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清朝画家郑板桥所绘山水画卷中的一幅,该画作于18世纪早期。

整幅画卷长达六米,宽一米左右,展示了郑板桥独特的画风和技巧,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山水为主题,画面中山峰巍峨挺立,云雾缭绕。

绘画采用了意境深远的视角,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山峦间的清凉和宁静。

画中墨色浑厚,富有质感,勾勒出了山石的凹凸纹理,给人以虚实相间的错觉。

整幅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央的山间溪流。

清澈的溪水从山峰间倾泻而下,形成了一道奔腾的瀑布。

溪水从高处跌落而下,波涛汹涌,喷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七彩光芒。

水花溅起的水雾在画面中空灵飘渺,仿佛画家以画笔勾勒出了大自然中独特的韵味。

此外,画面中的细节描绘也十分精细。

画家细致刻画了山石上的花草植物,似乎能闻到花香和泥土的气息。

画中隐约可见几只青蛙正在水边嬉戏,它们似乎也在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

郑板桥以其独具一格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蛙声十里出山泉》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杰作。

这幅画作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深敬仰之情。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他将山水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总的来说,《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令人陶醉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恢弘与神秘。

这幅画作不仅是郑板桥艺术成就的结晶,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遗产,展现了中国画家在描绘山水时所追求的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郑板桥的国画竹,这十幅最经典!

郑板桥的国画竹,这十幅最经典!

郑板桥的国画⽵,这⼗幅最经典!《⽵⽯》郑燮咬定青⼭不放松,⽴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晴⽵图》 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初。

分付厨⼈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板桥郑燮画并题。

启功题裱边:板桥画⽵多得之于残窗粉壁,⽇光⽉影之中。

故⽣动⼀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多寄意瘦⽽劲秀,⽽拔欹侧,⽽准绳折转,⽽减清刚之⽓,其⾼雅操亦如板桥之为⼈。

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

坚净翁启功敬识。

《⼗笏茅斋⽵⽯图》 题识:⼗笏茅斋,⼀⽅天井,修⽵数竿,⽯笋数尺,其地⽆多,其费亦⽆多。

⽽风中⾬中有声,⽇中⽉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唯我爱⽵⽯,⽽⽵⽯亦爱我也。

彼千⾦万⾦造园亭,或游宦四⽅,终其⾝不能归享。

⽽吾辈欲游名⼭⼤川,⼜⼀时不得即往,何如⼀室⼩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郑燮。

《墨⽵图》 款识:余家有茅屋⼆间,南⾯种⽵。

夏⽇新篁初放,绿阴照⼈。

置⼀⼩榻,其间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

⽤匀薄洁⽩之纸糊之。

风和⽇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声。

于时⼀⽚⽵光零乱,岂⾮天然图画乎。

凡吾作画,⽆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光⽉影中⽿。

乾隆戊寅秋⼋⽉,板桥郑燮。

郑燮,乾隆壬午秋七⽉。

录⽂:客舍新晴,晨起看⽵,露浮叶上,⽇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并不是眼中之⽵也。

因⽽磨墨展纸运笔,⼜是⼀格,其实⼿中之⽵,⼜不是意中之⽵也。

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然者,独画云乎哉?《三友图》 署“乾隆癸⾣(乾隆⼗⼋年1753)”。

“相翁年学⽼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

钤“郑燮”⽩⽂、“七品官⽿”⽩⽂、“直⼼道坊”朱⽂、“郑为东道主”⽩⽂等印。

《兰⽵图》 释⽂:⽂与可吴仲圭以墨⽵擅名天下,未尝以墨兰称也。

《竹石》译文及赏析

《竹石》译文及赏析

《竹石》译文及赏析《竹石》译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竹石》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译文及赏析篇1《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赏析]郑板桥这首《竹石》,是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的。

开头的两句,显然是描写竹根。

“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

紧随其后,叙述生长位置的一个“破”字,又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竹子所处的环境之险恶与贫困。

读完这两句,我已经对生存如此不易的“竹”肃然起敬了。

延续下来的第三、四句诗,又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神采、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

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的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移。

不难想像,在本诗的映衬下,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已经栩栩如生,很有立体感,充满生命力了。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题目墨竹图郑燮学院系别年级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3)正文绘画背景 (5)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绘画过程 (5)作者思想 (5)提拔诗文 (6)书法形式 (6)文人画 (6)结束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7)《墨竹图》郑燮摘要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前言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郑板桥《竹石》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郑板桥《竹石》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社会价值
01 02
弘扬正能量
诗歌通过展现竹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传递出一种积极向 上、永不言败的正能量,对于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 要意义。
传承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板桥《竹石》诗词的赏析有助于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03
拓展审美视野
通过对郑板桥《竹石》诗词的赏析,可以引导读者拓展审美视野,提高
思想和情感世界。
《题画诗》
郑板桥常在画作上题写诗句, 这些诗句与画面相互辉映,共 同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
感悟。
06
郑板桥在文学艺术领域地 位及影响
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
诗词风格
郑板桥的诗词风格独特,以自然、清新、明快为主,对后世诗词创 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画艺术
郑板桥擅长书画艺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 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郑板桥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代表画作
《墨竹图》
01
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展现竹子的挺拔、秀丽和生命
力。
《兰竹石图》
02 将兰、竹、石融为一体,以简洁的笔墨表现出自然之
美。
《竹石图》
03
以竹为主题,通过墨色和线条的运用,展现出竹子的
坚韧和顽强。
代表书法作品
《行书诗轴》
运笔流畅,结体自然,展现出郑板桥独特的书法 风格。
3
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郑板桥的作品中,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相 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艺》诗词内容
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意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 东西南北风。

难得糊涂郑板桥

难得糊涂郑板桥
據說在鄭板橋離職那天,有人送他一對對聯。當時鄭板橋正和幾位送行的 朋友喝酒。他展開上聯,看見上面寫着:「三絕詩書畫」。意思是稱讚鄭板橋 的詩、書和畫都頂呱呱。他告訴朋友說:去來」。各人不禁大拍手掌,一致認 為對得實在太好了。難得的是以「歸去來」對「詩書畫」。歸、去和來是三種 活動,合起來卻成為晉朝詩人陶淵明著名作品《歸去來辭》的簡稱,更代表了 陶淵明這位田園詩人。最美妙的是下聯表面寫的雖是陶淵明,實際上是以陶淵 明來比擬鄭板橋,因為兩「且不要打開下聯,大家試作一個對句吧!」 大家挖空心思,還是想不出一個妥貼的對句來。最後只好展開下聯,但見寫着: 「一官歸去來」兩人都是辭去官職,回歸田園的。
2.揚州八怪”並非只限於八人,而是指形成共同藝術風 格的一群畫家
3.他們都是在野的文人,生活上較困苦,對當時封建社 會現實不滿。有的是自嗚清高,不願作官;有的是作了 小宮,而遭讒罷官,甚至被誣入獄,。他們的作品大膽 地突破了當時形式主義畫風的束縛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11
4.在題材上,主要是宋元以來文人士大夫所喜歡的“四君 子”(梅、蘭;竹、菊)、 寫意花鳥。運用詩、書、畫、
•(2)會試:鄉試之翌年在禮部舉行,舉人應試, 通過後第一名為「貢士」
•(3)殿試:由皇帝親試「貢士」,取中後稱「進 士」,第一名稱「狀元」。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9
大陸電視劇 鄭板橋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10
揚州八怪
1.金農、黃慎、鄭燮、李蟬、李方膺、汪士慎、高翔、
羅聘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13
印 的巧妙結合,來抒發其思想感情,表現其強烈的“叛逆 性”,他們主張學習傳統,但反對泥古不化,在藝術上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一《咏梧桐》作者:郑板桥原文: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咏梧桐》译文高大的梧桐树在暮色下能够扫动天上的寒星,拂落晓霜。

(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梧桐的高大雄伟。

)为何不种在扬州,从而引来凤凰栖息?《咏梧桐》注释①西州,指扬州。

②幺凤皇,又名桐花凤,凤凰的一种。

《咏梧桐》鉴赏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

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

比喻形象贴切。

从诗中能够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二《咏芭蕉》作者:郑板桥原文: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芭蕉》译文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

(芭蕉叶初生多卷曲,到一定水准才舒展开,诗人认为就像相思之情那样绵绵持续。

)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咏芭蕉》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

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

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三《泜水》作者:郑板桥原文:泜水清且浅,沙砾明可数。

漾漾浮轻波,悠悠汇远浦。

千山倒空青,乱石兀崖堵。

我来恣游泳,浩歌怀往古。

逼侧井陉道,卒列不成伍。

背水造奇谋,赤帜立赵土。

韩信购左车,张耳陋肺腑。

何不赦陈馀,与之归汉主?《泜水》鉴赏郑板桥写了很多咏史诗,从这些诗中能够看出郑板桥对于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诗从泜水入笔,叙述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这个段历史故事。

前六句写景,中间两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议论。

后面八句表达作者的看法,惋惜两个生死之交的朋友最后反目成仇。

诗歌语言流畅,质朴自然。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四《沁园春·恨》作者:郑板桥原文: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兰作品集郑燮《⽵⽯图》郑板桥《寿⽵兰芳》图款识:⾃笑书⽣翰墨荒,漫夸⽯瘦⽵兰芳。

千花万卉皆神品,还让君家⽼复堂。

乾隆庚⾠暮春,板桥郑燮郑燮《⽼去亲⽵兰图》款识:少⽇曾探上苑花,乌纱⼀顶负烟霞。

⽽今⽼去亲兰⽵,江南江北总是家。

板桥⽼⼈郑燮郑燮《⽵⽯图横幅》款识:⽂与可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诗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雷停⾬歇斜阳出,⼀⽚新篁旋剪裁。

影落碧纱窗⼦上,便拈豪素写将来。

鄙⼈⾔有愧前哲,⼯诗善画者必将有以教我也。

乾隆⼆⼗三年岁在戊寅⽉在仲夏板桥道⼈郑燮画并题。

郑燮《兰⽵图》款识:昔⼈云:⼊芝兰之室,久⽽忘其⾹。

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

我愿居深⼭⼤壑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各正其命。

乃为诗⽈:⾼⼭峻壁见芝兰,⽵影遮斜⼏⽚寒。

便以乾坤为巨室,⽼夫⾼枕卧其间。

诞敷年学兄黏壁板桥郑燮奉寄郑燮丛⽵参天⽴轴款识:⽂与可题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有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只道霜筠⼲⼰枯,谁知碧叶⼜扶疏;风雷昨夜清江上,拔出龙孙⼀万株。

鄙夫之⾔,有愧前哲也。

唯⽯兰同学⽼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郑燮《⼗笏茅斋⽵⽯图》款识:⼗笏茅斋,⼀⽅天井,修⽵数竿,⽯笋数尺,其地⽆多,其费亦⽆多。

⽽风中⾬中有声,⽇中⽉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唯我爱⽵⽯,⽽⽵⽯亦爱我也。

彼千⾦万⾦造园亭,或游宦四⽅,终其⾝不能归享。

⽽吾辈欲游名⼭⼤川,⼜⼀时不得即往,何如⼀室⼩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郑燮郑燮《墨⽵图》款识:最羡此君好,须知不可⽆。

郑板桥《竹石》诗词原文及赏析

郑板桥《竹石》诗词原文及赏析

、菊等题材,作品笔墨简练,意境深远。
诗词风格
自然明快
郑板桥的诗词风格自然明快,语 言简练易懂,不事雕琢。他的作 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
抒发真情实感。
意境深远
郑板桥的诗词意境深远,善于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感受。他 的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 社会思考。
讽刺时弊
郑板桥的诗词中常含有讽刺时弊的 元素,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批 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 追求。
诗词意境
坚韧不拔
01
通过描绘竹石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长,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
、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意境深远
02
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作者的情感、气节融入其中,营造出一
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抒发情感
03
通过对竹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之情,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03
倡导自然和谐
郑板桥的诗词中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理念,对后世社会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反映社会现实
郑板桥的作品中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状 况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对后世文人的启示
坚守文人风骨
郑板桥一生坚守文人风骨,不屈不挠,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榜样。
异成绩考入秀才。
仕途生涯
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等地 知县,期间关心民生,积极推动 地方建设,深受百姓爱戴。后因 得罪上司,辞官归隐,以卖画为
生。
晚年生活
郑板桥晚年定居于扬州,以诗、 书、画三绝名扬海内外,为“扬 州八怪”之一。他生活简朴,热
心公益事业,广受尊敬。
文学成就
01

鹅鹅鹅译文及赏析

鹅鹅鹅译文及赏析

鹅鹅鹅译文及赏析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儿童诗歌《鹅鹅鹅》是我国著名诗人郑板桥创作的一首童谣,也是很多人童年时代的回忆之一。

这首简单而优美的诗歌以其轻盈的旋律和韵律感,使得它成为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素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鹅鹅鹅》的译文及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鹅鹅鹅》的英文译文:Goose, goose, goose,With its neck arched it sings to the sky,White feathers floating on the green water,Red feet splashing in the clear waves.这是一种形开鹅鸣的英文翻译,通过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保留了原诗的诗意和形象,同时使诗歌能够传达给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

这样的翻译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律和节奏,又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鹅鹅鹅》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歌的表面意象是描述鹅在水中拨动波浪的景象。

作者通过细致地描绘鹅的形态,如曲项、白毛、红掌等,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想像出鹅在水中舒展身姿的画面。

这样的描写技巧让诗歌更具生动感和形象感。

其次,诗歌中的借景抒情让读者产生共鸣。

虽然描写的是鹅在水中的景象,但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韵味的运用,作者表达了自然界的美和人类对自然的热爱。

人们在阅读这首诗时,不仅可以感受到诗歌中鹅的活泼可爱,还可以通过鹅与自然的融合,感受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好与希望。

再次,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其独特之处。

整首诗使用了四个平韵的句子,每句都由四个字组成。

这样的句子结构使得整首诗在朗朗上口的同时,锲而不舍地传达出鹅所呈现的欢快和热情。

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它也让诗歌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记忆。

最后,诗歌的简洁明了是其突出之处。

郑板桥以简单的语言和形象将这首诗写得活泼而富有生动感。

每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精心斟酌,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准确,也更容易让人理解。

郑板桥画作赏析(共11张PPT)

郑板桥画作赏析(共11张PPT)
第3页,共11页。
生平事迹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 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客居扬 州,以卖画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 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 进士出身”,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 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 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 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 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客居扬州【,评以论卖画】为此生。画中写修竹数竿,长短有 笔墨放纵殊,,挥左洒淋斜漓右,神倾情,飘顾没,盼新有意独情具。。用笔遒劲 笔笔墨墨放 放纵纵圆,,润挥挥,洒洒淋淋疏漓漓爽,,神神飞情情动飘飘。没没,,竹新新后意意独独几具具根。。石柱挺立, 著名词曲 水家墨蒋勾士铨画谓,:“笔板法桥秀写兰挺如硬作字气,,秀叶皴疏擦花较见姿少致。 【【评评论 论】】却此作神画者韵中以写南俱修阳全竹甘数谷。竿菊竹,花用长益短寿浓有延墨殊年,之而左传石斜说取右入倾画淡,。笔顾盼,有情。 5厘米,浓南淡京博相物映院藏,。虚实相照,妙趣横生。全 款题:“图南气阳势甘谷俊家逸家菊,,傲万气古延风年骨一种让花人。感慨。
延年一种花。”作者画作多兰竹,写 菊甚少。
第8页,共11页。
清 郑燮 甘谷菊泉图
代表作品
甘谷菊泉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189.6厘米, 横49.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评论】作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 说入画。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 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 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 笔墨放纵,挥洒淋漓,神情飘没,新意独具。 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 花。”作者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

《山中雪后》郑板桥(郑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雪后》郑板桥(郑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雪后》郑板桥(郑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借此诗作托物言志。

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此诗也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作品原文:山中雪后①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②,一种清孤③不等闲④。

作品注释:①山中雪后: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诗。

②檐流未滴梅花冻:屋上积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开放。

③清孤:凄清孤独。

④等闲:寻常、一般。

作品译文: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

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

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创作背景:郑板桥出身贫寒,年轻时“为忌者所嘱不得入试”,曾流浪街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

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他的心灵带来严重创伤,所以他经常在诗词作品中,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见景生情所做的诗歌。

作品鉴赏:《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

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郑板桥七言诗

郑板桥七言诗

郑板桥七言诗郑板桥(1693-1765),字明达,号卫涛,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篆刻家。

他以诗文著称,擅长七言绝句和诗词创作,作品内容涉及社会风俗、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等。

以下是一些郑板桥的七言诗作品及其相关参考内容:1.《雨中寻花》长簷短亭润物华,能传一柱赛氛霞。

楼榭葱茏藏翠致,篮舆杂处湿红霞。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寻花的景象,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描绘雨中花卉的韵味、描绘楼榭的美丽、描绘篮舆的繁华等方面进行拓展。

2.《广陵散·洞庭青饻》沉浮过后梦难成,秋江破浪满湘亭。

洞庭青饻休洗药,岔路白杨度子庚。

这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江破浪满湘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洞庭湖的地理环境、洞庭湖的旅游景点、洞庭湖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拓展。

3.《金陵三怨·记述》帘飘微雨渐无声,丹枫团扇湿寒莹。

半岭浓霞飞不得,南园春立白杨青。

这首诗以金陵(今南京)为背景,描绘了金陵秋雨中的景色和丹枫飘飘的美丽情景。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金陵的历史文化、金陵的风俗习惯、金陵的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拓展。

4.《春望·长安》腊雪晴蓝碧水凝,长安庭院映花明。

宿鸟归林多少翼,春风吹动万家馨。

这首诗以长安(今西安)为背景,描绘了春天长安的景色和生活气息。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长安的历史文化、长安的建筑风格、长安的人文景观等方面进行拓展。

5.《七夕词》河汉无声溢碧流,七夕银河近鹊洲。

牵牛女儿空笑意,只整妆容不整裾。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情景,表达了牵牛女儿的美丽和俏皮之态。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七夕节的习俗起源、七夕节的传说故事、七夕节的庆祝活动等方面进行拓展。

以上是一些郑板桥的七言诗作品及其相关参考内容的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拓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郑板桥的诗作,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郑板桥作品赏析: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作品赏析: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作品赏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者: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20期郑板桥的书法极有个性,以“怪”著称,弥补了中国书法史上诙谐美的空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郑板桥描写竹子的诗句,也是他自己处世的写照。

郑板桥书法究竟怪在何处,其中蕴含了哪些趣味,为什么会影响后世很多人?与当今中国书坛书法家争相求“怪”的现象相比,今人又该如何去解读?……陕西是全国书法的核心重镇,西安晚报特邀长安大学教授、中国当代享誉书坛的学者型书法家杜中信先生带领我们,一起来解读郑板桥书法艺术的奥秘——创立“怪”的书法风格弥补中国书法史上诙谐美的空白郑板桥可谓经历复杂,他是康熙时代的秀才,雍正时代的举人,乾隆时代的进士,后来做官做到山东潍县县令。

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做学问严谨。

据说他做县令的时候遇到自然灾害,当地老百姓没有饭吃,他就主动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甚至把自己的俸禄也拿出来赈灾。

这种耿直性格,得罪了不少当时官场上的人,因此他的官做得不长,就辞官回家,离开山东潍县的时候,当地百姓还修建了郑板桥祠堂来纪念他。

作为一个耿直而又清廉的官员,郑板桥虽然在官场并不得志,但是他才华横溢,在艺术的领域光芒四射,诗、书、画都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影响了后世很多人。

尤其在书法上,郑板桥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我们知道,古人称汉隶为“八分”,郑板桥所谓“六分半”,意思是他的书法中,有很多隶书的东西,但又不是隶书,他把汉隶的结构和用笔用在行草书里面,这点很了不起,是书法发展到清朝的一个新局面,是书法的创新和开拓。

他所创立的书法风格,弥补了中国书法史上诙谐美的空白。

众所周知,在戏曲中,有生末净旦丑;在音乐中,有种风格叫做谐谑曲;在绘画中,有漫画。

中国书法史上,在郑板桥之前,书法的各种风格几乎已经完备,有雄壮、秀润、狂放等等,但却没有这种诙谐的书体。

郑板桥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这一块的空白,所以,古人评价其书法,谓他“怪”。

郑板桥《竹石》赏析实用一篇

郑板桥《竹石》赏析实用一篇

郑板桥《竹石》赏析实用一篇郑板桥《竹石》赏析 1郑板桥《竹石》赏析《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词注释咬定:咬紧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诗句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作品鉴赏编辑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郑板桥诗意竹石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清郑板桥巨幅《竹石图》

清郑板桥巨幅《竹石图》

清郑板桥巨幅《⽵⽯图》清郑板桥⽵⽯图⽔墨纸本匡时2009秋拍成交价1512万元作品赏析满清统⼀中国后经顺治、康熙、雍正以⾄乾隆,可以算得上是“盛世太平”。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运河⼊江⼝,⾃古为“淮盐”总汇。

也是南北交通要塞,河运集散之地,由于运河的关系,⼜重新繁荣起来了,商旅云集,笙歌达旦。

这是⼀个新兴的城市,居民来⾃全国各地,也没有地⽅观念和排外性,加以富商们尊重⽂⼠,因此,其它地⽅的⽂⼈画家们,也都乐于前来扬州发展,这致使重新繁华起来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化中⼼之⼀。

所谓的“扬州⼋怪”就是在这样的⼀个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个新画派。

郑板桥,家喻户晓、充满传奇。

我想作为知识分⼦的郑板桥,他的名⽓⼤更在于他的诗书画“三绝”。

他曲折的⽣活经历,使他的诗书画,在思想内容⽅⾯都具有⼀定深度和⼴度。

他的亲民思想也遍布在他的“三绝”中,他笔下的⽵,往往就是⾃⼰思想和⼈品的化⾝。

他说,他的诗书画是“⽤以慰天下之劳民”的,这也是他的诗书画在民间流传颇⼴的⼀⼤原因所在。

郑板桥的书画因格⾼绝俗,颇受⽂⼈、商贾的青睐,求者众多。

他在给友⼈的信中写道:“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如⽋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否?本件《⽵⽯图》纸本墨笔⽴轴,纵195厘⽶、横100厘⽶,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见的。

落款“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

(1764年作)郑板桥时年已七⼗⼆岁,也就是在他去世前⼀年所作。

72 岁的板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作。

现在可见的最著名的是两幅画,就是作于此时。

⼀幅是在扬州所作的兰花,题为“掀天揭地之⽂,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之谈,⽆古⽆今之画,因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未画以前,不⽴⼀格,既画以后,不留⼀格。

”这是⼀幅板桥画品、⼈品的⾃画像。

还有⼀幅是在兴化杏花楼作的,这⼀年的秋末,他从扬州回到兴化。

秋⾬绵绵,他在杏花楼独酌,醉后画了三竿⽼⽵,数竿⼩⽵,在⽵竿⽵叶之间,⼀反常规,⾃左⾄右分六处写了169个字的长题,别开⽣⾯。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郑燮《竹石》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郑燮《竹石》原文、译文、赏析

郑燮《竹石》原文、译文、赏析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

14岁继母郝夫人卒。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诗词鉴赏:【清】郑燮《咏芭蕉》

诗词鉴赏:【清】郑燮《咏芭蕉》

诗词鉴赏:《咏芭蕉》【清】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芭蕉是南方常见的一种植物,喜潮湿,不耐寒,叶椭圆宽大。

每到梅雨来临的季节,雨打芭蕉,砰砰作响,逾月不曾停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刻若坐在西塘古镇的小巧屋檐之下,捧着花茶,品着诗书,再听着耳边滴滴答答的芭蕉声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郑燮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这首咏芭蕉,联想巧妙,情感丰富,展现了他心思细腻的一面。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在诗人的眼中,芭蕉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像是一位热烈而多情的女子。

如果把她的每一片叶子比喻为一片情思,芭蕉一片叶子刚刚展开,另一片叶子又紧接着冒芽而出了,情感丰富的芭蕉,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情意和相思。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千叶万叶的多情芭蕉,已经容易惹人相思怅惘,可是每当秋天的风雨来临时,风吹蕉叶,飒飒作响,雨打芭蕉,砰砰不停,这一声声一片片,更是让人秋思顿起,满腹愁肠了。

郑板桥能写出这样情感丰富的小诗,也有着一段被传为佳话的情事。

郑板桥年轻之时颇为困窘,虽然腹有诗书,但并不被人赏识。

一日路过集市,看到一家宅前门上贴着自己写的诗联,颇为纳罕,就上前一问究竟。

原来这家主人是一饶姓夫人,饶夫人答道:只因自己的小女酷爱郑板桥的作品,所以才会贴在门上。

郑板桥非常感动,就忙答道:小人正是郑板桥。

饶夫人听了一惊,忙叫女儿出来相见。

这女儿名叫饶五,生得聪明伶俐,清秀可人,通晓诗书。

郑板桥看到饶五娘,顿时红了脸,说不上话来。

饶夫人见郑板桥性直,便知他前途可期,于是将饶五许配给了他。

次年郑板桥高中进士而回,正式取饶五娘为妻。

饶五大概就是“自写簪花教幼妇”中的饶氏吧。

郑板桥的结发妻子徐氏,徐氏去世后娶郭氏,做官后娶饶氏为妻。

饶氏,郑板桥很喜欢。

“自写簪花教幼妇,闲拈玉笛引双鬓。

”曾是老郑写饶女的的诗句。

扬州曾有一位富商,被饶五姿色倾倒,愿出银七百两买饶五为妾,饶五不为所动。

精选郑板桥的二十首诗词作品,值得品读!

精选郑板桥的二十首诗词作品,值得品读!

精选郑板桥的二十首诗词作品,值得品读!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著有《郑板桥集》。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山中雪后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咏芭蕉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咏梧桐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赠袁枚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得南闱捷音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喜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何处宁亲唯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

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题游侠图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道情老渔翁,一钓竿。

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潇潇白昼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作品欣赏
兰竹双清立轴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他是江苏兴化人。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丙辰科二甲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兰竹双清立轴
这幅《兰竹双清》即是板桥最为擅长的兰竹。

板桥以简劲笔锋、淡墨勾勒出坚硬的坡石,坡石基本无皴擦,以行笔顿挫为点苔之意,坡石渐尽处,三株细竹挺拔而起,竹杆极细,但挺拔有姿,绝不柔弱,即使最左处初发嫩枝,亦柔韧有劲。

叶肥翠欲滴,以深浅墨笔撇捺而出。

板桥主张书法入画,以此可见运笔使墨功力。

竹叶聚散有度,磊落潇洒,秀洁清明。

旁边坡石夹缝处生出
数丛山野之兰,板桥撇兰尤显其书法功力,兰叶借草书中竖笔势,长撇运气而成,多而不乱,少亦不疏,兰花如蝶舞清香,如香在鼻。

画面右边空白处,是板桥所题:“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

湘雪外,楚孤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

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

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

板桥居士郑燮画并题。

”钤“郑燮”白文印、“直心道场”朱文印。

题款四行七十四字,单字皆乱石,狂放不羁;整体已铺阶,通畅如砥。

《维摩诘经·菩萨品》“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印文和题诗都赞美了兰竹清心直傲、不与桃李牡丹争艳的高洁风格,可谓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清中期社会的发展,扩大了艺术品的受众欣赏阶层,而社会矛盾的激增与经济的进步一起,迸发了初步的民主色彩思想,于是“扬州八怪”在石涛以及清初富有创新精神画家的影响下,发展了重视生活、强烈抒发性灵的大写意花鸟画。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其作书法狂放,诗文不用古人语,直白如话,兰竹潇洒明朗,强化了绘画作品中的人格象征意义,难能可贵的是经常流露对现实生活中下层民众疾苦的关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幅《兰竹双清》,便是具有象征人格意义的板桥典型画风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