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仁

合集下载

孔子论仁

孔子论仁

孔子论仁
“仁”是儒家道德的基础与核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具体内容,表现在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又云:“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又云:“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阳货》云:“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子路》云:“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又云:“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先进》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论语·雍也》云:“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宪问》云:“仁者必有勇”。

又云:“仁者不忧。

”孔子还从反面说明什么是仁。

如宰予反对三年之丧,孔子说他不仁。

不善于“处约”、“处乐”的人,孔子也说他不仁。

“巧言令色”,也是不仁。

“仁”与“不仁”还有很多内容和表现。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里仁》6、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公冶长》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论语关于仁的理解

论语关于仁的理解

论语关于仁的理解《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谓“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儒家讲求“慎独”、“修己安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中仁就是指克己复礼,孔子尤其强调教育的意义,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成为了伟大的圣人之一。

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

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

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学派核心为“仁” ,仁: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论语论仁孝

论语论仁孝

《論語》論仁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公冶長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

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谈论“仁”的名言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3.“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弟子《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制,就是仁了。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制的规定,就不要去听、去看、去说、去动。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协调分歧,但并不盲从;小人只会盲目附和,却不肯协调分歧。

”以上只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些名言的简要摘录,更深入的理解需要研读《论语》原著或相关学术著作。

《论语》论仁

《论语》论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 其疾之忧 。” 《为政》
2.不要忤逆父母,不要违背社 会道德规范和法律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 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
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 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仁之方也已。《雍也》
2.从消极方面来说,自己不想 要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 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 渊》
(三)统治者如何达到仁呢? (能做到5点即可)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 则足以使人 。”《阳货》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雍也》
• (二)几个问题
• 1. 孔子的“爱人”是有 鲜明阶级性的。
• 2.不能抹杀孔子对普通 人的关注。
• 厩焚。子退朝,曰 :“伤 人乎?”不问马。《乡党》
(四)为仁贵在坚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五)为了成就“仁”,不惜 献出自己的生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 身以成仁!”《卫灵公》
• 谢谢大家!
孝悌是仁的根本不敬何以颜渊问仁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关于仁的句子《论语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6、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公冶长》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论语中对仁的论述

论语中对仁的论述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

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对内,在自己家里.对外呢?那就是要“爱人”.怎样才能做到“孝悌”“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克己复礼”,要具备“恭,宽,信,敏,惠”等好的品质,同时为人处事还要小心谨慎,待人以诚,要能够“成人之美”.孔子与其弟子多次谈到“仁”,却从未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仁”的不同方面.正是这种不同角度的论述,表明“仁”的博大与内涵丰富.“仁”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

论语 仁的句子

论语 仁的句子

论语仁的句子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9.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11.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


1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
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4.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15.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7.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内涵和实践都有着详细的阐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关于仁的一些重要句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和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问自己是否为他人着想,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尽力学习道德修养。

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要求,正是仁的内涵之一。

其次,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义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先。

他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义为准则来对待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

这种以义为先的品质,正是仁所体现的。

另外,在《论语·述而》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仁的实践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感受来对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人做的事情。

这种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的做法,正是仁的具体实践。

此外,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仁的高标准要求。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努力成就他人的美好品质,而不是助长他人的恶劣行为。

这种积极向上的影响和引导,正是仁所体现的。

最后,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爱人者,与之礼;敬人者,与之类;忠信者,与之谋。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礼、类、谋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爱人、敬人、忠信的人应该以礼待人,以类似对待人,以诚实与他人相处。

这种以礼、以类、以谋的行为准则,正是仁所要求的。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都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的深刻理解和高尚要求。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的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仁的内涵和要求,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仁的句子

论语仁的句子

论语仁的句子1.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如有所毁者,其有所见矣。

”这句话是在论述仁的概念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谓人善恶,关注的是人的行为,看人所做的事情是否好或者不好。

子孟说:“人能无过与?”子曰:“能,不能,人之情也。

”这表示人都会犯错,需要体谅。

人具有善恶之分,如果只关注人的优点,就不会看到人的缺点,也无法帮助人改进。

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句话体现了仁的核心价值,为人。

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要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为了自己,不能惠及他人,那我们就会被认为是自私的人。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呈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尊重和坚守义务,而不是单纯地为追求私利而行动。

真正的君子不只是明白自己的利益,还懂得尊重他人,为了某个更高的原则而行动。

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的个人标准,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怎么样是正义的、公正的,并用这个标准来评估他人的行为。

如果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不应要求别人。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暴露了仁的道德感,真正的品德看重信任。

如果我们不坚定地坚持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如正直、公正和诚实,我们将失去信任,不再受到尊重和尊重。

6.子曰:“君子喻于事,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达了仁的社会标准,真正的君子是能够理解并关心社会问题的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从宏观、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寻求最符合公共利益的解决方案。

7.子曰:“君子所以言,不过也。

”这句话凸显了仁的交流标准,真正的君子在言行中表现出非常客观、公正、明确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就无法与人沟通。

真正的交流需要尊重他人,包容别人的观点,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关于论语中写仁的句子

关于论语中写仁的句子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关于论语中写仁的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中写仁的句子,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11、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8、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9、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0、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3、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1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9、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20、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1、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22、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中109条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109条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109条关于仁的句子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好比你自己不喜欢吃榴莲,那你也别硬塞给别人呀!这就是仁的一种体现呀。

2. “仁者爱人”。

想想看,当你真心关爱身边的人,像父母对孩子那般无微不至,这难道不是仁吗?
3. “克己复礼为仁”。

你要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各种规范,不就像一个君子一样做到仁了吗?
4. “刚毅木讷近仁”。

那些看起来老实巴交但很坚毅的人,不就有点接近仁的感觉吗?
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不就像那些为了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们,他们多有仁心啊!
6.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真正有仁德的人会安心于行仁,聪明的人会利用仁,这多有道理呀!
7.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正确地喜欢人、厌恶人,这不是很深刻吗?
8.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要是一心追求仁,那肯定不会做坏事啦,这不是很明显吗?
9. “当仁,不让于师”。

遇到该做的仁义之事,连老师都不用谦让呀,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
10.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离我们远吗?你要是真的想做到仁,那仁马上就来了呀!
我觉得中关于仁的这些句子真的太有智慧了,能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启示,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论语》中谈到的“仁”(注释)

《论语》中谈到的“仁”(注释)

《论语》中与“仁”相关的内容:《论语·学而》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孝,《说文》:“善事父母者。

”儿女与父母的关系。

弟,悌也,《说文》:“善兄弟也。

从心弟聲。

”兄弟之间的关系。

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令:美善。

《说文解字注》:“令、善也。

”《论语集解》:“令色,善其颜色。

”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亲仁,指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

《论语·八佾》四、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按照儒家的理解,“不仁”之人,就不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人,所以“礼”“乐”也就无从谈起。

《论语·里仁》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释:里,居处、住处。

里仁,居住于有仁者之处,或与仁者住在一起。

处。

相处。

择不处仁,不选择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或相处。

知,同“智”。

得知,得到智慧,或具有智慧(之人)。

六、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说文解字注》:“缠束也。

束者、缚也。

引申爲俭约。

”可解为:简朴、朴实。

乐,指精神境界的自由与快乐。

知者,同智者。

七、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好,《说文解字注》:“好本謂女子。

引伸爲凡美之偁。

凡物之好惡、引伸爲人情之好惡。

”。

解为:喜爱。

恶,《说文解字注》:“過也。

人有過曰惡。

有過而人憎之亦曰惡。

本無去入之別。

後人強分之。

”朱岩案:孔子之“仁”,非善恶不分之“仁”,而有其道德上的标准。

故有“以直报怨”之说。

八、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苟,如果、假设。

朱岩案:恶,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从主体自身的角度,解释为:过错、过失;二是从客体对方的角度,解释为:憎恶、讨厌。

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中阐释仁的语句

论语中阐释仁的语句

论语中阐释仁的语句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像你不喜欢被人嘲笑,那你也别去嘲笑别人呀!比如在和朋友相处时,你不想朋友对你乱发脾气,那你自己就不能对朋友乱发脾气嘛!2. “仁者爱人。

”哇,这多简单直白呀!就好像你对身边的人都怀着关爱之心,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去爱护他们,这就是仁呀!比如看到同学遇到困难,主动去帮忙,这就是在践行仁呢!3. “克己复礼为仁。

”嘿,这不是说要约束自己,让自己符合礼仪规范就是仁嘛!好比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遵守秩序,这就是做到了克己复礼呀!4.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哎呀呀,想想看,如果能在生活中做到恭敬、宽容、诚信、敏捷、恩惠,那可真是太了不起啦!就像你对长辈恭敬,对朋友宽容,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做到,做事敏捷不拖拉,还经常帮助别人,这不就是在实践仁嘛!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哇塞,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呀!就如同那些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们,他们就是在用生命诠释仁呀!6. “当仁不让于师。

”哈哈,就是说在面对仁的时候,连老师也不能退让呀!就像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观点更符合仁,那就勇敢地表达出来,不要因为对方是老师就不敢说啦!7.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咦,原来仁并不遥远呀!只要你想去追求仁,它马上就会来到你身边呢!就好像你突然想要做个善良有爱的人,然后你开始行动,仁就跟着你啦!8.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哇哦,这就是说自己想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发达呀!就好比你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你也帮助同学一起进步,这就是在体现仁嘛!9.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哎呀呀,那些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久地处于穷困或安乐之中的呀!就像有的人在贫困时就会做坏事,在富裕时就会骄纵,这就是不仁呀!10.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嘿嘿,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喜欢谁,讨厌谁呀!比如看到善良的人就特别喜欢和亲近,看到作恶的人就会很反感,这就是仁的表现嘛!我觉得中关于仁的这些语句真的是太有智慧啦,它们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呀!。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句子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9、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0、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14、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巧言令色,鲜矣仁!1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18、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9、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0、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2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3、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2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论语》论“仁”

《论语》论“仁”

《论语》论“仁”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

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可见为仁并不难。

但孔子从来没有以仁赞许当时的任何人,就算是他本人,也从不敢以仁自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仁又不容易做到。

说仁不容易做到,是把“仁”作为一种完美的道德境界来理解,这种境界完美地体现“仁”的观念,达到这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行为就都能完美地体现出“仁”;说为仁不难,是把“仁”看做向作为道德境界的“仁”前进的具体进程,或者说是实践活动,尽管“仁”的境界很难达到,但向着这个境界有所前进,则并不是难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人们不能因为“仁”的境界难以达到而不敢向这一境界努力,不能因为某些具体的努力容易为而不屑为,也不能将向“仁”这一境界前进中达到的某些阶段错当成“仁”的境界而停止前进。

人们都应该不断地向“仁”这一境界努力,《里仁》云:“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达
到这一境界固然难,坚持下去也不容易。

孔门弟子之中,颜回也只能“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以仁自许,但坚持不断地为仁,则是他平生自负之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而已矣。

”因此,为仁贵在坚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上图)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 夷(下图)。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也不肯继承,亦逃之。 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 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 7.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 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 “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 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 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1,朱熹注:苟,誠也。志者,心之所之也。 其心誠在於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楊氏 曰:“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 惡則無矣。” • 2,董仲舒《春秋繁露· 玉英篇》:“難者曰: 為賢者諱皆言之,為宣、穆諱獨弗言,何 也?曰:不成於賢也。其為善不法,不可 取亦不可棄。棄之則棄善志也,取之則害 王法,故不棄亦不載,以意見之而已。茍 志於仁無惡,此之謂也。”《鹽鐵論· 刑德 篇》:“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 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
•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 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 重,非毅無以致其遠。 • 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 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可謂遠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則無規 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 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 遠到。”
“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 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山東曲阜還有 “複聖廟”。 •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發,回也不愚。”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與女弗如也。” •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 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 沛必於是。” • 1,前兩句: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於富貴 則不處,於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 • 2,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言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 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何 所成其名乎? • 3,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終 食者,一飯之頃。造次,急遽苟且之時。顛沛,傾覆流離 之際。蓋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貴、貧賤、取舍之 間而已也。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 於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然取 舍之分明,然後存養之功密;存養之功密,則其取舍之分 益明矣。
• 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 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 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 被髪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 瀆而莫之知也。” • 馬融: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帥諸侯以尊周 室,一正天下。 • 馬融:“微,無也。無管仲,則君不君,臣不臣, 皆為夷狄。” • 王肅:“經,經死於溝瀆中也。管仲、召忽之於 公子糾,君臣之義未正成,故死之未足深嘉,不 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難,亦在於過厚,故仲尼但 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當死。”
复圣庙原建于曲阜城东北三公里的五泉庄元年)落成。明代多次 重修,1507年(明正德二年)鼎新修建,奠定了现存规模。
•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 者樂,仁者壽。” • 知者樂水: • 包咸:知者樂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 • 朱熹: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 • 《韓詩外傳》: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曰: “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 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 曆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 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詩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 樂水之謂也。
• • •
何晏: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 朱熹: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 《韓詩外傳》:問者曰:“夫仁者何以樂於山也?” 曰:“夫山者、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 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嵷乎天 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 詩曰:“太山岩岩,魯邦所瞻。”樂山之謂也。
《論語》論仁
• 八佾第三 •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 如樂何?” • 1,人不仁,必不能行禮樂。 • 人不仁,就算有禮樂的形式,也沒意義。 • 2,仁,內心的道德;禮、樂,外在的規則。 內心的道德必須和外在的規則結合起來。 • 3,舉例:日常的禮貌、秩序 • 主旨:內心的道德必須和外在的規則結合 起來。
文天祥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 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正气歌的视频 /b/93046191257486441.html • 正气歌合唱 • /b/9429181274477892.html
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 孔安國:“齊襄公立無常,鮑 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 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襄 公從弟公孫無知殺襄公,管夷 吾、召忽奉公子糾出奔魯。齊 人殺無知。魯伐齊,納子糾。 小白自莒先入,是為桓公,乃 殺子糾。召忽死之。” • 九合諸侯:實際上是十一次, 九指多次。 • 不以兵車,言不假威力也。 • 如其仁,言誰如其仁者,又再 言以深許之。蓋管仲雖未得為 仁人,而其利澤及人,則有仁 之功矣。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 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1,不可以久處約:久困則為非。 • 2,不可以長處樂:必驕佚。不可令久長處於富貴 逸樂,若久長處樂,則必驕佚。 • 3,仁者安仁:惟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 • 4,知者利仁: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 •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朱熹注:唯之為言獨也。蓋無私心,然後好惡當 於理,程子所謂“得其公正”是也。遊氏曰: “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 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 好惡也。”
• 公冶長第五 •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 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1,不知:孔注:“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皇疏》引範寧:“仁 道宏遠,仲由未能有之,又不欲指言無仁,非獎誘之教,故托云不知 也。” 2,賦:兵賦也。 3,千室之邑:《說文》:“邑,國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凡邑,有宗廟先王之主曰都,無曰邑。”邑即指民戶居住之地。 4,百乘之家:“家”指有采地的卿大夫。卿大夫受封一定的土地,稱 為采邑或采地。百乘之家即指有車百乘的卿大夫。 5,宰:“家臣。”卿大夫可以派人去管理自己的采邑,這些人就是他 的家臣。 6,赤:公西赤,孔子弟子,字子華,小孔子四十二歲。 7,束帶立於朝:《馬注》:“有儀容,可使為行人。”《皇疏》引範 寧:“束帶,整朝服也。”古人無事則緩帶,有事則束帶。公西華束 帶立朝,當有事之際,倉卒立談,可以服強鄰。 8,賓客:《皇疏》引範寧:“鄰國諸侯來相聘享也。”指各諸侯國之 間往來的行人使者。《周禮•秋官司儀》:“凡公侯伯子男相為賓, 公侯伯子男之臣相為客”,鄭玄注云“大曰賓,小曰客”。
• 擇不處仁,焉得知?” 1,里:里者,民之所居。 2,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仁者之里”,即 有仁人居住的地方;第二種是“有仁厚之俗”, 即風俗淳樸的地方。 3,擇不處仁,焉得知:鄭玄:“求居而不處仁者 之里,不得為有知。”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 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 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 所以居處子也。” 複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 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 “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蒯瞆謀殺靈公夫人南子,不能,而出奔宋,公 薨,而國人立蒯聵之子輒。於是晉納蒯聵而輒拒 之。時孔子居衛,衛人以蒯聵得罪於父,而輒嫡 孫當立,故冉有疑而問之。 • 怨,猶悔也。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其 君乎?故子貢不斥衛君,而以夷、齊為問。夫子 告之如此,則其不為衛君可知矣。蓋伯夷以父命 為尊,叔齊以天倫為重。其遜國也,皆求所以合 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 則視棄其國猶敝蹝爾,何怨之有?若衛輒之據國 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語明矣。程子曰: “伯夷、叔齊遜國而逃,諫伐而餓,終無怨悔, 夫子以為賢,故知其不與輒也。”
• 諸葛亮《後出師表》: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 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 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 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 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15.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 以成仁。” • 朱熹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則成德之人也。 理當死而求生,則於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 德也。當死而死,則心安而德全矣。程子曰: “實理得之於心自別。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 得非也。古人有捐軀隕命者,若不實見得,惡能 如此?須是實見得生不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也。 故有殺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個是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