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生存教育的重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生生存教育的重新认识
摘要:生存问题是人的根本问题。生存是和人的生命及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存教育除了功利性的价值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生成、发展、完善和幸福。因此,在生存教育时要注意它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学生;生存;生存教育
生存是和人的生命及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实际上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面临各种与那个时代相关联的问题,只不过反映在教育方面的内容不尽相同而已。今天的生存教育已主要不是解决群体温饱的生存问题,而是解决关于人自身发展的问题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生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被正式提出是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的主题报告中。报告指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1]报告距今已有四十年的时间,但关于人生存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以解决。
一、何为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渊源
关于生存教育的理念古已有之。古代社会从儿童起就开始重视生存教育。如在先秦时期家庭就十分注重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喻”。朱熹认为,8岁的孩子就要“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理纲常教给儿童。元代的徐衡提出了“学以至生”的主张,提倡通过学习来从事各种职业进而维护生存。这些思想里都蕴涵了生存教育的理念。
西方卢棱的“自然教育”更是体现了很多的生存教育的思想。如“应该教他成人以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完善的生活做准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也是在探讨人应怎样地生存和更好地生存的问题。
可见,国内外历代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可见生存教育的影子,因为它和个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和我们人类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生存教育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生存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如:把生存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即教育学生求生的本能;把生存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等等。实际上,安全教育应该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等同;素质教育与生存教育显然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应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周家荣从生命的角度探讨生存教育,关注了人的精神存在和价值存在,和作者将要探讨的比较接近,但不完全等同[2]。从生命视角探讨的生存教育则注重人的情感状态,而本
文从生存论视阈探讨的生存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完善和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
因此,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从对生存教育窄化的理解现象、从人是完整的存在而不是单面存在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对生存教育的理解,即生存教育是依据人存在的特征,以学生自身潜在的基质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生存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自由权利和创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动。这种教育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具有维系自己肉体生命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而且具有应对生存危机、能感受幸福、会艺术化生活、有不断发展能力的人。因此,生存教育是一种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人生大智慧的教育。总之,生存教育是以“人”的肉体存在(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为前提,以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生存教育所必须依托的)为中介,以培养“完善的人”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二、生存教育之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处于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之中,竞争成了这个社会的特征。“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成为许多人的准则。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射就是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成为外界权利的工具。这样的教育过于关注生存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生存教育的发展性。生存教育不像实用主义那样着眼于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让教育为个人的生存而存在。生存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于其自身具有的功能。
1.维系生命存在的功能
生存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经验,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肉体的存在。“无源则无水,无根则无木”。肉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生存教育首先为人提供了知识,使其人力资本得以提升,为求职提供可能。本文不展开阐述生存教育的这个功能,因为人们似乎太关注于这一功能,而忽视了生存教育还具有的其他方面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即下面要提到的)对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和提升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应对生存危机的功能
生存教育的理念中含有“危机”意识。“危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歧义性的字眼。我们与其说危机是某种已成定局的结果,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正在发生或者进行中的状态。一方面,危机表明事态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种充满危险和生死攸关的境地,即‘危险’的状态;而在另一方面,危机又蕴藏着事物具有朝着新生的方向变化的机会和可能性,即‘机遇’的存在”[3]。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危机,增强自身的生存意识,提高生存质量。“危机”同时也是教育的一种动力,它使教育和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会使教育走出狭隘而封闭的现实,以开放性的姿态呈现更大的张力,把危机的消除当做生存教育的内在动力。
3.追求艺术化学习和生活的功能
所谓艺术化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健康的、高质量的、能改善整个人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学习。《学会生存》中提出,应把对美的追求纳入当今教育的内容之中。个人表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美感活动。可以说,生存教育包括教给学生从美的角度去学会学习,从美的角度去懂得生活。生存教育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美,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乐于学习等美好品德。席勒说过,“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谁要是感受到美,他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性”;“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来表达生存教育的目标、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就是:生存—美—自由—人性。可以看出,生存教育能通过其特有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美,最后得以回归到人的原点即“人性”。
4.促进人不断生存和完善的功能
人的生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的序言中写道:“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儿童人格的完整性是不容破坏的。但现代社会科技的极大繁荣,给人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和生活上的富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病,如人的自由性、自主性、创造性受到严重遏制。这些弊病无疑使人的生存发展遭遇到很大的困境,使人的人格在不同程度上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离的世界。功利性的教育脱离了教育应追寻的原点——育人,导致了教育异化和人的异化,使人之“存在”的重要元素(自由、自主、创造、兴趣)缺失。生存教育关涉学生的本能需求,同时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教育追寻这些缺失元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1]2。
5.关涉学生幸福的功能
一般认为,幸福是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所带来愉悦的体验,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学生幸福,可以理解为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体验和幸福感。对学生而言,幸福意味着个体自身潜能的充分释放,从而达到个体存在的完善,它与学生的精神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幸福。一切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外在强加给学生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均无幸福可言,甚至是不幸的。解读幸福可知:首先,通过生存教育可使学生掌握获取生活的资本,以满足人基本的生理需要,这是基本的幸福。其次,生存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有助于提升生存的能力,使学生潜在的基质得以释放和发展,这是根本的幸福。最后,生存教育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特性,即人格,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给予学生自由,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幸福人生,使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最后达到一种和谐发展的幸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