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目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新石器时代
1.新石器时代社会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展
3.大江东历史文化
二、奴隶社会
1.早期形成奴隶社会的过程
2.奴隶社会的宗法规范
3.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三、汉代
1.汉朝的统一与发展
2.汉朝的学术发展
3.汉朝的衰落与灭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一、秦汉变法
1.秦统一中国、实施变法
2.西汉的制度和政治体制
3.东汉的学术盛行和经济繁荣
二、三国四国七国十国
1.西晋文学、哲学的发展
2.东晋的政治制度及学术
3.南北朝的政治争端及文化开放
三、隋唐
1.隋炀帝时期的文化建设
2.唐玄宗开展的改革
3.唐朝文化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一、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政治变迁
2.五代十国的文化发展
3.五代十国的经济发展
二、宋元明清
1.宋代文学文化的繁荣
2.元大兴民族文化
3.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的萌芽
三、近代史
1.晚清时期民族斗争
2.辛亥革命的胜利与民主革命的失败
3.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就文字论,若简单零散,不成片段,而平易亲切,语语着实。
——钱穆《中国思想史》
思考:为什么只有佛教完成了中国化?
而伊斯兰教 基督教却无法完成?
必须的原因 传统文化成熟 :包容性、 人文性、 语言文字思维差 异等;
能够的原因 有相通的主张;又可以弥补的差异特质;
传播的时机;
云岗 北 魏 开 国 皇 帝
石窟
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供0万奉人的。是如来材佛料2: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
多少——南 朝晁《福林《中行国,古以代便史达祖(左》到,南手“佛侧边涅祖)(槃国的右为北”儒,手老侧境道即边子)界学“,。说苦②③佛高海佛统教超无教治这得边教者一多”义通套。。给过说提苦佛佛明出难教教苦超人麻认难脱民醉为和苦以人现解难精民实决的神,的苦办慰维一难法藉护切的是;统都学忍治是说耐;“完、苦全修” 楼 四 江 掩盖了阶级为压孔迫子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
阳 材料二: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
白 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马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寺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 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思考: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正史明载有不同记载:“伊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源自中 岳 嵩 山“禅”,静坐沉思,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 少 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 林 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佛教更适合 寺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禅宗祖庭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史实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1)传入过程①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④融入中华文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①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②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表现: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影响:①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探究师:设问: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生:讨论并回答。
原因: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②传教士的推动③;皇帝的支持;④有识之士的推广。
⑤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鸦片战争后背景: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表现: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2
《作业推荐》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单选题(共90 分)1.汉元帝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元帝下诏指责大臣失职,于是丞相于定国便以灾异引咎辞职。
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A.深入人心,为君臣所接受B.论证了皇权的合法性C.减少了灾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D.内容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早期“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的目的是劝诫皇帝的行为,限制皇帝的权力,而汉元帝将“天人感应”学说作为强化皇权的工具,说明“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中“深入人心”的表述绝对,材料不能体现;B选项错误,论证了皇权合法性的是君权神授;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天人感应”学说减少了灾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
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初《诗》、《公羊春秋》等儒家经典被作为皇帝任命官职的依据,由此可见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途径,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品行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黄老之学;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传授五经,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皇帝的圣旨诏书开头语也常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说明汉代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借天的权威树立皇帝权威C.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D.儒家天道观得到皇帝认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汉代通过神权来强化君权,B选项符合题意。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1.师生互动:
(1)提问: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2)讨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互动白板等,方便学生实时获取信息,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互动方式
4.最后,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其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政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分析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变迁和演变。
本电子课本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历史素养。
本课本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史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概述和基本内容,包括夏、商、周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
本章主要介绍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和作用,包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中华文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现代中国史
本章主要介绍从鸦片战争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包括晚清时期的变革和
思潮,民主革命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
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和发展。
4.中国古代经济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演变轨迹,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各种门类的文化形式,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
位和作用。
6.人物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个人,包括文化名人、
政治家、军事将领、科学家和思想家等方面的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
历史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总之,本电子课本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有趣的历史知识,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
坚实的基础。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佛教本土化的了解,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二、了解不同时期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构建时空观念三、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不同文化间应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培养家国情怀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教学难点:西学东渐的过程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本土化(1)发展历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注·禅宗核心思想(仅作了解):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④宋明时期,以儒为主吸收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⑤清朝统治者注重通过藏传佛教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历史影响①对国人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③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仅作了解)2、西学传播/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一些开明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科学书籍(西学东渐)①明末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所著)②明末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刊刻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③明末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作完成《泰西水法》④清初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主持软天监,并招揽其他西方科学人才(2)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人物著作特点林则徐《四洲志》《华事夷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①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并派遣留学生赴欧美(严复、詹天佑)②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专门翻译西方书籍)(4)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1898年维新变法)(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6)1915年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批判封建思想宣扬科学与民主(7)俄国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思想文化方面(1)思想:儒学与佛教影响力扩大①3至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的官学②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③16至18世纪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2)文字: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3)文化①东亚和东南亚在律令历法、建筑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上也深受唐文化影响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③16至18世纪中国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政治制度方面(1)朝鲜新罗王朝和高丽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唐朝(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和科举制)(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向唐朝学习(中央集权、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3)古代越南学习中国科举制(4)中国科举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3、四大发明方面(1)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推动了欧洲教育、商业的发展(2)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成了欧洲火器发展与骑士阶层衰落(3)13世纪指南针也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4)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4、对外贸易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交流➍当堂练习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规范)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J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
2、过程匀方法:<1)用史料解读法理解童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冇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疗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哭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S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而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重点:“量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崔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贝脚内空6四、教学策略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用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S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习题一、单选题1.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
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2.如图所示是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A.折射波斯帝国陶瓷工艺B.佐证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C.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D.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3.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
这说明唐朝时期()A.儒学出现危机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C.道教突破发展D.佛教取得统治地位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
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B.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C.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D.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5.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
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
这说明()A.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在艺术领域的体现D.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特色文化6.新罗真兴王(540一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一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
这说明当时新罗A.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C.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D.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7.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当堂达标题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
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市民阶层的兴起瓦解理学统治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2.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
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3.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4.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答案】C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
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日本仿效中国,开始了()A.农奴制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建立政教合一【答案】B 解析: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归国后实行了大化改新,故B项正确。
6.中国古代史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共有四次高潮,其中第三次发生在宋元时代。
下列中华文化成果向外传播不属于这次高潮的是()A.指南针B.印刷术C.火药及火器D.造纸术【答案】D 解析:8世纪随着唐朝与大食的军事冲突,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12-13世纪宋元时期外传欧洲的科学技术,排除。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罢黜百家,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高中历史必修三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 有道理。 有道理。 •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 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无
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 ——《汉书. 食货志》 税和徭役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
西汉初期以“无为”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 学为统治思想, 学为统治思想,会出现怎样的 后果呢? 后果呢?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于稳定社会秩序 、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消极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16)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课堂检测
1.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
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侯割据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限制兼并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原因: 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 要。(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汉武帝的扶持。
(二)汉武帝推行儒学的措施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践;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1)设立“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传授五经,经考试合格者即可到政府任
官;
—打破了以往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晚年辞官后回到家著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等多部著作。
创制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
糅合:儒、 道、法、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 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电子版教师用书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电子版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普通高中教科书)课本目录如下:
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5)
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1)
第2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17)
3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8)
4 欧洲文化的形成 (24)
5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29)
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6)
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37)
7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42)
8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47)
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52)
9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53)
10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59)
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64)
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65)
1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70)
1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75)
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80)
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81)
15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87)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93)
古诗词推荐
1小学李白的古诗
2小学杜甫的古诗
3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4小学苏轼的古诗
5小学王维的古诗
6初中李白的古诗
7初中杜甫的古诗词
8初中白居易的古诗词
9初中苏轼的古诗词
10初中王维的古诗词赞助商链接。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现出的面局”鸣争家百“◎
。件条了造创现出的面局”鸣争家百“为就这� ”间民在学“为展发”府官在学“从�移 下渐逐术学和育教�期时国战秋春了到。 ”府官在学“为称被�象现化文的一合学官种这。门校入进能 不姓百民平�育教受接会机有才族贵有只�时那。化文术学切一和育教校学了断垄府官�期时周商
成形的想思家儒和”鸣争家百“
学儒期早和子孔◎
。远 深为较响影的世后和时当对家墨和家法、家道、家儒中其。 ”流九“为称被家学家儒立创�说学的”仁“出提子孔○ 。础基的展发化文想思 国我了定奠�荣繁的化文想思国我了进促�成形的面局”鸣争家百“致导�革变大会社期时国战秋春○
旨要课本
课1第
。响影其及景背史历的现出想思流主化文统传析分�容内史济经治政段阶本的过学所合结● 。响影的活生实现对想思统传国中讨探�来起合结例 事的见常的边身和容内的想思流主化文统传国中学所将 �式方习学究探的际实活生会社合结切密用采● 】议建习学【
。面 局新的跃活想思出创开�神精实求导倡�学理明宋判批家想思步进。长滋然悄潮思蒙启期 早的要需会社映反�心核为放解性个以�际之清明。位地体主的中化文统传国中在学儒了 显凸和固巩步一进�学儒统传了化深地大极�上础基的说学教道和教佛收吸在它。成形学 理朱程——系体学儒的新种一�期时宋两。战挑到受学儒统传�传流为广间民在教道�行 盛教佛期时唐隋晋魏。位地统正的想思家儒了定奠� ”术儒尊独�家百黜罢“ �后位即帝武 汉。头源的展发化文想思世后为成�彩异放大想思术学的期时这。面局的鸣争家百了现出 �张主主的世济国治出提纷纷派流想思种各。革变大重生发会社国中�期时国战秋春 。分部成组的要重为极中史明文 界世是也它�时同。富财神精贵宝的族民华中是�远深响影面方各等化文和治政、会社国 中对它。想思流主的化文统传国中是想思家儒。厚深积蓄�长流远源化文想思的国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 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 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 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 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 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 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 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 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 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 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 义务。
先秦儒学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仁 儒家 汉代新儒学 天人感应 儒、道、法、阴 阳五行等家 维护专制集权 政治显学、独尊 谈论神学 僵化不变、“圣 经”
与统治者关系 学派地位
思想内容 发展趋势
批判时政 诸子学派之一
谈论现实问题 充实发展,追 求真理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孔 子
孔子,淳于越和董仲舒都是 儒学专业毕业,他们生于不 同的时代,在找工作时会得 到一样的结果吗?
淳于越(左一) 谏秦
董仲舒
为什么就没 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 一个国家要 我呢? 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 14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
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 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
次遇到危险,险些丧 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 终不用孔子。
时代的需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 发展经历: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汉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一、从“无为”到“有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今子大夫既已 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 复之。” 政治: 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学开始成为任官授爵的标准
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教科书并设 专职教官“博士”。 ——教育开始为儒家垄断
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 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 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 学的地位。 下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教育系统。 ——儒学进一步推广,开始在民间处于独尊地 位。
2、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 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①③④ D.②③④
3、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 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 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
汉武帝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 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了统治者的需要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原因
影响
目的 相 同 点 实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 自由发展
作用
1、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 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提出“大一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 于天子。” D.认为“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 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 4、 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 界逐渐由 “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反映 的根本性问题是( )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北 京 国 子 监 中 的 孔 子 像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巩固了政治统一,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大一统”与“神话 皇权”);
促进传统主流文化的进步,推动了儒学正统 地位的确立; 文化专制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 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 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 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孔子主张仁和礼,反对苛政,不符 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 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秦朝儒学受打击——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
政治上
朝------ 大统一的时代
1、统一六国
大统一
经济上
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权至 高无上,中央设三公,地方废分封设郡县。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驿道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 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 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 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顺命》
• 人之为人,本于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 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 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 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 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 类也。 • ──董仲舒《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
董仲舒的简历应该加上哪些内容才能吸引汉武帝?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中央集权
新儒学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限田、减轻赋税、徭役 三纲五常
君主专制
土地兼并 限制兼并 缓和矛盾 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1、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 了时代的需要 (根本原因) 2、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膨胀、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为加强中央集 权,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探究学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与 民 宽松 休 息
百家 复兴 儒学 复苏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 前87年)汉朝第六帝。在位五 十四年。他加强中央集权,最 终解决王国问题;广设学校, 推行儒学;兴修水利,治理黄 河;用兵匈奴,打通西域,开 发西南和华南,把西汉疆域扩 大了一倍以上。使西汉达到了 鼎盛。但其频繁用兵,又喜欢 巡游,行程达9000公里,致 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司马光认为他“有亡秦之失而 免于亡秦之祸”。
匈奴威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 出
姓 名
董仲舒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公元前179年 籍 贯 汉代广川郡
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 家等学说的儒学 民 族 汉 族 专 业 儒 学 学 历
主要成就 创立新儒学工作经历 景帝时
哲学学士 经学硕士
求职岗位 皇帝顾问
担任博士
个人特长
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思想。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秦始皇 政策
汉武帝
不 同 原因 点 影响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目的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点 排斥、打击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 主专制; 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2、从“无为”到“有为”的 原因:
可能性: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国力日盛
必 要 性
边境不宁 王国膨胀 土地兼并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后汉书· 食货志》
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大统一
文化上 统一文字
大统一
思想上?
政治、经济 国家统一、要求稳定、 加强皇权、中央集权
思想?
“百家争鸣” 一家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国家政策老在指手画脚。不 利于政策实行、社会稳定、思想统一
评价“焚书坑儒”?
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