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发布时间:2006-08-1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产业集群有利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缄默知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一、缄默知识和知识转化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进步的最主要力量。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兰尼(Mickael.Polanyi)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迈克尔·波兰尼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于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缄默方面》》(The Taci timens 方学术界第一个对缄默知识及缄默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按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或者缄默认识是人类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可见其重要性

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缄默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学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也提出了自己的缄默知识概念。这里的缄默知识相对于传验所抽取的学术知识而言,是实践智力的一个标志。斯滕伯格认为,所谓缄默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缄默知识反映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按照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的观点,缄默知识有三个特征:缄默知识的获得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主要通过个人的经验来获得;缄默知性的,是与行动紧密联系的、关于如何去行动、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缄默知识对个人有实际的价它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用的。缄默知识的这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具备这三个共同特征才是仅仅具有其中一个特征并不能说明那就是缄默知识。在1987年,斯滕伯格和瓦格纳(Richard K.与其同事通过实验的方法提出缄默知识的三种类型和结构:自我管理(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组织的知识,即知道提高自己工作中的表现的知识)、他人管理(如何管理下属和同事交流的知识如何知道他人工作以及形成有效人际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能力的知识)、任务管理(关于管理和完正确方法的知识,即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日常事务的知识)。日本著名创新管理学家野中郁(Nonaka Ikujiro)认为,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缄默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缄默知识和技能两种元素,认知的元素即所谓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亦即人们由内在心智制模拟,以创造出其真实世界工作的模式,包含对真实和未来远景的意象,亦即“现在是什么”和“么”的概念。心智模式就如同典范、观点和信仰等,均可帮助个人理解并界定他们的世界。而缄默能元素则包括具体的技术、工艺和技巧。野中郁次郎也特别强调缄默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享的重要性。

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认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动转化的,是一个永无环过程,并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为SECI模型“SECI”模型( the SECI Model)(图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也是个体交流共享缄默知识的过程。用“社词主要是强调缄默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学的“师徒模式”。(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缄默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

程度上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在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是缄默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体将自己观点和意象外化成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或者图像。(3 (Combination)。从缄默知识到显性知识,是一种把概念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知识转换模合不同显性知识躯体。个人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电话交谈等媒体,或计算机来实现学校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这种形式;(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缄默知识的过程。内内在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成员的缄默知识。经过融合过程,新知识得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组织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缄默知识。内内在化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是一个“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的过程。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知识是在缄默知识和显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图2)。他认为组织知识创造是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持续果,组织本身不能创造知识,个人的缄默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缄默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和内在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缄默知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个人的缄默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化默知识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知识螺旋。

图1 知识转化的 SECI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