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小研究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前小研究”的探索
六横中心小学邬丽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对沈一小、六横中心等四所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电访、座谈,了解普陀区小学数学近两年来实施课前预学单的效果。访问的内容包括对课前开展研究的认同感、预学单的使用情况、学生课前研究的兴趣、喜欢的预学形式等。尤其我们搜集了45份预学单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的课题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预学单的类型比较单一
我们发现预学单的类型主要是“例题照搬式”、“流程式”、“记录式”的预学单。从形式上主要停留在看书预习,尝试练习。教师只着眼于对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缺少对学生动手操作、质疑能力等的关注。其次预学单中的内容太多,学生预习负担重,缺乏兴趣与探究动力。
2、学生课前研究缺乏问题意识
我们对预学单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个环节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因为课前学习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较乏味,缺少动手实践研究,所以学生提不出问题,在采访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因为老师一定要提一些问题,因此请妈妈帮忙想的,没什么问题可提。一部分学生即便自己提的,也比较肤浅,这就使课堂又回到了老路,有老师提问进行学习,学生的质疑主动性没有发挥。
3、教师对预学单缺乏有效评价
一部分教师在课中留一些时间进行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抽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对全部学生的掌握并不了如指掌。部分教师课前批改学生的预学单,了解学生的学情,但对每个学生完成的效果进行独立评价的激励机制几乎没有,这也使得学生的预学兴趣并不浓厚。
在调查中也发现,老师们通过实施预学单已经慢慢地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但对预学单的设计缺乏系统的研究,设计随意性比较大。究竟课前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怎么反馈与评价,都是老师们困惑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前小研究”的探索》这一
课题,期望通过学习、实践,提高教师设计“课前小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为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打好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课前小研究”:指开放学生的探索空间,课前探究学习。“小”指可以个人独立完成,时间短,易操作,注重体验等特点。
三、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对一份“课前小研究”改进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初期选择一节课作为实验课,试图在一次次改进中体验“课前小研究”简单、根本、开放等特点。大家觉得概念课最难设计“课前小研究”,于是我们选择了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作为研究课。
第一稿,张老师罗列了很多的知识点,课前预学单有A4纸那么大。给学生提了5个问题,领着学生阅读课本。问题1:书中用什么方式表示白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你还想到了什么方法?问题2:你是怎么认识倍的?你觉得什么是……还有好几题的做一做练习题,密密麻麻的。
反思:这份课前小研究课堂反馈时很沉闷。“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教师提的问题宽泛而且模棱两可,成人也很难回答什么是“倍”。这一份“课前小研究”中教师为中心的痕迹很明显,且缺乏生命力。我们根据课堂内观察得结果,首先对研究内容进行删减,从“大”到“小”的改进。
第二稿:
反思:第二稿的“课前小研究”从外观上变成了A4纸的一半,从内容上精简了,针对突破重难点而设置。学生觉得简单了,根据教师提供的图,能比较容易的表示两种图形之间的倍数关系,容易理解“倍”的含义。虽然一道题却能很好的了解学生对“倍”的已有的认知。虽然比起第一稿来“课前小研究”有了很
大的突破,体现了“简单”、“根本”,但却没有实现“开放”,学生的思维含量没有深挖,怎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有更大的突破?于是有了第三稿的实践。
第三稿:
反思:这一次,课题组成员在搜集的学生“课前小研究”中看到了可喜的一面,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即使同样是用A和B,两者之间表示的倍数也是不一样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课堂反馈时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积极,因为对于“倍”他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学生带着目标、带着经验、带着兴趣去听课。学生提到如果不是整倍怎么表示?这样的“课前小研究”让课堂“活”了。也正因为这样的一次次改进,让课题组成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二)“课前小研究”类型的研究
有了一次次实践,课题组成员对“课前小研究”设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类型的设计。在设计时,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对新知好奇心等,能在完成后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好地服务于课堂的合作学习。
1、操作探究型
操作探究型指通过提供丰富素材,把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和形成见解与思考。案例:五下《长方体的认识》
这样一张静态的预学单,学生课前对长方体的认识是单调的,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里尤其对长方体特殊情况(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是教师出示PPT或实物进行演示的,学生想象不到,于是我们进行了二次改编。
设计意图: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就会去思考长方体长、宽、高棱长的特点,特殊的长方体(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自然出现,而这些如果没有学生事先的动手操作,就不会有感悟的深刻性。同时,如果放在课中拼搭操作时间不够,最多只能拼出一种长方体,研究的时间少,匆匆过场。因为课前小研究给了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学生带着发现的欣喜和拼搭时的困惑,就有了主动交流的话题。
学生还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的认知经验的互补就显得弥足珍贵。 2、视频收看型
视频观看型指教师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请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课内针对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学习。案例: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对策问题》
3、生活体验型
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前小研究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生活任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通过体验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案例: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
还有,二年级《认识米和厘米》,布置回家测量脚长、妈妈的腰围、冰箱的高度等,积累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社会实践中获得各种信息、资料,从而进行体验探究,提出质疑。
4、知识整理型
知识整理型就是教师教给学生梳理的方法,课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字、图表等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课内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复习》:
课堂交流时,尤其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的题目,充分显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生1:把这根木料削成最大的圆锥,它的体积是多少?生2:把这根木料截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让学生在梳理知识后自己编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教师提供的题目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课堂上的反馈学习资源丰富。
5、调查统计型
调查统计型指让学生课前展开调查、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用在统计与概率这一教学内容中比较普遍。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