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医学检验--血浆蛋白质检查

医学检验--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

目前已分离出近于纯品者就有200多种。

近年来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这些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病理生理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参考值可随所用测定方法、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二)功能和临床意义1.前白蛋白(PA)电泳位于清蛋白前面,由肝细胞合成,半寿期为2~5天。

功能(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临床意义(1)营养不良敏感指标;(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创伤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由肝脏合成,是分子量21kD,半衰期为12小时。

RBP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到各种靶组织,保护其不被氧化损伤。

在血浆中RBP与TTR(甲状腺素转运蛋白)以1:1结合,可避免小分子RBP从肾小球滤过。

在靶细胞内,随TTR-RBP复合物的降解,视黄醇被摄入细胞。

3.白蛋白(Alb)Alb由肝细胞合成。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7%~68%。

功能(1)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2)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3)具有酸碱缓冲能力,维持血浆的正常pH;(4)运输和储存作用:是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

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

因分子量较小,它在血管外体液中的浓度可作为各种膜屏障完整性的良好指标。

临床意义(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2)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时,可以影响一些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存在形式。

(3)血浆的清蛋白增高较少见,血液浓缩如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等。

(4)浓度降低见于①白蛋白合成降低,如急、慢性肝病;②营养或吸收不良;③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如大面积组织损伤;④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⑤白蛋白异常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⑥白蛋白分布异常,如有门静脉高压腹水时;⑦遗传性疾病等。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临床化学血浆蛋白质检查讲义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临床化学血浆蛋白质检查讲义

血浆蛋白质检查一、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

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2~5天。

(1)功能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2)临床意义1)营养不良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清蛋白(Alb)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

(1)功能①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②维持血液正常pH;③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④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2)临床意义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医学认定水平:Alb>35g/L时正常(人卫教材有误,按此数值记忆);28~34g/L轻度缺乏;21~27g/L 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

当清蛋白浓度低于28g/L时,会出现水肿。

2)在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许多配体在血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

3)浓度升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时。

4)浓度降低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合成障碍(慢性肝病)消耗增大(恶性肿瘤、甲亢、重症结核等)丢失增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失血、组织炎症等)白蛋白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腹水)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罕见)3.α1-酸性糖蛋白(AAG):又称血清类黏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

临床意义: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常增高。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

特定蛋白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特定蛋白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特定蛋白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血浆中含有许多蛋白质,它们来源于组织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血浆蛋白质的变化。

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以采用抗原—抗体反应对具有某一特定抗原性的蛋白质进行测定,故又称特定蛋白检测。

深圳市国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最新引进的NEPHSTARTM特定蛋白分析仪,采用先进的激光散射比浊法,不仅对血浆蛋白质,同时也对脑脊液、唾液、尿液中的特定蛋白进行检测。

一、IgG、IgA、 IgM 检测的临床意义•IgG、IgA、 IgM 增高肝疾病:肝硬变、慢性肝炎、PBC(IgM)、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炎(IgA)。

慢性感染:宫内感染(IgM)。

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实体癌等。

自身免疫性疾:SLE、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某些胶原性疾病。

肿瘤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重链病、淀粉样变、恶性淋巴瘤、部分冷球蛋白血症。

特发性:恶性肿瘤、感染症、老年性疾病。

•IgG、IgA、 IgM 降低或缺少o合成不足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性联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选择性IgM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肿瘤等。

o丢失过多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急性灼伤特异性反应性皮炎;胸膜炎、腹膜炎反复抽吸胸腹水。

o分解过快见于湿疹-血小板-反复感染综合征(Wiskoytt-Aldrich Syndrome)、肌强直营养不良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二、IgG、IgA亚类检测的临床意义•IgG亚类IgG 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70%-75%,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缺失可引起常见多变型免疫缺陷的常见临床症状如反复感染等。

IgG1的缺陷常与其它某IgG亚类缺陷有关如IgG3。

IgG2 在对多糖抗原的免疫应答中占优势。

它的缺陷为IgG亚类缺陷中最常见者,且多见于儿童。

儿童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通常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或链球菌或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呼吸道疾患)与IgG2缺陷有特征性的关系。

医学检验中的白蛋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中的白蛋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中的白蛋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白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在医学检验中常常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白蛋白异常的检测结果可能与一系列疾病相关,并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准确解读这些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医学检验中的白蛋白异常指标进行解析,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一、总白蛋白异常指标总白蛋白是指血浆中所有白蛋白的总和,通常用白蛋白浓度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总白蛋白的浓度应在35-50g/L之间。

如果白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一系列疾病,如肝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与脱水、炎症、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

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异常指标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越低,说明肝功能越差。

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应大于 1.0。

如果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低于1.0,可能意味着肝功能受损,如肝硬化、肝炎等。

三、白蛋白尿异常指标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用尿蛋白定量来评估。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白蛋白浓度应低于30mg/L。

如果白蛋白尿的结果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肾脏受损,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四、白蛋白功能异常指标除了测定白蛋白的浓度外,还可以评估其功能状态,如白蛋白电泳、白蛋白结构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白蛋白功能是否异常,进而推测可能的病因。

例如,白蛋白电泳结果异常可能与炎症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有关。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中的白蛋白异常指标对于患者的健康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解析总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蛋白尿以及白蛋白功能等指标,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白蛋白异常指标的解读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单纯依靠某一项指标来做出判断。

合理的临床应用白蛋白异常指标,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与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与临床意义
M M)的关 系,探 索其临床 意义 。方 法 采 用全 自动血凝分析仪 测定 5 例 M 0 M患者 治疗前血 浆 F B I 含
量和化疗后 F B含量 ,并 以 4 例健康体 检者 为对 照组 。结果 M I O M患者血 浆 中 F B 正常人 明显 升 I较
高( 尸<0 0 ;M . 1) M患者 I 、 I期 的 F B 浆水平均显著低 于 I期 ( 期 I I血 I I 尸< 0 0 ) . ,而 I 、 I期之 5 期 I
间差异无 统计学意 义;M M治疗有 效者 ,血 浆 F B水平比治疗前 明显降低 ( <0 0 ) I 尸 . , ,而治疗无效 1 者 ,其血浆 F B水平与治疗前 比较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结论 血浆 F B 量测定在 M I I含 M的辅助诊 断、
疗效 判断及 预后评 估 方面有 一 定临床 意 义。
n s g fi a d c as i t m. o o i ni c nt e re e n he C nc1 i us ons T FI P1 ys n mp t nt he B a a i or a rol i t e n he di g a nos S e al ti n o t t r i . v ua o f he he ape ti e fe a p g u C f ct nd ro nos o mul pl myel ma iS f ti e o p ati nt . e s
关键 词 多发性 骨髓瘤 纤 维蛋 白原
T e h ReI ti s P f bri og W i h a on hi o Fi n en t iuI p M eI ma e we ti aI y o b t en
维普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纤维蛋 白原含量测定 与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 浆 纤 维 蛋 白 原 ( I ) 所 有 凝血 因 子 中 含 量 最 高 的一 FB 是 种凝 血蛋 白, 年来流行 病学研 究表明 ,I 近 F B水 平 变 化 不 仅 与 凝 血 障 碍 有 关 , 且 与 心 血 管 病 、 栓 病 、 尿 病 、 性 肿 瘤 等 而 血 糖 恶
血 浆检 测 。 】 1 2 方法 . 血 浆纤 维 蛋 白原 ( I ) 用 C as , 血 酶 原 FB 采 l 法 凝 s 时 间 ( T) 部 分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P 采 用 一 期 法 日 本 P 、 AP T) 用 S s x公 司 C yme A一 10 5 0凝 血 分 析 仪 进 行 测 定 , 剂 及 质 控 品 试 由 美 国 D d ri aeB e g公 司提 供 。 n 123 统计方法 ..
庭 , 年 治 疗 又 需 大 量 金 钱 , 成 家 庭 经 济 负担 而 自责 内 疚 , 长 造 且

4 4 怀 疑 绝 和 满 不 在 乎 的 心 理 . 拒
些 父母 以 为 会遗 传 给谈 子更 产 生 深 深 的 内疚 心 理 。 这类 患 对
他 人不 同 , 绝 治 疗 , 疾 病 采 取满 不 在 乎 的态 度 这 类病 人 拒 对 耐 应 针对 其 内心 矛盾 。耐 心 细致 地介 绍 有 关 糖 尿 病 的知 识 , 清 讲 其 危 害性 , 高 其 自我 保 护 意 识 , 而 消除 这 种 不 良心 理 , 极 提 从 积 配 合治 疗 总 之 , 尿 病 在社 会 中具 有 庞 大 的群 体 , 健 康 宣 教 日益 糖 而 成 为治 疗 手 段 之 一 , 护 理 人 员 责 无 旁 贷 地 担 负 起 这 项 工 作 故 根 据 患 者 不 同 年 龄 、 同 病 程 、 同 的 文 化 程 度 进 行科 学 而 又 不 不

血浆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电泳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不同种类蛋白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这些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等。

血浆蛋白电泳可以通过检查这些蛋白质在血液中的比例和分布情况,来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

以下是血浆蛋白电泳在临床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1. 诊断血液病和肿瘤:血浆蛋白电泳可以检测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和分布情况,有助于诊断血液病和肿瘤。

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γ-球蛋白含量通常会升高。

2. 评估肝功能: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血浆蛋白电泳可以评估肝功能。

例如,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肝功能不良时白蛋白含量会降低。

3. 检测感染和炎症:感染和炎症会导致血液中蛋白质含量和分布的改变。

因此,血浆蛋白电泳也可以用于检测感染和炎症的存在和程度。

4. 评估营养状态: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液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血浆蛋白电泳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总之,血浆蛋白电泳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用于诊断疾病、评估健康状况和监测治疗效果。

- 1 -。

知识十六主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

知识十六主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

知识⼗六主要蛋⽩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知识⼗六主要蛋⽩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教学⽬的:1、熟悉⾎浆蛋⽩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2、掌握个别⾎浆蛋⽩质特别是⾎浆中的⽩蛋⽩、前⽩蛋⽩的临床意义;3、了解疾病时⾎浆蛋⽩质的变化等。

重点:个别⾎浆蛋⽩质特别是⾎浆中的⽩蛋⽩、前⽩蛋⽩的临床意义。

难点:⾎浆蛋⽩质测定的临床意义;疾病时⾎浆蛋⽩质的变化。

教学⽅法和⼿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课堂提问突出重点。

授课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及组织:⼀、⾎浆蛋⽩质的组成及功能⾎浆蛋⽩质是⾎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多、组成复杂、功能⼴泛的⼀类化合物。

占⾎浆固体成份90%左右,⽬前已经研究的⾎浆蛋⽩质有300多种,分离出的纯品约100来种,除免疫球蛋⽩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功能。

1. 维持⾎浆胶体渗透压;清蛋⽩。

2. 作为某些物质的载体,起运输作⽤;如清蛋⽩能与多种物质结合(FA、胆红素),某些球蛋⽩具特异地运输某些物质的功能,运铁蛋⽩、运⽪质醇蛋⽩。

3. 维持体液pH恒定;⾎浆蛋⽩pI⼀般都⼩于7.4是弱酸,⼀部分以弱酸盐形式存在,构成缓冲对。

4. 免疫功能;⾎浆中许多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电泳时位于γ区带,如IgG、IgA、IgM、IgD、IgE,此外,还有具有免疫作⽤的⾮特异球蛋⽩,如补体。

5. 凝⾎与纤溶作⽤;凝⾎与纤溶是⼀对⽭盾的统⼀、凝⾎因⼦与纤溶因⼦绝⼤部分是⾎浆蛋⽩质,它们促进⾎液凝固,防⽌⾎液流失和溶解⾎栓,防⽌重要脏器的动脉栓塞。

6. 营养作⽤;⾎浆蛋⽩质可分解成AA,⽤于合成组织蛋⽩或氧化供能。

7. 催化作⽤;⾎浆中有许多酶类,其中部分在⾎浆中发挥作⽤,称⾎浆功能性酶,如凝⾎酶原、纤溶酶原、铜蓝蛋⽩、LPL、LCAT、肾素等。

⼆、个别⾎浆蛋⽩质(⼀)前⽩蛋⽩(prealbumin,PA)分⼦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移动速度较⽩蛋⽩快,位于其前⽅⾯得名,半寿期短12h,PA是⼀类运载蛋⽩,⼀种能与甲状腺素结合,称为甲状腺结合蛋⽩,⼀种能与VitA结合,称为VitA 结合蛋⽩,常⽤测定⽅法是免疫学⽅法,正常参与范围0.2~0.4g /L,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下降。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02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生理作用
止血与血栓形成
止血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 中的重要因子,参与止血过程, 帮助受损血管止血。
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可转化为纤维蛋白, 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在某些情 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 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
炎症反应与感染
炎症反应
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可能引发炎症反 应,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受损部位 聚集,对感染和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 意义。
长期维持较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预示着良好的预后,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血 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指导抗凝药物的使用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药物的使用 是必要的,以防止透析器及管路凝血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抗凝药 物使用的参考指标。
相反,如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 ,可能需要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以 避免过度出血的风险。
04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在血液透析患 者中的临床意义
评估透析效果与预后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情状况和预后。通过监测血浆纤维蛋 白原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透析效果,判断其预后情况。
高水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可能表明患者的透析不充分,需要调整透析方案或增加透 析频率,以提高清除效果。
感染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有 关,例如在一些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会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纤维蛋白原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 主要病理基础。
心血管疾病
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增加有关,例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等。
02
血液透析患者通常存在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并发 症,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浆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血浆蛋白电泳是一种临床检验手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从检测原理、检测手段、检测指标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血浆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一、检测原理电泳的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电荷、形状、大小等特性,在电场中产生迁移运动的原理,将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成不同的带状区域,从而实现不同物质的分离。

而血浆蛋白电泳是利用这种原理,将血浆蛋白分离出不同的带状区域,进行检测和分析。

二、检测手段目前,血浆蛋白电泳的主要检测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荧光素染色法,另一种是免疫固定法。

荧光素染色法检测较为简便快捷,但对不同蛋白质分离效果的分辨能力较差;而免疫固定法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但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三、检测指标血浆蛋白一般可分为6个主要带状区域,分别是A、B、C、D、E、F带区。

其中,A、B、G带为球蛋白区,C、D带为转移蛋白区,E、F 带为补体区。

血浆蛋白电泳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血清总蛋白:反映肝、肾、饮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血浆蛋白检测的基础指标。

2. 白蛋白:反映肝脏、肠道、营养等生理状况。

3. α1球蛋白:反映肝、肠、炎症等因素的影响。

4. α2球蛋白:反映肝、肾、急慢性炎症等因素的影响。

5. β球蛋白:反映营养状态、肝、感染等因素的作用。

6. γ球蛋白:反映免疫状态、瘤细胞、肝、脾、骨髓等病变的影响。

四、临床应用血浆蛋白电泳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应用如下:1. 炎症检测:急性和慢性炎症均可引起白蛋白减少和球蛋白增多,而γ球蛋白与炎症程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血浆蛋白电泳的检测指标快速判断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2. 营养检测:营养不良、饥饿、肝硬化等情况下,白蛋白减少,α1球蛋白和β球蛋白减小,而γ球蛋白增加。

3. 肝病检测:肝功不全时,白蛋白减少;肝细胞脂质中毒时,α1球蛋白升高;肝细胞膜破坏时,β球蛋白升高;肝硬化时,γ球蛋白升高。

白蛋白的测定方法

白蛋白的测定方法

白蛋白的测定方法白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它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免疫和炎症反应、药物输送等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白蛋白的测定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白蛋白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测定法和非免疫测定法两种。

免疫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白蛋白的方法。

其中,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免疫测定法(EIA)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利用专门设计的试剂盒对血浆或血清中的白蛋白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测定。

在放射免疫测定法中,会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到抗白蛋白的抗体上,形成放射性化合物。

然后,将该放射性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白蛋白结合,测定其放射性强度,从而得到白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在血浆或血清样品中测定低浓度的白蛋白。

另一种免疫测定法是酶免疫测定法,也称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抗白蛋白的抗体结合到可溶性性蛋白上,并与待测样品中的白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

然后,通过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或底物,可观察到颜色的发生变化,从而测定白蛋白的浓度。

ELISA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可以快速、稳定地测定白蛋白。

除了免疫测定法外,还有非免疫测定法可以用于测定血浆中的白蛋白含量。

一种常用的非免疫测定法是差减热试剂法(biuret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待测样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深蓝色的络合物。

络合物的浓度与白蛋白的浓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测定吸收光的强度来测定白蛋白的含量。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适用于大规模样品的测定。

此外,还有一种基于荧光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白蛋白的测定。

这种方法利用白蛋白对荧光染料的结合特性,进行测定。

一种常用的荧光染料是Bromocresol Green(BCG)染料。

BCG可以与白蛋白形成特异性的染料-蛋白质络合物,通过测定BCG-白蛋白络合物的荧光强度,可以反映白蛋白浓度的变化。

这种方法快速、高度灵敏、特异性良好,适用于体外检测和临床应用。

血浆蛋白质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质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质临床意义(一)前白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小时。

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在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PA除了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外,还可视作一种运载蛋白,可结合T4与T3,而对T3的亲和力更大。

PA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

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二)白蛋白白蛋白(albumin,Alb)系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

关于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

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

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

白蛋白的分子结构已于1975年阐明,为含58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6458,分子中含17个二硫键,不含有糖的组分。

在体液pH7.4的环境中,白蛋白为负离子,每分子可以带有200个以上负电荷。

它是血浆中很主要的载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白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

这些物质包括胆红素、长链脂肪酸(每分子可以结合4-6个分子)、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如Cu2+、Ni2+、Ca2+)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其储存形式,由于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调节这些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1. 什么是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说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首先得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

简单来说,血红蛋白就是我们血液里负责运输氧气的那个小家伙。

它通常藏在红血球里,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出逃”,溜到血浆里。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突然决定不再呆在教室里,而是跑到操场上去玩耍。

游离的血红蛋白可是有故事可讲的,尤其是在咱们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

1.1. 游离血红蛋白是怎么来的?游离血红蛋白的来源可多了!当红血球破裂,血红蛋白就会被释放到血浆中。

这种情况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比如外伤、贫血、或是某些病症。

这时候,医生就会提高警惕,准备对症下药。

想象一下,就像你家狗狗突然跑出去了,肯定得赶紧去找它回来,不然可就麻烦了。

1.2. 测定的过程如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其实并不复杂,医生会抽取你手上的血,然后送到实验室分析。

这就像做一道简单的菜,材料准备好了,接下来的步骤就靠机器和技术了。

结果出来后,医生会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看看是不是有什么潜在的问题。

总之,这个过程不但科学,还让你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大概念。

2. 临床意义接下来,咱们聊聊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你可能会想,哎,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可大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事儿,而是关系到你健康的大问题。

2.1. 判断疾病首先,通过游离血红蛋白的检测,医生可以判断一些严重的疾病,比如溶血性贫血、心血管疾病等。

当身体出现异常时,游离血红蛋白的水平会飙升,就像股票市场突然大涨一样。

医生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措施,确保你能早日康复。

这可比你在马路上过红绿灯要安全多了,提前预警,免得碰到大麻烦。

2.2. 监测治疗效果其次,这项检测还可以用来监测治疗效果。

比如说,你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医生会定期检查游离血红蛋白的水平,以确认治疗是否奏效。

这就像在学校里,老师会定期给你考试,看看你的学习进度如何。

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一、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

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h。

(1)功能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2)临床意义1)营养不良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清蛋白(Alb)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

(1)功能①源性氨基酸营养源;②维持血液正常pH;③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④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2)临床意义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医学认定水平:Alb>35g/L时正常;28~34g/L轻度缺乏;21~27g/L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

当清蛋白浓度低于28g/L时,会出现水肿。

2)在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许多配体在血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包括源性的代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

3)浓度升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时。

4)浓度降低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合成障碍(慢性肝病)消耗增大(恶性肿瘤、甲亢、重症结核等)丢失增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失血、组织炎症等)白蛋白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腹水)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罕见)3.α1-酸性糖蛋白(AAG):又称血清类黏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

临床意义: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常增高。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

在急性时相反应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时,由于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升高,结合以上药物的能力增强而干扰药物的有效作用。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是人体之内对于氧气进行运输的蛋白质,也是让血液表现为红色的一种物质,在人体之中血红蛋白有两个Α基以及两个Β基,如果说与人体环境相似的话,血红蛋白也可以在这种溶液之中进行自动的组装,如果说这时候氧气与铁原子之间进行结合的话,那么就能在血液运输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哺乳动物当中,红细胞之中,血红蛋白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七左右,而占据了总重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在氧气结合方面,是血浆溶氧量的七十多倍。

也就是说,在这个方面就可以理解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血红蛋白的多少实际上就是对于其能够在体内运输氧气的功能的测定。

它可以从肺中携带氧气,并且经过动脉血进行组织当中的运输,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会有一百二十分之一的红细胞死亡,同时又产生同样的内容,而如果说在测定血红蛋白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比值被破坏的话,就应当及时考虑一些病症因素或者说及时采取有关方面的查询以及治疗的措施。

假如说出现相对性的血红蛋白增多的话,可能是因为血浆之中水分流失,出现血液浓度加大的状况,如果说出现大面积烧伤或者说严重腹泻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其所具有的临床意义,有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的前兆。

血浆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摘要】血浆脂蛋白是血脂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密度分类法可将其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种成分。

血浆脂蛋白测定是临床上常规检测项目,是代谢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指标;对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血浆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高脂蛋白血症血脂是指血浆中脂类物质的总称。

包括三脂酰甘油(TG)、磷脂(PL)、胆固醇(Ch)、胆固醇酯(CE)和游离脂肪酸(FFA)。

由于脂类难溶于水,在血浆中会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

用密度分类法(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种成分。

此外,还有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它是VLDL在血浆中的代谢产物,其组成和密谋介于VLDL与LDL之间。

正常人空腹血浆中的脂蛋白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2/3)和高密度脂蛋白(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1/3)血浆脂蛋白测定是临床上常规检测项目,是代谢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指标;对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通常以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作为测定LDL和HDL浓度的间接方法。

现将这两个项目测定的原理、操作及临床意义介绍如下:1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原理:空腹血清中主要含有HDL、LDL和VLDL,用聚乙烯硫酸盐-聚乙二醇甲醚选择性地沉淀LDL,离心后上清液中含HDL和VLDL。

测出上清液中胆固醇含量代表HDL-C与VLDL-C之和,同时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以总胆固醇减去上清液胆固醇含量即为LDL-C。

操作:1.LDL分离:于小离心管中加血清200μl和沉淀剂量100μl,混匀,置室温15分钟,然后3000rpm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与血清同时测定胆固醇。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意义

预测心血管并发症
血浆蛋白组分的异常变化 可能提示心血管并发症的 风险,有助于提前采取干 预措施。
预测感染并发症
低白蛋白血症等血浆蛋白 组分的异常可能增加感染 的风险,通过监测及时发 现并预防。
预测其他并发症
根据血浆蛋白组分的测定 结果,还可以预测其他相 关并发症的风险,如贫血 、钙磷代谢紊乱等。
04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
总结词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能够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血浆蛋白水平较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疲乏、肌肉无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相 反,血浆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通常表现出较好的身体状况和功能,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因此,通过监测血浆蛋白 组分,可以及时发现并干预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对血液透析患者 的临床意义
目录
• 引言 • 血浆蛋白组分的种类和功能 •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对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意义的
研究 • 结论
01
引言
Chapter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的背景和重要性
01
血浆蛋白组分测定是一种评估血液中蛋白质成分的方法,对于了解患者的营养状 况、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研究血浆蛋白组分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提 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探索血浆蛋白组分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对血液透析患者 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验证血浆蛋白组分测定的临床价值和 应用前景。
THANKS
感谢观看
血浆蛋白能够吸收水分,维持 血液的正常渗透压。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介绍: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pc)是对血浆中的血蛋白进行C活性的测定。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正常值:
102.5%±20.1%。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C活性减低
常见于先天性PC缺陷,根据C活性测定A和PC,抗体可分为Ⅰ型(PC:Ag与PC:A均减低)和Ⅱ型(PC:Ag正常而PC:A减低)。

也有可能患有获得性PC缺陷表现为DIC、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口
服双香豆素抗凝剂、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的人群。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孕妇,新生儿
检查前禁忌:注意休息。

空腹抽血
检查时要求:无特殊要求。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检查过程:
抽血分离出血浆蛋白,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受检血浆中加入蛋白C激活剂(从蛇毒中提取)。

PC被激活为活化蛋白C(APC),APC作用于发色底物Chromozym PCA,释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PC的含量成平行关系。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A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测定方法的进展:
(一)、比色法:例如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双缩脲反应法;白蛋白的测定方法:溴甲酚绿法。

(二)、电泳法:是进一步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三)、免疫测定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标本中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

特点:(1)特异性好:即某一抗原只与其相应的抗体起反应。

(2)敏感性高,可检测出纳克(ng)水平的的量。

免疫测定法包括:
1、免疫扩散法:敏感度在ug/ml,因此只能用于检测含量较高的蛋白质。

且操作
繁琐、时间长,需18-48小时。

2、免疫电泳法:是区带电泳与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不能定量,仅用于检
测异常蛋白成分。

3、免疫浊度法:基本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二者比例合
适,并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存在时,可以形成不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即沉淀反
应。

二、免疫浊度法的原理:
免疫浊度法可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

1、透射免疫比浊法:当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混合液时,被形成的免
疫复合物反射、遮挡或吸收而减弱。

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A)与IC量呈正
相关。

因此当抗体量固定时,根据吸光度可计算出抗原量。

要求形成的IC达到
一定的数量,而且分子颗粒较大,否则难以精确测定,因此检测灵敏度相对较
低。

2、散射免疫比浊法:光线通过检测溶液时,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折射而
部分偏转,产生散射光,散射光强度(I)与样本的IC量、散射夹角(θ)成
正比,而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

散射免疫比浊法又可分为终点散射比浊法和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
(1)终点散射免疫比浊法:当反应达到平衡时进行检测,通常需10-30min,且灵敏度较低。

(2)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速度在单
位时间内时不同的,当反应开始时,进行动力学测定可以发现在某一时
间反应速度最快,IC形成最多,散射光强度相应最大,即所谓速率峰(最
大反应速率Vmax),Vmax与待测抗原量呈正相关而获得测定。

主要优点:快速、灵敏、精密度高、检测范围广。

三、免疫比浊分析的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免疫比浊法的基本条件是在保持抗体过剩的情况下测定加入的抗原。

但抗体过剩又必须适量。

一般原
则是先确定某一被测物的正常值,以±50%作为检测范围,抗体在此范围内应保
持过剩。

2.抗体的质量:要求抗体有很强的特异性,有较高的效价,以及有高的亲和力。

一般采用R型抗体。

3.反应溶液:一般采用PH在7.0左右的磷酸盐缓冲液。

4.增浊剂的作用:一般使用浓度为3%-4%的PEG6000
四、Array特定蛋白分析仪的简介:
1.原理: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2.测定速度:40-80结果/小时,每次可检测40个标本。

3.特点:具有抗原过剩识别功能。

在抗体量一定的情况下,免疫复合物生成量随着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多,但抗原量
超过一定域值后,免疫复合物的量却随之减少,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Array360具
有的抗原过剩识别功能的工作原理是:在检测到抗原抗体反应速率峰之后,在反
应溶液中加入能与过剩抗体反应的微量的Ag,若反应溶液中有过剩抗体存在,
则与加入的Ag反应,形成一个过剩抗体峰;若反应溶液中无过剩抗体存在,不
能检测到过剩抗体峰的存在。

当一个反应,有速率峰和过剩抗体峰同时存在时,
仪器将确认第一次出现的速率峰有效,并将结果打印出来;而没有过剩抗体峰存
在的反应,仪器将重新对标本进行更高稀释度的稀释,然后再测定结果。

五、几种血浆蛋白质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一)、防卫蛋白:
1、免疫球蛋白(Ig):包括IgG、IgA、IgM IgA
临床意义:(1)低Ig血症:分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低Ig血症见于大量蛋白质流失的疾病,如肾病综合症、淋巴网状系统肿瘤等;(2)高Ig血症:见于感染,自身免疫病、肝脏疾病及M蛋白血症等、慢性活动性肝炎IgG和IgM升高明显。

SLE以IgG、IgA或IgM升高较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则以IgM增高为主。

正常参考值:IgG:6.94-16.18g/L
IgA:0.6-2.63g/L IgA
IgM:0.68-3.78g/L
2、补体:包括C
3、C4
补体系统是人体抵抗感染甚至肿瘤的多种天然防御机制之一,定量检测各种补体成分有助于诊断免疫功能紊乱
临床意义:①补体升高:一般见于各种传染病、组织损伤、急性炎症及肿瘤患者;②补体降低: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慢性肝病、肾小球肾炎等。

参考值:C3 0.88-2.01g/L
C4 0.16-0.47g/L
3、κ和λ轻链(KAP和LAM)
用于诊断单克隆γ-球蛋白病,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除IgG、IgA升高外,可伴有KAP 和LAM的过度分泌。

参考值:KAP 5.74-12.8 g/L
LAM 2.69-6.38 g/L
(二)、急性时相蛋白:是指一组蛋白,它们的浓度在由外科手术、高温、肿瘤、感染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炎症过程中明显升高。

1、C反应蛋白(CRP):
CRP是最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之一,在炎症及组织损伤发生6小时内,即升高,恢复时CRP下降。

还可用于手术后、继发性感染的监测;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等。

参考值:CRP 0.08-0.8mg/dl
2、结合珠蛋白(HP):
又称为触珠蛋白。

其主要功能是与血浆中游离的Hb形成复合物,转运至肝脏代谢,使得
氨基酸和铁被机体再利用。

临床意义:①对溶血的诊断:血管内溶血时,由于HP与血红蛋白结合,其含量明显下降;
②是反映肝功状态的敏感指标;③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炎症时增高。

参考值:0.5-2.2 g/L
4、铜兰蛋白(CER)
其含量占血浆总铜量的50%,抑制炎症时脂氧及自由基形成。

主要用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时CER降低。

对10岁以内儿童是一个良好的炎症指标。

参考值:21-53mg/dl
5、α1-酸性糖蛋白(AAG)
在肝脏合成,也由白细胞合成。

临床意义:(1)感染、风湿、创伤、恶性肿瘤时AAG升高;(2)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时降低。

参考值:0.47-1.25g/L
6、α1-抗胰蛋白酶(AAT)
AAT为白血球吞噬异物时所释放的一种可中和溶酶体弹性蛋白酶的蛋白,是血清中主要的蛋白酶抑制剂,占血清中抑制胰蛋白酶活力的91%
临床意义:①炎症、组织损伤时AAT增高;②慢性阻塞性肿瘤及严重肝病时AAT降低。

参考值:0.83-1.99g/L
(三)其它
1、前白蛋白(PAB)
PAB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由于PAB在电泳时迁移于白蛋白之前,故称之为前白蛋白。

PAB的半衰期很短,只有2天。

临床意义:(1)肝病的诊断:PAB在肝脏合成,半衰期很短,因此可作为早期肝功能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2)可用于营养不良的诊断和监测。

(3)急性时相反应诊断:是一种负急性时相蛋白,炎症等急性时相反应时PAB可迅速降低。

如果PAB持续保持低水平或进一步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参考值:250-400mg/L
2、转铁蛋白(TRF):
由肝脏合成,半衰期8天。

其主要功能为结合并转运铁。

多数急慢性感染时及严重肝病时血TRF降低,缺铁性贫血时,TRF升高。

参考值:2.12-3.6g/L
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用于证实链球菌感染。

大约80%的急性风湿热及70-75%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ASO水平升高。

参考值:0—200 IU/ml
4、类风湿因子(RF):
RA患者血中RF大幅升高,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结核、肝炎等疾病时,血中RF也可轻度升高。

参考值:0--30 IU/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