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惠州第三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
(完整版)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Ⅰ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4分。
24【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战国授田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答案为B。
25【考点】史学理论——历史文献的功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基本史学素养。
材料前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遗失不利于传承文化和提供历史借鉴,材料后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
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献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故答案为C。
AD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片面,故不选。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6【考点】宋明理学【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历史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材料主要讲的是儒家内部师道尊严的“道统”与君尊臣卑的“治统”之间的冲突。
从皇帝的态度来看,可排除B,材料与士大夫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理学成为官学试在明代,排除D。
唐以来,皇帝虽三教并重,但对佛道思想异常重视,且佛道中的法会道场场面隆重,宗教人物基本都是坐讲,这给部分尊崇古儒的士大夫以极大的刺激,他们希望坐讲,一方面希望提升传统儒学地位,同时也含有三教争胜的意味,故选A。
2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小。
从材料可知,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究竟为何?A与史实不符,可轻易排除,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不能成为材料描述现象的原因,D与材料也缺乏严密的逻辑。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选C。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
惠州市2018高三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2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
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26.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的时候,或是在大动乱的前后,总有史学的杰作出现。
经过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唐中叶以后,内部矛盾突出,杜佑写出了《通典》;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
这说明中国古代史学A.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B.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C.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D.私人与官方编撰并重27.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28.据统计,1894 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产业近代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产业工人数量增多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国内外环境有所改善D.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29.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
_史地政丨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史地政试卷及答案
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自要求。
1.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娘祖养蚕纵丝”的传说。
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抓出半枚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例蚕蛹。
据此可知,传说A.依颗历史文献的印证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C.英定考古研究的港础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2.云梦唾虎地出土的梁简《为吏之道》提出了聚官吏必须避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料洁正豇,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赀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
这裘明祭代A.婆层治理完酱B.官员素质提升C.假法思想并用D.儒学正统确立3.唐代莱位书法家的作品被沓为“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据此可知,该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A.写意性B.严整性C.平民化D.理性化4.南宋初,岳州知州范贫败上书朝廷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其田权许人请射(消算田产)。
”朝廷则认为农民在外经商,只要田地不抛荒,按时交农业税即可。
这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重农抑商逐渐废止C.政府鼓励农民流动D.社会控制有所放松5.1749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
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消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
据此可知,军机处A.地位无足轻重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C.职能尚不明确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6.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谕令地方就地筹集军饷。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地“就地筹款”成为常态,除了传统的举办捐纳、发行内债等外,还开征了米捐、酒捐等新的税捐,直接用于各类地方支出。
这一现象A.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B.缓和了社会矛盾C.缓解了中央财政困难D.削弱了地方实力7.1919年3月,李大钊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呼吁青年要尊重劳动,积极解救劳动人民的苦痛,要拿青年人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2017.1)40.答案要点(25分)(1)国家统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的突破;君主专制度下皇权至上的理念;儒家传统礼法制度;外来思想(佛教文化的传播)的传入;自然环境和地方民俗的差异;(每点2分,任答5点给10分)(2)变化: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
(每点2分,任答4点给8分)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答出4点给7分)41.答案要点(15分)本题的给分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1.选题(2分)。
论题须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展开,才可得2分,如果跑题,不得分。
2.论点(2分)。
论点(结论)须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二者的关系展开,才可得2分。
注:(1)有的考生的论题其实也包含了论点。
若此,可得4分。
(2)有的考生的论题并没有观点。
若此,只可得2分。
(3)由于答题习惯,如考生的观点放在行文末尾亦可。
3.结合史料,史实依据(4分)。
具体分成两个给分点,每个给分点各2分。
第一个给分点:要求:“结合史料”(2分)。
第二个给分点:要求: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举例展开论述(2分)。
4.具体论证(4分)要求:要紧扣论题,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参考示例一: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论点:15世纪至19世纪,西方的崛起推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论证:15世纪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西方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纷纷确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方的崛起。
随着西方的崛起,欧美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倾销商品,拓展世界市场,20世纪初确立起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完整版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惠州市 2018 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照答案第Ⅰ卷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每题 4 分。
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B C A C B C B C A C D C24【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战国授田制【答案】 B【解析】此题主要观察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资料论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增强了君主权益,削弱了贵族的权益,有益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进了社会的转型,故答案为B。
25【考点】史学理论——历史文件的功用【答案】 C【解析】此题观察学生观察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基本史学涵养。
资料前半部分重申历史文件抛弃不利于传承文化和供给历史借鉴,资料后半部分重申历史文件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
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件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故答案为C。
AD 选项对资料的解读片面,故不选。
B 项资猜中没有表现。
26【考点】宋明理学【答案】 A【解析】此题主要观察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历史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资料主要讲的是儒家内部师道尊严的“道统”与君尊臣卑的“治统”之间的矛盾。
从皇帝的态度来看,可除掉 B,资料与士医生社会地位没关,除掉 C,理学成为官学试在明朝,除掉 D 。
唐以来,皇帝虽三教并重,但对佛道思想异常重视,且佛道中的法会道场场面浩荡,宗教人物基本都是坐讲,这给部分尊敬古儒的士医生以极大的刺激,他们希望坐讲,一方面希望提高传统儒学地位,同时也含有三教争胜的意味,应选 A 。
2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内阁制【答案】 C【解析】此题主要观察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描述和论述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小。
从资料可知,明朝官修史册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由终归为什么? A 与史实不符,可轻易排除,内阁自己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不可以成为资料描述现象的原由, D 与资料也缺少严实的逻辑。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2018年初中历史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试题(附答案)
水”为
中号。世界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也是发生在这个阶
A.敬老的思想 B.平等的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礼让的思想
12.长征路上走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代伟人,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全部成员,走出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 5 位国家主席、代主席走出了人民解放军的 9 位元帅,8 位大将和 90%以上的开国上将、中
将、少将。”从这段文字材料中获得的最主要的信息是
C.“新经济”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区域化
D.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与以前有本质的不同
24.“(20 世纪)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政变之风……80 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
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 1919 到 2000 年的世界》)材料中的这场
“政变之风”最终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23.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通过实施所谓的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使
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对于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出现衰退、负增长
B.保持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政府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7.下列史实,促进了欧亚两大文明交流的是:
①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②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马可﹒波罗来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8.恩格斯指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届的暴君,
藏政策,即英国承认西藏 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尊重中国主权.历史上,清政府为了加
惠州市第三次调研考试
在碧空中竖起一座大厦!
(前两句比喻合理2分,格式2 分,总体意思完整2分)】
七、(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其实当初她并不算胖,身高1.64米,体重 55公斤,最多算是略微丰满。可是几年工夫 ,在几乎遍试所有减肥秘方和减肥器械 后 ,她终于变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大肥婆。事 情就是这样荒谬——越减越肥。原来, 她 平时是很注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的, 但 有了减肥秘方和器械可依靠时,她就开 始 放纵自己,大吃大睡起来。有许多事都 是 这样,因为有所依靠,所以失败。 请以“依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标题 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 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 【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D.马克思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都注重实践论基础, 把实践看成是生活世界的真正根基。
【有一些生活世界理论学者缺少马克思实践论的 真正根基】
14.第3段画线句子说:“这个评论恰 好说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最大优点”。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大优点是什 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
【以实践观点为立脚点(2分),以人 的生活世界为对象(2分),以人的解 放为目标(2分)。(或:关注现实生 活(3分),站在人的立场上去看世界 (3分))】
②“精神的化妆”有效时间较短,例如有趣 的作品使读者笑逐颜开;“生命的化妆” 稳定恒久,例如影响人的心灵的作品使人 信念坚定。(2分)意思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义》庞德的 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答【①因为他们两人都备下了棺材,表 现了决死的勇气,有相似之处(或: 用庞德的大丈夫气概衬托高富的忘我 精神)(2分);
【①这是“我”和一般人的浅见,在文中与 化妆师的见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了 化妆师的深刻;(2分)
最新-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
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25.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26.清人陈元龙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伤须眉之陷溺,悼脂粉之痴迷,戏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
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
”《妒律》的写作是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B.对贞节烈妇行为的间接表彰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27.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这反映了A.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B.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28.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圉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
”这说明李鸿章A.镇压太平天国压力巨大B.抗击英法联军反遭误解C.推行清末新政不被理解D.开展洋务运动阻力重重29.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 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B.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C. 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D.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30.1944年,时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来到延安,他写道:“延安是一座满城旗帜飘扬的城市。
2018年全国三卷历史试题和答案详解(打印版)
46.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6分)47.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8届高三惠州市第三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1.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A. 削弱了地方权力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推断出。
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
B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
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
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2.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工夫论,强调道德实践不再是迫于外在天理的合目的性行为,而成为真正意志自由的主体行为。
王阳明的主张A. 彻底否定程朱理学B. 启迪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C. 维护封建道德伦理D. 逐渐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答案】B..................3.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李贽形象形象特点评论者(生卒年代)“异端”、“妖孽”、“罪人”、“小人”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1610-1695)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方以智(1611-1671)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1903-1987)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岛田虔次(1917-2000)这反映出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
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
广东省惠州一中(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2018.1)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
考古发现证明,动物纹在青铜器上盘踞了整整15个世纪,它对后世造型艺术的影响可想而知。
早期青铜纹饰上可以辨识的动物很多,既有现实中的虎、牛、羊、鹿、蛇等,也有仅存于古人想象中的饕餮、夔龙、夔凤之类。
这些纹饰是上古生存环境与先民心理结构的投影,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除了动物纹外,青铜器上出现较多的纹样还有几何纹,其形式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等。
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
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
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
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
兽面纹即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了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
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历史说明:本卷共6页,共20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开国元勋太公望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
据此可知,分封制A.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B.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D.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2.《管子·治国》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 《荀子·富国》提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B.诸侯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D.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推广3.汉代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推行各种政策措施,同时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朝廷在选拔官吏时,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
这反映出汉代统治者A.借助伦理加强社会治理B.注重社会风气的整治C.依靠宗族稳固统治秩序D.重视官员的选拔管理4.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
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
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
这些现象有利于A.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B.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D.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5.南宋孝宗时期,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发行了一些地区性的纸币会子,如淮交、湖会等,但又反对没有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而盲目发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三惠州市第三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24.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2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工夫论,强调道德实践不再是迫于外在天理的合目的性行为,而成为真正意志自由的主体行为。
王阳明的主张A.彻底否定程朱理学B.启迪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C.维护封建道德伦理D.逐渐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29.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
这一做法可能使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30.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
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B.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C.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D.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31.下表是195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中对亚非会议参会国的划分。
这一划分()A.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提供了依据B.对参会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类C.受到当时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D.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32.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
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两派争论A.导致民主的衰败B.引起社会的分裂C.促进阶级的分化D.利于思想的进步以上数据最能表明英国A.原料短缺制约经济发展B.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C.进口增加导致资本外流D.殖民掠夺提供巨大经济红利34.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A.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B.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C.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35.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东西德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
同年10月,两德统一。
这反映了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B.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D.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
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
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
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
还规定6—13 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
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材料二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
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1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13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
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
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
(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十六岁即位。
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
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实行科举。
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
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
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1170年,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
此后,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
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
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
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
(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尽管经历一战并对战前军国主义化怀有深刻的反感,但反感的情绪并不是普遍的。
许多人从战前稳定的、具有爱国与传统价值观念的世界进入混乱的、受挫的、革命的世界,因此感到受了欺骗;不少人想寻找替罪羊;不少人企图通过新的民粹组织重建军事统治的辉煌;不少人则看到利用暴力在国内或在国际上通往权力高峰的可能性。
这些极右的政治运动引来了“法西斯主义”并认为战争已不仅是国家政策的一个可行性工具,而且是一种人类自我调节的活动。
这时的欧洲没有对曾有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否定,调门反而比从前更高了。
表面上看,1918年获胜的是那些信奉来自启蒙运动的自由民主原则的国家,它们建议建立国际性的“法治原则”,抛弃把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做法。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社会中众多的传统结构毁于战火,这大大加强了左翼革命力量,他们认为未来一千年国内与国际必将发生武装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欧洲大国因此处于这样一个位臵,即除非它们有力量去推广实行,否则就无法强化它们所认同的意识形态,而少了美国,它们就没有这种力量。
其结果是,《凡尔赛协定》签订十五年后,欧洲国家发现自己又在准备战争。
——摘编自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的欧洲出现哪些局面为二战爆发埋下祸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了美国,它们就没有这种力量”的原因。
(7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卢作孚(1893-1952年),重庆人。
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26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开始了他的航运之路。
1927年8月,卢作孚聘请丹麦工程师勘测设计修建北川铁路,1935年3月全线通车,成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
1930年,卢作孚创办北碚私立兼善中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诠释了“兼善天下,兼善教育”的办学理念,立校训“舍得干,读兼善”传承至今。
同年10月,三峡染织工厂由峡防局工务段改组成立,卢作孚任董事长,是四川第一个机械织布厂。
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
日本的轮船公司由盈转亏,悄悄退出川江航运,川江航运逐渐被民生公司统一。
1938年秋,武汉失守,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把大量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抢运到了四川。
1950年,滞留香港的卢作孚回国参加政协会议,并把民生公司滞留在海外的船舶基本开回大陆。
——摘编自张守广《卢作孚年谱》(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兴办实业和教育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
(9分)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Ⅰ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4分。
2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信息量不大,通俗易懂,难度较小。
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推断出答案C。
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
B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
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
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25【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历史的逻辑推理能力。
材料阐述了王阳明工夫论的基本内容。
A与史实明显不符。
C表述无误,但与材料脱离,没遵循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
D与史实不符,明清时期,官方统治思想一直是程朱理学,王学影响虽大,但在官方看来,有异端之嫌。
王阳明的工夫论启迪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强调个人意志的自由,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故选B。
26【考点】史学理论——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
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
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