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合集下载

磺胺类(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磺胺类(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磺胺类(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磺胺类药物是叶酸合成抑制剂,由于价廉和对泌尿道、沙眼等病原体感染的疗效而一直被使用。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苯甲酸(PABA)的结构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因而阻止了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磺胺类是广谱抗菌剂,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选择性抑制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沙眼衣原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衣原体等,以及放线菌、肺囊虫和奴卡菌属等。

大多数全身应用的磺胺类药物口服易吸收,可广泛渗入全身组织及胸膜液、腹膜液、滑膜液、房水、唾液、汗液、尿液、胆汁等各种细胞外液中,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也能进入乳汁和通过胎盘屏障。

二适用范围1.全身感染可选用口服易吸收磺胺类,用于脑膜炎、中耳炎、单纯泌尿道感染,也用于包涵体结膜炎、沙眼、奴卡菌病、弓形虫病等的治疗。

还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的链球菌感染和风湿热复发。

2.肠道感染治疗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如节段性回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

3.其他用于皮肤组织的烧伤和创伤感染,但可引起耐药菌或真菌的二重感染。

三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常见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斯-约二氏综合征。

2.血液系统反应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这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应用磺胺药后易于发生;也可见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3.肝损害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

4.泌尿道损害多见结晶尿、疼痛、血尿等。

可提高尿液PH值,多饮水等预防。

5.其他偶见核黄疸、结晶尿等。

四注意事项对本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新生儿、两岁以下的婴儿及妊娠妇女禁用。

由于本类药物阻止叶酸的代谢,加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叶酸盐的缺乏,所以该病患者禁用本类药物。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磺胺类药物的性状特点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性状特点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性状特点综述[摘要]我国磺胺类药物生产基础较好,并已成为全世界磺胺类药物的头号产销大国,预计今后其国内外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从磺胺类药物的性状出发,介绍了其各大类的作用机理,抗药性以及使用原则等.[关键词]磺胺类化学结构分类性状作用机理抗药性特点不良反应使用原则[Abstract] There is a good production foundation of sulfonamides in China , which has become t he number one p 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unt ry for the sulfonamides1 It is expected t hat t here are still big potential developmental market for t he sulfonamides bot h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 of sulfa drugs starting on its major role of 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and the use of principle.[Keywords] Sulfonamides; Chemical structure; Categories; Traits; Mechanism; Resistance; Features; Adverse Reactions ;Use principles.前言:磺胺类(sulfonamides)是人工合成的防治全身性感染的第一类有效的化疗药物,以后随着各类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的问世,磺胺类的治疗地位逐渐被取代.但磺胺类药物仍有其独特的优点,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鼠疫)具有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一、概述磺胺类药物属广谱抑菌药,曾广泛用于临床。

【化学及分类】磺胺药是人工合成的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药物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

磺胺药分为三类,包括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肠道易吸收类、用于肠道感染的肠道难吸收类如柳氮磺吡啶以及外用磺胺类如磺胺米隆(SML)和磺胺嘧啶银(SD-Ag)。

其中肠道易吸收类又根据药物半衰期,进一步分为短效类:磺胺异噁唑(SIZ)和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类: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噁唑(SMZ),以及长效类:磺胺多辛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

【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最敏感的是A 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氏菌和诺卡菌属;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也对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滋养体有抑制作用。

但是,对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无效,甚至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

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作用机制】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必须以碟啶、对氨苯甲酸(PABA)为原料,在二氢蝶酸合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后者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

在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下,二氢叶酸被还原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活化后,可作为一碳基团载体的辅酶参与嘧啶核苷酸和嘌呤的合成。

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的结构相似,可与之竞争二氢蝶酸合酶,阻止细菌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PABA与二氢叶酸合酶的亲和力比磺胺药强数千倍以上,使用磺胺药时,应首剂加倍。

脓液或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也能水解产生PABA,它们均可减弱磺胺药的抗菌作用。

【耐药性】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体内过程】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体内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95%,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磺胺类药物的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

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

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

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

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

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

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

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

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

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

什么是磺胺类药物

什么是磺胺类药物

什么是磺胺类药物药物多种多样,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到底治疗什么疾病?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什么是磺胺类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磺胺类药物的定义磺胺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

特别是1969年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发现以后,与磺胺类联合应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治疗范围扩大,因此,虽然有大量抗生素问世,但磺胺类药仍是重要的化学治疗药物。

1935年磺胺类药正式应用于临床。

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体内分布广、制造不需粮食作原料、产量大、品种多、价格低、使用简便、供应充足等优点。

尽管目前有效的抗生素很多,但磺胺类药在控制各种细菌性感染的疾病中,特别是在处理急性泌尿系统感染中仍有其重要价值。

磺胺类药易产生耐药性,在肝内的代谢产物──乙酰化磺胺的溶解度低,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肾的毒性,因此用药时应该严格掌握剂量、时间,同服碳酸氢钠并多饮水。

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经长期高度选择,有些毒性大的磺胺药逐渐被淘汰,如磺胺噻唑(ST)、磺胺甲基嘧啶(SM)、磺胺甲氧达嗪(SMP)。

实际用于临床仅3~4种(SD、SIZ、SMZ、SA),虽然许多细菌对磺胺药产生抗药性,但由于磺胺类药物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而且也不会产生象广谱抗生素常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故磺胺敏感菌仍主要选用磺胺药来治疗,其效价与抗生素相当或更高些。

磺胺药的普通给药方法是定时间隔口服,为尽快达到足够的有效血药浓度,开始时宜加倍剂量。

又因这些药物排泄较快,要维持血药浓度就必须反复多次给药。

临床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各种磺胺药中,以SD渗入脑脊液的浓度最高,故治疗脑膜炎时,首选SD。

轻症可口服给药。

重症用其钠盐作静脉注射。

②尿道感染。

一般选用溶解度较大、原形从尿中排出多的磺胺药。

常用SIZ、SMZ。

SMZ常与抗菌增效剂(TMP)按5:1比例,制成复方新诺明片,抗菌作用可增数倍到数十倍。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是人类寻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及其对医学的巨大贡献。

一、磺胺类药物的起源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当时,药学家们发现磺胺化合物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开始着手研究这类化合物的药理学效应。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磺胺类药物被证明能够有效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等。

二、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细菌细胞需要叶酸来合成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生物分子,而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叶酸的合成酶,从而干扰了细菌的正常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细菌感染疾病。

它们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磺胺类药物的优点是广谱性强,疗效稳定可靠,对各类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磺胺类药物也有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

四、磺胺类药物的发展与挑战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和应用,磺胺类药物的地位逐渐被其他抗菌药物所取代。

一方面,一些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导致其疗效下降;另一方面,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涌现也使磺胺类药物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总结: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为人类医学带来了重大突破,它们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磺胺类药物正逐渐被更为先进的抗菌药物所取代。

未来的医药领域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新的疾病挑战和药物耐药性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们对磺胺类药物的了解提供一定的帮助。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简史于1932年,偶氮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被合成后,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5 庙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

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和败血症/ 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磺胺类用于战伤救治方面也有相当的效果。

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

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

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

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

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

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

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二、磺胺类的化学结构及主要药物磺胺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酞胺。

(一)基本结构中的氨基必须在磺酸胺必须在磺酸胺的对位才有抗菌作用。

(二)一般常用磺胺都是以各种化学基团取代磺酞胺基中一个氢原子的衍生物。

(三)若在对氨基中的一个氢原子被取代,则抗菌作用减弱,且难自肠内吸收,而必须在肠内再离解出原来的氨基才发挥其药理作用。

如酞磺胺唾哇(PST)及唬拍酞磺胺唾哇(SST)等,皆属此类。

临床上仅利用其在肠道内发挥作用。

又如磺胺乙酞(磺胺醋,SA)也是在磺酞胺处取代一个基团。

磺胺类药物在机体内被乙酞化为无效的乙酞磺胺时,则是在对氨基处取代一个基团。

磺胺类药物分析

磺胺类药物分析

40mL溶解后,加偶氮紫指示液3滴,用甲醇钠
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恰显蓝色,并
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甲醇钠
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6.73mg的C11H13N3O3S。
c甲醇钠 (V V0 ) T 103 0.1 磺胺异噁唑含量 % 100% W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1. 磺胺类药物片剂:分光光度法 2. 磺胺类药物复方制剂:双波长分光 光度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磺胺类药物的复方制剂的含量
复习重点
• 鉴别:硫酸铜(黄绿-紫);芳香第一胺(猩红)
• 检查:酸度;碱性溶液中的澄清度与颜色
• 含量测定:
• (2)与硫酸铜试液的反应 (铜盐反应)
• (3)取代基的反应(生物碱沉淀反应)
• (4)红外光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
(1)芳香第一胺的反应
N+ NClH2N SO2NHR + NaNO2 + 2HCl SO2NHR
HO N+ NClOH + SO2NHR NaOH N N + NaCl + H2O (橙黄到猩红色) SO2NHR
• ③ 防止生成偶氮氨基化合物,而影响测定结

• 芳胺类药物与盐酸的mol比为:1:2.5~6
二.非水溶液滴定
• 含磺酰亚氨基-SO2-NH-R,其N上的 H具有一定酸性(R吸电子效应越强,N 上的H越易失去,酸性越强),故可用非 水酸碱滴定法测定。
测定磺胺异噁唑
• 取供试品约0.5g,精密称定,加二甲基甲酰胺
H2N
O S O
Na N COCH3 , H2O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一、引言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基本结构为磺酰胺
结构。

本文将对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二、磺胺类药物的定义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含有磺酰胺结构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代谢途径中对叶酸的合成而达到杀菌
效果。

三、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1. 磺酰氨基团:磺胺类药物中最为重要的结构特征就是含有磺酰氨基
团(-SO2NH-)。

这个结构特点使得该类药物具有了广泛抗菌活性。

2. 芳香族环:大多数磺胺类药物还含有芳香族环,如苯环、噻唑环等。

这些环可以影响分子的电子密度和空间排布,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3. 偶极性: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极性官能团,因此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
解度。

4. 可酸性:磺胺类药物的磺酰氨基团可以与水分子发生酸碱反应,因
此在不同的pH值下其溶解度也会发生变化。

四、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根据其分子结构和抗菌谱,磺胺类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短效磺胺类药物:如甲氧苄啶、乙硫异噻唑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度感染和预防手术感染。

2. 中效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甲氧苄啶钠等。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

3. 长效磺胺类药物:如长效甲氧苄啶、长效乙硫异噻唑等。

这些药物具有长时间的抗菌作用,适合治疗慢性感染和预防复发性感染。

五、结论
总之,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基本结构为磺酰胺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十分复杂,需要临床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磺胺类药物的概述

磺胺类药物的概述
药物分析/典型药物分析
磺胺类药物的概述
在人和细菌的斗争史上,抗菌药物磺胺的故事在守
两方的记忆里,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对细菌 来说,磺胺是它们的勋章,记录着在漫长历史中 克服的又一个危机,也标记着一场最为惨烈的战 争的开端;而对我们而言,磺胺给予了我们从代 谢拮抗寻找新药的灵感。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及发展史
围的极大兴趣。
(一)第一时期: 1945年前研究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磺胺结构及取代基团对抗菌活性影响 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将重点转移到青霉素上,而使磺胺的研究工作一度 停止。直到50年代,人们认识到青霉素的一些缺点,又重新开展对磺 胺类药物的研究。 (二)第二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减轻对 肾脏的损害和降低副作用。在此基础上寻代中效乃至长效的磺胺类药 物。
1908年,德国化学家Gelmo合成了对氨基苯磺酰胺。
对氨基苯磺酰胺 1932年,Domagk在研究偶氮染料的抗菌作用时,发现了名
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可以使鼠、兔不受链球菌和葡萄 球菌的感染。
1935年,Foerster公开了首次使用百浪多息治疗葡 萄球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临床结果,引起了世界范
复方新诺明
– 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按5:1配伍
– 抗菌作用增至数倍数十倍
– 应用范围也扩大
OO
O
S
N
N
H
H2N
磺 胺甲噁 唑
SM Z,新诺 明
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极为相似——竞争性拮抗
O
H
O
H
0.23nm O
N H
0.24nm
RN S O
N H
0.67nm
0.69nm
代谢拮抗

磺胺类药物有哪些以及其特性

磺胺类药物有哪些以及其特性

【注解】磺胺药为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有(如磺胺嘧啶)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较为稳定、不易变质等优点。

可分为3类。

(1)全身感染用磺胺:本类药物口服后均可吸收,但其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不同。

可分为短效磺胺、中效磺胺和长效磺胺3类。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中效磺胺,常用磺胺甲和磺胺嘧啶两种。

(2)肠道磺胺:本类磺胺口服后吸收甚少,主要在肠道中起抑菌作用,有磺胺脒、琥磺噻唑、酞磺噻唑、酞磺醋胺(息拉米)等。

(3)外用磺胺:主要有磺胺醋酰钠、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等。

【药性功效】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作用较强。

【禁忌事项】患者在使用磺胺药物时应当注意以下9条原则。

(1)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磺胺药物过敏者、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应禁止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当避免使用。

不足2个月的婴儿也属于绝对禁用范围。

老年患者应当避免使用,如确有指征,则须权衡利弊后应用。

(2)磺胺药对链球菌之类的细菌虽然有很好的疗效,可是对另外一些细菌却以无能为力。

而且,一些原来能够制服的细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性,一旦耐药性产生,所有的磺胺药都会失效,这时要迅速更换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3)用药期间还应当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尿液情况;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必要时可测定患者的血药浓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叮嘱患者多喝水,保持高尿流量。

服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者,应定期检查尿液,以减少结晶尿发生的可能性,必要时可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4)使用磺胺药物首剂应加倍,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维持量(即正常量),待症状消失后,最后给予2~3次最小量,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防止细菌反弹。

用药期间切记不可任意加大用药量、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疗程,以防药物蓄积中毒。

(5)磺胺药也常与抗生素配伍应用。

严重的全身感染应首选抗生素,磺胺药只能作为次选药;磺胺药特别是复方增效磺胺制剂,不能与多种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碳酸氢钠、氯化钙、氯丙嗪、维生素C、维生素B1、复方氯化钠溶液等配伍,须单独使用。

复习总结磺胺类药物

复习总结磺胺类药物

复习总结磺胺类药物篇1:复习总结: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结构:具有芳氨基和磺酰胺基,多为两性化合物,药物具有一定酸性。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的n4上无取代基,为芳伯氨基。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n1上的含氮杂环,具有碱性,可以和有机碱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

鉴别:1.芳伯氨基的反应重氮化-偶合反应。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都有此反应。

与芳醛的缩合反应。

本类药物的芳伯氨基可和芳醛(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香草醛、水杨醛等)在酸性溶液中缩合为有色的希夫氏碱。

如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在酸性溶液中生成黄色希夫氏碱。

2.与硫酸铜的成盐反应。

本类药物磺酰胺基上的氢原子比较活泼,具有酸性,可以和金属离子(如cu2+、ag+、co2+等)生成难溶性沉淀。

磺胺甲噁唑:草绿色。

磺胺嘧啶:黄绿色→紫色。

3.n1取代基的反应。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n1上均为含氮杂环取代,有一定碱性,可以和有机碱沉淀剂生成沉淀。

如磺胺嘧啶可和碘化铋钾试液、碘-碘化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

4.红外光光光度法。

磺胺甲噁唑的含量测定:亚硝酸钠滴定法。

滴定前加溴化钾2g作为催化剂,可加快滴定反应速度。

为避免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形成的亚硝酸挥发和分解,滴定时应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2/3处。

永停法指示终点。

磺胺嘧啶片、磺胺二甲嘧啶片的片剂要检查溶出度,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的含量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关键是选择测定波长(λ2)和参比波长(λ1)。

波长选择的原则是:干扰组分在λ2和λ1处的吸收度应相等。

测定组分在两波长的δa尽量大……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的含量测定:测定波长(λ2):257nm,在304nm波长附近(每间隔0.5nm)选择等吸收点波长作为参比波长(λ1),要求δa=aλ1—aλ2=0.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公式为:tmp的测定是以盐酸-氯化钾溶液为溶剂,以239nm作为测定波长(λ2),用smz对照液的稀释液在295nm附近选择等吸收波长作为参比波长(λ1)。

磺胺类药物——精选推荐

磺胺类药物——精选推荐

§4、磺胺类药物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其在药物化学上的重要意义磺胺类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

磺胺药物的母体——对氨基苯磺酰胺,最早为偶氮染料中间体,未应用于医药方面。

直到1935年才发现,含有磺酰氨基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对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毒性猛烈的溶血性链球菌及其它细菌感染的疾病有高度的疗效。

NH2H2N N = N SO2NH2这对于治疗细菌传染的疾病,即化学治疗是一较大的收获。

当时认为百浪多息的奏效原因是基于结构中的偶氮键的染色作用,因此合成了一系列的偶氮化合物,发现有磺酰氨基的化合物才有抗链球菌的作用,从而动摇了偶氮基团是“生效基团”的说法。

用对氨基苯磺酰胺作抗菌实验,发现效力强,毒性也较低,与百浪多息不同处为体外也有效。

以后又从服用百浪多息的动物尿中分离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进一步说明百浪多息在体内先转变成对氨基苯磺酰胺后,才有制菌作用。

肯定了对氨基苯磺酰胺是这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化学结构与制菌作用关系的研究。

根据大量磺胺衍生物的结构与药理,临床实践的结果,归纳出以下的构效关系规律:1、对氨基苯磺酰胺基是必要的结构,即苯环上的两个取代基彼此处于对位。

邻位或间位异构体均无制菌作用。

2、苯环上其它位置引入其它基团,均使其制菌效力降低或失去。

3、N1取代基对制菌作用影响很大。

如为酰基取代、则以低级的脂肪酰基疗效较好。

杂环取代衍生物,作用一般均较磺胺为强,毒性也较低。

能产生较好药效的杂环有噻唑、嘧啶、异噁唑、吡嗪等。

杂环上有取代基时,以甲基、甲氧基最常见。

如果N1上两个氢原子都被取代时,效力降低,因此在N1上保留一个氢原子是必要的。

4、芳伯氨基是产生制菌作用的必要基团。

如N4上的取代基在体内易被水解或还原为游离氨基时,则仍有制菌作用。

否则活性降低和消失。

如氨基为烃基、羟基、磺酸基、氯原子等所取代,则完全失去制菌作用。

二、典型药物的合成1、磺胺甲基异噁唑、又名新诺明、SMZ。

磺胺类结构

磺胺类结构

磺胺类结构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合成的抗生素,被广泛使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分子中含有磺酰基团,这使它们能够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对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磺胺类药物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磺胺类药物包含多种不同的药物,但它们的结构中都含有磺酰基团。

这个基团由硫原子、两个氧原子和一个芳环组成。

常见的磺胺类药物有磺胺嘧啶、磺胺乙磺嗪、磺胺甲氧嘧啶、磺胺噻唑等。

这些药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如下图所示:其中,R1、R2、R3、R4为不同的官能团。

这些磺胺类药物中的氮原子与细菌的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对氨基苯磺酰乙酰氨酸进行竞争,从而干扰了细菌的代谢过程,导致细菌无法生长繁殖。

2.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原理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基于共生关系,其分子中的磺酰基与细菌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对氨基苯磺酰乙酰氨酸竞争结合,从而抑制了戊二酰辅酶A(CoA)到苯甲酸的合成。

这导致细菌无法制造必要的蛋白质和核酸,无法进行必要的代谢和细胞分裂,因此无法生长繁殖。

磺胺类药物主要适用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细菌,特别是对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不是单一的,它既可以直接干扰细菌的代谢,也可以间接地诱导细菌的突变和进化。

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一些病菌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这就要求医生在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时,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挑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总之,磺胺类药物的结构简单,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感染,但它的应用存在风险,需谨慎使用,以免导致患者抗药性或其他不良反应。

磺胺类药物发展历史

磺胺类药物发展历史
磺胺类药物发展历史
1.磺胺类药物概述 磺胺类药物的母体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 SN),最早是合成偶氮染料的中间体,1908年已经 被合成,但当时无人注意到它的医疗价值。直到 1932年,多马克发现含有磺胺结构片段的磺胺米 柯定 (盐酸盐为百浪多息),可以使鼠、兔免受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并次年报告了第一例 用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引起了 世界范围的极大兴趣。H2NNN来自SO2NH2NH2
百浪多息 百浪多息:体外无效,在机体内经代谢产生对氨 基苯磺酰胺才具有抑菌作用
R1 HN
4
SO2NH R2
1
对氨基苯磺酰胺
对氨基苯磺酰胺是这类药物生效的基本结构
2.磺胺类药物发展历史
⑴磺胺类药物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合成了大
量苯磺酰胺衍生物,并进行了抗菌活性的筛选工 作。据1950年统计,合成的磺胺类药物已达6000 多种,在临床上使用的约有20多种,如磺胺嘧啶、 磺胺醋酰钠、磺胺噻唑等。
⑵1951-1958年又合成了磺胺甲恶唑、磺胺索嘧
啶等溶解度高、毒性较低的药物。特别是青霉素 过敏、耐药等方面的的缺陷使得磺胺类药物又收 到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

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

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

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

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

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

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

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

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

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
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

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2、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磺胺药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10余种,根据肠道吸收程度和临床用途,分为三大类,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包括(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性的感染治疗,比如、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②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

比如酞磺胺噻唑(PST)等,因为这类药能在肠道内保持较高的浓度,所以只要用于肠道的感染如肠炎,③外用磺胺药。

包括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盐(SD-Ag)、甲磺灭脓(SML),这些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杂、眼科疾病等[4]。

3、磺胺类药的抗菌机理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在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

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6 ]。

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由于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的防御能力。

4、磺胺类药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原则
动物全身性的感染:(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用于巴士杆菌病、乳腺炎、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动物肠道感染:磺胺琥珀先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

动物局部感染: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银。

动物尿路感染: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

球虫:磺胺恶喹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地索辛。

脑炎:磺胺嘧啶、
乳腺炎:磺胺二甲嘧啶[1] 。

剂量原则:首次倍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以后维持量,症状消失后2到3天。

5、耐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下降甚至消失。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

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改变,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丛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传播。

当与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

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交叉抗药性,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另一种磺胺药也无效。

但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抗药现象。

药物在动物体内的阶段有、、、,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故要保证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

口服磺胺药主要在小肠吸收,血药浓度在4~6小时内达到高峰。

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

多数磺胺药能透入中。

药物吸收入血后有相当一部分与结合,结合后的磺胺药暂时失去抗菌作用,不能透入到脑脊液中,不被肝代谢,不被。

但结合比较疏松,时有小量释放,故不影响药效。

长效磺胺与高,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

磺胺药还能透入积液和其他积液,以及
通过进入胎循环,故用磺胺治疗应慎重[ 5]。

磺胺药主要在肝内代谢,部分与糖醛酸结合而失效,部分经过乙酰化形成乙酰化磺胺而失效。

磺胺乙酰化后,溶解度降低,特别在酸性尿中溶解度更小,易在尿中析出结晶,而损害。

各种磺胺药的乙酰化程度不同。

磺胺药(难吸收的除外)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

以原型和乙酰化磺胺以及少量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从尿中排出。

6 、磺胺药的不良反应
①。

最常见为、药热。

一般在用药后5~9天发生,特别多见于。

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因此当病人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过敏后,换用其他磺胺药是不安全的。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

长效类磺胺药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停药数天血中仍有药物存在,故危险性很大[6 ].。

②。

由于乙酰化磺胺溶解度低,尤其在尿液偏酸时,易在中析出结晶,引起、尿痛、尿闭等症状。

为预防此的发生,可采取下述措施来预防:加服碳酸氢盐或柠檬酸盐使尿液碱化,增加排出物的溶解度;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也可降低排出物的浓度;老人和不良者应慎用。

③造血系统的影响。

磺胺药能抑制白细胞形成,引起。

偶见粒细胞缺乏,停药后可恢复。

长期应用磺胺药治疗应检查血象[3]。

对先天缺乏6-磷酸脱氢酶者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磺胺药可通过母体进入循环,与游离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核黄疸。

对孕妇、新生儿尤其不宜使用。

④和反应。

多由于磺胺达到足量所致。

小结
磺胺类药自发现以来就一直用于对抗细菌感染的疾病治疗,在抗生素药广泛应用的时代仍然的持续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磺胺类药的了解也将越来越深入,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虽然磺胺类要抗菌效果好,副作用也比较小,但是也要注意合理科学的使用磺胺药物,再好的药使用不当都会引起毒性反应,所以,用药前首先要对磺胺药有一定的了解,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保证充足的饮水,增加尿量,促进药物排出。

参考文献:
[1] 专着:杨雨辉兽医药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0 211~214
[2] 专着:李乐药理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4 45~56
[3] 专着:磺胺药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6 3~5
[4] 专着:连群磺胺类之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52-07
[5] 期刊:刘传芳服用磺胺类药物应注意家庭医学杂志,2000,第7期 5~7
[6] 期刊:磺胺类药物服用八项注意 2012 1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