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1
第2章 鲁迅

2、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20世纪文 、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 世纪文 学的人物画廊。 学的人物画廊。 3、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抒情等艺术手法。 、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抒情等艺术手法。 4、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创造了中国现代白话 、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小说的典范之作。 小说的典范之作。 吸收了外国文学描写精确细密的特点, 吸收了外国文学描写精确细密的特点,继承 了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练达的特色,言浅意深, 了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练达的特色,言浅意深,含 蓄简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蓄简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语言色彩 丰富多变,既饱含深厚的意蕴, 丰富多变,既饱含深厚的意蕴,又具有卓越的艺 术表现力。哲理深刻,表现练达,多名言警句。 术表现力。哲理深刻,表现练达,多名言警句。
第二章 鲁 迅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鲁迅生平、创作概况、地位、贡献 鲁迅生平、创作概况、地位、 呐喊》 彷徨》 二、《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 端与成熟标志。 端与成熟标志。 狂人日记》《 》《阿 正传 正传》 三、《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和 意义; 意义; 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 四、《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 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朝花夕拾 五、《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独特 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 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
《孤独者》 孤独者》
迷途者在黑暗中孤独的绝叫, 迷途者在黑暗中孤独的绝叫,惨伤者在敌阵里悲愤的呼 喊。 彻底绝望:对人、社会、未来与希望、自己。 彻底绝望:对人、社会、未来与希望、自己。 以觉醒的知识者的清醒的目光去审视现在自己正“ 以觉醒的知识者的清醒的目光去审视现在自己正“躬 ”“先前所憎恶 所反对的一切” 他胜利了, 先前所憎恶, 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他胜利了,但 真正的失败了” “真正的失败了”。 觉醒的灵魂与沉沦人格的激烈交战, 觉醒的灵魂与沉沦人格的激烈交战,分裂人格灵魂深处 的猛烈冲突。 的猛烈冲突。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

(2)深刻的社会讽刺,咀嚼常见之事,回味无穷 《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 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 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有时还值得 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 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 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 道,‘那是在学跳舞’。”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 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 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酒楼上》 中国知识分子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在”而“不属于”
6、创新
(1)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严酷现实主义,容纳多种艺术手段 (2)创作基调:“忧愤深广”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3)现代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 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者: 题材的变革、灵魂的揭示、格局和语言创新
三、《狂人日记》
故事层面 表层意味 孤独个体——愚昧群体 心灵层面 对话与冲突;反讽;绝望 技术层面 现实描写与象征表现
四、《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
返回
《朝花夕拾》
(一)《野草》
“独语体”
《野草》的创作背景
1924/4-1926/4 年,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 [1] 新文化运动的退潮,使他又陷入抑郁之中,彷 徨于无地。 [2]兄弟失和,1924-5-25日由砖塔胡同61号移至西 三条胡同新屋。 [3] 女师大事件对鲁迅有所影响,《野草》中最灰 暗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4] 与许广平的恋爱,对《野草》的写作也有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1

打击之二:婚姻的悲剧 1906年与朱安结婚。“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结婚 第四天,带着弟弟周作人回日本,开始弃医从文。 1912年,到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迁往北京,在孤独、 痛苦中生活了七年。 • 1918年,在钱玄同的劝说下尝试创作,发表《狂人日 记》。随后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 • 1919年,买下北京八道湾一处房产,全家般来居住。 • 1918——1922年连续写15篇小说,编为短篇集《呐喊 》。
《故乡》的结尾,“一轮金黄的圆月”――理想的 象征。“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 路”。“走”就是反抗,对世界与自我的反抗。 《在酒楼上》的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 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 《孤独者》中我离开魏连殳的尸体,“我的心 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 下。” 鲁迅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有一个顶点:人物的死 亡或心理、情感上的绝望。――再弹出死后之生, 绝望后的挑战,然后嘎然而止。――这正是鲁迅反 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1936年10月19日
•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 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以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1918――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编为小说 集《呐喊》。 1924――1925年代年,创作小说11篇,编为小说 集《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既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 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现象。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第二章 鲁迅

4.《阿Q正传》
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中
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 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人物的时候,或听 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 》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前了。‛我 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 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
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
殉葬品
(2)受到新思潮影响的
中年一代
《肥皂》四铭 《高老夫子》高干亭 《头发的故事》N先生 《在酒楼上》吕纬甫
《孤独者》魏连殳
⑶“五四”成长起来 的青年一代: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
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
涓生为什么不爱子君了?
同居之后琐碎的生活掩盖了爱的激情吗? 是子君从浪漫走向了平庸了吗? 这对年轻人尚未有建立家庭的准备吗?
《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4)暗喻和象征的因素。 (5)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
二、鲁迅小说的文体风格和艺术个性
1、多写无事的悲剧
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
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 己。……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那里去都
1930年9月25日,海婴 与鲁迅合影,鲁迅在照 片上题字:“海婴与鲁 迅,一岁与五十岁”
鲁迅的上海故居
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鲁 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1936年10月19日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
鲁迅遗容 宋庆龄等在鲁迅墓前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PPT课件

5
《彷徨》
命名由来
《彷徨》收入1924-1925年的11篇作品,继续描写封建社会 的吃人本质。
“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题《彷徨》 一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 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 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10
(四)《阿Q正传》
简介: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杰出成就,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 中国现代小说。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以笔名 “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 。
书信《两地书》 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文言小说
《怀旧》、《斯巴达之魂》
3
(二)《呐喊》《彷徨》
1、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2、《呐喊》
(1)、命名由来 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初版收入1918-1922年的15
篇作品,后抽掉《不周山》。 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篇目11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 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 兄》、《离婚》。
内容
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 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 动摇、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2. 第二章:鲁迅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3. 第三章:郭沫若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4. 第四章:茅盾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5. 第五章:巴金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视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现代文学第2章鲁迅

赵延年木刻画《阿Q正传》
法文译本《阿Q正传》封面(1926)
电影《阿Q正传》(严顺开)
第3节《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分析
二、《阿Q正传》
1. 阿Q形象的典型性分析:
第2节 《呐喊》、《彷徨》等鲁迅小说
一、《呐喊》、《彷徨》概述:
2.题材和人物形象概
①自觉对封建伦理思想、道德进行反抗的觉醒 的知识分子; ②封建社会及思想领域的统治者地主阶级统治 者;
第2节 《呐喊》、《彷徨》等鲁迅小说
五个形象系列展开开反封建的总主题:
③卫道的封建知识分子; ④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与肉体上的 全面的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知识分子 ⑤ “自然人”人物形象系列
第2节 《呐喊》、《彷徨》等鲁迅小说
四、《故事新编》概述:
1.简介
2.《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第一、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第二、鲁迅创造了“古今杂揉”的手法 第三、杂文手法的运用
第3节《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分析
一、《狂人日记》
1.《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创作的序言与总纲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 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 “忧愤深广”、旨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 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 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 总“序言”和“总纲”
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到现代文学创
作领域中来,并保持了复杂的创作态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 古久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苦闷沉默思索Biblioteka 寻 北京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第二章 鲁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于上海 年 月 日 大陆新村9号寓所 号寓所。 大陆新村 号寓所。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 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 动地来为他送行, 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次日下午在万国公墓(现宋庆龄陵园) 次日下午在万国公墓(现宋庆龄陵园) 落葬。新中国成立后, 落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邻近 其故居的虹口公园建造新墓。 其故居的虹口公园建造新墓。 • 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鲁迅逝世 周 年 月 国务院决定在鲁迅逝世20周 年之际迁墓。 日上午, 年之际迁墓。1956年10月14日上午,鲁 年 月 日上午 迅灵柩移葬到新墓地。 迅灵柩移葬到新墓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 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 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 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 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 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成为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 界性的文学大师。 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 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 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 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 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 量。 •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媚骨,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 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 岁那年, 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 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 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 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直到死亡, 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直到死亡,家境 便迅速败落下来。 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 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 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 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 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 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第二章 鲁迅

《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第一座高峰。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 始,同时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风格体式都可以从 他那儿找到源头。他影响了中国现当代 几代作家和研究家。
二、《呐喊》与《彷徨》 1、写作时间: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14篇小说。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 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 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 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 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 我,又怕我看见。做出什么对他们不利的事。一路上的人,都是 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 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 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 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 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 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 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 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叫我怕, 叫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老子娘教的!
三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 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 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 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 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 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 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 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他不是 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 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 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 “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 此就对吗?”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 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排遣寂寞。彷徨之 路。文艺论争。
二、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至1936年10月19 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两部现实题 材作品《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故事新编》。3部散文集《野 草》《朝花夕拾》《两地书》。16部杂文集《热风》 《坟》 《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事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 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 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
郭沫若:“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 后,无数鲁迅。”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 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 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 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 国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毛选》 第二卷)。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鲁迅

4.杂文集 《 坟 》《 热风 》《 华盖集 》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 集外集 》 《 集外集拾遗 》《 三闲集 》。
三、备考锦囊
鲁迅的相关作品是考查的热点,我们可用一个小故事概括鲁迅的主要作 品:“鲁迅回到了《 故乡 》,当地正在表演一场《 社戏 》,讲的 是《 一件小事 》。主人翁是《 孔乙己 》,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找《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正一边看《 阿Q正传 》,一边吃药。《 药 》 太苦了,他不停地《 呐喊 》、感到很《 彷徨 》。后来,他就把今天发生 的事情写成了《 狂人日记 》。我们《 祝福 》他早日康复。”这个小故事 中,《祝福》属于小说集《 彷徨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属于散文集《 朝花夕拾 》,其他作品均属于小说集《 呐喊 》。
第一节 鲁迅的文学道路
鲁迅(1881、9、25~ 1936、10、19)浙江 绍兴人。原名 周树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 话小说《 狂人日记》 时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革命家 。鲁迅的骨 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 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 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 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新文化的方向。”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去世时,蔡元培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最能道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源头上的地位和价值。
无论是谨严的学术著述,还是现实的社会使命,鲁迅都主要作为一位文学家站立于“五四”源头。
这使得他在“五四”时期有时会处于某种历史的夹缝,都真正代表了民族新文学的诞生。
鲁迅一生的创作,都始终坚持着以“立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思考,并以人体精神的极度高扬和个人责任的无畏担当不断深入着这种思考,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的作品提供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1],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民族新文学,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呐喊》和《彷徨》○鲁迅“启蒙主义”的深刻性对启蒙和启蒙者的质疑○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小说形式实验的广泛性○艺术表达的回旋性“反讽”的结构原则从1913年4月鲁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怀旧》(写成于1912年)开始,鲁迅小说就致力于其以“立人”为核心的思想表达的努力,中国小说也由此跨入了“现代”。
《怀旧》描写辛亥革命发生时的芜市,塾师秃先生和乡绅金耀宗咬牙切齿与革命不共戴天,革命风声传来后惊慌失态,各求自保,革命风潮过后又复古如常。
这篇小说虽以文言写成,但小说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思考,以乡塾学童视角展开的第一人称叙事,高度主观性的讽刺手法,都使它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某种先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刊出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1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此开始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1918年到1925年,鲁迅创作了25篇小说(不包括收入《故事新编》的),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结集为《呐喊》和《彷徨》出版。
自此,中国现代小说有了自己的成熟作品。
鲁迅曾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2]评论自己的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

自欺欺人
赢来的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被人抢了——阿 Q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 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的脸上连打 了两个嘴巴,热剌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 平气和起来,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 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 , ——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 下了,他睡着了。
2、《呐喊》
《呐喊》
(2)篇目14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 《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 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 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反封建和启蒙的主题。 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 通过对人民命运尤其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旧民主 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 “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自尊自大
说起家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 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挨了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 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嘲笑他头上癞疮疤——报复的话是:“你还 不配……” 自轻自贱 挨了打,别人又要他说“是人打畜生” —— 阿Q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 自轻 自贱 ”不算外,余下的就是“ 第一个 ”。状元 不也是“ 第一个 ”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于是又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文学活动:
1906《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1908《域外小说集》 合译,1911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狂人日记》,1928 年主编《语丝》,1930年左翼成立,参加领导工作。
文学创作: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野草》《朝花夕拾》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 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2、将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的叙述网络之中, 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映。
3、从读者、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关系出发,鲁迅将作者(及一定 程度上的读者)的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小说的叙述与表现中。 充分体现鲁迅小说“主观抒情性”的特征。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例4] 自遣自责
赢来的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被人抢了--阿Q这回才有些感到失 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 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 和起来,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 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 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中国现代小说 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 见的现象。”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独特的题材、视角与小说模式
1、新题材的开创 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描写农民和知识 分子的两大题材。着力刻画两类主体--启蒙者和被启蒙者,表现 了启蒙者内心觉醒却无路可走,以及对被启蒙者“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的复杂情感。 启蒙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药》中的夏瑜 ,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 子君、涓生等。 被启蒙者形象--《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 《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和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讲 《呐喊》与《彷徨》
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 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
第二章 鲁迅

记》作为有别于以往中国文学的作品,无
论从其深邃的内容,还是从其新颖的形式
来看,它都以其令人耳目一新而标志着中
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在中国文学史上,反封建的文学作品并不 鲜见,有反封建倾向的作品就更多,但这些作 品在反封建方面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反封 建不彻底,如《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二 是缺乏深层的人性内涵。即反封建,往往只着 眼于制度的弊端(如杜甫的诗《三吏三别》、〈西游记〉也只反叛政治经济 的压迫),而忽视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的毒害与 束缚。而《狂人日记》却恰恰克服了中国传统 文学反封建的这两大缺憾。从这意义上讲, 《狂人日记》作为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作 品,是当之无愧的。
从深层看,是来自鲁迅自己心中的 “鬼”。
为什么如此认为呢?三条理由:
A、与作品的主题一致。鲁迅写这篇小说 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国民的精神,“画出一个 我们国人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 “鬼”。 B 鲁迅在小说的“序”的第一节的最后 说:“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 鬼似的。”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在《阿Q人名 考——‘鬼’的影像》(见伊藤虎丸、刘柏青、金训敏合编: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一 文中指出:“阿Q这个人物的名字全称 阿Quei,实际上是‘鬼’的意思。中国 话所说的鬼,同我国所说的鬼(oni) 并不一样,它指的是幽灵和亡灵的意 思。”这一论断颇为切中要害。
在它问世之前,新文学运动主要是 在理论上进行倡导,胡适、陈独秀、周 作人、钱玄同、刘半弄等是其理论倡导 的先驱;《狂人日记》的问世将理论所 勾画的蓝图变成了生动的创作成果,证 实了新文学运动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击之二:婚姻的悲剧 1906年与朱安结婚。“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结婚 第四天,带着弟弟周作人回日本,开始弃医从文。 1912年,到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迁往北京,在孤独、 痛苦中生活了七年。 • 1918年,在钱玄同的劝说下尝试创作,发表《狂人日 记》。随后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 • 1919年,买下北京八道湾一处房产,全家般来居住。 • 1918——1922年连续写15篇小说,编为短篇集《呐喊 》。
• 阅读书目:
• 汪晖《反抗绝望》
•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 •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
生平与思想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 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 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家中排行老大,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生活是艺术的母体,鲁迅从 童年开始就接连遭受了3次严重的打击。 打击之一:家庭的灾难。 1893年,祖父因科场行贿败露被判死刑。从此家道中落,过早地 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的心酸,也使他早熟,少年老成。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 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 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 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 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而鲁迅却在“洋学堂”里接触到了西方先进 的思想,比如“进化论”,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6年10月19日
•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 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以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1918――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编为小说 集《呐喊》。 1924――1925年代年,创作小说11篇,编为小说 集《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既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 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现象。
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的产物,也体现着苟活状态下人类的某种普遍弱点。“未庄” 世界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纲常名教占绝对支配地位; 农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些都为阿Q性格的 产生提供了条件。晚清统治阶级中,“精神胜利法”非常流 行,这种病态心理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下层人民。而小农本 身的严重弱点,也是产生阿Q性格的温床。 三、《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伤逝》海报及剧照
鲁迅努力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 病态的病态的社会。从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 的主题。――这显示出鲁迅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 更不是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 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 于人自身的反抗。 鲁迅的这些努力——揭示“封建社会吃人”、 “反抗绝望”,表现在《呐喊》、《彷徨》里,就 演化为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 “离去――归来――再离去”。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一节 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 1、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 2、鲁迅为现代文学做了什么?
中年鲁迅
少年鲁迅
海婴百日全家福
许广平在北女师大
1、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民族魂与文学巨人(立体 多侧面 战士/凡人)
• 大江健三郎在《我怎样写随笔》中说:“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 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 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希望。”
《祝福》剧照及版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分子题材: 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也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 创伤与危机。 《在酒楼上》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 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 圈,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 《孤独者》魏连殳被社会冷落歧视,――不甘被社会冷 落歧视――报复。途径:“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然“胜利” 了,却“真的失败了”。 《伤逝》中“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的青年男女子 君、涓生,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 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只能又回到旧家庭。
《故乡》的结尾,“一轮金黄的圆月”――理想的 象征。“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 路”。“走”就是反抗,对世界与自我的反抗。 《在酒楼上》的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 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 《孤独者》中我离开魏连殳的尸体,“我的心 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 下。” 鲁迅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有一个顶点:人物的死 亡或心理、情感上的绝望。――再弹出死后之生, 绝望后的挑战,然后嘎然而止。――这正是鲁迅反 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二、阿Q的形象分析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流浪农民 的艺术典型。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 辩护、粉饰和盲目自尊的态度; 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者(如小尼姑)泄愤来转 嫁屈辱,求得自我满足。 他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的地位;或者自欺 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 胜利。
打击之三:兄弟失和 1923年7月17日,周作人一脸怒容地给鲁迅 递上了一封绝交信。8月2日,鲁迅告别了八道 湾住房。 失和的原因,因为周作人书信中缺少的关键 字,而成了文学史上的疑团。 1924年,结识许广平并相爱。1927年在上海 同居。1924――1925年代年,创作小说11篇, 编为小说集《彷徨》。
(1)看/被看。 小说《示众》。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故事、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 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 看与被看。――小说主要写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氛围,这反而使它具有 极大的包容性。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里的许多小说都看作使 《示众》的生发与展开。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 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等。根据被看者 的不同,又可以把这些作品分为两类。 第一类,被看者是麻木的群众。 第二类,被看者是先驱者、启蒙者。 (2)离去――归来――再离去。 也称为归乡模式。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 《祝福》:“我”注定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永远的漂泊者 《在酒楼上》: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孤独无奈的生存困境,背后 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苍凉。 但鲁迅对绝望提出了质疑,“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绝望的反抗。
2、鲁迅为现代文学做了什么?(奠基人、楷模、引路人„„)
★小说(主题、文体形式、 情节模式、艺术造诣)
★抒情散文(闲话风、独语体)
杂文、文学评论 扶植青年
• 一九三六年底,郁达夫在日文刊物《改造》第十九卷十三号发表 《鲁迅的伟大》:“如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 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 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 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 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 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便喝毒酒 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 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 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 模式。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 从题材上来说,鲁迅的小说开创了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农 民和知识分子。 鲁迅在表现这两大题材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正如他自己所 说,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 苦”。 农民题材: 《药》写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仅用一床“满幅补丁的夹被” 暗示,没有过多的描述,正面展开描述的是他们一家精神的愚昧, 夏瑜作为启蒙者、革命者,他的血被小栓当作药吃了,吃后忘了 是什么味儿。 《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 所现体现的精神的麻木。 《祝福》的深刻性也不在于祥林嫂多么贫困,而在于她在封建神 权下感到的恐怖。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日记体;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 《伤逝》:手记体 《阿Q正传》:传记体 《社戏》:诗化小说 《兔和猫》:散文体 《起死》: 戏剧体 如《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 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 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 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 去深入探讨,尊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理。 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 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认为的某点“鲁迅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
《野草》
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把人置于哲学的思考中心。 把人的存在,人生的意义视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那里去? 对存在的体验:恐怖、厌烦、忧郁、绝望、被抛 积极的人生观:向死而生,自由选择。 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 》,故不主张年轻人读。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 宣扬“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从根本上说,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 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在萨特看来,“他人即地狱”。他人作为一个存在的自由的客体, 他的“目光”很有可能把“我” 变成“物” 。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 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 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