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品味语言方法论文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摘要】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教材,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品味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深入语文教材来品味语言美当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严密”指语言运用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一致,无懈可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使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倘若词不达意,用语矛盾百出,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则不可能,当然,也不会给读者美的享受。
语言的严密美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尤其突出。
如在进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让学生做了如下探究,课文中的“沙漠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此句中的“看不到”能否换为“看不见”,“走兽”能否换为“野兽”。
经过学生的~番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这样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训练,懂得了语言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讲究的。
2.品味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美的主要特征。
美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审美主体才能运用自己审美器官的功能去感知它,把握它。
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比比皆是。
它主要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形象化的词语句子来表现的。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这样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对语言赏析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对语言的赏析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能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本文通过抓住文中的修辞方法、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特点、一些渗透哲理的语言、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六个方面阐述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语言进行赏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语言赏析;有效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19-001《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如何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而精辟地赏析,这是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我结合教学实际,先从记叙性的文章入手,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文章和题目,逐步教学生如何赏析语言。
具体做法如下:一、抓住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初中语文要求了解的常见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可使语言生动,增强文章表现力。
“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表达作者对真理和理想的执著追求,不会因为安恬生活的诱惑而停止。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在品味这些优美的语句时,自然受到语言美和精神美的熏陶。
同时也可以从名家的文笔之中汲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充分把握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一篇优秀的文章,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来看。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特别是叙述类文学作品,宜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应用性作品,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宜赏析副词或其它修饰、限制语的准确、严密。
高中语文论文【6篇】
高中语文论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论文【6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品味语言美 酿造语文味论文
品味语言美酿造语文味[摘要]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什么才是有“语文味儿”的本色语文,本文做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形式语言学习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探索出一系列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过量使用、所谓人文性的随意拓展、学科整合下语文本质的迷失……一堂课热热闹闹,似乎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语文味”。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理解、把握和处理好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的关系。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有讲自然现象的,有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
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
”语文形式则是指用以表现内容的语言文字,它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是语文学科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课文为例,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至于在课文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的内容,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是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缺少“语文味”,就是因为有的老师只注重就语文内容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却忽视了对语文形式的要求。
殊不知,“语文味”正是在对语言进行感受、分析、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
语文教学只有以语言为切入点来细读文本,在活动的过程中贯穿语文能力的要求,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下面,就以高中《语文》第一册《金岳霖先生》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例,通过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来研究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是怎样形成的。
比较之一:关于“有趣”部分的教学片段教学设计一: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请找出其中的核心句和作为文眼的词语。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精品文档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精校WORD版)
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该继续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言语实践。
而言语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品味语言。
下面谈谈品味文学语言的几种方法:一、注重朗读,以读带品。
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和特级教师洪镇涛两位先生不约而同地视朗读为习得语感能力的必由之路,主张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涵泳品味、感悟融通、积淀言语。
我们十分欣赏这种与古代语文教育中虚心平气、优游品味传统一致的阅读教学法,它朴素而有真味。
当然,朗读应该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具体地说,可以有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组内读、个人自由读等多种方式。
比如,为了调动班级的气氛,可以让学生齐读。
那些情绪高昂的文学作品就很适合齐读。
学生在齐读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融入文本中,体会语言的味道,感悟背后的情感。
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学生就可在齐读中读出气势,感悟到诗人对自由的热切向往。
杜甫的《登高》就适合个人读,才可以读出其中的感伤、凄凉的味道。
话剧最适合分角色读,学生通过读体会话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二、改变语调,体味区别有些语句一味让学生读,学生还一时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感受其中的不同,然后把握文本中的语言味道。
比如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雷雨》中用的很多的是哦字,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读出不同,揣摩潜台词。
下面举几个例子:(1)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2)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3)哦。
(4)哦?你说说看。
(5)(苦痛)哦!(6)(汗涔涔地)哦。
上面都是《雷雨》中周朴园的台词,同样的哦,不同的语气可以有不同的意思:(1)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朗读停顿稍短;(2)周朴园处在回忆中,停顿稍长;(3)一般性应答词,停顿短;(4)表示惊奇,声调上扬重读;(5)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窘态语,可以短促重读;(6)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
品味语言,激发语感论文
品味语言,激发语感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因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朱作仁教授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正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说,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也比较恰当,也就具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做起:1、精彩范读,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
可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名家朗读名篇,使学生在听的过中受到”双重美”的熏陶;也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加强学生语言感能力。
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播放一段带视频的诵读,连续听几遍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后生那种粗犷、豪迈、热烈、奔放的性格特点,受到语感的熏陶。
怎样提升语文课教学中“语文味”论文
如何提升语文课教学中的“语文味”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能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味兴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迫求的一种境界。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能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与规律更接近艺术而非科学。
初上讲台者往往需要一些模式,一些机械操练,因此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缺少一些“语文味儿”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
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模式化,则很不足取。
目前,国内语文教学界有部分人热衷于给自己的课题命名为“某某教学法”、“某某课堂模式”。
有人称自己的教法为“二重奏”,接下来就会有人创作出“三部曲”;有人发明了“三步教学模式”,就会有人为了超过别人或显示与众不同,创造出“立体三维模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知哪位专家曾戏称这是“取名字比赛”。
但不管是哪种“法”,哪种“模式”,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实”与“死”,即把一堂课的每一个步骤或环节规定得很“实”很“死”,虽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却扼杀了文本和学生的个性,从而把语文阅读教学引入了死胡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中“味儿”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厌烦了,不爱读书了,课上得哪怕再花哨、再热闹,老师的“基本功”再表现得好,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得再好,那也只能是一节不够成功的课,起码是需要好好改进的课。
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方法论文
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方法摘要:阐述语感训练的重要性。
着重探讨语感训练的方法:一是化抽象为具体,感知语言;二是潜心涵咏古诗,揣摩语言;三是重视朗读训练,品味语言。
四是通过比较辨析,形成语感;五是激发学生想象,增强语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潜心涵咏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18-0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项主要目标。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
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化抽象为具体,感知语言在词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每个词的确切涵义,对词的涵义具有高度的敏感。
词是有概括力的,要建立概念和具体事物、状态的联系,才能对这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觉在许多场合下,是直接与动作相联系的。
因此,对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注意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
如在教学《画家乡》一课时,文中出现了“贝壳”一词。
我在课前事先摆放一个小水盆,把河蚌、田螺、河蚬等贝类动物放入盆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知道河蚌、田螺、河蚬等外面有坚硬的皮称为“壳”,里面是它们软软的身体,像这些外壳的软体动物称为“贝类”。
贝类的外层坚硬的皮叫做“贝壳”。
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具体的感受。
二、潜心涵咏古诗,揣摩语言潜心涵咏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潜心专注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感受优秀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结合想象体会诗文的意境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摘要:文学作品赏析的关键在于从作品内容及语言表达方式中寻找到一种独特体验,从而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也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渠道,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方式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在实践中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入手,以此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语言前言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可以引导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了读者的精神体验。
对于文学作品,其主要是由文字、词语组合而成的,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立足于语言视角,能让读者走入文学作品的世界中,促进了读者文学素养的提升。
1.语言的含义及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主要是通过优美的句子将相应的情感表达出来,其可以总结为语句的思想性表达,具有美化文章、修饰文章的作用,同时还就可以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中,对语言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结构句,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句起着完善文章结构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句句型主要有总结句、过渡句等,我们高中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应该在文中准确的找出结构句,通过理解结构句内涵来把握文章整体。
(2)由浅至深理解含蓄句,在文学作品中,含蓄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针对深层次、难以理解的句子,用委婉的方式进行表述,从而将相应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高中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遇到含蓄句时,需要先对文章主旨进行整体把握,然后逐步推测含蓄句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而加深对文章的把握,最终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2.语言修饰视角对于语言修饰,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以此获取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反问、比喻、夸张、排比等,而不同的修辞手法产生的语言表达效果及文学影响力也是不同的,如通过排比句,可以加强语句的气势,借助反问句则可以强化将要描述的意思。
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作者:阳武华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0年第03期散文之美如同一幅画。
学习散文,不能仅从文章的表面去理解,更要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和意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散文的内心,才能让散文散发出浓浓的清香。
(一)教师缺乏文体知识有些教师在教授散文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一样,都是先让学生去阅读识字,掌握中心意思,忽略了散文的文体特点。
一些教师认为,散文文体和其他文体一样。
例如,在学习《散步》的时候,教师重点讲解母亲、儿子的人性,而不把重点放在思想含义上。
还有,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重点讲解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动作,却不让学生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爱意和怀念。
因此,教师对文体的不了解,就会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散文。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散文语句非常优美,蕴含丰富哲理。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缺乏自主性,不能体会到这些哲理,这样就会使兴趣丧失。
比如,在《济南的冬天》中,学生对其中的语句不太理解,不明白有些语句的真正含义,虽然觉得语句非常优美,却无法理解其内涵,这就让学生丧失了兴趣。
(一)语言品味散文和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就是语言的美。
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在读的时候,就如同欣赏一幅画,让人的心情舒畅,给人无限的遐想。
因此,在学习散文的时候,要从散文语言开始,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生散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找出来,用这些优美的句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的时候,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等等,这些语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热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富有朝气,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春天无穷的生命力。
在这些语句当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让文章更加生动,让文章更加有气势,让文章更加吸引人。
品析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论文
品析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是一块前沿阵地,引领学生从语言品味中,从情感体验中,获得精神食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才能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当然,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受,感受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同时也应该注重品析语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课堂上有部分教师近乎哗众取宠,学生往往沸沸扬扬,热闹非凡,你方坐罢我登场,却极少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接触语言文字,感悟语言魅力。
所以一堂下来整体感悟多,品词析句少。
学生没有从文本中真正获得一种更为真切更为细腻的阅读体验,所以一节课下来,印象不深兴趣不浓。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
通过细嚼慢品,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位寿镜吾老先生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我们可以想见他是如何拖长声音,全神贯注地引领学生品读领悟。
其义可明,其味可品,其情可悟,其法可学。
贾岛正是在“推”和“敲”上仔细品味,才偶遇韩愈成就了一段佳话,因而也才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佳作。
细细品味,这“敲”字在夜深人静时确实多了几分声响。
传说,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又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于漪老师说:“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盛新凤老师也说:“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用,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涵,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品味语言分析论证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品味语言分析论证品味议论文语言,辨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阅读必考的考点。
前者主要考查品析揣摩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重点句子含义及其作用,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后者则主要考查在把握、理解中心论点的基础上,会判断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会分析其作用。
这两类考点的常见题型有:1.品析加点词的作用,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简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等。
该考点考查的基本问法有:选文主要运用了什幺论证方法?画线句子(即运用了论证方法的语句)有什幺作用?3.分析全文或某段的论证思路。
该考点考查的基本题型有:请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幺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变式问法有:选文某几段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幺?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某一问题的?划分全文(某段)的层次结构。
寂寞出学问□秦时明月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着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
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
他每天待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
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
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
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着。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
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
品味语言,感受情韵——谈鉴赏诗词、领悟诗情的几种方法
、
要抓语感 , 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 古诗词本身就是经典的语言佳 作 , 生 只有 熟 读 成 诵 , 能 增 强 语 感 , 味 到 语 言 和 情 感 表 学 才 品
达 的 精 妙 之 处 , 能 将 经 典 中 的佳 句化 为 已有 。 语 有 云 :熟 才 古 “ 读 唐 诗 三 百 首 , 会 作 诗 也会 吟 。 ” 金 先 生 也 说 :现 在 有 两 不 巴 “ 百 多 篇 文 章 储 蓄 在 我 的脑 子 里 面 了 。 虽 然 我 对 其 中 的任 何 一 篇 都 没 有 好 好 的 研 究 过 ,但 是 这 么 多 具 体 东 西 至 少 可 以使 我 明 白所 谓 ‘ 文章 ’ 竟 是 怎 么 回 事 。 ” 究 … 通过诵读 . 生在 鉴赏 时就能对 语言文字 的规律 、 义 、 学 含 情 味 等 有所 了解 、 所 领 悟 。 因 此 可 以这 样 说 , 读 是 鉴 赏 诗 有 诵 词 的 人 门第 一关 , 是 最 基 本 、 常 用 的 一种 方法 。 也 最 二 、 注 实 词 。 会情 境 关 领 诗 词 中 的 实 词 再 现 了诗 人 感 觉 到 的 世 间 现 象 ,表 达 出诗 人 刹 那 问 的微 妙 感 觉 。 构 筑 了诗 词 的 主 体 . 筑 了诗 人 受 到 它 构 外 界事 物刺 激 和触 动 而 产 生 的心 象 。 如 读谢 灵 运 和 王 维 的 山 水 诗 , 们 可 以从 他 们 运 用 的 各 种 实 词 中 , 赏 到 美 仑 美 奂 的 我 欣 图 画式 实景 , 会 到 那 种 清 净 无 为 的 出世 的情 境 。 以鉴 赏 诗 领 所 词 时我 们 可 以从 作 者 描 绘 意 象 的动 词 、名 词 、形 容 词 等 实 词 中 , 会 诗 词 的 情 境 , 而 从 整 体 上 来 把 握 全 诗 。如 : 领 从
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课程建设成为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语文课型也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半壁江山,而品味语言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帮助极大,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有哪些呢?品味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语言所支撑出来的世态万象、人文风景,足以让我们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美丽,读出人生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下面就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和老师们共交流。
一、诵读中品味朱自清说“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熹说诵读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司空图说的“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例如:在教授《安塞腰鼓》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分配角色,把课文巧妙地整理成合适的朗读材料,对文段的诵读做了这样的处理:(男领)看!--(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作文语言境界论文
试论作文语言的境界作文训练的操作点很难把握,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广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提法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第一要务,认为只要思维品质形成了,作文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诚然,思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作文无非是这一内在能力的外在显示,抓住了思维也就抓住了本质。
然而单纯的思维训练却令人如坠云雾,以至误入歧途,因为我们很难精准把握思维训练的切入点或者操作媒介。
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如马克思所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脱离语言的思维训练无异于水中捞月,只有从语言层面人手,以语言为操作媒介,通过对语言能力的训练才能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笔者两年来的操作实践证明了这一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按照难易度把作文语言划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准确,第二境界是陌生,第三境界为简洁。
这三种境界有难易之分而无高下之别,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境界的作文语言才可以称之为好的语言。
关于“准确”和“简洁”,前人作过许多论述,本文只作简单阐述,而对“陌生”作重点阐述。
一、准确作文的本质是创作,创作的目的是表情达意。
表情达意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对作者而言,就是准确传递试图表达的意愿、情感、观点等等;对读者来说,就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这就是作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个例子,“那边来了一个人”就不是准确的语言,而“街道拐角处转出一个披着黑色大衣的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或者“广场对面走来一个撑着红雨伞的三十来岁的年轻女子”的表述要比前者形象得多,真实得多,细腻得多。
又如一个学生这样表述自己对马拉松赛跑的看法与感悟:“马拉松是一个关于路的故事,汗水是其中的主角。
”这种形象的的表述比起滔滔不绝的说理更能给人启发,发人深省。
形象、真实、细腻就是准确的具体内容。
准确是作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它理应成为高一作文训练的重点。
二、陌生文学语言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它在创造方式和使用方式上根本不同于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讲究通俗,信手拈来,表意即可,科学语言讲求精确,文学语言往往排斥通俗,在精确之外更追求模糊、含蓄、精雕细刻,字字珠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品味语言的方法
【摘要】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品味语言是对文字的认真斟酌。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不顾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和品味,直接引领学生赏析课文,学生学完课文之后仍是茫茫然,昏昏然。
【关键词】品味语言;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
每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一些揣摩语言的题,起着示范作用。
我们平常的考试,高考也有品味语言的试题。
语言是文章中有形的东西,文章中有许多无形的东西有待于从有形的东西中提取,正如建筑物必须从地基垒起一样,语言就是支撑文章思想感情的构思布局和艺术网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不顾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和品味,直接引导学生攀登形而上的“空中楼阁”——文章的赏析,其结果学生学完课文之后仍是茫茫然,昏昏然。
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品味语言的方法很多,因文体,因教师不同而不同。
可以大声诵读,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语言的音律美和节奏美。
可以默读,静静地品味优美隽永的语言背后的情味;可以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心得。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较实用,效果好。
一、诵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同学喜欢默读。
我觉得默读读不出语言的韵味、节奏。
中国的文学韵味十足,有启承转合,有背景,有情感。
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声调大声朗读,虽有时听起来阴阳怪气,但却恰好读出了文章韵味,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课时有限,我们只能有选择的让学生在课堂上齐读或个别同学朗读重点语段。
学生的诵读只能放在课前或课后自行朗读,实际上课前或课后很少有同学大声朗读的。
因此,我在上一篇新文章时,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教室里又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记得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时,有一位同学铿锵有力又略带夸饰的口气读梁任公外貌描写的句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课后也常有同学模仿他的朗读,此时,我甚至想用标准的普通话效果反而差些。
二、仿写
学生常抱怨“不会写作文”,有识之士提倡“从读学写,由模仿发展为创造”,我常常觉得这一点很难。
学生的一篇习作让我茅塞顿开。
这篇习作是学生写身边大家熟悉的老师,字数不多,但写出了老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这一篇习作明显有模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痕迹。
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引用课文原句,有些是化用的,读起来既觉得亲切又觉得顺口顺耳新颖。
模仿是对别人
语言的仿写,化用是在仿写基础上创造出的语言。
寓以语言以新的内容和生机,是模仿别人语言的高级形式。
李白《行路难》中脍炙人口的佳句“长风破浪会有时”是南朝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一句的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吾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化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化用。
通过化用,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模仿、化用的方法。
模仿、化用是在认真揣摩原句的句式、意义之后创造出来的新的语言。
《语文教师培训手册》对《必修1》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学习散文的最基本任务”,“从读写结合方面说,学习散文还有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作文时化而用之”。
品味语言的教学中,我们也提倡仿写、化用课文的句子,进而达到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
三、背诵
博闻强记,成本大套的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如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梁任公的演讲“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印证许多作品,大部分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高中语文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充满了的无限的敬仰之情,欣赏赞美之情,也包含了对梁任公“成本大套地背
诵”的赞美。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意训练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通过背诵课文片段或全文,达到品味语言的目标。
很多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背诵的重要性,以为只有古诗文才值得背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熟读背诵现代散文,也可以获得强烈的感动和启悟,并获得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文学语感。
在背诵中,常有漏字、加字或改字的现象,虽一字之差,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发生了变化。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记“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紧严。
文学借文字来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的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学生在背诵前后对比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妥帖、精当、传神。
品味语言还可对原名稍作改动,朗读并体会。
如《荷塘月色》中叠词“阴森森”、“曲曲折折”、“远远近近”改为“阴森”、“曲折”、“远近”等;《故都的秋》开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不妨试做减省“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静,悲凉”。
虽然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
读书要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
如果听任学生盲目学习,很可能受益甚微,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不求精研,马虎了事。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语言鲜活生动。
参考文献
[1]《语言教师培训手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必修4》: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靳健主编.甘肃教育出版,2006年3月
[4]《语文必修1》: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