20人。
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指导者:彭建平单位: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二)教学内容分析《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旋转,进而探索其性质。
因此,旋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同时“图形的旋转”也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三)学习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而且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又经历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积累了相当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八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愿望,这些对本节的学习都会有帮助。
但旋转是三种变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图形也比较复杂,因此,学生对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仍会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学到活生生的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旋转的性质,特别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供意义建构材料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现象;自主探究策略:学生结合课件与学案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PPT课件;Flash教学课件;几何画板教学软件;网页课件;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旋转现象)PPT展示旋转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1)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并介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2)大风车的转动;(3)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4)雷达探测仪提问:①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②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③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明确指出上述的这些转动,都是生活中的旋转。
观察大屏幕热烈讨论回答问题通过PPT课件演示生活中风车、电扇扇页的转动和时钟指针的转动及雷达的转动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旋转定义)几何画板演示动画 1.建立旋转的概念(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试一试,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以下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方向称为旋转方向; 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图1:在同一平面内,两次旋转运动,旋转中心不同;图2:在同一平面内,两次旋转运动,旋转方向不同;图3:在同一平面内,两观察大屏幕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并尝试描述旋转定义,互相纠正补充,最后得出完整的旋转定义。
观察大屏幕几何画板的旋转运动演示,进行识别分析,并归纳旋转的三要素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对不同的旋转运动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旋转及其相关概念,并为下面探究旋转的性质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再探新知(旋转性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做一做: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四边形AOBC,它绕O点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请指出各对对应点。
(3)你能通过度量角的方法得出旋转角度吗你准备度量哪个角旋转角是什么(4)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探索得出下列性质:1、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的方向转动相同的角度。
2、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根据要求先观察思考,独立探究,然后小组交流,共同合作,最后派代表发言。
可以得到多种答案。
通过几何画板对指针的旋转运动进行演示,并结合学案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①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②鼓励学生自主交流,建立自信,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OAB DECFMEFCABODM'NEFCABODN·EFCABODEFCABOD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旋转应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例 1.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2)经过20分,分针旋转了多少度(3)从 9:15到 9:30,分针旋转了多少度(用FLASH进行紫荆花形成的动画演示)例2.如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央的紫荆花图案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的一瓣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旋转角∠AOB多少度你知道∠COD等于多少度吗以为“基本图案”,绕整个图案的中心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分别旋转前后图形共同组成的。
)(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观察课件的动态展示,并思考问题。
用所学旋转知识对生活中的复杂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探究、交流。
加深对旋转概念的理解,及时巩固新知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其中设置了三个有梯度的练习,用语言描述旋转前后的变化过程,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1234567891012ABODC用FLASH展示图片形成过程用FLASH展示图片形成过程用FLASH展示图片形成过程的形成动画)练习 1.观察如图所示的图案,它可以看做是什么“基本图案”通过怎样的旋转而得到的以为“基本图案”,绕整个图案的中心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分别旋转前后图形共同组成的。
(用FLASH来演示六瓣花的形成动画)练习2.如图(2)可以看做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这个图案还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请在图中画出来(用FLASH演示所有的动③在学案上将所想到的基本图案涂在图形上。
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际之间再交流,上交作品,进行展示。
设置练习3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静结合能力。
动画演示的呈现时机很重要,要在想象之后给以验证,来弥补学生的想象力不足的欠缺。
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练习 3. 如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边长相等。
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请在图中画出来.以为“基本图案”,绕旋转后,前后图形共同组成的。
(八)教学流程图(九)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运动变化是数学的灵魂,传统教学方式往往缺乏有效的手段,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知识呈现方式,所以本节课我综合应用了PPT、几何画板、FLASH动画,学习网页等信息手段来辅助我的教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伊始,我就以多媒体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旋转画面,不仅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三要素,突破传统教学的说教形式,弥补传统教学中动态演示的缺陷,我利用几何画板的软件优势,设计了三组不同的旋转,让学生通过辨析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理解。
本节课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抓住时机,用FLASH恰当的展示旋转形成图形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来弥补学生的想象力不足的欠缺,完善学生的想象力。
《旋转课堂》的网页设计,突破课堂学习的边界,借助了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3.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为了更好的理解旋转性质和复杂图案的形成,我设计了两个动手实践环节,一个是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合作交流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的活动,一个是探究复杂图案组成的活动。
两个环节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交流,建立自信,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特别是第二个环节由于基本图形的选择不同,导致图案形成过程多种多样的,使问题极具开放性、实践性,学生的想象力经受考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结合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我完成了一节科学、高效、立体、完整的课堂教学。
(十)专家点评张颖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并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来完成探究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运动变化是数学的灵魂,传统教学方式往往缺乏有效的手段,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知识呈现方式,此时就要考虑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