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关于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认识论对课程的产生方面阐

关于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认识论对课程的产生方面阐

关于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认识论对课程的
产生方面阐
分析哲学,也称哲学分析,初创于20世纪初的XX,是哲学家反叛绝对唯心论运动的结果。

其分支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为人工语言派和日常语言派,最终引发了哲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的转向。

分析哲学在推动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对课程实践与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虽然分析教育哲学学者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以及研究方法单调等不足,但仍有可借鉴之处。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
在本时代,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它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帮助每个人实现自身的潜力。

因此,课程的组织和规划对于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而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就进一步体现了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要理解课程哲学观,我们需要了解课程哲学观的核心思想。

课程哲学认为,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它更是一种组织、规划、实施和评价这一整套学习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是一种实现学习和教育目的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其次,要运用课程哲学观来理解课程的组织,需要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组织等等,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在一起,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境,找出控制课堂的有效方式。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它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以及让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具有足够的能力、耐心和持久的信心和自信。

最后,课程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组织,唯一的前提是要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课程哲学观是一种整体思想,它关注课程的运作模式,以及课堂学习的整体绿构,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讲_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_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 该理论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通过条件反射的规 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消退)可以指导人的 学习行为。 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 定程度上通过强化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但行为主 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 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 人文性,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教学过程 缺乏人性。

3、人本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 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 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 动精神。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 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有: (1)课程设计要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 情境,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2)课程要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好的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 活有密切关系,并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 理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尊重学生。

4、批判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批判理论又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 马克思主义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思潮。 霍克海默(M. Horkheimer)、阿多尔诺(T. Adorno)、马尔库塞(H. Marcuse)等是该 学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 Habermas)等是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真正的知识是要求参与和投入,要求参与变革的行 动,即所谓的“行动实践”。这是一种在对知识进 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变革参与者的实践。
5、复杂性科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为: (1)复杂性科学依然坚持实在论的本体论,认为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共同存在; (2)认识论上,复杂性科学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认 识论,认为主客体不能分离,知识是语境依赖的; (3)从方法论上来说,复杂性科学坚持整体论, 认为应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大学二年级哲学伦理学基础

大学二年级哲学伦理学基础

大学二年级哲学伦理学基础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道德判断、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

作为大学二年级哲学课程的基础,伦理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伦理学的定义、重要概念以及伦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伦理学的定义伦理学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

从学科范畴上来说,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道德的起源、基础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旨在解答关于正确行为和善恶的问题。

从研究对象来说,伦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探索人类应当如何行动以实现善的生活。

因此,伦理学旨在引导人们理解和实践道德。

二、伦理学的重要概念1. 伦理学与道德伦理学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德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从伦理学中获得的行为指南。

伦理学则是研究道德的学科,它不仅关注道德行为的准则,还探讨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

伦理学的研究不仅是对道德行为的规范性研究,更是对人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分析研究。

2.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包括道德判断的依据、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规范等。

道德判断的依据即是人们在道德决策中所参考的原则和准则,这涉及到道德的合理性和普遍性问题。

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人们通过社会化过程和个体心理体验等途径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它们在指导人们的行为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德行为的规范是基于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的指引,旨在引导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行为。

三、伦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伦理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伦理学对于个体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道德困境和伦理冲突时有发生,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伦理学对于社会的道德风气和价值观培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伦理学能够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一选修一哲学知识点梳理

高一选修一哲学知识点梳理

高一选修一哲学知识点梳理哲学是人类思考生命和意义的学科,通过对思维、存在、知识等问题的探讨,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作为高中选修课程,高一的哲学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为目标。

下面将对高一选修一中的主要哲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1.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哲学的基础,也是高中哲学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主要包括命题逻辑和推理思维。

命题逻辑研究命题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取、析取、蕴涵等逻辑关系。

推理思维则是通过逻辑规则和推理法则,从已知的命题中推导出新的命题。

2. 存在与意识高一哲学课程还涉及到存在与意识的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个体意识的本质。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的哲学观点和学派,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证主义等,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思考能力。

3. 道德与伦理道德与伦理是哲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哲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道德和伦理的概念、原则、价值观念等。

他们将研究和探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理解道德判断的标准和依据。

4. 知识与真理知识与真理的问题也是高一哲学课程的重点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的知识理论和真理观点,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等。

他们将思考知识的来源、创造、认识的限度和真理的本质等问题。

5. 宗教与信仰宗教与信仰是高一哲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将学习不同宗教的基本概念、信仰体系和教义等。

他们将理解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并思考宗教信仰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6. 美学与艺术美学与艺术是高一哲学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美学理论和艺术作品,学生将理解美的概念和价值,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7. 心理学与人类行为心理学与人类行为是高一哲学课程中关注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部分。

学生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人类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心理过程等。

通过对以上哲学知识点的学习,高一学生将培养批判思维、逻辑推理、道德判断等能力,提高对世界和人类存在的理解与认识。

哲学与人生课程介绍

哲学与人生课程介绍

哲学与人生课程介绍
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一门涵盖哲学领域各个方面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以及个体在世界中的定位和责任。

该课程通常会涉及以下内容:
1. 哲学基础:课程会介绍哲学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提供学生对哲学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伦理学:课程将探讨道德、价值观、善恶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将了解不同的伦理理论和伦理决策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做出道德选择。

3. 存在主义:这一部分将探讨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自由意志。

学生将学习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代表性思想家的观点,如萨特、卡缪等。

4. 形而上学:该部分将介绍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现实、本质和存在等。

学生将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5. 知识论:课程会探讨知识的起源和性质,以及真理和错误的标准。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论理论,以及如何评估和判断知识的可靠性。

6. 社会哲学:课程将介绍社会契约论、政治哲学和公正性等社会哲学的主题。

学生将学习社会正义的理论和社会乌托邦的概念。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获得哲学思维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理解并思考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能力。

这些技能将有助于学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更有意义的生活。

哲学专业课程设置

哲学专业课程设置

哲学专业课程设置
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基础:包括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是学习哲学的入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历史、流派、代表人物以及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哲学史:包括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和流派,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哲学专业课程: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政治哲学、古希腊哲学史、德国哲学史、当代西方哲学等,深入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跨学科课程:包括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5. 实践课程:包括学术论文写作、学术交流与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此外,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谨性: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的训练,要求学生进行深刻而充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证能力。

2. 广泛性:哲学专业的内容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等多个领域,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增强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长远性:学习哲学并不追求眼前利益和快速创造财富,而是注重长远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4. 独立性:哲学专业并不依赖于其他学科,课程设置独立自主,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机会。

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哲学专业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证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论语文课程的哲学基础

论语文课程的哲学基础

● 0 年第 4 28 0 期●
论 语 文 课 程 的 哲 学 基 础
李 海林
( 海 市 洋 泾 中学 校 长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上
[ 摘 要 】语 文 课 程 的 哲 学 研 究 , 就 是 对 语 文 课 程 的 “ 学 意 义 ” 的 揭 示 。 语 文 课 程 的 “ 学 哲 哲
的某 些哲 学 思想 与 观 念 ” “ 有课 程 观 都 与哲 学 观存 , 所 在 着 某 种 联 系 。离 开 了哲 学 的 基 础 ,学校 课 程就 无 法 竖 立 起 来 ” … 童 庆 炳 说 : “ 何 学 科 和 专 业都 需 要 。 任 有 自己 的哲 学 根 基 ;没 有 哲 学 根 基 的学 科 和专 业 肯定 是 不 存 在 的 。不 论 自觉 不 自觉 , 目前语 文 教 学 和教 材 中所 反 映 的上 述 情 况 ,肯 定 隐 含 了某 种 哲 学 方 法 论 。 今 天 我 们 正 在 进 行 的语 文 教 学 改 革 也需 要 哲 学 方 法 论 的指 引 。 那 么 , 以前 的 语 文 教 学 哲 学 方 法 论 是 什 么 ? 今 天 我 们 进行 语 文 教 学 改 革 又 需 要 什 么哲 学根 基 呢? ”
杂 志 .2 0 ( ) . O 4. 3

课 ); 是 什 么 东 西 决 定 和 构 成 “ 文 ” 课 程 领 域 语
( ur uu ra ) 的 基 本 界 线 ;语 文 课 程 的 组 成 部 分 C rc lm Aes i 及 来源 是 什么 。 这 样 的 问 题 ,是 在 一 般 课 程 论 和 教 学 论 视 野 之 外 的 。 当 然 不 是 先 有 语 文 教 育 哲 学 然 后 才 有 语 文 课 , 也

哲学专业主要课程

哲学专业主要课程

哲学专业主要课程
1. 哲学导论:这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概念、历史和基本理论。

2.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存在的基本问题,如宇宙的本质、物质的存在形式等。

3.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科,包括道德评价、道德责任、道德选择等议题。

4. 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推理、论证和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必备的技能。

5. 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中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和来源,包括感觉论、经验论、理性主义、先验论等。

6. 宗教学:宗教学是哲学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宗教信仰和宗教现象,是理解人类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7.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哲学与政治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原则,是理解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基础。

8. 美学:美学是哲学中另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探讨艺术、审美和感性体验等问题。

9. 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和知识体系,是理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0. 哲学史:哲学史是学习哲学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哲学史可以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思想家。

以上就是哲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和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一、引言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和组织,它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制定的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哲学、儿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

二、教育哲学基础1. 幼儿园教育观念幼儿园教育观念反映了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和定位。

幼儿园教育观念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注重培养其综合能力。

此外,幼儿园教育观念也包括儿童权益、积极参与和强调游戏的理念。

2. 教育目标与任务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综合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

幼儿园教育任务包括认知、语言、情感、社会、审美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具体内容应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

三、儿童发展理论基础1. 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要完善地考虑到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

通过理解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

2.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

其中著名的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理论。

这些理论为幼儿园课程的认知目标设定和教学活动安排提供了理论支持。

3. 儿童情感发展理论儿童情感发展理论研究儿童情感体验、情绪调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其中,培根基于亲子关系的情感发展理论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情感目标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指导。

4. 儿童社会发展理论儿童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角色认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理论包括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克里尔伯格的自我决策理论。

这些理论为幼儿园课程的社会目标和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教育心理学基础1. 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心理特点即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

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

摘要:教育实践课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构建在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探讨了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教育实践课程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是指导其发展、完善和创新的根本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分析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探讨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1. 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上。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应树立以下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终身学习。

强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3)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目的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教育目的上。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内容。

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应确立以下教育目的:(1)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 教育方法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教育方法上。

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应遵循以下教育方法:(1)实践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问题导向。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教育评价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教育评价上。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不管其方法怎样,不管其哲学、历史、社会或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怎样,课程专家总是自然而然地把课程的基础领域作为研究和实施课程的一种手段。本书(在第四章里)对课程的4个基础领域作了考察,目的是要指出来自与课程有关的其他领域的信息的重要来源。重要的是,读者要对基础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确定和理清课程的外部疆界。课程的知识领域
课程的基础代表的是课程领域的外部疆界,而课程的知识领域界定的,是该领域内部的界线,或公认的知识,这可以通过考察已出版的教科书、文章和研究论文而推论出来。尽管课程专家们一般对课程的基础有一致的意见,然而,他们在什么是课程的知识领域或共同知识的问题上,则常常意见不一。这后一个问题表明,课程领域既不是一种学科化主体,也不是一种以某种限定的知识体为基础的真正职业。人们已作出许多努力去构建课程知识的模型或图谱,以便在该领域内部形成或确立其界线。在一些评述者看来,这方面的问题在于知识是由若干出处而来,其中许多并不被视为课程的来源。此外,许多已知的资料是未经阅读的,因为需要阅读的文献是如此之多。
第二章 课程的哲学基础
哲学与课程
主要哲学
教育哲学
小结
第三章 课程的历史基础
殖民地时期:1642-1850
建国时期:1776-1850
19世纪的欧洲教育工作者
普及教育的兴起:1820-1920
过渡时期:1893-1918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课程的诞生:1918-1949
现在的关注点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展现的一些新内容:
吸纳了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方面的一些新领域的信息资料:情感智力和建构主义。
提供了关于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最新信息资料,尤为关注另类评价。
提供了有关技术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运用资料。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想主义的始祖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这一学派认为理念才是唯一真的实在。

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洛克。

该学派坚持实在可以通过感觉认识,但实在独立于感觉之外。

现实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源于古希腊智者的观念,主要的代言人是美国19世纪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该学派认为,观念的价值和真理性由它们的实际后果来决定。

因为知识是人创造的,所以经验至关重要。

相应的,从实践中学习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关注人性和人的状况问题,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

人文主义哲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包括自我观念、个人成长和自尊。

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要由个人确定生活的过程和品质,重视人类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的重要性。

意义都是由人确定的,不存在外部的标准。

19世纪上半叶丹麦的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和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言人。

存在主义应用到教育中就是要追求个人的意义。

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作决定,而不是让别人替他们进行选择或命令他们进行选择。

永恒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20世纪著名教育家罗伯特·赫钦斯和莫蒂默·艾德勒。

永恒主义者相信,真理是永恒的,因而是不朽的。

教育的任务和教育者的工作是追求和传播千百年来在人类经验中发现的永恒不变的真理。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向学习者灌输不变的真理,发展学生的理性,表现为正义、节制、坚韧和谨慎等不变的优良品质。

相应的,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艺术和科学为核心的学科知识和核心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则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或讲授。

在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上,学生的角色是在生活决策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和使用正义、坚韧等理性品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了解并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灌输这些优良品质。

课程论-第三章 课程的理论基础

课程论-第三章 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哲学为课程提供了前提性 意义:课程的本体论基础
它以特定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的理论 来阐明学校活动的性质、意义,并且贯 彻到课程领域,
表现为形成关于学校课程的各种基本理念: 学校课程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价值 终极目标在哪里等等。
(三)哲学为学校课程提供了评判性 工具:课程的价值论基础
对课程的价值评判主要包括:课程实施对象的价值 评判和课程内பைடு நூலகம்的价值评判两大方面。
1.对课程实施对象的价值评判主要涉及人的本性, 追问人的本性是什么?有没有教育的可能性?对人的 本性的评判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编制方式、教 学方法也各不相同。
2.对课程内容的价值评判主要涉及知识的价值,追 问什么知识最有用?对知识的价值判断是确定大学 课程范围、选择课程内容的基础。
(四)哲学为课程提供了直接性 根据:课程的认识论基础
(三)将课程看作一种学科形态的课程 理论时,所要做的是构建出合理的课程 理论,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假设,并从不 同的知识领域和实践中获得根据,这样 可以促进课程理论的合理化。
(四)课程的知识领域。课程的知识领 域是决定课程理论本身与外部界线的基 本尺度。
第二节 课程论与哲学
一、哲学对课程论的意义 首先,个体总是带着自己特定的哲学观思考、研究和
(二)以亚文化为主的文化取向 视野下的课程观
1.课程应从分析文化变量入手,再到分析 文化常量 ;
2.课程应从集权制转变到分权制。 3.课程应从注重文化同质转向注重文化异
质。 4.课程应从精英主义转变到各阶层参与。 5.应重视课程编制中的冲突与矛盾。
(三)折中的文化取向视野下的 课程观
实践课程。 其次,课程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0280)课程论复习思考题

(0280)课程论复习思考题

(0280)《课程论》复习思考题本次考试题型是: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简述题(围绕要点陈述)论述题(陈述要点并能作适当分析)一、简述课程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作用。

二、试述不同时期课程演进的特点及制约课程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试述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四、试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

五、试述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观。

六、试述课程的哲学基础及对课程的影响。

(本题包括4大哲学思潮,也可分为几个小题进行复习掌握)七、试述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及对课程的影响(包含3个小题)八、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

九、试述过程模式的课程观。

(详见书上内容)十、实践模式的课程观(详见书上内容)十一、批判模式的课程观(详见书上内容)十二、试评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优劣。

十三、试述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十四、试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0280)《课程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一、简述课程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作用。

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

课程论课程理论也即研究“教什么”的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

它主要关注如下一些问题: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2、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3、课程编制原理问题;作用: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

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二、试述不同时期课程演进的特点及制约课程变化的主要因素。

1、古代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程”,此外还有:伦理本位的课程观;服务于个别传授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文献修订的编制方式;分科课程的表现形式。

古代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学程”。

无论是西方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有这样的特征。

2、近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程”。

幼儿园课程标准是以什么主义教育哲学课程基础

幼儿园课程标准是以什么主义教育哲学课程基础

幼儿园课程标准是以什么主义教育哲学课程基础我国先后颁布过三个幼儿园课程标准: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以下简称“《暂行纲要》”)颁布。

《暂行纲要》以前苏联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模板,初步确立了新中国幼儿园课程的框架和内容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教育纲要》”)。

《教育纲要》以各种先进的儿童发展理论、教育理论为指导,力图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影响,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

本文拟分析建国60年来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文本变化及其意义,借此梳理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不同时期我国幼儿园课程标准文本内容的比较1 课程目标有学者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其中一条明显的轨迹是从最初的偏重“双基”,即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强调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再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直到提倡素质教育。

我国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演变基本遵循这一规律。

《暂行纲要》明确了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获得健全发展、减轻家庭特别是母亲就业负担的双重任务以及教养并重的特点,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以及各科教学的系统性。

《暂行纲要》初步确立了幼儿园教学的目标系统,它既包括幼儿园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包括小、中、大各年龄班和各科教学所要达到的中期、短期目标。

还包括每一次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育纲要》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与教育任务。

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成长,为人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教育纲要》明确了小、中、大各年龄班在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的具体教育内容与要求,并且规定后一年龄班的教育必须继续巩固前一、两个年龄班的教育成果,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和衔接性,使得课程目标更为全面和系统。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的内涵:课程就是课业进程的简称,包括教学科目、讲授顺序、修学时限、考核要求、标准教学的内涵:以教学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整体活动过程。

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师生围绕学校教育目的采用一定方法手段作用于课程的整体活动过程。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第一是哲学基础,第二是社会学基础。

1.哲学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地位:哲学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都源于哲学,并受一定哲学观念的支配;哲学为课程工作者提供组织学校和班级的框架以解决广泛的问题和任务;哲学成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结果的标准;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对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每一次课程与教学论的质变都是以哲学观的变革为前提的。

2.哲学影响课程与教学论的方式:提供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思维范式、提供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提供课程与教学论建构的逻辑框架。

3.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的发展第一,20世纪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西方教育哲学分为四大流派: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关注点是经典学科、文献分析、永久性课程与教学;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关注点是必要技能(3R)和学科(英语、科学、历史、数学和外语);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关注点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运用人类问题和事件、跨学科的科目内容、活动和计划;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关注点是强调社会科学和社会研究方法、审视社会、经济和社会问题、关注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及国家和国际问题。

第二,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的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哲学的兴起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后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以后现代哲学思潮为基础提出的。

第三,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主要的代表理论有课程与教学认识论、课程与教学价值论和课程与教育哲学等的创生。

人大哲学系 课程

人大哲学系 课程

人大哲学系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哲学基础:涵盖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原则和实践意义。

3.中国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体系和代表人物。

4.西方哲学: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等。

5.伦理学:探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等。

6.宗教学:研究各种宗教的思想体系、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7.美学:探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艺术哲学、审美心理学等。

8.科技哲学:研究科技发展的哲学问题,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

9.政治哲学:探讨政治哲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等。

10.文化研究: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包括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等。

此外,该系还开设了跨学科课程,如哲学与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询学校官网。

复习资料_幼儿园课程论(补修)1506

复习资料_幼儿园课程论(补修)1506

幼儿园课程论# 复习资料一一. 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 ()的课程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生成性,因而它的教育活动设计者们认为,他们“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2分A.瑞吉欧教育体系B.凯米和德弗里斯课程方案C.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D.海伊斯科普课程★标准答案:A2.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问题。

(2分)A.为什么教B.如何教C.教什么D.教的怎么样★标准答案:C3. 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是()(2分)A.纵向顺序B.直线性顺序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标准答案:D☆考生答案:答题结果:错误!4.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在发挥作用。

(2分)A.小系统B.中间系统C.外系统D.大系统★标准答案:D5.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在发挥作用。

(2分)A.小系统B.中间系统C.外系统D.大系统★标准答案:D二. 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 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和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2分)★标准答案:1. 作业; 2. 秩序;2. 按教育活动的途径来划分,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和(2分)★标准答案:1. 日常生活活动; 2. 教学活动; 3. 游戏活动;3.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更充分考虑,较多地采用的形式。

(2分)★标准答案:1.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2. 活动;4. 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和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2分)★标准答案:1. 作业; 2. 秩序;5.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和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课程的哲学基础一、案例设计: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现状,设计一份自己试图进行的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由在“工具论”理论体系支持下的软件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阶段。

我认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系统、全面地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校的设施条件,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论证、制定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任何实践都是盲目的。

这一阶段主要在思想上、认识上、理论上进行学习,认真研究和学习体会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

二、良好的课堂记律、高涨的参与热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利保障。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游戏或聊天上,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游戏规则”参与学习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参与的活动做到有目标、重过程、有评价、抓落实。

将规范意识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在一种和谐、秩序、上进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搜索素材、设置教学情境,将每节课要落实的知识点、技能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不再枯燥,以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地进行实践体验。

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应在参与实践、在操作中进行。

避免大段地进行枯燥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的目标。

动包括动手、动脑。

鼓励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催化剂。

因此每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要有一个评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

五、先进性、发展性是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的一大特点。

教材中内容落后于技术应用。

因此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评价体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二、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哲学对课程的影响是什么?结合自己的课程实施经验体会作以反思。

首先,哲学是课程的灵魂,是最根本的基础,实用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知识都包含着行动的因素,因而,学校课程需要按照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去设计,需要在活动中展开与进行。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生才参与到课程中来。

其次,哲学中认识的问题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哲学看来,学校课程需要合理进行分类,并且课程的设置需要从简到繁、从直观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设计课程;再次,认识论中关于知识的问题,主导着学校的课程设计,也制约着学校课程的类型与门类,赫斯特则从知识形式出发,详细论述了不同的教育与知识性质,每一种知识形式都需要适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与教学。

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就要多练习,多上机操作,学生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像物理化学一类学科则适合多做试验来完成课程内容。

2.当前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有哪些?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批判理论。

三、调研报告一份:在考察所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状况后,写出一份当地课程改革哲学基础的分析报告。

按照传统哲学观,大体上把课程与教学看做是一种实体性事物。

要解释课程与教学的本质问题,首先要考虑它们的基本构成要素,虽然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是大多认为教师、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手段等这些实体性的东西是基本要素,这些都是可见的实体,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观察与阐述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人的活动,在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诸要素之间关系时,首先要确定主体与客体是什么。

对此有两种基本意见:第一,学生是主体,因为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相对而言,其他各个因素都是辅助性因素,也可以称为客体。

有一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说法很流行,但那是一种经验直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判断,不好加以更多评论。

第二,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为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各自有的目标和诉求,他们之间构成了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总之,两种观点都认为只有人才可能是事物发展的主体。

只是后者多了一些变化的思想,即人(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

依据这样的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分析,得出的命题大约是这样一些内容:(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课程和教材;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2)学生与课程和教材的关系:通过教材学习认识世界;通过教材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在具体阐述这些基本命题中,还会有学生积极性激发与学习知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等关系的阐述,这也是对教学规律的揭示,只是规律层次有所不同。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学过程动力问题被提出来了。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矛盾被看做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动力。

人们常常引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论证这个命题,并被广泛接受。

这种研究并不令人满意,最主要的不足是将丰富、复杂的课程与教学现象简单化了。

虽然也有教本质多因素论,甚至会提到恩格斯(F.F.Engels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但是仍然没有超出追求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

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不需要像原子论方法那样去考察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因素以及分门别类考察每个因素之间关系,只需要对因素的整体作出考察即可。

依据这样的思想,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注意的是多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表现如何。

例如教学最优化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是整体性的研究,而不是因素分析式的研究,事实上也很难确定影响教学的究竟由多少因素,这就是因素分析式研究的根本性缺陷和整体分析的优点。

按照系统论观点,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再起作用。

因为事物的性质不是由那个因素的特性决定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

结构关系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趋势。

例如民主型或专制型教学,不同点结构关系实现出来的结果会有不同。

后现代哲学家批评主体论,也是说主体并不是预定,而是社会现实关系决定的。

当然,系统论并不抹杀个性和个人独立性,但是个性和独立性必须服从于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制约,如果结构关系被破坏。

一盘散沙,就谈不上个性发展的实现。

事实上,不谈社会、学校和教师,不谈规则、制度、纪律、道德规范,只讲学生的个性自由,那只是美丽的谎言。

系统论哲学要求揭示系统的整体特性,而不是孤立的考察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依据系统论思想,从微小的原子到宇宙,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无数子系统构成的层级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有着同构性,就是说所有的子系统都由作为系统所共有的特性———一般系统特性,换言之,子系统都具有上级系统特性和规律。

当然,特定子系统也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拉兹洛说:“我们第一是自然系统,第二是生物,第三是人,第四是社会和文化实体的成员,第五才是独特的个体……”。

就是说,我们第一有自然的本性,服从自然规律,以下依次是生物的、人的、社会文化的、个人的。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具有多重性。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也是如此,教学作为系统,首先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二重性、恒定性(自我保持)、显而易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动力问题,这种动力也一定是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个体认识和社会历史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双方心理动机的契合与错位等,这些方面都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推动力,它们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是以一种合力的形式共同起作用。

以此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动力是一个由各种推动课程与教学发展因素的有层次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叫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动力系统。

1970 年代是西方科学思维方式发生转型的时代。

系统论和系统哲学的兴起是一种回应,同时,这个时代也是种种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代。

对于后现代,贝塔郎菲和拉兹洛都有所保留,甚至有某种程度的不赞成。

例如,拉兹洛在《系统哲学引论》(Introdution to Systems Philosophy)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能接受那种说法,说‘生活是一个白痴在讲述故事’,也不认为另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光靠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内省就能发现生活和世界的真谛。

贝塔郎菲在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的序言中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系统科学和哲学“同机械世界观的盲目自然法则和白痴所述莎士比亚的故事世界过程相反……”显然两个人都有所指,因为那个时候各种“科学回归生活世界”和“回归经验”的主张已经广为人知。

但是,不可否认,不仅实证科学不能完整描绘世界,其实,系统科学同样也不是世界全息图景,因此把后现代的主张看做是“白痴”的胡言乱语也是一种偏颇。

按照过程哲学的说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就不是现在大多数教科书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等,只能是教学的程,是种种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不断发生的教学事件。

事实上,这与我们经验观察是相符合的。

教学不是一种物质或精神实体,单纯讲学生、教师、教材,或者讲教学思想、目标、方法,都不能构成教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作用,一种双边活动。

从古至今,课程与教学是在不断变革,就某个时期而言也一样,学生流动着,教师流动着,像河水一样,某种具体的现实性的教学双边活动构成只是时间性的,是不可重复的教学事件。

我们常说,不会存在两堂完全一样的课程,即使学生、老师和所学的内容一样,也不会有真正的重复课。

过程哲学讲过程的不可逆性,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