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1.设计理念:1.1以学为主。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研究,教学的主线是学生的“学”。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研究为教学的主线,使“课时”成为“学时”,而不是“教时”。

1.2以学定教。

即以学生的研究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

凡是学生已会的或通过学生讨论等活动能学会教师不教。

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研究的主人。

1.3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由于开放题具有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反映高层次思维,为高层次思维创造条件,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能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

2.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3.教学过程本课例的设计,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由于恰到好处的问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向型开放题,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或位置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问题1是由课本例题改造而成的开放题,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由于问题的灵活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在探求结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基本图形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了认识,同时在将复杂图形化归为简单图形中,进行了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

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使分层教学与学得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设计

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设计

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相关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新知识。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新知识点,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

3. 练习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延伸。

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

5. 总结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途径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

2. 教学课件。

3. 教学实验器材。

4. 教学教具。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

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

一、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评价和考核的标准。

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建议老师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1)知识方面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代表向全班汇报。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如: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编辑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教学设计说明的(最新4篇)

教学设计说明的(最新4篇)

教学设计说明的(最新4篇)教学设计说明的模板篇一学习目标:1、自由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读懂课文其次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详细的。

3、在同学相互学习,质疑、解疑的根底上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

一、引入你去国自选商场吗?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漫谈。

二、学习课文1、出示课题2、自由朗读:(1)读准带拼音的字,读通句子(2)想想自己读懂什么?怎样把自己读懂的说给同学听?3、学生自学4、小组沟通5、集体沟通:把自己读懂的用一、两句话说给同学听,再要求教师把最重要的词板书下来。

自选商场和别的商店有什么不同?其次、三段怎样围绕总起句写详细?6、其次段(1)货柜放开,自由选择供应塑料框盛放物品只见顾客不见售货员自己看说明,了解商品……7、在阅读的同时,确定会产生一些需要教师同学帮忙的地方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记号提出问题,集体沟通、帮助。

(向好伙伴、教师请教)三、指导造句1、………又……(两件事一般是接着发生)2、假设------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设计说明的模板篇二一、竞赛目的: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建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技能,充分调动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忱。

二、参赛对象:1979年1月1日后诞生的全部青年教师。

三、竞赛方式和竞赛地点:分组分科命题,赛后集中评比。

语文、数学、英语在崇德楼3楼计算机房1,其它学科在机房2,详细座位到时见座位表。

四、竞赛时间:1月7日(周三)下午3:00开头。

五、竞赛要求:(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表达对学生学问、力量、情感与思维等方面的进展要求。

行为动词使用精确。

2.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把握精确,分析清晰;学生学习水平表述、学习习惯和力量分析精确、切合实际。

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学设计说明

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学设计说明
学期开始前,备课组成员结合本期教学科目,合作解 析内容标准.<认真阅读相关内容>
共同解读所教年级科目学期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纲 要的基本内容及编写方法.
分组进行课程纲要的修订完善〔比如:所教班级 学生学情分析,编写单元课程纲要.
结合课例,初步认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结构和方 法,撰写本学科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情、教材的分析. 具体要求是:叙写规范,一般按三个维度陈 述;相类似的陈述方案如:通过什么方式 学习什么,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体会什么.
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学习者〔学生描述的应是学生行为,书面可 以省略,思想要牢记.
行为动词:描述的是可测、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条件:达成目标的手段、工具学
生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 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课程纲要编制操作要领
二、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
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 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 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 〔注意体现:第一课时分享课程纲要;复习 时间和内容的安排.
题型; 考察每道题目隐藏的价值取向; 最后再确定测试时间和制定各个题目的评
分细则.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
1、课程纲要及其意义 2、编制要素及过程 3、如何叙写课程目标
课程纲要的认识
为什么叫"纲要": 以提纲形式一致性地呈现一门课程的目
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 课程目标——为什么教 课程内容——教什么 课程实施——怎么教 课程评价——教到什么程度
《课程纲要》就是对本册教材所进行的系统的前期 规划,也可以说是整册教材的课程计划与安排.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目标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例如,在一节数学课程中,如果教学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学生能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学生能够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两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拓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上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先从简单的方程组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尝试,发现消元的思路。

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引入更复杂的方程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消元法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可以补充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如购物中的价格计算、行程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可以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消元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然后通过演示法,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展示具体的解题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些练习题,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它包括导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

1、导入导入环节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旧知等方式导入新课。

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节课中,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提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小明去买水果,苹果每斤 5 元,香蕉每斤 3 元,他买了 5 斤苹果和 3 斤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我们知道他一共花了 34 元,能求出他买了多少斤苹果和香蕉吗?”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一、指导思想本次课时计划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而制定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

通过练习快速跑,可以提高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能提高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在缺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能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及参与热情,从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跑的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途中跑动作。

2、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起跑后加速跑的技术,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

3、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过程1、开始部分:教学常规,整队,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进入上课的良好状态。

时间约为3分钟。

2、准备部分:通过创编的慢跑游戏活跃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并达到热身的目的,再通过徒手操练习,使学生舒展各关节,以预防运动损伤。

时间约为9分钟。

3、基本部分:学习和掌握快速奔跑的能力,以学生学习与体验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运动健身为目的,运动负荷的安排力求适中,练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斗志,启发学生思维,寓教于乐。

练习主线:原地摆臂练习——原地跑步频练习——跑格,步频练习——跑格,步幅练习——反应快跑——让距跑——接力跑比赛——迎面接力跑。

时间约为28分钟。

4、结束部分:集合放松,教师讲评,归还器材,宣布下课。

时间约为5分钟。

四、教学方法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成功体验,认真思考和讨论,发展创新能力,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启发、诱导和提问等方法指导学生练习,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调控练习节奏,与学生平等交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改革的推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更加注重课程结构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教学质量。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成为了教师们必须要面对的任务。

一、教案设计目标教案设计要明确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目标,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

设计必须遵守教育教学理论,注重学生特点的把握,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回归教育基本点。

二、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也有了新的调整。

现在的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联动,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把课程设计得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多元化的能力,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协调,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主体意识。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

一方面,教师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等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课堂上要注意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四、教材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和实践操作。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并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图表、多媒体设备等,以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形式让学生学习。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针对性调整,使教材的使用发挥最大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潜力,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规范评价内容和流程,让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公正,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教学设计说明范文

教学设计说明范文

教学设计说明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其中一新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二、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明确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加以突出。

四、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特定的教学策略。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六、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科兴趣,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七、教学步骤:
根据学情、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

八、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

九、教学评估: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适合的评估方式和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十、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上就是一份教学设计说明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教案课程标准

初中教案课程标准

教案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基本准则。

初中教案课程标准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教案课程标准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初中教案课程标准应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课程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阶段性目标应具有层次性、递进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相匹配。

二、课程内容初中教案课程标准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涵盖国家法定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同时,课程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热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程实施初中教案课程标准应提供具体、明确的教学指导,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倡导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以激励学生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四、课程资源初中教案课程标准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实践活动材料、网络资源等。

教材应遵循课程标准,突出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用书应提供详细的教学设计和参考资料,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学生用书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实践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网络资源应丰富多样,便于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五、课程保障初中教案课程标准应建立健全课程保障机制,包括课程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

课程管理制度应明确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师培训制度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
– 课程目标:源于课标与学生研究;4-6点,每点1-3句; 兼顾三维目标;指向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 – 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学情、条件处理教材,有逻辑 地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排合理等 – 课程实施:方法与目标匹配;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 创造丰富的、促进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支持等 – 课程评价:设计基于目标的作业;评价结果的解释与 目标相匹配;相关评价政策清晰且可行等
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目标具体化
国家公民素养/教育质量共同框架 各学科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各学科学段/年级基准 各学期目标 各单元/课时目标
?:(1)为何越来越缩小? (2)质量监测,我们还缺什么? (3)再进一步,我们还需要“机会标准”? (4)如何从“内容/方法管理”走向“质量管理”?
苏 格 兰 的 经 验
– 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王尚文, 2007)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
– 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没 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 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Chambliss & Calfee, 1999)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课程层级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三类教育结果(目标)
成果性目标(需要成果)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等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此案例来自郑州市第五十二中方万冬老师
(三)案例:关于学案的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摩擦力》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摩擦力》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摩擦力》教学设计作者:高岱亮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7年第05期摘要:以情境驱动为线索,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计了高中物理“摩擦力”一节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活动、教与学的活动.利用牙刷、橡皮头等物品重点设计了一系列物理情境,突破教学难点.关键词:情境驱动;课程标准;摩擦力;教学设计作者简介:高岱亮(1991-),男,山东淄博人,研究生学历,中教初级,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1 设计思想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以情境创设驱动物理课堂,能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指导性意义.摩擦力是高中力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生活联系紧密,摩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因此教师在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静摩擦、滑动摩擦的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层层引导,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现象及本质的理解,彰显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理念.2 教学任务分析“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常见的力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和之前学习过的“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后面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打下知识基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内容的相关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认识”、“能用”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通过实验”是过程性要求[1].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小孩推箱子出发引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出静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最后重点阐释了滑动摩擦力及其大小的计算.综上所述,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摩擦力,知道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认识还不够全面,不能够在复杂的物理情境中分析出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形成教学难点.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2)会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3)会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4)会应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生产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意识.5 评价活动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评价活动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具体评价活动设计如下:(1)通过教学事件1-3,作业题1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2)通过教学事件4,课堂练习1检测教学目标(2)的达成.(3)通过教学事件5,课堂练习2,作业题2检测教学目标(3)的达成.(4)通过教学事件6,课堂练习2,作业题3检测教学目标(4)的达成.(5)通过教学事件3、6检测教学目标(5)的达成.(6)通过教学事件7检测教学目标(6)的达成.6 教与学活动设计[2]6.1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形成摩擦力的概念教学事件1 从实验情境出发,认识摩擦现象实验1:教师演示“气球提水杯”实验,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实验器材:气球、塑料水杯.准备好气球和空水杯,将气球放到水杯中吹起来,慢慢地提起气球,水杯也随气球提了起来.教学设计说明利用“气球提水杯”小实验,创设引发学生认知的物理情境,直接引入本节课题.教学事件2 布置“双手滑动”体验活动,形成摩擦力概念根据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布置思考与体验活动:双手用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想滑动但未滑动)和双手相互滑动,如图1所示,并提出思考问题.问题1:在这两种情况下,手分别受到了什么力?形成概念:(1)左手相对于右手有滑动趋势,而没有相对滑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2)左手在右手的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此时会受到阻碍左手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说明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学生亲身体验手受到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形成概念,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对摩擦力概念进行意义建构.6.2 利用情境驱动问题,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与大小教学事件3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利用“黑板擦”创设以下三个活动情境进行演示,依次提出问题串,并适当点拨.情境A:手按黑板擦擦黑板.情境B:让黑板擦在黑板面上自由下落.情境C:板擦放于水平木板上,将木板一端抬高板擦静止,再继续抬高板擦下滑.问题2:上述情境中哪种情况下受到了摩擦力?问题3: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会有摩擦力吗?问题4:通过上面的三个探究活动,思考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总结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要有压力;3.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接触面要粗糙.教学设计说明利用“黑板擦擦黑板”情境驱动课堂,学生能初步形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教师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事件4 巧用“牙刷”、“橡皮头”的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实验2:学生分组利用牙刷、橡皮,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图2).实验器材:牙刷、带有橡皮头的铅笔.利用“牙刷”、“橡皮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导入的问题.情境D: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是否注意到刷毛弯曲的方向?情境E:用铅笔上的橡皮时,是否注意到橡皮头弯曲的方向呢?问题5:刷毛、橡皮头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教学设计说明利用“牙刷” 和“橡皮头”进行情境驱动,学生能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事件5 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的综合运用,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创设情境,让学生定性感知静摩擦力的“巨大存在”,然后进行Dislab演示实验,定量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情境F:找两位最有力的男生上台将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页一页交叉迭放的两本物理课本分开.如图3所示.实验3:运用Dislab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器材:Dislab拉力传感器、数据线、计算机通用软件、木块、木板、铁块.演示实验:用Dislab拉力传感器拉放于木板上的木块(如图4),拉力不断增加直至拉动.观察计算机屏幕显示的拉力变化图线(如图5).图线分析:拉力不断增大,且增大到一定值时由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示数减小.得出结论:由于木块静止,通过二力平衡可知,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的大小相等.教学设计说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实时显示的,过程显示时间短.Dislab拉力传感器能“保存”过程中拉力的变化,形象直观的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教学事件6 利用实验情境,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4:学生分组利用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器材:木板、木块、不同质量的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砂纸、泡沫板、铁架台.利用提出的问题串,指导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问题6:初中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定量关系?问题8:如果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根据什么原理,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对教师提出的上述问题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表1),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实验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FN,并解释说明物理量的含义.并且深挖该实验中体现的“控制变量”的物理实验方法.教学设计说明利用问题情境驱动,引出要进行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促进了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6.3 情境运用,深化对摩擦力的理解教学事件7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境G:油罐车在行走的过程中,车后为什么会有一条铁链拖地?情境H:我们穿的鞋子,鞋底为什么有很多花纹?情境I:图片——摩擦力产生的美问题9:如何增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常见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生活中常见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6.4 课堂练习——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练习1:关于静摩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B.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C.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练习2:一个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教学设计说明该组课堂练习,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等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6.5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引导学生对这节课所学习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以及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总结.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三维教学目标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又能保持课程标准与教学的一致性.6.6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作业题1:关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存在B.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滑动摩擦力存在C.只有相互挤压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粗糙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D.只有相互挤压和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作业题2:如图6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3个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求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作业题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会明显地感觉到有阻力阻碍手的移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试一试,并说明道理.教学设计说明作业内容要求做到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与深化.前两道作业题是关于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第3道题是体验性作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业的设置起到了对摩擦力这一节复习与巩固的作用.7 教学反思“摩擦力”一节的教学设计,以情境驱动为线索,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指导,设计了本节课的6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7个教学事件、11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概念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与生活联系紧密相关[].利用黑板擦、牙刷、橡皮等常见物品创设情境,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7~61.[3] 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77~181.。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照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照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照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需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能力和兴趣,同时也需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本文将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照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和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内容的基础,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其中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1. 准确性: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准确地描述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或知识要求。

只有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可实现性: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也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可以实现的,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过于困难。

3. 明确性: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的行为动词,能够清楚地描述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展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限制。

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可以帮助教师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 从宏观角度对照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应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比如对整个教学周期进行对照。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核心能力和知识点,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2. 从微观角度对照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照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比如对某一具体教学单元进行对照。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各个能力和知识点,确定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展示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原创新课标教案设计

原创新课标教案设计

原创新课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进行口头表达;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学生重点:掌握关键信息,注重细节。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3.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则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小故事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是如何理解‘成功’这个词的?请你举例说明。

”3.2 预习复习(10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本节课的关键词,并简要介绍其意义和用法。

然后,请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复习前面几节课的内容,并简要回答以下问题:“你能回忆出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哪些重点知识点?”3.3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通过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

教师可运用以下教学策略:1.组织学生跟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用词;2.分段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3.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课文中的难点和亮点。

3.4 听力训练(1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材料,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填写听力练习题。

听力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5 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每组分配一段课文,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这一部分的主题、重点、亮点等。

然后,组内同学互相讲解,并提出问题。

最后,每组派代表就自己组的部分向全班简要汇报。

3.6 提高拓展(2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组织一些口头练习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3.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回顾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问题回答、讨论质量等;2.布置课后作业:提供一篇类似课文的文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问题回答,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学生小组汇报:对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课程标准的分解: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叙写

课程标准的分解: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叙写

与单元内其他内容的联系,最终写出符合要求的学习目标,并找出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叙写学习目标的步骤。

1 背景信息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评一体”的前提和灵魂。

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体现出了课堂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教学目标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而学习目标则表现为学生学习结果上的期望。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在主体、形式、对象、动词等方面有诸多区别。

梁淑惠老师曾撰文:“对于学生来说,好的学习目标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让学生进入愿意学、学习状态积极,帮助学生展开自我评估,让学生可以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提问,并产生比较好的自我认知,有意识地连接已有的知识,实现自我监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指出:“科学制定不同学段、模块、课时的教学目标。

”虽然这里用的是教学目标,但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举例说明时是这样表述的:“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

”从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学习目标的特征:第一,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主体,那么谁运用疆域图?显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行为动词是明确,属于了解层次,行为动词的变化使目标有一定的可测量性。

总之,新课标所讲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学习目标。

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

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方面的具体体现。

要基于基本学情,学情分析为学习目标设置提供了基础,与学情不符的目标并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对学习结果进行精确评价。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一个良好的学习目标又是怎样设计的成为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

本案例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通过叙述教师对这一课程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研讨,寻找学习目标制订的合理步骤,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以《玩镜子》一课为例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以《玩镜子》一课为例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 --以《玩镜子》一课为例一、目标确定(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物质科学: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不同的物质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会形成阴影。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为“知道”,意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感受来探寻知识和规律的一种主动行为,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获取知识或规律”,要求学生会利用身边常见材料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变化,寻找出共性的特点,总结出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要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展示相关情景,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特点不同,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为好处。

(二)教材分析。

1.本部分知识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再来探究平面镜可以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了解不同镜子的成像现象。

为下一节《潜望镜的秘密》中对于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作了铺垫。

2.教材知识的呈现思路。

教科书首先呈现一段文字:“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镜子。

我们准备光亮的勺子、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等物品来研究镜子的秘密。

”同时,图示勺子、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等物品,提示学生课前准备各种类型的镜子,为课堂探究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科书接着图示了以下内容:一是阳光通过窗户射进来,照到镜子上,一位小朋友在用镜子做反光游戏。

先显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又说明了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镜子发生了反光现象,说明镜子能反射光。

另一幅图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边照边说“镜子中的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照镜子,发现镜子中的像与镜外物体的关系。

此环节还应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梳妆用的镜子就是平面镜。

教村文字指出了平面镜反光及成像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初探——五里镇四合九年制学校李运涛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呈现。

然而,一个根本的问题始终苦扰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确定和设计教学目标。

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笔者就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试图比较全面地来阐述,仅限于和同行交流。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刨根问底”识目标我们谈及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应该具体到所教学科的学期,单元,甚至具体到课时的目标任务。

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是有依据的。

教育部门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课程?这一课程在某一学段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有详细的规划安排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四级目标:A:教育方针——一级目标B、基础教育——二级目标C、学科课程标准——三级目标D、学期单元课时——四级目标从这个划分层次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明确基础教育这一学段的教学任务,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这一学期,这一单元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

这样一来,我们探讨教学目标,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

1、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分析这样四方面因素: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环境条件分析。

2、依据学情,运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3、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向学习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4、教学评价设计(评估目标——我们是否到了那里?)(二)、当前教者确定教学目标的途径及存在问题存在的突出问题1、学习内容不明确,教材编什么,教什么,不清楚为什么在这学段、这一单元教这个。

2、教学目标的设计行为主体错位:例:、《春》的教学目标设计2、3条②、培养准确、生动地用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③、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行为主体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表明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表述。

3、行为动词模糊,既不能体现学习过程,也无法评价学习效果。

例:《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培养、理清、品味、理解这些行为动词千篇一律,既然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是初一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就应该认真分析掌握这些能力还需要哪些先决技能,在什么基础上理清,怎么才算理清了。

《敬畏生命》中有些语句谈到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观自身的能力等一系列学生特征,能否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语句,恐怕需要教师做一些铺垫和引导,笼统地说一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怎样去理解,理解了没有,看不出教师组织学习的方法,也难以测量学生理解的程度。

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必然使教学目标落空。

修订为: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说说作者所见的情景引发了什么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计、确定、编写直接反映出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构思。

教学目标的盲目随意,行为主体不明,行为指向不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浴火重生建目标1、根本依据——课程标准重要依据——教科书必要依据——学习者的特征辅助依据——教学条件2、教学目标设计的准备过程①、选定课题:主题内容是教学目标的核心,一般包括章节内容,单元内容,专题内容。

②、选定课型:课型是完成课题内容的载体,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新授课、单元小结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课等。

③、研读课标A、研读课程内容标准。

研读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找出标准中有关目标定位的核心概念。

B、研读课程目标。

重点就三维目标的相关表述,找出其与本课内容的内在联系,剖析分解概念和行为动词。

C、研读教学实施建议,总体构思教学设计。

3、研读教材①、研读教材知识呈现顺序,分析编排意图,找出内在逻辑关系。

②、研读教材内容,分析重点关键。

4、研究学生①、分析学生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初定教学难点。

②、分析学生学习兴趣、动力、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初定方法过程目标。

5、分解目标对核心概念(课程标准中有描述)和行为动词(课程标准附录部分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进行扩展剖析,形成具体教学目标(学习目标)①、确定知识目标②、确定能力目标③、确定方法目标④、确定情感目标三、按部就班叙目标目前公认的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称之为: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属于对象的表述),前文谈到,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虽然我们在表述目标时,有时可能省略行为主体,但目标指向的必须是学生。

如“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省略了主体,但教学目标指向的对象是学生这一点是明确的。

2、行为动词——可测量。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属于行为的表述),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

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能解一元一次方程”“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

含义明确的动词如“描述”、“说出”、“辨别”、“观察”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特点;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

上文谈到,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领会”、“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行为指向要明确。

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表述中,我们通常在行为动词后面加上宾语形成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案例:“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在这样的动宾结构描述中,宾语部分是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加以把握。

3、行为条件—为了便于评价而设置的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属于条件的表述),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

也指明了在何种状况下对教学活动进行评定。

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

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物理手册”;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密度表,说出……”;“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5分钟内,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4、表现程度(属于标准的表述)表现程度也叫行为标准,指预期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

行为标准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准确性、完整性、优良性、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①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三分钟内完成”;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准确无误”;③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90%的学生”。

案例例1.通过实际测量(行为条件),所有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准确地(表现程度、行为标准)说出(行为动词)人体的正常温度。

例2.在探究前(行为条件),一般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够(表现程度、行为标准)拟订(行为动词)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例3. 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象A行为主体),在观察实际的云或观看云的图片时候(条件C行为条件),应该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标记出来(行为B行为动词),并且至少有80%的标记是正确的(标准D行为标准)。

例4.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例5.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条件),每个实验小组(主体)能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行为),填写出实验报告(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表述都一定要全部包含四个要素,但行为动词是一定要具备的中心要素,描述行为的动宾短语(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成分。

案例: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例1. 在获得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方法(核心概念)。

例2.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行为条件),获得(行为动词)发现成功的愉悦体验,领略物理理论的和谐(核心概念)。

四、咬文嚼字定目标(一)、例谈目标研究流程案例1:散文阅读课《那树》(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第2课第一课时)。

第一步:初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地位,依据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完成个人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

(2)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4)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步:修订教学目标:1、研读课程标准相关内容2、修订教学目标第四步:研修小组反思课堂教学,根据课堂实践情况, 再次修改第一步:初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第二步:修订教学目标(研读课标相关内容)第三步:实施教学并研讨分析(关注课堂)第四步:再次修订教学目标(关注学情和既有的学习资源)五、认识与体会1、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能反映教师对该课的设计思路,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习活动方法和策略。

2、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无论采用哪种编写方式,都必须注意:①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②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

③目标必须指明行为的条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3、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合作,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在教学目标编写中,强调目标的可测性的同时,如何体现没有确定答案的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结果,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构建的心理过程,如何表述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潜能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