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名师教案6
《核能》教案(人教新课标物理九年级)
第三节核能(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核能和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3.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具铀核裂变、链式反应以及原子弹、氢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挂图,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录像资料及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变化的。
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2.进行新课板书:〈第三节核能〉(1)什么叫核能?板书:〈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2)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教师: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
①重核的裂变教师结合课本图14-6或挂图讲解: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去轰击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
实验表明,裂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千克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是同样质量煤燃料时放出能量的2.5×106倍。
从图中看到,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指着链式反应的挂图讲解)铀-235核在受到中子的轰击后,裂变成2个差不多大小的新粒子的同时,还释放出2~3个新中子,这2~3个中子又去轰击其它铀235核,引起2~3个新铀核裂变,又各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更多的轴核发生裂变……随着一个轴核裂变的发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铀核发生裂变。
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个小型实验,验证质量亏损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调查身边核能应用实例,如核电站、核技术产品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撰写调查报告。
3.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核能相关的科普书籍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核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观看核能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核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5.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核能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奥妙,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践作业要注重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4.拓展阅读和思考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小组合作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核能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核能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核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核能基本概念:讲解核能的定义、来源及特点,通过示意图和动画,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核反应过程。
2.核反应原理:详细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解释质量亏损和质能方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核能应用:介绍核能发电的原理和过程,阐述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核能》教案
核能教案教案背景:在学校电脑室上课,每学生一台电脑(配有宽带)。
教学课题:核能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
⑵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⑵引导学生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⑶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心。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一、引导新课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大家回顾一下,目前使用的常规能源有哪些?教师: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煤、石油、天然气学生:1、提高能源利用率;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二、学生自学质疑(一)原子、原子核通过引导学生对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复习,完成以下填空。
宇宙→()→()→()→()(带正电)()(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要求学生能自行独立完成,三、利用多媒体探究(二)核能介绍:原子核靠强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以释放出核能。
这种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从核内释放出的能量,叫核能。
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裂变和聚变。
(三)裂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索2~3张关于裂变图片。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各个裂变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用中子轰击较大原子核,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叫裂变。
教师: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时,还有什么?教师:两个中子会不会又去轰击其它原子核?教师:这些中子又会去轰击其它铀核,导致一系列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
这就是链式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点击百度主页“网页”,在搜索窗口输入“链式反应.SWF”,并进行搜索。
观看“链式反应.swf - 全文数据-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①视频。
《核能》教案
第2节核能【教学目标】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变和聚变。
【教学重点】知道可控链式反应,和平利用核能。
【教学难点】知道可控链式反应,和平利用核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大家知道,我国是个能源消耗大国,每年的各种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耗巨大,折合标准煤20亿吨。
20亿吨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些煤堆成1 m高,1 m宽的堤坝,长度达106km,这个长度接近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
大家想一想,长期这样下去,肯定会发生能源危机。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挽救能源危机呢?(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阅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完成名师学案的“知识储备”部分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核能(一)提问: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由什么组成?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
原子十分小,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
(二)提问:原子核的特点?核能怎样产生?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学生完成“巩固新知知识点一”的内容。
1.一切物质都是由__分子__组成,__分子__又由__原子__组成,有些物质的__分子__就是一个__原子__。
2.原子由__质子__、__中子__、__电子__三种粒子组成;__质子__带正电,__中子__不带电,__电子__带负电;__质子__和__中子__的质量比__电子__大得多,它们挤在原子的中心,构成非常小的__原子核__。
九年级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知道核能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掌握核反应的基本原理,理解链式反应、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概念;
3.熟悉目前核能的利用方式,了解核电站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安全措施;
4.了解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核能应用与评价能力。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核能的优点和缺点;
2.核能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核能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的掌握,我将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核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核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核能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巩固,帮助学生建立核能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降低学习难度;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学生对核能的恐惧心理;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以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入核能的应用和发展;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核能原理和核电站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核能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分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初中《核能》教案
初中《核能》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核能的优缺点,以及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3. 培养学生的能源观念,提高他们对核能安全的认识。
教学重点:1. 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
2. 核能的优缺点。
3.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1. 核能的转化过程。
2. 核能优缺点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核能》。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源?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
二、核能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核能的定义: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2. 介绍核能的分类:裂变能和聚变能。
3. 讲解核能的利用:核电站和核反应堆。
三、核能的优缺点(15分钟)1. 优点:a. 能量密度高:核能释放的能量巨大,且核燃料体积小,运输方便。
b. 环境影响小: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c. 燃料资源丰富:核燃料储量较大,且使用寿命长。
2. 缺点:a. 核辐射污染:核能发电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b. 核事故风险:核电站若发生事故,后果严重。
c. 核扩散问题:核燃料可用于制造核武器,存在安全隐患。
四、我国核能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我国核能发展历程:从“两弹一星”到核电站建设。
2. 阐述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核电站数量和容量逐年增长,核能占我国能源结构的比重逐渐提高。
3. 讨论我国核能发展前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能,优化能源结构。
五、核能安全教育(5分钟)1. 讲解核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2. 强调核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能观念,关注核能安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核能的定义、分类、优缺点和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核能》优教教案
核能教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核爆炸时的视频。
了解核能观看视频,感受核爆炸时产生的巨大能量,了解核能利用的可能性。
原子核在发生变化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那么你了解原子的结构吗?核能是如何产生的呢?从问题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核能活动1:展示原子结构的挂图或投影,回忆原子的结构组成。
请回答:原子核是原子中最小的结构吗?电子为什么会绕核运动?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原子核也是可分的,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吸引电子绕核转动。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
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的体积来说非常小,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个鸡蛋。
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结合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一旦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为核能。
探究点二裂变展示核裂变的资料:1934~1938年间,科学家利用中子轰击质量较大的铀235,使其裂变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2~3个新的中子。
活动1: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且释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使反应不断进行呢?实验:利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利用类比的方法来模拟研究核裂变过程如果去掉其中火柴(1),火柴(2)、(3)会燃烧吗?展示链式反应原理的挂图或动画。
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就如前面所见的原子弹。
(播放纪录片广岛原子弹爆炸)核能发电:活动2:在链式反应中,可以通过控制中子数量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
可控的核裂变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可以用于核能发电、核动力航母等。
活动3:投影核电站图片,介绍我国核电站的情况。
核电站运行中能源是由重核裂变提供的,核能是安全、洁净、廉价的能源。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下18.2《核能》WORD教案6
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姓名一、预习导学1.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是和。
2.把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过程叫做________。
3.原子弹、核电站是利用原理。
4.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用核裂变时所产生的能量,科学家们研制成了__________。
5.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________。
6. 氢弹是利用原理。
二、合作交流、点拨探究例1.核电站的能量转化流程:核能→→→。
例2.如图所示是核电站原理的示意图,结合这张图,简要叙述核电站是如何工作的。
分析;.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使回路中的冷水变成高压蒸气,高压蒸气推动汽轮机高速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例3.核能来源于()A.质子的内能B.中子的动能C.电子的势能D.原子核的结合能例4、学习过核能发现:现在建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能来发电;而原子弹也是利用核能放出的大量的能量达到摧毁的目的的。
它们工作的过程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分析:相同点:都是利用核裂变产生孤能量;不同点:原子弹对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威力强大的爆炸;核电站是利用核反应堆使链式反应在人工控制下缓慢地进行三、课内巩固、训练达标1.核电站的能量转化流程:核能→→→。
2.用核能发电时,是把_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能。
3. 氢弹是利用原理。
4.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找到了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裂变。
为了有效、和平利用核裂变时所产生的能量,科学家们研制成了_______________,从而使链式反应可以在人工的控制下缓慢进行。
核裂变除了可以用于发电外,在军事上还可以做成威力强大的______________。
《核能》教学设计
《核能》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技艺1.了解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核电站的知识,知道核能的优点和能够带来的效果。
二、进程与方法1.经过先生交流,学习信息处置方法,培育信息处置才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动力效果到动力迷信引发先生的学习兴味和学习愿望。
2.看法迷信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迷信效劳于人类的看法。
3.增强先生热爱战争及复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知道可控链式反响,战争应用核能。
【教学预备】PPT课件。
【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大家知道,我国是个动力消耗大国,每年的各种动力如煤、石油、自然气等消耗庞大,折合规范煤20亿吨。
20亿吨是什么概念?假设把这些煤堆成1m高,1m宽的堤坝,长度达106km,这个长度接近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
大家想一想,临时这样下去,一定会发作动力危机。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援救动力危机呢?〔先生讨论、交流并回答〕有的同窗说要不时开发新动力,有的同窗说开发应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太阳能……同窗们的意见都很有道理,都是处置人类动力危机的好方法。
明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有望在未来彻底处置人类动力危机的新动力──核能。
请同窗们按〝自学提示〞阅读课文。
二、新课教学〔一〕原子、原子核谁能来结合图片来为大家解说一下原子的结构呢?〔先生解说〕教员依据先生回答状况补充,把原子比作大广场,原子核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广场中央,但整个原子的质量和能量简直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核能〔教员讲授〕质子、中子依托弱小的核力严密结合在一同,一旦原子核发作分裂或聚合,就能够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进程就是核裂变。
1kg的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越2021t煤完全熄灭时释放的能量。
怎样才干使裂变继续下去呢?将火柴搭成如下图结构,扑灭第一根火柴后,会发作什么现象呢?〔先生回答〕一根火柴扑灭两根,两根扑灭四根,如此像锁链一样继续下去。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核能》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涉及核反应、核能、核辐射以及核能的利用等核能知识。
由于核能作为一种高级科技,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核电站、核武器、医学等等领域,因此该章节的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核能的概念、来源、类型和特性。
2.掌握核能反应和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3.了解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5.增强学生的核能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核反应和核能概念的理解。
2.核能的来源、类型和特性的掌握。
3.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
2.核能的特性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实际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学习。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核能的本质和特性。
3.讨论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的概念和特性。
五、教学内容与方式5.1 教学内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和联系2.核能的来源和类型–自然界中的核反应和人工核反应–核能的种类和特性3.核辐射的基本知识–α、β、γ 射线的来源、特性和防护措施4.核能的应用–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核能安全意识的增强5.2 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用图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核反应、核能、核辐射和核能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讲解。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特性,如α、β、γ 射线的穿透性和辐射能、核反应的能量释放等。
3.小组讨论: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推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概念和应用。
六、教具选用1.演示器,让学生通过图示和形象的语言更容易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概念。
2.α、β、γ 射线探测器、核反应探测器和暗箱,用于展示核反应和核辐射的特性。
3.实验器材、化学药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核能的特性。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1.4《核能》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
教学难点
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
同学们能否说得具体一些呢?
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
核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2.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铀核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和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
4.了解核聚变及氢弹。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的学习方法应以阅读讨论为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利用核能利与弊的讨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答:核武器。
原子弹、氢弹。
不明白——看书。
从学生有一定了解的知识出发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要收获这些知识,解决同学们想弄清的问题。
人类现在主要利用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
请学生们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
(学生看书)
3.如果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原子弹。
4.核电站
(1)在人工控制下缓慢进行的链式反应。
(2)核心设备:核反应堆。
(3)与火力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的优点:
a.消耗核燃料少。
b.对环境污染小。
c.成本低。
(4)讨论交流:核泄漏。
看书后回答: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裂变。
《核能》优秀教案
看书153页介绍核电站与核反应堆及核废料的处理。
四、聚变:
请同学们看我国引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录像
(
妙,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教学难点
裂变、聚变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火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使两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最后迫使日本投降。
思考:原子弹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威力?
合作探究
利用“我国主要能源产区分布图”(在物理、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原子、原子核,同学们对原子、原子核了解了哪些知识?
三、裂变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它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裂变。
四、聚变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
教
学
反
思
核能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裂变和了解核聚变。
过程
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断核能与我们的生活的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情感
态度
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教学重点
核能的由来及其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学生思考、了解此故事的情节,体会原子弹的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可控链式反应——原子弹
2、可控链式反应——核反应堆
三、.聚变:较轻的核在超高温条件下结合成较重的核
1、不可控热核反应——氢弹.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关于“核能很伟大”与“核能很糟糕”的发现,分享信息,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利用的两面性,在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利用核能对人类是有益处的,介绍我国核电站的建设现状与未来的计划蓝图。
过渡语:现有的核电站无法避免的会产生核废料,那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呢?请小组C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资料
1.学生对“核能”一词是熟悉的,但对核能知识的认识是陌生的
2.生活中基本没有接触过核能,甚至很少有学生参观过核电站,更不了解核反应堆
3.学生通过参加三防教育,对原子弹的威力有所了解,最近又经常可以听到关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核辐射的报道,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核能是可怕的,危险的能源。
教学重点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核裂变和聚变
了解核电站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教学策略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教学媒体组合三方面)
【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核能是天使还是魔鬼?提出问题:核能到底是什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核能的知识
【活动1】了解原子结构及其发现的历程
第2节核能
课题
核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2)了解核裂变和聚变
3)了解核电站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核废料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2)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科学技术对展的意识
2)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真行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情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关于“核废料处理”的发现,分享信息
【讲授】核聚变
过渡语:核能的除了用核裂变这种方式获得,还有一种方式叫核聚变教师活动:
(1)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核聚变的过程,介绍核聚变的应用:氢弹,介绍我国氢弹的发展历程
(2)介绍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前景
【板书设计】
一、核能: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教师活动:要了解核能,我们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而原子结构的知识同学们并不陌生,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依据课本图22.2-1给我们讲解原子结构(学生通过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热运动以及化学学科的学习,初步具有讲解原子结构的能力)学生活动:讲解原子结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讲解时对质子,中子,电子带电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发生分裂或结合时,就会释放出惊人的核能过渡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种模型,接下来请小组A汇报在课前所收集的关于“原子结构发现历程”的信息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分享收集的信息
(4)播放视频——核反应堆开机到500kW再到1MW
(让学生亲眼看见核反应堆工作时的真实情景)
【活动2】讨论核能利用的优点与缺点,了解我国核能利用的情况,了解核废料的处理。
过渡语: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了利用核裂变原理制造的反应堆能把核能转化为电能,造福人类,但同时我们最近也经常听到福岛核电站事故所泄漏的核辐射对人的危害,那么在核能的利用上,具体有哪些优点与缺点呢?我们请小组B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从汤姆逊枣糕式无核原子模型到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式有核模型到更为先进的波尔模型,电子云模型,人类是在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中不断修正,不断前行。
【讲授】核裂变与核反应堆教师活动:
(1)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2)介绍核裂变的两种应用:原子弹与核电站反应堆。
(3)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反应堆的发电原理,并提出与能量转化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