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结构体系
民法典如何处理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典如何处理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关乎着我们能否有效地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如签订合同、处置财产等。
而《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领域的基本法律,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有着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民事行为能力。
简单来说,民事行为能力就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民事行为能力主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
在我国,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此外,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利和能力。
他们可以自由地签订合同、购买房产、投资创业等,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负责。
比如,一个成年人在签订一份合同后,如果出现违约情况,就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接下来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十岁的孩子收到了长辈给的压岁钱,这就是纯获利益的行为,是有效的。
但如果这个孩子要把自己价值较高的玩具卖给别人,可能就需要经过其监护人的同意或者追认,否则这个行为可能就是无效的或者效力待定的。
再说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比如说,一个不满八周岁的孩子去商店买东西,这个交易行为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孩子没有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典》总则编的重点制度理解与适用
《民法典》总则编的重点制度理解与适用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总则编成为各分编的基石和指导性文件。
总则编涉及的制度涵盖了民法典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则、法律适用、权利义务等方面,对于各领域的民法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本文将重点关注总则编中的几个重要制度,分别是民事主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民事责任、法定代表人和民事诉讼等,对其理解和适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民事主体制度是总则编的核心制度之一,它规定了民事主体的基本要素、法律地位以及法律行为能力等内容。
其中,法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是实现个人意志自由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民事主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判断其法律行为能力,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其次,民事权利和义务制度是总则编的另一重要制度,它包括民事权利的种类、内容和取得方式,以及民事义务的履行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权利义务的平衡原则,合理判断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效力,促进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维护合法权益。
第三,民事责任制度是总则编的重要制度之一,它包括侵权责任、合同责任、无过错责任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判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或合同违约等,以确定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责任的范围。
第四,法定代表人制度是总则编的另一重要制度,它规定了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表人。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民事主体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法定代表人,并判断其代表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最后,民事诉讼制度是总则编的重要制度之一,它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诉讼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民事诉讼的程序规定和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合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事纠纷的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总则编中的这些重要制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约束力,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认真理解和适用。
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有效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民法典设立的必要性及基本结构
民法典设立的必要性及基本结构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民法体系的核心文件,是民事法律的总汇和基础性法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和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法典的设立有其必要性。
民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在过去的历史中曾经有过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大多都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完备,并且容易受到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因此,设立统一的民法典是必要的,它可以梳理和整合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其形成一个完整和统一的法律体系,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和可预知的法律环境。
其次,民法典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法典应当包含一般规定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民法典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例如对于合同自由、意思自治、诚信原则等。
同时,也可以规定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行为的要件和效力等基本概念和原则,为后续具体规定提供基础。
第二,民法典应当包含人身权利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人的自然生命权、身体权、姓名权、声誉权等进行规定和保护。
例如,对于人的生命权的保护,可以规定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对于人的姓名权的保护,可以规定禁止冒用他人姓名等。
第三,民法典应当包含财产权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财产权的规定和保护。
例如,对于财产权的保护,可以规定私有财产的产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对于合同的规范,可以规定合同的订立、效力和解除等。
此外,还可以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例如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
第四,民法典应当包含家庭权利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家庭的成立、维系和解散进行规定。
例如,可以规定婚姻的订立、离婚的程序和效力、夫妻的财产制度等;对于家庭关系的规范,可以规定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监护权等。
第五,民法典应当包含继承权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于继承的规定和保护。
例如对于继承的方式和程序进行规定,继承的限制和剥夺等。
第六,民法典应当包含侵权责任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于侵权行为进行规定和责任的追究。
例如对于侵权行为的认定、赔偿的计算和支付等进行规定。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分析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分析摘要:对于民法典来说,其制定及执行是中国法制建设过程当中的重点事项,社会所有人群都会比较重视。
也就是因民法律行为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正基于此原因,本文重点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同时剖析了民法典中设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设立,生效以及有效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生效;有效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来说,各个专家学者对其定义也会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有一些专家学者会认为,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就是指自然人以及法人会基于意思表达,进而对民事权利以及民事义务进行设立、变更、终止的行为。
而在实施了《民法通则》之后,有不少专家学者也会指出,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就是指公民与法人双方之间就民事权利或者民事义务关系而进行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合法活动。
二、《民法典》中设立民事法律行为的作用尽管说在对民法典总则进行制定的过程当中,有关专家与学者会对于法律行为制度的具体规范持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人会比较认可。
但根据《民法通则》中对法律行为作出的规范来分析,经实践证明,法律行为规定的确立能够对法律的适用范围发挥必要的影响,所以它就必须进一步加以保留。
(一)完善《民法典》针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法律,主要是为了对以意思表达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作出较为统一的规范,以保证法律过程更加简洁,从而避免了法律过程复杂的问题。
在相关实务中,法律部门也会将关于法律行为的有关条款,作为判决依据。
也正因此,这一法律被大家所认可,建立了约定俗成的规范。
而这样对民事法律进行规定,也就能够使民法典简明扼要,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使用意义。
(二)整合民法体系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生效的基础对法律事实而言,可以分成二个形式。
一个是行为,另一个是事故。
而在这里面,法律行为主体就是指以主体意思构成存在着法律效力的对外关系,从而构成了法律事实的法律行为,并且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依次是法律行为、侵权行为和狭义的法律行为。
民法典解读
《民法典》物权篇
民法典
第26条第1款 第27条第1款
【法定监护】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1.小王的父母王某与李某去世前就是小王的法定监护人。
民法典
第34条第3款
【临时监护】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 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 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民法典》总则
以案说法
王某与李某均在邻省的一座煤矿打工,夫妻二人为方便照顾孩子小王便将其带在身边 一同居住。在小王8周岁时,一场地震来袭,其父母遭遇煤矿塌方事故均不幸去世,小王与 其他亲人均联系不上,不知如何是好。
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小王在老家的爷爷和外婆,二人收到消息后非常悲痛,但同 时都认为由自己抚养小王更为合适,并为此争执不下,最终,小王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指定 了小王的爷爷作为小王的监护人。后来,小王的爷爷因年老患病便提前立好遗嘱,指定小王 的外婆在其去世后成为小王的监护人。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 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 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的框架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物权篇
民法典
第366条 第367条 第371条
【居住权】 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
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 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四)居住权期限; (五)解决争议的方法。 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参照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
《民法典》内容解读
《民法典》内容解读
《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全面的民事法律规定。
它总共包括七章,共计1260条,于2020年5月28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自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以下是对《民法典》各章内容的简要解释:第一章:总则
该章节主要阐述了民法典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相关术语等。
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平等自由原则,即在民事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平等自由,并且应当遵循自愿协商、公平交易、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章:自然人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等。
同时还明确了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的效力问题。
第三章: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包括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等。
同时还明确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设立、变更和解散等问题。
第四章:物权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物权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等。
第五章:合同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合同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包括合同成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问题。
同时还明确了合同的效力和违约责任等问题。
第六章:侵权责任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侵权责任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包括对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的赔偿等问题。
第七章:继承
该章节主要规定了继承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包括继承人的资格、遗产的继承和处理等问题。
总体来说,《民法典》是中国现代化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之一,旨在加强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认知和规范,保障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民法典的体系结构
民法典的体系结构
民法典是指对私法关系进行规范和调解的法律体系,它对我国的
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法典,需
要了解它的体系结构。
(一)总则
民法典的第一编是总则,它规定了民法典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法律行为、法人、民事权利与义务的保护、法律责任等,这是民法典
其它编的基础和导向。
(二)物权编
物权编主要规定了人们在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保护自己的
财产权利时应遵守的规则。
其包括物权的基本规则、各种物权的种类、物权的取得与转让、物权的限制、物权的消灭等内容。
(三)合同编
合同编主要是规定了人们在民事交往中订立和履行合同应遵守的法律规则。
其中包括合同的要件、效力、解除、变更、过失责任、不当得利等问题。
(四)侵权责任编
侵权责任编主要规定了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中包括侵权责任的形成、侵权行为的特殊情形、损害赔偿的计算、弥补损失等。
(五)继承编
继承编是规定人们合法继承财产的法律系统。
其中包括继承的规则、继承人的资格、遗产的管理与分配等内容。
以上是民法典的基本体系结构。
最近,国家还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规,这些法律与民法典构成了我国的私法法律体系。
要更好地利用和维护这一法律体系,需要各种法律服务人员的努力和配合。
我国民法典的结构
我国民法典的结构我国民法典是我国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2021年5月28日开始实施。
它由总则和人格权、物权、合同、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继承等6个部分组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民法体系。
一、总则部分:民法典总则部分主要由六章组成,包括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民法行为的有效性等基本原则和规则。
其中,第一章明确了该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包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民事当事人合法权益等。
第二章规定了民事主体和法律权利的保护,明确了公民和法人的法律地位和义务。
第三章涉及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和效力,包括民事行为的自由原则、平等交易原则等。
第四章规定了民事权利的取得和保护,明确了民事权利的主体和内容。
第五章涉及了民事责任的规定,包括合同责任、侵权责任等。
最后一章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普遍规定。
二、人格权部分:人格权部分主要包括个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旨在保障人的基本人格权益。
其中,明确规定了人格权享有的主体和范围,强调保护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自由。
三、物权部分:物权部分主要包括对物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
它明确了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合法财产享有的权利,规定了所有权取得、变更和消灭的方式和条件。
此外,物权部分还规定了物权的内容、保护和转让等相关事项。
四、合同部分:合同部分是民法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和解除等事项。
它明确了合同订立的自由原则,规定了合同订立的要素和形式等。
此外,合同部分还规定了合同的内容和效果、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等。
五、侵权责任部分:侵权责任部分主要规定了民事侵权行为的责任和赔偿事项。
它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责任形式,规定了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等。
六、婚姻家庭部分:婚姻家庭部分规定了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地位和义务。
它明确了婚姻的自由和平等原则,规定了婚姻的条件和形式等。
此外,婚姻家庭部分还规定了夫妻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等。
七、继承部分:继承部分规定了财产的继承和遗赠等事项。
民法的体系结构与民法的法典化
2.德国民法典结构 2.德国民法典结构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债的关系法 第三编 物权法 第四编 家庭法 第五编 继承法
3.瑞士民法典结构 第一编 第二编 第三编 第四编 人法 亲属法 继承法 物权法
4.荷兰民法典结构 第一编 第二编 第三编 第四编 第五编 第六编 第七编 第八编 第九编 第十编 自然人法和家庭法 法人 财产法总则 继承法 物和物权 债法总则 特殊合同 运输法 智力成果法(后来由于技术原因被取消) 国际私法
(二)简单评析及思考 1.坚持民商合一 2.是否应单独规定人格权 3.侵权法的相对独立性 4.关于亲属法 5.关于继承法
6.关于知识产权法 (1)将知识产权整体纳入民法典将造成民法典 内容过于庞杂 (2)将知识产权整体纳入民法典将损害知识产 权的开放式体系。 (3)将知识产权整体纳入民法典将会妨害民法 典内容的和谐 7.关于国际私法
(二)制定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 1.经济状况 2.法制状况 3.理论准备 4.法律意识
四、构建我国民法典体系的原则 (一)民法典体系构建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 1.认真总结我国民事立法的经验 2.认真总结司法审判经验和生活习惯 3.注重吸收民法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借鉴两大法系特别是大陆法系的先进经验 1.历史的原因 2.法律技术上的原因 3.法律适用的需要
六、我国民法典草案及其评述 (一)我国现行民法典草案内容简介 1.梁慧星稿 1.梁慧星稿 梁稿七编制: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债权总则 第四编 合同 第五编 侵权行为 第六编 亲属法 第七编 继承法
2.王利明稿 2.王利明稿 王稿九编制: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人格权 第三编 亲属权 第四编 继承权 第五编 物权 第六编 债权 第七编 合同 第八编 知识产权的一般规定 第九编 侵权责任法
民法典的基本结构
民法典的基本结构民法典作为一部法律法规的基本体系,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基本结构的规范是确保法规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明确的法律法规框架。
本文将探讨民法典的基本结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规范。
一、引言民法典是由我国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旨在维护公民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它是一部以民事关系为核心的综合性法典,涉及人的个体权利和财产关系等多个方面。
二、总则民法典的总则部分是对整个法典的总体性规定,包括民事权利的性质和保护原则、主体能力、民事法律行为等基本概念和原则。
总则部分具有导读和铺垫的作用,为后续具体条文的解释提供依据。
三、物权物权是民法典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规定了对物的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方面的规则。
该部分旨在保护自然人和法人的财产权益,规范物权关系,提倡公正、平等、自愿的交易原则。
四、合同合同是民事关系的典型范畴,合同法是民法典的核心内容之一。
合同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要素,同时也明确了违约责任和民事赔偿的具体规则。
合同法的制定旨在保护公民和法人在经济交往中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五、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侵权法的设立旨在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他人的侵害。
侵权责任部分规范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责任承担、赔偿金额和方式等具体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六、继承继承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对自然人和法人财产的继承方式、继承人顺序以及继承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继承法的制定有利于保护个体财产权益、传承家族财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七、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法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部分主要规定了婚姻的成立、效力和解除,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子女的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则。
婚姻家庭法的编制旨在保障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八、终则民法典的终则部分是对整部法典的总结和完善,该部分主要强调了法律的适用、释义和监督执行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法律的质量和履行效力。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5.22•【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XXX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一、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
因此,当时领导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习仲勋等同志深入研究后,在八十年代初决定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
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总的看,经过多年来努力,我国民事立法是富有成效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章 基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①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条文注释② 本条规定了《民法典》五个方面的立法目的:一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兼具人身和财产性质的知识产权等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二是调整民事关系。
《民法典》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三是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四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五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法治与德治并重的治国理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规定明确了《民法典》的立法依据。
第二条[调整范围]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条文注释:人身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基于人格和身份形成的无直接物质利益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
财产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基于物质利益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财产关系既包括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如所有权关系;又包括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如债权债务关系等。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社会关系都由民法调整,民法仅调整他们之间的民事关系。
关联法规《民事诉讼法》第3条第三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
条文注释: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等;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股权等。
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有哪些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在《民法典》中,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有着详细且重要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首要条件。
这意味着行为人必须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并且能够独立地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
例如,未成年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能需要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才能生效。
意思表示真实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关键要素。
如果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受到欺诈、胁迫或者存在重大误解等情况,那么该民事法律行为可能被撤销。
比如说,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导致另一方在错误的认识下作出了意思表示,这种情况下,受损害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此外,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违背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那么即使双方达成了合意,该行为也是无效的。
在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方面,《民法典》规定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口头形式则是通过口头语言作出的意思表示。
还有一些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规定必须采用特定的形式,比如不动产的买卖、抵押等,应当办理登记手续。
对于意思表示的作出,《民法典》也有详细规定。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等几种情况。
除了前面提到的有效条件外,如果民事法律行为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违背公序良俗的等情形,那么该行为无效。
《民法典》的篇章结构
《民法典》的篇章结构《民法典》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它的篇章结构十分重要。
遵循一定的章节顺序和逻辑,可以使法典的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应用。
下面将按照《民法典》的篇章结构,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篇总则《民法典》的第一篇为总则,主要包括了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等内容。
总则是整个法典的基础,对于理解和适用其他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自然人第二篇主要规范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民事权利是自然人享有的权益,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等。
民事行为能力则规定了自然人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限制和要求。
第三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第三篇主要规范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法人是指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民事责任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
非法人组织则是指没有法人地位,但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第四篇民事权利第四篇主要规定了民事权利的内容和保护。
其中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继承权利等。
这些权利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基本权益,法律对其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民事行为第五篇主要规定了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建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
法律对于民事行为的有效性、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无因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第六篇民事责任第六篇主要规范了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所引起的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法律对于民事责任的认定、赔偿和救济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七篇继承第七篇主要规定了继承的内容和程序。
继承是指因被继承人死亡而将其财产权利和义务转移给继承人的过程。
法律对于继承的继承人顺序、继承权的行使和继承财产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第八篇婚姻家庭第八篇主要规范了婚姻家庭的建立、维护和解除等内容。
婚姻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法律对于婚姻的结婚条件、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终止、夫妻财产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以及有效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以及有效导读:《民法典》是我国民法的最高立法机关,其中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生效和有效的相关条款。
本文将从法律行为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和有效等方面。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分类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依法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自由意思表示或者其他意思表示。
根据行为的性质和作用,民事法律行为可分为协议和单方行为。
协议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通过自由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相互约束的法律行为。
单方行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自由意思表示单独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定主体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定主体资格,自然人要达到法定年龄,法人或其他组织需要具有法人地位。
如果当事人没有法定主体资格,其所进行的法律行为就是无效的。
(二)真实意思民事法律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表现真实意思,即确保当事人的意思真实存在、真实、诚意表达。
如果实施过程中存在虚假意思、恶意欺诈等情况,则该法律行为成立无效。
(三)合法目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需要是合法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风尚。
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法律行为在成立时也是无效的。
(四)合法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成立需要符合国家法定的形式和程序要求。
不同民事行为形式的要求不一样,例如土地买卖需要办理房产证等手续,合同需要签署双方当事人的字迹等。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法律行为自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时间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法定生效法定生效是指行为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成立之后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如大多数合同的法定生效为签署合同之日。
(二)约定生效约定生效是指当事人通过自由协商,达成约定规定生效时间或条件,从而获得法律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约定生效的情况下,待生效期限或条件不满足时,行为不存在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点解读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重要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的出台对于构建法治社会、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民法典》的要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民法典》的总体框架《民法典》共分为七编,分别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
这一总体框架涵盖了现代民法学的重要领域,对于规范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民法典》的主要内容1. 总则编总则编是《民法典》的开篇章,包括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
这一编规定了民事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为后续的编分奠定了基础。
2. 物权编物权编是《民法典》的核心编之一,规定了人们对物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的一般规则。
这一编对土地使用权、房产权等具体物权进行了规范,保护了人民的财产权益。
3. 合同编合同编是《民法典》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民事主体通过自愿协议设立民事合同的一般规则。
这一编适用于各类合同,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
合同编的出台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和有序。
4. 人格权编人格权编是《民法典》对个人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体现,明确了人身权利、人格尊严的保护范围和方式。
这一编规定了个人的姓名权、肖像权等,保护了公民在人身领域的自由和尊严。
5. 婚姻家庭编婚姻家庭编规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成立、维持、解除的一般规定。
这一编对婚姻关系、夫妻权益、亲子关系进行了规范,保障了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6. 继承编继承编规定了财产继承的一般规则和继承人的继承权和保护。
这一编主要涉及遗嘱继承、法定继承和遗赠的规定,保护了个人的财产权益和家庭的传承。
7. 侵权责任编侵权责任编规定了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赔偿责任。
民法典的基础知识
民法典的基础知识民法典是国家制定的权利义务法律总称,是国家统一的私法法典。
民法典是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1. 民法典的意义:民法典是规范国家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民法典的制定具有统一民事司法实践、推动法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 民法典的编纂:民法典是通过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经过多年的调研、讨论、修改编纂而成的。
编纂民法典要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人民立法的原则,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3. 民法典的体系结构:民法典包含总则、物权、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继承六个部分。
总则部分是典型的概括性规定,具有统一、一般、基础性的特点;物权部分规定了人们对物的所有、使用和处分权利;合同部分对公民和法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规范;侵权部分主要规定了在民事关系中一方因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责任和补偿义务;婚姻家庭部分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了规范;继承部分对父母、配偶、子女等亲属之间的继承关系进行了规定。
4. 民法典的内容要点:民法典总则部分规定了个人法律行为的能力、民事权利的归属、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本原则和规定;物权部分规定了不动产权、动产权和其他物权的形成、变动和消灭等规定;合同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和解除等规范;侵权部分规定了侵权行为、责任和赔偿等规定;婚姻家庭部分规定了结婚、离婚、抚养子女等规定;继承部分规定了继承人的顺序、继承权和继承责任。
5. 民法典的实施和适用:民法典的实施原则是以保护个人民事权益为前提,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正确适用民法典,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遵循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础,它的制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法典课件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和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关法律规范将不断完 善,法律体系将更加健全。
国际化趋势加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法典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吸收国际 先进经验,推动民事法律的国际化发展。
科技与法律深度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民法 典的实施和适用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科技与法律的深度融合。
民法典还规定了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规 则和责任承担方式,为网络虚拟财产的
交易和纠纷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04
民法典的实施与适 用
民法典的生效时间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生效后,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 同时废止。
民法典的适用范围
案例五:继承权争议裁决
1 2
继承权确认 确认继承人是否具有继承资格和继承份额。
遗嘱效力认定 判断遗嘱是否真实有效,并确定遗嘱执行人的权 利和义务。
3
继承纠纷调解和裁决 在法院主持下,通过调解或裁决方式解决继承纠 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06
民法典的挑战与展 望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01
法律体系整合难度
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还鼓励和支持民事主体采 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
民法典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民法的保护 范围,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民法典规定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人享 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禁 止任何组织或个人非法侵占、破坏或妨
害权利人行使权利。
程度。
05
民法典案例解析
案例一:物权纠纷处理
民法典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是什么
民法典的民事法律⾏为的形式是什么
⽣活中⽐较常见的民事⾏为就是和对⽅签订合同,在签合同的时候必须是双⽅公平⾃愿,诚实,然后签订之后要对合同内容进⾏履⾏,⽽且在签订这些民事法律⾏为时也有⼀些形式规定。
那么民事法律⾏为的形式是什么呢,店铺⼩编已经整理了如下的内容供⼤家做法律参考。
⼀、民法典的民事法律⾏为的形式是什么
根据《民法典》第⼀百三⼗五条民事法律⾏为可以采⽤书⾯形式、⼝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约定采⽤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特定形式。
⼆、民事⾏为违背法定形式的后果
对于不要式法律⾏为,当事⼈可以⾃⾏选择其形式;对于要式法律⾏为,则当事⼈应当采⽤法律规定的特定⽅式。
不过,基于法律对各种民事法律⾏为应当具备的特定形式的不同要求,违背法定形式的⾏为应当产⽣以下不同的法律后果:
1.⾏为⽆效
如果法律或者⾏政法规不仅对民事法律⾏为应具备的形式作了强制性规定,⽽且直接规定违背其规定的后果是⾏为⽆效,则违背法定形式的⾏为不能发⽣法律效⼒。
例如,以不动产设定抵押权的合同必须经过登记,未经登记的,抵押合同⽆效。
则未经登记的该种抵押合同不能发⽣效⼒。
2.⾏为成⽴
通过法定形式的补正⽽使其具有法律效⼒。
如果法律对某种民事法律⾏为仅规定其应当履⾏的程序,但并未直接规定违反该种程序的⾏为⽆效,则⾏为已经实际履⾏的,可以在当事⼈补办有关⼿续的情况下,认定该⾏为有效。
在涉及到民事法律⾏为的过程中,⽐较常见的是书⾯形式,⼝头形式或者是其他形式,这些形式中只要是合法的,双⽅⾃愿的,基本上都是有效的,民事法律⾏为发⽣时,必须双⽅当事⼈具备完整民事⾏为能⼒。
以上就是⼩编整理的回答,如有其它需求欢迎到店铺做相关的法律咨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结构体系【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编总则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第143条-第157条,共15)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
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条文分析】
《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效力→
第143条-第157条(共15个条文),用于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对其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概念性规范
第一部分,即第143条,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构成要件: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第二,意思表示真实;第三,不违反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
(理解重点:是概念性规范,而非裁判性规范)第1435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裁判性规范
第二部分,第144条至第154条,共11个条文。
对第143条“概念性规范”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三个方面的构成要件,作出具体规定。
(理解重点:主要是裁判性规范)
(一)行为能力欠缺
1. 无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无效。
第14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 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待定,但有例外(纯获利及相适应行为有效)。
第145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二)意思表示瑕疵
1. 意思表示不真实。
(1)虚假意思表示→无效。
第146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重大误解→可撤销。
第147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 意思表示不自由。
(1)欺诈及第三人欺诈→可撤销。
第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149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胁迫及第三人胁迫→可撤销。
第150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3)显失公平→可撤销。
第151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合同内容违法
1. 违反效力性禁止性规定及违背公序良俗→无效。
第153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2.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无效。
第154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三、后果及处理
1. 无效、被撤销的后果→自始无效。
第155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2. 部分无效的后果→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第156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3. 无效、被撤销的处理→返还、折价补偿、赔偿损失。
第157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逻辑表格】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
逻辑结构体系
【理解重点】
1. 效力性规范与管理性规范的区分。
第153条,是立法第一次认可“效力性规范”与“管理性规范”相区分的观点。
2. 概念性规范与裁判性规范的区分。
从第143条与其后续条文的关系看,第143条是原则性规定,其后续条文是对该原则性规范的具体落实。
换言之,第143条是概念性规范,其后续条文是裁判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