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墓葬的特点及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

看我国古代墓葬的演进

(王皓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0)

摘要:古代墓葬在历史阶段中各具特点,但又显示了一定的演进趋势,简言之,墓葬形制跟从于地上建筑的发展,随葬品的设置逐渐向人们的生活情趣靠拢,葬具的变化表现了古人灵魂信仰的松驰。

关键词: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

古代墓葬作为考古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为我们展现了其所处时期生产、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宗教信仰的真实情况。今天我们从电视、电影等媒体上看到的古代面貌,80%有赖于墓葬的发掘而还原。作为地上世界的真实表象,墓葬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客观规律,本文试仅从古代墓葬包含的重要层面——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三方面来浅显地探讨墓葬在历史进程中的特点与演进,侧重关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一)墓葬形制与地上建筑的跟从

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就出现了有一定葬制的墓葬,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坑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墓,小而浅,仅仅够容纳下尸体”。[1]即使是氏族首领的墓葬,墓坑也比较小,与氏族成员的墓葬比起来,也仅是随葬品比较多而已,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磨制的石器、骨器,磨制工具在建筑上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当时的人类在建筑方面只是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墓葬的建造方面,也表现在居址的建筑上。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地上建筑,由旧石器时代的岩洞进入到地穴、半地穴时代,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人们的居住条件,主要为地穴房屋或半地穴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是在平地向下挖出方形或圆形的房身,或者是利用坑壁作墙,屋顶直达地面,好象今天的窝棚,或者是在坑边地面修起矮墙,再搭屋顶。”[2]用简单的石凿、石锛、石铲等磨制工具在平地向下挖出房身,这是艰巨的工程,在社会产品极不丰富,经常受饥饿困扰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是生产生活中的大事。因而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墓葬形制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整体表现为墓坑狭小、浅显,距地表的深度大体在2米以内。而磨制工具的盛行,使得氏族首领和宗教领袖的墓中玉器的随葬比较多,这正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对玉器等坚硬石材的磨制比较娴熟。

商周时代的墓葬,大型墓的墓坑平面面积由五、六十平方米到四、五百平方米不等,深达10米,且均有墓道,中型墓的墓道面积也达到30平方米,深达5—8米,工具的进步,使人类在地面以下挖掘深坑成为可能,这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建筑特征。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进步,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的确立,青铜器的使用,使人类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一时代的工程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大量人工的集中利用,也就是对奴隶的集中利用。建筑居址的特点,在于夏、商、西周三代大量“出现有夯土台基的大型建筑”,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大型建筑,座落在一个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上”,[3]从地穴、半地穴迈入高台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次巨变,从狭小竖穴墓室到深坑大墓,成为中国古代墓葬的第一次演进,当然,夏商周三代的建筑,受社会条件制约,还只是处于高台建筑的初级阶段,高层次的建筑技术——建筑构造、梁架结构仍无从谈起。“屋顶在商代还是用苫草、抹泥的办法”。[4]墓葬之内除了再继续挖掘有二层台和腰坑之外,在构造上并无复杂之处。可以看出,三代时期,地上、地下建筑的特点就是大量人工的集中简单利用,无论是墓葬还是宫殿都比较壮观,但无华丽、精巧可言。

春秋战国时期,大中型墓出现了高大的封土堆,与夏、商时代地上无封土相比,这是更加盛行的高台建筑在地下墓葬中的延伸和扩展,封土堆基本上呈履斗状,笔者认为,这是仿照当时流行的地面建筑—阙建造的。墓中普遍出现了用河卵石、木炭来加强防潮、防盗的构造,可以看出人们已放弃商周以来大而空的地下结构,转而开始精攻墓室内部建筑质量,这与同一时期地上建筑创设筒瓦、瓦当防水、导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汉时期的墓葬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盛行了二千余年的竖穴墓逐渐转变为砖室墓和画像砖墓,“特别是砖室墓,传播最快,西汉中期以后,大型多室砖墓更加流行。”[5]其建筑程序是“先在地表挖出近方形的竖穴土坑,在竖穴土坑的一壁又挖出斜坡墓道,坑底用砖石构筑墓室,墓室与土坑之间的空隙回填原坑土,夯实。”[6]至于墓室内部的结构,“由梁式的空心砖逐渐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穹窿,解决了商朝以来木椁墓所不能解决的防腐和耐压问题,当时拱券除用普通条砖外,还用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7]“(砖石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墓室等部分组成,”[8]并出现空间较小的耳室。砖室墓的大量出现,实际上表明了地上建筑技术的极大进步,“西汉中后期以后,建筑物开始用砖”[9]这是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虽然这时候砖在建筑中所占的份量还比较低,“在房屋建筑中砖多用于台基和墁地,间有用于贴墙加固的,”[10]在大型宫殿建筑中它也只是“在夯土台的外侧,用砖或砖石混合的方法包面。”

[11]但是由于砖的可塑性、稳固性以及长久性的特点,使它在出现之初就开始大量用于墓葬的

建造,这种墓葬,实际上仿照了两汉时代厅堂建筑的式样,可以说是汉代人们居住情况的直接反映,这同时也体现了汉代人追求“事死如生”的丧葬理念,砖室墓的出现在墓葬制度上有着重大意义,它直接取代了竖穴墓,使墓葬形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在两汉砖室墓的基础上,开始朝着墓室内的装饰方向发展,画像砖得到很大发展,在墓室壁面上,开始特别盛行用砖砌成大幅浮雕花纹,这是在当时受北方游牧民族和西方佛教影响重视对屏风等家居装饰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的。墓室的陈设越来越接近地上建筑的式样。

由唐入宋,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发展成熟,木构架的两种主要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经完善,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已达到相当精巧的地步,这一地上建筑的巨变迅速反映到了地下墓室的建造,砖室墓中大量出现了仿木结构,槛柱、额枋、斗拱开始大量出现在宋及其以后的墓葬中。如河南尉氏县张氏墓发掘的一典型宋墓“宋墓用长方形小砖平砌,券顶,墓室采用了简单的仿木雕砖建筑结构,在墓室内券顶与四壁交接处装饰了凸出的砖雕斗拱,除墓室南壁外,东西北三壁斗拱相互连在一起,东西两壁各10组斗拱,北壁8组,每组斗拱都有砖雕的云头(或称麻叶头)出墙体,连环斗拱上托有替木,替木上有横心枋,枋上彩绘有云纹。”[12]与这些建筑构件在地上木结构建筑中所具有的承重、联结作用不同,在墓葬中这一类构件仅仅只是起装饰和美观的作用,但是却明显地反映了地上建筑的特点和盛况。

墓葬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的发展演进始终是与人类生活所需的地上居址建筑相左右,墓葬的形制始终跟从于地上建筑的构造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生产力决定建筑技术,同时也决定了人类的墓葬形制。今天,地表以上的古代建筑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了,但是大量地下墓葬的存在,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演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

(二)随葬品与人们生活情趣的逐渐靠拢

新石器时代墓葬的随葬品,“男性多为石斧、石铲等生产工具,女性多随葬纺轮等生产生活用具”。[13]随葬品基本为当时的生产工具,表达了人们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拥有可以用来生产的工具,这些简陋的生产工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反映了社会生产的紧张.良渚文化的氏族贵族的墓葬则基本上随葬比较贵重的玉器,这是一种巫玉文化,玉器是作为兼具巫师身份的氏族贵族用以表明自己禀承天意的祥瑞之物的面目出现的,实际上是一种阶级欺骗和压迫的工具,可见当时的随葬品与社会生产的核心—生产工具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严肃性。

商周时期主要的随葬品为礼器,“礼器是奴隶主贵族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