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作者:赵永霞来源:《学周刊·C》2014年第01期《孙子兵法》是由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编写而成,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兵法》虽是一部军事著作,但也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
在《生活与哲学》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孙子兵法》中的名句让学生去分析其中蕴涵的哲理。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话的出处和涵义,是很难分析出来的,所以,在考试当中这种题错误率往往比较高。
为了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性,笔者将《孙子兵法》中的部分名句所蕴涵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整理和翻译,并配以相应的例题加以巩固。
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释义):用兵打仗无固定、刻板的态势,似流水一般并无一成不变之形态。
所以,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可叫“用兵如神”。
(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以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评价事物、改造事物,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在战争中,敌情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应该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例题:《孙子兵法》中写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蕴涵的辩证法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C.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简析:A选项为唯物论,所以不选,C、D选项不符合题意,通过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看出B选项为最佳选项。
二、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释义):水之流向受地形高低不同的制约,作战中的取胜方法依据敌情不同来决定。
(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首先,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再次,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
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他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
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代齐国人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圣”、“百世谈兵之祖”。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1772年法国神父阿米奥特将此书译成法文,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威廉二世在被废黜后的侨居中看到此书后叹道:“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决不至于遭受亡国的痛苦了”。
现今已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自问世以来,早已超出国家和时代的界限,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古代,也属于现代和未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和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部光辉的军事著作,其中蕴含着睿智而精深的军事哲理。
毛泽东在研究《孙子兵法》时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孙中山研究《孙子兵法》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中国的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军事哲学”。
刘伯承元帅研究孙子时说:“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变化无穷”。
《孙子兵法》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系统地成立军事哲学的著作,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对孙子兵法的看法
浅谈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孙子兵法》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在战略思想上“重知”、“崇变”、“尚谋”,在战术思想上提出了把我战争运动规律的一系列矛盾范畴,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虚实等。
《孙子兵法》在阐述对兵理的阐述上极具特色,其特点是“舍事而言理,词约而义丰”,后世兵书皆受其影响形成以哲理谈兵的传统。
在对战争问题的看待上孙子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也是《孙子兵法》一书立论的基点。
他首先点出了兵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提出了“慎战”,“备战”为核心内涵的“安国全军之道”思想。
他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
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同时他要求加强战备,立足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认为唯有“慎战”与“备战”并重,才可以“安国全军”,在当时日趋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孙子兵法》也高度重视政治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注意民心向背为题,将“道”,也就是政治列为读取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认为克敌制胜的仙居条件,乃是“主道孰明”。
所有这些,都证明《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战略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提倡“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将其视为用兵作战最为理想的境界。
为此,《孙子兵法》主张在战略谋划上做到胜敌一筹,这就要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系统全面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五事、七计理论。
在力量对比上争取占有强大的优势,在战争准备上,做到周密细致,无懈可击,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在作战行动上,强调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提倡“兵贵胜不贵久”。
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资料整理1.《孙子兵法》产生时期是春秋末期,为大军事家孙武所著。
2.《孙子》是对春秋时代及其以前战争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的一些特点,主要有:一是战争性质多为争霸战争;二是速战速决的作战主张;三是不主张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四是车战为主。
3.《孙子》的军事思想主要不过三方面的内容:孙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孙子的战略战术思想、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4.《孙子》军事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1)在哲学思想上,他的许多见解都还是零星的和直观的,都还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2)孙子对战争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3)他对将帅的个人作用也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4)在战略战术上,虽然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这是他的杰出贡献,但他对战略战术的概念却异常模糊。
5.《孙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是广泛的,也是十分深刻的,它是孙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善战思想、物战思想、备战思想。
6.“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火攻篇》中他又首尾对应地告诫人们,“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这体现了孙子的重战思想。
7.孙子指出:“明主慎之,良将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这体现了孙子的慎战思想。
8.孙子的善战思想充满于十三篇之中,统而观之,主要有以下四点: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庙算”制胜论;“诡道”制胜论;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
9.孙子认为,战争离不开经济基础。
他说:“举师十万,日费千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这就揭示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说明战争不仅是军事与政治的竞赛,也是经济的竞赛。
这体现了孙子的物战思想。
10.孙子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反对“先战而后求胜”。
这也体现了孙子的备战思想。
11.孙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孙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思维,其思想或思维对当前我们备战和作战均有强烈启示意义。
标签:理想目标;哲学思考;人文情怀;《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军事谋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探讨了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一、提供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有人习惯性地依此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主要是隐真示假、以迂为直之类的狭义的军事谋略,玩弄技巧,擅长示形,甚至将“美人计”“走为上计”之类的也罗列其中。
其实,无论制胜目标还是用谋条件,《孙子兵法》的见解均非同寻常。
(一)树立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筹划战争、运筹作战,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孙子兵法》并不满足于此,其《谋攻》篇认为“百战百胜”也不过如此。
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才是“善之善”。
可见,在《孙子兵法》看来,力争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最大胜利才是最理想的目标。
“善之善”“利可全”,这其实也是给军事家、谋略家甚至政治家等制订了一条谋略制胜的理想标准。
《孙子兵法》的真正意图是倡导慎战、备战和善战,反对穷兵黩武、耀武扬威和仓促应战。
这无论以往还是当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仍然是惊世鸿论。
(二)提供了战争制胜的基本条件谋略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结果,故强调智商。
而军事谋略作为战争领域的克知制胜的思维活动,尤其强调高智商。
因此,“将者,智、信、仁、勇、严”,《计》篇将“智”作为将领的“五德”之首。
“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智将务食于敌”“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是故智者,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视,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胜之形”,《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指出,能否用好高智商的间谍,能否很好地解决境外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能否在作战过程中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能否围绕作战目标任务并根据战场变化“因敌制胜”,能否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却能洞察敌方的作战企图,这才是“大智”。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经典。
孙子兵法的思想深邃、博大,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如政治、经济等。
以下是孙子兵法哲学体系的相关内容。
第一、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胜不过众智、不损士气”。
孙子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树立信心、提高士气、盼望胜利,因此不可让士兵感到挫败和低落。
此外,孙子还阐述了“计谋精巧,全能够胜。
”的道理,即集中优势从而摧毁敌人的弱点实现胜利。
第二、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孙子兵法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包括:1、“兵者,国之大事”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强调,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3、“以战止战”孙子认为,如果有可能,应该尽量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争端。
如果不行,再采取军事手段。
4、“攻守兼备”孙子认为,必须既善于进攻,又善于防守。
5、“用逆而遂其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有时需要采取相反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逆用”。
6、“速战速决”孙子认为,战争必须要快速决定胜负,因此应该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第三、孙子兵法的价值孙子兵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哲学孙子兵法是一部最早的军事典籍,提出了许多有效的作战策略,不但用于征战历史,更有教育价值。
2、领导智慧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其中孙子的战略思想引申到领导、管理、经营上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3、团队建设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信任、合作、认同”的核心思想,为现代团队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等方面。
总之,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著作,但其所阐述的哲学思想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借鉴,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知识,其思想历久不衰,超越时代。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
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
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
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
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孙子的和平思想
孙子的和平思想《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孙子崇尚道义的尚德思想,崇尚“非战”的不尚武思想,以及强调有备无患的积极防御思想。
孙子认为,要尽最大可能实现和平解决争端,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
这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尚德不尚武的传统,成为中国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之一。
《孙子兵法》十三篇以“先胜一全胜一战胜”的逻辑构建了以“胜”为核心的战争理论体系,以“察”战、备战和慎战的重战战略思想、“伐谋”和“伐交”为主的“不战”战略思想以及唯“战道”是从的“善战”战略思想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大战略体系。
李际均认为,《孙子兵法》的战略“是一种立足于国家大战略和完全主动作战的军事思想,其核心就是进攻战略的非攻原则”。
考察《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构建体系,尤其是在中西军事思想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传统“和合”思想一以贯之,形成了独特的“和合”军事文化,并且对今天的国际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孙子兵法》的现代意义,试图从中发掘能够用于指导更多领域的战略与策略,这一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特别是《孙子兵法》思想在当今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虽然《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却没有积极鼓动战争的穷兵黩武的军事思想,孙子推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是双方最后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展现了孙子倡导的“非战”的和平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尚德不尚武的历史传统,是构成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历史渊源。
一、《孙子兵法》的“和”军事文化考察《孙子兵法》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和”思想渗透于其整个军事体系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军事理论特色。
这种“和合”军事文化以人本精神为逻辑起点,超越了对战争的现实主义认识.从而成功地消解了战争与和平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军事文化。
历史上,对战争的认识往往多关注其自然属性,而《孙子兵法》则提出了系统的战争观:“不战而屈人之兵”。
试论《孙子兵法》中蕴含的主要思想
试论《孙子兵法》中蕴含的主要思想作者:赵雁羽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远的军事著作之一,在中国军事史乃至整个世界军事史中都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故有“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的美誉。
究其原因,主要是《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前代和当时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中尤以民本思想、辩证思想和庙算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关键词:孙子兵法;民本思想;辩证思想;庙算思想中图分类号:E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48-02一、以“道”为先的民本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于军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孙子以“五事”作为衡量作战双方实力的标准,用以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而预测获胜的可能性。
孙子认为,“五事”之中,以“道”为先,“道”即民心所向,体现着孙子朴素的民本思想。
孙子将民本思想具体阐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安国保民的慎战思想“自古知兵非好战”,孙子的民本思想首先体现在他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提出慎重对待战争的态度和安国保民的战争目的。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要求统治者务必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这一国家大事。
因为“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又特别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认为战争的目的不在于攻城略地、掠夺财富,而在于“安国全军”,因此他将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能否发动战争的根本标准,要求将领要遵守“为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原则。
此外,为了尽可能将战争的损失降到最低,比起武力征服,孙子更倡导凭“伐谋”、“伐交”取胜,进而达到“兵不钝而利可全”的最高境界。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浩浩荡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历时2000多年而不衰,是经过中外历史长期检验的先进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
《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同时期。
在同一个时期,在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在全世界数千年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2000多年来,孙子被称为“兵家鼻祖”,《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经典”。
宋代元丰年间,编成《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
《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从时间上看。
200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武器不断升级,战争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由冷兵器,发展到火药兵器;由单纯地面作战,发展到陆、海、空立体作战;由近距离作战,发展到远距离作战;由传统作战方式,发展到信息化作战方式。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规律没有变。
不论古代的将领,还是近代的将领、现代的将领,都把《孙子兵法》当作必修课。
第二,从空间上看。
《孙子兵法》不仅对从事战争指挥的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经商的人、从政的人以及其它各界的人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只要认真领会《孙子兵法》的真谛,各行各业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这是因为战场、商场、官场都具有竞争的性质,而《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的规律,实际也就是竞争的规律。
揭示战争、竞争规律靠什么?靠哲学。
《孙子兵法》的精髓是战略思维
《孙子兵法》的精髓是战略思维《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共十三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总结和揭示的一般军事规律,对于当代军事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而其辩证能动的思维方式、求实进取的文化精神,也已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提供着用之不竭的文化启迪。
从哲学层面来说,《孙子兵法》最值得肯定的是它的战略思维。
这种战略思维可以概括为八个基本意识。
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古人认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全局决定着一域的存亡,任何事业成败的关键正在于能否认识全局、驾驭全局。
而谋全局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宏观控制的大见识、大魄力,处处高人一筹,时时占得先机。
《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驾驭治军用兵的方法。
无论是政治与军事主从关系的分析、经济与战争依赖性质的阐述,抑或是敌我战略优劣态势的判断、作战指导原则各个层面的协调,它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互补性的特征,如战略预测上的“五事七计”,治军手段上的“令文齐武”,作战方法上的“奇正相生”,战争观念上的“仁诡相济”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占隐察机的预见能力。
重点意识: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对这层道理有十分深刻的阐释,在它看来,即使有极大的优势,但如果不讲主次,四面开花,那这种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反而处于极大的被动,所谓“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兵力中心突破,这就是“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奔祖。
(一)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
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
“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
“全胜”为上,“破胜”次之。
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
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
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
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
楚国强大,宋国弱小。
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依仗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
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
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墨子·公输》),迫使楚王放弃了侵宋的计划。
“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虽然也是不战而胜,但是较之于“伐谋”要欠缺一些,因为外交活动比较费力、费事。
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战国的合纵连横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安危。
(二)孙子善战思想的核心,是以小的代价赢得大的胜利孙子的胜负观,除了“全胜”之外,就是“破胜”。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孙子兵法》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孙子兵法》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家经典著作。
除了我们传统认为的是一部写给军人读的兵书以外,我一直把它当成一本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原理在研究。
学术界一直存在一种声音,说做企业的学《孙子兵法》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持有这种声音的不乏孙子兵法研究方面的大家,诸如北大的李零教授。
他认为,孙子兵法的主旨在于“兵以诈立”,打仗双方是对立的,你死我活的,是要靠耍阴谋诡计的,只要能赢,没有道德要求。
经商则不同,商以信立,不能耍奸,要有道德底线。
军界也有类似的声音。
马俊是国防大学的教授,在北京电视台一个类似于百家讲坛的栏目讲《孙子兵法》,课程结束以后,有一个企业家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马教授,您是兵法专家,我听说做企业也可以学《孙子兵法》,并且会有很大价值,您作为兵法专家,讲一讲我们做企业的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学习?”企业家问了这个问题之后,马教授当着全国观众说了一句话:“我从来没见过哪位企业家看《孙子兵法》把企业做好的,《孙子兵法》是写给军人看的,你们做企业的回去看看彼得·德鲁克的《西方管理科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学。
当时这个企业家无所适从,非常尴尬,以为自己问了一个非常无知的问题。
但就我的理解,不是这个企业家问了一个非常无知的问题,而是一个知名的教授做了一个非常无知的回答。
对于这种流俗浅见,我们应该给予批判。
马骏教授的言外之意,似乎连李零也没有研究的资格和必要,你是学术界的,不是军人,更遑论商业界的了,风马牛不相及嘛。
马骏的心胸何其狭窄,思想何其狭隘也!照这个逻辑,毛泽东既然是军事家,就不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更不应该是一个文学家。
我认为,《孙子兵法》是没有界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孙子兵法》也不例外。
这才是经典,马骏之流不懂这个。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
看彼得·德鲁克的《西方管理学》就能做好企业?彼得·德鲁克的《西方管理学》难道包是治中国企业百病的一剂良药吗?非也。
孙子作战思想的灵魂应形无穷,因敌制胜
孙子作战思想的灵魂:应形无穷,因敌制胜赵鲁杰摘要:作战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
孙子的作战思想,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和作战的一般规律,蕴含着普遍的制胜之道。
其中,应形无穷、因敌制胜的“因”和“变”,是贯穿孙子作战思想的主旋律和灵魂。
关键词:孙子作战思想灵魂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2095-9176(2021)01-0015-005作战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
作战理论是军事科学的核心,在军事理论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中国悠久、厚重的军事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宝库,其中又大多以作战理论为核心,分量最重、最闪光的也是作战理论部分,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战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和作战的一般规律,蕴含着普遍的制胜之道,代表了先秦时期作战理论的最高水平。
《孙子兵法》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因”和“变”是中国军事哲学的重要概念。
一个“因”字,一个“变”字,构成了孙子作战思想的主旋律和灵魂。
《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应形于无穷”。
孙子的作战思想突出表现为一个“变”字,推崇因变思维。
作为敌对双方生死拼杀的暴力行为,战争指导中制与反制的矛盾错综复杂且变化急速,哪方拥有作战主动权,制胜的天平就会向哪方倾斜。
如何谋求作战主动权,孙子力主“因”和“变”,就是从战争全局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
“变”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哲学概念。
孙子所谓“变”,就是不拘泥用兵常法,从全局出发,从具体敌情出发,从战场实际出发,对各种条件下的用兵之法灵活变通。
与“因”相近,还有“权”字,是灵活变通的意思,以法为用。
在孙子看来,所获得的一切信息或者收稿日期:2012-12-22作者简介:赵鲁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将帅们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
孙子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
首先孙子从战略术上,概括了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
并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倡导在突袭作战中充分发挥战斗力。
然后,孙子推崇战略出击,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部队休养,士兵勇敢无畏等优点。
第三,孙子结合战略突袭行动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比如强调政令严明,军令如山,禁止迷信谣言,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一致等。
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
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
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
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
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
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
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 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
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作者:盖启彤
学号:1110920302
班级:通信工程1103
指导老师:石晓霞
摘要:
孙子的军事谋略学说是以素朴唯物论与辩证法为指导的,他认为,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立足于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他还认为,古时候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因此孙子的军事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兵家百世之师,而且为现代各国军事家所推崇。
关键词:谋略思想孙子兵法
正文:
孙子的军事谋略学说体大虑深,其主要的用兵原则有:一是全胜的原则;二是先胜的原则;三是先计的原则;四是先知的原则;五是用间的原则;六是神变的原则;七是奇正的原则;八是虚实的原则;九是任势的原则;十是攻心的原则。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明君良将须牢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的道理,对用兵开战慎之又慎。
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行动;不能取得胜利,就不用兵。
孙子主张“必以全争于天下”,即不经耗财伤民的血战,便能获得最完美的战果。
而要获得“全胜”,那就必须将“智战”放到“力战”之上。
竭力反对事前不问战争的成败可能,不计算战胜所付出的成本代价,便轻易起战端,突然发兵。
他认为这样不仅冒着失败的极大风险,而且即使侥幸取胜也要付出巨大代价,得不偿失。
因此,为保“全胜”,就要“先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要做到“先胜”,就必须“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立
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这样,孙子与只知用兵打仗的将军不同,他把取胜的关键不上放在战场而是先放在后方,放在先做好自己国家的治理上;不是放在战后,而是放在战前,在作战前已做好备战的准备,以创造好各种取胜的条件,使自己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不放过任何一个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是“计篇”。
讲开战前君王与将帅先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
孙子认为:“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就是未战“先计”而见胜负。
“先计”必须建筑在“先知”,即先对敌我双方基本情况的了解、掌握的基础上。
只有全面了解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才能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比较与筹划。
只知我,不知彼或只知彼,不知我,都只能引出片面的先计,导致战争的失败。
正是基于这种素朴唯物论的认知论,孙子提出了著名的军事原则:“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引申出使用间谍侦查敌情的重要意义是他认为这是用“兵之要,三军之所持而动也。
”这是《孙子兵法》最后一篇《用间篇》的最后一句,它与《计篇》正好遥相呼应。
通过用间,侦查探明了敌情。
就能在制定用兵的战略战术时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
因敌而变化的神变,从战势的角度看无非是奇正的配合与转化。
孙子很明确地说:只有策划去打击敌人,才能知道计谋的得失;只有摸索其形状,环境,才能知道是生地还是死地;只有进行角逐、战斗,才能知道何处用兵不足,何处用兵有余。
总而言之,只有进过实践,才能调查清楚情况,获得具体准确的知识,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孙子还说,将帅有五种可能致命的危险:只知道拼杀冲锋,就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中敌人羞辱而失去理智;不分情况吝惜民力,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
以上五点,都是将帅自身的弱点,也是用兵的灾难。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及时论功行赏的,就必定会有祸患。
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
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师,将帅不可因一时的忿懑而求战。
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
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能的将帅应该加倍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人类一切实践活动要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依靠客观的物质条件,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但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和事物规律性的支配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活动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无不以此为中心展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思想。
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当然远不止上文所谈到的,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 在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也得到广泛的流传。
《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
由此可以看出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跨越国度,跨越历史地传播。
也能准确地反映出它在军事学术中的定位:它的军事哲学属性远高于其他一切。
它是人生哲学与辩证技巧的处事艺术,也是人生谋略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