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技术概述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40f8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d.png)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
![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af7e7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8.png)
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人们提出了各种防震减灾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地震减灾技术,在地震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包括隔震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中设置一定数量的隔震装置,通过这些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或地面隔离开来,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的变形和能量耗散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
隔震装置通常由橡胶、钢材、铅芯橡胶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性能。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传递,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响应,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中,包括住宅、办公楼、桥梁、医院、学校等。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和重要设施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例如,日本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大量采用隔震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三、隔震技术的优缺点隔震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地震减灾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响应,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修复成本。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风性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
然而,隔震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隔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充分考虑,增加了建筑物的投资成本。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bdd03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8.png)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技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措施,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震的振动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结构和减少地震对人类和财产的危害的目的。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影响。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隔离和减振。
隔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使地震的振动无法直接传递到结构上。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支座、滑移支座和球形支座等。
这些隔震装置具有较高的弹性和低的刚度,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此外,隔震装置还能够调节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与地震的频率不同步,进一步降低地震的影响。
减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减振装置,减小地震的振动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常见的减振装置包括液体阻尼器、挠性装置和质量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和位移。
液体阻尼器通过液体的黏滞阻尼特性,将地震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液体的热能,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挠性装置通过其柔软的特性,吸收并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
质量阻尼器通过调节质量的大小和位置,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位移。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地震的振动能量有效地吸收、分散和转化,从而保护建筑和工程结构免受地震的破坏。
隔震技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还可以改善结构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
隔震技术可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降低结构的振动和噪音,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
隔震技术还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结构的维修和维护成本。
因此,隔震技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技术。
建筑物隔震技术概说(三)
![建筑物隔震技术概说(三)](https://img.taocdn.com/s3/m/da6a482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4.png)
建筑物隔震技术概说(三)
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物中利用减震设备将地震动力转移到减震器上,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技术。
本文将深入探讨建筑物隔震技术的一些具体概念和实际运用。
第一,隔震装置
隔震装置是指用于减少建筑结构振动的装置,通常由支撑构件、隔震副、控制装置、固定件等系统组成。
支撑构件的设计应符合地震反力的承担要求,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稳定地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其他荷载。
隔震副中所使用的隔震器应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抗震性能稳定、寿命长、运行维护方便等特点。
控制装置作用是确保隔震副能够快速反应并避免出现危险振动,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减震作用并保持在安全的运行状态。
固定件主要用于支撑建筑物各个部分的结构,从而达到固定建筑物的目的,保证各个部分的正常工作运行。
第二,隔震效果
隔震效果是指隔震设备在地震发生时起到的减震效果,使建筑物的振动幅度和所受地震力均被降低,从而避免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隔震效果与隔震系统的特性和质量有关,不同的隔震装置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可能会有差异。
第三,隔震优势
建筑物隔震技术的使用具有以下优势:
1. 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
2. 可以减少建筑物损坏的可能性,减少地震修缮成本;
3. 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耐震程度,增加使用寿命。
另外,隔震技术还具有高度适应性,可以处理不同型号、不同大小的建筑物,有助于促进城市和环境的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物隔震技术是一种可行的应对地震威胁的解决方
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应用,其将会更加完善,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隔震技术简介
![隔震技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19bcf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6.png)
隔震技术简介
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形成隔震层。
这种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从而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
同时,它还可以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隔震技术主要包括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两种方式。
基础隔震技术是用水平力很“柔”的隔震元件将上部建筑与基础隔离,由于隔震层的刚度很小,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承受地震动引起的位移运动,而上部结构只作近似平动。
层间隔震则是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以及上部建筑层间设置隔震层,以达到隔离地震能量的目的。
隔震体系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隔震特性、复位特性和阻尼消能特性等基本特征。
其中,隔震装置的竖向承载力必须大于上部结构的所有荷载,以确保建筑结构物在使用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
同时,隔震装置还需要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以在强风或微小地震时提供足够的水平刚度,而在中等强度地震下则能转变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从而把地面震动有效地隔开。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各种生命线工程、宿舍楼、商场、精密仪器室等重要建筑中,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隔震技术应用实例,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隔震技术分类
![隔震技术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b699c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7.png)
隔震技术分类
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工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结构
减少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力量作用,以保护建筑结构不
受到破坏或者减少其破坏程度的一种技术手段。
根据隔震技术的实现
方式及原理不同,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种:
1. 基础隔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建筑结构底部的
基础形式或者采用隔震材料和隔震结构件等措施,从而实现建筑结构
与地基隔离或减震的技术。
2. 墙体隔震技术:墙体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墙体中设置隔震结
构件或使用隔震材料,使得建筑墙体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具备一定的
隔震性能,从而保护建筑结构的技术。
3. 桥梁隔震技术:桥梁隔震技术是指在桥梁的结构上设置隔震
结构件或采用隔震材料,以减小桥梁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受到的荷载,从而保护桥梁结构的技术。
4. 设备隔震技术:设备隔震技术是指通过设置隔震结构件或使
用隔震材料,来隔离建筑结构内的设备和地震等环境,以保护设备以
及减少设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的技术。
以上是隔震技术的分类,不涉及任何政治人物以及政治类问题。
隔震 原理
![隔震 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f5c5b3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a.png)
隔震原理
隔震是指通过使用隔离系统,将建筑物或机械设备与地面的振动隔离开来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隔离系统的特殊设计和材料,减少或消除地震、车辆行驶、机器运转等引起的振动传递至建筑物或机械设备上的效果。
常见的隔离系统主要包括弹簧隔离、橡胶隔离和液体隔离等。
弹簧隔离系统通过在建筑物或机械设备的支撑系统中添加弹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振动系统,从而减缓振动的传递。
橡胶隔离系统则是通过将橡胶垫或阻尼器安装在建筑物或设备的支撑点上,减少振动的传递。
液体隔离系统则是通过将建筑物或设备放置在橡胶或弹性液体中,以吸收振动。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建筑物方面,隔震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毁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工程设备方面,隔震可以降低机器的振动噪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电子设备方面,隔震可以减少振动对电子元件的影响,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
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隔震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需要考虑到建筑物或设备的重量、振动频率和振幅等因素,以确保隔离效果的有效性。
此外,隔震系统还需要经常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隔震技术施工方案范文
![隔震技术施工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3d435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c.png)
隔震技术施工方案1. 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此,隔震技术作为抵御地震的有效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之中。
而在隔震技术的应用中,施工方案的质量和执行水平对隔震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隔震技术施工方案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2. 隔震技术概述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加入特殊的隔震装置,能够减小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装置一般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延展性,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时建筑物受到的冲击力。
同时,隔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变形能力,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后不会倒塌或出现严重损坏。
3. 施工前准备在进行隔震技术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方案设计是隔震技术施工的重要前提。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建筑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隔震剪力墙、支撑系统、隔震防护层等因素,保证安全施工和隔震效果的最大化。
3.2 材料采购隔震技术所需要的材料包括隔震装置、支撑系统、钢筋混凝土等。
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材料采购工作,保证所采购的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并且质量可靠。
3.3 施工人员培训隔震技术施工需要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人参与。
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掌握隔震技术的操作要领和安全规范。
3.4 设备检查在施工前,需要对所需要使用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
设备检查的目的是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设备安全、可靠,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施工事故的发生。
4. 施工详情在充分准备工作后,可以进入隔震技术施工的具体过程。
4.1 隔震装置的安装隔震装置是隔震技术的核心。
隔震装置的安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在安装隔震装置时,需要先将底板清理干净,再将隔震装置放置在指定位置上,最后根据隔震装置的要求进行连接。
隔震装置的安装需注意配重和平衡。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2aaf5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6.png)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或其他振动性载荷的技术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减小或消除地震或振动对建筑物或设备的传递,从而减少或消除其对建筑物或设备的破坏性影响。
隔震技术主要包括结构隔震和设备隔震两种形式。
结构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开来,从而减小或消除地震或振动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摩擦装置等组成,其作用类似于汽车的减震器。
当地震或振动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吸收和分散部分能量,降低地震或振动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这样一来,建筑物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会大大减小,从而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
设备隔震是指通过在设备或机器上设置隔震装置,将设备与建筑物隔离开来,从而减小或消除地震或振动对设备的传递。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阻尼器等组成,其作用类似于隔音器。
当地震或振动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吸收和分散部分能量,降低地震或振动对设备的冲击力。
这样一来,设备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会大大减小,从而减少设备的损坏程度。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置隔离装置,将地震或振动的能量转化为隔离装置的变形或摩擦,从而减小或消除地震或振动对建筑物或设备的传递。
隔离装置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或振动的能量,降低其对建筑物或设备的冲击力。
同时,隔离装置还能改变地震或振动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减小波的幅度和加速度,从而减小其对建筑物或设备的破坏程度。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建筑物方面,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在设备方面,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精密仪器、半导体设备、医疗设备等领域,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或振动对设备的影响。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地铁、高铁等交通工具中,可以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隔震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材料科学、结构力学、振动工程等学科的不断发展,隔震装置的性能和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成为防震减灾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建筑物隔震减震设计手册
![建筑物隔震减震设计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455d0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2.png)
建筑物隔震减震设计手册一、隔震减震技术概述隔震减震技术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特定的设计和技术手段,降低或吸收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伤害。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建筑物隔震减震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地震工程基本知识、隔震减震结构设计、材料与装置、施工与验收、维护与管理等。
二、地震工程基本知识地震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防御地震灾害的学科,它涉及到地震学、工程学、地质学等多个领域。
在进行建筑物隔震减震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地震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地震的强度和频度等。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隔震减震方案。
三、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是利用特定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以减少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冲击。
在进行隔震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类型、规模、用途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隔震装置,如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同时,还需要对隔震装置的安装位置、数量和尺寸进行详细计算,以确保隔震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减震结构设计减震结构设计是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减震装置,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常用的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器、阻尼器等。
在进行减震结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地震工程基本知识,选择合适的减震装置,并对其数量、尺寸和位置进行详细计算。
同时,还需要考虑减震装置的耐久性和维护管理问题。
五、隔震减震材料与装置隔震减震材料与装置是实现建筑物隔震减震的关键。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隔震减震材料与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减震器等。
每种材料与装置的特性、适用范围和安装要求都将被详细说明。
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与装置。
六、隔震减震施工与验收施工阶段是将设计转化为现实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重视隔震减震施工与验收工作。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隔震减震装置的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标准以及验收程序等。
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
![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https://img.taocdn.com/s3/m/2a650d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a.png)
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题】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解密地震防护的关键因素【引言】随着地震频繁发生,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灾害的需求日益迫切。
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地震防护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中。
而作为隔震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是保证隔震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隔震层橡胶支座竖向极限承载力,并透过回顾与总结,提供对这一关键要素的全面理解。
【本文目录】一、隔震技术概述二、隔震层橡胶支座的作用与原理三、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评估3.1 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3.2 元件设计与制造工艺3.3 竖向极限承载力测试方法与标准四、隔震层橡胶支座竖向极限承载力与地震防护性能的关系4.1 竖向极限承载力与隔震效果的关联4.2 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结构设计的协同优化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六、总结【一、隔震技术概述】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因此开发和采用有效的地震防护技术尤为重要。
隔震技术是指将建筑物与地面进行分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隔震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其中隔震层橡胶支座作为核心元件,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二、隔震层橡胶支座的作用与原理】隔震层橡胶支座是连接建筑物与地基的关键部件,通过其弹性力学特性起到减震隔震的作用。
它能够吸收来自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力,减小向上传递到建筑物的震动荷载。
其原理在于橡胶材料的高柔韧性和能耗能力,使其能够在地震中发挥较好的隔震效果。
【三、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评估】竖向极限承载力是衡量隔震层橡胶支座性能的重要指标。
以下将从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元件设计与制造工艺以及竖向极限承载力测试方法与标准三个方面来评估竖向极限承载力。
【3.1 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橡胶材料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直接影响隔震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极限承载力。
弹性模量、抗剪强度和蠕变性能等关键参数对于提高支座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9325f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b.png)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来保护建筑物的技术。
隔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安装隔震装置,使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隔离层,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隔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安装隔震装置,使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隔离层,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装置通常由隔震支座、隔震垫和隔震墩等组成。
隔震支座是一种能够在地震中发挥减震作用的支座,它能够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震动分离开来,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垫是一种能够在地震中发挥减震作用的垫子,它能够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震动分离开来,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墩是一种能够在地震中发挥减震作用的墩子,它能够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震动分离开来,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桥梁、隧道等。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建筑物在地震中更加稳定。
三、隔震技术的发展隔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地震,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开始研究隔震技术,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隔震技术。
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应用隔震技术,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等。
隔震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它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9e41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4.png)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轻结构受到地震、风载或其它外力作用时的振动响应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本文将介绍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加入隔震装置,将结构与地震波之间的耦合降低到最低,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减震器等材料制成,可以吸收和消散地震波的能量。
当地震波传导到结构上时,隔震装置能够与地震波一起振动,消耗掉地震波的能量,减少了结构的振动。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通常需要承受大量人员聚集和活动带来的动力荷载,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振动,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隔震技术也被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大型桥梁往往承受着车流和风载等动力荷载,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桥梁的振动,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核电站、石化厂和地铁等特殊工程,减少地震或外力对这些建筑的影响。
一篇相关的论文是《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该论文阐述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该论文介绍了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然后,论文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隔震层的选择、隔震装置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等。
此外,论文还介绍了隔震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地震波的输入、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隔震层的性能等。
最后,论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隔震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综上所述,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隔震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桥梁工程和特殊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是一篇研究隔震技术的论文,详细介绍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几种典型隔震结构的性能评估和比较。
隔震技术解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隔震技术解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672a26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3.png)
隔震技术解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隔震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隔震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定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方法来减少或避免建筑结构受到地震、风灾、交通振动等外力激励时的破坏或震动影响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层,可以有效分离建筑结构与外部振动源之间的接触,从而达到减震效果。
隔震技术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频繁地区的建筑工程中,例如日本、中国等地。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其次,隔震技术也被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中,如桥梁、隧道等,以减少地震、风灾和车辆振动对这些结构的损伤和影响。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在科研实验室、医疗设备、文物保护等领域中得到应用,以保护敏感设备和文物避免受到外界振动的干扰或损坏。
综上所述,隔震技术是一项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
它通过分离建筑结构与外界振动源之间的接触,有效地保护了建筑结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敏感设备和文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抗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以解答隔震技术相关问题为主题,围绕隔震技术的定义、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优点和发展前景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隔震技术进行概述,介绍其在工程领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安排,即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隔震技术的解答,揭示其的原理、应用和前景。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隔震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我们将解释隔震技术是如何利用装置或结构对地震或其他振动进行隔离的。
通过深入剖析其原理,我们将探讨隔震技术如何减缓地震或振动的传播,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安全。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隔震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如桥梁、高速铁路和核电站等。
简述隔震的原理及其应用
![简述隔震的原理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2604a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2.png)
简述隔震的原理及其应用1. 隔震的原理隔震是一种通过减少震动传递的方式来保护建筑物或设备免受地震或其他震动的损害的技术。
隔震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1 弹性隔震弹性隔震是指在建筑物或设备的基础上添加弹性隔震器,通过弹性材料的特性来缓冲和吸收地震或其他震动。
弹性隔震器通常由橡胶、钢板和钢丝等材料组成,可以有效减少震动传递和减缓震动的影响。
1.2 液体隔震液体隔震是利用液体的粘性和压缩性来吸收和减少地震或其他震动的传递。
液体隔震器常用于大型建筑物或桥梁的防震设计中,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液体隔震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并减小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弹簧隔震弹簧隔震是通过设置弹簧系统来减少地震或其他震动的传递。
弹簧隔震系统通常由弹簧、减震器和支撑构件等组成,通过弹簧的弹性来吸收和分散震动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震动的影响。
2. 隔震的应用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设备和交通工具等领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2.1 建筑物隔震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隔震器或隔震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体育场馆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2 桥梁隔震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设施,经常承受来自车辆行驶和地震等震动的影响。
通过在桥梁的支撑部分设置隔震器,可以降低震动的传递,减少桥梁的破坏和震动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2.3 设备隔震在一些对震动敏感的设备中,如精密仪器、高精度测量设备等,通过设置隔震系统可以减少地面振动对设备的影响,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准确测量。
2.4 交通工具隔震隔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具中,如高铁、地铁等。
通过在交通工具的悬挂系统中设置隔震器,可以减少地面震动对车体和乘客的影响,提供更平稳的乘坐体验。
2.5 隔音隔震除了用于抗震设计外,隔震技术还可以用于隔音隔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22f731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5.png)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1. 简介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地减少地震、车辆振动、机械振动等外部震动对建筑物、桥梁、设备、仪器等的影响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将建筑物或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震层,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低刚度特性,将震动的能量吸收和消散,从而减小震动对上层结构的传递。
隔震技术已经在许多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隔震的技术原理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隔震层减小地震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下面是隔震的技术原理的主要要点:•高阻尼特性:隔震层通常采用橡胶材料等具有高阻尼特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震动的能量,减少震动对上层结构的传递。
•低刚度特性:隔震层的刚度相对较低,可以使得建筑物对外界震动的响应大大降低,从而减小地震和振动引起的损坏风险。
•可调性:隔震技术还具备一定的可调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隔震层的特性,以实现不同场合的隔震效果。
3.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桥梁、设备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实例。
以下是几个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3.1. 建筑物领域•日本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的著名地标之一,通过在其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使得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大大降低了塔身的震动程度,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建筑物之一,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多层的隔震装置,保证了其在台湾地震频繁地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2. 桥梁领域•仙峡大桥:仙峡大桥是中国的一座重要跨海大桥,为了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工程师采用了隔震技术,将隔震装置设置在桥墩和桥面板之间,成功地保护了桥梁的结构完整性。
•日本鹰島大桥:鹰島大桥是日本一座重要的跨海大桥,为了应对海底地震和大风引起的振动,工程师采用了隔震技术,通过在桥梁支撑柱上设置隔震装置,使得桥梁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稳定。
3.3. 设备领域•医疗设备:在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仪、电子显微镜等的使用过程中,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351cc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4.png)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将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主动隔震和被动隔震。
主动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基座上安装隔震装置,主动地调整和抑制地震力。
主动隔震装置包括液体柱、液体阻尼器、液体弹簧等,通过调整装置的阻尼和刚度参数来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主动隔震技术具有自适应性和可控性,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
被动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被动地接受并减小地震力。
被动隔震装置包括隔震橡胶垫、摆隔震器、钢板摇摆器等。
被动隔震技术主要利用隔震装置的柔性和弹性特性,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被动隔震技术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对于大型和高层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地震力的预测和计算、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隔震装置的选型和设计、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设计。
首先,地震力的预测和计算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地震区域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地形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力。
然后,结合建筑结构的几何特征和材料性能等因素,进行地震力的计算,确定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大小和方向。
其次,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动力特性测试,包括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模态形态等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响应特性。
这些参数有助于确定隔震装置的刚度和阻尼参数,从而设计出合适的隔震系统。
隔震装置的选型和设计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尺度和性能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隔震装置。
不同的隔震装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选择。
最后,隔震技术系统设计需要与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设计相配合。
隔震技术系统设计应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抗震设计方案。
建筑减隔震技术
![建筑减隔震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09849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6.png)
一、减隔震技术概述减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护技术,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尤其在高烈度地震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建筑减隔震结构设计建筑减隔震结构设计是实现减隔震目标的关键环节。
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使用功能、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选择减隔震装置的类型和布置方式。
常用的减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等,通过优化组合,实现最佳的减隔震效果。
三、减隔震技术的实施步骤实施减隔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建筑物的地震设防标准和使用功能;对建筑物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确定合理的减隔震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减隔震装置,并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设计;对减隔震装置进行制作和安装;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确保减隔震装置的安装质量。
四、减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实例减隔震技术在建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成功的案例已经得到了实践验证。
例如,某高层建筑采用橡胶隔震支座进行减隔震设计,成功抵御了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五、减隔震技术的优缺点分析减隔震技术的优点主要包括: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但是,减隔震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会增加建筑物的造价;会对一些传统建筑造成影响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六、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深入研究减隔震机理,提高减隔震装置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广减隔震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同时,也需要关注面临的挑战,如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等。
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物隔震技术
![建筑物隔震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c13248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d.png)
建筑物隔震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舒适、安全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隔震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原理、分类、发展现状以及优缺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原理建筑物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等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的技术手段。
隔震装置主要通过调整动力特性来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建筑物隔震的原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利用弹簧隔震;二是利用液体隔震。
弹簧隔震主要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弹簧,使结构自由地在地基上来回滑动,从而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液体隔震则是通过设置液体隔震器,将液体放置在隔震器内,通过液体的黏滞阻尼来减小地震作用。
二、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分类根据隔震装置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形式,建筑物隔震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间接隔震技术,即将隔震装置与建筑物通过固定板连接;二是直接隔震技术,即将隔震装置直接与建筑物连接;三是半隔震技术,即通过某种方式将隔震装置与建筑物连接。
根据隔震装置的不同特点,建筑物隔震技术又可分为摩擦隔震、橡胶隔震、弹簧隔震、液体隔震等几种类型。
摩擦隔震主要通过摩擦力来减小地震作用,橡胶隔震则是利用橡胶材料的弹性特性来减小地震力,弹簧隔震则是通过弹簧的力学特性来减小地震作用,液体隔震则主要通过调整液体的黏滞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力。
三、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地震工程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对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建筑物安全性的要求提高,建筑物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完善。
在国际上,隔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以及核电站等重要工程中。
日本是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先行者和主要应用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也在大型桥梁、地铁等领域开始了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应用。
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发展还受到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对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抗震工程概论》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授课教师:
隔震概述
摘要: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考虑结构的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
但问题在于它是用结构承重构件本身来抵御地震,为了经济起见往往使承重构件在塑性阶段工作。
这样受到一次强烈地震时,结构构件在利用它的延性和自身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的同时,自身机构也受到了破坏。
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结构上附加各种耗能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地震反应,从而促进了工程减震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在,以改变结构频率为主的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控制技术中研究和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
关键词:抗震设计、隔震技术、耗能阻尼器
1 前言
隔震主要是指在建筑结构地面以下部分设置隔震装置(或机构),以减弱地震动输入给地面以上结构的能量,减小结构振动而采取的一种结构抗震技术措施。
隔震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懂得用蒸熟的糯米和石灰混合,利用具有柔性和衰减性能的糯米层对地震能量的吸收能力,对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基础进行处理,从而起到了隔震效果。
在日本,人们也早已懂得利用增加强度和阻尼控制结构反应对结构物进行减震隔震处理,譬如,在7世纪和8世纪建成的法隆寺五重塔,就是该塔上部吊有象电线竿那样的长木竿,竿的自重对五重塔起到了预压力作用,提高了塔的抗弯能力,竿的下部置于比竿直径还大的圆筒形洞内,地震时五重塔振动的一部分能量被竿的振动所转移,竿犹如振子振动碰撞洞壁,使能量耗散(这种方法与近代许多控制系统所采用的原理一致)。
2 隔震简介与技术发展
2.1 隔震的必要性
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过大的结构振动现象不仅会影响到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还会造成主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有的虽然主体结构未破坏,但由于建筑饰面、装修或非结构配件、室内昂贵仪器、设备的破坏而导致严重的损失。
传统的抗震设计都是通过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来保证结构抗震安全性的,结构的抗力与其强度和变形有关,而强度和变形的乘积是衡量结构耗能能力的标志,但是将地震作用看成能量输入时,它是一个较稳定的量,主要是与结构的总质量和基本自振周期有关,在传统设计方法中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而其它方面的性能却被忽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结构的安全性和稳
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精密仪器、仪表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振动的隔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因此,传统的设计方法必须进行改进,大力发展应用已成熟的隔震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2.2 隔震原理
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取决于自振周期和阻尼特性两个因素,因此,只要使结构的自振周期远远大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并且想办法在地震期间,使建筑物基础不发生破坏,结构上部在地震期间的位移大幅降低,从而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目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甚至大震不坏的目的。
基础隔震的原理就是通过设置隔震装置系统形成隔震层,延长结构的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小,同时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象刚体一样,自身位移很小,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从而使建筑物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因此,隔震层必须满足①承载特性、②隔震特性、③复位特性、④阻尼消能特性。
2.3 隔震系统和分类
隔震系统一般由隔震器、阻尼器、地基微振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
隔震器的主要作用:一方面在竖向支承建筑物质量,另一方面在水平向具有弹性,能提供一定的水平刚度,延长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以避开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阻尼器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或耗散地震能量,抑制结构产生大的位移反应,同时在地震终了时帮助隔震器迅速复位;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隔震系统的初期刚度,使建筑物在风荷载或轻微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
基于可动概念的基础隔震方法,大致可分为弹性支承式隔震、滑动式隔震、摆动式隔震以及悬吊式隔震四大类。
其中,弹性支承式隔震主要有叠层橡胶支座和螺旋弹簧支座等作为隔震器;滑动式隔震是在房屋基础底面或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移层或滚动层,目前主要的隔震措施有滚子隔震(滚柱隔震和滚珠隔震两种)和滑动隔震(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带有滑动摩擦材料的装置,通过滑动摩擦起隔震消能作用,目前常用的有:摩擦滑板,橡胶垫加摩擦滑板等);摆动式隔震是将基础支撑在可摆动的短柱群或桩基上,或将基础设计成底部成球形的整体,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可产生一定的倾向和摆动,即以低的刚度控制结构的反应,延长自振周期,常用的方法包括悬挂柱底隔震法、双柱网系统隔震法;悬吊式隔震是将整个结构物悬挂在巨型钢架或钢筋混凝土内筒上,地震时,悬挂物和支承协同工作,使地震作用减小。
2.4 叠合橡胶支承
叠合橡胶支承由于其自身的优点是当前国外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而且发展较快、比较成熟、前景广阔的一种隔震方法。
无论是建筑结构抗震还是机械抗振都有广泛的应用。
所谓叠合橡胶是指用橡胶片与薄钢板交互重叠而成。
在小变形时刚度较大,可保证建筑物的经常性使用功能。
大变形时,橡胶剪切刚度下降较多,吸收了地震引起的大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大大降低了其上部结构的震动频率和地震反应。
常用的叠合橡胶支承有三类,即:有天然橡胶制成的叠合橡胶支承,高衰减叠合橡胶支承,带铅棒的叠合橡胶支撑。
普通的由天然橡胶制成的叠合橡胶支承它只具有弹性性质,本身并无显著的阻尼性能,因此,它通常总是和阻尼器一起并行使用;带铅棒的铅心叠层橡胶支座是在普通叠层橡胶支座中部竖直地灌入铅棒。
这样提高了支座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又增加了支座的早期刚度,对控制风发应和抵抗地基的微振动有利。
由于它既有隔震作用又有阻尼作用,因此,它可以单独地在隔震系统中使用,而无须另设阻尼器,使隔震系统的组成变得比较简单。
由于夹层橡胶垫的刚度和阻尼性能稳定,理论计算、试验值与现场实际比值比较吻合,可以通过设计计算,较准确的控制地震时结构的地震反应。
因此,我国目前实际使用的隔震结构支承,除摩擦滑移支撑外,大部分为一般叠合橡胶支承。
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用的较多的是带铅棒的叠合橡胶支承,简称LRB。
作为LRB的阻尼器是通过叠合橡胶体中铅棒的塑性变形吸收能量来形成的,铅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从小变形至大变形均显示出稳定的力学性能。
因此,从小变形直到大变形,LRB均可得到较大的阻尼比。
小变形时也可产生较大抵抗力的这种性质,对风力的制动机能是有用的,但对于小地震时的变形范围来说,由于等效刚度大,与大地震时相比变成了短周期,从而导致可能出现隔震性能降低的情况。
因此,日本目前又开发出新的一代隔震支承——LRB-SP,其特点是将铅棒的上下部分直径做成比中间部分小,呈分段圆柱形,中间部分的铅棒与叠合橡胶紧密接触,上、下小直径部分铅棒通过橡胶衬套与叠合橡胶接触,当发生中、小变形时,铅棒上、下段产生弯曲和剪切的复合变形,抗力较小;而大变形时,剪切变形起支配作用,与一般的LRB装置具有同样的特性。
2.5 局部隔震
基础隔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对一些特殊的结构进行局部隔震——层间楼板隔震,它通常在设置精密仪器或计算机的楼层的楼板上再放置一层楼板,形成双楼板层,两层楼板间有一定的空间,形成自由通路层,以提供空调的冷风用空间和电缆配线空间,便于维修。
但由于仅将上层面板放置在支承脚上,地震时上层面板会发生偏移,机器易倾倒、移动或相互撞击。
因此,需对两块楼板间的自由通道层进行加固,并设法减小传向精密仪器或计算机等的地震能量。
一个有效办法是将上层面板支承在固定于大梁及小梁的支座上,这些大梁、小梁又支承在叠合橡胶隔震装置上,每8m^2~16m^2设置一台隔震装置,它实际上包括叠合橡胶支承和一组弹簧阻尼器一竖向螺旋弹簧和竖向阻尼器,以便减小上、下振动。
四周设有相互垂直的4个水平弹簧,用于控制面板能回归原来位置。
每台隔震装置均置于固定在结构楼板的滑板(钢板)上,通过装置底板与滑板间的摩擦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机器的水平振动。
为避免上层面板与
建筑物柱及墙的冲撞,在它们之间留出间隙,间隙尺寸以计算面板可能产生的相对位移大小来确定。
3 总结
尽管隔震结构至今已做到十几层的高度,但总的来说,在Ⅳ类场地土上采用隔震结构宜慎重,因为长周期地震动对隔震建筑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同时,隔震的考虑方法不易用于高度过高的和从外观看过于细长的建筑物。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建筑物产生过大的倾覆弯矩。
这时,采用在上部结构上设置各种阻尼器或调频机构等减震措施,对于耗散地震能量,减少结构地震反应是比较合适的。
所以,不同的结构,及不同的环境和要求,须有不同隔震设计方案,同时还需要和别的减震方案同时使用。
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较好的方法因为技术、材料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使其在使用上受到限制。
现在,隔震理论已发展比较完善,对于常用的隔震技术,对阻尼研究比较可靠有效,会有较大的突破。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今后应该更多的在材料和技术上加以创新和突破,各种高强度、高阻尼的复合材料应该被广泛的研发和使用,前途广阔的各种主动控制方法应该更加完善,使之简单化,加强其实用性研究。
参考文献
[01].王松涛、曹资编著,现代抗震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02].姜俊平、邵长荣、陈新之等,振动计算与隔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
[03].丰定国主编,工程结构抗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